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9900000038

第38章 巴菲特的选股策略(20)

3.税收

税收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在描述某个公司的经营业绩时,常常会用到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这两个指标。如果一个公司的税前收入是500万美元,缴纳完企业所得税后也许税后收入就只剩下400万美元。对于个人来说也是这样。例如你购买了某家公司总价值1000元的股票,今年该公司的股东权益回报率为10%,你可以获得该公司分配的股息100元。你需要为此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你的纳税等级为40%,那么你需要支付40元的税款,你的实际收益仅为60元。你的收益率实际仅为6%。这就是税收到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净资产收益率与股息分配、通货膨胀、税收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投资者在分析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考虑这些因素。而且也不要忘记自己获得股利时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只有税后的收入才是自己真正的收入。

未分配利润要能“利滚利”

【巴菲特如是说】

如果公司要保留利润不分配,只有一个理由是正当的,那就是每1美元的留存收益能够为股东产生至少1美元的市场价值;而且这种预期回报率必须有历史依据和详细周密的数据分析支持。

——1983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比较多的现金盈余。这时候企业可以选择把盈余发给股东,也可以选择保留利润不分配。巴菲特认为,只有当企业能够确保每一美元的未分配利润能够产生至少1美元的市场价值的时候,企业选择保留利润不分配才是正确的。

在巴菲特看来,在处理公司盈余的时候,公司管理层一定要慎重行事。如果公司的盈余用在内部投资上,可以获得比全国平均投资回报率更好的收益,那么公司就应该保留盈余,继续投资,为股东们赚取更多的收益。如果公司盈余用在内部投资上,获得的收益率低于全国平均投资回报率,那么公司就应该把利润分配给股东,让股东自己拿着现金再进行投资。这个道理很简单。

假设一个公司现在有未分配利润100元,全国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5%。如果公司把这100元用于内部投资,可以获得120元的市场价值,也就是得到20%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公司就应该保留利润不分配进行投资。如果公司把这100元用于内部投资,仅仅能得到110元的市场价值,也就是得到10%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公司就应该把利润分配给股东,让股东们自己再进行投资。当然这时候如果进行内部投资,股东也不会亏钱,只是赚取的利润少了些。而底线就是公司把这100元用于内部投资至少可以获得100元的市场价值。要不然股东们不仅赚不了钱,反而还会亏钱。就好像如果公司投资100元仅仅获得了90元的市场价值,那么就有10元的价值蒸发了。

巴菲特所执掌的伯克希尔公司就没有分配过利润。之所以不分配利润,是因为巴菲特认为他可以将股东的收益再做投资,让股东的利息利上加利。伯克希尔公司经常用“1美元能够产生至少1美元的市场价值”来检验伯克希尔公司保留利润不分配的决定是否英明。事实上,伯克希尔公司确实做得不错。到目前为止伯克希尔公司一直符合这一要求。巴菲特用他的实际行动为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实现了1美元至少产生了1美元的市场价值,让股东的收益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的对象时,一定要留意公司有没有分配利润,分配比例多少,增量资本是否提高了。而且,投资者一定要留意公司把未分配利润投资到了什么项目上,那个项目是否具有较高的回报率。因为有时候公司的主营业务很赚钱,但未分配利润可能投资在一个亏钱的项目上。这样企业就可以用主营业务的赢利掩饰投资项目的损失。如果仅从分红等指标来看,投资者是看不出什么端倪的。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公司时,一定要谨记巴菲特的“1美元至少产生了1美元的市场价值”理念。如果你选择的公司有未分配利润,那么一定要确信该公司的留存收益创造出了比平均收益率更高的回报,这样你的投资才算是划算的。

关注企业的经济商誉是否足够高

【巴菲特如是说】

1972年很少有企业可以像喜诗这样每年赚取25%的税后利润,特别是在观察其保守的会计处理方式和无负债杠杆的经营时,我们发现它所依靠的并不是账上存货或厂房等有形资产,而是看不到的无形资产,特别是喜诗产品与喜诗员工带给顾客愉快感觉所创造出的经济商誉。

——1983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所谓经济商誉,是企业很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但缺少精确的定义,巴菲特认为,经济商誉是企业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经济商誉高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比较高。

我们可以以喜诗糖果公司为例来描述经济商誉。当巴菲特准备收购喜诗糖果公司时,喜诗糖果公司的有形资产价值为800万美元,负债率为零,但喜诗糖果公司每年的税后利润高达200万美元。这远远超过了该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喜诗糖果公司有经营特许权。这并不是说其他公司不可以生产巧克力,而是喜诗糖果公司可以自己定价。大多公司都是依据生产成本定价,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由于喜诗糖果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其优质的产品以及良好的服务在顾客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留住了很多忠实的顾客,所以喜诗糖果公司却可以将价格定的比成本高很多,这就是经济商誉的精髓。只要喜诗糖果公司能够一直维持良好的声誉,就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赢利。好的经济商誉会促成企业的良性循环,让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反之,坏的经济商誉将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很多麻烦。例如三鹿集团曾经也是个规模很大的奶制品厂家。三聚氰胺事件的曝光,让三鹿集团的经济商誉一落千丈,一下子几乎人没有购买三鹿的奶制品,原本三鹿的忠实顾客也纷纷背弃这个品牌,最终导致三鹿集团破产。由此可见,经济商誉对公司的影响是多么重大。

巴菲特强调,在考察企业的经济商誉时,一定不能把经济商誉和会计商誉混淆了。会计商誉是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个科目,它是用来计算账面价值的一部分。当一家企业以超过其资产净值的价格被收购时,这个多出来的价值将被列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栏内,命名为商誉。例如巴菲特收购喜诗糖果公司时,喜诗糖果公司的净资产总价值为800万美元,而巴菲特支付了2500万美元。那1700万美元的差额就是喜诗糖果公司的会计商誉。就像其他的资产一样,这个会计商誉将作为成本按一定期限分摊偿还。例如,我们规定某企业的会计商誉以30年的期限摊还,则在每个会计年度里,会计商誉将减少1/30的价值。30年后会计商誉将消失不见。

经济商誉和会计商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投资者要想获得丰厚的回报,在投资时就要重视企业的经济商誉。只有具有良好经济商誉的企业,才能够在其行业中独占鳌头,才能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收益。

选择有自主定价权的企业

【巴菲特如是说】

很多人肯定都没碰到过竟然有公司可以因为没有生意可做,主营收入连续10几年(1986年-1999年)持续下降。但我首先必须强调一点:主营收入大幅度下滑的原因是没有生意值得做。如果我们愿意把价格降低一点,我肯定很快就会有几十亿的保单上门。但我们宁愿维持现在的利润也不愿和同行随波逐流。并不是我们远离了客户,而是客户主动离开了我们。

——2004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认为,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企业想维持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就不要为了和同行争夺客户而展开价格拉锯战。巴菲特认为,企业保持一定的利润是非常必要的。

巴菲特2004年致股东函里提到的那家公司是国家产险公司。该公司从1986年到1999年这13年中,由于同行之间竞争激烈,很多同行为了争取客户展开了凶猛的价格战。而国家产险公司深深知道,只要自己愿意和同行降价竞争,就可以得到价值几十亿美元的保单,但是它依然不愿意和同行杀价竞争,所以丧失了很多保单。巴菲特认为,单靠低价竞争来扩大市场是没有用的。如果在得到客户的同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利润,那就必然会降低服务的质量,无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而这是国家产险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降价竞争,就会丧失客户,长久以来必然亏损。其实不然。我们就以国家产险公司为例。国家产险公司被伯克希尔公司收购前,只是从事一般责任险和商用车保险,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客户信息网,业务保单大多都是靠中介销售的。自从伯克希尔公司1967年买下国家产险公司后,财产保险便成为伯克希尔公司的核心业务。财产保险就如聚宝盆一样,一方面它推动伯克希尔公司业绩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又使得伯克希尔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投资和购并,经营业绩越来越好。目前国家产险公司的整体表现非常出色。巴菲特说,这主要归功于国家产险公司无论什么时候每一份保单都保持着一定的利润率,绝不会为了盲目扩张市场规模而进行降价竞争。

巴菲特认为,如果企业为了价格竞争而降低利润,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企业利润降低,就必然要缩减开支。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裁员。如果员工一直生活在被裁员的危机中,员工就无法安心工作,自然而然工作质量就会下降,企业效益就会越来越差。像国家产险公司就承诺过永远不会因为业务萎缩裁减员工。巴菲特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经济景气时不要随意增员,经济不景气时不要随意裁员。

企业保持一定的赢利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的企业时,尽量选择那些有经营特许权的企业,因为它们可以自主定价,保持一定的利润,避免与同行间进行价格厮杀。

第十六节 选股还需关注损益表项的10条信息

好企业的销售成本越少越好

【巴菲特如是说】

在新闻事业方面一样很难增加发行量,虽然广告量略增,但主要来自于夹报部分,报纸版面上的广告却减少了。前者的利润远比后者低,且竞争较激烈,所幸去年成本控制得当使得家庭用户订阅数颇好。

——1985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认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节约成本,尤其是销售成本。因为每个企业时时刻刻都在销售产品,销售成本在整个企业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

所谓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或已提供劳务的劳务成本以及其他销售的业务成本。销售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两部分,其中,主营业务成本是企业销售商品产品、半成品以及提供工业性劳务等业务所形成的成本;其他业务支出是企业销售材料、出租包装物、出租固定资产等业务所形成的成本。

S公司是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经营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S公司注册资本1.3亿元,总资产约13亿元,年营业额近20亿元。但是随着S公司销售额的迅速增长,其一直沿用的销售模式和业务流程使得销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主要体现在该公司设立销售分支机构太多,而且机构设置不太合理,浪费了很多资金。此外,该公司规定销售人员有权利报销差旅费、话费等销售费用,很多销售人员就大肆铺张浪费,一点都不节约。因此导致了虽然该公司的营业额增长很快,但是净利润增长率幅度很低,甚至在行业激烈时还出现过只见销量增长不见利润增长的局面。而造成这样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该公司的销售成本过高。

作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的克莱斯勒有限责任公司,由沃尔特·克莱斯勒创建于1925年。它曾经一度超过福特,成为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2009年4月30日,克莱斯勒公司宣布破产。克莱斯勒竟成为第一个轰然倒下的汽车业巨头,其罪魁祸首并非金融危机,而是销售成本过高。美国汽车的销售网络从50年前就开始建立,那时的公路网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30公里的路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长的距离,汽车公司不得不在很短的距离内就建立一个特许经销店,以满足汽车消费者的需求。而现在,公路已经建设得四通八达,以往建立的经销网点就显得太密集,管理成本太高了。2006年,克莱斯勒在美国的经销商有3749家,总销售量为214万辆,平均每家卖出570辆汽车;而丰田在美国的经销站只有1224家,总销售量为205万辆,平均每家卖出1675辆汽车,是克莱斯勒的近3倍。过于密集的销售网点使克莱斯勒产品的销售成本大大提高,而这直接造成两个后果:一方面使产品的价格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用于研发的资金比例少于丰田等日本竞争对手。最终高昂的销售成本把克莱斯勒逼到了破产。

通过上面两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销售成本对一个公司来说真的非常重要。只有把销售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够把销售利润升到最高。所以投资者要远离那些销售成本过高的公司,选择那些销售成本比较低的公司。

长期赢利的关键指标是毛利润/毛利率

同类推荐
  • 外汇投资入门到精通

    外汇投资入门到精通

    很多理财者都选择炒股,似乎不太敢接触外汇理财领域,觉得深不可测。外汇理财和股票投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标的不同,购买股票是买一家上市公司,重点关注的是这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而买卖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则是关注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前景。影响外汇波动的因素很多,重点包括该国家的利率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和发生的政治事件。
  • 幸福女人必修的经济学

    幸福女人必修的经济学

    一个女人,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令自己生活得好?一个女人,要拥有些什么样的东西,才会令自己过得幸福?一个女人,想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需要些什么才能达成?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有一个基础答案:经济。懂经济学的女人,才会更加接近财富。而拥有属于自己的财富,是一个女人自尊、自爱、快乐、幸福的基本前提。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将经济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做一个有钱并能守得住的女人。
  • 雪球专刊第025期:做投资?别闹了!

    雪球专刊第025期:做投资?别闹了!

    既然那么多人都认为投资股市是人生的重要选择,是财富自由之路,是梦想的起点,我当然也要尊重大家的观点。但今天周末,闲得没事,就做了个电子表格,假设了一些场景,供各位有心人讨论。
  • 瞬间的资本智慧:唐晓康教你实现人生三大自由

    瞬间的资本智慧:唐晓康教你实现人生三大自由

    本书通过讲述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投身银行业、完整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多次主持并成功完成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资本市场拼搏经历,总结了自己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对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金融投资者取得伟大成功的原因,认为只有智慧与金钱并重,才能发挥惊人的威力。
  • 给工薪族的第一本理财启蒙书

    给工薪族的第一本理财启蒙书

    《给工薪族的第一本理财启蒙书》内容简介:现实生活里,多数工薪族依靠勤勤恳恳地工作,想换取更多的薪资报酬,从来不敢过度享受,然而生活依然紧巴巴的。其实,工薪阶层如果有了理财的观念,生活就不会如此窘迫。理财投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靠自己似乎太麻烦,也有点困难。专家的建议是很好的参考。但是也有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专家也有智愚之分,不同的专家坐于堂上,长篇大论,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很难分辨。即使有可信之专家,也不能靠其一生。
热门推荐
  • 绘事微言

    绘事微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URVIVORS生还者们

    SURVIVORS生还者们

    这是丧尸横行的至暗时代,这亦是微光闪耀的希望时代。长夜降临之际,我们也将踏上先驱未走完的长路。我们胆怯懦弱……我们一往无前。我们卑微麻木……我们热血沸腾。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负重前行。我们将会死去……我们永远活着。“我们仍有选择的权利。”——李光启【纯丧尸流末世,更新保证!完本保证!欢迎阅读!】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谎言后面的房子

    谎言后面的房子

    千真万确,她有了!黄樱子前脚一走,露露便奔进卧室拿出妊娠仪,测验了自己的尿液。第一个念头就是快告诉老公。可老公呢?捱到天黑他还没有回家。她叹了口气,顺手拿起一支笔,在一张报纸上无心地乱涂,却涂成了一栋房子的草图:两层楼的红砖房,前院有棵高高的花树,是桃花就是樱花。快有孩子了,应该买房子了。什么时候才有自己的房子?她狠着劲儿扔下了笔,站起身来。她的老公是个老美,名叫托尼(TONY)。露露相貌平平,老公却英俊潇洒。好多女人服气,背地里舌头一阵乱翻:老美的眼睛可是有毛病?他们眼睛里的中国美女,有几个正常的?大多长得有几分异端。
  • 诸天侵袭

    诸天侵袭

    诸天紊乱,恶魔入侵。主角是一位《警察故事》里的NPC,莫名地觉醒了穿梭位面的能力……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印度之歌(同名电影原著)

    印度之歌(同名电影原著)

    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著的《印度之歌》是杜拉斯电影导演生涯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影片,同《广岛之恋》一样,成为她的一张国际名片。本书是影片的脚本,一九七三年出版,两年后由杜拉斯拍摄为同名电影。影片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并获法国试验艺术电影协会奖及电影学院大奖。故事围绕法国驻印度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和她身边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情人麦克·理查逊,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开枪。杜拉斯在生命尽头说,《印度之歌》是她惟一的电影。“《印度之歌》所展现的就是我自己。丝毫无误。”这部电影既是作者的电影作品,也是作者的诗歌作品。它迷住了整个电影节,我知道。如果它参加竞争,毫无疑问,我们将把金棕榈奖颁发给它。
  • 世界名人名言金典:幸福品味

    世界名人名言金典:幸福品味

    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照耀着成功的彼岸。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推理记得带纸巾

    推理记得带纸巾

    得出真相准备有三,收到狸猫资讯,避开罗宾误导,摸出一张纸巾。男人不带纸可不行啊……
  • “文学”如何“教育”

    “文学”如何“教育”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从学术史角度探究现代中国大学里的“文学教育”,着眼点往往在“学科建构”、“课程设计”与“专业著述”,陈平原教授则从师生共同建构起来的“文学课堂”谈起,二十世纪中国的“大历史”、此时此地的“小环境”,加上讲授者个人的学识与才情,共同酿就了诸多充满灵气、变化莫测、让后世读者追怀不已的“文学课堂”。陈平原教授从学科化之前的“文学”、课堂内外的“笑声”、“新文学”如何学院化、“创作”能不能教,以及师生怎样“对话”等片断,略加铺陈,在“重构”中隐含“阐释”,探讨何为“理想的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