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铭思,独冠古今。
范校:「孙云:《御览》作『蔡邕之铭,思烛古今。」按《御览》近是。《类聚》卷二十七载蔡邕《述行赋》曰:「聊弘虑以存古,宣幽情而属词。」即「思烛古今」之义。《汉书董仲舒传》:“习闻其号,未烛厥理.”颜注:「烛,照也.」《宋书符瑞志下》:「义恭上表曰:率由旧典,思烛前王。」此「思烛」连文之证。又《晋书卫恒传》:「恒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汉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隋书江式传》:「表曰: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也。」则「古今」者,乃论其铭题之书也,后「桥公」「朱穆」云云,始论其铭文焉,其秩序井然如此,且「全成碑文,溺所长也」之断,亦非「独冠古今」之旨。今本「烛」「独」因形近而致误,不通,始增「冠」字,删「之」字。从《御览》改。
侨公之箴,吐纳典谟。
「侨」,黄本作「桥」,黄校:「元作『侨』,孙改。」「箴」,黄本作「钺」,黄校:「元作『箴』。」范校:「孙云:《御览》作『箴』。」《合校》:「唐写本『侨』作『桥』,『箴』作『钺』,『吐』上有『则』字。」《附校》:「『桥』作『橘』,『钺』作『箴』;『吐』上有『则』字,『谟』作『誉』。」《校证》:「『桥』原作『侨』,梅据孙登汝改。案唐写本、《玉海》正作『桥』。宋本《御览》、铜活字本《御览》作『橘』,即『桥』形近之误。」又:「『钺』原作『箴』,梅改作『铭』,黄注本改作『钺』,案黄改是,唐写本正作『钺』,今从之。」《校注》:「按唐写本正作『桥公之钺』;《玉海》引同,《御览》各本均误谢钞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作『桥公之铭』,『桥』字尚未误。」《义证》:「《玉海》引于句下注云:《桥玄黄钺铭》见《艺文类聚》。」按《类聚》卷六十八载蔡邕《黄钺铭》,唐写本作「桥公之钺」是。据唐写本、黄本改。
至如敬通杂器,准矱戒铭。
范校:「孙云:唐写本『戒』作『武』。」《附校》:「『杂』作『新』;(准矱戒铭)作『矱准武铭』。」《校记》:「案唐本是也,当据改。」范注:「戒铭,唐写本作武铭,是。冯衍,字敬通。《全后汉文》二十辑衍铭文有《刀阳》、《刀阴》、《杖》、《车》、《席前右》、《席后右》、《杯》、《爵》等,盖拟《武王践阼》诸铭为之。」《校证》:「唐写本、《御览》『戒』作『武』。」《考异》:「按:从『武』是,本武王践阼诸铭而为之也。」《校注》:「按『武』字是。『武铭』者,武王所题席、机等十七铭(见《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篇)也。冯衍所作多则效之,故云。」按《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于席之四角为铭焉,于机为铭焉,于鉴为铭焉,……予一人所闻,以戒后世子孙。」其铭立义于戒,故曰「戒书」;且前文已云「武王户席,题必戒之训」,则戒铭,即武王之戒书也,亦通。从唐写本、《御览》改。
蓍龟神物,而居博奕之中。
范校:「孙云:唐写本『中』作『下』,《御览》亦作『下』。」《校注》:「按『中』字与上『繁略违中』复,作『下』是。《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义证》:「按『下』字是。『下』与『末』相对成文。」按作「蓍龟居博奕之下」,始能与后句「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合,从唐写本、《御览》改。
衡斛嘉量,而在臼杵之末。
「臼杵」,范校:「孙云:唐写本作『杵臼』,《御览》亦作『杵臼』。」《补正》:「《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此经书中以『臼杵』连文之最先见者。本文作『臼杵』,正与之同。其它典籍则相沿作『杵臼』,故唐冩本及《御览》引,均作『杵臼』也。」按《易系辞下》韩康伯注:「以小用而济物也。」《春秋繁露求雨》篇「臼杵于术。」《三国志魏书阮籍传》裴注:「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汉书》楚元王传:「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椎舂于市。」《南史宋本纪上》:「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中捣药。」《类聚》卷三十一引梁陆倕《感知己赋赠任昉》曰:「识公沙于杵臼,拔孝相于无名。」「臼杵」「杵臼」两通。
曾名品之未暇。
《校证》:「清谨轩钞本、日本刊本、崇文本『品』作『器』。」
唯张采剑阁。
「采」,黄本作「载」,黄校:「元作『采』,谢改。」《合校》:「唐写本『采』作『载』。」《校记》:「案唐本是也,《御览》五九0所引,正与唐本合,黄氏依谢氏校改同。」《校证》:「『载』,原作『采』,梅据谢改,徐校亦作『载』。按唐写本、《御览》正作『载』。」《校注》:「按谢改是也。唐写本、何本、梁本、谢钞本、四库本正作『载』;《御览》、《玉海》、《文通》引同。『采』盖涉下句而误。」按《晋书张载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载性闲雅,博学有文章。太康初,至蜀省父,道经剑阁。载以蜀人恃险好乱,因着铭以作诫曰:……益州刺史张敏见而奇之,乃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镌之于剑阁山焉。」则作「载」是,据唐写本、《御览》、黄本改。
其才清采。
范校:「孙云:唐写本作『清采其才』。」《附校》:「『采』作『彩』。」按疑唐写本近是,才有清浊之分,清采其才,犹迅拔其才也。采其才之清者,始能「迅足骎骎,后发前至」。
勒铭岷汉,得其宜矣。
范校:「孙云:『勒铭』作『诏勒』。」《校记》:「案《御览》五九0所引,正与唐本合。」《附校》:「作『铭勒岷汉』。」《校注》:「按唐写本是也。『诏勒』,即《晋书》载本传所谓『武帝遣使镌之于剑阁山』之意。今本盖写者据铭末『勒铭山阿』句而改耳。」按从唐冩本改。
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箴石也。
范校:「孙云:唐写本(『箴者』后)有『针也』二字。《御览》五八八引此作『箴所以攻疾除患喻针石垣』。」范注:「《说文》竹部:『箴,缀衣箴也。从竹,咸声。』又金部:『针,所以缝也。从金,咸声。』箴与针通。针俗作针。『箴者』下应从唐写本补『针也』二字。韦昭注《周语》曰:『箴,箴刺王阙以正得失也。』」《校证》:「『针也』二字原无,唐写本有。案据本书文例,如『赋者,铺也』,『铭者,名也』,『哀者,依也』,『吊者,至也』,皆以双声迭韵字为训,此正其比,今据补。」又:「(《御览》)『垣』字疑。」《校注》:「唐写本『箴者』下,有『针也』二字。宋本、倪本、喜多本、鲍本《御览》五八五(误,应作八)引『防』作『除』,『石』下有『垣』字。按本书释名,概系二字以训,此应从唐写本增『针也』二字。《淮南子说山》篇:『医之用针石。』《汉书艺文志》:『而用度箴石。』颜注:『箴所以刺病也;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并足证《御览》『石』下『垣』字之非。唐写本及《玉海》五九引并作『防患』,『垣』字亦无。」《考异》:「按:从唐写本是。」按据唐写本补。
斯文兴。
黄本「文」下有「之」字。《合校》:「唐冩本『文』下有『之』字。」《校记》:「案唐本是也,《御览》五八八引同。」《汇校》:「按『之』字当有。」按从唐写本、黄本补。
余句颇存。
《校证》:「《事物纪原》四、《事物原始》『颇』作『尚』。」
及周之辛甲,百官箴一篇,体义备焉。
范校:「孙云:唐写本『及』字无,『箴』下有『阙唯虞箴』四字。」《校记》:「案唐本是也,《御览》五八八引同。左襄四年传曰:『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针王阙,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岛,经启九道,民有寝庙。(中略)兽臣司原,敢告仆夫。』即此文所出,各本俱脱,当据唐本补订。」范注:「唐写本无『及』字,『箴』下有『阙唯虞箴』四字,是。依唐本应作『周之辛甲,百官箴阙,惟虞箴一篇,体义备焉。』」《校证》:「『及周之辛甲』至『唯《虞箴》一篇』,三句十四字,原作『及周之辛甲《百官箴》一篇』,今从唐写本、《御览》改正。」《校注》:「按今本文意不明,当据唐写本及《御览》订补。《事物考》二引作:『及周辛甲,百官箴阙,《虞人》之箴,体义备焉。』《文章缘起》注引作:『及周之辛甲,百官箴阙,惟《虞人箴》一篇,体义备焉。』词句虽小异,要足以证今本之非。」按从唐写本、《御览》补。
楚子训民于在勤。
《合校》:「唐冩本『民』作『人』。」《校证》:「《御览》『民』作『人』。」
战伐已来。
黄本作「战代以来」。《附校》:「『代』作『伐』,『以』作『以』。」《校证》:「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锺本、梁本、清谨轩钞本、王谟本、崇文本『战代』误『战伐』。『战代』本书常语。《诸子》篇『战代所记』、《养气》篇『战代枝诈,攻奇饰说』、《才略》篇『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并本书(应作「篇」)作『战代』之证。」《考异》:「按:『伐』宜作『代』。」《汇校》:「『伐』乃『代』之形误。」按从黄本改。
铭辞代兴。
《合校》:「唐冩本『辞』作『词』。」
箴文委绝。
「委」,范校:「孙云:唐写本作『萎』,《御览》亦作『萎』。」《校证》:「『萎绝』原作『委绝』,从唐写本、《御览》校改。《夸饰》篇『言在萎绝』、《楚辞离骚》『虽萎绝其何伤』,并作『萎』。」《考异》:「按:从『萎』是,《诗小雅》:『无木不萎。』」《校注》:「按『萎』字是。《楚辞离骚》『虽萎绝其何伤兮。』王注:『萎,病也。』又《九章思美人》:『遂萎绝而离异。』并作『萎』。《夸饰》篇:『言在萎绝。』尤为明证。今本作『委』,盖写者偶脱艹头耳。」按作「委」亦通,《梁书昭明太子传》(王筠哀册文)有「菁华委绝」语。从唐写本、《御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