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厉害的理财专家,也会出现失误的时候。如果把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一个品种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自己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如果采取分散投资的方法,即便局部出现意外,也能保全多数。因此,“分散投资”已经成为理财的不二法则。
前面所说的“投资”,其实仍是一个“篮子”里的“鸡蛋”,所有的资金仍来自于用于投资的部分。而我们的收入,并非只有投资的部分,还包括日常开支等,这些钱也需要利用“分散投资”的原则来做理财规划。
首先,需要在银行存一部分钱,这部分钱在整个理财中所占的比例不能过低。要存一部分定期,一部分活期。活期是为了方便,随需取用;定期则是为了安全。
其次,需要一些保障。不管是人身的还是家庭财产的,要投一部分钱在保险上,为自己和家人投保,避免由于意外、疾病等困境带来的重大损失。
第三,剩余的钱才拿来投资。投资的时候,注重“分散投资”,即使出现部分亏损,还不至于伤到元气。
当你的篮子足够多时,鸡蛋的总数又怎会少呢?
买卖股票,股市有没有带头大哥
为什么巴菲特做不到只赚不赔
沃伦·巴菲特,美国投资家、企业家、及慈善家,被称为股神,尊称为“奥玛哈的先知”、或“奥玛哈的圣贤”,目前拥有约620亿美元的净资产,根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富豪榜,他已经超过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和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对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传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诀窍。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资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涨”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从1965~1998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0.2%,高出道·琼斯指数10.1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8年,他就可得到433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3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人们常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要想在股市上乘风破浪,对股市上的三类风险我们也应该加以注意。
第一类是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无论股票市场成熟与否,股票价格总在频繁波动,这是股市的基本特征,无法避免。美国股市曾遭遇“黑色星期一”,投资者在一天的损失就高达数千亿美元。
第二类是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密切相关,而上市公司未来经营状况总有些不确定性。比如前段时间,一些乳业巨头的产品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其股票就被封死跌停。在我国,每年有许多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出现亏损,这些公司公布业绩后,股票价格随后就下跌。
第三类是政策风险。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或调整一些直接与股市相关的法规、政策,对股市会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巨大波动。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但巴菲特并不是只赚不赔,巴菲特也有投资错误的时候,而他错误的代价就是钱的损失。正所谓“老猫烧须”。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网站上公开了他的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数字显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资基金集团伯克希尔公司,去年纯收益下降了45%,从28.3亿美元下降到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的A股价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时伯克希尔的账面利润只增长0.5%,远远低于同期标准普尔21的增长,是1980年以来的首次落后。
巴菲特由于看淡美元,因此大量投资亚洲货币。在他“致股东信函”中指出,他投资外币并且因此获得一亿八千六百万美元的收益,柏克夏公司四年来汇兑收益达二十二亿美元,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巴菲特过去四年投资亚洲货币,赔多赚少,投资人民币赔了一千二百七十万美元(约九千九百万港元),投资港币与新加坡元则是小赔二百多万美元,投资新台币赔最多,金额高达十五亿新台币。
曾经被巴菲特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金融衍生品此次也让巴菲特中招,巴菲特表示,金融衍生品的危险性在于难于定价,这是一个“相互依靠”的环环相扣的网络,多个利益方纠结在一起,一旦某环节出现漏洞,将酝酿真正的灾难。
此外,公司持有的前二十大重仓股截至去年年底总市值为519亿美元,其中19只股价在2008年下跌。第一大重仓股可口可乐公司股价全年下跌26%,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跌64%,美国康菲石油公司(Conoco Phillips)下跌41%。巴菲特坦承,“2008年,我至少做出过一个重大的投资错误,还有些小的,这些决策都造成伤害。”
巴菲特所指最大错误是:因未能预计国际能源价格在去年下半年的急剧下降,以至于他在油价接近历史最高位时,增持了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的股票。此外,巴菲特还指出在投资爱尔兰银行时犯下错误,出资2.44亿美元购买的两家爱尔兰银行的股票,到2008年年底为止,两家银行的股价纷纷狂跌89%,且2009年以来仍在继续下滑。巴菲特在信中写道:我的投资组合原本想实现一个“便宜的买卖”,但形势的演变超出想象。
巴菲特戏谑,“当市场需要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决策迅速采取行动的时候,我还在啃自己的拇指。”
2009年2月28日公布年报说,2008年第四季度投资收益骤降96%,全年净收入下滑62%。这是巴菲特1965年接手公司以来最糟糕纪录。
2009年10月29日股市交易截止,有175家企业执行长公司持股市值缩水49%,其实最惨的就是股神巴菲特,他眼睁睁看着他在自己创办的柏克夏·海瑟威公司的持股缩水22%,136亿美元,让他的财富只剩481亿美元。
巴菲特也不会只赚不赔,如果你认为巴菲特所投的股票等就一定会增值,一定会赚大钱,一定就错了,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说,有时也会不小心啃噬自己的拇指。
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
例如,称雄于世界计算机产业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当其业绩不凡时,每股价格曾高达170美元,但在其地位遭到挑战,出现经营失策而招致亏损时,股价又下跌到40美元。如果不合时机地在高价位买进该股,就会导致严重损失,持有股票将一文不值。
为什么资本大鳄索罗斯也割肉
乔治·索罗斯号称“金融天才”,从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他创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以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令华尔街同行望尘莫及。他好像具有一种超能的力量左右着世界金融市场。他的一句话就可以使某种商品或货币的交易行情突变,市场的价格随着他的言论上升或下跌。他曾打垮英格兰银行、使泰币贬值造成亚洲金融危机。
有人将索罗斯称为“金融杀手”、“魔鬼”。他所率领的投机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翻江倒海,刮去了许多国家的财富。掏空了成千上万人的腰包,使他们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故而成为众矢之的。但索罗斯从不隐瞒他作为投资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他曾为自己辩解说,他投机货币只是为了赚钱。在交易中,有些人获利,有些人损失,这是非常正常的事,他并不是损害谁。他对在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任何人都不存在负罪感,因为他也可能遭受损失。
上帝并非一直垂青索罗斯,在1987年索罗斯遭遇了他的“滑铁卢”。根据索罗斯金融市场的“盛——衰”理论,繁荣期过后必存在一个衰退期。他通过有关渠道得知,在日本证券市场上,许多日本公司,尤其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量购买其他日本公司的股票。有些公司为了入市炒作股票,甚至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日本股票在出售时市盈率已高达48.5倍,而投资者的狂热还在不断地升温。因此,索罗斯认为日本证券市场即将走向崩溃。但索罗斯却比较看好美国证券市场,因为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在出售时的市盈率仅为19.7倍,与日本相比低得多,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还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即使日本证券市场崩溃,美国证券市场也不会被过多波及。
1987年9月,索罗斯把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移到了华尔街。然而,首先出现大崩溃的不是日本证券市场,而恰恰是美国的华尔街。198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道·琼斯平均指数狂跌508石5点,创当时历史记录。在接下来的几星期里,纽约股市一路下滑。而日本股市却相对坚挺。索罗斯决定抛售手中所持有的几个大的长期股票份额。其他的交易商捕捉到有关信息后,借机猛向下砸被抛售的股票,使期货的现金折扣降了20%。
5000个合同的折扣就达2.5亿美元。索罗斯因此而在一天之内损失了2亿多美元。索罗斯在这场华尔街大崩溃中,据报载,损失了大约6.5亿到8亿美元。这场大崩溃使量子基金净资产跌落26.2%,远大于17%的美国股市的跌幅,索罗斯成了这场灾难的最大失败者。
1998年1月和6月,趁印尼盾和日元暴跌时,对冲基金又分别沽售港元,但在香港特区政府的抵抗下,三次进攻均未摧毁港元。
不过,进入1998年8月,情势发生转变,外汇市场对港币的炒卖气氛积聚,各种谣言四起,市场信心岌岌可危。到了8月5日,在美国股市大跌、日元汇率重挫的配合下,对冲基金发起对港元的第四次冲击。
5日至7日,对冲基金抛售的港元高达460亿,香港金管局奋起抗击,动用外汇储备接下240亿港元,其他银行也接下46亿港元,金管局还将接下的港币放回银行体系内,使银行银根宽松,缓解同业拆息率飙升,保持了港元及利率稳定。
与此同时,对冲基金在股市上也燃起战火,由于投资者忧虑港元继续受冲击,港元拆息扶摇直升,加上已公布中期业绩的蓝筹股公司表现不佳,恒生指数8月6日一开市就下跌近100点,随后一路走低以全日最低位7254点收市,下挫212点,跌幅近3%。随后几日,对冲基金借机猛砸股市,恒指最终跌破7000点大关,至8月13日跌到6600点,大量沽空期指合约的对冲基金斩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