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以笔才逾亲。
范注:「《章表》篇曰:『庾公之《让中书》,信美于往载。』逾亲,当作愈亲。」《校注》:「按《吕氏春秋务大览》:『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高注:『逾,益也。』是『逾亲』即『愈亲』,无烦改字。《曹子建集赠徐干诗》:『积久逾德宣。』《文选》潘岳《寡妇赋》:『思弥远而逾深。』陆机《文赋》:『思按之而逾深。』《梁书文学下王籍传》:『至若邪溪赋诗,其略云:蝉噪林逾静。』其用『逾』字义并与此同。本书《颂赞》篇『年积逾远』,亦用『逾』字也。」《义证》引斯波六郎云:「案『逾』,益也,与『愈』通。不必要改为『愈』。」《考异》:「按:范注是。逾有进越之义,惟经典多作愈。」按《说文》无愈字。《诗小雅小明》:「曷云其还,政事愈蹙。」毛传:「蹙,促也。」郑笺:「愈,犹益也。何言其还,乃至于政事更益促急。」《说文》辵部:「逾,进也。从辵,俞声。《周书》曰:无敢昏逾。」段注:「进,有所超越而进也。」《书武成》:「师逾孟津。」《释文》:「逾,亦作踰。」《墨子所染》篇:「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孙诒让《闲诂》:「逾,《治要》并作愈。《吕氏春秋当染》同。高诱云:『愈,益也。』」《吕氏春秋务大》篇:「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高诱注:「逾,益也。」与郑笺诂「愈」字同,是二字相通之证。
凾满玄席。
「凾」黄本作「函」;「玄」,黄本作「元」。黄校:「(函)何本改『亟』。」《校证》:「冯本、汪本、畲本、两京本、何允中本、王惟俭本『函』作『亟』,《诗纪》同。黄注本『玄』作『元』,避清讳。下同。」《补正》:「『函』,黄校云:『何本当是何焯校本改亟。』按何改『亟』是。汪本、畲本、两京本、何本、王批本、训故本、《诗纪》此据万历本别集一、《子苑》并作『亟』。『亟』,读为器。数也,见《左传》隐公元年《释文》。屡也见《汉书刑法志》。『微言精理,亟满玄席』二语,即《晋书简文帝纪》所谓『尤善玄言,……不以居处为意,凝尘满席,湛如也』之意。此云『亟满玄席』,下云『时洒文囿』,文正相对。犹《诸子》篇『《鹖冠》绵绵,亟发深言;《鬼谷》眇眇,每环奥义』之『亟』与『每』对然也。『元』,本作『玄』,此黄氏例避清讳改。下『贵元』句同。」《义证》:「斯波六郎:『豹轩先生校勘记曰:亟字是也。窃案亟与下文之时字对。』按元刻本函作凾。《缀补》:『函凾正俗字。』函有包容意。何批『函』改『亟』。」《汇校》:「按元本作『凾』,内『』未误,疑此本作『亟』后误为『凾』,继又误为『函』。今从杨说据《训故》本改。」按《左传》隐公元年:「(武姜)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郑)武公,公弗许。」杨伯峻注:「亟音器,屡也。」《孟子离娄下》:「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亟亦屡也。此作「亟」字是,与下句「时」字相俪。从《汇校》改。
澹思醲采。
「醲」,黄本作「浓」,范校:「黄云:冯本作『醲』。」《校证》:「『浓』两京本、王惟俭本、冯校本、《六朝诗乘总录》作『醲』。」《补正》:「『浓』,元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作『醲』;《诗纪别集》一、《子苑》、《续文选》同。冯舒校『浓』作『醲』。按『醲』字是。《说文》酉部:『醲,厚酒也。』诂此甚合。《广雅释诂》:『醲,厚也。』《体性》篇『博喻酿采』,刘永济谓『酿』为『醲』之误,极是。此当据元本等改『浓』为『醲』,俾前后俱作『醲采』也。杨慎《均藻》卷二《九蠏》引作『醲』,是所见本未误。今本『浓』字,盖写者因『澹思』之『澹』妄改。」《义证》引《缀补》云:「『醲』、『浓』古通。」按《王力古汉语字典》浓字条:「同源字:浓、醲、禯、秾、脓。五字同音。露水多为浓,酒厚为醲、衣厚为禯,花木厚为秾,汁厚为脓。」
孙于之辈。
「于」,黄本作「干宝」。《考异》:「按:干宝也,从干是。」《汇校》:「按:『孙干宝』,指孙盛、干宝。『于』为『干』之形误。」按范注:「《(晋书)孙盛传》:『盛字安国。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着《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干宝传》:『干宝,字令升,……宝少勤学,博览书记。宝撰《搜神记》凡三十卷,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本书《才略》篇:「孙盛干宝,文胜为史,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史传》篇:「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干宝」古书亦有作「于宝」者,此当以《晋书》为正。从黄本改。
自中朝贵玄。
「玄」,黄本作「元」。《校注》:「按『元』当以各本作『玄』。」
江左弥盛。
「弥」,黄本作「称」。《校证》:「冯本、两京本、《诗纪》、《六朝诗乘》『称』作『弥』。冯校云:『称当作弥。』」《补正》:「『称』,弘治本、两京本、王批本、胡本、训故本作『弥』;《诗纪》别集一、《六朝诗乘总录》同。冯舒云:『称当作弥。』何焯:『称,意改弥。』按『称』俗作『称』,覆刻汪本即作『称』。『弥』又作『弥』,二字形近易讹。此当以作『弥』为是。《说苑修文》篇:『德弥盛者,文弥缛。』即『弥盛』二字之所自出。《章表》、《书记》两篇,并有『弥盛』之文。《南齐书刘瓛陆澄传》论:『执卷欣欣,此焉弥盛。』《南史文学传序》:『降及梁朝,其流弥盛。』《隋书牛弘传》:『(上表请开献书之路)齐梁之间,经史弥盛。』张湛《列子注序》:『而寇虏弥盛。』成公绥《正旦大会行礼歌》:『于穆三皇,载德弥盛。』亦并以『弥盛』为言。」《义证》:「按元刻本正作『弥盛』。」按《宋书后废帝纪》:「(泰豫元年诏)夫寝梦期贤,往诰垂美,物色求良,前书称盛。」《隋书礼仪志四》:「(梁大同七年议)参、点并事宣尼,回、路同谘泗水,邹鲁称盛,洙汶无讥。」可证作「称盛」亦通。惟「称盛」多为「咸称盛德」、「俱称盛美」「皆称盛时」等之省语,用于此处,不及从「弥」为长耳。
故治文变染乎世情。
「治」,黄本作「知」。《校证》:「『知』,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梅本、谢钞本、《诗纪》作『治』。梅云:『治衍。』徐校作『知』。冯校云:『治一作知。』凌本、梅六次本以下诸本皆作『知』。」《考异》:「按:从『知』是。」《汇校》:「按:治、知音近淆误,『治』不辞,作『知』是。」按本书《原道》篇:「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征圣》篇:「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句法与此同,作「知」字是。从黄本改。
自宋武爱文。
《义证》引斯波六郎云:「此句之下,疑脱一句。」
英采云构。
「构」,黄本作「构」。《校注》:「『构』,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秘书本、谢钞本作『构』;《诗纪别集》、《续文选》同。按作『构』是。已详《杂文》篇『腴辞云构』条。」《考异》:「焦循《孟子正义》:『构与构通。』雷复《说文外篇》:『构构为南宋人避讳字。』《说文》有构无构,构为后起字,从构是。」按本书构构混用,两通。
自明以下。
黄本「明」下有「帝」字,黄校:「元脱。」《校证》:「『帝』字原脱,梅补;王惟俭本有。」《补正》:「按何本、训故本、谢钞本并有『帝』字,梅补是也。」《考异》:「按:梅本补是。惟自明以下,犹自安和以下,及越昭及宣,诸句法同,皆单称谥号,或元未必脱也。」《汇校》:「按:『帝』字不可少。」按范注:「《南史明帝纪》:『帝好读书,爱文义。在藩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又续卫瓘所注《论语》二卷。及即大位,旧臣才学之士,多蒙引进。泰始六年,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明帝以下,谓历后废帝、顺帝而宋亡矣。」有「帝」字易明,从黄本补。
亦不可胜也。
范注:「『胜』字下疑脱『数』字。」《校证》:「范云:『胜字下疑脱数字。』王惟俭本『胜』下有『(』。案《文心》他篇,如《程器》、《序志》,虽俱有『不可胜数』之文;然此文作『胜』亦通,言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度越也。《风骨》篇亦云:『笔墨之性,殆不可胜。』」《义证》引《注订》云:「自篇首,皆列举汉晋以来帝王之尚文倡雅,兼及衰微之世,至此举『缙绅之林』,言南朝文士之盛也,故曰『不可胜也』。范注谓『胜』字下疑脱『数』字,未明何所指。」《补正》:「按『胜』下并无脱字。以《风骨》篇『笔墨之性,殆不可胜』例之,即何范张沈所作,亦不易超越之意。《子苑》同今本。」按《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有奇变,不在众寡。」李贤注:「《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者也。故善出奇,无穷如天地,无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也。」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作「不可胜穷也」。《文选》卷三十五张协《七命》:「灵渊之龟,莱黄之鲐。」李善注:「《盐铁论》曰: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也。」王利器《盐铁论校注通有》篇作「不可胜食。」疑范说近是。
太祖以圣武膺箓,高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中宗以上哲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