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04500000037

第37章 给生命安详美丽的终结(2)

人们将死亡看作人生最大的不幸,而孤独则是临终者最大的不幸,因为死亡的时刻,是人生最孤独的时刻,没有一个人愿意孤独地死去。临终者最需要的不是药物和治疗,而是亲人的抚慰。当生命即将结束时,如果有亲人陪伴在身边,轻轻地握住临终者的手,说一些安慰告别的话,可以让生命在平静安详中逝去,将离别的遗憾和痛苦减少到最小。所以,如何对待临终的时刻,不仅是医学的课题,更是人文的课题。

走向死亡的过程,必然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即使再亲密的人,也无法完全陪伴同行。此时如有人能陪伴在身边,进行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最后的时刻,可以减轻那份孤独感。所以,与临终者的交谈,应采取静静聆听、关怀接纳的态度,让他感到被理解,让他将埋藏在心底的想法、压抑许久的情绪释放出来。有人愿意在一旁静静地倾听,对临终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即便只有几个月,甚至几天的时间可以活,人们也可以在仅存的时间里发现生命的价值,将最后的时间变成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人们可以告诉自己的亲人,自己是多么的爱他、多么的感激他、和他在一起是多么快乐。如果临终前的那段日子,能在家中度过,将会使这段时间变成最有价值的时光。

不过有些人的行为,只会让亲人的死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深爱着自己的亲人不愿意亲人的离去,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绪也会影响对方,有时这种爱会变成阻止死亡的力量,使亲人在死亡线上来回徘徊。这就是为什么当陪伴的人刚一离开时死亡之门就打开了,因为这时候阻止的力量没有了。所以我们可以对临终的亲人说:“别为我们担心,安心地去吧,和你在一起的日子非常美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谢谢你!”这样的告别,可以让亲人的死变得更加轻松,更少牵挂。

有时人们会把身体机能的丧失与精神情感的丧失画等号,认为身体极度衰弱的人无法为自己做主。有些临终病人不愿意在医院度过自己最后的时光,要求出院回家,但家人却坚持不放弃任何治疗,这在医院是很常见的情形。事实上,他有权决定是留在医院继续治疗,还是回到家里等待死亡,这一切都应由病人自己来决定,我们一定要尊重临终者的意愿。当临终者的身体逐渐衰弱时,他的权利不应该随之被削弱。

死亡降临时并不痛苦

死亡所代表的痛苦、悲伤和恐惧都不是死后的状态,而是人们对它灾难化的想象,死亡过程给旁观者造成的痛苦,远远超过了临终者的痛苦。

死亡永远都是一个令人恐惧和不快的字眼,死亡的过程在人们头脑中都是恐怖和痛苦的想象。其实死亡本身并无什么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对死亡的畏惧。死亡所代表的痛苦、悲哀和恐惧都不是死后的状态,而是人们对它灾难化的想象,死亡过程给旁观者造成的痛苦,远远超过了临终者的痛苦。

威廉·奥斯勒医生认为,死亡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有动物都有一种保护性的生理机制,当生命走近死亡的边缘时,这种保护机制就会开始起作用,在安详平静中将生命带到彼岸。那些自然死亡的人,在生命走到尽头之际,通常都不会感到痛苦和不适。

许多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有过大致相近的描述。据统计分析,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对生活经历进行回顾;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己脱离了躯体,游离到空中;约三分之一的人有通过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还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体验到与亲人团聚的过程。著名哲学家和医学博士雷蒙德·穆迪发表了一本名为《生命后的生命》的书,它轰动了西方。在这本书中,穆迪把这种现象称为濒死经验。他认为,濒死经验是人在弥留之际产生的一种现代科学尚未发掘的奇特现象。

濒死体验一:“首先是我似乎不再需要氧气了,这种感觉我好像曾经有过,但我又想不起是在何时、何地?既然不需要氧气了,也就不需要呼吸了,于是那种无法呼吸的痛苦顿时消失了。接着我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快感,我仿佛脱下了所有的重负和痛苦,我飘起来了,我飘到天花板下,俯视着下面的一切,我可以毫不费力的移动到我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濒死体验二:“我感到思维特别清晰,过去的某些生活场景镜头画面似的一一从头脑中迅速闪过。有小时候受奖的镜头,也有结婚时兴奋的镜头,就像生活的全景回忆,那时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亲人,就像情感丧失了一般。”

美国心脏病科专家迈克尔·萨博起初对濒死经验持怀疑态度,认为它迎合了人类的好奇心理。因此他决定,亲自去地狱出差,进行亲身体验。经过这次地狱考察,他撰写了一部著名的书《死亡的回忆》,声称濒死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奇迹。

如何让亲人安详地死去?

理想的死亡应该是:没有痛苦,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感,也没有输液。

如果在临终之际,不采取延长生命的医疗措施,人就会像树木渐渐枯萎那样,自然平静地死去。

我们的生命与生俱来就具有死亡的智慧,它使死亡的过程平静、安详。

当医疗干预降低到最少时,我们的身体通常能保证临终的日日夜夜尽可能地安详。那时身体将自动分泌出缓解疼痛的内啡肽,临终者会缓慢地进入到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人体非常善于照顾自己,但今天的人们却很少有机会利用这些身体的智慧,因为医疗干预打破了死亡的格局。

理想的死亡应该是:没有痛苦,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感,也没有输液。

患者死在医院里,不像死在家里那样安详,原因就在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医生还在采取延长生命的医疗措施。如果在患者临近死亡之际,不采取延长生命的医疗措施,患者就会像树木渐渐枯萎那样,自然平静地死去。如果是这样,相信所有的人都能坦然面对生命最后的时刻。

那么,在生命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形?身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内心会想些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让亲人舒适、安详地离开?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则是以小时计算。这时医生的工作应该从治疗疾病转向减轻痛苦。临终病人的肉体和精神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引起家属的恐慌,不知该如何应对,所以应该对临终期的表现有所了解。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骤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此时不要认为病人会感到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在这时即使加盖轻微重量的被褥,大多数病人都会觉得太重,感到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病人输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此时病人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输氧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此时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情绪焦虑最好方法就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作用的麻醉剂。

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此时不要给病人喂食,否则会造成呕吐,如果食物进入气管,还会导致窒息,使病人无法平静走向死亡。有些家属可能会想到输液,但濒死的人一般不会感到饥饿。这种脱水和缺乏营养的状态,会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产生某种欣快感。这时候如果给病人输液,即使只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欣快感,甚至使病人水肿、恶心和疼痛。

只有在下列情况下需要输液:一些定时使用麻醉剂的病人,如果存在肾功能衰竭,导致这类药物排出受到影响,药物的毒性作用会导致精神错乱、肌肉痉挛,这时输液有助于排出药物毒性。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少病人与家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之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有些人在死前一周进入昏睡状态,有的人在死前几小时进入昏睡状态,有的人在最后时刻还保持着清醒状态。一项对100位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位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是当病人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半人昏迷。所以家属应在合适的时刻,趁病人清醒之时,抓紧时间与病人交流,如果错过了与亲人告别的机会,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到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会变得松弛,当病人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哮吼声。此时如果使用吸痰器不会有什么效果,还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这时应将病人的身体转向一侧,枕头垫高一些,或使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不过病人不一定感觉痛苦,此时也可以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进死亡。

当今生命死亡教育的缺失

每个人对人生的探索都是从自已的身体开始,最后再以自己的身体结束。对生命和死亡的无知,是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

人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非常精通,美食、休闲、服饰、文化、保健,却不知道如何快乐的生活,也不知道如何快乐地死去,死亡总是让人们感到无比痛苦和绝望。尽管现代医学可以更换人的心脏,但对生死的奥秘也是一无所知。

人们只有认识死亡的意义,学会面对死亡的时刻,才能超越它所带来的恐惧和痛苦。

既然人们是如此的惧怕死亡,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自杀呢?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1人自杀身亡。

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中国现在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而在1993年以前,中国还属于低自杀率国家。

人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自杀现象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

什么样的生存恐惧能使人们采取如此过激的行动呢?是绝望!是一个人对现在和未来彻底的绝望!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5岁人群的首位死因。目前精神疾病和自杀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已占疾病总负担的五分之一,排在各类疾病的首位,远远超过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和意外伤害。

在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计划,24%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然而绝大多数的老师、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虽然很丰富,精神心理关怀却极度缺乏,再加上学习和生存的压力,更加重了身心的紧张和疲惫,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并最终导致对生活的绝望。

使人产生绝望情绪的诱因有很多,包括心理障碍、生理疾患、竞争压力、财务危机、情感挫折、家庭变故等等,但最根本原因,还是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生命死亡教育。学校教育传授给人们文化科学知识,大量的书籍和培训课程教给人们如何成功,但人们却很少有机会了解生命和死亡。人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活着?

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变得被动,绝大多数学生都将社会流行的价值取向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真正了解,更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当无法达到老师、家人和自己期望的结果时,便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认为自己的生命毫无价值,从而将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一个人遭遇重大不幸,无法摆脱情绪困扰,甚至达到崩溃边缘时,才会产生自杀的想法。但是从目前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来看,所遭遇的大多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却产生如此大的心理冲击,甚至不惜以死来寻求解脱,很大程度是由于对生命的无知。

我国传统文化忌讳谈论死亡,这也是生命死亡教育难以普及的原因之一。曾有报道说,某学校老师在讲完课文《生命》后,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做一篇悼词,追忆自己的一生。老师的初衷是想以此引导学生体验生命价值、感悟人生意义,没想到此举却引起家长反对,认为有违社会风俗。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就开始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命与死亡,从而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进行虚拟体验,假设父母因车祸身亡,体验那种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让孩子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体会死亡带给亲人的巨大悲痛。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突发的事件,以及遭遇损失的心情,可以帮助学生在非常情况下更好地控制情绪。美国也在大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并在1940年出版了第一本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的著作,书中告诉孩子: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死,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过程,就像植物有花开花落一样。

生命死亡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生命的启蒙者。生命教育应该让学生认识生命成长的过程,学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理解挫折是人生的必然,了解如何面对死亡的时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生存的信心和勇气,从容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刻,享受健康快乐的生命过程。

同类推荐
  •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食疗良方、长寿方案(大全集)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食疗良方、长寿方案(大全集)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食疗良方、长寿方案大全集》通过现代解读方式,深入挖掘《本草纲目》中的精髓,辑录上千条有关日常养生、食疗、增寿妙方,介绍了100种常见食物的药用功效、100种常用中草药药性、主治、用法,并阐述了中医养生、食疗基本常识,帮助读者运用本草对症治疗现代家庭常见疾病。此外,还结合现代人生活特点和饮食习惯,为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群提供了全面实用的本草养生方案,并详细介绍了五脏的食养方法,帮助读者轻松调理五脏,实现健康。
  • 这样喝汤更营养

    这样喝汤更营养

    巧搭食材,喝汤不喝药。一碗好汤,无论是选料搭配,还是炖煮方式,甚至是时间火候的掌握,都融汇了煲汤养生的精髓。选用原生态的健康食材,煲一碗适合自己的营养好汤吧!
  • 宝贝计划

    宝贝计划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的环境中,儿童在家庭、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儿童问题也是为全社会各个家庭关注的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如何科学育儿,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新婚开始,夫妻和家庭其他成员都十分关心如何科学育儿、如何生一个健康聪明宝贝的问题。从十月怀胎到孩子出生,一直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的关怀和担心也总是围绕着孩子转,因为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和全部心血的所在,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因此,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十分重要。
  • 人过50健康必读书

    人过50健康必读书

    近30年来,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是不能仅看平均寿命的数字!因为它并不能反映人的“健康状态”。同样50岁的人,健康生活的人和卧病在床的人都被计算在内。两者年龄相同,但是人生的充实度并不一样。不论活得多久,如果不健康,这种长寿人生并无意义。相信不会有人想要过着卧病在床或为病痛所苦的长寿生活。只有健康,长寿才有意义。
  • 养胎安胎营养食谱

    养胎安胎营养食谱

    一人吃两人补,本书为准妈妈准备了安胎健儿两不误的营养美食,呵护准妈妈和胎宝宝,陪伴准妈妈平安度过孕期。
热门推荐
  • 重生后我被死对头圈在怀里

    重生后我被死对头圈在怀里

    再见,请放手,多年前,那个小女孩已不见,也请你,不要再纠缠了......
  • 超越团队

    超越团队

    合作型工作制度指为获得预期商业成果而在组织的不同部门除制度化价值观、行为和实践以促进合作之外,就取得合作而制定战略、政策和结构所作的有意识的努力。许多组织呼吁支持团队工作和合作,与此同时,合作型工作制度着力于为组织提供工作程序和文化机制以确保和强化合作脱颖而出。将合作型工作制度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的新型组织仍在出现。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和自我管理的组织代表着合作制度的类型。计算机革命使得网络、细胞以及全球化组织形式成为可能,这代表着合作有更多的组织形式。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校霸他暴躁无常

    校霸他暴躁无常

    校园文,超帅超凶男主初次恋爱。开学第一天,吊车尾班校草把看得很顺眼的重点班乖乖女拖到班上当同桌。 从此,两人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女孩:该咋咋,我无动于衷校草兼校霸:我想恋爱了 男主真的超凶。 对女主,表明凶。 对别人,从里到外凶。练笔作,作者在线活跃,欢迎评论哦。
  • 道清万本

    道清万本

    一个少年捡到道经《道清万本》还发现,自己以前认为中二的一个群,里面的管理和某些群员都是修道之人,从此走上修道之路。
  • 英雄联盟之魔王教练

    英雄联盟之魔王教练

    穿越到电竞比现实更加发达的世界,电竞选手如同娱乐明星一样耀眼。李卓凡获得‘传奇教练系统’,重返S7赛季,决心这次要让鸟巢上体育场不会再是两支寒国队的比赛!只是当了一段时间教练后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并不是专心执教队伍就可以了……资本大佬的入驻,赛场制度的改革,教练和管理层之间的矛盾都是冠军路上的阻拦……为了改变人们对于电竞的改变,改变电竞圈一步步走向娱乐圈的趋势,李卓凡给自己定下几大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三连冠!(创新的联盟教练文,或者说电竞文更合适)
  • 我有宗门金手指

    我有宗门金手指

    天地两阶下玄黄,宗门林立各一方。王朝帝国四处起,硝烟弥漫殇元荒。林赐所在的宗门被受无妄之灾,身负血海深仇的林赐突然发现自己收到了个金手指,从此林赐走上了建设宗门的道路...
  • 愿你安好我便吴憾

    愿你安好我便吴憾

    此书是欢乐型的,温馨的,没有很多的阴谋诡计,但是该有的还是得有的,不会很虐哦⊙?⊙!
  • 诛天狂妃

    诛天狂妃

    “娶我,你还不够格!”当着所有皇亲贵族,她嚣张拒绝。她本是二十一世纪顶级特工,重生穿越到这个莫须有的王朝,傻子废物是她的代名词,可殊不知现在的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傻子小姐,她天赋异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报复王爷,惩治小姐,飞扬跋扈,仗势欺人,以恶制恶,光芒万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员工感恩教育

    员工感恩教育

    职工素质教育是指对企业职工从事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因此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现代企业所必需的学习型、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员工,因此非常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