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扎克伯格清楚地知道,成功是没有捷径的,Facebook要想走得长远,他必须拥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确保公司稳健运行的资金保障。
成功没有捷径
如今27岁的扎克伯格看上去仍像一个亲切的邻家大男孩,而掌管着全球最大社交网络的他已经在这8年的风雨洗礼中逐渐成熟起来。
2011年6月10日,扎克伯格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罗帕克的一所社区学校发表了一场主题为“不要再说‘我不能’”的演讲,主要目的是激励毕业生。
夏天已经悄然而至,坐着数千人的大礼堂里有些闷热。扎克伯格还是棕色T恤配蓝色牛仔裤的休闲打扮,乍一看,和台下的一大群学生并没有太大区别。
扎克伯格随意地坐在讲台上,说话语气轻松愉快,不像一般意义上的严肃演讲。“中学毕业典礼的情况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要知道,那已经是差不多十年前的事情了。在中学时,我有一个物理老师,他长得很像前几年很火的《加勒比海盗》里的海盗,噢,甚至更酷。我甚至觉得,如今他走在大街上,没准会有人找他要签名。”
台下的年轻学生们听到这儿爆发出一阵大笑,还有掌声。
扎克伯格继续说:“大部分人都拥有过学生时代。我想说,过几年当你回顾自己的中学毕业典礼,你可能也不会记得太多。毕竟人生中重要的典礼太多,成人礼、婚礼、葬礼,你都需要去经历。但我希望,现在,你们能享受这一生只有一次的中学毕业典礼。
“在座的各位当中,可能很多人认为,创办一家像Facebook那样的公司是一件很酷的事儿。但是,真正开设一家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或是开发一款像Facebook这样的产品,需要决心和信念。成功没有捷径,所有值得做的事都是十分困难的。”
扎克伯格并不是要打造一家一流的公司,一直以来,他最关注的是Facebook用户数量的增长和Facebook为用户提供的产品、服务的不断完善。让Facebook帮助人们理解身边的世界,这是他的信念,8年来他心无旁骛。
诚如扎克伯格所言,成功没有捷径,Facebook创建8年以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其成长过程中一直风波不断。
保罗·赛格利亚是纽约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站设计者,同时也是扎克伯格的好朋友。随着Facebook的发展壮大,似乎扎克伯格身边的任何人都想借此分得一杯羹。
2010年3月,赛格利亚在纽约州阿雷格尼县的州法院起诉多年的好朋友扎克伯格。赛格利亚声称,2003年的时候,他曾聘请扎克伯格为一个名为StreetFax.com的项目编写代码。经过多次沟通,赛格利亚答应支付扎克伯格1000美元作为该项目的报酬,并且对扎克伯格创办的Facebook投资1000美元。
2003年4月28日,赛格利亚和扎克伯格在雷迪森酒店的大厅里见面,并且对两人之间的合作签署过一份合同,他因此拥有Facebook50%的股权,合同中还明确,从2004年1月1日开始,Facebook每推迟发布一天,他就将增加1%的股权,直至网站开发设计完成。在申诉中,赛格利亚要求取得Facebook 84%的股权。
除此之外,赛格利亚还在申诉书里提到,他和扎克伯格曾经通过邮件进行过多次交流。赛格利亚称,扎克伯格曾在一封电子邮件里询问,是否可以在Facebook中借鉴StreetFax.com的代码。2003年9月2日,赛格利还在一封邮件里劝阻扎克伯格先不要向Facebook的用户收费。2004年1月5日时,赛格利亚还在邮件中质疑扎克伯格:“马克,我有理由怀疑你正在挥霍那笔钱。”Facebook正式上线后,扎克伯格一口回绝了赛格利亚在Facebook上销售T恤和杯子的想法。
Facebook对这次控诉作出了明确的表态:“我们认为,这次诉讼纯属子虚乌有,我们将会进行积极而彻底的辩护。”
诉讼案传出不久,调查方就获得了一份合同文件的复印件,该文件显示,双方签署了一份协议,该协议“用于购买和设计一个出售方(即扎克伯格)已经勾画出的项目网站,目的是向哈佛大学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生活年鉴功能的网站。网站的名字暂定为‘Facebook’”。然而,这份合同的签署时间与Facebook的创建时间相互矛盾。2003年10月,扎克伯格创建了Facebook的前身facemash,但是直到2004年1月,扎克伯格才正式注册了域名Facebook.com。
对此,Facebook律师奥林·施耐德特别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宣称:“这是一起由一名有过诈骗前科的恶棍提起的欺诈诉讼,我们将捍卫自己的权利。我们一开始就曾表示,这个骗子的说法是可笑的,其诉讼纯属无中生有、无稽之谈。”
最后,这次诉讼因为起诉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然而,与Facebook相关的诉讼风波并没有完全平息。2012年年初,Facebook高调宣布将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时,雅虎却正在谋划中将Facebook卷入一场专利侵权纠纷中。
2012年2月,距Facebook提交公开募股申请不久,雅虎就站出来宣布,公司里掌握着Facebook网络业务的核心专利。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雅虎所提到的专利在10~20项之间,包含社交网络、宣传和个性化等业务。
此后,雅虎还发表了一份电邮声明:“雅虎有责任为公司的股东、员工和其他持股人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必须坚决要求Facebook与我们达成许可协议,否则我们将单方面对我们的权益进行保护。”据分析,雅虎此举是为了使公司获得讨价还价的优势,并且有可能获得Facebook的部分股权。
Facebook公司对于这一类知识产权纠纷还很陌生,但迄今为止,Facebook公司只掌握了56项技术专利权,而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多家大型网络公司都掌握着一些社交网络专利,因此这场纠纷很可能逐步升级。
独一无二的广告形式
到了2007年,Facebook的用户群体不仅在数量上攀升到近7亿,而且分布范围也从美国扩展到了全球。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如此广阔的分布范围,使Facebook这一社交平台需要更先进完善的技术提供支持。这一切都需要资金来维系。
“Facebook要想继续成长,就必须赚钱。”这个念头始终盘旋于Facebook高层的头脑中。如何长期而稳定地保持Facebook赢利呢?毋庸置疑,在Facebook上开发广告业务。
然而关于Facebook如何开展广告业务,是让扎克伯格所带领的团队头疼的一个问题。扎克伯格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Facebook在他眼里绝不是一家公司这么简单。他认为,任何与社交无关的服务出现在Facebook上,都会影响Facebook的纯粹性,也违背了他创业的初衷。对于在Facebook上开发广告业务,扎克伯格一直持矛盾态度。但在面对Facebook能否继续成长这一重要问题的关键时刻,扎克伯格终于松了口。
2008年4月,桑德伯格在Facebook就任5周左右,觉得要给公司高层召开一系列会议,决定在公司管理中把重心放在广告上,一起商讨如何把Facebook庞大的受众变成强大的商业力量。
不过在这一系列重要会议召开期间,扎克伯格怀着对广告爱恨交加的心情,开始了他为期一个月的环球旅行。他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置身事外”,放心地把公司有关广告的业务交给了上任不久的“广告界能人”桑德伯格,以便她能快速地在公司内部确立起二把手的威信。
扎克伯格进行环球旅行的前一晚,他再一次专程前往桑德伯格家中,与她详细商讨在Facebook上开展广告业务的细节和他的长远规划。
“你和我都很清楚,现在Facebook到了不得不开发广告的时候了,我希望将广告这一块纳入Facebook长远发展的商业构架中。”扎克伯格表情很严肃,“我希望Facebook开发的任何项目都与它的长远利益相符合。”
桑德伯格冲面前的大男孩一笑,说:“我明白,哪怕是广告,如果它不符合Facebook发展的长远目标,即使它现在很能赚钱,对于公司来说也无异于浪费资源。”
“没错。我希望广告的部分只要能确保Facebook维持收支平衡就够了。Facebook不是一家为了赚钱而存在的公司。”扎克伯格临走前再次强调。
在扎克伯格心里,增加用户数量和持续改善用户体验远比凭借海量的用户资源来获取利益重要得多。
扎克伯格走后,桑德伯格组织公司各部门高管一共召开了8次会议,采取自由讨论的模式,与大家一起商议Facebook广告业务的发展模式。
谷歌是当今广告界当之无愧的老大,而为谷歌效力多年的桑德伯格也非常了解其广告运营模式。谷歌的广告搜索重点在于帮助用户找到他想买的东西,满足用户的需求。你在谷歌的搜索引擎里输入任何你想购买的东西的关键字,它就会帮你找到与你想买的商品相关联的广告。谷歌注重满足用户的需求。
与谷歌不同的是,Facebook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庞大的固定用户群体和每天长时间的网页浏览量。会议进行到第七次时,桑德伯格和各部门高管们终于就Facebook如何开展广告业务达成了共识。桑德伯格和广告研究小组决定把重点放在帮助用户决定他们想要什么。Facebook不再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将是不断地引导用户的购物倾向,让用户不断产生需求。
桑德伯格进一步阐释Facebook广告业务的构思:“简而言之,Facebook的广告运营模式与一些品牌广告长期占据电视的黄金时间的形式是一致的。你想,产品商们将广告费用大量地投入电视广告之中,是因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收看电视节目,即使你当时对正在播放的广告中的产品并没有购买意向,但这些日复一日播出着的品牌广告也会将这样一种思维植入你脑子里——嘿,这是一个不错的玩意儿,你应该把钱花在这个上面。这样的广告模式让你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
对于谷歌的广告运营模式,桑德伯格自然也是非常了解。“谷歌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却很薄弱,当一个女孩想购买一款化妆品时,她在谷歌广告搜索中输入‘化妆品’几个关键字,与之相关的化妆品广告中会出现欧莱雅、兰蔻、雅诗兰黛、香奈儿等一系列知名品牌。”桑德伯格喝了口水,继续说,“女孩这时还是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选择一款化妆品,而不会通过这些广告去了解一款她本来陌生的产品。”
这时,扎克伯格正独自一人做着自由自在的背包客,他背着背包去了柏林、加德满都、新德里、东京、伊斯坦布尔和其他一些地方。不过这段时间,身为Facebook CEO的扎克伯格并没有真正完全置身事外,他多次与包括桑德伯格在内的公司高层召开远程会议,紧密关注着Facebook广告业务的发展过程。
在确定了“Facebook将不断引导用户的购物倾向,让用户不断产生需求”的基础上,扎克伯格又和他的团队进行了更加有效的沟通。
一次远程会议时,扎克伯格正在日本富士山脚下的温泉山庄里。时值春天,山庄里的樱花开得正盛,到处都是一片和煦的春光。
电脑屏幕前的扎克伯格还是一脸严肃,他正跟他的团队详细解释他关于Facebook广告业务的想法。“与其他网站不同的是,Facebook有能力帮助用户与用户或者用户与广告投放商之间完成双向的对话。要知道,Facebook上成亿的用户正在源源不断地发布着新的信息。他们在网络上详细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像喜欢的电影、喜欢的音乐、喜欢的户外运动、玩过的游戏,等等。这些资料是他们个人信息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商业价值。”
在与扎克伯格多次交谈的基础上,一个符合Facebook长远发展构架的广告开发模式应运而生,Facebook称之为:定制式广告。页面上会有一些来自广告投放者的信息,这些信息随机地出现在用户的页面上,不尽相同,从而引导用户参加一些碰巧出现在自己页面上的活动。也许是邀请你观看一段小小的视频,让你发表评论;也许是一次商品试用,你可以点击相关广告,获得肯德基早餐奶买一赠一的优惠券;又或许是会促使你点击页面的广告,与此同时,你会立刻成为这个产品Facebook账户的粉丝,产品的动态也会随着更新不断反馈给你。
很快,Facebook上这种新的广告形式就大受欢迎,仅2008年这一项的收入就高达几亿美元。
创业不一定要去硅谷
2010年10月,扎克伯格参加了Combinator(一家小额风险投资公司)举办的创业论坛,并就创业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扎克伯格依旧以棕色T恤配牛仔裤的休闲打扮出现在现场,微笑着听着记者的提问。
“Facebook是近几年硅谷众多新兴企业中成长最快,也最引人注意的企业之一。你认为在硅谷创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优势吗?”
“硅谷确实存在着很多创业所必需的资源,这些资源非常诱人。硅谷附近有很多美国一流的大学,像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很多理工科毕业的优秀大学生们会直接在硅谷大大小小的企业里选择自己的东家,这也为企业发展所必要的工程师提供了高质量的储备。更何况,硅谷还是全美风险投资家们最钟爱的场所,一家处在硅谷的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可能性比在别的地方的企业大得多。人才、科技和资金是硅谷给新兴企业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身处硅谷多年,对于那儿的一切扎克伯格非常了解。
不过,了解并不等于热爱。
记者接着提问:“如果有可能,还会再次选择在硅谷创业吗?”
“不,我觉得硅谷不是唯一的去处。”扎克伯格干脆地回答,“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我或许宁可选择在波士顿老家创业。”
此话一出,台下的观众和记者开始窃窃私语。这个在硅谷发家的庞大社交帝国的年轻CEO居然认为硅谷不是创业最好的去处?他是年轻气盛,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不屑一顾,还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呢?
扎克伯格稍作停顿,等台下安静一些,才接着说:“没错,硅谷各方面的资源优势都很突出,所以当你身处硅谷时,你就不由自主地以为你非得待在这儿不可。但硅谷的文化有一个弱点,那就是短视,这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困扰着我。我们都知道,硅谷成千上万的企业中确实有几家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硅谷的大多数企业更新换代很快,它们重视短期利益,上手快,可是后劲不足。很多企业在这儿只是想最快速地吸金,然后卖掉大捞一笔。”
“硅谷之外的企业又是怎样的呢?”
扎克伯格继续认真说道:“我感觉,硅谷之外的不少企业是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准备的。我曾经和亚马逊的总裁贝索斯有过一次交谈,在西雅图,他们的员工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是硅谷员工的两倍。在硅谷,只要员工走出园区的大门,他就再也没法专注地做工作上的事。员工们的心太浮躁,没有热忱投入到所做的事中,工作并没有融入生活当中。而企业则太重视短期利益,想得最多的就是赢利。”
“未来有没有意向将Facebook搬出硅谷呢?”
扎克伯格微微一笑,说:“Facebook一直在硅谷成长,我目前还没有把Facebook搬出硅谷的打算。但是,我一直在努力调整Facebook的企业文化,让它尽可能少地受到影响。Facebook不是一家只为了赚钱的公司,产品和服务一直被放在公司发展的第一位,只有保持用户增长和优化用户对服务的体验才能使Facebook走得更久、更远。”
也许扎克伯格是对的,硅谷有不少企业都是在大捞一笔以后就迅速卖出,只看重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硅谷之外的许多企业,比如亚马逊,也确实着眼于长期的发展。但是同时,谷歌、甲骨文和苹果也在硅谷发展了10年以上。在美国,人们对这三家企业的认可度都很高,它们普遍受到人们喜欢。
如果不出意外,人们也将同样喜欢诞生并成长于硅谷的Facebook。因为跟上述三家企业一样,Facebook从创始之初就一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Facebook创立8年来,扎克伯格始终坚持将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放在首位,而不是赢利。
Facebook成立之初的几个月,界面一直维持着简洁,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状态,除了用户最基本的个人信息和发布心情状态的窗口以外,并没有别的新奇、人性化的功能。
2005年的那个夏天,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和帕克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研究学生们是如何使用Facebook的,他们自称“冥想之队”。在临时租来的简易房里,几个年轻人热烈讨论的气氛甚至超过了酷暑的热浪。
“嘿,伙计,现在全美国的学生们都迷上了这个网站,他们不停地点击、点击,来回浏览着朋友们不同的简历资料。”帕克一边紧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分析,一边兴奋地说。
“但你觉得Facebook仅靠成千上万用户的简历和资料能让他们的热度维持多久呢?”扎克伯格用一贯的平静语调说道,“是时候给Facebook注入点新鲜血液了!在秋季学期开始之前,我们必须给Facebook开发出一两个新奇的功能来。”从这时起,让用户们更好地享用Facebook的服务就已经根植于扎克伯格的创业理念中。
“或者,给Facebook添加一个音乐播放器功能,让用户能够在线听音乐?”莫斯科维茨提议。
“不,不,不,”扎克伯格连连摇头,“这还不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现在用户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朋友们的简历,从中可以了解到他们关心的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经历。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一个发表自己感想的渠道。”
夏天过去了,Facebook在用户简历中添加了名为“留言墙”的功能,以迎接新的秋季学期的到来。该功能允许任何人在你的简历上写下任何内容,可以是一条给你的留言信息,也可以是对你的一条评注——相当于公开的电子邮件。当你在个人主页发表任何状态,比如“物理考试考砸了”、“失恋了”或者“周末的聚会真令人期待”之类,任何来到你主页的访问者都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并且对你的状态进行回应。这样一来,用户们不仅可以登录Facebook查看自己关心的人的信息,还可以随时对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回应。
如此一来,随着“留言墙”功能的开发,Facebook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朋友简历大集合”,它不仅使用户在服务器上有更多内容可读,而且使人们通过这个社交平台能够随时关注身边的人的动态,并即时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去,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表示自己的关心。经过一个夏天而诞生的“留言墙”使Facebook上很久没见面的朋友、同学能即时了解到彼此的近况,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留言墙”一经推出,几乎立刻成了Facebook上最受欢迎的功能。
随后,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Facebook又陆续开发了音乐播放器、私下聊天、虚拟节日礼物、在线小游戏等一系列的功能。这些小小的应用程序使Facebook的功能更加完善,也更加人性化。随着这一系列功能的开发,Facebook的忠实用户群体也一批一批地固定下来。
“蝴蝶效应”波及中国
2012年1月的一天,地处美国加州的硅谷仍笼罩在春寒料峭之中,而Facebook公司总部的会议室里气氛却格外热烈。包括马克·扎克伯格、唐纳德·格雷厄姆及雪莉·桑德伯格在内的公司高层及董事会正在激烈地讨论着有关Facebook融资及上市的问题。这已经是这个月关于融资和上市问题的第七次会议了。
会议进行到尾声,在热烈的讨论声中,格雷厄姆缓缓起身,清了清嗓子道:“到现在Facebook成立将近8年了,我们已经不得不开始考虑公司上市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使我们不愿意Facebook上市,也不得不面对被上市的尴尬处境。”
格雷厄姆刚刚说完,在场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扎克伯格。
成立至今近8年的Facebook已在全球范围内拥有8.45亿注册用户,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而且已经从2004年哈佛宿舍的“舍友联盟”发展到拥有3200多名员工的公司。
扎克伯格在此之前一直不愿意推动公司上市,但希望公司员工专注于对产品的开发和对用户服务的完善,而非公司的股票价值。但是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要求,股东数超过500个的公司必须公布其财务信息。截至2011年底,Facebook公司已经符合这一要求,扎克伯格不得不开始慎重考虑公司的上市问题。
经过几年的历练,扎克伯格已经成熟多了,沉思了片刻,他接着格雷厄姆的话说道:“我想,Facebook要想继续成长,上市是无法避免的,况且上市也并不违背公司成立的初衷。是时候将上市提上公司议程了。”
2012年2月2日,Facebook公司正式提交了公开募股申请,按照刚刚公布的招股文件,Facebook将融资50亿美元,目前估计市值在750亿到1000亿美元之间,互联网公司的IPO融资最高纪录也即将被刷新。这次融资打破了此前一直由谷歌保持的全球互联网企业IPO纪录。2004年谷歌上市,融资19亿美元,当时的市值为230亿美元。
扎克伯格可能做梦也没想到,Facebook公司的这次融资就像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刮起了一阵互联网的飓风。这场飓风又一次振奋了中国市场在互联网领域创业和投资的热情。
“Facebook的价值在于,它的用户群体具有极大的忠诚度,一旦固定下来就会在这张人际网络的大网中长期存在下去。任何互联网企业背后只要有足够的用户规模和流量,它未来的发展和赢利就都不会有问题。”高原资本董事总经理涂鸿川强调,“这不是一家简单的以赚钱为目的的公司,它致力于服务用户,彻底地改变了一个跨国界的庞大人群的生活模式,这才是最大的卖点。”
涂鸿川还提出,在未来的3~5年间,因为Facebook庞大用户群体的存在,Facebook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王军(化名)是中国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当他目睹Facebook在美国资本市场所创造的奇迹后,他也非常想把手中握着的大笔现金投入互联网企业大干一场。为此,他还专门向专业人士咨询了意见。
“我本人一直从事食品行业,自己手里也有几家连锁超市,经营至今已经将近10年了。这几年,中国的市场发展得很快,我手里的生意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近两年,老百姓们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网上购物,早先还只是喜欢在网上买一些书、化妆品,或者是高档消费品。但现在,日常生活里吃的穿的用的,大家也都喜欢在网上买了。我想,我也应该把我的生意和互联网相结合,这样,我所面对的市场也不再仅仅是连锁超市能到达的地方。我希望有朝一日,凡是有互联网的地方,都能够买到我公司生产的产品。”
张斌(化名)是一位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投资人,从业十余年,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张斌透露,他最近受到一家企业的邀请,专门为这家企业的高层做培训,培训的主题是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向互联网领域投资又该如何运作。据悉,该企业在近期内迫切希望涉足互联网领域。
张斌告诉记者,这家原本主要从事实业投资的企业,在两年前就将目光转向了风头正劲的互联网领域,并且进行了一系列可行性分析。然而两年过去了,该企业高层迟迟没有拿定主意向互联网领域进军。因为实业投资离不开设备、房地产这些有形的固定资产,但互联网却没有任何实物资产,它的一切都源自那张变幻莫测的“网”和“网”后面的用户。“但是,看到Facebook即将上市的消息,这家企业更加坚定了投身互联网的决心。”张斌说。
这并不奇怪,Facebook在今年年初融资、上市这一连串动作相当于给其他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8.45亿月活跃用户、37.11亿美元年营收以及10亿美元的净利润无疑使Facebook成了互联网领域的明星和榜样,也诱惑着企业和投资人,使互联网的垂涎者们开始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