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32600000012

第12章 四诊正法(5)

只是肝邪。有惊风风病目病之属。红色见如唇口。及三阴三阳上下。如马肝之色。死血之状者。心气绝死。若如橘红。马尾色者。只是心病。有怔忡及惊悸。夜卧不宁。白色见于鼻准及正面。如枯骨。及擦残汗粉者。为肺绝。丙丁日死。若如腻粉梅花白绵者。只是肺邪。咳嗽之病。有孝服之忧。黄色见于鼻。干燥若土偶之形。为脾气绝死。若如桂花杂以黑晕。只是脾病。饮食不快四支倦怠妻外家之累。

黑色见于耳。或轮廓内外。命门悬壁。若污水烟煤之状。为肾绝则死。若如蜘蛛网眼乌羽之泽者。只是肾虚火邪乘水之病。

凡望五色以知其病。如面青肝病。面赤心病。面黄脾病。面白肺病。面黑肾病。此知病之属也。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青。

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凡望病患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出。气短促而冷者阴病也。病患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来。口鼻息长而皆长者阳病也。

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三日中死。久病患耳目及颧骨赤者。五日死。病患目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四日死。望病患两目 有黄色起者将愈。病患面目俱黄者不死。

病患面唇青黑者皆死。望健人及病患面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闻声

闻其五音。以别其病。经云言而微。终日乃复言。此夺气也。中盛藏满。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困于暑汗。烦渴而喘静则多言。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病患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病患循衣缝谵语者不治。内伤饮食劳倦症。

不欲言。纵欲言之。声必怯弱低微。乃不足之验。外伤风寒证。言语必前轻而后重。其言高。

其声壮厉有力。乃有余之验也。

凡声嗄。其言响如从瓮中出。前轻而后重。高揭而有力。皆伤风气壅之验也。痰火咳嗽。久而声嘶哑有渐至不出声者。必死也。闻病患言语无力。甚不欲言。气难布息者内伤也。病患言语有力。动言不厌者。外伤也。病患阴阳俱绝。失错不能言者三日死。病患妄言错乱。及不能言不治。热病者可治。伤寒有狂言谵语。独语。郑声。及不能言不欲言。或狂谵不休。

皆有虚实之别。

愚按凡病将死之顷。必气促似喘。喉中曳锯。若有痰声。仅呼吸于人迎数寸之间。盖真阴绝于下孤阳脱于上而为魂飘魄坠。阴阳睽离之候。乃气短之极也。原夫气主命门。绾于右肾绝则繇肾及肝。繇肝及脾。繇脾及心。繇心及肺。至肺为宗气诸气之会。元气止此诸气冲合势盛作响。亦犹水风相激而成浪涌之声。水必风恬而浪始息。形因气散而响方绝。故人之生死。繇气之聚散理必然也。往往医于此际。误为火盛痰升。活络牛黄。促人快觅。攻痰定喘。无药不投。只速其死。良可慨已。又有当未死之先。或诊色脉之亏。治施救本。药投参附。至其不愈。垂亡作喘。遂归咎医师谓误服补气。致病家抱终身之恨。而医师蒙不白之冤。谁有明其为元气上脱。似喘非喘似痰非痰之绝症者乎。每见病中频服耗剂。临死而亦作喘。将归咎何物耶。岂知参附正纳气之要药。至病已入死法而不即死。留连旬月者。皆此药之力。人多不知也。又有无病而头目晕眩。喉声似喘。此为气虚暴症。必脉沉伏。

或细如缕。惟急投以大剂参附。亦有生者。若其六脉上脱。数滑洪大。或弦硬搏指。兼以眼合口开。手散遗尿。汗泄息粗。面赤如妆。有呼无吸。肉眼顿陷。肢体厥冷。则不治矣。又有暴厥不省人事。喉息无声者少待气复自苏。切勿扰动此为劳极或因盛怒中气不升所致非元气绝候也。又有肺伤风寒。痰壅作喘。或牙关紧闭。倘脉症相合。惟投以开关散苏合牛黄丸疏痰顺气之属。多有得愈者。又有真气久虚。无病暴死。其喉息无声者。此盖非邪。乃气尽自绝也。如此闻声之诊。不可不详辨也。

问证

经曰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然后各切循其脉。又曰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作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形躯。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漉漉然时警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

又曰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又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慎之至也。又云凡诊病者必问饮食起居。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真气。又云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诊寸口。何病能中。

凡百病问其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气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

问其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

问其昼则恶寒。夜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分也。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病名阴阳交变。阴阳交变者死矣。闭户塞牖。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甲乙经云所问病者问所思何也。所惧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问之要察阴阳之虚实。辨脏腑之寒热。疾病所生。不离阴阳脏腑寒热虚实。辨之分明。治无误矣。

难经云问病欲得寒。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

东垣内外伤辨问其发热恶寒。寒热间作。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者内伤也。发热恶寒。寒热并作。怫怫发热皮毛之上者外感也。问其口不知味。饮食不下。手足不和。两胁俱热者内伤证也。问其饮食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非扶不起。外感证也。

问其恶风居露地。大漫风起。却不知恶。惟恶窗隙些小贼风。是内伤证也。问其鼻流清涕。

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怯不欲言。乃内伤证也。问其小便频数而不渴。初以劳役得之。食少小便黄赤。大便尝难。或涩或结。或虚。坐常有些少如痢非痢。或泻黄糜。或溏泄。或结而不通。皆内伤证也。问其心下痞。或胸中闭塞。如刀割之痛。二者亦互作而不并出。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四肢不收。无力以动。而懒倦嗜卧。皆内伤证也。问其脐下相火之气。直上冲胸而不可遏。其气无息。甚则高喘。皆内伤证也。问其头痛。常常有之而不间者外伤也。问其痛积不移者血痛。走痛不常者气病也。问其痛处按之而已者虚病。按之而痛愈甚者实病。问其走注则为风。拘挛则为寒。烦渴则为暑。重涩则为湿。或好于善淫。或触于惊恐。或伤于饮食。或深居简出而受暑。皆为受病之因。所以贵于问也。

女科产后先问坐草难易。恶露多少。饮食迟早。生子存亡。有形伤血伤之不同。补气补血之各异。饮食不节宜调中。生子不存宜开郁。问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热者知为寒。欲冷者知为热。如好静恶动者知其为虚。烦躁不宁者知其为实。恶食知伤食。恶风知伤风。好食甘为脾虚。好食辛为肺病。好食酸为肝病。好食咸为肾弱。嗜食苦为心病。此皆顺应而易治。

若乃心病爱咸。肺伤欲苦。脾弱喜酸。肝病好辣。肾衰嗜甘。此为逆候。病轻必危。危者必死。治得其法。服药预防可回生。

昔有人病喉痛。诸医不效。一医问其平日好食斑鸠。乃知鸠食半夏苗而贻毒。治以生姜愈。

唐汝正治小儿风热。通身俱愈。惟头顶不痊。问其因乳母好热酒。知其贻毒本方。倍用葛根黄连而愈。

治法大要

愚按张通一先生曰∶治有逆从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证有真假也。寒热有真假。

治法亦有真假。真者正治。治之无难。假者反治。乃为难耳。如寒热之有真假者。真寒则脉沉而细。或沉而迟。为厥逆。为呕吐。为腹痛。为餐泄下利。为小便清频。即有发热。必欲得衣此浮热在外而沉寒。在内也。真热则脉有力而数。滑大而实。为烦躁喘满。为音声壮厉。或大便秘结。或小利赤涩。或发热掀衣或胀疼热渴。此皆真病真寒者。宜温其寒真热者。直解其热是。皆正治者也。假寒者。阳证似阴火极似水也。外虽寒而内则热。脉数而有力。或沉而鼓击。或身寒恶衣。或便热秘结。或烦渴引饮。或肠垢臭秽。此则恶寒非寒明是热证所谓热极反兼寒化亦曰阳盛隔阴也。假热者阴证似阳水极似火也。外虽热而内则寒。脉微而弱。

或数而虚。或浮大无根。或弦芤断续。身虽炽热而神则静。语虽谵妄而声则微。或虚狂起倒。

而禁之即止。或蚊迹发斑。浅红细碎。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或舌苔面赤。而衣被不撤。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结。此则恶热非热明是寒证所谓寒极反兼热化亦曰阴盛隔阳也。此皆假病假寒者清其内热内清则浮热退舍矣。假热者温其真阳中温则虚火归原矣。是当从治也。又如虚实之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不易之法也。然至虚有盛候则为假实矣。大实有羸状则为假虚矣。总之虚者正气虚也。为色惨神疲。为神衰气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梦寐精滑。或呕吐隔塞。或病久攻多。或气短如喘。或劳伤过度。或暴困失志。虽外证似实。而脉弱无神者。皆虚证之。当补也。实者邪气实也。或外闭于经络。或内结于脏腑。或气壅而不行。或血流而凝滞。必脉病俱盛者。乃实证之当攻也。然而虚实之间最多疑似有不可不辨其真耳。如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虚实之大法也。设有人焉正已夺而邪方盛者将顾其正而补之乎。抑先其邪而攻之乎。见有不的。生死系之。此所以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标也。若正气既虚。则邪气虽盛。亦不可攻。盖恐邪未去。而正先脱呼吸虚生。则措手无及。故治虚邪者当先顾正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盖补阴即所以攻热。补阳即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气竭而命不倾者。如必不得已。亦当酌量缓急。暂从权宜。从多从少。寓战于守。斯可矣。此治虚之道也。若正气无损者邪气虽微。自不宜补。盖补之则正无预而邪反盛。适足以藉寇兵而资盗粮。故治实证者当直去其邪。邪去则身安。但法贵专精。便臻速效。此治实之道也。要之能胜攻者方是实证。实者可攻。何虑之有。不能胜攻者便是虚证气去不返。可不寒心。此邪正之本末有不可不知也。惟是假虚之证不多见。而假实之证最多也。假寒之证不难治。而假热之治多。误也然实者多热。虚者多寒。如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故实能受寒。而余续之曰。气不足便是寒故虚能受热。世有不明真假标本。而曰知医者余则未敢许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黎明踏浪号(纳尼亚传奇:中英双语)

    黎明踏浪号(纳尼亚传奇:中英双语)

    《黎明踏浪号》讲述了暑假里,爱德蒙和露西住在哈罗德舅舅家,和表弟尤斯塔斯住在一起。尤斯塔斯是个令人讨厌的家伙。有一天,墙上的一幅画有帆船的油画忽然将他们拉进了画中,他们在船上遇到了凯斯宾国王,他正出航寻找被叔叔驱逐的骑士们。航行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找到雄狮阿斯兰的王国。一路上他们经过了各种神奇的岛屿,如孤独岛、声音岛、黑暗岛等等,历尽种种艰险。他们解除了魔法,唤醒了三位沉睡着的爵爷,最后又都回到纳尼亚。爱德蒙、露西也回到剑桥舅妈家。
  • 炼神武帝

    炼神武帝

    天下万道,唯武独尊!项家少主项鹰,在传承战体之日,被族弟陷害,血脉崩碎,战体被夺。神秘炼神钟夺天地造化,剥夺一切血脉武学,转嫁主人,任你煌煌天骄,武道天才,尽为我做嫁衣裳!带着炼神钟强势归来的项鹰,誓要踏平苍穹,镇压神魔!洪荒万界,唯我独尊!
  • 窖大道心驱策法

    窖大道心驱策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激情与超越:中国一航的5周年

    激情与超越:中国一航的5周年

    2004年7月1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走过了整整5年,这是与时俱进,缩短差距、跨越新台阶的5年,是抓住机遇,超常拼搏、走向振兴的5年,是铸造蓝天丰碑、谱写时代篇章的5年。本书汇集了纪念中国一航成立5周年的有关文章,从重点型号、技术创新、调整改革、管理创新、集团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回顾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追求第一”和“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难忘岁月,展示了中国一航发展的美好前景。谨将此书献给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全体员工和关心、支持中国航空工业的上级有关部门、兄弟单位与人士。
  • 峥嵘春秋之曲

    峥嵘春秋之曲

    在纷争的大地上,一幕幕悲壮的悲欢离合在人的眼帘中中若隐若现,人物在尘世中浮沉,用呐喊唱响哀歌!
  • 中华美德2

    中华美德2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像狗一样奔跑

    像狗一样奔跑

    常驻高赞作者,萌怪青年里则林的首部作品集。当中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有叛逆不羁的雷人行径,有年少生活的种种记忆,有迷茫,有思考,有成长。你有可能被他的冷酷不羁所折服,也有可能因为他的种种恶搞捧腹大笑,然后在紧接着的下一秒,得到长足的温暖与感动。一直在遇见,也一直告别。看一个昔日荒诞不羁的少年,如何在经历和思考中成长为一个平和宽容的青年。或许从中,你可以看到过去和现在的自己。给所有不遗余力坚持自我的纯真少年。
  • 娘娘是个标题党

    娘娘是个标题党

    自打宋云澜嫁进宫里之后,宫里可谓是谣言四起,关于皇上的桃色新闻满天飞,标题竟还一个比一个夸张。《震惊!皇上竟在新婚夜做这种事》《教你一招看出皇上喜欢凌贵妃还是皇后》《如何俘获皇上的心,她们都这么做》宋云澜躺在冷宫里,数着从各宫赚来的钱,不亦乐乎。她口中的狗皇帝黑着一张脸走了进来。将她壁咚在墙上,眉眼含笑:“明日的文案是不是该写,震惊!后宫佳丽三千,皇上居然选择冷宫弃妃!!”敲黑板!1V1双洁双处
  •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