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9300000008

第8章

问曰。应说回向义及说方便义。云何回向义。云何方便义。答曰。若回余处善根功德向佛菩提。是名回向。又依佛菩提起修行心。无量种门于一切时于一切处集诸善根。为欲证得一切种智。依于世谛境界般若。回向方便普令转来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依于世谛境界般若知因似果。修有量因深心成就菩萨不共道功德等。增长胜法置于无量果报之中。是故名为回向方便

又以同胜回向故。此明何义。以略说菩萨摩诃萨有二种回向。何等为二。一者同回向。二者胜回向。同回向者。一切善根皆悉回向萨婆若智。胜回向者。如无尽意修多罗布施果中说。须食与食具足命辩色力乐故。须饮与饮离渴爱故。如是施衣得色施乘得乐施灯得眼。施音乐者得净天耳。如是乃至施髓脑者得金刚身坚固不坏如是等。又同回向者。为与一切众生乐故。胜回向者。未生信心者令生信心故。若有破戒者。令得持戒故。若无闻慧者令得闻慧故。若有懈怠者令得精进故。若有喜忘者令得忆持故。若心散乱者令得禅定故。若无智慧者令得智慧故。若有悭惜者令成就舍故。如是等。又同回向者。为满六波罗蜜故。胜回向者谓舍外事故。为令一切众生具足大富资生故。舍手脚等一切肢节。及以诸根为令一切众生具足诸根手足等故。如是等回向一切修多罗中广说。应知。又为欲清净诸佛国土。是故回向。此义云何。菩萨为欲清净四种义故。檀等诸白法回向佛菩提。何谓四种。一者为欲清净诸佛国土。二者为欲清净菩提之心。三者为欲教化淳熟清净众生之心。四者为欲清净一切佛法。而菩萨不为得世间位故回向。不为求于自身乐故回向。不为取声闻辟支佛地故回向。又施等布施远离尽因回向。以诸菩萨取一切种智因。是故菩萨善知回向方便。又菩萨有四种事施等功德尽。何等为四。一者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求于世间人天生处。三者无回向方便。四者亲近恶知识。如是菩萨一切施等善根尽灭。若菩萨行布施等。若三种法常现前者。菩萨尔时施等功德远离尽因能成一切种智。何等为三。一者正遍知菩提心。二者怜愍众生。三者不违如来言教

又以摄受方便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乃至摄取微少善根能成就广果。以即彼布施等世间众生取天人果报。即彼布施等诸菩萨摩诃萨取佛菩提。是故菩萨成就回向方便。如如来方便修多罗中说。又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方便智乃至舍一口食施与一人。则能遍满一切众生。何以故。以菩萨有方便智慧故。以一口食乃至施与畜生。而心常共一切众生。以彼善根皆愿回向一切种智。菩萨布施为二种事。是故施与一切众生。一者求一切智地。二者回向大菩提。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施布施时六波罗蜜皆悉满足。何以故。以诸菩萨摩诃萨见乞索人时。摄伏悭嫉心增长大舍心故。即得成就檀波罗蜜。又诸菩萨以自身持戒布施持戒人所有破戒人令成就持戒。是名菩萨摩诃萨尸波罗蜜

又诸菩萨慈心不嗔心定心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羼提波罗蜜。又诸菩萨布施佉陀尼蒲阇尼等。种种饮食身口意业去来进止。是名菩萨摩诃萨毗离耶波罗蜜。又诸菩萨施布施时。专心一念欢喜不散乱不求余事。是名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又诸菩萨施布施时。观察法相。谁是能舍谁是能受。谁受果报。是菩萨如是观察不见一法。以不见一法谁是能舍谁是能受谁能受果。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如是等方便修多罗中所明回向方便。应知

问曰。应说净不净回向。如布施中有净不净。此回向中亦应如是有净不净。云何净云何不净。答曰。因修行果如余一切修多罗中广说。应知。成就慈心者。问曰。何故如来说善知回向方便后。次说成就慈心。答曰。持戒布施是散乱心。修道功德决定感于欲界果报。菩萨以回向方便摄取决定欲界果报。转求大菩提示现彼果。不定示现善能修习菩萨道故。又持戒布施是三昧心修道功德。决定感于禅地果报。菩萨以回向方便摄取决定禅地果报。转求大菩提示现彼果。不定示现善能修习菩萨道故。是故如来说回向方便。复次说成就慈心。此明何义。以诸凡夫不如实知真实法界。无始世来修习无智。以无智故不能远离我我所法。以其妄执我我所故。为色境界。爱心所缠。是故心常求世间果作极恶行。自然成就世间果报。修行戒施决定成就同界果报。而菩萨心见诸世间所有一切种种过患。见于涅槃安乐利益。善能觉知真实法界。善知因缘有为诸行。其心唯为无上菩提修戒施等。为欲救度世间所有堕坠崄难放逸众生。持戒布施虽不取彼世间果报。而为众生修一切行。不为自身取于果报。增长所修大功德力。心能摄受回向方便。随顺成就求处果报

问曰。应说四无量。云何菩萨成就四无量。云何行云何世辩云何体云何相云何地差别。依止何处观何境界观何法。云何相应云何得云何成就义。答曰。云何菩萨成就四无量者。以其不同外道等故。此明何义。诸外道辈虽复修行四无量行。以为爱心之所润着。是故成就色界果报。又声闻人辟支佛等。一切善根皆为自身。其心常为自身乐故取于涅槃。畏烦恼热为伏诸结。修行无量非为众生。若诸菩萨摩诃萨等。其心常为一切众生修行诸行。皆悉转施一切众生。以慈悲心起戒施等。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虽为世间极恶过患之所逼恼。以为不舍诸众生故。为灭一一众生苦恼。毕竟寂灭一切苦恼。观察无量诸众生身。一一身有无量种种苦恼差别。复如实知一一方便。救彼无量苦恼众生。以无量时虽见涅槃界观无量众生。能得成就无量佛法。以是义故。名为菩萨成就无量

又以遍取果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摩诃萨等修行无量无边行故。慈等无量。是故菩萨成就无量如无尽意修多罗中。圣者无尽意告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菩萨修慈亦不可尽。何以故。菩萨之慈无量无边。是修慈者无有限齐等众生界。菩萨修慈发心普覆。舍利弗。譬如虚空无不普覆。是菩萨慈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无不普覆。舍利弗。如众生界无量无边不可穷尽。菩萨修慈亦复如是。无量无边不可穷尽。虚空无尽故众生界无尽。众生无尽故菩萨修慈亦不可尽。如是等。又为安隐他与功德故。起心修行。此明何义。菩萨摩诃萨修四无量不为自身。为一切众生。为毕竟安隐一切众生。与功德心是故成就。如无尽意修多罗中。无尽意菩萨告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是慈能自拥护己身。是慈亦能利益他人。是慈无诤。是慈能断一切嗔恚嫌恨如是等

云何行者谓有所厌。此明何义。依厌所得四无量者。彼初禅地所有无量厌欲界得。如是乃至第四禅中所有无量厌三禅得。而后时作方便后时现前。问曰。何等名为无量故修行方便。答曰。慈依亲起。此明何义。菩萨若欲修四无量。彼时心于一切众生三种分别。一者亲分。二者怨分。三者非亲非怨分。于亲分中复为三分。作三分已。彼三分中于上亲所起与上亲安隐乐心。所谓父母及余尊重诸师僧。等以无始来习极恶。心难可平等。是故如是分别报恩。于亲分中不能平等转转修习

又乃平等。若心如彼增上亲中。若怨分中心住平等。如与父母乐心无异。尔时名为成就慈心。悲喜舍心亦复如是。应知。而舍无量从于非怨非亲分中起乃成就

又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离烦恼修集禅地方便无量。若断烦恼摄取初禅无量。如是四无量次第成就。应知

又四无量说有三种。一者众生观。二者法观。三者无观。初发菩提心菩萨未知众生相。同于外道声闻辟支佛观无量。是名众生观无量

又诸菩萨即彼众生观无量。次第渐渐增长胜上。如实知众生相修菩萨行。未知一切有为法相。依假名众生有为诸行起众生相戏论。即取此有为行以为众生。名为法观无量

又诸菩萨能如实知有为行相。得无生法忍。从慈心后次生平等观般若。说名慈心。名为无观无量。如共慈心相应觉分。此明何义。如慈心后次生择法觉分而说名慈。如是慈无量后次得平等观般若。说名慈无量。是名无观无量

又诸菩萨摩诃萨等。为与他乐从慈心故起一切行。此明何义。以诸菩萨摩诃萨等所起诸行。一切皆从慈心而生。以为利益他众生故。以为安隐他众生故。以得无生法忍。菩萨摩诃萨般若从慈心起。与一切众生安隐之乐。似于慈心说名为慈

又世谛境界法。第一义谛境界法。迭共相依增长有力。能广修行成就无观。说名善清净说名慈心。云何名为世谛境界为般若因。以诸菩萨见诸法体。依慈悲心观察众生。所作之事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以是义故。不舍众生所作之事。是则名为世谛境界。慈悲等法为般若因。云何名为第一义谛境界。般若为世谛境界慈悲等因。以诸菩萨欲清净世谛慈悲等法。以知依止众生行相起诸烦恼观察烦恼深众生行相。以如实知烦恼从众生行相起。是故菩萨远离慈等不清净因一切烦恼。是名般若能为世谛境界法因。诸菩萨等。如是修行般若方便广修诸行。是故成就无生法忍。彼时无观不舍众生所作事因。清净究竟慈心名字慈心。说名慈心是名无观。云何世辩者。释彼无量名以能观察无边众生。故名无量。云何体者。慈悲心体者不嗔善根是。何以故。以对治嗔法故。又对治可嗔处是名为慈。对治不可嗔处是名为悲。又对治起舍众生心是名为慈。对治打众生心是名为悲。是以求功德故能生无量。非求过故能生无量。何以故。以诸菩萨乃至断善根人。若求功德见净业果乃至阿罗汉边若觅过失见恶业果。何以故。以见罗汉现身中受不善业果。不见过去余业不尽。谓阿罗汉今身造恶。以是义故。于阿罗汉不能发起慈悲无量。喜心体者。谓喜根是。舍心体者不贪善根是。问曰。若如是者。则非贪欲及害根等对治之法。答曰。不然。以不嗔善根相应法故。故如是说。问曰。若舍心能对治贪法。不净观亦对治贪法。答曰。汝知何等贪法舍能对治。何等贪法不净对治。问曰。不知。答曰。汝听色贪不净能断淫贪舍心能断。此四无量共心展转五阴为体

云何相者。与众生乐相安隐众生。是名慈相。拔众生苦相灭相寂静相怜愍众生。是名悲相。离不乐心相嫉妒对治法是名喜相。舍爱不爱相利益一切众生事因相违之法。自然纵任是名舍相

云何地差别者。除喜无量余三无量在六地中。应知。何等为六。谓未来禅及中间禅四根本禅是名六地。初禅二禅有喜无量。余三无量遍四禅中。以喜无量喜根为体故

依止何处者。依止欲界。以欲界中现起四无量。非是余处何以故。以欲界众生多苦恼故。见众生苦起与乐心。见众生苦起拔苦心。以色无色界无苦恼故。又是恼害等对治法故。此明何义。以四无量对治害等法故。以是义故。经中说言。修行慈心下中上成就离害心。修行悲心下中上成就离嗔心。修行喜心下中上成就离不乐心。修行舍心下中上成就离贪欲害等心。色无色界贪欲害等皆悉无有。以是义故。在欲界中非色无色。虽在欲界唯三天下。非郁单越

观何境界者。谓慈观乐悲观拔苦喜观喜境界舍观舍境界

观何法者。谓观欲界众生五阴之身。或观二阴。又若共心同类彼则五阴。不共心同类彼则二阴。或观无心众生。或观一阴众生。或观二阴众生

问曰。有经中说。慈悲喜舍普遍一方虚空法界。如是乃至遍覆十方世界。此中唯说观于众生。其义云何。答曰。遍十方者。谓观一切依世界住所有众生故。言遍覆十方世界。非谓遍覆彼器世间。言普遍者。示现依彼器世界住所有众生

又初禅地无量观欲界众生。二禅地无量观欲界及初禅。如是乃至四禅地无量。观欲界乃至第三禅。又初禅地无量观欲界及初禅。如是乃至四禅地无量。观欲界乃至第四禅。又慈观欲界乃至三禅何以故。以慈心观乐境界故。又乐根从欲界乃至第三禅故。悲观欲界至初禅。何以故。以悲心观苦境界故。以欲界众生多苦恼故。又苦根从欲界至初禅故。喜观欲界乃至第二禅。何以故。以彼喜心勇悦相故。又喜根从欲界乃至第二禅故。舍观欲界乃至四禅。何以故。以舍舍相观故。又舍根从欲界乃至第四禅故。又有人言。一切无量唯观欲界众生。云何相应者初禅二禅地喜根舍根相应。第三禅地乐根舍根相应。未来禅中间禅第四禅地舍根相应。云何得者。若生第三第四禅者。得三无量除喜无量。何以故。三禅已上无喜根故。又欲界生离烦恼者。及在初禅二禅生者得四无量。如如来修多罗中说。慈无量者至遍净处以为边畔。悲无量者至虚空处以为边畔。喜无量者上至识处以为边畔。舍无量者。无所有处以为边畔。何以故。以根本初禅所摄故。此明何义。以无量从无边虚空处以为边畔。故如是说。又有人言。彼处圣道以无量名说。何以故。以可化众生有如是根。闻无量名来入圣道故。复有人言。依彼对治觉分菩提分说。此明何义。以第三禅对治觉分。即彼觉分以慈名说。如是乃至无所有处依彼对治以舍名说。复有人言。彼相似法。此明何义。以慈观乐而乐受。乃至第三禅中以悲观苦。而无边虚空处共色相违。以喜观无乐而无边识处。识喜住故。以舍观舍而无所有处。舍无所舍说名为舍。复有余修多罗中说。大德舍利弗。初发心菩萨以四无量观于众生。名众生观。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观己行故名为法观。菩萨摩诃萨得甚深无生法忍。名为无观

问曰。四无量者观于众生。云何复言观法观无。答曰。为他利益一切行等。以慈相似法故。此明何义。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修一切行。皆以般若为本。是故般若以慈名说。以彼慈能乐他相故。如是菩萨舍自身乐。般若波罗蜜与他乐相。是故般若以慈名说。是故观法观无皆是慈悲般若。复有人言。无观慈心以慈名说。此明何义。以诸菩萨观察众生。复为自身推求远离烦恼方便观有为行。得甚深无量心时。即得毕竟般若力。作是思惟。此诸众生无智所覆不能如实知见法界。我当令彼诸众生等。渐渐次第得入正道

复有余修多罗中。佛告诸比丘过去七年修行慈心。世界成坏经由七返不来生此。乃至无量百千万劫作转轮王等。问曰。若四无量所得果报非欲界者。云何如来经中说言。修行无量所得果报。乃至无量百千万劫作转轮王。答曰。彼经中依三地无量作是说。此义云何。有欲界地果报无量作转轮王。有初禅地果报无量作梵天王。有二禅地果报无量生少光天。又欲界起心三摩跋提。所有果报作帝释王及转轮王。根本地禅所有果报。作梵天王生少光天

复有余修多罗中。佛告比丘。过去世时有外道师名善眼。世尊彼外道师善眼。世尊获得神通离欲界烦恼。诸比丘彼外道师善眼。世尊多有无量声闻弟子。有无量百有无量千有无量万有无量百千万。诸比丘彼外道师善眼。世尊所有声闻。具足持戒。彼外道人修四梵行。离欲界烦恼修四梵行生梵世间。诸比丘。彼外道师善眼。世尊所有弟子。不能具足修四梵行。彼弟子中或生他化自在天者。乃至人中如是等。尔时外道师善眼世尊生如是心。我今不是云何乃与弟子一处去一处生。作是思惟。我依慈心修第二禅生少光天。诸比丘彼时外道师善眼。世尊修上大慈入第二禅生第二禅如是等

问曰。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为利益他于诸众生起平等心。何故自生胜心慈心。修第二禅生少光天。而不为弟子说生少光天法。又复有难。彼外道师善眼。世尊有所说法胜于佛法。何以故。以彼皆生上善道故。而如来声闻亦有入恶道者。答曰。此无过失。何以故。菩萨观机而说法故。此明何义。以彼外道婆罗门等长夜思惟。初梵天处是究竟处。随顺乐心而生彼处。不能修行生第二禅四无量行。以是义故。菩萨善知彼弟子心故。不为说生第二禅四无量行。又以无力故。此明何义。有人说言。除佛出世。无有外道能具修行二禅无量生第二禅。唯除大力诸菩萨等。又言外道法胜佛法者。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外道取世间果故

又以时节故。此明何义。有如是时。多有众生生善道处。何况复有无量众生修行无量。又言。如来弟子入恶道者非如来过

复有余修多罗中说。有三种行。梵行天行圣行。梵行者。谓四无量。天行者所谓四禅。圣行者谓三十七菩提分法。以何义故。说四无量名为梵行。答曰。以四无量梵天因故。又以修行者身中可得故。又以对治非梵行故

问曰。何故色界诸善根中。唯说无量以为福事。答曰。以为起他利益行故。此明何义。世人多于他利益中生功德相。余利益中不多生故

问曰。复有余修多罗中说。有四种人能生梵功德。何等为四。一者器世间地未有塔处于中立塔。二者种植园林施。四方僧。三者和合先破坏僧。四者能生四无量心。问曰。若修四无量得梵天果。得言成就梵天果者。立塔等三得梵天果。此义云何。答曰。依梵行说是故无过。此明何义。非立塔等成就梵果。若有人依梵如来立舍利塔。彼人能生梵行功德。又依修梵行者施与园林。如是施者得成就梵福。又依圣道修习梵行和合破僧得梵天果。又以彼相似故。此明何义。立塔等三成就梵天果报。功德非一向同。四无量果而彼少分相似义故。如人成就四无量心。彼人则为摄受众生成就无量利益功德。此亦如是。若人于彼器世间中。未有塔处立舍利塔。施僧园林和合破僧。彼能成就无量福德。以是故言修四无量立塔等三有相似义

问曰。梵行功德其量几何。答曰。有人说言。随何等业得转轮王。王四天下势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随何等业得帝释王势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随何等业得作魔王。于欲界中势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随何等业得生梵天。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梵天请佛转于法轮随所得福。梵行功德其量如是

问曰。复有其余修多罗中如来说言。若有人能成就慈心。彼人功德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刀不能割。毒不能害命不中夭。为何义故作如是说。答曰。诸佛如来所有境界不可思议。一切禅定不可思议。一切诸业不可思议如是等。复有人言。若人能与无量众生无量安隐。以是故说。彼外因缘不能伤害

又彼人忆念色界四大。此明何义。以彼修习慈心之人。入慈心故依于色界成就色界四大之身。以是义故。外诸因缘不能伤害

问曰。以何义故。此修多罗中唯说修行慈心悲心得多功德。不言喜舍。答曰。以利益他多修行故。此明何义。修慈悲心与乐拔苦。依慈悲故起心修行。舍布施等得无量福。而喜舍等不能如是。此义云何。以彼喜心见他众生。自修善业自得受乐。彼人生喜。以是故喜舍亦如是。以他众生自心分别嗔心爱心及无害心。故名为舍。以是义故。喜舍福少慈悲福多。以慈悲心成就与他无量利乐。非是喜心舍心成就。以对治嗔名为慈心。不嗔善根以为体故。以最胜义对治于嗔。何以故。以嗔心故舍诸众生。与一切众生利益事相违。是故菩萨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对不利益众生事。因此经中说修行对治慈悲心等

又发菩提心修诸善行。皆慈悲心以为根本。此明何义。即此修多罗中说不退转心。成就发菩提心因。彼发菩提心初始欲生。依慈悲心以为根本。则能修集无量功德非喜舍等。以是义故。此修多罗中唯说慈悲多生功德。不言喜舍。是故十地修多罗中说。彼菩萨发菩提心。是心以大悲为本。如是等以毕竟成就大慈大悲身口意业故

又是三昧身口意业依慈悲心起。与乐相应说名慈心。以见世间因中说果。譬如世间木作画作因中说果。成就无害身口意业。以悲对害心不生他恼乱身口意业故

同类推荐
  • 太上洞真凝神修行经诀

    太上洞真凝神修行经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论语集注

    论语集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吉祥德赞

    佛吉祥德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顾松园医镜

    顾松园医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长离阁集

    长离阁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凰谋之暴走世子妃

    凰谋之暴走世子妃

    她穿到这时代,从前世抓贼平冤的正义警花变成身无分文的十岁小乞丐,为求活命的唯一要记便是实施抢劫。可是,她为何会一不小心抢了堂堂慕世子?要不要赶紧跑路?什么,世子失宠抢了也没有关系啊。只是这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太他娘的坑爹,要想生存必须得女扮男装。谁说身为女子就不能为官为将,她偏要一身甲胄征战杀敌;谁说世子失宠就不会东山再起,他偏能逆势而行君临天下;皇宫内院妖精成群,朝堂重臣狼子野心,且看两人如何打怪升级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血染江山,万马喑哑,她站在高墙上凌风噬笑:“谁告诉你们我的男人是可以随便染指的,胆敢动他,我保证你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此生为人,不信,碰一下试试。”
  • 我的部落有点强

    我的部落有点强

    带着部落冲突游戏系统的李奈穿越到了一个龙与魔法的世界。“野蛮人,上啊!让他们明白什么叫残忍。”“哥布林,臭袜子就不用抢了,我们只要值钱的东西。”“雷电暴君,让他们尝尝雷罚的滋味。”建立了自己部落的李奈只想静静的种田,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接踵而至。“我也想静静的种田,可实力不允许啊”
  • 嗜血狂妃,王爷诱妻别太猛

    嗜血狂妃,王爷诱妻别太猛

    顾乔七一觉醒来只记得自己叫什么,所有人都叫她王妃,好吧!她承认了。说她抢了她王妃之位,莫名其妙,谁抢你的王妃之位了,你想要,就尽管拿去,姐才不稀罕要呢!身后突然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你不稀罕要谁……”顾乔七猛然回头看见南瑾辰,“你……怎么在这里。”从此他便人前高冷矜贵,人后,开始明宠暗宠,她虐渣渣,他便派人和她一起虐,她砸场子,他给她收拾。当发现她是叛贼之女,他没有点破,依旧对她如初。当误会解开是,原来她不是她,她一直是他心里的那个人。她变得冷漠无情,杀伐决断,强大的气场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深邃冰冷的目光带着杀气,让人不敢直视。高冷淡漠的七王爷却紧追其后,对她纠缠不休
  • 光明皇帝·业火

    光明皇帝·业火

    蒙古大皇帝统治着辽阔的疆域,而庞大的帝国暮日降临,武功道法可近神明的高人隐居在最高的雪峰和最幽暗的小屋里,却还有超越他们力量的存在——那是来自西域的皇帝,他曾被击败而沉睡了七百年,即将苏醒;手持屠刀的人类正在等待弑神的一刻。
  • 神农诡

    神农诡

    午夜时分,在皎洁清冷的月色下,一个巨大的人形黑影突然出现在探险队宿营地对面的山坡上。负责守夜的青年男子此时正用单反相机以慢门方式拍摄星空,当他检查照相机的拍摄情况时,显示屏上的黑影就象一只鬼魅,瞬间令他恐惧万分。由于连日来已经被神秘死亡事件折磨得心惊肉跳,当青年男子看到这一幕时,立即被吓得三魂不见了七魄。青年男子颤巍巍的抬起右手,指着黑影呆傻了半晌才翕动嘴唇:“神—农—诅—咒......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妖精施主:小师父,快还俗

    妖精施主:小师父,快还俗

    阿茶本是顺应天地灵气生长的灵物,因缘际会受全真观道长收留,命定本修行百年济世救人而得到成仙。阿茶秉着长生不老的信念,清规戒律…………,,山上修行的妖精来诱惑山中枯坐修行的僧人“啧啧啧,不过这小生的面皮生的是真好看,仿佛这俗世与他格格不入,没想到一副冷情谪仙面孔的下面竟这般腹黑阴鹜不择手段,,”某男:“你可喜欢?”阿茶:“…………”怎么和前两世不同?天然呆萌修仙小道姑&腹黑冷漠深沉小侯爷ps:前世今生文,女主不是人
  • 林小姐的999次撩夫

    林小姐的999次撩夫

    [都市/甜宠/爽文]消失三年的林依上演各种撩汉技能。林依:我有什么好?让你这么喜欢我?宋辰:你哪都不好,不温柔,不聪明……林依:……宋辰:可我喜欢你呀!因为,这世上再也找不到像你这么不温柔,不可爱的女孩了。[后来我遇到的人都比你好,可是你走的时候带走了我去爱别人的勇气,这一辈子,只能非你不可!那三年,你一直都在,都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