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1400000011

第11章 医家医著介评抨击叶派学说医家之源流初探(9)

2·常用药物之新解:祝氏喜用附子补阳气而不主张用人参,他认为此二药虽均有强心固脱之效,但伤寒机转在表,邪毒以外泄为宜,如因虚而用参,“人参固表,堵塞其邪机发泄之路,”“是乃拂逆其自然之疗能也,故伤寒而正气虚者,宁用附子而不用人参,以附子走而人参守也。”但附子性暴,温而不潜,“阳不嫌多,以潜为贵”,故必须配之以龙骨,磁石,则鲜僭逆之患,制暴为良,全在处方之得宜。故祝氏治伤寒,常用“附子振奋细胞,活跃抗力,以奏捍邪之功,”又鉴于“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有衰惫之象者,枣、附以强之,”则扶阳强心,气壮血活,相得而益彰,故此四药为其扶正时最常用。至于熟地,他认为虽能滋荣百骸,但其性阴腻,不利邪机外泄,故极少择取。他说:“睿智之士,以为邪机应有出泄之路,清滋方中,佐以宣透,如生地与豆豉同用,”但“若此医治,失多得少,”不足取法,这是其扶正用药之大略。另一特点是十分重视麻,桂之作用,他认为:“麻,桂为伤寒之主要药,”其作用有二,“一为调节体温,二为排泄毒素,”因“麻、桂促使血液外趋,散温排毒,兼而有之。”故伤寒初起,在所必用,因为“发汗解肌,虽不能消除有机之邪,然诱因既去,体温有调节之机,则芟芜去障,内在之邪孤矣。”在表解之后,病到了中后期,他仍常用麻,桂,则目的是借“发汗以排毒,所以排泄体工因抵抗而产生之老残废物,及血液中来经中和之毒素也。”而且,他认为通过促使血液趋势向表,能减轻内部病灶之炎肿,符合诱导原理,病理因之恢复至生理,则愈出自然,故其作用非豆豉、豆卷等药所能比拟。

结语

明清以降,温热学说大行,人唯叶派学说是宗,“于是清法大时,医有终其身,不用仲景法者,而叶、王,鞠通之方,则无不熟读,靡靡之风,举国尽然,稍有异见,便无声援。”然叶派药法之于热病,在截断、逆转问题上,是否疗效甚佳,只要遵而勿失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但近代医风,凡以清凉治外感,即使无效,亦可不致受责,如何新之治许少卿室,“十进清解,病不略减”,改延孟英,王仍赞曰:“幸遇明手,未投温散,尚可无恐,”而祝氏治徐某弟,只用了一剂辛温,病不稍减,医就归咎药误,此所以时医视麻、桂如蛇蝎也。祝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敢于糠秕经旨,不怕得罪时贤,独辟蹊径,大倡温热,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其学说虽不可避免地亦有不足之处,但毕竟是璧玉微瑕。

注;指广义伤寒

《温热辨惑》钩玄

《温热辨惑》,江阴章巨膺著。此书原系1919年章氏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温热课教职时自编的讲义,曾使“学者听之而忘倦”,有过一定影响,后“偶于院刊揭载片段,读者许为至言,辱书奖借,催促专刊,因即修正付印。”初刊于1933午8月,逾年8月出二版,至1940年6月又出三版,由民友印刷公司印刷,章氏医寓发行,上海千顷堂及中医书局分售。但印数不多,解放后未曾再版,目前社会上已很少流传。故书中观点,已罕为人知,现提要钩玄,作一简介。

一,撰写宗旨

《温热辨惑。自序》说:“余弱冠时雅好方术,初读《伤寒论》,无所得,废然而返。后得天士鞠通之书,喜其清浅入时,以为道在是。越十年,从恽师铁樵氏受业,乃知误入歧途。”章氏认为:在外感热病学方面,当时派别歧出,人自为说,唯陆九芝“于温热病,说理纯正,独排众异,伤寒温病,真理未泯,赖有此书。”但由于紫色夺朱,初学不能辨,而人又每先入为主,致“入此同样之魔道者不知几千万人,顾如吾知误而返者不知几何人。”有慨于此,故他力辟叶、吴学说之谬,阐明陆氏学说之理,“为后世辟榛莽启坦途。”这就是《温热辨惑》的撰作动机。

二、学术渊源

继明末吴又可著《温疫论》,顾景文撰《温证论治》,叶派学说,影响日广,人多不宗仲景之学。吴氏认为《伤寒论》为外感风寒而设,但伤寒稀有,故屠龙之艺虽成而无所施,及其临证,就只好指鹿为马。《温病条辨》中也多次谈到;《伤寒论》专为伤寒而设,此仅六气中之一气,其余五气,概未之及,故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是御风以絺,指鹿为马,殆试而辄困。《伤寒大白》则认为伤寒唯北方冬月有之,江浙东南,患此绝少。按照这种观点,《伤寒论》已无甚大用,这是最为明白不过的了。陆九芝、恽铁樵等人,从维护仲景学说出发,对此大有异议,他们以温热学派中影响最大的叶氏学说为重点,进行了猛烈抨击,乃造成伤寒学派与温热学派的激烈争鸣,余波迄今未绝。章氏从学于恽铁樵,恽氏遵循陆九芝之学,故《温热辨惑》之学术渊源,与《世补斋医书》、《温病明理》,一脉相承。它与祝味菊之《伤寒质难》、谢诵穆之《温病论衡》、张山雷之《湿温病古今医案平议》,以及孔蔼如之《鞠通发挥》,《孟英问难》等,同是研究该派学术思想之重要著作。

三、全书概况

《温热辨惑》近6万字,文笔犀利,措词激烈,是一本极力攻排叶、吴之学的专著。书共上、中、下、附四篇。上篇为病理总论,分“温病之歧途邪说”,“温病之真际定义”,“温病之发热原理”,“温病之病理定名”等四章。中篇为诊断概要,分“温病之主病证候”,“温病之兼见证候”,“温病之特殊证候”,“温病之脉舌证候”等四章。下篇为方剂汇说,分“解表剂”,“清热剂”,“和解剂”,“攻下剂”,“化湿剂”,“清暑剂”,“清补剂”,“温中剂”等八类。附篇为温病治案举例,共载医案十三则,“聊示治疗与理论相印证”。书面由恽铁樵题签。书首有恽氏及陆渊雷所作之序和作者自序。现上海曙光医院图书馆等有藏本。

四、内容特点

章氏认为《世补斋医书》中驳斥叶氏之学的几个篇章,最为精惊,他曾想将这几个篇章单独抽出重印,命名为《世补斋精华集》,但未果。他说:“自叶天士、吴鞠通之书流传于后世,晚近时医,伤寒温病几于不能分别,一例以豆豉、豆卷、石斛、冬桑叶、甘菊花等药,应付一切热病,举国皆然,浸成一派,推崇天士者,谓可以配享仲景,奉鞠通之《温病条辨》,若天书秘宝,三焦之说盛行,六经之旨遂废,天土鞠通始作俑,王孟英章虚谷之徒,复从而铺张扬厉,致造成今日医学晦盲否塞之现状。”他还说陆氏痛诋叶吴之后,仍不迷途知返的时医,是江湖庸伧。从此可见,章氏对叶吴学说的抨击,不略逊于陆九芝、恽铁樵,张山雷诸家。采撷陆恽诸氏之说,加以发挥,猛烈抨击叶吴之学,这可以说就是《温热辨惑》内容之一大特点。

五,论点举隅

1·伏气发温为臆造之说:章氏之时,喻嘉言,叶天士两派之学最为流行,而伏气发温之说详自喻氏,章氏认为:“自此说行,温热病遂有魔障”,故他通过裁剪方星岩、刘松年、恽铁樵诸家之说来驳斥伏气发温之论,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乃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互词,捏造伏气发温说,只能为“温病多一条歧路”。

2·清轻疗法不足愈大病:章氏认为喻氏伏气说虽谬,但用药却不轻泛,麻、桂、附、辛、芩、连、膏、黄、习见应用,时医不敢学步。而叶派清轻之法,成则可以居功,败则可以卸过,社会懵懂,不能审辨,时医觅食,甚觉方便,所以“叶派之说尤为流行。”但实则清轻疗法,只能医治小小感冒,轻证肺胀之类,陆九芝对此详有论述,故章氏在书中不嫌行文笨重,大段节录,以表明自己“清轻疗法不足故大病”的论点。

3·温病本隶于伤寒论中:章氏说:“温热病皆从伤寒来,伤寒是病之初,温热是病之既”,“昧者不知此旨,以为风与寒是《伤寒论》中病,而于温热病谓不可用《伤寒论》中方,将温病剔出于《伤寒论》之外,另为之著书立论,谓仲景书详于治寒,略于治温,不见论中有芩,连、膏、黄之方,怪诞荒谬,莫此为甚。”章氏继承了恽氏关于温病分为伤寒系温病与非伤寒系温病的说法,将非伤寒系温病归纳为五种,并认为伤寒系之温病即伤寒之阳明病,而这六种温病,统隶于广义伤寒之中,仲景书是论广义伤寒之书,故“论温而跳出伤寒范围,即是歧途。”

4·寒邪为六种温病病原:章氏说温热病之分目,见于《温病条辨》者有九,他举了几个例予来诘难和讥笑吴鞠通,说他“自条白辨,还是辨不清楚”。对《温病条辨》中伤寒六经由表入卫,须横看,温病三焦由上及下,须竖看等说法,认为:“简直是神昏詀语”。按章氏意见,从病型以推究病理,从病理以归纳病名,温病不过六种,此六种温病,俱因伤寒邪而得,所不同者,伤寒系之温病,寒邪先伤太阳,逗留于太阳若干日,然后化燥内传入阳明。非伤寒系之温病,寒邪一开始就迳入阳明(书中对寒邪迳入阳明的病理,有详细解释),所以对柯韵伯提出的“阳明为成温之薮”的论点,同陆九芝等人一样,也是十分的赞赏,认为;“直捷痛快说温热病即阳明证,可以解决许多缴绕问题。”

5·温病下不嫌早说难从:章氏认为不论伤寒、温病,“用下药总须有下证”,若有下证,当下,下之无不获效,若“下之而不通,则下法有未当也。原文屡下不通,然后知有夹邪,治病何得如此荒谬,殆迷信温病下不嫌早之说,轻率从事,以下法试病,幸而屡下未坏,尚有再审夹邪之余地,是岂医法耶。”总之,夹邪下不能通,体虚下不能通等“皆当于事先顾及”若事先不顾及,贸然用下,下之不通,然后知“气虚而屡下不通者,血虚而屡下不通者云云,皆不通之论。”所以章氏说:“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之说,不可迷信。”

6,治方以大论要略为宗:章氏崇尚仲景学说,认为《伤寒论》中硝、黄、芩、连,栀、膏等,均是为温病设。故主张:“温病应用方剂,当以大论要略为宗。”章氏这一主张,不是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也不是固步自封、拒绝新知,这从下述二点,可以得到佐证:(一)反对滥用经方:章氏认为温病初起,用药须辛凉解表,“不宜麻、桂,故《温病条辨》第一方取桂枝汤,荒诞不径。”(二)主张博览广采:章氏对叶、吴之学攻排虽烈,但认为;“其说虽谬,其方间有可取,银翘、桑菊饮二方,于春初风温证,亦有用处。”又说:“三仁汤实为湿热正治之方剂,吴鞠通制此方可以采用。”因为“病变无常,或有不足应付者,仍当博考渚书,不能株守于此也。”

六、结尾简评

1·观点有可取:《温热辨惑》认为温病本隶于广义伤寒之中,《伤寒论》不是只论狭义伤寒之书;以及用下药须以下证为据,不可先有“温病下不嫌早”说横梗胸中等观点,是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互词,清轻疗法不足以愈大病,寒邪为六种温病病原等观点,虽是一派之见,但只要我们摒弃门户之见,实亦可备一格,以供研究外感热病之参考。

2·措词常欠酌,满清以降,在寒温之争中,对立双方,措词都相当严厉。《温热辨惑》之攻排叶派,也是如此,这难免使得叶派中人,相当的反感。在学术论争中,不论对古人对今人,观点不同各方,都应心平气和,不宜动感情(如愤慨、痛恨、鄙薄等),因为学术上的谦虚,并不意味着示弱,这确是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从这一角度看,《温热辨惑》中有些措词,确乎欠酌。本文在此提及这一点,目的是期为今后鉴,余此心之良苦,祈识者鉴之。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北京往事

    北京往事

    本书作者用北京人特有的方位感,以时间为横轴,从远古的青铜时代到近现代的革命运动;以空间为纵轴,从中心的紫禁城到郊区的明十三陵,层层铺开,娓娓道来。
  • 用经济思维看懂世界格局

    用经济思维看懂世界格局

    从美国的“大中东计划”,到欧盟的“地中海联盟”,再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世界格局的演变,遵循的其实是一套经济学的逻辑。被广大读者誉为“一本真正接地气的财经奇书”。了解大国博弈、世界政治经济的必读书。中国的当家人为何在十八大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特点和优点是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没有持续性?中国经济的机会在哪里?中国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本书精彩地回答了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出的这些问题。
  • 雨夜里的星星沙

    雨夜里的星星沙

    一段水晶般透明的爱情,无往而不胜的女孩子明晓溪同时遇到了两个令人心痛的少年,孤独脆弱的冰,温柔优雅的澈。无法选择却又不得不选择,爱是什么,怎样才是最完美的结局?言情小天后明晓溪联合超级新人diddl、叮叮告诉你最后的答案。
  • 黑界地

    黑界地

    《黑界地》是我生长的鄂尔多斯高原,秦汉时期曾有过极其灿烂的农业文明,那时郡县林立,直道横穿,后又沦为沙漠草原,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好牧场。成吉思汗的灵寝就供奉在鄂尔多斯高原,成为蒙古民族的圣地。我的长篇小说《黑界地》就是写的一百年前,清王朝开垦鄂尔多斯高原,在草原上建起了无数垦局,洋人、商人、王爷、军阀、地主组成利益团体,他们用尽权力、才华和智慧,掠夺民脂民膏,糟蹋蒙古人的牧场,疯狂种罂粟,用钱欲鼓动庄户人的野心黑心,最后,黑界地被搞得面目全非,一塌糊涂。结尾之时,我让金老万即书中的主人公悲壮地扒开了黄河口子,把五里垦局和吞噬人良知的黑界地泡在了滚滚黄河里。
  • 我们出自旧神之手

    我们出自旧神之手

    神谕在每个生命脑中响起,最后神降临在一座高山上张开双臂,巨大的身姿定格在山顶,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 元灵洞天

    元灵洞天

    一场朝代变化,毁掉了一个曾经的千年家族,一个纨绔子弟,意外之下踏上了修行之路,仙道茫茫,大道争锋,我不想再经历一次家破人亡的孤独。
  • 九界帝魔

    九界帝魔

    吴南风本过着安逸的生活,但这一日,突如其来的师门之变让他的命运颠沛流离,劫后余生的他带着身世之谜落入海中。在加入大陆第一名派后,他经历了重重磨难:悬崖惊魂、大战九头墨应龙、得到千年古树之精元、与南疆派大战。。。为了救活心上人而猎杀漠北三神兽,遭到人神共愤的他,是否会永坠魔界?
  • 龙腾记(下)

    龙腾记(下)

    他出身市井,有着无人能比的机缘,却仍沦落为畜牲。他像野狗一样地生活,又像魔鬼一样地杀戳……当他第一步踏进江湖,便卷入了一场关系天下命运的阴谋,从此,他不由自主地顺着别人设计好的道路杀戳,逃亡……但他终以不屈的意志使自己不断地强大,更以无与伦比的武功征服江湖,而龙行天下,成为天下间的至强者。
  • 快穿女配之攻略主神大人

    快穿女配之攻略主神大人

    莫名成为了一个任务者,穿越各个位面唔~,高冷校草怎么黏着我这个蛇王好冷军阀大人太凶怎么办?皇上你快去雨露均沾……
  • 树蝉听晚风

    树蝉听晚风

    十年前爱而不得的少年,十年后山水再相逢,同一屋檐下生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