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1400000021

第21章 外感热病杂论(2)

东汉初,常有疫病流行,但由于当时“天人感应论”泛滥,认为这是疫鬼所致,故形成了一种“岁终逐疫”的风俗。对此,王充(27—97)进行了严词驳斥。王充认为,所谓疫鬼,实是一种“中人多死”的毒烈之气。由于“气困为热”,“热极为毒”(《论衡·言毒篇》),“毒象人之兵,则其中人,人辄死也”(《订鬼篇》)。这是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病原并批驳谶讳迷信活动的最早文字记载。对后世影响极大。王充认为气有和与不和之分,不和之气统称为邪,邪气除了毒气能流行,还有疫疠之气和腐臭之气等等之分(这可以说是对传染病病原分类之萌芽),其中疫疠之气是一种很易传染,危害性很大的邪气,而其流行,则往往发生在饥馑之岁,如《命义篇》说:“饥馑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这些认识,比笼统地称病原为毒气,可以说是前进了一步。王充还以“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食之凑满,颇多杀人。”“蜘蛛结网,蜚虫过之,或脱或获”等作比喻,认为“灾气加人,亦此类也。不幸遭触而死,幸者免脱而生”(《幸偶篇》)。从而对避免接触病原的重要性,起了强调作用。此外,王充还认识到传染病可以通过“气相污),而传播,他认为“死者累,属,葬棺至十,不曰气相污,而曰葬日凶”(《辨祟篇》),这是很愚蠢的。总之,从《论衡》来看,王充对传染病的认识很为深刻,其医学思想,对后世影响不小,但由于他不是医家,《论衡》又非医学著作,故尚为人们所忽视,实则此书很值得引起研究中医学者的重视。汉代刘熙之《释名》中:“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其说与王充的“气相污”说相一致。这都说明,我国早在3—4世纪时,就已知道某些传染病是通过空气而传播的。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而“大兵之后必有大疫,”,从《伤寒论·序》:“余宗属素多,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段文字来看,显然也是有传染病流行,但仲景(150—219)以六气归纳病原,故称之为伤寒。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夭横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16卷,创立了六经辨证之法,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从此对传染病的治疗,始有矩矱可寻。《伤寒论》从现在出眼光来看,虽然其中治疫之法很不全面,但它毕竟是我国治疗传染病的最早方书。

稍后,曹植(192—219)亦认疫原为疠气,《曹集诠评》中“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段文字,亦可佐证仲景所说之广义伤寒,是包括了传染病在内。

迄晋,葛洪(281一341)著《肘后方》,书中记载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其对症状的描述,亦较为详细。对病因的认识,基本上是继承了“毒疠之气”为病原的说法,但明确提出了“毒有差别,致病各异”,这可以说是吴又可提出鸡瘟病鸡,猪瘟病猪,—病自有一病之毒说的先声。此书不但有传染病大流行情况的记载(“永微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以死后复传至旁人乃至灭门”),而且有详细研究,观察沙虱毒传染媒介恙螨的形态,生活习性、传播疾病方式的记载(“已深者,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著爪上映光方见行动”),而其中《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一篇,堪推我国最早的防疫专篇。在治疗上,则不独重视清热解毒法,而且大量运用了表里双解法,这对后人处理疫病,也很有影响。由于此书在汜述疫病的防治方面内容较为丰富,故近代医史学家陈邦贤认为;“葛洪在医学上的贡献,一种是对于传染病的认识;一种是炼丹,为制药化学的先驱。”

至隋·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610),称疫病病原为“乖戾之气”,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并认为“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不节。”这种认识,与《札记》,《论衡》中有关疫病的记载,是一脉相承的。以后吴又可的戾气说,就是在前人这些说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南宋时,战争连年,民不能耕,饥馑荏至,《儒门事亲·倜有所遇》篇说:“会兴定岁大饥,遂采百草而食”,当时饿孚遍野,常有传染病流行,张子和(约1156一1228)说当时的疫原是瘴疠,如《疟》篇说:“盖扰攘之时,政令颊乱,徭役纷冗,朝戈暮戟,略无少暇,内火与外火俱动,在侯百官吏尤甚,岂可与夷静之人,同法而治者。余亲见泰和六年丙寅,征南师旅大举,至明年军回,是岁瘴疠杀人,莫知其数。”这似是指恶性疟的大流行。

迄李东垣(1180—1251),又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当时,患病者之多,死亡者之众,可谓前所未有,这是有大疫流行厂可以肯定,《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篇》说;“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乱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乃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乏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东垣对仲景以来,用六气归纳病原,认为病原是伤寒的说法提出了怀疑,但他忽视了王充以来的疫气相污说,他为了强调脾胃虚弱容易罹患疫疾,主张太过,竟把明明属于外感范畴的传染病,说成是内伤病,这在病原问题的认识上,实在是大错而特错。东汉末年及南宋时,战乱纷繁,民不聊生的历史条件和疫病流行情况,大体上差不多。如要说仲景、子和前后的疫病流行都是寒邪、疠气这一类外邪所致,唯东垣时的几百万人同时生病,都是内伤脾胃引起,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何妨东垣自己也说“感而伤人”,既是“感而伤人”,病原当然仍是乖戾之气。饮食不节,胃气亏乏,劳役惊扰,起居不时,引起健康水平下降,免疫机制减弱,这不过是致病条件而已,所以,东垣对传染病病原的认识,实在不能与葛洪、王充等前人相比。但由于传染病病原繁多,针对病原寻找特效药,即使在现在,也不是易事。东垣在当时患者机体抗力普遍衰弱的情况下,采用补脾益气之法,以增强正气抗病能力,其治疗手段,却是十分可取的。这种治术,较之杀灭病原无专药而又轻施攻伐,反伤正气的治疗,合理得多,故就治法论,东垣的治疫病法,较之《伤寒论》的治法和刘河间,张子和等人的治法,显是又有了长足的进展。

明末天下大乱,又屡有传染病大流行,《温疫论》自序说:“崇祯辛巳(1641),疫气流行,山东、浙江、南北二直患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吴又可否定疫病与六气及四时不正之气有关,他认为疫病病原既不是伤寒,也不同于一般之温热,而是一种杂气,又称戾气或异气,他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问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氏唯真理是尚,敢于非《内经》,疑仲景,斥叔和,在病原问题上,作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讨论,他不但确认疫原是杂气,而且指出:“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疫气亦杂气之一种,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曰疠气。”(《杂气论》)他在区别戾气致病各有不同的基础上,还对疫病分为常疫与疠疫二种,所谓疠疫,就是诸如“瓜瓤瘟、疙瘩瘟”这一类来势凶猛,“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此又诸疫之最重者”,“不可以与常疫并论也。”这是将一般传染病与烈性传染病进行区分的最早文献记载,这种分类方法,与我们现在将传染病分成甲类、乙类,大体相同。但杂气之所以造成流行,与五运六气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关系极大,吴氏忽视了这一点,也是片面的。吴氏说:“草木有野葛巴豆”,“昆虫有毒蛇猛兽”,气变之中,“万物各有善恶不等,是知杂气之毒亦然。”“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病也,或时众人发颐,或时众人头面浮肿,俗称大头瘟是也。”这些议论,如与《论衡》中“天地之间,毒气流行,人当其冲,则面肿疾”等某些文字相比观,简直如出一辙。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吴氏作论,显然是受了王充等前人论疫思想之影响。

在清·乾隆年问(1792—1793),云南发生肺鼠疫流行,洪稚存在《江边诗话》中写道:“时赵州(今云南大理附近的凤仪)有怪鼠,白日入家,即伏地而死。人染其气,亦无不殒者。”据此,鼠类在传播鼠疫中的作用,已为人们所认识,到道光年间(1820—1850),汪期莲在《瘟疫汇编》中说:“忆昔年入夏,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而亡者。”据此,苍蝇在传播疫病中的媒介作用,亦为人们所认识。

清·民以还,解放之前,仅上海在50年内,就发生了12次霍乱大流行;鼠疫在1910、1920、1947年三次在东北流行,死亡人数达10万人,此外,血吸虫病,天花、黑热病,伤寒、疟疾等传染病,亦均大肆泛滥。祝味菊(1885—1951)面对一国之内,六气偏胜甚大,而某些传染病,往往不旋踵即纵横南北,且病型相同之客观事实,认为用六气归纳外感病因,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乃融会新知,参西说中,提出了“病原无寒邪温邪之分,但有无机有机之别的新说法。视氏的病原论认为;传染病一般以“有形有机之邪为主因,无形无机之邪为诱因,彼二邪,每狼狈为奸,伺人于不察也”(《伤寒质难》)。祝氏不排除六气在传染病发生、流行过程中的影响,也把机体抗邪能力下降等因素考虑在内,其对疫病病因病理的解释,融贯中西,立论比较完善,它较之吴又可的杂气论和前人的各种论述,就沟通中西医来说,是更为接近了。惜发掘这份珍贵的遗产,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故甚连祝氏其人,就较为年轻的中医来说,迄今尚知之者不多。

综上所述,前人对传染病病原虽有毒气,疠气,伤寒、戾气,异气等种种称呼,但基本上都认为这是一种具有传染特性的外邪,故张锡纯说:“疫者,感岁运之戾气,因其岁运失和,中含毒气,人触之即病。”唯其如此,故就预防来说,增强体质与注意避邪,二不可废,就治疗来说,扶益正气与攻击病原,俱应重视。故李东垣健脾益气的治法,祝味菊匡扶正气的主张,在缺乏专病专药的情况下,是很为可取的。如忽视及此,而过于强调外感当攻,也就不无其片面性。从原则上来说,如治病救人则用药要猛要重,取其专而有力,截断逆转,要寻求针对性的特效药,如发觉专药,只要不会伤人,就应当机立断,予以大剂,直接杀灭驱逐病原。如无特效专药,采用治人却病法,则用药要稳要轻,协助自然疗能,务使正气得到扶持,要促使自调自控机能的恢复和加强,只要邪气有去路,体力能支持,不妨期待,使其自衰。如果不知从上述二方面权衡出入,但知按证下药,轻描淡写,就不免疲药塞职之诮。

参考文献

①、②林乾良,医学文字源流论(一),(内部资料)2003-9-1422:24:59北海散人头衔:佛门弟子等级:管理员文章:3797积分:4270注册:2002-12-24

第3楼非湿黄疸论

时医咸谓“无湿不成疸”,而余独有燥疸非湿之论。有闻而诮之者曰:《内经》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瘅。”《金匮》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俱谓黄疸“病虽有五,皆湿热也。”此系秉之经旨。子责其非,竟作燥疽非湿之论,悖经违俗,请问何据?

余曰:尝览仲景之治疸,于脉证,有八纲之辨而燥湿未尝不分;于治法,有润利之殊而八法未曾偏废。若拘泥于论湿之文,而不知有燥淤诸疽之证治,是一叶障目,有昧仲师之活法。而内经民当病瘅之瘅,原指热病,非指黄疸,引瘅证疸,系后人之误解。至丹溪所云,仅言其常,景岳尝驳之矣!黄宫绣谓“如苗值于大早,则苗必燥而黄,是苗因燥而黄者也;太涝则苗必湿而黄,是苗因湿而黄者也”(《本草求真·茵陈条》),此诫乃说明仲景学说之极好比喻,

有鉴于前人论燥淤诸黄者虽多,但迄无非湿黄疸之专文,故现以燥淤黄疸为主,专论非湿黄疸诸证,为谓“黄疸无湿不成”者之棒喝。

热燥黄疸

热病误治,热灼津伤,邪从燥化,因热燥而病黄疸者有之。如《伤寒论》114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乾、咽烂,或不大便,……。”即是叙述了这一证型。因风为阳邪,火为阳热,两阳相熏灼,伤津劫液,病从燥化,故身黄之外,小便难,身枯燥,口咽干或不大便等燥的症状颇为突出。又205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笔者认为:这一条误用火攻,火热相合,两阳熏灼,消烁津液的情况,与上条完全相同,故亦作热燥黄疸看为妥,若概认为黄疸病小便难,或小便不利均为湿乏去路之表现,从而将上述条文俱作湿热解释,实谬。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神秘的未解之谜(上)

    神秘的未解之谜(上)

    亲爱的小伙伴:你听说过用鼻子行走的怪兽吗?你知道月亮的背面有外星人基地吗?你猜尼斯湖水怪到底是不是蛇颈龙?抹香鲸和大王乌贼到底谁更厉害?复活节岛上的石像是不是外星人做的?水熊虫为什么冻不死也煮不熟?吸血鬼真的存在吗?哈哈!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科学家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你想不想听听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宝贝听听独家制作的“儿童探索百科故事”带你畅游神秘的世界!著名故事大师“夜爸爸”和未来小机器人共同播讲!
  • 拐个校草来恋爱

    拐个校草来恋爱

    自小认命不认输的优娴历经的生活的磨难,与妈妈相依为命。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生活着前路回有光明的。可为了筹备男朋友袁健的工作押金优娴不得不租自己的房子出去,她的房子所在位置的租金少之又少。就打起了经常与她作对的有钱校草的主意,一场凄美的爱情又随即萌动了······
  • 懂社交心理学的女人有人缘

    懂社交心理学的女人有人缘

    女人掌握好了心理学知识,就能助自己读懂自己,看透别人,驾驭人心;运用好了社交心理学,就能处处有人缘,处处有人帮。本书为你揭秘:“百搭女人”的社交智慧与“人气女王”的独门绝学,用7堂课,帮你弥补你与人气女王的距离。教你用好社交心理学,读懂自己和别人,做社交圈里左右逢源的“交际高手”,职场圈里如鱼得水的“明星员工”,亲友圈里人见人爱的“人气女王”。
  • 史上第一不正经

    史上第一不正经

    一场穿越,却带了系统,这系统还有些不正经,看我如何在爆笑中搞定九州。
  • 孟无忧

    孟无忧

    不知从何时起,这天下开始流传着关于一个叫作无忧的美人的传说。都说她容貌极美,可无人知道她到底姓甚名谁。她行踪飘忽不定,每到一处便在那市井最喧嚣之处开一家酒肆,而她所卖的酒,据说能让人忘记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只是这想买酒的人虽多,能买到的却少。无忧拒绝过皇帝,也卖给过花子。因此,忘忧酒虽名动天下,却极少有人真的买到过。在这浊浊世间,许多人终生所求,便是得到一杯忘忧酒以求一生无忧。可即使是能让人忘忧的无忧,又何曾真的一世无忧呢?
  • 快穿之我的男神不傲娇

    快穿之我的男神不傲娇

    当夏梦进入到她亲手设计的游戏中,与苏清跃相遇时,这就是命中注定。——求收藏,求打赏,码字不易。谢谢大家支持!
  • 死者

    死者

    事情发生在秋天的一个黄昏,九岁的小男孩蚂蚁放牛回来,有人告诉他:你的爸爸,死去多年的毛宗文,回来了。蚂蚁半信半疑,心里很是激动,他用竹枝抽打牛的屁股,牛跑起来时,牛腱子就像驼峰一样颤动着。牛穿越溪边的小路跑到了桥上,蚂蚁把它拦了回来。“从小溪里走!骚牯!我还没有洗脸呢!我这么脏怎么去见爸爸呀!……”蚂蚁和牛冲到溪水中,秋天的水已经凉了。
  • 斗破之青莲火道

    斗破之青莲火道

    一个地球小子,得到了一本修仙功法,尝试的练了一下。结果引动了雷劫,被劈死了。只留一点真灵,穿越斗气大陆。成为青莲地心火,且看一个地球小子如何证道成帝。
  • 仙鸢梦

    仙鸢梦

    一杯红尘酒,有多少人为它醉生梦死?纵然你是白衣帝仙如何?百年冷情,不过换她一笑。他在世如莲,净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华。她红衣如酒,潇洒不羁,为一人,情思难断。俗世中少女红衣如火,笑颜犹在,恍若隔日,纵使银锋染血,身心俱损,灰飞烟灭,爱恨交织,也不过来世一遭。鸢尾花五月盛开,淡淡花香里,有人回眸一笑。断了的七弦琴,余音袅袅,血迹斑斑,那是谁的情?
  • 我的老婆是灯神

    我的老婆是灯神

    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却掉下来个小姑娘,自称宝莲灯的灯神。被灯神收为仆人的许飞,只能踏上了协助灯神大人寻找失落花瓣的路途。被困在同一天的时空循环中?穿越到恐怖小说里?真人孤儿怨?原来都是花瓣在搞鬼!许飞想说,别闹了,能许个愿望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