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67800000026

第26章 创新思维修炼(2)

缺乏创新思考,人脑当然不如电脑

我在与同学们交谈时常常说一些典故趣事,一些同学便说:“崔老师,你的脑子真好使,跟电脑差不多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夸奖那些知识渊博、记忆力好的人“脑子堪比电脑”。但在我看来,人脑被比做电脑未必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人们的印象中,人脑是远远不如电脑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知识的记忆和重现占了很大的比重,但凡记忆力好的人,能识记的知识也就多,表面上看,懂得的东西也较多,在考试的时候经常能拿高分,这样的人往往被视为“优秀人才”。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电脑要比人脑优秀得多。电脑在发明之初,就取代了人脑的部分功能,不说它那强大的计算能力,它的记忆能力也是人脑不可企及的。几百甚至几千人的记忆工作,一台电脑就能轻松解决,而且电脑的记忆要比人脑的记忆更有效率,更加可靠和持久。

但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情况就会逆转了。为什么是人类发明了计算机而不是计算机发明了人类呢?如果我们循着这个思路去想问题,便能发现症结所在,那就是因为人具备思考的能力,而计算机的记忆功能使再出色,在思考力方面还是无法与人类相媲美。在创新思考方面下工夫,我们就能做到电脑无法完成的事情。

创新思考是人脑的特殊功能,这种思考不单纯是记忆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再现,而需要经过一定的价值判断,对记忆和掌握的资料进行一个有序的重新排列,然后决定怎样行动。这一过程,电脑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我们要想胜过电脑,就得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努力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考能力。只有积极地进行思考,我们的行动和生活才会更有力量。思考是一个主观的选择过程,也是积极进取的标志,是个人创新和成功的重要前提。

每个人都是有创造性潜能的,有的人之所以不能将潜能发挥出来,就是因为被一些既有的思想禁锢着,或是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挖掘。破除思想上的保守与禁锢,我们就能进行创造思考,进而产生创新成果。

关于思考和创新,课堂教育只能教会皮毛

经常会有同学带着迷惑来问我:“崔老师我怎么觉得上学越来越无趣了呢?除了多认识些字外,课堂上讲的很多东西都没什么太大的用途。你看看现在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那么严重,很多人都说在学校里根本学不到东西,或者是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很多都是与社会和工作需求脱节的,您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还是有用的吗?”

这些同学的想法是有道理的。现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书呆子和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对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却没有或者缺乏运用的能力,这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有着一定的关系。学校教育在育人思想和观点上的偏移造就了不少不健全的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迫切需要的能力在课堂上没有得到重点的培养和训练。比如思考和创新方面,我们从课堂的学习中很难领悟它们的真谛。学校的教育只涉及二者的皮毛,无法让我们真正地认识它们并加以发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教育还是灌输式的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被定位在教授知识上,这只能强化青少年的聚合性思维。通过这种聚合性思维,可以将头脑中的知识整合得更为清晰和系统,便于识记和学习,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的话,就会对青少年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形成不利的影响。

我在办培训班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聚合性思维很强的学生,他们能把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点记得很清楚,所以在做作业或是考试的时候拿到很好的分数。这类学生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偏爱那些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客观题,因为经过长期的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已经很好了,课本的一般知识点他们都记得很熟。但是遇到老师上课时没讲过的、书本没有涉及的、需要自己动脑子去想的主观题,也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他们往往就手足无措了。

对书本和老师指导的过于依赖,无形中削弱了学生们在其他方面能力的训练,比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多样化的思维方式,积极应对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我们是要接受学校的教育,但不能把自己的全面发展完全寄托于课堂教育,起码在思考和创新这些方面,当前的学校教育只涉及很浅的层次。不过,这也不是学校的错,不管到了哪个年代,课堂教育只能在引导和启发方面做文章,无法讲全讲好关于思考和创新的课题。况且,如果创新也能手把手地教,那也不是创新了。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要做的不是为学校教育的不健全感到遗憾,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训练,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思考和创新没有一定的程式,也不是靠背诵几条法则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留意,多用心锻炼。

坚持思考和训练,才能积极创新

看了前面的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崔老师说思考和创新是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很难学到的,可我们一直受到学校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根本无法学到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无论是对于我们的成功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很重要,那我们仍然接受这样的教育,岂不是很亏?其实并不尽然。

接受学校教育能让我们学到一些知识,却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课堂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教授知识,不是让你认识几个字、掌握几个公式就完了。课堂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有限的知识启发学习的思路,唤起你的自学精神和学习兴趣。实现了这样的作用,课堂教学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言传身教。以写作为例,我们平时都写作文,而且每周都有写作课,可我们的写作课老师都教些什么呢?老师无非就是强调字词、语法、修辞方面的内容,写作的基本要求、注意的问题,要不就是进行一些情境的模拟和观察等,而不会具体地教授我们如何创作,这也不是能教出来的。创新思维也是这样,课堂教育是教不来也教不好的,它需要我们自己积极地学习和探索。

培养创新思维,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新”,而且要与众不同,没有什么现成的方法和经验可以用,全凭自己的灵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有新的看法、见解或是发现,说到这,我想到一个优秀推销员的故事。

布鲁金斯学会以培养杰出的推销员闻名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都会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当小布什接任美国总统时,布鲁金斯学会给学员们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将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许多学员都知难而退了,因为人人都知道总统什么都不缺,即使他需要,也用不着亲自购买。但乔治·赫伯特并没有这么想,他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没花多少工夫就成功了。

后来,记者采访他时,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将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农场,里面种着许多树。于是我给总统写了一封信,上面说,亲爱的总统先生,很抱歉在您百忙之中打搅您。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新的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很适合砍伐枯树。倘若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赫伯特能斧头卖给总统与他的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当别人都被既定的思维左右着不敢行动的时候,他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找到了自己创新的突破口。这就启示我们,如果想有所创新,就应该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积极思考、主动开动脑筋的能力。

此外,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我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虽然不能通过学习而得到提高,但可以经过训练和培养而增强。经常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性的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想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以及应对问题的反应速度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想创造,就得拆掉思维里的墙

创新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阻碍创新的因素,这里面有外在的阻力,也有内在的阻力。别说外在的阻力我们难以估计,光是头脑中束缚思维创新的各种枷锁就有很多。这些枷锁就像是我们通往成功道路上的高墙,它阻拦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影响了我们的创造潜能的发挥。想要开启创新思维,我们就得拆掉思维里的墙。

总是跟着大家走,你的创造力将归零

站在十字路口准备过马路时,在人多的情况下,我们经常会跟随多数人一起行动,认为这样比较安全。有时候尽管清楚地看到前方亮着的是红灯,心中也很明白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可是看见一大群人都在横穿马路时,我们很可能也会跟着一起去闯红灯。这种行为方式折射出的就是从众心理。

很多人都有从众的惯性思维,习惯于随大流,跟着大伙一起行动。刚才所说的闯红灯,就是一种极其典型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积极的从众心理可以激发主动性和责任感,而消极的从众心理则可能束缚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行为变得懒懒散散、没有节制。

长期的生活经验给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号——合群才会有好的人缘,而想要合群,就要尽量做到与大家的步调想法保持一致。久而久之,多数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从众心理,认为跟着多数人走准没错。实际上,这种想法会严重束缚我们自身创造力的发挥,有时还会将我们引向错误的方向。我就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要穿过一片尚无人通过的沼泽地,因为没有路,便试探着自己寻找。虽然艰险,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坚持找到了路,就这样安全地走了很长一段距离。一不小心,他还是踏进了烂泥里,沉了下去。

第二个人要穿过这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他用脚试探着行进了一段距离,果然没有危险,便放心走下去,最后踏入了烂泥。

第三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两个人的脚印,想都未想便沿着走了下去,他的命运可想而知。

……

第N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众人的脚印,心想:已有这么多人从这条路上走过了,相信它就是能通过沼泽的正确之路,于是,他选择沿着众人的脚印大踏步走去,最后也沉入了烂泥。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应领悟这样的道理:留下了多数人脚印的道路未必是正确的。这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就越平坦、越顺利,有时候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不仅走不出新意,还可能跌进陷阱。

别人的路永远只是别人的,别人的判断始终无法代替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有一句很讽刺的话:“谣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谬论重复的次数多了,相信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结果谣言就被多数人当成事实了。这个世界上,衡量是非的标尺不是别人的说法,而是我们内心的判断。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走上创新之路。

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

在与广大青少年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在与别人争论问题的时候,为了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总喜欢拿书本、父母或老师的言论说事,比如:“这个方法是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的,肯定不会错。”“书上白纸黑字都写着呢,你还怀疑什么?”“××是这方面的专家,经常见报的,他说的观点绝对值得信服。”听了这些,我既为同学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感到高兴,同时又为大家对书本和权威的迷信感到焦虑。

从小到大,我们不断接受来自父母、老师的教育,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久而久之,这些外在力量就构成了一个个的权威,指导着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而我们的生活经历也在不断验证着这些权威的言论,最后就固化于我们的思想中了。比如我们在小时候会受到这样的教育:“糖是可以直接吃的,但和糖外形很像的盐就不能直接放进嘴里,洗衣粉则是绝对不能吃的。”听话的孩子,就会谨记这些话语,吃糖而不吃其他的,果然尝到了甜滋滋的味道;调皮的孩子可能会故意试试把盐或洗衣粉放进嘴里,自然是尝到了苦头,也会在心中形成顺从的意向。经过一次次成功和失败的尝试,我们就会越来越相信权威的教育,逐渐习惯于服从权威的是非观,这样做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不利的影响。好的方面就是我们在很多时候会少走弯路,不利的影响就是长期形成的权威思想会固化我们的头脑,使我们对权威不加思考就盲目尊崇和信服,严重束缚我们的创造力。

书本是我们在学习阶段碰到的权威代表,我们总是通过书本来接受各科知识。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被灌输着这样的思想:书本知识是全面而系统的,是经过很多人思考和验证过的。其实,书本知识往往是一种理论化、理想化的状态,并非总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比如,上学是骑自行车快还是坐汽车快?按速度来说,汽车要比自行车快得多,可从具体的情况来看,也可能是骑自行车快。我们应该把问题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考量,如果在北京中心的话,上下学的时间交通拥堵,汽车只能排着长队,在车流中慢慢行进,这样的速度显然比骑自行车要慢得多。

因此,在面对书本知识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不能对书本知识照单全收、偏听偏信。纸上谈兵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同类推荐
  • 我的第一本育儿书

    我的第一本育儿书

    这些情况在80后父母中是非常普遍的。虽然他们通过书本、网络或是孕前培训,掌握了一定的育儿知识,但从产后住院期间看,大部分父母都不会照顾婴儿。
  • 妈妈急需的心理“婴语”书:科学养育0-2岁宝宝

    妈妈急需的心理“婴语”书:科学养育0-2岁宝宝

    肢体语言是人类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在婴幼儿时期,宝宝通过哭喊、微笑、动作、姿势、表情等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因此,宝宝的肢体语言在和爸爸妈妈的交流沟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懂儿童心理学,如果你了解婴儿的内心需求和心理发育规律,就很容易发现在宝宝的肢体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本书通过漫画+ 心理的切入点,帮助爸爸妈妈洞悉婴儿的心理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留心宝宝的肢体语言,读懂宝宝的“婴语”,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宝宝进行交流、沟通,做了解宝宝、理解宝宝意的好妈妈、好爸爸。
  • 怀得上,生得下(共3册)

    怀得上,生得下(共3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叶敦敏,继《怀得上,生得下1》之后,继续将那些你不知道的、想知道的、应该知道的医学知识一一道来,《怀得上,生得下2》助你顺利完成怀孕生子这人生重要一课!《怀得上,生得下3》这本书通过很多实际病例,对试管婴儿这一孕育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答疑,帮助读者对此项技术有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以便读者能合理运用这项孕育技术,实现自己的生育梦想。另外,对育龄夫妻遇到的医学迷思、生理疑难困惑、心理疑问、孕育常识等问题,叶医生也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解答。
  • 曾颖:陪女儿看花开花落

    曾颖:陪女儿看花开花落

    国内知名专栏作家、传媒人和天涯名人、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者曾颖写给女儿的书,一位父亲的情商教育手记。全书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以“爱”“责任”“亲情”“完美”“宽容”“能力”等为主题,以故事的形式,讲育儿的体会和感悟。其中穿插有由国内著名漫画家孙邦彦创作的54幅与文章内容相配合的彩色铅笔卡通画,令读者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感受一位善于思考与联想的父亲文笔和情感的魅力。
  • 养胎保胎胎教全书

    养胎保胎胎教全书

    每一位女性,在她宣告怀孕后,周围的人无不好心劝其滋补以养胎。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仅仅是养胎这一生育观念早已落伍。作为现代的准父母,应该有更科学的生育观念。本书从优生篇、养胎篇、保胎篇、胎教篇、祛病篇五个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十月怀胎过程中一些切实有效的、科学的养胎、保胎、胎教方法,以助初为人母者顺利度过妊娠期,使胎儿健康茁壮地成长。本书以实现优生为目的,科学全面地就养胎、保胎、胎教方面对初为人父母者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孕妇都能正确养胎,避开一切不利于胎儿的不良因素,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同时,在不同孕期选用不同的胎教方法对其实施科学胎教,从而孕育出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
热门推荐
  • 成功的态度

    成功的态度

    对成功抱有一种向往的态度,了解自我、相信自我、制定目标、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走向成功。相信吧,除了你自己以外,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妨碍你进步、阻挡你成功。如果说信息技术的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那么生物技术的风暴将直抵人类的心灵深处,它不仅会大大延长人的寿命,更会改变人的心态,直至改变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状态。在一个高龄的社会中,人类文化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 穿成权妃有点甜

    穿成权妃有点甜

    一不小心穿到古希腊变成艳后的活人祭品,斗天斗地斗艳后的同时,还要应付王子的霸道占有,“不愿意吗?那等你什么时候愿意了,本王子再碰你。”……“你说话不算话!”她一心想着穿回去……他本以为自己会浪荡一生,却不小心钟情于她一人……
  • 导弹百科(世界科技百科)

    导弹百科(世界科技百科)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中华鉴人术(大全集)

    中华鉴人术(大全集)

    鉴人是一门大智慧。中华文明的鉴人智慧之丰富,足以令世界上其他国家叹为观止。中国古代对于鉴人的经验和方法富含科学性、系统性。如今,鉴人的智慧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人力资源中,并早已走出国门,在众多国家的实践中继续得到发扬光大。《中华鉴人术大全集》由雅瑟、凡禹编著,正是在参考前人的鉴人智慧,融合古代的经典案例的基础上,精心编汇而成。从对人的客观方面的观察,如眼神、神骨、气态、容貌、谈吐等,再到主观方面分析,如性格、习惯、爱好等,详述各种识人的妙法,介绍识人的技巧,相信能为你的人生、事业增添成功的智慧!
  •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

    《晚清民国四川学术文化系列: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作者肖雄依据翔实的史料,重建了战时四川省办驿运的史实,在国民政府主办“战时驿运”对传统运输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四川省办驿运的特点、地位及其对抗战作出的贡献等方面提出了众多独到见解。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四川省办战时驿运,虽在实际经营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在战时交通运输困难之际,承担大批军需民用运输任务,毫无疑义地成为打破日军战略封锁的有效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 重生之独步江湖

    重生之独步江湖

    这是一个武道至上的世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追逐长生久视。“我叫方休,至死方休!”“在这个世界里,我要活的比谁都长久!”
  • 卿即情

    卿即情

    王朝覆灭,朝代更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来往往,重重叠叠,看的是物,悟的是情。孤雁南飞,傲然矗立,寻寻觅觅,寻病终罢。“妻主,你真的爱奴吗?”“自是。”“你真的不嫌弃奴的身世吗?”“自是。”“那妻主会另纳小侍吗?”“不会。”“为何?”“眼中只有你,如何纳他人?”终是安心,了然入睡。
  • 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

    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

    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并将他们的行为引向实现组织目标的道路。管理者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即组织成员在什么状态下愿意充分展现其才能并不断地自主地挖掘内在的潜能呢?这正是《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人性、人心的分析,将管理工作和心理学有机结合,真正使每一个管理方法或技巧切合人心、实用有效,使每一位劳心者有“心”可“劳”。
  • 寂灭之声

    寂灭之声

    我们总是畏惧孤独,却又活在孤独中,我们已经习惯独自一人,却还是渴望着陪伴。爬出寂寞的深渊,只有强者才能包裹柔弱的内心,从容的向前渐行渐远。也许多年以后记忆中的我们都是小丑,却不会认为那时我们输给了自己。
  • 问世间情为何物:中国历代名人情感解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中国历代名人情感解读

    本书对中国历代近两百位各类名人隐秘、经典、曲折、具有代表性的情感历程与影响进行了真实、生动、细致的披露、展示和解读。君王们的纵情色、英杰们的豪情干云、文土们的旖旎多情、另一类的畸零私情——本书写尽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男女人,写尽了男女人之间的各种情感。本书故事精彩、人物鲜明、情感充沛、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表述通俗、富有哲理,从而具有有趣、博识、励志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