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09600000028

第28章 做人智慧(2)

3.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①。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②。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译文

已经有了知识,还认为自己无知,最好。无知,却自以为知道,这是错误的。

只有把这种错误当做错误,所以才不会犯错误。

圣人不犯错误,因为他认识错误是错误,也就不犯错误。

注释

①“知不知,上。”“不知”是意动用法。“上”也是针对有知说的。

句谓,已经有了知识,还以为没有知识,这是上等的有知。人认知世界是个无穷,《庄子·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是有尽的,而知识却是无尽的。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清醒地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并没有认知的领域,这个领域比自己已经谁知的领域大得多。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知识放在一个合理的限度里,这才是清醒的、正确的,所以才是上等的有知。

②“圣人不病”四句,意思是圣人不犯错误,因为他认识到错误是错误;能认识到错误之为错误,也就不犯错误。

解析

老子认为,“自以为是”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其表现是刚愎自用。老子认为,只有真正自知,人们才不会固执己见。老子说“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意思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是高明的,而强不知以为知就是弊病了。老子针对当时的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病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在对这些病态的人作了剖析之后,又将圣人的“不病”摆在了世人的面前,以此进行对照。老子说圣人没有毛病的原因,是圣人能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正,长此以往,他也就没有什么毛病了。

圣人贵在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所以圣人日益完善,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都和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生活在大集体中,若要与他人和睦相处,首先我们必须克服自以为是的弱点。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错了,而他仍要奋力向前,而且自以为自己意志坚定、态度坚决,那么导致的恶劣后果,恐怕比没有目标或犹豫不前更为可怕。这种盲目心理能让人付出惨重的代价,刚愎自用带给人的是失败的痛苦,而不是成功的幸福。

刚愎之人常常是狂妄之徒,狂妄的人常常在无意中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而自己也常常因为这种无意而受伤。有一些人,并不一定没有才华,他不能施展才华的原因是太狂妄。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多少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

刚愎之人,多是无礼之人;无礼之人,多是孤立之人;孤立之人,多是最终失败之人。大凡具有大将风度之人,多具有谦逊的品德,而刚愎之人,骨子里总是透着一股小家子气。最糟糕的要算是既刚愎而又无能之人,刚愎使他什么都敢于,无能使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得一团糟。

有时刚愎者尽管心中已感觉到自己错了,但仍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而这一点最让周围的人受不了。固执是刚愎者的一个手段,别人越反对,他就越是非做不可。长此以往,就会发现别人都躲着自己。

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必定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面对一个狂妄而骄横的人,我们无需与之理论,时间自会证明他的实际价值,事实自会惩戒他的无知可笑。

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坚持虚心的原则,要明白世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只有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策略,才能处处掌握主动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刚愎者则恰恰相反,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常常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完美无缺的,因而常常表现得骄横跋扈、一意孤行,他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总是低估对手,这样就容易被表面的假象所蒙蔽,导致判断失误,遭到失败。

故事

无用之用

庄子在《问世》一篇中,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来比喻说明“无用”之为有用。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位木匠大师,来到齐国的曲辕一地旅行,发现有棵巨大的栎树被当成神木祭祀,那棵树极为庞大,树荫下可供几千头牛休息,树干需百人方能环抱,高度不亚于山,在离地面七八十尺之处,有树枝长出,每枝树枝都足以造一艘船,更难得的是它竟长了几十枝。为了一睹神树的风采,来访者络绎不绝,使附近热闹得像个市场。

匠人的弟子们屏息欣赏大树,但师傅却看都不看一眼,便匆忙地走过,弟子们连忙赶上,并问道:

“师傅,自我们拜师以来,还没见过这么优秀的木材,你为何不停下来瞧瞧呢?”

“别打诳语,那块木头一无是处!用它来造船,船会沉没;拿来做棺木,很快会腐朽;做成家具,不久就会坏掉;拿来制造门窗,还会流出树汁;当做柱子,马上会引来蛀虫,你说,它有何用呢?”

大师傅结束旅行,回到家中的那天晚上,大树托梦给他:“你是拿我和谁比较呢?是对人有益处的那些树吧?像梨树、柚木它们的确有用,会结好吃的果实,但也因这些果实,它们的树枝会被折断,会被扯裂,无法享受上天所赐的寿命。它们是因为自己的长处而减短了寿命,因自求于世俗价值,反而被践踏。大凡世间之人与物,都为了追求有用,而重复犯下愚蠢的行为。然而,我与它们不同,我一直保持着无用之身,在即将终夭寿的现在,我庆幸自己实践了无用之用。如果我有用,一定早就被砍倒了。”

匠人醒来后把梦中的情形告诉给他的弟子。弟子说:“旨意在于求取无用,那么又做什么神树让世人瞻仰呢?”匠人说:“闭嘴,别说了!它只不过是在寄托罢了,反而招致不了解自己的人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神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况且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众不同,而用常理来了解它,可不就相去太远了吗?”

爱因斯坦在荣誉面前

爱因斯坦的一个朋友见到他时说:“你的名声太大了,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我听说有两个美国大学生打赌,从美国发出一封信,信封上只写‘爱因斯坦收’,看能不能寄到,后来听说你收到了。”

“对!”爱因斯坦笑着答道:“信收到了,而且是按时收到的,这只能说明邮局工作得好,与我的名声无关。”

192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50岁生日。这天,柏林的住宅中,装了整整几篮子各地寄来的祝寿照片,全世界的报纸都发表赞扬爱因斯坦的文章。而他自己呢?最反感这一片颂扬声,生日前几天,他就悄悄地离开了柏林,到近郊的一个花匠家里躲起来了。

1955年,他的“狭义相对论”已创立了50周年,各国都组织了纪念会,爱因斯坦收到了许多邀请信,但他想,这种巡回旅行对科学有什么价值呢?显然是徒劳的,他对一个会议的发起人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一切哪怕与个人崇拜稍有瓜葛的东西,对我来说总是痛苦的。”

4.希言自然

原文

希言自然①。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②。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④。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⑤。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译文

少言寡语合乎自然。

疾风刮不了一早晨,骤雨下不了一整天。谁能刮风下雨?天地才能刮风下雨。天地都不能使它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所以学习大道的人,有道的与大道相同,有德的与道德相同,缺失的与缺失的道德相同。与大道相同的人,大道也乐于得到他;与道德相同的人,道德也乐于得到他;与缺失道德相同,缺失的道德也乐于得到他。

注释

①希,少也。句意谓少言合乎自然。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十七章“悠兮其贵言”,均与此相应。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亦与此意同。

②故,犹“夫”也。“故”字常用为承递连词,犹今言“所以”。然亦用作提起连词,用于发端,与“夫”字相同。飘风,狂风。骤雨,暴雨。

③四句意思:飘风骤雨乃天地所为,天地所为尚不能持久,人事更不必说。凡事狂暴骤急则不能持久,欲事久长,只有依归于道。

④故,犹“夫”也。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上句总述“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后面分析得者与失者。德者,行为得道者。同于德,指得道。失者,行为失道者。同于失,指失道。二句意思是:行为得道者则得道,行为失道者则失道。

⑤“同于德者”四句谓,行为得道者,道也得到他;行为失道者,道也失掉他。

解析

人们必须与道和德相一致才能真正顺应自然,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从自然中受益。

对于统治者而言,少发号施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自然界的狂风都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平衡的:疾生疾灭、迟生迟灭、有生有灭、无生无灭。

老子认为统治者实施不言之教很重要,他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来说明问题,比喻贴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通过大家都熟悉的自然现象来阐释遵循自然规律的大道和大德,告诫我们只有合乎自然法则才能长久,具体而言就是合于自然,合乎自然也就是按照大道和大德来行事,按照大道来行事的人,大道也乐于得到他,愿意和他和谐相处;按照大德行事的人,大德也乐于得到他,和他永远在一起,而不合乎道德的人,道德自然远离他,最后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天地在我们的眼里是神秘莫测的,而且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即使蕴藏着巨大力量的天地,也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德规律,我们无法和天地相比,天地的巨大都无力对抗自然,更何况我们。我们只有不违背自然规律,做到合道合德,才能和大道德融为一体,并从中获得无限的益处;与之相反,如果我们违背大道大德不但得不到益处,而且会受到大道大德的遗弃,和大道大德相背离,必然会遭遇痛苦和灾祸。

人具有主观性,正是这种主观性决定了人类会受到自然的奖惩,当人的行为合乎自然规律时;人就能从自然中受益,一旦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故事

晋文公胜在守诺

官员守诺,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如此才可政令通行。

一天,晋文公同大臣子犯讨论图霸之事。文公说:“如今百姓已逐渐安居乐业,我想使用他们,你看如何?”

子犯答道:“目前百姓虽然安于生计,但还不知道您讲不讲信用,也还不了解信用的作用,因此不宜使用。”

于是,晋文公在平时处理政务中,注意取信于民,并且在伐原的战争中,做了一次守信义的示范。

当年,晋文公帮助襄王安定王室后,周襄王为了奖励文公,赐给晋文公四个邑,即阳樊、温、原、俪予。从而使晋国的土地扩展到了黄河北岸。然而,在襄王赐予的四个邑中,原邑不愿意归顺晋国。不得已,文公只有起兵用武力征服。

晋文公同大将赵衰来到原邑。在此之前,原邑的首领原伯贯欺骗其部下和臣民,说晋兵在收归阳樊时,把阳樊的百姓全部都杀了。原人听后既恐惧又憎恨晋军,共同发誓死守原邑。

随同的赵衰见此情景,对文公说:“原人之所以不服我们晋国,是因为我们与原之间没有信用往来的缘故,君主如果取信于原人,那么原地不攻自然就会归我们了。”

文公采纳了赵衰的谋略,与原人约定,如果三天内晋军攻不下原邑,我们便自动解围而去。同时还向士兵宣布:只围3天,只带3天口粮。

到了第三天,有原人偷跑出来向晋军报告说:“城中已经探知晋军未屠杀阳樊的百姓,准备明天晚上偷偷打开城门,迎接晋军。”晋军一些将领得知这一消息,要求文公等一等再撤兵。文公坚决不同意,说:“信用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财富,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全靠它。我已经发出3天为期的命令,现在如果不按期退兵,就是失信。如果我们为得到原邑而失掉信用,那就得不偿失了。”

翌日天一亮,文公就下达了撤退令。晋军立即解除对原邑的包围。

原邑民众见此情景,都说:“晋侯宁失城,不失信,真是一位有道之君。”

百姓纷纷在城楼上插上降旗,有的还偷跑出城追随晋军,原伯贯想阻止也阻止不住。晋军退了不到30里,原邑就派人来投降。

晋文公在赵衰的陪同下,单车进入原城,百姓见此,更是欢欣鼓舞。

原伯贯来见文公时,文公以王公卿士的礼节相待,并将原伯贯的家迁到河北。又委任赵衰为原地大夫,兼领阳樊。留2000兵戍守,然后班师回晋都。此次行动,使文公在民众中建立起了更高的威信。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其实,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没有信用也是难以立起来的。因此,靠信义来树立权威,就是一条重要的谋略。靠信义树立起来的权威往往基础更牢固,更具有持久性。

同类推荐
  • 伦理与文明(第1辑)

    伦理与文明(第1辑)

    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为主旨、以面向“中国问题和中国立场”的伦理学研究为旨归、以全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各级党校从事伦理学研究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为对象的以书代刊系列出版物。本刊力图体现伦理学研究最新的学术成果,并期望将其办成伦理学领域的一个前沿性、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术刊物。
  • 尼采的启示:尼采哲学宗教研究(宗教学理论研究丛书)

    尼采的启示:尼采哲学宗教研究(宗教学理论研究丛书)

    尼采立足哲学,旨在一种未来哲学和基于未来哲学的信仰;尼采的哲学和宗教信仰皆在道德之中,一种超越善恶的道德,通过价值重估和创造所实现的道德。而尼采的哲学、宗教和道德,皆归于精神。“精神(der Geist)”概念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始,是《善与恶的彼岸》的终结,是尼采始终在悉心塑造的生命形象。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和全部,意味着生命的状态和力量,精神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自我创造与变形。
  • 治学·修身·养性

    治学·修身·养性

    古往今来,世人对治学·修身·养性有着不同的研究,但真正能悟透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博学多才的圣人,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心灵的闲适。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身心如一的平静,是因为他们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他们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向往安宁与恬适的生命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留给人们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自由。
  • 论语通解(二)

    论语通解(二)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楼上男神套路深

    楼上男神套路深

    他视鞋如女友,她初见踩了他的鞋!他喜欢安静写程序,她边说边毁了他的电脑!他是孤傲高冷的男神,却被她拉下云端做男友。租房前,他说:“我住楼上,你住楼下,楼梯是分界线,没事不允许上楼,有事楼下喊我。”同居两个月,他矫情的在楼上冲楼下说:“阿语,我头疼,你上楼看看我是不是感冒了。”又几个月后,他说:“阿语,我伤了右胳膊,你就住在我屋里照顾我吧。我还有洁癖,每晚记得帮我洗澡。”各怀目的的同居,她原本只是落脚,却被楼上的校草撩不停!
  • 少师家要翻天

    少师家要翻天

    你是否有这样的家人,正经的爹,妻管严的二叔,古怪的小叔叔。别的不说,或者你是否遇到过身高才160的将军?你没遇到过,但这全让少师琳遇上了,作为全府上下的大小姐,谁敢惹?
  • 八千湘女上天山

    八千湘女上天山

    五十年代初,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垦荒屯田,扎根新疆,立志改变自古以来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以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在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参军狂潮席卷了湖南三湘四水,一时间,激情澎湃的湘女们蜂拥古都长沙,报名参军。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活力:稻盛和夫的人生经营法

    活力:稻盛和夫的人生经营法

    稻盛和夫第一本人生经营书。我们每个人都是创业者,这个创业项目,就叫“人生”。只有一次的投资机会,你要怎么抓住?在富裕时代里成长的一代,物质需求充分被满足的这一代,我想应该很难有“无论如何也要克服这个困难”“一定要跨越这个障碍”的想法,相应地也会欠缺创造性和挑战的勇气……然而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被环境左右、孤注一掷地对一切苦难怒目圆睁喝出“你算哪根葱”的坚强精神尤为重要,即,我们必须要有“斗志”,我们必须要有“活力”。
  • 帝京岁时纪胜

    帝京岁时纪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世妖皇妃

    绝世妖皇妃

    她,慵懒腹黑,神秘强大,却栽在了爱情手上。“若有来世,为望我无情无欲!”一朝穿越,她成了她,唯一不变的是那颗依旧强大的心,她要在异世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为了自己最在乎的人。废柴?她要让全天下的天才无地自容。天才?在她面前全都是废物!但老天,为什么让这个妖孽出现在自己身边!?天啊!收了他吧!世事纷争闹不休,半身疯癫我自有。嬉笑怒骂皆堪乐,霁天谁与话风流。.妖媚重生惊异世,凌驾九霄乱苍穹!
  • 述而批评丛书(全11册)

    述而批评丛书(全11册)

    《述而批评丛书(全11册)》套装共包括:《旋入灵魂的磁场》《销魂者考》《竭尽全力的轻盈》《写在文学史边上》《感受即命名》《珀金斯的帽子》《自我的踪迹》《先锋之刃:一份新世纪文学备忘》《在结束的地方开始》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