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55700000002

第2章

长水沙门子璇集

稽首我大师十方调御尊

佛顶首楞严大觉如来藏

圆明诸圣众上首龙尊王

常辟大慈门救摄众生者

愿垂加护我显说妙难思

普共诸含灵速证真如海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初中二。一总。二别。总者。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一代教兴皆由此矣。若原佛本意。唯为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虽三车通许唯赐白牛。但为一乘无三及二也。别者。有十。故说此经。一为克示真三昧故。谓阿难遭难。盖无真定。故请诸佛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及佛告许。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至于再请责己将谓惠我偈赞希有等。乃至如来讽叹名金刚王如幻三昧。敕说圆通文殊拣显指三世佛同此一门。道场加行。成就圣位。立此经名。破灭七趣。辨识诸魔。皆为此也。二为广破诸妄执故。谓阿难执妄迷真。匿王执常为断。七处征诘。三疑拒诤。佛再语云。若汝执吝分别觉观为汝心等。故约心见二门随执广破。此之执相不离人法也。三为开显妙明心故。谓阿难初请三昧。佛先审问发心。既陈爱见之源。全迷真实之体。遂云。众生无始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此真妙明。即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故阿难自责不知寂常。如来许可发妙明性。先就心见二门乍征乍显。后约三科七大分明显会。令于法法咸见性常俱遍俱融含摄无碍。众皆领悟。自知心遍十方。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体。元明心遍含裹十虚。身土虚空了无所得。唯一本妙常住不灭。洎满慈疑于有相庆喜再责因缘。佛随开示令得知见矣。四为决断众疑网故。谓佛显示真见。阿难随见疑生。或缩断。离身。因缘。自尔。和合。非合。执相疑性。诸大遍圆。灭妄生妄成真不真。修无常因获常住果。疑网既众。佛随断之矣。五为辨析修行门故。谓佛广示藏体。庆喜深解现前举喻。天王赐与华屋虽知所赐将入无门。已悉多闻不逮修习。故请问云。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入佛知见。佛举二义决定。以为发觉初心。谓止及观。斯为要也。初令以湛旋妄成不生灭。次令审详烦恼知根降伏。一根既反余根自旋。诸妄销亡不真何待。六为分别邪正行故。谓阿难已悟修行。后代罔知邪正。虽期正道多陷邪宗。水灌漏卮若为取满。庆喜请云。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至多。欲令心入佛乘远魔无退。佛举四种明诲诸圣同途。戒根不亏。定慧可据。如其不切清禁。禅慧洪深。鬼属魔民斯难逭免。祈进却步。诚可悲夫。七为显咒功能胜故。谓庆喜难在登伽。如来遣咒往救。承力虽至密言阙闻。况能潜护根门防闲宿习。斋戒不禀而自备。果证不远而可得。消难获利。自行化他。因人果人。靡不由此而辨其事也。八为证入有阶降故。谓理绝修证。事存阶渐。偏一则病空有。圆通则融真俗。故不损寂灭而建立诸位。阿难知机为请。如来就行开示。始从渐次终乎极果。于无生忍中立五十七位。不断而断惑障必亡。非证而证神用斯备。岂同魔外都无位次耶。文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耳。九为广示诸魔境故。谓修禅观人靡不有初。而鲜克有终者。盖不谙其魔境妄生取著。不了唯心遂派诸道。佛慈无缘不问自说。观中破阴每阴十种。五十境界分析邪源。末代修禅免为所惑。十为究尽妄想源故。谓五阴诸经皆说。未闻五妄想成。今明破一阴时出一妄想。破则从粗至细。起则自细现粗。其之根源唯一识阴。识阴无体。但是圆常。文云。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既知五阴咸是妄想。五阴摄法何所不该。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也。由斯十意而说此经。

二藏乘分摄者。谓三藏之中修多罗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若此摄彼则兼该二三。持戒证果有小乘故。征难辨析最明显故诸乘之中一乘所摄。若此摄彼亦该诸乘。十二分中契经方广二分所摄。摄彼如前。

三教义分齐者。依贤首大师。二义分别。一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谓以义分教。教类有五。一小乘教。但说我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说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但说一切法相。有不成佛。故名为分。三大乘终教。亦名实教。说如来藏随缘成阿梨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四大乘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呵教劝离。毁相泯心。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故说为顿。五一乘圆教。所说唯是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无尽也。若于五中显此经分齐。正唯终教。兼于顿圆。若将此经与五教互相摄者。五唯后三摄此。此总摄彼诸教。二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依起信论。明诸染法。本末五重。论中。初唯一心为本源。二依一心开二门。一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二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与生灭合名阿梨耶识。三依此识明二义。一觉义。谓心体离念等。二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动等。四依后义生三细。一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二依动故能见名转相。三依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五依最后生六粗。一智相(依境分别也。即法执俱生)。二相续相(依智起念不断。即法执分别)三执取相(心起著故。即我执俱生)四计名字相(我执分别。上四皆惑)五起业相(业也)六业系苦相(报也)若以诸宗。就此五重显分齐者。谓人天唯齐业报。小乘齐后四粗。法相极于三细。终顿圆通诠本末。方穷初一心源。初一心源。即此经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经标此心为宗本故。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故。二根本中。说为无始菩提涅槃元明体故(第一重)约见约心。或破或会。至于备历三科七大。咸言妙真如性等。即心真如门。经喻瞪目合手眚见灯光。性明圆故因明发性。识精元明性一切心等。即生灭门(第二重)满慈致疑。佛举。本觉明妙。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等。即本觉不觉也。了然自知。发真归元。觉迷迷灭等。即始觉也(第三重)三相四轮。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等。即三细(第四重)引起尘劳烦恼。聚缘内摇趣外奔逸。业果众生二种相续等。即后五粗(第五重)由是。此经具诠本末。学者备览。足见幽深。

四所被机宜者。依圆觉疏。略有二种。初料拣。后普收。初谓。乐著名相以文为解者。系滞行位高推圣境者。情尚于空触言宾无者。自恃天真轻厌进习者。固执先闻担麻弃金者。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是器。后普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俱得闻之无不获益。谓宿种深者悟入。浅者信解。都无种者亦皆熏成圆顿种性。如华严经食金刚喻。若约五性正被菩萨性。及不定性。兼为余性作远因缘。三聚之中。为正定聚令增妙行。为不定聚令修信心。为邪定人作远因缘也。

五能诠体性者。略作四门。一随相门。复二。一声名句文体。体用假实二相资故。二通摄所诠体。若不诠义文非教故。二唯识门。前二不离识所变故。然有本质影像之异。三归性门。此识无体唯真如故。四无碍门。心境理事交彻相摄。以一心法有二门故。

六所诠宗趣者。即有通别。初谓统论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若佛灭后。贤圣弟子。相承传习。通大小乘。宗途有五。如起信疏。别明此经者又有总别。总以心境空(遍计如蛇鬼。经云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又经云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寂(依他如影像等。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等)藏性圆满(由空寂故圆满成实。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等)凡圣平等为宗(下云迷悟死生了不可得。又圣凡无二路。又生死涅槃皆即狂劳等)。令修行者。忘情(由悟宗故。下云。即汝心中狂性自歇。旋流无妄)等佛(由情忘故。经云歇即菩提。即同如来等)观行速成(文云方便易成就)为趣。又以前趣为宗。令惑业消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永绝轮回(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起大神用(不须天眼自然观见等)安乐(身心快然获大安隐)自在(一为无量小中现大等)为趣。别有五对。一教义。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皆初宗后趣。此五亦是从前起后。渐渐相由也。若以要言之。不出解行修证。初解如来藏为宗。行首楞严为趣。谓佛许示真修。却约心见征解故。次修此真定为宗。证彼藏体为趣。故下请云虽获大宅要因门入等。

七教迹前后者。佛说此经。非谓一时顿说。说必前后。集者约类总为一部。谓佛初说。匿王在座叙外致疑。破彼断见。后至阿难疑问七趣。举琉璃王诛释种姓。善星比丘妄说法空。二俱生身陷入地狱。琉璃岂非匿王之子。王死为嗣。方诛瞿昙。族姓岂有事之未形而预致问耶。故知此经非一时说。若以文义往定。即法华后。涅槃前也。经文明指耶输受记持地证经。以义往推。序叹声闻。非约小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法华已前无此叹故。声闻入实。法华已前亦无显露。今经有故各说圆通。诸小乘者皆叙本时。或述今遇尽证圆妙。法华前无。应知在后。然又不唱入灭之期。定涅槃前。二经同部。此经居中。俱醍醐味无所疑也。

八传译时年。下云。大唐神龙元年乙已岁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先是。三藏将梵本。泛海达广州制止寺。遇宰相房融知南铨。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翻经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潜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去回。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录阙书。时禅学者。因内道场得本传写。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在内。亲遇奏经。又写随身。归荆州度门寺。有魏北馆陶沙门惠振。搜访灵迹。常慕此经。于度门寺遂遇此本。初得科判。又据开元中沙门智升撰释教目录二十卷。其第九云。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大唐沙门怀迪于广州译。迪循州人。住罗浮山南楼寺。久习经论。备谙五梵。因游广府。遂遇梵僧未详其名。对文共译。勒成十卷。经之题目。纸数文句。与今融本并不差异。迪笔受经旨。缉缀文理等。今详二经。译人虽别。译本是同。或恐迪因证义各据流行故今目录书写有异。不尔岂无一处差别译主名字何得未详耶。二本既同今解融本。

九通释名题者。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经有五名。题目三号者。谓该教行人理因果显密悉具足故。先略配者。上之三字是总。即一经法体。总含教理行果。教行明指。理果义含。明指者。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此指行也。又云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又云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此指教也。教有显密。显了宣示令悟修无妄。即前后诸文。秘密受持令障尽功著。即是咒辞。义含者。寂照含空故名为大。性觉妙明等故名为佛。此显理也。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周遍法界等故名大。明极即如来等故名佛。此显果也。顶者。至极无上之义也。若以此三字全约理说。藏体周遍无不含容曰大。即体大。灵照不昧离诸妄想曰佛。佛有二义。一自性显照义。即相大。二随缘现益义。即用大。此大及佛。是至尊至极无上无过诸佛所师之法。故名为顶。三大之义不离一心。故名一心为大佛顶。如来下。别显胜能。初八字。约果人自行修证说教利他以别显。即十方如来依此法门修因证果显了宣说究竟利他也。诸菩萨下八字。约因人修习具足自他诸行以别显。菩萨行门自利利他广多无量。此之真定咸具足故。文殊叹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等。次广释者。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当体者。不同法相宗栋小名大。大外有小可拣。犹是分限。岂为至大。今以藏体性无边涯绝诸分量。强名为大。常遍者。常则竖穷三世。遍则横该十方。竖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故名大也。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横者十方穷之无有涯畔。涅槃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今经常遍。广有其文。仍具三义。如下可见。佛顶者。究竟觉也。觉有二义。一本。二始。本谓藏体。灵鉴无昧。绝诸妄想。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而有始觉。始觉是用。本觉是体。用合体时始本不二名究竟觉。究竟觉者。即前藏性显现时也。无上最极。名之为顶。此约果位以显法体名佛顶也。若约现事。即今佛顶放光化佛所说教行。是故教行俱号佛顶也。如来者。如谓本觉。来谓始觉。始本合故名为如来。此指一佛即该诸佛。下说教行俱约诸佛以显同故。密因者。有二。一教。二行。教者。下说心咒。是佛密语。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不通他解。但信而受之。思而持之。灭障成德也。行者。以此真定具空假中。即是一心。非纵横并别。不可思议。具足万行。三世诸佛同此法门。此行成时名三秘藏。是故称密。修谓行因。证谓克果。地前地上缘真二种俱名为修。初地妙觉分满二果同名为证。所修所证俱大佛顶。此自行也。如观音圆通。了义者。说教化他。诠表义理。无有覆相。穷理尽性。称实谈故。下文云。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非有余说。故名了义。诸菩萨万行者。三世因人。各修其行。自利利他。有无量义。今举大数故名万也。此之三昧具斯多义。故下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等。首楞严者。梵语也。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得此三昧。观法如幻。于法自在。能破最后微细无明。能获二种殊胜之力。现身说法。无碍自在。故下经中。名为如幻金刚王佛母妙莲华等。此三昧。以无分别智寂用为体。以一切法皆同智性。穷尽法界。更无遗余。名一切事究竟。一切事言。无离染净。此智现时。染净都尽。一法不立。又染法究竟尽。净用究竟显。如下文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一为无量等。又云。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等。既观如幻。不为物坏。能破无明。故名坚固。经者。训法训常是贯是摄。谓依此言说。诠显性相。令物生解。故称为法。一切诸佛皆同此说。故名为常。能令义理无有散失。名之为贯。以此化生令不颠坠。称之为摄。若约所诠如来藏体说名经者。亦具四义。谓此心性诸佛所师可轨可则故名为法。不生不灭无有变异。故名为常。上圣下凡情与非情无不同此。故说为贯。具诸功德。遍含染净。故称为摄。心性既尔。一切法亦然。故下文云。五阴六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故一切法任运有四义。悉名为经。

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此别目也。印度月名。具云印特伽。此云月邦。以此大国形诸小国如星中月。彼有五印。此当中也。即一境之都名。此境之中有多国别。最尊大者号摩竭提。此云大体。以总摄故。或云不害。皆义翻也。那烂陀。此云施无厌。即龙名也。西域记云。庵没罗国有池。池中有龙名施无厌。寺近彼池。故以标号。大道场者。沙门体心修道之地也。佛灭度后。六帝缉兴。遐疏绀宇。园林普合。都建一门。主客万僧。住持增峻。印度名寺莫先于此。故名曰大。灌顶部者。彼有五部。此当其一。毗卢为主。既标部处。寻检可凭无谓近翻疑非正说。

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巳卯朔二十三日辛丑 长安三年。则天罢政。中宗嗣位。是岁改为神龙元年。龙集者。龙星。亦曰岁星。岁行一次也。集居也。乙巳即所舍之次。朔苏也。月死复苏。苏生也。

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天竺亦云乾竺干豆身毒印度等。沙门云勤息。取生善灭恶之称。般剌蜜帝。此云到彼岸。译者。其有才智。通四方语。名曰象胥之学。四方各有其名。今取北方掌语者也。

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授 虽为宰官而受大乘戒者。经云。欲受国王位时。乃至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也。资于师长。以父兄之道事之。故云弟子。正谏者。今之谏议也。举贤达能。大扶进人。故曰大夫。中书门下。二省之名。平和章明国政之事。曰平章事。笔授或云笔受。谓以此方文体笔其所授梵本。缉缀润色。令顺物情。不失正理也。

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国名未详。弥伽释迦。此云能降伏。翻梵为华故云译语。其中证义。应有别录。余如翻译时年中说。

此下。第十别解文义。准常三分。谓序正流通。序中二。证信发起。证信之立。由阿难问。佛令置之。意为断疑息诤及异邪故。然此虽具六种成就。今均广略。总分为二。初说经时处。二引众同闻。今初也。

如是 若兼我闻合释。即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佛地论云。谓结集时众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离释。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亦云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故万行中以信为首。故云如是。又契理契机曰如。永离过非曰是。如理而说。如理而信。故言如是。若约今经。如来藏心。体性不动曰如。真实义故曰是。又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故名为如。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称为是。更有余义。繁而不论。

我闻 闻成就也。我即阿难自指五蕴假者。然一切法。佛说无我。今称我者。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立宾主。四法身真我。经指后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说。故无过矣。闻谓耳根发识听受。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无相宗说。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生故不坏假名。即不闻闻也。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真俗无碍之法门。

一时 时成就也。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言一时。一者拣异余时。时者随世假立。如来说经。有无量时。不能别举。一言略周但言一时。涅槃经云。一时在恒河岸等。又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时。若约法义释者。即说听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佛 主成就也。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即究竟觉也。论云。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未觉心源故非究竟觉。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佛地论中。具有十义。谓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出烦恼障及所知障。觉了一切诸法性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称为佛。

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 处成就也。处有二种。一所化处。即伐城。二所住处。即祇园。具云室罗伐悉底。此云丰德。或云闻物。或云好道。此乃城名。非是国号。以其城中。多财物。好欲境。饶多闻。丰解脱。道德名称五天共闻故。或云闻者城。昔有老仙于此修道。后有少仙。从其受学。厥号闻者。老仙殁后。少仙于此建城而住。故以名焉。国都号为憍萨罗。但以就胜易彰。故举城号。只桓者。具云祇陀。或云逝多。制多此云战胜。即太子名。林主是彼。故云胜林。桓即林也。精舍者。即沙门精行所舍处也。谓须达买园置舍。太子舍树造门。二人共构。以延僧佛 二引众同闻者。同闻之众。匪唯三乘。亦该诸趣。下具天龙八部。王臣菩萨发起序中。今文但有二类。盖译之巧略也。文二。一声闻二缘觉。初文三。一标类举数。

与大比丘众 标类也。与者。并兼共及也。佛与阿难及大比丘等。证非虚谬。梵云摩诃。此具三义。谓大多胜也。器量尊重为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云大。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胜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比丘名含三义。乞士。怖魔。破恶。谓出家者。上于诸佛求法。以内资令慧命增长。下于檀越离邪正命乞食。以外资令色身无损。故云乞士。又出家者。最初发出家心。或菩提心。或至成道。皆令魔怖失人众。故名为怖魔。又能破断身口七支九十八使业烦恼。故称为破恶。四人已上乃至无量。能作说恣羯磨法。故名为众矣。

千二百五十人俱 举数也。佛初成道。先度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众先并事外。勤苦累劫。一无所证。才遇见佛。便得上果。感佛恩深。常随佛化。为常随众也 二总叹行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总指也。漏有三种。皆断尽故。阿罗汉名含三义故。翻为应。应已永害烦恼贼故。应不受分段生故。应受人天妙供养故。此皆无疑。故名为大。已下别叹。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堪绍佛种。故云佛子。安住觉性三德秘藏。任持万善功德不失。故云住持。诸有者。二十五有。皆得二十五种三昧。不为界系。故云善超。此叹自利。已下叹利他。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无刹不现。故云能于国土。有威可畏。有仪可则。行住坐卧皆成轨范。可为标准。故云成就等。净名所谓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也。此仪止可观也。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智堪遗付也。常随从佛。转大法轮。法有摧辗业烦恼义。喻之若轮。自既摧破惑障。亦能转教令他破惑。于一法中作无量说。一一逗机。一一称性。以善巧方便。令其得入如来知见。妙好堪任。护付法藏。令灯灯相然明明不绝。嘱法令传。嘱生令度。总名遗嘱也。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戒可遵依也。毗尼云律。律法也。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弘大也。范法也。既严持清禁。身心弗违。大能轨则世间。真是法中纲纪也。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定能现化也。住首楞严。化复作化。普现色身。随十界机宜何身相现而说法。令彼度苦解脱业惑得自在故。法华所谓内秘外现。从法身地随缘俯应。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是。若非发迹之后。无如是叹。醍醐味教于斯现矣。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结悲化无尽也。拔令脱苦。济使得乐。佛灭度后。故曰未来。烦恼与业染污系缚。喻之尘累。皆令清净自在无碍。故称越也 三列众上首。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具云奢利弗怛啰。此云鹙子。其人母眼。黑白分明。转动流利。从彼所生。连母为号。亦云身子。是佛右面弟子。慧解过人。故云大智。增一云。我佛法中。智慧无双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

摩诃目犍连 具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又云胡豆。即尊者母姓。上古仙人所嗜。因以命族。左面弟子。神通无过。下经云。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舍利弗舅。当论胜姊。姊怀身子。论则不胜。知孕智人寄辨母口。何况出胎。遂往南天。学十八经。人笑之曰。累世难通一生非冀。闻而立誓。学不休止。无暇剪爪。号长爪梵志。学毕还家。知甥为佛弟子。起大憍慢。往佛所夺。佛令立论。因即义堕。负愧低头。得法眼净。成阿罗汉。获四辨才。触难能答。南方天王常随侍彼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富楼那父名。此云满。父是满江祷天求得。正值江满。又愿获满。梦满器宝入于母怀。从此有孕。由此多义。得有此称。弥多罗尼母名。此翻为慈。亦云知识。其母慈行。仍诵事陀知识品故。尼女声也。是彼所生。连父母召。云满慈子。此于如来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下经云。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河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等。

须菩提 此云空生。或云善吉善现等。生时家中库藏器皿皆空故。相者谓言。儿必善吉。此善吉相现于器故。从是得名。于大众中解空第一。入无诤定。喜说空法。所修行业以空为本。如下经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

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此云近少。义翻尘性。观尘性空而得道故。微尘即是色近少分。邻近虚空是色边际。故名尘性为近少也。如下经云。我悟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更有余人。经不具载。故云等也。即三迦叶辈。此皆头角。为众知识。纲领佛法。各有弟子。故云上首也 二缘觉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具云辟支迦罗。此云缘觉。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故。此是部行。非同麟喻。然不预叹德列名者。以厌喧乐静。不为众所知识故。主伴咸集。故云并其初心。遇佛回向必证大果。故下经云。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等。皆获本心。远尘离垢得法眼净。通序竟。二别序者。诸经不同。发起各别。或放光微笑乞食入禅。自唱位号。劝人令问等。今经。由夏满众集。主臣请斋。庆喜外归。无供循乞。因遭淫室邪术所加。自无定慧。不能降伏。由是。外假秘密摄护令归。意显生死轮回莫过淫爱。超证圣位岂逾定慧。定慧内具。秘密外资。尘飏顺风有何艰险。文有四。一夏制圆成。众求密义。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属值遇会也。圣禁三月。满在此日。故云休夏也。自迷所犯。恣任僧举。当悔清净。故云自恣。制限恣法。如律所明。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此有三释。一菩提所求果。萨埵所度生。二菩提所求果。萨埵能求人。三菩提觉悟智。萨埵情虑识。总约悲智能所真妄。以立名也。此等安居非止一处。故云十方。限内修行莫尽通达。从师指授。夏满方遂。故云咨决心疑。恭敬遵承。故曰钦奉。恩念威重。故曰慈严。将求密义者。意请宣说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之法门也 二师资感应教演真乘。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 非禅不慧。故先入定为后轨也。即敷尼师坛静然安坐。如金刚法华。皆先入定。后方始说。常法尔也。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前求密义。今宣深奥。随其所问皆与说示。如法华先说无量义经以为一乘之本。今此会中。亦复如是。必有经目。隐而不言也。

法筵清众得求曾有 教主既非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能听之众亦无一法可为领受。称实说听无有垢染。故云清众。斯为究竟无上法会。故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佛声和雅。众所爱乐。听之无厌。如迦陵频伽在于[穀-禾+卵]鸣胜余鸟。故堪喻佛声。此鸟非常。故云仙也。遍十方界者。显其圆义。如来梵音。于诸相中最为胜故。如别处说。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正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或妙德。下文将神咒。拣圆通。与夺众心。无私不伏。智德之尊。故标上首。前文十方菩萨咨决心疑。今此复云恒沙来聚者。或因结上首重指前文。或因前说法声遍十方。后始来集。二义无在 三王臣请供主伴分临。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具云钵罗斯那恃多。此云胜君。先王崩日忌讳之晨。故云讳日。即自恣后之一日也。讳忌也。以忌举吉事。讳避其名。宫掖内庭也。后妃居所。在天子左右。如肘腋耳。王之宫禁策掖者所居故。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十德具足。三品居财。故云长者居士。又守道自怡。寡欲蕴德。故曰居士。佛为化主。王请须临。臣为辅佐。余圣可赴 四庆喜无斋入城循乞二。一归园无请。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阿难此云欢喜。佛初出家。净饭忧恼。闻子成道。王大忻然。复有斛饭。奏云生儿。举国大喜。因立斯号。又彼端正。或语或默行住坐卧进止动转。见者咸喜。故云欢喜。先受别请者。涅槃经说不受别请。乃不随佛受别请耳。或因他事而非斋也。遑假也。

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同辈上下。曰上座。阿阇梨此云轨范。谓与众中作轨范故 二入国循求三。一平等行乞二。一正行平等以循乞。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当日初分乞食易得。故云即时。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色与体量皆应法度也。无问净秽。故云次第。顺于轨则。故云循乞。乞食十利如宝雨经说。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檀越此云施者。阿难乞食。意祈末后来请僧者。我当赴彼。故曰斋主。净秽即刹利旃陀也。刹帝利。此云田主。即王种也。故云尊姓。旃陀罗。此云杀者。即魁脍淫酒家也。方法也。轨则如来。行平等慈。不取贵择贱。俾施者见者得福无量 二仰效无遮以除谤。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迦叶波。此云饮光氏。上古元祖是仙。身有光明。吞蔽灯光。人皆异之。曰饮光仙。因立族姓。尊者头陀上行第一。故云大也。不均平者。善现舍贫从富。迦叶舍富从贫。皆为净名所诃。今言如来者。就其印可。功归佛也。然佛常乞食无遮间者。由五义故。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故得仰效行平等耳。度疑谤者。即息凡夫猜嫌也。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城之濠堑曰隍。斋庄齐整。不失威仪。安静恭谨。足成令则。以斯行乞。物无不从。仰效尊仪。故云斋法也 二示遇恶缘。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尔时此时也。摩登伽义翻本姓。下经云性比丘尼是也。婆毗迦罗。亦云劫毗罗。此言金头。或云黄发。食米齐外道也。师事梵天而得此咒。咒是梵天先说。外道施行。世人讽习以为幻术。将毁戒体者。别解脱戒。白四所发。形愿业体。体即无作。从作戒生。是第三聚非色非心为戒所依。持之则肥。犯之则羸。故云戒体。阿难无心。遭逼入舍。欲犯未犯。故云将毁。若据下云。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应知阿难不毁吉罗。缘起如别 三佛垂哀救三。一斋毕归园。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如来知者。知即是见也。谓以生死智明不二天眼见也。如来常仪。受请斋了皆为说法。今日速归。知佛必有所为。故随而来愿闻法要。然大众根熟。妙悟是时。不有因缘无由发起。故托庆喜淫逼摩登爱缠。俾知生死轮回贪欲为本。修证常乐禅慧是基。故下文中。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闻是法已。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成阿罗汉。无量众生发无上道心等。是知。机应相扣。啐啄同时。形对像现。故无差滥 二放光说咒。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归园既毕。主伴咸臻。于此之际。故曰于时。佛顶体也。寂无相故。光明相也。具性德故。莲华用也。成万行故。化佛果也。理智行三所成就故。宣神咒者。自果既圆说利他故。又释迦。显果海无说。顶光莲现。表大定智悲三法冥熏而起大用。故现化佛。说神咒也 三遣咒往救。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提携奖劝也。文殊显传佛旨。密护阿难。先令登伽见佛离欲闻法增道。意显咒力不可思议也。如下文云。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何况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等。序分竟。次下正宗分。由阿难正请如来正说。解行圆满。不偏不邪。当机得益也。文三。一阿难悲恨请修三昧。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多闻习定。止观双修。若但偏攻岂全道力。故涅槃云。先以定动。后以慧拔。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定慧双运。目足更资。到清凉池。保无留难。佛与阿难。空王佛时同发大心。为乐多闻。匪勤修习。佛今成道。我始入流。仍值恶缘不能免脱。良由偏失。诚可悲夫。故下文云。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如来极证人也。菩提极证法也。人法双举者。简所请行非眇劣耳。奢摩他云止。三摩提云观。禅那云静虑。释其相者如圆觉经。此三种义。只在一心。非三而三。不一而一。举一即具。故称为妙。即天台一心三观也。此观若成。即证涅槃三德。名秘密藏。故举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等。最初方便者然方便多种。今问成佛妙行复云最初者。意请成妙行之方便也。浅深虽异俱方便尔。如圆觉经。方便随顺圆摄所归即有三种。此指妙行即方便也。如下经文。佛问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即指入妙行之方便也。今文请即通问。下文答则别说。如下文云。有大佛顶首楞严等。即许说成道妙行也。复先征诘发心。推逐妄执。破群疑。显藏性。令信解不谬。阿难因此了悟。发菩提心等。此即信解真正。成本起因。若无此因。纵历多劫修诸行门。皆成邪僻。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终不能得。故圆觉中。示三观。显诸轮。一一皆云悟净圆觉。此经亦尔。从初至第四卷半已来。则总明信解真正为最初方便也。信解虽正明识藏心。多闻无功不逮修习如得大宅罔知入门。故请修行从何摄伏。佛即具辨止观。为正修法。止观成处名真三昧。入此行时须有方便。方便之法不离根门。入一无妄。余皆清净。故问二十五圣。复敕文殊令拣。此即以根门顺机为最初方便。如下文云。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圣谁当其根。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此则的取从闻思修为初方便。最初之义先解后行。无出于斯。或可最初是无上第一之义。即指真定为方便耳。如别有说。吾弗知也 二同时大众俱欲钦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 如渴思冷水。如饥思饮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大众欲闻。假其请主。三乘贤圣八部王臣。洁已虚心。收视返听。而寂默也。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斯受圣旨。岂令不然此下。如来乘机广为开演。古人科判。各是一途。春兰秋菊互檀其美。振公八段资中显称。今详经文复有理在。文中前后两度说经。初从此去至标经名。是酬问正说分。次从说是语已下至不恋三界。为请益再陈分。初有四段。一开妙解。二示妙行。三显妙位。四立妙名。此四即八段中前五科。开合之异也。次再陈中有二。一辨趣生差别。二示禅境差别。即八中后三段也。然开判之设。各随其人。吾今从古。依振公判。略没第八。但取七名。今初显如来藏心二。一破阿难认妄迷真显如来藏二。一正约心见以破显五。一审其初心二。一问发心之始。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 庆喜是佛堂弟。祖父相传亦名同气。或可但是兄弟同一气类也。兄弟之序。上下相次。恩爱相属。盖自然而然。非使之然也。故曰均天伦。伦理均等也。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恩爱 父母妻子是恩爱之深者。世人以舍粗重恩爱为其至道。而不知修行见爱尚是妄心。故审问之。后方推破 二答舍爱之缘。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如来大相有三十二。谓足下安平至顶成肉髻。小相有八十种。谓无见顶至手足有德相。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故名为好。释梵轮王亦有大相。然无其好。暗昧不明。不名胜妙殊绝。形状体质清净无垢。喻琉璃也。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从戒定慧所成就故。故非欲爱。

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 欲爱之生。纯是不净。大集经中具说受生。皆由父母与己识情互生爱欲。由是。托彼赤白二滴为识所依。一处和合名歌罗逻。而渐增长。至于出胎。五谷长养。虽成人相。如革囊盛粪。故云脓血杂乱。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阎浮檀金展转比至迦叶身。金犹如聚墨。若比佛身。迦叶如墨。欲爱所招。终非如此。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胜相妙绝。知非爱生。思渴瞻仰。故求舍爱。愿从佛化。俾易妙身。斯不知以爱舍爱转增妄矣 二彰其妄夫二。一总彰沦溺。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久成积苦也 二别释因由二。一迷真。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迷自本真也。无始晦殊。故曰不知。不生不灭。名为常住。离诸伪妄灵鉴不昧。故曰真心。三德具足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故云性净明体。众生悉尔故曰皆由 二认妄。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认他虚想也。下文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从无始来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举世修行多同此计。故托阿难总彰其失 三劝其直语三。一正劝。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下文识精元明。即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体非妄。无有变异。故云真性。研究穷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今推本意。岂得异想发言。欲正修行。当须确实。故今劝也 二引证。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诸佛同道。脱苦得乐。皆由直心者。此有二种。一发言无虚假。如此文所劝净名道场。二向理之心。无别岐路。即如起信三心之直心也故论云。一者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此为二行根本也。今此经意须具二焉。始令发言无妄。终成向理心绝。方为十方同道 三结益。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因苗辨地。言直心直。苟或反此。罪非轻小。如下经云。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也。发心曰始。究竟名终。弹指能超。故无委曲 四问其见爱二。一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心见两门。由兹所问。下既认心不迭。指见谬称。故成二障为缠三空罔契。故下征诘。俾识妄源 二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单牒双指巧略故也。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此正陈妄体也。目即眼根。心即意识。根识虚妄犹如空华。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唯迷于法空。亦起人我见爱。故下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为尘。识情为垢。生死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征。令知虚妄。

五辨其真妄二。一推妄所在七。一破在内二。一立四。一牒前以语。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心目是本。尘劳为末。若迷本之依处。群末难除。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即通指二障也 二举事以况。

譬如国王 真性也。

为贼所侵 烦恼迷真也。

发兵讨除 用智也。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兵人所执器也 三示过以问。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示过也。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总问所依也 四引例以答二。一引他为例。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下文有十二类。今举大数。凡夫造业不同感果差别。名为异生。一切世间者。举依显正也。前举凡心在内。后指佛眼在面。欲取例己亦复然也 二指已结答。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秖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以眼根色是不可见。故指浮根。圣凡既尔。在己必然。面与身中心眼定处也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举事定其所见三。一问境内外。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堂在园中。林居堂外。内外既分。计宗危矣 二定见先后。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先后者。欲破阿难在内之心不能如此次第见故 三审见因由。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讲堂身也。阿难心也。如来大众五藏也。户牖根也 二示益安其所怀。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以慈摄也。如父嘱子拊背而告。此有三意。一安慰其心令无恐惧。二嘱其谛受令无忘失。三示今许说无有虚妄。故舒其手现慈相也。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下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直道无异。通至宝所。故云一门清净果海。众德具足。故曰庄严。真三摩地。因行所履故名为路。

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破妄意。欲显真故。略标宗叹德。令其忻慕。岂谓徒然谴责罔知所归。于是阿难伏而谛受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一引例正问。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反常理以致问。引庆喜以直答 二依理以答。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只知据理直申不觉计宗危矣 三合喻夺破三。一正夺。

阿难。汝亦如是 心在身内。如人在堂。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能灵鉴。内外俱缘。故云一切明了。向外既了万缘。在内合知藏腑。颇犹可也。亦语辞也。汝观众生。可有此者 二纵破。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腑藏内密。设使不知。筋脉肤浅。宁容难了 三反责。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五藏同居。最为亲眤。万象离异。诚谓疏遥。若使不了身中。岂合能观外物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境风外动。妄想内熏。识浪潜生为自心相。空华幻化。起灭无从。不了本如遂成久执。及推所在妄谓身中。反覆穷研理无所据。故佛结指令悟其非 二破在外二。一立二。一正立。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身中无救。身外必然。不遇尊言莫悟斯旨。故稽首于佛。谢非立是也。以头至地稽留少时。故名稽首 二释成二。一引喻领悟前非。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引喻例法。伏受前非也 二蹑喻成立今义。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室外之烛不及内明。身外之心何能反照。此计心有离身之过。故下破之。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齐。以此观之。合无疑暗。佛说了义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饱问。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前云赴请。此云乞食者。乞食乃是常仪。泛举为喻。又前虽赴请。未必僧尽。余人乞食。故举此也。宿预也 二自他殊体答。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前问一食众饱。今答躯命不同。反前问也。意显心若离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饱。心知何关我身。身心相外。自他可例 二据理推破二。一以理定其相外。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牒也。

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定其相外。外犹离也。心既离身。不相干涉。如前所答一人食时不令众饱。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释成其相。心若在外。理合如是。文显可见 二约见验其相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具云兜沙罗。此云霜。佛手柔软如兜罗绵。三十二相中一相也。眼属身分。心若离者合不分别。若分别者。应不离身。以不离故名为相知。故此责云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可知。

同类推荐
  • 舌鉴辨正

    舌鉴辨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春闺辞二首

    春闺辞二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Princess of Cleves

    The Princess of Cleves

    The Princess de Montpensier by Mme. de Lafayette Introduction by Oliver C. ColtThis story was written by Madame de Lafayette and published anonymously in 1662.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吃货萌妃:傲娇太子追妻忙

    吃货萌妃:傲娇太子追妻忙

    夜轻歌一度觉得自己很走运,自打穿越以来,整日吃喝玩乐,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潇洒滋润,最走运的是她还抱上了国师那条金灿灿的大腿!可当她真的抱上后,总觉得哪…哪不对劲??经年流转,昔日清冷绝尘的国师大人摇身一变竟成了帝国尊贵的太子殿下!而她竟狗血的成了别人眼中祸国殃民的妖妃??夜轻歌的心里别提有多委屈了,她看着床上那个坦胸露怀,笑的风情万种还时不时朝她抛媚眼的男人,欲哭无泪的揉了揉老腰:假的,假的,都是假的!到底谁祸国殃民了?什么狗屁国师,什么清冷绝尘风华绝代,我放你娘的狗屁!这明明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翘尾巴狼……(1v1爆笑宠文,吃货公主vs腹黑太子)
  • 天才权妃

    天才权妃

    佛门五年禁闭,她重返王府,锋芒毕露。太妃恶毒?巧计送你全家陪你赴黄泉。正妃伪善高高在上?撕开你的美人皮让你跌入尘埃。王爷求助?可以,一纸休书换你权倾天下。本想低调做人,谁料刚出王府,又入宫墙。那一天,她跪在他的脚下苦苦哀求,365天的强行相爱,终换得离宫的机会。离宫之时,他对她说:“朕以朕的生命,以及朕对你的爱之名,给你自由。”她重回母国,登基称帝,成为一代女皇。
  • 暖暖日常

    暖暖日常

    范大大是个奇怪的人,对,纵然外界对他有诸多的赞美之词,归妹还是觉得奇怪这个最恰当。他性格怪癖,智商超常,思维严谨,但是就有一点,好奇心很重,而且喜好钻研。当然,这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但在归妹眼里,也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他成日一幅理所当然的样子,总能突如其来地对某件他突然感兴趣的东西研究一番。从前也就罢了,可后来。直到这个好奇心发展到她身上。归妹的人生开始欲哭无泪。
  • 山野闲云

    山野闲云

    穿越异界山野,从零开始的求生之旅,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梦想家园。闲来品一杯香茗,观湖光山色,看云卷云舒,收几只宠物,种几亩山田……岂不快哉?人生苦短,道阻且长,何不放缓脚步,领略一下沿途的风景!群:689615506
  • 大佬拯救计划

    大佬拯救计划

    慢穿-无CP。星际战神在拯救了整个TR9001星域后,重伤昏迷成了植物人。帝国为唤醒这位超级英雄,不惜砸重金,聘鬼才。大佬拯救计划就此启动ing。“系统绑定成功,9001小秘书为您服务~!”颜华:又肝又氪又坑人的破系统!9001小秘书可耻卖萌,满脸无辜~话说,大佬总是无意间拆CP怎么破?大佬表示:我是无辜的,是CP们先动的手......企鹅裙:九三一八九四九一零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误惹王爷之王妃要休夫

    误惹王爷之王妃要休夫

    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呆萌傲娇女情挑腹黑忠犬男,却反被他吃干抹净不留渣的故事!***【全文简介】当你穿越了,误惹了腹黑、忠犬的男人一只......出逃时,他说:“你永远逃不出本王的手掌心,既然逃不了,那便乖乖沉沦!”表白时,他说:“本王不懂什么是爱,既然心给你了,你就一定要好好珍藏!”吃醋时,他说:“这种有失身份的事情,你以为本王就不会做吗?”成亲时,他说:“本王虽无实战经验,所幸昂藏七尺又睿智隽永,王妃如此弱不经风,可要淡定!”离开时,他说:“这辈子,我只会坚持一件事——等你!”她说,姐穿越而来,只想每天吃饭、睡觉、打豆豆,顺便捞个美男困个觉;他说,朕君临天下,只想每天看你、念你、宠幸你,顺便生个豆子圈住你!从此,她无法再逃,也不想再逃!***【女主版简介】一朝穿越,误惹处男一只!不过,这个男人也太帅了点吧!纳尼,还是生杀予夺的王爷?管你是帅得一朵梨花压海棠,还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姐可是新时代前卫女性,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都说,女追男隔层纱!小鲜肉,且看姐如何将你扒干净!只是,不是说好将咱们升级打怪的革命友情升华吗?转眼,居然连同白莲花,更换阵营?好好好,姐桃花一箩筐,不差你一朵!一纸休书抛给你,有多远给我滚多远!***【男主版简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烽烟尽处,江山惑乱!恩怨情仇,何以相抵?美人江山,孰轻孰重?天下之心,千古一帝!与我并肩共赏万里河山的女子,只有一位!为她,空设后位、散尽六宫!只为,等那场梦的延续!***PS:①本文一对一,一生一世一双人!②暖虐情深,男女双洁,男主强大,女主成长型!
  • 转生魔功

    转生魔功

    眼前依稀有朦胧的光。她努力想看清一点,突然全身上下一阵撕裂般刺痛。脑子中也仿佛扎进一根针,把理智的琴弦一拨,于是她又昏了过去。再次醒来,已不知过去几何年月,全身还是隐隐作疼,但是好歹留了一丝清醒,让她能把所处之地看清楚。似是夜晚,屋中光线晦暗,唯一的光源是桌上的一颗明珠,托在一座竹子形状的灯台上,竟也能照清全屋。屋子不大,陈设简单,除了她躺的木床,不过一桌一几两椅,再无其他摆设。几后……
  • 轻尘灯子晞

    轻尘灯子晞

    子晞,一个现代人,因一场意外穿越到弦月大陆,没有一丝内力的他遇到了这个大陆的最强者轻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