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15400000053

第53章

从阿难问中为二。一问香.二问消。问香中为五。一阿难问.二佛答.三身子云我身亦香.四阿难问得香之缘.五身子答从净名得饭。就问消中为三。一阿难问.二净名答.三阿难称叹。就答中为二。初总答二别答。总答云。此香随于饭饭若消者香亦随消。更重问久如消。即别答为二。一事.二理。事者答七日方消。譬如世食持身止饥一日乃歇。此食七日乃消。又譬如服一种药药持身七日可消。药势熏身至其疾愈。此是事解

若理解不尔。约声说转法轮中。此土有半满之教若二乘名半字大乘名满字。若半字中三转法轮一示二劝三证。示者示于四谛见谛故发真。二劝劝断思惟惑。三证无学道。故名三转。今香来诠半理亦诠半字三转法轮。此中具其义。用前七日为方便五停心总别念处约暖顶四法。今言凡夫位食此香饭转入七方便乃消。七方便中食者转入正位乃消。不入即不消要见谛发真乃可消也。此名示转。从正位食者不入思惟不消。得入思惟乃消此名劝转。若思惟食者不得无学不消。得心解脱成无学乃消此名证转。四处辨消即是三转四谛法轮示劝证义宛然也。复次此香诠大乘满字三转义者。先责半字未入正位。食饭入位乃消。如身子等已断三界证心解脱得尽智无生智。此饭复进何果。若不进果饭则不消。若进果即是大乘义也。当知罗汉虽证四果三界结断。若未发大乘心犹是大乘理外未是方便位中。故法华云止宿门外住立草庵。若能发大乘心即名饭消是住方便位也。故云七日乃消。从此方便位食者入正位乃消。即如身子于法华中入佛知见蒙授记别名为正位。约大乘中作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若入发心即是欲知根。从发心食饭至无生忍乃消名知根。无生中食饭至补处乃消名知已根。即是香教诠三无漏根。故云转满字法轮逗于大乘有缘之者。譬如上药去譬显。明身诸毒灭者何但灭三界分段之毒。上通教别教变易别毒实报中无明分分之毒皆能消灭。此应将毒鼓为喻释成此义。莫论远近闻之皆死。具如前释(云云)。第三阿难叹未曾有。昔但闻声诠半满三转法轮。而今香中具足劝示证等。故叹未曾有

第二因阿难问即明复宗。就此为二。一从此去讫品明佛土不同起根各异者。此即是品之来意。五重中之两意也。若化功已毕即是掌擎大众入庵罗园是其义也。次室中疑情未决或复须印。即是佛告舍利弗。汝见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中意即是印成室内所说。亦是有疑皆断也。若大士称扬虽复别论余法皆为显于净国。净国既显复宗还归佛说。即此中文意也。又众生机悟在佛。上开宗中长者子前问果次问因。佛前答其果二答其因。果中有二。一明果二解释。因中亦二。一明因二解释。此中复宗亦具二意。一复宗说果即是佛国佛事不同。二复宗明因即是诸菩萨行。就果中为二。一正明果二释其意。因中亦二。一正明菩萨行二释前后相对。义意孱齐故知是复宗明义也。上果门明义。一者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二调伏众生取土。三随以何法入佛慧取土。四以何法起根取土。今此果门亦备四义。成上当宗佛国之说宛然是同。但不次第前后为异耳。良由言不叠出语不重安。所以互说欲令行者不定执前后。类如法华三周说法名异义同。又如涅槃三十六问答中义相对当名字不同。义意若正名异非嫌。此中虽前后不次而名义孱齐。今第一释上第四。虽复名殊其义是一。第四释上第一具列在文。此中释起菩萨根有十三句。明诸佛国起根不同同用六尘之法来起六根也。若毗昙明色是质碍不得通于余尘。眼但见色不能兼用。大乘明义则异于此。根尘之中则能互用圆通诸法。如眼见纸墨之色。此色能诠一切诸法。若空若假若中世出世一切诸法无不具足。只是一墨而已。含容之德圆通无碍。故大品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乃至一切法趣味是趣不过。于食若等于法亦等。当知根尘备一切法。故用此尘起菩萨根也。今将一尘为语者此是从胜为名。如鼻根入道最利故用香尘起之。如身根利故用光明触之。此间耳根利故用声尘起之。未必但有声尘便无五尘。如此间以声为佛事。亦放光明亦香云香盖衣服等以为佛事。但从胜者为正其余是傍。故的判声为佛事。余国若举一尘者亦复例尔

光明为佛事者。放光明触身具诠诸法随触得解。何但他国以光为佛事此国亦以光明化人。如说诸大乘经皆放光明骇动一切。但非此国入道正意佛事正通意耳。当知光明中具足一切法。如思益所辨。又如大品放光。众生遇者即发菩提心。如华严明有光名无贪灭诸贪欲弊等。皆是以光为正皆具诸法也。但小乘中或言光到触或言不到触。大乘明不思议而辨到触。化人为佛事者如须扇多佛。留化佛度众生。或有佛有所施作利益众生。用化人化菩萨等起众生根。又如说般若化菩萨说般若。即是此间以化为佛事也。菩萨为佛事者。或有佛土纯用菩萨为眷属利他导众。佛但为尊主而已。此间亦有此义。如说华严四大菩萨说诸地功德佛但为主。当知亦用菩萨为佛事。此菩萨语既通不可定判安在化人。故属根尘也。菩提树为佛事。佛在其下得道庄严此树。放光说法调熟众生。若作覆阴清凉以作佛事即是起于身根。别作观树亦经行即是起于眼根。如此间亦坐菩提树得道。经中或应有用菩提树为佛事处即释此意(云云)。园林台观此亦有覆阴观睹两义。不可判定。所属相好者即是色尘起眼根但见相好。相好自有所诠能令物悟解。如此间说般若时或现尊特身巍巍或现常身断疑。当知亦用相好为佛事。虚空者但示空相。空相能诠诸法如不二门中云。四种空种为二。若达四种空与空种不异即入不二法门。若见此虚空为空。空则无见见则非空。豁无障碍。因悟诸法但用此为佛事。故如阿难欲见佛腹。佛言授头即见腹中空无所有也。如虚空藏来至此界一切诸法空。此间亦用空为佛事。梦幻十喻作佛事。常说此法。此法多有所诠。或有悟梦幻空乃至悟梦幻非空非有。具如通教。以十喻被大小乘。小乘但取梦幻空菩萨得有。若地论师以十喻为诳相者。此乃得小乘之空永失大乘之有。若言既是诳相般若以此为佛母者。母既是诳子亦不实。故知梦幻义通。不可定执则失大乘之意也。若言有佛土用梦幻为佛事此之佛土则诳相不实。音声者如此国起耳根也。寂寞者示心轮。虽无言说不妨有寂寞之乐。若非乐者何得言作佛事耶。若佛不示心十地不知。若示心者昆虫能知当知。是示心义。此间亦用无说无示为佛事。如净名杜口文殊称叹。佛或时默然身子亦默然。广说则无量略示有十三种国也。齐此是复宗明佛国。释上第四起菩萨根义也

第二从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为佛事去。是释上第三明入佛慧义。此为二。一善门二恶门。从威仪进止去明善门即是净国义。四魔尘劳去明恶门是垢国义。上文明随众生用何国入佛慧。佛慧者法华名为佛知见。此中明入佛法门。但诸佛现国垢净不同。为令众生得入佛慧。若众生应见善法威仪进止安详光相尊特入者即为现之。宜用恶入者现为四恶烦恼而令得入。如华严云女人示贪欲法门。若凡夫人为此堕落。善财一触即悟无量百千法门。此则是示欲魔入佛慧。如善财满足王行如幻法门。忿咤杀无量人。因是得悟。即是因恚魔得入。如见婆罗门投岩赴火放身一去佛法现前。即是用痴魔入佛慧。从此三毒起等分。四分生八万四千尘劳诸使众生入佛慧。既善恶两门不同故诸佛现垢净二国。虽复垢净之殊入门一种

第三若入此门见净不喜见垢不忧此。释上第二调伏众生而取佛土。但诸佛为柔伏一切刚弱之人示有垢净。那得见此净秽而起高下忧喜之心。心若忧喜不名调伏。无忧无喜是调伏相。譬如良医为差病故授甘苦二药。药虽有异差病无殊。若见此医处二种药为愈病故。不于医所生憎爱心。佛亦如是。但为调伏众生不可见净垢为疑也

第四从诸佛平等去是释上第一诸佛为教化众生故而取佛土此中明十方如来功德平等。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既其平等那忽一佛国净一佛国垢。垢净既殊何谓为等。但为教化众生于平等中而起慈悲作等不等。为化众生致有垢净不同耳释成上四种土义。一无乖僻。证知复宗宣说。结撮始终成就前后明净佛国义第二从诸佛国土去是释成四种垢净之意。显出方便随缘性净寂光之土。就此为四。一就虚空结释.二略明身智.三广明身智.四约三号。今就虚空结释。对上佛国辨果意即用譬。如有人欲于虚空造立宫室终不能成依地即成。虽复依地若无虚空即亦不成。此言菩萨直就法性真空之理。则无万行功德诸波罗蜜庄严法身。若依俗谛则有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虽复万行功德终是约法性空有所成就。若无法性空凡有所作则不能成。今此结释与上立宗同明随缘之土。为化众生欲令调伏使入佛慧起菩萨根。虽砂石为地七宝为地。乃至方便有余自性实报种种之国。约于众生而有若干差别之异。性净之土为极智所栖无有垢净高下优劣之事。故引虚空无若干为譬。虽虚空无若干而遍若干之国。若干之国不得离无若干之空。终不离若干之外别有一无若干空也。今四种随缘之土虽复垢净不等。皆约常寂光土故有随缘化他。常寂光土亦遍方便之国。离方便国无别寂光。故经云其佛住处名常寂光。遍一切处无处不有。极智所观观一切法无非法性。故知法性名为常寂。经言无明明者名毕竟空。毕竟空即是无明之性此性明故名为寂光。常住不变名之为常。是故同虚空无有若干。释成垢净土也

第二次略举佛身智释成二种之国。如释迦丈六弥勒千尺至万延量。此即应身差别化物大小而有短长。若是释迦三藏之佛所得智断。获五分法身无碍之慧。与弥勒所得无碍之慧。正习俱除复有何异。十方诸佛一身一智慧力无畏复有何异。常寂法性此处无殊。或但为应身随现长短之像随缘优劣差降不同。故有丈六千尺垢净之异耳。故言以身智释成垢净之国也

第三广明身智。若作广略明义此前属略后属广。若作思议不思议明义。略属思议二谛三藏佛无碍慧。从广明身智属不思议二谛明无碍慧。非但不思议真谛异于思议三藏中真。不思议之俗亦异于三藏若干之俗。身智差别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三藏中取应生父母之身辨其若干。取真谛五分法身辨无若干。极智栖于法性常寂之境此处无有若干。若明色身门内长者尊特之身莲华藏中大相小相现此胜应为若干。取极智所栖常寂法身之境为无若干。当知真俗永异也。今十方佛色等者一者应身垢国。行化亦皆同等。法身妙色湛然安住此处亦等。智慧等者应身三藏佛。十力无畏慈悲亦等。乃至法身胜应十力无畏亦复不殊。姓等者应身刹利婆罗门贵姓中生。其事一等。法身之性.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乃至妙觉法性亦皆同等。化众生等。应身是化有余众生。胜应亦是化实报中众生。此诸处既等。垢净依报亦复是等。何但诸佛独有净国。释迦亦有净国名为无胜。而在西方何但释迦独娑婆行化。涅槃云一切诸佛亦于此中现转法轮。故知诸佛皆有随缘若干之国。等有常寂无碍之慧。故言广约身智释成垢净之国也。此之身智国土互得相释。若是为众生故而取国土致有净秽之殊。是则依报优劣不等。依报既不等为众生所受正报身智亦复不等。此是将国土释身智为此义。故即是以身智释国土。约此即是显于净秽(云云)

第四约三号释二国者为二。一正释三号.二辨义广难受。一正释者三藐三佛陀名正遍知。若三藏明正遍知。正者对六十二见偏邪得名。观真不观俗虽名遍知。若望大乘终名为偏非究竟正也。知者穷真遍俗皆悉明了。释论明知知于数法非数法。若常无常皆知皆遍知非数法即是真谛。其慧无若干也。遍知数法即是俗谛。深识根机随缘方便有若干也。约此故名遍知。自觉者觉真觉他者觉俗。觉俗故即是随缘方便若干不同。觉真即是性净无碍之慧无若干也。不思议中正者观中道名正。三谛普照名遍。知三谛故名知。但中道之中非数非非数。非常非无常。深悟此理名无碍慧。双照二谛俗中差别。知病识药随缘方便。垢净不同调伏众生故有若干也。真俗自觉觉他例前(云云)。故名正遍知也。多陀阿伽度名如法相解如法相说。若三藏中明如法相解者。即是契于真如之理亦称俗理。而知亦名如法相解。是无碍慧无有若干。应以何法教化何法调伏何法入佛慧何法起根。机感差别而作若干说之。虽复异说皆实不虚故言如法相说。故名如来。释成垢净之义也。不思议中如是。佛驮名觉亦名知例如前释

就二辨三句广中为五。一明三句义广阿难所不能持。二明假使多阿难亦不能持。三明阿难悔责。四明佛慰喻。五释不能持义如文

第二明彼菩萨请菩萨之行。即是对上复宗明佛国因即为三。一请法二佛为说三称叹还本。请中为三。一悔责二领解三请法。请法者始香积之国以香味二法来此度人。今欲将此土之法还彼作佛事所以请也。彼菩萨虽是大乘之机得悟中道。而于双照二谛犹未深远于小乘断伏俗中未了。是故如来为说双照之义令其化道无壅。譬如王国备有文武两种随其静乱用有兴废。无贼之世器钝人羸有寇之时兵利将勇。今明十方佛法具有三谛之义。但娑婆多难于权化为明。诸菩萨等于双照纯熟。彼土善根深厚。于中道实慧速得通达。权道有疑。菩萨欲游于十方须遍行三谛。故须请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岛屿和远航:当代爱尔兰四诗人选

    岛屿和远航:当代爱尔兰四诗人选

    本书是包慧怡和彭李菁合作翻译的当代爱尔兰四位诗人的作品集。四位诗人中,迈克尔·朗礼、哈利·克里夫顿和葆拉·弥罕分别为最近三届爱尔兰桂冠诗人,保罗·默顿曾经任牛津大学的诗歌教授,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本诗集所选四位诗人的作品,多是诗人对普世价值观与国家身份认同的思考、对爱尔兰语和英语的情感与考量、对诗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反思,均有极深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 甜蜜娇宠

    甜蜜娇宠

    “点点,吃早饭了。”安点点,身高165厘米,体重50公斤,长发,还不错的大学刚毕业不久。从小到大平平,有过默默无名,有过老师宠爱,有过同学斗气,也有过很多朋友爱。干过小组长,做过大班长,当过学生会主席,也做过劳动委员,不后悔做过的每一件事,就是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没有当过体委呢,她的体育也是不错的。爱笑,有整齐又雪白的牙齿,甜甜的酒窝,眼睛不大也不小,可是黑黑的瞳仁里鬼点子不少。好吧且先到这里,什么什……
  •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历经沧桑的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智慧。本书汇聚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冷面总裁强宠妻

    冷面总裁强宠妻

    被自己的亲姐姐陷害致死,这一世,顾依维只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却没想到报仇的过程,始终有个名叫老公的生物阴魂不散。“龙总,你不是不想结婚吗?请不要勉强,否则你未来后悔了怎么办?”龙锦墨:“你是我的妻子,我为了孩子他妈,就算是后悔了我也只能将就,不能退货,你担心什么?”所以,他的目标是宠她,宠她,再宠她,宠得不能没有他,她就不会在嚷嚷着离婚了!
  • 魔君师父别靠近

    魔君师父别靠近

    穿越到异世的凝漩看着自己这具身体的脸蛋,身材,智商……心想她随便找个什么正路走走都行啊!怎么就掉进魔窟了呢?还有这妖孽般的师父,不时在自己的面前搔首弄姿的,完全不顾一名大龄剩女那花痴般的目光。不行,绝对不能被迷惑了!她凝漩堂堂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绝对不能陷进去!她应该走正道,而不是被屈服,离开是唯一的选择!师父,您保重,徒儿再也不回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与你向北的时光

    与你向北的时光

    少女筱然高中三年的暗恋,随着高中结束,会结束吗?
  • 小侠录

    小侠录

    千里亡命,险死还生,七载既逝,物换星移。神功已成,伊人何处?碧水潭边,古树依旧。
  • 清风曾吻我

    清风曾吻我

    这一生,未渲的眼睛看透了无常冷暖,锦策的双手镇住了马乱兵荒。未渲说,在她灰暗的生命里,锦策是第一束也是最后一束照进来的光。锦策说,在他麻木的生活中,未渲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他深爱的人。
  • 李宗仁先生晚年

    李宗仁先生晚年

    李宗仁先生晚年,从竞选副总统到流亡海外最后归来,是一条曲折道路的晚年。程思远先生以亲身经历撰写了《李宗仁先生晚年——百年中国风云实录》一书,言人之所未言,是一份李宗仁晚年政治生涯的记录,为研究现代历史和李宗仁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可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