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3800000007

第7章 中西哲学(7)

“本是同根生”——顺应与理解

“本是同根生”原来说的是同胞兄弟为同一父母所生。其实,何止兄弟同根同源?不同群体、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也都是同根同源的。更进而言之,不仅人与人同根同源,而且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也都是同根同源的。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万物一体”,从本体论上讲应是此意。“万物一体”不只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基础和依据是本体论上的“万物一体”。所谓本体论上的“万物一体”,就是指世界上的万物,包括人在内,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又息息相通,融为一体。我在拙著《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的“相同与相通”一章中已经详细阐述了这个道理,兹不再赘。本文所要着重讨论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如何不同而相通?人与人如何不同而相通?人与自然的相通相融和人与人的相通相融有什么区别?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

“万物一体”包括人与人一体相通和人与自然一体相通两种情况。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强调用“一体之仁”贯穿于人与人之中和人与自然之中,故“仁”不仅与同类之人(如儒子)为一体,而且与有知觉之鸟兽为一体,不仅与有知觉者为一体,而且与无知觉之瓦石为一体。如果把王阳明的“仁”解释为无封建道德意义的爱,用爱或博爱来解释万物一体,把爱贯穿于万物之中,即不仅贯穿于人与人之间,而且贯穿于人与自然之间,我想,王阳明的“一体之仁”的理论是很深刻的。宇宙万物正是“爱”字把它们互相吸引在一起,融合为一体。许多学者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把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或“万物一体”论突出地解释为和谐论。问题是对这种和谐论作什么样的理解。有一种理解似乎是倾向于,不与自然作斗争,不去改造自然,就叫作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把中国过去那种不重自然科学,甘心受自然宰制的状态称为中国人重和谐的美德而大加赞赏。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这种和谐论则实际上往往倾向于把封建的忠君观念移植到今天,认为这是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因素而加以赞扬。

但是,万物一体之爱是否只意味着吸引、融合,而无排斥,是否只意味着和谐而无斗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难道是排斥斗争的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难道是纯然无矛盾的吗?

万物不同而相通。这里说的是不同的东西之间的相通,这就意味着互相融通为一体的东西之间包含有不同、有差异,因而也就有矛盾、有冲突、有斗争,绝对的纯之又纯的无差异是抽象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首先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

人们都爱谈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人们在作这种谈论的时候,一般都不是主张当佛教徒,不吃有生命的东西,我想,这里就包含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且撇开这一点不说,就说绿化环境、保护水土流失吧,这是人们经常作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来谈论的一个话题,但绿化环境、保护水土流失,谈何容易?其中包含多少改造旧的自然环境、与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因素作斗争的劳动,这应该是不言自喻的事实。显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人们只要稍一放松与自然的斗争,自然就不但不会与人和谐相处,而且会反过来报复人。中国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然科学不发达或不甚发达,人们在哲学思想方面不重视或不够重视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从而不重视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因此中国人长期受自然的宰制与奴役,物质生活与经济生活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这种情况难道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证明与说明吗?

我主张人和自然处于息息相通、相互融合的一体之中,但我所主张的“万物一体”论或“主客融合”论,不是万物有灵论或泛心灵主义,也不是王阳明的物亦有良知之说。[1]哈贝马斯说过这样一段话:“自然界不像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在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范畴中,一个主体去适应另一个主体的认识那样,没有丝毫反抗地同主体赖以把握自然界的诸范畴相适应。社会主体同自然界之间‘在工业中’建立的统一性,不可能消灭自然界的自律性以及与自然界的实在性联系在一起的、残留的不可消除的异己性(die Fremdheit)。作为社会劳动的相关者,客体化的自然界保留着两种特性,即面对支配它的主体,它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自然界的独立性的表现是,只有当我们服从自然过程时,我们方能学会掌握自然过程:这种基本经验存在于人们所说的我们必须服从的自然界的‘诸种规律’中……无论我们把自己支配自然界的技术力量扩展到何等地步,自然界永远保存着一个不向我们打开的实体内核。”“社会劳动系统中正常的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界的一种综合形式。这种综合形式一方面把自然的客观性同主体的客观活动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不取消自然界存在的独立性。”[2]

人和人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承认,从而可以相互约束、相互适应。自然物则不然,自然物无心灵、无精神,它不能理解人,从而主动地约束自己,使自己适应人。人无论怎样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发挥自己支配自然界的技术力量,以建立主客间的统一性,却不可能消灭自然界自身的规律,不可能消灭自然界的“自律性”,人改造自然绝不是反对自然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而是服从和顺应自然规律和必然性。我以为所谓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服从和顺应自然规律与必然性以改造自然物(与自然物作斗争),使自然物适应人。

当然,自然也有自然而然地适应人的方面,例如自然界的水、空气、土壤等都是与人的生存相适应的,但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自然可以适应人,也可以危害人,这就需要人能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以改造自然之不适应人的方面。

自然界的规律性与必然性是按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到的。主客关系及其认识之所以可能,以万物一体为其本体论的基础和根据。万物一体是第一性的,主客关系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第二性的,是在万物一体的基础上派生的。不承认万物一体,就不可能有认识。这就产生和引发了对规律性、必然性认识的态度问题。对于在主客关系中所认识到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态度是在万物一体的思想指导下主动积极地肯定规律性和必然性,或者用尼采的语言说,用“爱”的热情对待规律性和必然性,从而达到一种超越必然性的自由,这是尼采所说的强者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万物一体的精神。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这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强者的精神,万物一体的精神,庄子因此而达到了超越必然的“逍遥”(自由)境界。另一种态度是被动地屈从必然性,甚至对必然性采取敌视和仇视的态度,从而在必然性面前哀鸣叹息或怨天尤人,这是弱者的精神表现,也是把人与自然分离开来的一种与万物一体思想相违背的精神表现,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是不自由的人。陆象山说:“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宇宙不曾限隔人”说的是人与万物一体,“人自限隔宇宙”则包括那种敌视自然规律和必然性以及在自然规律和必然性面前被动屈从或哀鸣叹息的精神状态。

由此可见,是主动顺应自然规律和必然性还是反其道而行之,乃是人与自然能否相通相融、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中国的21世纪将是自然科学越来越发达、知识和必然性越来越占重要地位的世纪。因此,21世纪也将是一个加强改造自然,加强与自然作斗争的世纪。但也正因为如此,21世纪又将是一个更需要用万物一体的爱的精神来主动肯定和顺应自然必然性的世纪,是一个越来越与自然相通相融、和谐相处的世纪。一个改造自然的科技力量越是发达的园地,必然也是自然越加适应人的绿洲。未来的田园诗人将不会是像陶渊明那样“箪瓢屡空,晏如也”的“无怀氏之民”,而是坐在高精尖的科技园里也能进入万物一体、物我两忘的高远境界的积极进取之士。

自然物由于无精神性和心灵,不能理解人,不能约束自己,因而只能通过人对自然规律和必然性的认识和主动顺从以进入人与自然愈益相通相融、和谐相处的境地。和人与自然的这种情况相反,人与人之间则是有心灵者与有心灵者之间的关系。人可以通过理解他人而日益与他人相通相融,和谐相处。

人有自然的方面与精神的方面,人的精神方面与自然有联系,但又是超出自然的。人的自然方面可以按自然规律来加以探寻和研究,但人的超自然方面则不是简单地用自然科学所可以把握的。人的学问不能等同于自然科学。如果说自然科学的任务是寻找普遍性的规律和必然性,那么,人的学问或者说精神科学,其任务则应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研究人与人之间如何不同而相通,如何到达和谐相处之境地。

人与人之所以能相互理解的基础在于人皆生活于和交往于一个共同体之中,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即便是个人所独有的内心状态也能通过日常语言所具有的暗示作用(即语言的诗性)为他人所领悟、所理解。这个道理狄尔泰早已有所阐发[3],我在《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一文中作了专门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我在这里所要着重说明的倒是这同一问题的另一方面,即相互理解所取得的共识或相通相融并不取消每个个人的独特性。这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一方面通过相互理解而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和谐相处并非保持绝对一致,其中仍有差异和矛盾。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相处应包含对他人独特性的容忍和尊重。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发展了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的概念,用“主体间性”的概念阐明了人与人相通相融、相互理解的理论根据,但哈贝马斯过分强调“一致性”(Consensus),这是不现实、不切实际的。利科(Paul Ricoeur)不同意哈贝马斯片面讲“一致性”的理论,而强调相互理解中人与人的差异性。利科的观点很值得我们重视。

利科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的主体概念,但他并不是一般地反对主体,他认为主体是对他人、对“你”开放的主体,是在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下自身经历着的主体,人之所以能意识到自身的同一性,是因为意识到了有“你”的不同一性。离开了“你”、离开了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主体就会变成抽象的。因此,利科特别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中要倾听他人、倾听“你”的不同意见。利科关于人与人之相通相融、和谐共处的思想是与不同一性或相异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4]

其实,利科关于人的主体性或自身同一性与相异性的联系还可以扩大到人和文化历史传统背景以外,因为在我看来,人的自身同一性不仅与人和人类社会相联系,而且与宇宙万物相联系,人的主体乃是宇宙间千万种关联的交叉点。西方人毕竟缺乏中国人的“万物一体”的思想。

利科从人与人之相互理解同相异性密切联系的观点出发,对民主制作了一个独特的定义:“我想给民主下一个双重性的定义,首先是按冲突的概念来说,然后是按权力来说。就冲突概念来说,一个民主的国家不是主张消灭冲突的国家,而是创造一种程序让冲突得以表达并保持协商。在此意义上,一个法的国家乃是一个组织起来的自由讨论的国家……至于从权力的概念来说的民主的定义,我认为民主乃是这样一种形式的政体,在其中可以保障愈来愈多的公民参与作出决定的程序。因此,在这种形式的政体中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间隙会不断缩小。”[5]利科的思想启发了我们:人与人要和谐相处,首要的是尊重他人的相异性和独特性,而不是消灭相异性,强求一致。用强求一致所得来的和谐相处、相通相融,总是脆弱的,不如通过承认他人的不同一性,反而更能得到相互理解、和谐相处。我们尤其不能把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谐相处一味按封建统治者的立场解释成消灭相异性,我们应当学会在承认相异性、尊重相异性中求和谐。利科所用的“冲突”一词也许不易为我们所接受,其实,利科的思想实质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冲突”无非是“自由讨论”、“保持协商”。从利科的思想观点中可以看到,和谐相处、承认和尊重相异性并不是互不相涉,就像莱布尼茨的无窗户的单子一样只是靠“预定的和谐”使它们协调一致,而是不同人之间、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自由讨论、平等对话,而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就必然包含有争执或利科所说的“冲突”。争执(“冲突”)是不同的东西、不同的人相互作用所必不可少的,那种把和谐相处解释为互不相涉的看法是否认不同东西之间、不同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否认不同者之间可以相通的形而上学观点,是抽象的、不切实际的。相通就有相互作用、相互干涉。处在当今以相互尊重相异性为特点的多元化社会里,为求得和谐相处而主张互不相涉、互不相通,是不可能的。

同类推荐
  • 思想者的思考:外国名家散文的人文情怀

    思想者的思考:外国名家散文的人文情怀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学阐释的弊病,也克服了教学论专家所编读物可能选文与解读不当的弊病。编撰的目的是:选择课本之外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学的加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每本书都以“忧患意识”、“生命礼赞”、“大自然:温情澎湃的歌”之类的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辉的语句把几十篇佳作组织成若干单元。单元内部由以下板块构成:单元人文内容概述、作家作品简介、作品、解读、话题、相关资料索引。这套丛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中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品味人文精神、抒发人文感悟。这套丛书竭诚为中学生的成长加油!
  • 拯救工作

    拯救工作

    本书以幸福为切入点,从如何得到幸福的各个方面展开叙述,从直面的询问:你工作幸福么,到深入的剖析为什么不幸福,怎么才幸福。从当今职场打工者的心理出发,针对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建议和启发,帮助人们走出迷茫和困境。旨在打开职场人士的思维陷阱——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而做的苦役;工作不是放置抱怨和烦恼的垃圾堆,工作才是人生幸福所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塑造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才获得,当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热情、专注、勇敢、并有了管理自己的理想以及时间的能力的时候,幸福自然会飘然而至!
  • 拿破仑成功之道全书

    拿破仑成功之道全书

    希尔从事美国成功人士的研究工作,并利用私谊写信给美国政界、工商界、科学界、金融界等取得卓越成绩的高层人士,积极与他们结识。在以后的20年间,已经获得博士学位。拿破仑·希尔访问了包括福特、罗福斯、洛克菲勒、爱迪生、贝尔在内的500多名成功人士,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是对拿破仑希尔成功学的详细阐释。
  • 家长必知的教子名言

    家长必知的教子名言

    本书以名人名言的方式,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传播科学的教育观念,介绍教育孩子的有关知识、家教艺术及带领家长走出误区,并给以科学指导和建议,具有知识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等特点。
  • 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如果你想成为富人,便要研究富人,探寻他们之所以成为富人的原因,因此你需要放眼看天下的富人,去获悉他们成功致富的秘密。《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一书集结了众多富人的理财宝典,以理论结合实例的方式诠释理财的妙处,全面解析富人由穷到富或者由富到更富的秘密。
热门推荐
  • 仙界八卦师

    仙界八卦师

    夏小白只是想八卦一下,没想到八卦来一个仙君道侣,这仙君道侣还是个不不折不扣的冤家。这以后的仙生该如何过。
  • 宇宙纪事之灿若星辰

    宇宙纪事之灿若星辰

    新书《快穿之冒牌系统》已发。【修仙日常】一颗星星变成神之后,又变成了七岁的小娃娃,还有一个不靠谱的伴星,漫漫修仙路,何其艰难!还好最后拐到了美人掌门!
  • 你的潜能刚刚开始

    你的潜能刚刚开始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均等的能力,这是一本影响孩子一生励志成长的青少年读物,是兼优、品德高尚模范生必备天天进步手册。
  • 缘牵一瞬

    缘牵一瞬

    一段毫无新意的开场,让他来到了丁茜然的生命,原以为只会成为陌生人,竟然是一份缘分的伊始。幸福不需要任何海誓山盟,只要一句:你在我心里,我就愿意带你回家。只因一瞬,缘牵今生
  • 情商高手,只要三步(套装共三册)

    情商高手,只要三步(套装共三册)

    《高情商聊天术:如何成为会表达的少数人》:99%的人际问题不是道理不通,而是感觉不通。人和人之间,只要聊好了、感觉好了,问题不用解决,问题自动消失。听说两种能力训练3大场景模拟对话10年表达经验锤炼,影响、说服、沟通、谈判,谈笑间搞定!《高情商沟通力:影响他人,收服人心的关键技能》:深度把握心理学、谈判力、共情力原理,综合提问题 说故事 潜台词 幽默感,令对方明明想说“不”,却不知不觉变成“是”!《高情商交际学:掌控在交际中的主导权》:你交往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高情商交际不决定你的努力,却一定能成倍放大你努力的效果。人脉是鲜活的会呼吸的生物,要用它需要的方式来喂养,通过价值交换,变陌生为熟悉,将深度交往的能力变成可复制的社交模式,以万变应千变,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自己。
  • 和风细雨时

    和风细雨时

    苏羽是一名来自小县城的大学毕业生,独自在社会上闯荡,和自己的好朋友宁菲开了一家辅导中心,两人用心经营着。后来在宁菲的介绍下,苏羽认识了杜陶,一个来自大城市,却不愿意做啃老一族的男孩,两人从最初的误会,到最后的相知相守,一起携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旋梦

    旋梦

    一个梦被青铜镜反复照见,这个梦便有了纠缠的重量与力度。我从第六个梦结尾的虚弱混乱中醒来之时,第七个梦,却在古滇大泽汹涌的波涛中,泛着墨绿色的泡沫。“酪”主帅、“把”军师、“包”统领,在他们处于第六个梦之外的这个梦中延续,并通过眼睛、耳朵和嘴巴,汆入到这个梦境里,作为其肉身世界消亡后,往事之谜的另一种补充。我的梦,又通过他们虚拟的存在,记载了古滇神兽,真切的传说和战争。我预感到这个梦的不同寻常。在墨绿的泡沫中,我听到了诸多上古神兽混杂的声音。这些声音并不是来自生殖繁衍,它与一直困扰着我的,古滇大地之上的那些战争,有着异曲同工般的先兆和气息。
  • 霸气天下

    霸气天下

    一样的众生!不一样的传说,一道闪电劈出来的传说!三魂七魄、气海同修逆天挑战!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要阻我我破天!地要阻我我灭地。我要这天再也挡不住我的眼!我要这地再也挡不住我前进的方向!今生我要让前世不可能的一切,变成可能!传说的名字楚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