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2500000010

第10章 亲情的分量——国学经典中的人伦

扇枕温席:孝敬父母是最珍贵的美德

【原文】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选自《东观汉记·黄香传》)

译:天热时就用扇子把床扇凉,天冷时就用自己的身体把席子温暖。

【背景链接】

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亲近、孝顺父母。

在他九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人来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

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

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黄香担任太守时,体恤百姓们的疾苦,爱护子民,为百姓谋利。有一次,黄香出任太守的地区遭受了特大水灾,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历年的俸禄,赈济受灾的百姓;同时上奏皇帝,请求减免百姓当年的税务。百姓们都十分爱戴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

【智慧感悟】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好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孝道,儒家更是将“孝”作为仁义道德之首。做人应当从根本做起,孔子门下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的有子曾提出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对待父母有孝心、对待兄长十分恭敬,却喜欢冒犯长辈上司,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到处作乱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可见,孝是为人之根本,是一切品质道德的基础,一个重视孝道的人,势必会是一个待人恭敬有礼的善良之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占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别人要评价一个人,可能首先就要看他是否孝敬父母,古代的官府还有察举制举孝廉,以是否孝敬父母来作为政治评定的一项条件,有做得好的,就可以直接当官。即使现代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以孝道来品评考核一个人,我们也应恪守孝道,不能有丝毫松懈。从人性上讲,孝是理所应当不容置疑的。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一点一点地将我们抚养长大成人。等我们长大后,父母就已年迈,体力和能力都大不如前。等到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予以回报的时候,我们就应像当年父母照顾我们一样照顾他们。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一般动物尚且知恩善报,何况更为聪明的人类呢?孝其实就是一种回报的爱。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总是毫无吝啬、无怨无悔,那么作为儿女的,以更多的付出来作为回报,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人之常情,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行的体现。

芦衣顺母:对家人理应宽容

【原文】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选自《论语·先进》)

译:因为嫉妒闵损,所以只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父亲让他驾车,他因为过于寒冷而把绳子掉在了地上。父亲知道缘由后要休继母,闵损却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儿子冷,如果母亲走了,那么就会有三个孩子挨冻。”

【背景链接】

闵损,即孔子的弟子闵子骞。

子骞的生母过世得早,他的父亲后来就又娶了位妻子。继母过门后,刚开始待他还好,等到她自己生了儿子后,情形却逐渐改变了,她只疼爱自己所生的骨肉,对子骞开始冷落了,处处看着都不顺眼,经常虐待他。冬天,她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子骞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子骞牵车时因为过于寒冷,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这时,父亲才知道子骞一直受到继母的虐待。父亲大怒,返回家要休了后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智慧感悟】

当父亲要休妻时,闵子骞用包容的心态及时予以劝阻,这不仅使其母大受感动,也维系了整个家庭。这就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孝道。

我们常会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单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就是说普天之下没有有过错的父母,但实际上人无完人,连圣贤之士都有可能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普通人的父母呢?

孝顺、顺从便是孝。当然前提在于不违背“仁”与“礼”的标准,盲目地顺从只是不带头脑的愚孝。我们提倡孝,但并不提倡一味遵从的愚孝,对于一些原则上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父母有错的话,那么就大可以对此提出非议并坚持自己正确的行为。然而在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上,如果父母有错的话,我们就理当以宽容之心来对待。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东西文化的“爱”和“孝”》一文中写道,“做父母的,虽然对子女有不是的地方,但从子女的立场来说,仍然需要以最大的“爱”心为父母斡旋过错。所以孔子也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而对于孔子的这一番话,南怀瑾先生则将其解释为“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忧愁,但也不能怨恨。”的确,父母总以宽广的心胸包容着儿女的一切,但当父母犯下过错时,身为儿女的我们是否也能像父母对待我们那样,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包容他们的过错呢?我们常讲说人要以宽容的心态来待人接物,那么对待父母犯下的错误,如果并非有违于道德伦常的事情,那么就不妨宽容代之吧!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亲情总与我们相随,它就像一条涓涓的溪流一样缓缓地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虽然有时父母也会犯错,但是只要你想想他们为你所做的一切,那一点小小的错误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当你用你的爱心来包容父母的错误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你所拥有的亲情是如此的珍贵,是任何一切事物都不能予以替代的。

负米养亲:孝是发自内心的诚敬

【原文】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选自《孔子家语·致思》)

译:家境贫寒,经常吃粗粮红薯度日。为了亲人,(子路)便亲自从百里之外的地方把大米背回家来。

【背景链接】

子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石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怀念双亲,感叹说:“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智慧感悟】

所谓孝敬,就是要做到由内而外的“敬”,才能算是孝敬,可见,孝应当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敬之情。

做一时的孝敬之举容易,但长时间坚持孝举的话,如果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诚敬之情就很困难了。比如父母年迈疾病缠身,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照料,而这种长期照料正可谓是对人的一种挑战。或许在一开始我们可以很细心、无微不至地去照顾,但时间一长可能我们就会觉得不胜其苦了。父母老了,难免生病,给儿女的生活和事业带来负担,唯有对父母怀着一颗充满敬意的心,才能坚持做到孝顺父母,做到事必躬亲,做到在任何时候都和颜悦色,言语诚恳。

孔子曾经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就是说,要知道一个人是否孝顺,要在他的父亲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因为这时他没有自由行动的权利,要听父亲的教导;等到父亲不在了,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不曾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像孔子所说的这种“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其实就是发自一种诚敬之情,在这种感情的带动下,无论父母在世与否,人都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和嘱托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不服父母所托。

有些人会认为在自己成年有能力之后,为父母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就是一种孝,这其实是片面的。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倘若对父母始终怀有一颗诚敬之心,做符合父母期望的行为,这样即使你不能为父母带来优厚的物质条件,父母也能感到由衷的欣慰。毕竟普天之下,并非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儿女能够飞黄腾达,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物质条件极度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做一个知恩善报的正直善良的人,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儿女可以做到的。

亲尝汤药:为父母愿以身试险

【原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选自《二十四孝》)

译:皇帝眼睛都不眨一下,衣服也不脱,汤药如果不是自己先尝过绝不让(母亲)喝。

【背景链接】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床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

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智慧感悟】

自古就有一说法,“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这份孝心实在令人感动并为之震撼。

我们总是不忘谈论孝道,也确实身体力行地付诸行动来实现口中所提的孝道,但试问又有多少人甘愿为了父母以身试险呢?父母为了自己的儿女倾其所有,再大的苦头都能吃,再难的折磨都能受,甚至在危机的情况下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儿女的生命安全。反过来,又有多少做儿女的能为了父母甘愿将自己置身于险境中呢?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表现孝道,就盲目地以身犯险,这样的行为也是不理智的。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发自本能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的,就如同刘恒为母尝药一样。这才是孝道植根于骨子里的表现。

父母之于儿女的爱是百分之一百,是全身心的付出,而儿女之于父母的爱可能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大打折扣。这一方面在于身为儿女者可能年纪尚轻没有为人父母的切身感受,一方面则在于儿女成年后要顾及的事情太多容易疏忽对父母的关爱。无论是哪种原因,这样的情形实际上都是不应当出现的。父母哺育儿女是不为回报的,但身为儿女理应知反哺之道,纵然再分身乏术也应腾出时间来关心照顾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还处在心力富足的中年时期,在他们劳累时给他们捶捶肩背、平日里主动承担起一些家务,这就是关爱的体现;如果父母已近垂暮之年,多陪着父母散散心聊聊天,常回家看看父母,帮他们做些他们有些力不从心的家务活,这也是关爱的体现;如果父母已到耄耋之时,守在他们身边,让他们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每天都过得快乐舒心,纵然其他什么都不做,这也是一种关爱、一种孝道。

孝不是说说而已,不是高谈阔论满嘴仁义道德就是为孝,孝应是融化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行为里的。为了父母,甘愿放弃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弃官奉亲:为亲情所做的牺牲是伟大的

【原文】除长安令,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选自《晋书》)

译:废除长安令的官职,改封为博士,还未被授职,就因为母亲生病而辞去了官职。

【背景链接】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父亲去世后,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在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到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想念家乡。潘岳得知了母亲的心愿,马上辞官奉母回到了家乡。虽然上级再三挽留,但他毫不动摇,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

上级被他的孝心感动,便允许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亲的病很快痊愈了。家里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然后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

【智慧感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衰老是自然界的规律,谁都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父母在竭尽所能地照顾我们的同时,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一天天老去了。因此,子女要尽可能在父母有生之年多给父母关心和照料,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甚至不惜为了父母而作出必要的牺牲,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否则,等到父母不在时再后悔,也已经是为时已晚于事无补了。

中华民族的个性比起西方来说要内敛得多,我们可能并不习惯将事情摆在嘴边说,譬如对父母直言说“我爱你”,但即使不说,我们也一样可以以亲身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父母在尽心尽力照顾我们的同时,青春一点点逝去,青丝变成了白发,可我们在年少时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爱。等自己也为人父母,理解了父母的苦心时,父母已经牙齿稀疏、目光混浊,没有精力感受我们的爱、接受我们的回馈了。

现代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有些年轻的母亲为了养育孩子而放弃了自己辛苦经营的事业,这就是为父母者为孩子做出的牺牲。纵然有所牺牲,但相信父母都是心甘情愿的,而且内心也都是极为喜悦的。反过来,如果让成年人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而放弃一些东西时,又有几个成年人能够像当年父母为自己牺牲时那样心甘情愿呢?

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是最为珍贵的,任何时候任何事都不能以牺牲亲情为代价。真正懂得孝道的人,在亲情责任与其他外在事物的权衡决策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亲情。因为别的东西没有了还可以重新去争取,但亲情不再、父母不再则是如何也弥补不了的。与其到那时再唏嘘嗟叹,不如趁早行动,不给将来埋下悔悟的隐患。

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怎样尽孝道。有人认为,给父母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能做到“外安其身”。真正的孝道是要能够“内安其心”。如果不能从心里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会因为父母健在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已入暮年而忧惧。如果我们内心对父母有爱,那就马上行动,该作出必要的牺牲就果断作出,不要将尽孝留到明天。

乌鸟私情:人不事亲,不如禽兽

【原文】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选自《陈情表》)

译:幼小的乌鸦长大后能反哺其母,我则请求皇上准许我在家为祖母刘氏养老送终。

【背景链接】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相传,祖母生病的时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带,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所有的食物、汤药,一定要先自己尝过,然后才给祖母进食。

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准备让李密做太子洗马这个官,郡县不断催促他前去任职。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离开祖母,于是,就上书给晋武帝,陈述家里情况,说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

李密在《陈情表》中恳切地说:“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则就不能安度晚年。据说乌鸦都知道喂养衰老的母鸟,人岂能不如鸟呢?况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许多官员都受到您的垂怜,何况我比他们更加特别。我请求陛下准许我奉养祖母,让她安度晚年!”

《陈情表》言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智慧感悟】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这句话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倘若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道都不懂的话,就无所谓礼义廉耻,甚至可以说还不如飞鸟走兽,毕竟自然界的动物们还有反哺跪乳之情。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教导人们要孝敬父母,这一方面是为了让人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人们的这种诚意,真心地尊敬每一个人,用心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家庭里,从出生开始,父母就怀抱着,哺育着,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最深的。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从心底里感恩,发自肺腑地尊敬,那么还能谈及对他人他事的尊敬吗?

孝敬父母,不一定非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大事,平时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足可窥见一个人孝道之心的轻重。当一个人成年之后,有了自己的事业、朋友、家庭,可能很难像小时候那样每天黏在父母身边,可能与父母的相处时间一天天减少,这样一来父母的心中难免就会有一些失落和担心。如果你是个讲求孝道的人,那么就最好尽可能地去延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和他们谈谈心,聊聊自己的情况,让父母得以安心,这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孝道。

煮豆燃萁:兄弟切勿手足相残

【原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选自《世说新语·文学》)

译:文帝命东阿王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做不出来就施以重刑。(东阿王)张口就做出诗来:“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菜。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为什么偏要急于相互煎熬呢?”文帝听后,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背景链接】

曹丕与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他们的父亲曹操合称“三曹”,以他们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植因才华出众,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一直都很嫉妒弟弟的才华,同时也担心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就想置弟弟于死地。

一次,曹丕命人传曹植觐见,他对跪在地上的弟弟说:“父王在世的时候,总是夸奖你的文章写得如何如何好,可是,我怀疑那是别人替你写的。现在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才华。你我乃是兄弟,便以此为题,但诗中不可出现‘兄弟’二字。限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得出来,便饶你不死,否则……”

曹植明知曹丕有心为难自己,但又无计可施,既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这首诗,觉得自己对弟弟太过分了,不禁感到惭愧,便饶了曹植的性命,将其贬为安乡侯。

【智慧感悟】

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在为人处世的情感生活中,亲人之间的情感是最真诚、最恒久的,它是亲密、友爱的象征。友就是和善相处,爱就是亲善相待。如果不能兄友弟恭,岂能长幼有序?又岂能敦亲睦邻、为人友善呢?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兄弟之间为了金钱或是一己私利而剑拔弩张反目成仇形同陌路,这着实令人痛心。就如同故事中曹氏两兄弟一样,曹丕因为个人的嫉妒心竟要擅取弟弟的性命,这实在是让人心寒不已。姑且不论是何缘由,但凡要以伤及兄弟间的感情为代价,这就是不值得的。

中国人讲求亲情,讲求家庭观念,讲求孝道,而与兄弟手足团结友爱既是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的体现,也是重视孝道的体现。试问哪个父母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女互相诋毁互成仇人呢?儿女之间起了摩擦,最伤心的人就是父母。我们讲孝不在让父母得到多么丰厚的物质报酬,也不在自己能创下多少丰功伟绩,能造成多大的社会影响力,而是在于能时刻陪在父母身边,让父母感到舒心放心。如果一个家庭里整日战争不断关系紧张或是横眉冷对,做父母的又怎么能安心颐养天年呢?要想真正意义上尽孝道,让父母过上好日子,那么就要和兄弟姐妹之间建立坚不可摧的亲情关系,且保证这种亲密的关系是任何外界的纷扰都不能打乱的。这样一来,父母就能够安心地享受儿女子孙所带来的天伦之乐,而身为儿女者,也是真正的尽了做子女应尽的义务,真正做到了“孝敬”二字。

同类推荐
  • 韩非子

    韩非子

    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子,秉持“以霸王之业教君”的宗旨,归纳整合出一套“凭势、用术、行法”的治国理念,中国第一个极权皇帝,欣赏他,自然也疑忌他;第一个全国的权相,畏忌他,害死他,但更贯彻、执行他的计策。汉以后历朝政治莫不阳儒阴法,于是韩非死了,而又还没有死。
  •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和《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在宋代,与《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宋神宗举办“武学”,培养军队的高级将领,即以“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六韬》和《黄石公三略》从此成为军事将领的必读书,流传很广。对当代和后代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形容兵家谋略,往往以精通“六韬三略”归之,或经称谋略为“韬略”,揆其本源,即出于此。
  • 楚辞(精装典藏本)

    楚辞(精装典藏本)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热门推荐
  • 运动饮食1∶9

    运动饮食1∶9

    真正有效的减肥方法,并不是为了促进脂肪燃烧而进行的运动,也不是严格的限制饮食,而是找到造成自己现在身体状况的原因,根据原因采取的对应的方法。归根结底,是如何面对饮食的问题。“不改变饮食习惯,只想通过运动甚至其他捷径来减肥”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本书将消除大家对减肥和运动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对如何切实地取得减肥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本书所提出的方法并不是谁也做不到的难题。只要找出自己为何难以取得减肥成果的原因,就能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最终减肥成果,获得理想的身材和健康的体质。
  • 苗谱龙池

    苗谱龙池

    《苗谱龙池》,是以明朝为故事背景的五部集小说。《朱薇传》是第一部,写小夫人尚云香追杀怀孕待产的王妃李玉玲,在河边生朱薇时,捡到李玉玲丢的金锁、玉镯。疑心朱薇是李玉玲被淹死而转世,是报仇来了。朱薇在她的丫头齐映红的皮鞭下,死过去五次。朱薇与春玉发现了大娘李玉玲的密室与修身秘学,学习成功,带领兵将,解救了尚云香,解除了神龙会对古安城,对靖王府的占领,改组了神龙会的兵将,保障了父王保卫边疆的胜利。此时,尚云香又看到与朱薇同岁的李玉玲的女儿李醒儿,解除了对朱薇的怀疑。可是,在齐映红地挑唆下,朱薇、春玉是石板锁身与十八个女孩被沉湖水葬。他们得有的多大的智慧,能走出这种劫难。
  • 安徒生经典

    安徒生经典

    书稿精选安徒生童话代表作《海的女儿》《丑小鸭》《野天鹅》《坚定的锡兵》《白雪皇后》《没有画的画册》等,以及安徒生自传精华,基本呈现出安徒生童话的风貌和精华,同时由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陈丹老师,从审美、阅读和写作等角度进行详细导读,使本书更适合课堂内外阅读使用。
  • 心理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心理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关于心理的一些小常识你了解吗?《心理常识速读》这本书从“感官生理心理”、“感官神经特殊能力”、“心灵不可知”等等方面来向大家介绍心理的常识;快来了解这些关于心理的常识吧!
  • 崛起之篮坛大魔王

    崛起之篮坛大魔王

    在火箭不受重用的齐舟决定出去闯一闯,一不小心闯成了篮坛大魔王,正验证了那句老话:人挪死树挪活--啊不对,是树挪死人挪活!
  • 请叫我邪灵道人

    请叫我邪灵道人

    “我的心还没黑!”安行远很确定这一点,因为就在刚才有人剖开了自己的胸腔。
  • 江湖梦华录

    江湖梦华录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江湖,虽仅为天下一隅,却足可神奇,令人望而兴叹。常言道:“有人的地方便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会有江湖客”,江湖既是大江大湖,亦是江湖客逐梦的一方天地。只待一朝繁华梦醒,江湖仍是江湖,江湖客却早已成为过往。有的自愿加入江湖,有的被迫卷入江湖。很显然,白玉笙属于后者。他在齐云山上一住十八年,便与师父相依为命十八年,未曾想到,第一次下山的他便被无端卷入江湖,更被牵扯进前朝旧事。他本不会使剑,却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剑客;他本不懂江湖,却最终蜕变成历尽沧桑的老江湖……?
  • 阵法祖先寻夫记

    阵法祖先寻夫记

    小南睁开眼睛后,世界变了个样,在得知自己就是两千年前的阵法祖师爷,她心里一阵嘚瑟,原来以前的她这么牛逼。“吃喝坑蒙拐骗偷他哪样不擅长的?”小南听到这话表示很震惊,吃喝就算了,可后面的是什么鬼,这真的是在说她吗?还有,她是个女的啊!……简单的一句“别怕,我在。”让得她心里认定了他。前世无法与你一起,今生定当碧落黄泉永不分离。
  • 洪荒镇世仙

    洪荒镇世仙

    圣皇盘古,以斧开天,身化万灵,万界,却因后力不继,致使天道不全。道祖鸿钧,不甘天道欺压万界生灵,以身化道,意图补全天道,掌控天道,解救万灵。奈何境界不够被天道同化,成为其傀儡,代替其行事。古往今来,轩辕,神农,女娲,伏羲,三清,十二巫祖,大巫蚩尤,战巫刑天,无不逆天,可全被天道玩弄鼓掌。而吾柳炎,当以身为基炼天地,以神融天道,建六道,掌轮回,成就天君。修炼境界:中天,羡天,从天,更天,晬天,廓天,咸天,沈天,成天,天王,天皇,天帝,天君……
  • 忍者行路

    忍者行路

    春(原名几乎忘记),想回到起点的多世界迷途穿越者。有点话唠、喜欢装模作样、脑子不太好、间歇性干劲满满寻找穿越者的火影日常。有外挂,但不怎么用,和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