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04500000028

第28章 走出心灵的牢狱(4)

希望掌控一切的欲望,才是人们饱受折磨的主要原因。如果尝试着不把每件事都抓的那么紧,不再试图控制一切,不再急于达到目标,而是专注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然后等待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那生活就不会这样艰难了。

其实人生最重要的并不在于获得,而在于能够放下,当我们放下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生命竟可以如此充实、轻松、快乐,那是另一种人生境界。

当然,放下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被动,执著对我们来说也同样重要,过于放松会缺乏进取,过于执著会产生压力,重要的是在两者间找到一种平衡。

在工作中,我们要全神贯注,但也不可过于紧张,否则很快就会将能量耗尽;在闲暇时,我们要放松身心,但也不可过于懒散,否则会失去生命的活力。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只教会了我们应该执著,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放下。

习惯四不求事事完美

允许自己不完美

你是否认识一个从来不犯错误的人?我不认识!生活中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几乎所有人都做过后悔的事情。

我们应该承认自己有局限性,也应该允许别人有过失。如果做了让自己后悔的事,要原谅自己,不要再责备自己,更不要感到内疚。许多人都在自责与内疚中生活,许多人都被负罪感压得喘不过气来,但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内心的自责和内疚越多,生活就会越糟糕。有些人总是害怕犯错误,整日提心吊胆地生活,处处谨慎小心,这样的人生怎么能健康快乐呢?

如果我们不凡事苛求完美,允许自己犯一些错误,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得多。

人一旦追求完美,很容易将精力耗费在繁琐的细节上,无暇去感受生命的快乐。有些人总想把所有的事都做得恰到好处,且不说是否可能做到,就算做到了又怎么样呢?人们努力成为完美的人,想把所有的事情做的尽善尽美,结果却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不需要尽力去做的,因为那样会很快耗尽你的能量,我们只需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竭尽全力。

事事苛求完美,有时候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如果你要求自己样样能做,会因为忙于做所有的事而焦头烂额,因为事情总是做不完,而且还有好多事在后面等着你。结果你不但精疲力竭,而且还会狼狈不堪。你必须对自己承认,并且让别人也知道,你没有办法做所有的事情。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你的生活永远也不会轻松,因为不论你如何努力,你永远做不到使自己和别人满意的程度。

过度追求完美,容易使人产生更多的挫折感,很多人的情绪困扰都是由于过于苛刻造成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强迫症患者往往是有抱负、有创意、做事非常认真的人。这些人陷入了两个致命的心理误区:其一,认为自己必须是完美的;其二,认为自己必须是最好的。如果我们不刻意追求完美,把目标定在自己能轻松应付的范围内,就会不断地从成就中获得自信和快乐。

我们应该对自己更慈悲一些,不妨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认为生活应该如何如何,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生活有它自己的状态。我们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残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如果人们能够多容忍自己的不完美,日子就会好过得多了。

允许生活不完美

你永远也不要相信世上有“完美”这回事。不要这样要求自己,也不要这样要求别人,更不要这样要求生活。

你经常感烦恼吗?你是否总是烦恼一件接着一件?你是否总是能找到使自己烦恼的事情?你烦恼的时刻是否总比快乐的时刻多?那么,你必定具有下面的一些心理习惯:总是做完美无缺的梦;总是盯着生活中的不幸;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

我们发现,很多人都非常有批判精神,似乎批判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需要。但是过度的批判精神,很容易使人更多注意消极的东西,忽视美好的东西,并因此对这个世界产生绝望情绪。喜欢过度批判的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思想敏锐,比别人看得更清楚。在他们的眼中,世界处处都充满罪恶,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甚至觉得自己也充满邪恶。

过度批判者是完美主义者的另一种表现,他们总在寻找完美的状态,由于现实世界和理想状态差距太大,那些完美的事物在现实中难以找到,于是这些人就在完美主义和过度批判之间痛苦徘徊。他们不了解,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对他们而言,批判仅仅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为了改变,结果只会导致精神上的内耗。

从前有个人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美丽的珍珠,遗憾的是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如果将这小小的斑点剔除,这颗珍珠必定十分珍贵。于是他去掉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去掉第二层,斑点依然存在。他不断地去掉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直到临终前他还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我当时不去计较那个斑点,现在依然能拥有那颗美丽的珍珠。”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我们不去刻意剔除那些细小的瑕疵,就不会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耗费精力,我们的人生会因此而更加富足。

仔细观察周围的人,有谁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呢?我们的父母、师长,甚至伟人的生活也不例外。生活本身不完美,这并不可怕,。因为不完美才给人留有希望,使人产生进取的动力;过度追求完美,却是可怕的,因为那会使人产生失落感、无助感、挫败感,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

由于人们从小接受的都是正面教育,再加上年轻人的过于理想化,使人们对生活常常有着过高的期望,总是用完美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生活,而这正是人们产生烦恼的根源。如果我们允许生活不完美,能够接受生活中的残缺,那么生活中便不会有这么多烦恼了。

习惯五活在此时此刻

最重要的时刻是现在

“活在当下”的真正含义来自禅,禅师都知道什么是活在当下。有人问一个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小孩子总比大人快乐,因为他们总是活在当下。

请你先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有人可能会说,是赚钱、买房、成家、立业)

什么时间是最重要的?(有人可能会说,是考学、升职、订婚、谈判)

什么人是最重要的?(有人可能会说,是父母、爱人、孩子、朋友)

如果从世俗社会的角度看,上面的回答大概算是标准答案了。但如果从生命的角度看,答案却完全不同:

最重要的事情是你正在做的事情。

最重要的时间是此时此刻。

最重要的人是现在和你在一起的人。

生活中的此时此刻总是被忽略,人们总是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占据了生命中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刻。早上一睁开眼睛,由于想着今天上午的会议,失去了床上温暖的体验;吃早餐时又想着汽车该加油了,忽略了食物的醇香;上班的时候想着妻子昨天为什么不高兴,以至无法专注于工作;晚上同家人共进晚餐时,想起来工作报告还没写完,错过了美好的夜晚。我们为汽车的划痕而难过,为地板的破损而心疼,为丢了钱包而懊悔,为错误的投资而自责,等等,结果我们在不停的懊悔、自责和痛苦中走过自己的生命。

这有点像著名网球选手在比赛中,心里想着万一输了很没有面子。结果,失手输了一分。由于心里记挂着上一个失分,无法专注打下一个球,于是又失误了。想着前两次失误,开始担心起来,结果不用说,他输了这一局,因为担心尚未发生的事令他无法专注。生活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我们一边懊悔过去,一边忧虑未来,结果永远无法对现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成了恶性循环。

法国哲学家蒙田写道:“我的人生充满了可怕的不幸……而大部分都是从未发生的。”我们总是生活在并不存在的想象的世界中,直到心力交瘁。

也许我们该停止回忆过去和忧虑未来,而是全身心投入如此美妙的当下。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活在当下,学会让自己的思绪停留在现在,哪怕只是几秒钟的时间。

如果我们更多地关注正在做的事情,学会享受此时此刻,就会发现,此刻就就是一个美好的瞬间;如果我们学会欣赏过程的美,就会发现,此处就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们甚至能从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获得更大的满足。

其实,今天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日子,此刻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多少人错失他们眼前的生活,只因为他们正在回忆过去,猜度未来。不去操心过去和未来,可以让帮助我们享受当下的快乐。

人是一种善于怀旧的动物,人们花费了太多的精力沉迷于过去——过去的失败、过去的美好。过去的失败往往是刻骨铭心的,我们总是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体验犯过的错误,希望事情不是这样,也重复体验着那些痛苦的情感。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责备自己,而是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学会遗忘,而不是让那些痛苦伤害我们多次。

可以说不能专注于此时此刻,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生活中的此时此刻,总是被我们忽略,我们在无意之中预支了“此刻的生活”。我们总是生活在下一刻里,我们急等着周末来临、暑假来临、孩子长大、退休养老。我们必须摆脱对“下一刻”的沉迷和幻想:它们有的不切实际,有的虽然是事实,却剥夺了我们此刻的生活。

假若我们时时刻刻都将精力耗费在过去和未来,而对眼前的一切熟视无睹,那我们永远也体验不到生命的快乐。当我们为过去的事情后悔时,会情绪沮丧;为未来的事情担心时,会焦虑不安。其实,生命的过去,只是记忆;生命的未来,无法预知,只有此时此刻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

打理好自己的事

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你是否时常碰到交流困难的情形,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解释,也无法使对方理解你的想法。有时甚至是很小的一件事,却搞得双方都很不愉快。

比如,很多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对孩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他们却时常批评、奚落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妄加评断,并将自家孩子同人家孩子做比较;他们为孩子的未来做出各种计划,却从来不愿了解孩子的想法;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很少主动倾听孩子的诉说。令这些父母不解的是,孩子不仅丝毫不感激父母,甚至对父母非常反感。这种使父母和孩子都感到无助、困惑和悲哀的情形,就是由过度的控制欲所引发的。

在夫妻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发生类似的情形。自认为是为对方着想,但是由于无视对方的想法,结果不仅事与愿违,还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喜欢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干预别人的生活,如果别人不听,就会气急败坏。

人常说,天下只有三件事:

一件是自己的事:例如,工作还是休息、吃荤还是吃素、结婚还是独身、快乐还是痛苦、接受还是拒绝等等一切自己能控制的事。

一件是别人的事:例如,丈夫有什么嗜好、妻子穿什么样的衣服、孩子从事什么职业、朋友对你的态度、同事得到升迁、同学考上名校等等一切由别人主导的事情。

一件是上天的事:例如,自然的灾害、瘟疫的蔓延、战争的危机、死亡的威胁、意外的伤害等等人类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有些人之所以烦恼不断,就是因为忘了自己的事,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爱管别人的事,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担心上天的事,为那些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担忧。

所以要想活得轻松自在、无忧无虑,并非难事,只需要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上天的事就行了。每次因为什么事情闹心的时候,不妨马上问问自己,那件事到底是谁的事?!

不把希望都放在未来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不停地被教导,一个人要有远大目标,成功需要付出代价,只有放弃眼前的安逸,才能赢得明天的辉煌。似乎人应该为了明天和未来活着,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但有时候,过于强调未来的重要性,很容易使人忽略今天的意义,因为未来就是由无数个今天组成的。如果我们不能抓住今天的幸福,就会失去明天的幸福,当然也不会有未来的幸福。

居里夫人曾说过:“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处,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没有人能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能生活在未来,只有现在是最真实的生活,要享受生命的美好,不是在明天、明年或是10年、20年以后,现在就是合适的时刻。

心理学家艾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说过:“生活就是在你拟定其他计划时所发生的一切。”其实生命中所有的快乐都发生在每一个当下——那个永远不会再来的时刻,可是人们却在用它去回想过去,期待未来。但丁说:“想想吧!今天的黎明不会再回来!”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一天,生命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飞快地逝去,此刻才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时刻。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却能真正享受生命的每个瞬间,因为他们发现了活在当下的秘密。而我们这些年轻健康的人,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秘密呢?当你和人们交谈的时候,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活在过去和未来,他们一边后悔着已经做过的事,一边幻想着还没发生的事。

同类推荐
  • 中老年健康参照书

    中老年健康参照书

    中年正值工作上的中坚,还一般上有老,下有小,身心不堪重荷,身体发育也从成熟走向老化。很多人在这时期积劳成疾,伴随身心的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或者“亚健康状态”。
  • 素菜菜谱

    素菜菜谱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是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又享受着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的待遇,那简直是人生的超值恩赐了。本书主要从以下几类中讲述素材菜谱:菜叶类、瓜果类、根茎类、花子类、菌菇类、豆腐类。
  • 范志红谈怎样吃最安全

    范志红谈怎样吃最安全

    生活在环境受到破坏的现代社会当中,人体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污染物质,无论是大气、水源、食品,还是室内环境、日化用品,每时每刻都有很多物质不请自来,进入人体。《范志红谈怎样吃最安全》把这些知识都介绍给读者,为读者在“污染”的环境中,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
  • 肠胃健康书

    肠胃健康书

    胃肠病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口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痛、反酸、便秘、腹泻、胀气、臭屁多、肠炎、痔疮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本书针对胃肠经常出现的20种症状、24种病症,都给出了详细的饮食、按摩以及药物疗法,中西医结合,快速减轻病人痛苦,缓解不适。另外本书还针对儿童、青少年、女性、男性、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给出了详细的肠胃养护方案,最后,教会读者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做到不去医院病自治。
  • 吃错会生病,吃对不吃药

    吃错会生病,吃对不吃药

    本书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为依据,从心、肝、脾、肺、肾的脏腑补益,阴阳气血的平衡,9种体质的调理,人体对四季、24节气变化的适应等多角度入手,系统阐述了中医饮食养生思想以及行之有效的食养、食补、食忌、食疗方法,并针对不同人群和疾病给出了具体的饮食策略,同时囊括了大量的养生保健食谱,旨在帮助读者根据季节变化、自身体质、年龄等状况打造适合自己的饮食养生方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热门推荐
  • 推销方法与技巧

    推销方法与技巧

    本书根据我国产品推销人员工作的实际需要而编写,内容涉及市场调研、市场信息、消费心理、寻找顾客、推销礼仪、卖买洽谈、推销技术、价格策略、购销合同、简易核算、对外推销和商品运输等推销的方法、技巧及相关的知识。阐述简明扼要,针对性、实用性强,是工商企业推销人员应备的工具书。
  • 冉冬,我总会想起你

    冉冬,我总会想起你

    因为不被父母喜爱,郁欢颜六岁时被父母送走。在一个叫虢镇的地方,她认识了被母亲抛弃的冉冬。冉冬性格孤僻、外表冷漠,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对郁欢颜敞开心扉,他们发现彼此竟如此相似……他对任何人都冷冰冰,除了她;他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除了和她有关的。他陪她走过了本该孤独的青春时候,温柔沉默。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他们的命运走向了迥然不同的结局。冉冬像是贪玩的风筝,而她是那个担心的小孩。郁欢颜没有预想到风筝断了线,再没有回来。“冉冬,我总会想起你。想到我没来得及告诉你那句重要的话,我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劝善经

    劝善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萧伯纳最佳戏剧(英文版)

    萧伯纳最佳戏剧(英文版)

    在萧伯纳一生的创作中,他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即戏剧要承载重要的社会使命。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都是“载道”的,戏剧是教育与宣传的工具,其目的不是供人娱乐,而是鞭挞社会,因此,戏剧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作家在处理题材时,须阐明其社会意义。为了表现思想冲突,萧伯纳采用了争辩式对白,这样,在演出过程中就要求观众积极参与到剧中来。萧伯纳出生于一个清贫却要维持“上等人”门面的家庭。父亲酗酒。母亲有一副美好的歌喉,因与丈夫不和,最终到伦敦以教唱歌为生。不快乐的童年,使萧伯纳自幼就体会到“贫穷就是罪恶”。这一理念,成了他最初几个剧本的主题。萧伯纳离开爱尔兰来到伦敦后,目睹了维多利亚时期繁荣的消失。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知识分子受到强烈震撼。伦敦出现了各种标榜社会主义的小团体。他们举办的演讲和辩论,吸引了萧伯纳。他坚信,资本主义社会必须改革。后来,他开始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给他的戏剧创作带来巨大影响。其作品曾被好莱坞拍过电影,叫《窈窕淑女》。在中国上映时,曾引发极大轰动。
  • 小仙是好仙

    小仙是好仙

    “娘,我能不能换个名字”“狗蛋多好”“那我姓什么?我总是要加个姓的吧,李狗蛋,王狗蛋什么的。”…… 作为修仙界一个功德加身的好人,桃花放弃了逆天改命的想法。 这年头,做乌龟比找道侣还难。
  • 废柴嫡女:特工邪妃要逆天

    废柴嫡女:特工邪妃要逆天

    她是天生废材四小姐,过着连下人都不如的生活,一朝生死人手,现代超级特工穿越而来,势必要讨回属于自己的一切,欺我者必百倍还之!废物?你见过九阶巅峰的废物?你见过身后万千九级魔兽跟随的废物?绝代风华现世,势必要掀起一阵惊涛骇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名人传记丛书:卢梭

    名人传记丛书:卢梭

    名人传记丛书——卢梭——不堪的人生,伟大的思想,传世的杰作:“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名相倾国(全集)

    名相倾国(全集)

    一代女相苏蓁玉因受新帝猜忌,为保全苏家,自请还家。本打算平淡度日,无奈外敌又卷土重来,苏蓁玉为了天下百姓不顾个人得失成败,重掌相印,勇敢面对外敌和朝中佞臣。她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幽居湖州的逍遥王萧如意,在萧如意的帮助下驱外敌、平叛军……
  • 无畏1

    无畏1

    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