登陆注册
4737700000047

第47章 友谊链接(10)

读到这些,我在那严酷、冷漠中感受到了温暖、慈爱。这就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具有两重性的社会。记得,有一个苏联的作家,名字我一时记不起来了,却记得他曾经描写自己周围的社会,是一个“不沉的湖”。当然,他只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一个方面,没有提到那个社会的另一个方面,仿佛有一点儿以偏概全;但是,如果只讲一个方面的话,那个比喻确实很恰当很准确。说实话,我还是很希冀和怀念那种岁月的日子的。柳萌先生全面地反映了当年生活的真实。在下以为是很值得尊敬的,很值得效法的。然而,更值得尊敬更值得效法,或者说能叫我怦然心动的是,他开宗明义地更深入一步地表达出了“每每听到或者看到类似毒食品染色馒头的消息”时的不能平静下来的心态,或者说是激动无比的感慨!

在《忘不掉的馒头》的结尾,柳萌先生写下了这么一番令人不能不动情的话:“如今,物质丰富了,善意却变少了,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为什么,是谁在造孽呵?这是道德的沦丧,抑或是生活无知?问天天不语,因为天被遮住了脸面;问地地不言,因为地被弄得百孔千疮;问水水哭泣,因为水被搅得不再平静。那好,那就问问人类吧,是你,是我,还是他,在干着违反天意的蠢事?我现在要大声疾呼:人们哪,你涂抹它洁净的身体,你毁掉它高贵的声誉,不觉得害羞吗?谁能预测未来的某一天,你不会像我当年那样,为得到一个馒头吃,像企盼过年似的等待改善生活呢?”

这番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任谁也不应该忽略,不应该忘记,也许,他针对的那种现象,只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不过,这个局部也确实是无法令人好受,无法不让人担忧的。如果说是叫人心惊胆战,那倒未必;如果说是叫人寝食难安,却是很恰当的。我无法回答柳萌先生提出的问题,但是我愿意在下面抄录几段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录,提供大家进行思索时参考:

◆“资本来到这世界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污。”(《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哥达纲领批判》)

以上的文字,就是在下对柳萌先生《忘不掉的馒头》的读后感。而这些感想,也是我所“忘不掉的”。不过,我也担心,自己对柳萌先生《忘不掉的馒头》的解读,可能会有误导之处;为防止这种差错,下面就把原文剪贴出来供大家直接研讨吧!如果我的看法有悖作品原意,发生了谬误,就请作者和读者恕我偏颇而不吝纠正。

(此文系朋友寄送,作者情况和发表何处不详)

柳萌与《三月风》杂志

张西蒙

“因为要盖国际饭店,胡同改建了。”若干年后的某天,当柳萌站在曾经的富建胡同所在地向一名老人问路时,得知胡同已经过改建,曾经的四合院四周高楼林立。他良久未语,思绪回到了1984年。

“怪我多情,其实这条小胡同既不是我的出生地,也不是有我的老住宅,只是因为《三月风》杂志在这里诞生,我参与过它初创时的一些工作。仅此而已。”

绝不办机关刊物

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为满足基金会的舆论宣传要求,需要有一份刊物,搭建连接残疾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刊物的读者群,不仅仅是残疾人,还有广大健康人。

时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邓朴方,开始着手组建刊物编辑部时,前后找了几拨人,因为办刊理念、刊物性质等难以达成一致,刊物一直未能办成。在空军部队服役的王勤,因生病在家休养,有时间就到基金会帮忙,组建编辑部的任务就由她承担下来。

王勤找到在《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职的冯并(后任《经济日报》总编辑),请冯并帮忙寻找编辑部成员。当时柳萌供职于《新观察》杂志。冯并打来电话,让他考虑参与一份刊物的创办。“既然是朋友热诚邀请,我也不便多说婉辞的话。况且帮助残疾人是好事。当时我的精力又旺盛,多做些事情也是种寄托,就这样走进了富建胡同一号院。”

与柳萌先后走进富建胡同一号院的,还有冯并、《文汇报》的郑心永、《健康报》的张恩荣。时任基金会宣传部部长的刘刚奇和王勤接待了他们。从刘刚奇的情况介绍中,他们知道办杂志的设想,是由邓朴方提出来的。后来,这四人成为临时编辑部骨干成员。

由于其他三人都是办报纸出身,对于杂志该怎么创办并不太清楚。三人一致推举柳萌为主要发言人,直接和邓朴方沟通协商,如果办刊想法一致就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邓朴方从一辆很一般的伏尔加车上,由两个年轻人帮助,一点点挪下车来。他的办公室放着一张钢丝床,铺一套简单的被褥,非常俭朴。他躺在床上跟我们商量事情。”

“我的观点很简单,不能办成机关刊,这样办的话,这本刊物就死了。”柳萌的直言不讳,非但没有激怒邓朴方,反而令其大为欣喜,两人想法一拍即合,达成了共识:要办一个社会生活刊物,既要有残疾人的特点,又不脱离一般社会读者,以便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我们办的是残疾人刊物,一定要高扬人道主义旗帜。”邓朴方的一句话让柳萌等人感到惊讶,当时理论界对此说法颇有异议。邓朴方进一步解释说:“其实我们国家最讲人道主义,如对战犯的处理,如对日军遗孤的收养。我们残疾人事业,当然更应该讲人道。”几人听罢邓朴方一席话,感觉他是个开明人,“打消了我们事先有过的顾虑,觉得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进行尝试。”

同类推荐
  • 春华秋实

    春华秋实

    春华秋实,老舍1953年所作的话剧,描绘了对资产阶级不法行为的斗争。
  • 王安忆自选集

    王安忆自选集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始终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她的人生体验、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本书精选了王安忆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中篇小说《小鲍庄》、《小城之恋》、《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文革轶事》、《隐居的时代》;短篇小说《招工》、《酒徒》、《天仙配》、《黑弄堂》;散文《剑桥的星空》、《华丽家族》等篇章,全面反映了王安忆的创作成就。
  • 燕园困学记

    燕园困学记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作品。2、回忆起北大的生活和师友,充满温情;对教育制度的思考深刻犀利;谈起自己读的书多维透彻。3、吴组缃、王瑶、孟二冬、钱理群、曹文轩、龚鹏程、孔庆东等师友,以不同视角,折射不同人生。内容介绍:本书是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学者温儒敏教授的随笔集,回忆性质的集子包括“写人”、“记事”和“聊书”三辑,有对数十年来北大人事变迁的叙写,对学界名流轶事传奇的记录,还有文学名著书里书外的趣闻考索。文字简朴质直,刻写生动传神,别有一种冲淡隽永的韵味。
  • 思路花雨

    思路花雨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家庭上遭受打击,又在人生路上经遇了风雨坎坷,其内心的痛苦总是难以描述的。但,他并没有被痛苦压倒,他调适心态,以坚强的毅力,拿起手中的笔继续“战斗”!
  • 萧红散文大全集:又见春天

    萧红散文大全集:又见春天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作为一个文坛传奇,萧红的作品总是和她的命运连在一起被人讲述,这多少掩盖了她作品的本应具足的光芒。本书几乎收录了萧红所有的值得一再品读的经典散文作品。萧红的散文女性特质非常鲜明,有着与生俱来的苍凉感、诗意暗涌、忧郁底色,夹杂着迷人的孩子气,同时不拒绝现实的残酷,这使得她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女作家,跻身现代文学大家之林。
热门推荐
  • 孤岛的诗歌

    孤岛的诗歌

    哪怕身处黑暗,死亡如影相随,无畏、美好和善良也会带来希望,如峭壁上的花朵,像孤岛上的诗歌,用微弱的光亮,驱散无边的寒意。1954年,13岁的弗兰克·戈尔德跟随父母来到了澳大利亚,远离了战火中的匈牙利。然而,新人生即将到来之时,弗兰克却患上了脊髓灰质炎,连走路都成了一种奢望。他被送到名为黄金时代的儿童脊髓灰质炎疗养院接受治疗,那是一个仿佛脱离现实世界的孤岛,孩子们像受伤的小动物一样被扔在这里,各自舔舐自己的伤口,不安而迫切地期盼着回归从前的生活。弗兰克也是如此,他尖锐而孤独,喜欢思考、讨厌规则,黄金时代如囚笼般困住了他的身体和他的心。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艾尔莎,一切都变了,爱、欲望……
  • 佛说玉耶女经

    佛说玉耶女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州院

    西州院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永庆升平前传

    永庆升平前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觚剩及续编

    觚剩及续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孟子今读新解

    孟子今读新解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孟子》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孟子》一书的作者,是孟子本人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可见,孟子是《孟子》一书的主要作者,他的弟子万章和公孙丑等人参与了该书的编撰工作。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凡事想开点

    凡事想开点

    我们处于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面临着社会、工作、生活、家庭多重压力,不可幸免地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本书立足于倡导健康生活观念,运用实用心理学原理,积极引导人们学会心理自疗,在遇到烦恼时,无论烦恼源于什么事,什么原因,不妨以“凡事想开点”的胸襟和气度去坦然接受烦恼,便能使你心灵真正从烦恼的渊薮中摆脱出来,获得安谧。
  • 培养孩子的情商,从讲故事开始

    培养孩子的情商,从讲故事开始

    《培养孩子的情商,从讲故事开始》一本培养儿童情商的实战手册,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面对孩子的情商问题,不用讨好,不用说教,念念故事书就好。给孩子一堂受益的情商课,就是父母送给他们珍贵的礼物。培养孩子的情商,只需一个滋养心灵的好故事;成就孩子幸福的一生,只需一个会讲故事的好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具备高情商、拥有大能力、养成好品格,那么,就别错过这段和孩子分享爱与智慧的讲故事时光吧,从现在开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宽阔的大道!
  • 十一娘的发家史

    十一娘的发家史

    富二代的许初夏遇到个渣男,好不容易让渣男净身出户,结果却遭到小三的报复,车祸过后,她以为自己死了,醒来却发现,自己身处灵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