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5100000004

第4章

凡欲發心。當先辨是非。非心之狀有十。若其心念念在貪嗔癡。攝之不還。拔之不出。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此發地獄心。行火塗道。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貪求不已。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惡。如調達誘眾。此發畜生心。行血塗道。若其心念念好邪謟佞媚。或陰賊忌害。亦有好名聞四遠。自比賢聖。起下品十惡。如摩揵提。此發鬼心。行刀塗道。若其心念念常欲勝彼。尊己陵人。外示仁義禮智。起下品善心。行脩羅道。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志行仁義禮智。此起中品善心。行於人道。若其心念念知三惡純苦。人間苦樂相間。志趣天樂。令六根不出。六塵不入。此起上品善心。行於天道。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所作一切弭從。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若其心念念欲利智辯聰無不鑒達。此發世智心。行尼揵道。若其心念念在三禪樂。其樂內重。此發梵心。行色無色定道。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賢聖所離。破惡由淨慧。淨慧由淨禪。淨禪由淨戒。尚此三法。發無漏心行二乘道。若心若道。其非甚多。略言十耳。又九種是生死。如蠶自縛。後一是涅槃。如麞獨出。又九法約世間苦諦集諦。後一約出世間道諦滅諦。有拙度而無大悲。雖染淨真俗不同。今皆雙簡。若得此意。歷一切根塵三業四儀。皆用此觀察。十非之意可見○既簡棄所非。當顯了所是。是即真實。真實之法無量。今略用三法顯之。謂四諦.四弘誓.六即菩提。四諦按大經聖行品有四種。謂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生滅者。苦集是世間因果。道滅為出世間因果。苦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雖世出世皆是變異。故名生滅四諦。無生者。苦無逼迫。一切皆空。豈有空能遣空。即色是空。受想行識亦如是。集無和合。謂因果俱空。豈能相合。歷一切煩惱亦如是。道不二。謂無能治所治。空尚無一。云何有二。法本不然。今則無滅。不然不滅故名無生四諦。無量者。苦集有無量相。一界尚復無量。況復十界。唯菩薩智眼乃能通達。道滅亦有無量相。謂析體巧拙方便曲直長短權實。差別不同。如是方便能滅見思。如是方便能滅塵沙無明。有正有助一一不雜。故名無量四諦。無作者。皆是實相第一義諦。又別說四諦名十二因緣。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集是無明.行.愛.取.有五支。對治因緣方便名道。無明至老死滅名滅。故大經有四種十二因緣。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又論云。為利根弟子說十二因緣不生不滅相。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生滅相。當知諦與因緣體同名異耳。諸經明發菩提心不一。或推理。或觀佛。或聞法。或見國土徒眾。或見修諸行。或見受諸苦。事類頗多。能發一致。今但二三以例(一作弘)通之。先明推理者。若謂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惱。道不能通。滅不能淨。如雲籠月不相妨害。却煩惱已乃見法性。經云。滅非真諦。因滅會真。滅尚非真。三諦焉是。煩惱中無菩提。菩提中無煩惱。如是諦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名推生滅四諦發菩提心(其一)。若謂法性不異苦集。但迷苦集不見法性。如水結成冰。無別有冰也。達苦集無苦集。即會法性。苦集尚是。何況道滅。經云。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如此諦觀。上求下化。是名推無生四諦發心(其二)。若謂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所至。況復凡夫。出二邊表別有淨法。如佛藏十喻。是名推無量四諦發心(其三)。若謂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別。凡夫尚是。况復二乘。離凡求聖如避空求空。經云。生死即涅槃。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是名推無作四諦發菩提心。蓋推一法即洞法界。究竟具足。通至橫豎彼岸。方稱發菩提心波羅蜜(其四)。次覩佛相發心者。若見如來父母生身。身相著明。天上天下無有比喻。願我證得以度眾生。是名覩應佛發心。若見如來。知如來無如來。見相好非相好。如來及相好皆如虗空。空中無佛。況復相好。見如來非如來即見如來。見相好非相好乃見諸相。願我證得。以度眾生。是名覩勝應發心。若見如來身相如淨明鏡。無所不見。一一相好。凡聖不得其邊。梵天不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論云。無形第一體。非莊嚴莊嚴。願我證得。是名見報佛發心。若見如來。知如來智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一一相好皆是實相。願我證得。是名見法佛相發心。亦有見佛神變發心準此。次聞法發心者。若聞生滅一句。即知世出世法新新生滅。念念遷移。戒慧解脫寂靜乃真。或聞生滅。即解四諦皆不生滅。空中無刺云何可拔。誰苦誰集。誰修誰證。能所寂然無不清淨。或聞生滅。即解生滅對不生滅為二。非生滅非不生滅為中道。中道清淨。獨拔在生死涅槃之表。或聞生滅。即解生滅.不生滅.非生滅非不生滅。雙照生滅不生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法界秘密究竟具足。如是於生滅一句成此四解。是名聞法發心。乃至聞無生.無量.無作等。解皆以類達。若得此意。知一句一切句無復障礙。猶恐難明。更以論偈釋之。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既言因緣。那得即空。待析因緣盡方乃會空。指方空為即空。亦名為假名者。有為不能獨立。要假眾緣。賴緣故假。非施權之假。亦名中道義者。離斷常名中道。非佛性中道。若此解者。雖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況復假中。但生滅四諦義也。若因緣法不待析破。體即是空。而不得假中。設言假中。皆順入空。何者。諸法即空。無主我故。假亦即空。假施設故。中亦即空。離二邊故。此即無生四諦義也。若謂即空即假即中者。三種各異。無主故皆空。但有名字故皆假。中真中機中實故皆中。但以次第先後成無量四諦義也。若謂即空即假即中。雖三而一不相妨礙。皆是實相。悟空即悟假中。不前不後。成無作四諦義也。當知聞一法起種種解。立種種願。是名發菩提心。其淨土徒眾修行觀苦等發心。所因雖殊。例此可解○欲令行願顯了故。次約四弘誓明之。夫心不孤生。必託緣起。意根為因。法塵為緣。所起之心即所生法。根塵遷動念念不住。色泡.受沫.想燄.行城.識幻。三界無常。一篋偏苦。四山合來。無逃避處。唯當專心戒定智慧。絕諸有流。經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迴轉。是興慈悲。發四弘誓。拔苦與樂。如釋迦之見耕墾。彌勒之觀毀臺。即其義也。以明了四諦故非九縛。能起弘誓故非一脫。非縛非脫是名發真正菩提心(其一)。只觀一念心起。能生所生無不即空。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不住內外中間。亦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為心。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不可得故。是為無生。思益云。苦無生。集無和合。道不二。滅不生。大經云。解苦無苦乃至解滅無滅。而有真諦。集既即空。不應如渴鹿逐陽燄。苦既即空。不應如癡猴取水月。道既即空。不應言我行即空不行不即空。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滅既即空。不應言眾生壽命誰於此滅而證彼滅。生死即空云何可捨。涅槃即空云何可得。經云。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修道有得果。例亦應言。不欲令無生法中。有五蘊三毒等。但愍念眾生。興誓願。拔兩苦。與兩樂。以達苦集空故非九縛。達道滅空故非一脫。是為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其二)。只觀一念心起。心起即假。假名之心為迷解之本。謂四諦有無量相。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謂如是見愛是界內輕重集相。界外輕重集相。如是生死是分段輕重苦相。變易輕重苦相。還反此心而生於解。譬如畫人洗蕩諸色塗以墡彩。所謂觀身不淨乃至觀心無常。如是道品紆通化城。觀身身空乃至觀心心空。空中無無常乃至無不淨。如是道品直通化城。觀身不淨。不淨即空。乃至觀身法性非淨非不淨。非空非不空。乃至觀心亦如是。如是道品紆通寶所。觀身法性非淨非不淨。雙照淨不淨。乃至觀心法性常無常。雙照常無常。如是道品直通寶所。是人見諦滅名初果。思惟滅名三果。是人見滅名見地。思滅名薄.名離.名已辦。乃至侵習名辟支佛。是人見思滅名十住。塵沙滅名十行.十向。無明滅名十地.等覺.妙覺。是人見.思.塵沙滅名十信。無明滅名十住。乃至等覺.妙覺分別道滅。十六門不同。及一切佛法如觀掌中。無有僻謬。皆從心生。觀此一心。能通不可說心。不可說法。不可說非心非法。九縛凡夫不覺不知。如富人無目坐。府藏中動轉。為寶物所傷。二乘如患熱病。謂珍寶為鬼虎龍蛇。棄之而走。伶俜辛苦五十餘年。雖縛脫不同。俱失如來無上之寶。起慈悲誓。拔苦與樂。是為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其三)。次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並畢竟空。並如來藏。並中道。何謂即空。無自性故空。何謂即假。無性而生故假。何謂即中。不出法界並中。非三而三三而不三。非合非散而合而散。非非合非非散。不縱不橫。不可思議。己及佛.諸眾生並爾。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思益云。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淨名云。如來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眾生即菩提。不可復得。即涅槃。不可復滅。一心既爾。一切心一切法亦爾。普賢觀云。毗盧遮那徧一切處。當知一切法即佛法。如來法界故。或舉空為言端。即謂畢竟空。或舉有為言端。即謂一微塵有大千經卷。或舉中為言端。即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若得此解。即一念心起已具八萬四千法藏。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諦。一塵勞即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即菩提。是名集諦。一一塵勞門成三昧陀羅尼諸波羅蜜。即無明為明。如融冰為水。更非外物。一念之中普皆具足。如如意珠非有寶非無寶。謂有成邪見。謂無成妄語。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辨。眾生於此不縛法中而思想作縛。於無脫法中而勤求於脫。是故起慈悲。興弘誓。拔兩苦。與兩樂。故名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其四)。又按此四菩提心只依四四諦。前三為權。後一為實。權不攝實。實則攝權。如良醫有一秘方。總攝諸方阿伽陀藥。功兼諸藥。是為一大事因緣。一實不虗。一道清淨。故謂之一。其性廣博。多所含容。大智大斷大人所乘。故謂之大。三世諸佛以此成道。以此度眾生。故謂之事。眾生以此因感佛。佛以此緣應之。故謂之因緣。又是者非作法。非佛天人所作。常境無相。常智無緣。以無緣智緣無相境。以無相境相無緣智。智境冥一而言境智。是名無作。是名不思議。文殊問經云。破一切發名發菩提心。常隨菩提相而發菩提心。無發而發。無隨而隨。又過一切發。過一切隨。雙照破隨。是名不思議。前三是上中下智所觀。後一是上上智所觀。前三為共。後一為不共。前三是小中大。後一是大中大。上中上。圓中圓。實中實。了義中了義。玄中玄。妙中妙。若如此簡非顯是。體權識實而發心者。是諸佛種。如太子生具王儀相。如迦陵鳥[(穀-禾+卵)-殳+鳥]中之聲已為最勝。如師子筋弦。如師子乳。如那羅延箭。如如意珠。若解此心則任運達於止觀。無發無礙即是觀。其性寂滅即是止。寶梁經云。比丘白佛。何等比丘能受供養。佛言。在比丘數。修僧業。得僧利。是人能受供養。四果向是僧數。三十七品是僧業。四果是僧利。比丘言。若發大乘心。復云何。佛言。若發大乘心求一切智。不墮數。不修業。不得利。能受供養。比丘驚問其故。佛言。是人受衣。用敷大地。受摶食。若須彌山。當知小乘之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心。又如來密藏經云。若人有十惡重罪。若能知如來說因緣法。無我人眾生壽命。無生無滅。無染無著。本性清淨。又於一切法知本性清淨。解知信入。我不說是人趣向惡道。何以故。法無積聚。法無集惱。一切法不生不住。因緣和合而得生起。起已還滅。一切結使亦生已滅。若有犯有住。無有是處。如百年暗室。若然燈時。暗不可言。我是室主而不肯去。此經即具前四菩提心。初心之功尚破重罪。況第二第三第四耶○夫行者智信兩全。聞一念即佛。信則不謗。智則不懼。如是則初心後心無不真實。若無信則遠推聖境非己所及。若無智則起增上慢謂己均佛。如是則初後皆非。由此故重以六即菩提顯之。大論以焦炷為喻。非初不離初。非後不離後。六名雖殊其旨不異。謂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理即菩提者。心即如來藏。如前說三諦一諦。非三非一。本自有之。故名理即菩提。亦名理即止觀。即寂名止。即照名觀。名字即菩提者。理雖即是。日用不知。今始聞一實義。於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為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觀。觀行即菩提者。但聞名口說。如蟲食木偶得成字。是蟲亦不知是字非字。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言如行。行如言。是名觀行即菩提。亦名觀行止觀。相似即菩提者。以其愈觀愈明。愈止愈寂。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如經說。六根清淨。是名相似即菩提。亦名相似止觀。分真即菩提者。因相似觀。力破無明。見佛性。開秘藏。顯真如。名發心住乃至等覺。如從月朔至十四日。光垂圓。暗垂盡。或八相成道。或普門示現。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觀。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于妙覺。智光圓滿。是大涅槃。大品云。過茶無字可說。是名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觀。總以喻喻之。如貧人家有寶藏而無知者。知識示之。耘除草穢而掘出之。漸近藏開得而用之。六義可見。問。何意約圓說六即。答。圓觀諸法皆云六即。故以圓意約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餘教不爾故不用之。自前簡十非。蓋約苦諦升沉。又約四諦論智之曲拙淺近。又明弘誓行願。後約六即辨位。展轉細妙。是法乃顯。當知神珠在九淵之內驪龍頷下。有志有德方乃致之。

同类推荐
  • 淡水厅志

    淡水厅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南华真经

    南华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圆峤内篇

    圆峤内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洪恩灵济真君灵签

    洪恩灵济真君灵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上品丹法节次

    上品丹法节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囧囧娇妻:燕归君不归

    囧囧娇妻:燕归君不归

    唐小古本来以为,上有大哥罩着,下有个小酒楼靠着,这辈子就可以好吃懒做的小掌柜。可没想到天要下雨哥要娶媳妇,当了十三年的小少爷居然要被未来嫂子当小妞嫁出去——是可忍孰不可忍,想抢我的饭碗,我就抢你的男人!喵喵的诱兄计划,这辈子就是要吃定你!这辈子就是要吃、定、你——
  • 你往何处去(英文版)

    你往何处去(英文版)

    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是波兰作家显克威支的代表作,出版发行于1896年,写的是公元一世纪中叶古罗马在尼禄皇帝的统治之下走向衰落和早期基督教徒罹难的故事。作者因这部作品获得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名字来源于1893年显克微支第二次重游罗马时,看到古卡丕城门附近一座小教堂门楣上用拉丁文写的“你往何处去”的题词。这句题词是早期基督教徒遭受迫害的史迹。传说被追捕的基督使徒彼得匆匆逃离罗马城,在路上问耶稣:“主啊,你往何处去?”耶稣回答说:“你既然遗弃了我的人民,我便要回罗马去,让他们再次把我钉在十字架上。”彼得于是返回罗马城,不久便真的被钉上了十字架。早期基督教徒为信仰献身的精神,深深触动了作者的灵感,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决定用这句题词作为书名,再现尼禄统治下那个充满血和泪的时代。作品被两次改编成电影。1951年上映的《暴君屠城录》,在1952年第24届奥斯卡颁奖会中,获得包括最佳电影等7项提名,值得一看。2001年《你往何处去》再次登上银幕。
  • 柔杀

    柔杀

    捶腿一阵秋日的寒风从门外吹来,吹在岳庭玠身上没有一丝寒意。从他这个角度,可以看见厢房外面那布满青苔的天井,和熙的日光柔和地洒下来,落在那两扇枣红色的木门上,可以从间隙里看见空气中漂浮的尘粒。这时,有人从门外悄悄闪了进来。“师父,师父!”大弟子许宁来到跟前,一脸虔诚,轻轻地唤道。岳庭玠心下安慰,努力想做出一些微笑来回应,但脸部僵硬的肌肉却没有一丝反应,不由得心下叹了一口气。这厢房很少有人能来,他现在躺在一张太师椅上,除了眼睛、大脑还可以活动外,全身的肌肉已不听使唤了,整个人和一棵树、一棵草没什么区别。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云武见天

    云武见天

    武者,修心志,养真气,练武技,升精魂;可破苍穹,震乾坤。无奈他天生没有丹田,是沉寂,还是逆袭?看他如何拨云见天……
  • 末世之死回来

    末世之死回来

    末世里,什么最不缺?丧尸,异兽,死亡。丧尸,异兽,背叛。丧尸,异兽,绝望。还有变态,变态,变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开心国学800问

    开心国学800问

    本书所选的国学知识难易适中、活泼有趣,犹如身临其境《开心辞典》,让人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开阔视野,提高文化修养。糕点为什么叫“点心”?“五福临门”究竟是哪“五福”?“黄花闺女”的“黄花”到底是什么花?婚礼上为什么一定要放鞭炮?
  • 东庄里点灯西庄里明

    东庄里点灯西庄里明

    孙三他们村子离县城两里多地,以前叫“东腾”,百十来户人家,比起晋南平原动辄万人的大村庄来,实在太小了。九年前,和西边一个叫西荣的小村子并成一个行政村,称做“东西庄”,慢慢的,东腾不叫东腾了,被叫成“东庄”,西荣也顺着叫成“西庄”。实际还是平原上一个四至分明的独立村庄。村舍四周,田畴阡陌相连,一望无际,秋末里阳光都显得稀,田野也被薄雾罩着。庄禾已经收获了,有的正在犁地播种冬麦,有的刚刚开始灌溉,地里不少人在忙活。不能总忙着,一时歇下,就凑在一起谝说。
  • 敢达seed狂想曲

    敢达seed狂想曲

    原住民的视角,不是穿越或者重生,单纯的是架空角色。无视蓝波斯菊等诡异的幕后黑手,这本小说不带他们玩。群聊号码:711780391
  • 公主监国

    公主监国

    皇帝病危,时局动荡,不安势力蠢蠢欲动,皇族诅咒甚嚣尘上。恶名昭彰的监国公主,大婚前夕接手命案,深陷祸国谣言;只手遮天的禁军统领,行事诡谲,奉命随侍左右,护一世平安。智囊团一二三,愤青京兆尹,中二刑部侍郎,毒舌随从,外带不靠谱郎君一枚。奇案迭起,桩桩件件直指唯一的谜底,到头来却不过一场镜花水月。棋盘上风云变幻,执棋的人却化身为卒;长孙姒不知道别家监国公主是什么样的待遇,只知道自己水深火热。以前是扑面而来的美貌郎君,现在是从天而降的诡异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