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4800000012

第12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出发点(3)

人的需要是对一定对象的需要,这体现了人是一种受动性的存在,人总得依赖一定的对象一定的环境而存在,总受着因果关系的制约,所以他的存在是受限制的、受制约的。但同时,需要不仅是“需”,而且是“要”,是意识到了的并经过意识的作用而形成的,这又体现了人是一种能动性的、主动性的存在。正是在需要的驱动下,人才会去主动地去寻找对象,去改造对象,去占有和消费对象。不仅如此,在社会性的活动中,在与其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人的能力不断发展,视野逐步扩大,新的需要不断产生出来,其需要在范围上在质量上都有了提高。所以马克思说,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作为商品生产者,“一方面,他作为独立的私人而生产,自己主动进行生产,只是取决于他本身的需要和他本身的能力,从本身出发并且为了本身”,“但另一方面,他生产交换价值,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只有经过一定的社会过程,经过一定的形态变化才能成为对他本人有用的产品”。[6]总之,从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生产和交换,推动着他们进行各种交往,生产和交往产生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进一步推动了新的活动。

需要的对象性,表明需要总有一定的指向,首先是一种“外向性”的指向。需要的指向也即是活动的指向,有多少种对象,就有多少种指向。但这些指向又不是离散的、互不连属的,也不是“勇往直前”的,它们源于需要的主体,又折返回需要的主体。这就是“内向性”的指向,其中就都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作用。正是这种“内向性”指向,使得各种需要成为一种有机的系统成为可能,也是人的需要整合的内在要求。这就意味着,尽管人的不同需要之间有着差异,有着冲突,但人总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质以及在需要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当时的具体情景,确定哪些更为紧急,哪些可以迟缓一些,哪些更加重要,哪些较为次要,由此规定了它们的优先顺序,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在有些时候,人面对着自己的相互冲突的需要,必须有所割舍,有所限制。即使这种割舍并非情愿,自知会留下深深的甚至是无可弥补的遗憾,那也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事。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这些需要构成了一种整体性结构,而且是为主体所自觉到的,为了整体的总体的需要他就必须割舍某些需要,对某些需要有所限制。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9—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3—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4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三、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曾比较过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差别,他写道:“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1]正因为这种目的的存在,人的活动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

人们现在发现,在一些动物那里,其活动中也表现出某种“目的性”,比如河狸为了获得小型的“港湾”而在小溪上“筑坝”,千辛万苦地从老远的地方搬来石块,没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志力”怕是不行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那个老黄雀,静静地耐心地守候在那里,等待着螳螂的入套,也显见了老黄雀的心机;狐狸用尾巴扫掉自己在雪地上的脚印,免得猎人查出自己的行踪,其中也有“目的性”因素存在。但是从总体上说,这些动物的活动中所体现的一定的“目的性”,在整个动物界还属于某种偶然的而非普遍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就是在该类动物的活动中也是带有偶然性的行为。动物活动中的“目的”最多还是一种“准目的”或“类目的”,是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的一种不成熟的预演或自然的前提。

在我们上面所引用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马克思主要是从目的与活动的关系上来谈论目的的超前性以及目的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定作用的,着重的是目的与它的后继行为的关联。我们在这里更关心的则是目的的内容及其形成,至于目的作为价值标准的作用,我们在后面相应的地方再作讨论。人的活动的目的性,所根据所凭借的是需要和对象的关系,表现了对需要、需要的对象及其关系的自觉性。

我们在前面说过,需要是“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这种趋于平衡,可以是恢复旧的平衡,或保持既有的平衡,也可以是建立新的平衡,但不管怎样,这种倾向必须是需要的主体能够有所觉察的,有所意识的,即使是下意识中的意识。如果缺少了这个条件,那么它就不能作为人的需要而存在。这一点也适用于需要的对象。换句话说,对需要的意识总是与对所需要的对象的意识相连带的,因为需要总是对一定对象的需要,没有需要的对象,需要也就成为空洞的,也就不再能作为需要。人无论刚开始时对需要对象的意识是多么的朦胧、多么的含糊,但毕竟也是朦胧的意识。确立目的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将这种刚开始时还比较朦胧含糊的意识逐渐地清晰化、明晰化的过程,是通过信息的搜集逐渐地排除不确定性、在众多对象构成的对象域中将对象作为观念对象建立起来的过程。

目的作为一种观念对象,它虽然以现实对象为基础,但却与之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现实对象无论作为实体性存在还是关系性状态,无论是在人之外的存在还是人自身的存在,都是实存的、既有的,或是将有的,都是具有客观性的现实存在的一种样态,而观念对象则是一种意识性的影像,是现实对象的观念化的结果。第二,现实对象无论作为一种自然对象还是作为人工物对象,就主体当下的意识而言,它都表现为一种自在性,它的性质、结构、功能都是当下确定的、既有的,而观念对象则是经过头脑加工了的对象,是经过改造过的对象。这里我们所说的“加工”和“改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加工和改造,而是特指在头脑中的改造,是事先对实际劳动过程中的加工改造的预演,因而这种经过改造过的对象也就是对劳动结果、结局的一种超前性的反映。就“占有”这个词的广义的含义说,目的作为观念对象,就是对现实对象的观念占有或观念上的占有。

目的的形成或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至少包含了这么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对需要的意识。需要作为意识到的需要,以人的本体感觉或内感的形式而存在,表现为“欲望”、“欲求”。肌体对食物的需要总是以饥饿的形式或面目出现的,而饥饿只有作为“饥饿感”而出现时,才是现实的饥饿需要。饥饿感使对食物的需要进入到意识的领域,对饥饿感的觉知和注意,则使之成为构成目的的一个因素。

二是对需要对象的意识或一定的知识。如果缺乏一定的意识或知识,那就表明对象还处在人的视野之外,它也就不可能作为人的对象和需要的对象,或者说人还没有建立起与它的对象性关系。人对对象的意识有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先是一种比较朦胧比较笼统的意识,是对对象域的直观的意识,或是一种混沌的表象,然后结合特定需要形成对具体对象的意识。这种具体对象,既可以是从众多事物构成的对象域中将某个事物确定为需要对象,也可以是把事物的某个方面、某种状态作为需要对象。

三是对需要与对象的关系的意识。需要作为对一定对象的需要,它与对象的关系是被建立起来的,而且,只有在这种关系被自觉地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时候,也就是马克思说的人把自己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的时候,目的作为观念对象才能够形成或确立了起来。需要与对象的关系不仅是多样的,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而且性质也是不同的,有肯定性的相契合的,也有否定性的相悖反的,肯定中有否定,契合中有悖反,如此等等。

对需要与对象的关系的意识,不但在于摸清这种种的关系,更还在把某种关系确定为追求的目标,而对其他关系作出相应的安排,比如防范、避免、维持等。确定目的的过程,既是一个把自己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进行排序的过程,也是一个根据现有的能力和手段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排序的过程。目的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着实现的冲动力和倾向,所以它总是与一定的能力和手段相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能力达不到,手段不具备,这目的就难以作为目的被确立。有些对象是我所需要所欲求的,甚至是我所亟须的,欲求程度很强烈的,但如果实现它的能力和手段不具备,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那我就只能把它“搁置”起来,等条件具备的时候再行考虑。人越是理性,就越是能合理地进行这两个方面的排序并考虑两个序列的契合性,他所确立的目的也越是容易达到。那些比较冲动的人,容易感情用事的人,往往就在于或是只进行了前一方面的排序而没有进行后一方面的排序,或是对这两个序列的契合性缺乏考虑,想得更多的是“我想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而对“我能如何如何”则关注得不够;或者是只考虑到当时当下的需要及其满足,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实现这种满足,而对这种行为的后果缺乏较详细的考虑。正因为这样,他的行为就难免莽撞,成功的胜算也要大打折扣,有时还会造成连自己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目的不单是指向对象,更还是规定了对象。所谓指向对象,是指人在众多事物中将某种事物挑选出来、选择出来,作为自己施力的对象,在劳动过程中就是自己要加工改造的对象;所谓规定了对象,则是指目的作为活动结果的超前反映,是在观念中事先设计好、并按此设计加工过了的模型,至少也是经过改变了隶属关系或状态的对象的意象,比如拥有了某个对象或自己达到了某种状态。这两个方面是不能分开、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前者,后者就没有根基没有了内容,而如果缺乏了后者,前者也没有意义,实际上也不可能存在。因为它作为后者的准备阶段和一个环节,其作用和意义正是在后者中才得到体现和完成的。

目的一经确立,它就作为一种规律规定着人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规定着活动的基本方向。有目的的活动必然是对象性的活动,是自觉地改造对象、消灭对象的“虚假性”使之服从于人的目的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对手段的选择、计划的安排、方案的确定,都是为着达到这个目的的。同样,一定的手段是否合适,一定的计划是否正确,一定的方法是否恰当,也都是以是否有利于实现目的为转移的。目的不仅规定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也必须使人的意志服从于它。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服从不是孤立的行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2]这一点既适合于具体的一个劳动过程,也适合于某种复杂的由多种活动组合而成的过程。越王勾践为了实现灭吴复仇的目的,靠着坚强的意志,卧薪尝胆,历尽艰辛,积累了足够的力量,最后才一举灭吴。之所以会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目的是人为自己制定的,在它之中集中了自己的大利益、大收益,对自己有着巨大的价值。

目的是人在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的,如前所述,需要一方面是指向对象的,是外向性的;另一方面又是折返回人自身的,是内向性的。目的更加强化了这种内向性。在目的中,对象被人当作是一种材料,如同艺术家所面对的石料、泥土、各种颜色一样,是供人驱使的一种“东西”,尽管人必须遵守对象自身变化的规律,但更主要的是利用这种规律,遵守是为了利用,服从也是为了利用。目的是人确立的,也是为了自己而确立的。这便是目的的“为我性”,这种为我性贯串活动的始终,使活动成为主体性的活动。人从我出发、从我的需要出发制定目的,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到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是一刻也不能脱离这种为我性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实质上就是为我性的活动。没有为我性,也就等于否定了目的、否定了活动的属人性质。

同类推荐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人学与人的发展

    人学与人的发展

    长期以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度被淡化甚至遮蔽了,人们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既未对人的发展思想做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也未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维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和人的发展问题才回归哲学视野。本书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人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思考四个方面对人学和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 和青年谈马克思主义

    和青年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系列讲座》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外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分别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围绕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有从宏观角度的阐述,又有从微观角度的分析。本书由13篇演讲稿构成,每篇讲演稿都各具特色。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热门推荐
  • 信及录

    信及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敌从神开始

    无敌从神开始

    有人说神明很强大,我随手招来一个世界砸死他。有人说可以从天地万物,从荒古世界撸出或捡到无数属性,我伸手从万界千域之中抓来一大把。有人问我是谁,我只能告诉他,我是你亲爸爸!没错我是所有强者的亲爸爸,因为我比他们任何人都要强大,强大到令那些无论神帝还是魔帝,无论是无敌高手还是一界至尊,都得跪下得喊我亲爸爸!
  • 大山水

    大山水

    《大山水》是作者在该领域数年闭关之后的爆发之作,为《大地三部曲》之一,它是作者在这一创作领域中从文体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全书点数了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这些雄山峻脉与四围堪称地球上最壮观最神奇的复杂水系的生生关系,尤其着墨于山与水、水与人的关系;呈现了神山圣水流变对人文积变的绝对影响,最终收笔于日复恶化的水环境的忧思。
  • L形转弯

    L形转弯

    故事发生在公安人员杜坚和有一个建筑富商丈夫乔闪之间,当爱情降临的时候,仿佛一切是那么自然,又是那么和谐。然而,当乔闪的丈夫被劫持,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营救失败了,乔闪也对面前的杜坚产生了质疑……这仿佛就是人生中的一次转弯,最终,导致了无法预知的命运。
  • 苗疆蛊闻

    苗疆蛊闻

    爷爷临死之际让陈晨吃下金蚕,根本不懂巫蛊之术的陈晨开始经历接连一串的古怪事情!只有半年时间掌握驯服金蚕的方法,最后不是他收服金蚕,就是他被金蚕吞噬。神秘的苗寨,禁忌的芒山,陈晨能否在危机重重中,闯出一片血路?
  • 上仙家养小妖狐

    上仙家养小妖狐

    数万年前魔界动荡之后,天帝便斩除所有妖魔不留活口,只是遗漏了一只尚在母胎的九尾妖狐。小妖狐未经人事,尚未化成人形,误闯人间,与天界掌管风雷雨电的清玹上神相遇。清玹只是下凡带去风调雨顺,不想却遇见这只火红的小狐狸。从一开始清玹就明白这是一只妖狐,他也不知是鬼迷心窍,竟在人间豢养起了小妖狐,教她向善。清玹告诉千狐遇:“可能是我这老人家鬼迷了心窍,看你漂亮鲜艳就想要把你留在身边。想想也可能是上古以来的孤寂实在难熬,有了你,日子也就没那么无趣。”
  • 邪肆王爷苦情妃

    邪肆王爷苦情妃

    她,倾国的美貌,如水的纯清,爱着自己喜欢的人,却因为一次偶然,遇上了他,一个霸道而又狂邪的男人,开始了她的苦情人生.他,她的挚爱,她不顾一切的与他私奔,却没想到,在他们两人拜堂成亲,她把自己的初夜给了他的第二天,他竟将她卖给了她所要逃离的那个人,竟眼睁睁地看着她被他......他,狂傲邪肆的王爷,本要为她放弃江山,放弃一切,她却与别的男人私奔,他决不会如她所愿,她,只能在他的身边,就算是毁了她,也决不会放开她......他,一个如春风般的男子,是她第一个去勾引去利用的男人,几经背叛与折磨,他的心,渐渐迷茫.他,一个沉迷她的身体的君主,让她成为自己的性奴,却为此亡了国.几度漂零,几度沉浮,真与假,情与仇,爱与恨,她将情归何处.
  • 快穿撩人:女配,请hold住

    快穿撩人:女配,请hold住

    穿越!苏默内心其实是拒绝的,但她发现每个世界俊男都有三大特点:颜值满,肾好,他们都喜欢自己!“辣鸡系统!霸道总裁爱上我怎么办?”“忍住!”面对着颜值满满的禁欲系,苏默表示,老娘忍不住!!!苏默:“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熊锦榕:“我绝不会放弃……与你相遇的每一个世界相遇……”【女主设定由弱到强,不喜欢弱的直接跳第一个位面】1:本文女主和男主【1V1】,每个世界的男主。2:由于作者是个蛇精病,逻辑已经被吃掉了,不要强行去找。BUG被吃掉,不要强行去找回!
  • 时光让我遇见你

    时光让我遇见你

    他只手遮天,却拿她没辙!从此被她吸引,爱她成瘾,宠她入骨!可她却不屑一顾,妄想逃离他身边,最终被他诱入他的圈套中!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分册(统考版)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分册(统考版)

    比邻学堂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系列是针对心理学考研进行编写的标准的教辅书。本书对知识进行了深度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覆盖全部核心考点,同时在312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完善、充实,对自主命题的考生也同样适用。全书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能帮助考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