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09600000034

第34章 智谋智慧(5)

9.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①。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②。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③。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译文

求学是知识一天天增多,修道是私欲一天天减少。

减少再减少,最终达到“无为”。“无为”可以“无不为”。

治理天下常常用“无为”。当有所作为时,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注释

①为学,从事于学。为道,从事于道。二句谓,从事于学则日益增加知识,从事于道则日益减损知识。

②三句谓,减损而又减损,以达到“无为”则“无为而无不为”。

③取,治。无事,即无为。及,若。三句谓,治天下永远以无为,如果有为,则不足以治天下。

解析

老子分析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为学就是不断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它无所谓开头也无所谓结尾,我们对知识的探求永远也没有个尽头。知识从宏观意义上而言,它能使人们对自身和宇宙的认识更接近真理。但是知识的无止境性决定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真理的所在。老子比我们更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内在的追求。

人的欲望的无止境决定了我们对外界的追求永远也没有终点,而且人的贪欲是无限膨胀的,这就决定了人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不满足就会懊恼或者心生邪念,最后走上人生迷途,人生的短暂不容许我们犯太多的过错和留下太多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即道。修道之人在修道的过程中欲念一天天减少,直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做到了不妄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性,合乎自然规律的不妄为就是无所不为了。“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它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虽然在我国古代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无为”的主张,而真正将“无为”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他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表面上看起来“无为”是消极的倒退的,其实只是在前进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老子联系实际,想到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也应该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

要赢取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就必须采取无所事事的态度治理天下,不对天下人实施强硬的手段,不对他们实行人为的干涉,顺应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德性来发展,他们自然会服从管制。相反,如果统治者以人主自居,自然得不到人们的拥护,也就不可能长治久安,其统治地位自然会不攻自破。

故事

李光弼料事如神

安史之乱时,唐将李光弼进剿怀州,敌首史思明率军解围。史思明在河清屯下兵马,称要断绝李光弼的粮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道是军队打仗的命脉,决不能有一丝差池。身为名将的李光弼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也就率军在野水渡口防守。

黄昏临近,李光弼率军悄悄返回河阳,留下一千人,派牙将雍希颢守在那里,叮嘱他说:

“敌将高廷晖、李相越都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们率兵来攻,切不可与之交战;如果他们投降,你便带他们前来见我。”

雍希颢领命。众将都对李光弼的话感到莫明其妙也感到好笑:平白无故,他们为什么要来投降?但惧于军威,谁也不敢做声。

当天,史思明果然召来部将李日越,对他说:“李光弼长于据城固守,如今率军在野外,你率五百铁骑连夜渡河,带他的人头来见我。如果捉不住他,就提你自己的头见我。”

李日越带五百名精锐骑兵,连夜渡河,来到野水渡。他想偷袭,却被雍希颢凭借栅栏死死守住。

李日越大叫:“叫李光弼出来,我要与他大战三百回合!”

雍希颢说:“李大人岂可与你这无名小贼交手?再说,他也不在本营,昨夜他已离开了。”

李日越大惊失色。史思明命他一定要交上李光弼的人头,人不在,头何来?他回去又如何向史思明交待?

他素知史思明残暴寡恩,自己回去,光抓住一个雍希颢,也无济于事。颈上的人头肯定是保不住了。犹豫再三,他对雍希颢说:“我要投降,请带我去见李大人。”

李光弼见到李日越,马上出迎,为他摆下酒宴,还上表朝廷,封他为右金吾大将军。高廷晖听到这个消息,也带着部下来降。

左右问起李光弼,李光弼说:“史思明常恨得不到和我野战的机会,这次听说我在野外驻扎,以为一定会打败我,就给李日越下了死命令。

李日越拿不到我,希颢又没有多大名气,不足以作为功劳,日越怕死,不投降又能做什么?高廷晖才能在李日越之上,见到他被重用,当然也要来投了。”

大家听了,都心悦诚服,赞叹李光弼料事如神。

抛掉金子始得“金”

两个墨西哥人沿密西西比河淘金,他们从下游一路上行,到一个河汊时分了手,因为一个认为入阿肯色河可以淘到更多的金子,一个认为去俄亥俄河发财的机会更大。这两条河都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一条在东,一条在西。

10年后,到俄亥俄河的人果然发了财,在那儿他不仅找到了大量的金砂,而且建了码头,修了公路,还使他落脚的地方成了一个大集镇。

现在俄亥俄河岸边匹兹堡市商业繁荣、工业发达,无不起因于他的拓荒和早期开发。

进入阿肯色河的人似乎没有那么幸运,自分手后就没了音信。有的说他已葬身鱼腹,有的说他已回墨西哥。直到50年后,一个重2.7公斤的自然金块在匹兹堡引起轰动,人们才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当时,匹兹堡《新闻周刊》的一位记者曾对这块金子进行过追踪,他写道:这颗全美最大的自然金块来自于阿肯色,是一位年轻人在他屋后的鱼塘里捡到的,从他祖父留下的日记看,这块金子是他祖父扔进去的。

随后,《新闻周刊》刊登了那位祖父的日记,其中一篇是这样的:昨天,在溪水里又发现了一块金子,比去年淘到的那块更大,进城卖掉它吗?那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涌向这儿,我和妻子亲手用一根根圆木塔建的棚屋,我们挥洒汗水开垦的菜园和屋后的池塘,还有傍晚的火堆,忠诚的猎狗,美味的炖肉,山雀,树木,天空,草原,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珍贵的静谧和自由都将不复存在。我宁愿看到它被扔进鱼塘时荡起的水花,也不愿眼睁睁地望着这一切从我眼前消失。

这位淘金者把淘到的金子扔掉了,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据说,直到今天还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热爱生活的人知道:这位抛掉金子的人,是一个在生活中获得“真金”的人。

10.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①。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③。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④。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⑤。

《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一定是有了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所以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是互为比较的,高和下是相对依存的,音和声互相呼应的,前和后是互相伴随的。

所以,圣人用“无为”处理事务,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

听任万物生长而不替它们开始,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

注释

①恶,丑。不善,恶也。美与丑,善与恶,相对而存在。明陈懿典《老子道德经解》:“但知美之为美,便有不美者在。”天下人都认识到美之所以为美,那一定是有了丑;都认识到善之所以为善,那一定是有了恶。如人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不一定理解幸福,一旦陷入祸殃,才理解什么是幸福。鱼游于水中并不觉得多么自由,一旦脱离了水,才会感到水中自由之可贵。

②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认为“反者道之动”

(四十章),即天地万物变化发展,最终又归于无。无又生有,有归于无,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故曰“有无相生”。难与易相对形成,故曰“难易相成”。长相短相对显现,故曰“长短相形”。《乐记》注:“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对文则别,散则可以通。”可知声,指宫商角徵每个单一的音;间,指宫商等协调的音节。二者散言则相通,对言则有别。音声协调才成为音乐,故曰“音声相和”。随,从也。有前才有后,有后才有前,故曰“前后相随”。以上排列六对矛盾,皆彼此对立,又彼此依存。

③圣人,老子书中“圣人”有两义,一是指有道的统治者,一指有道之士,并道之体现者。此指前者。无为,任其自然,不强施外力。不言,即“无为”在教中的体现。

④恃,读如《庄子·应帝王》“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之恃,恃以为德也。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四句谓,万物任其兴起而不为主,任其自生而不占有,任其自为而不恃望其报,功成而不自居功。《庄子·庚桑楚》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三年而畏垒大穰,民欲尸祝而社稷之,庚桑楚不释,曰:“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无道已行矣!”此即“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之意。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与此同。

⑤夫唯,老子书用关联词,意思是“由于,正因为”。由于圣人不居功,其功也不去。

解析

日子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们都必须一天天地过,即使是我们不愿过了,可谁也不能阻止太阳升起和落下。我们嫌日子过得太快,可日子不会为我们停留一分一秒,它像一辆快车载着我们向死亡开去,我们想跳下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对这人生路上的矛盾,尽管我们迷惘无奈,到头来还是同样的结局,何苦给自己制造苦恼。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不如泰然处之。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它是一个由概念到对立,再由对立到矛盾的自然形成过程。矛盾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好的一是坏的,可我们的特点就是只能接受好的结果而无法接受坏的结果,因而我们痛苦我们迷惘。这种坏情绪会经常困扰着我们,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环境里矛盾无处不在。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却无法对其加以准确的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牵强的,都没有恰当地概括出大道的真义,正是因为这种不准确、不完全、不真实的概念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大道的领悟,所以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到大道无忧愁无烦恼、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

圣人明白大道的绝对性和它的真实内涵,他们能抛弃和超越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这种无所作为的处世哲学看似消极,却是一种真正的积极,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

他们能真正地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顺应自然和各种变化,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也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

同类推荐
  •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我们已经知道得太多,但我们仍然一无所知,这不是矛盾,这是事实。知道的我们知道了,该知道的我们还不知道。本作是出于对人自身存在的直接追问和根本思考,是多个问题及多种追究的短文合集。这不是纯粹的理论著述,也不是专门的哲学研究,文中这些可能从未有过的观点不出自任何既有理论,更不同于任何现成观念,笔者并非刻意颠覆一切,却又不得不否定太多既有观念。其实,文中使用的论点元素早已存在,只是没有这种说法,也没有这样议论。读者可能对核心观点非常诧异,这些看似别扭的理念怎么没被先前众多大哲圣贤们说个明白?这指示了一个极简单的道理,两者方向不同。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新学术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他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收录的就是他的自述文、交游文、散记,以及为各类古籍和甲骨考据著述写的序跋等作品。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慎德研究:以儒家传统为中心

    慎德研究:以儒家传统为中心

    本书以儒家伦理文化为基本的研究视阈,对“慎德”的一般意义、道德内涵、历史演变、伦理结构、基本原则、个体修养、政治实践进行了理论阐述。分析了传统“慎德”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将“慎德”置于当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赋予其新的伦理精神、道德内涵和理论内容,并总结了“慎德”在中国道德结构中的地位、特点及其重要性,对其未来发展趋向进行了展望。
热门推荐
  • 观念

    观念

    全球最畅销图书《致加西亚的信》的作者继《自动自发》之后的又一颠峰力作。一本改变人生和命运的必读书。 《观念》一书是从阿尔伯特·哈伯德众多著作中浓缩出来的商业思想的精华,书中洋溢着勤奋、敬业、忠诚、主动的“罗文精神”,强调转变观念才能改变一生,是继《致加西亚的信》、《自动自发》之后所有公务员和公司职员的又一必读之书。
  • 车厢里的圣诞小姐

    车厢里的圣诞小姐

    小说以两位从小失去母亲,生活在寄养家庭的孩子在平安夜当天独自乘坐火车前往父亲家时一路的经历为主线索,孩子们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启程的,一方面是在周围浓浓的圣诞节日氛围的感染下对圣诞老人、圣诞节礼物充满无限憧憬,另一方面因为父亲家里他们要面对的是后妈,之前周围人以及伙伴们灌输给他们对于后妈的印象让他们心里始终忐忑不安,所幸火车上遇到一位“圣诞小姐”,她用艾娜公主的故事以及充满圣诞博爱精神的礼物给孩子们心中埋下爱的种子,让这两个孩子在后来的新生活中很快融入,与同样充满爱心的新妈妈开始了融洽的新生活。
  • 网游之大主宰系统

    网游之大主宰系统

    开挂了,开挂了……别人一辈子都难得洗刷一次的天赋石,我后院堆成了山。什么,轩辕剑盖世无双,绝世稀有?不存在的,我这里量产,小弟们一人一把。跟我摆阔?恭喜你找对人了。把你BOSS叫来,看看他有资格配得上给我提鞋不?
  • 情商高手,只要三步(套装共三册)

    情商高手,只要三步(套装共三册)

    《高情商聊天术:如何成为会表达的少数人》:99%的人际问题不是道理不通,而是感觉不通。人和人之间,只要聊好了、感觉好了,问题不用解决,问题自动消失。听说两种能力训练3大场景模拟对话10年表达经验锤炼,影响、说服、沟通、谈判,谈笑间搞定!《高情商沟通力:影响他人,收服人心的关键技能》:深度把握心理学、谈判力、共情力原理,综合提问题 说故事 潜台词 幽默感,令对方明明想说“不”,却不知不觉变成“是”!《高情商交际学:掌控在交际中的主导权》:你交往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高情商交际不决定你的努力,却一定能成倍放大你努力的效果。人脉是鲜活的会呼吸的生物,要用它需要的方式来喂养,通过价值交换,变陌生为熟悉,将深度交往的能力变成可复制的社交模式,以万变应千变,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自己。
  • 男人是加法,女人是减法

    男人是加法,女人是减法

    男人的想法,女人不懂;女人的心思,男人也懒得猜。两性情爱要么轰轰烈烈,要么两败俱伤。浅浅为你剖析众多真实个案,还原红男绿女最真实的心境,知性细腻的文字背后,把男欢女爱潜藏的伤害、快乐、嫉妒、哭泣、幸福、忧伤、坚强、绝望……每一种细微的情绪层层剥开,让你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观。如何在恋爱中保护自己,如何不为感情受伤,如何识别爱情的真伪,如何掌握女人的小心思,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个,如何包容,如何表白,如何甜言蜜语,如何两性对话……
  • 渡归人

    渡归人

    这是最坏的时代,尖叫、猜忌、咒骂。我们深陷噩梦,还有再次苏醒的机会吗?
  • 大般涅槃经后分

    大般涅槃经后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给儿子的信(2011—2012)

    给儿子的信(2011—2012)

    移动互联网空前发达的当下,手写的书信已经成为稀罕之物。本文就是一位叫徐怀平的父亲写给他七岁儿子的信。在信中,他说故事、讲道理、授知识……尽量用小孩能懂的语言,告诉他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让人感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期许与责任。无独有偶,2013年出版的漫画家丁午的书信集《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也饱含着一位父亲宽阔的爱,读者可以看到丁午1969年至1972年下放干校期间写给或者说画给八岁女儿小艾的信。丁午在信中将农场生活画得生趣盎然,既有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拳拳之爱,也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心灵哀伤。
  • 斗罗之救世之子

    斗罗之救世之子

    简介:遥远的宇宙之中,一艘巨大的战舰缓缓地朝着银河系驶来,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而本应多余的厌世少年又该何去何从……
  • 友人邀听歌有感

    友人邀听歌有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