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7500000005

第5章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1)

近代中国以“变”著称:变得快、变得大,且变化的发生特别频繁。那时不论思想、社会还是学术,都呈现一个正统衰落、边缘上升的大趋势,处处提示着一种权势的转移。而各种变化中最引人注目者,当然还是西潮的冲击,即晚清人自己爱说的“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国士人面临西潮荡击,被迫做出反应,从而引出一系列文化、社会、思想、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的大变化,无疑是近代最重要的权势转移。

这并不是说近代中国本身没有问题。实际上,17世纪以来中国人口激增,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来重分配的调整甚于生产的发展,较难处置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此外,清廷尚面临满汉矛盾这一更难处理的问题,而传统的“上下之隔”和“官民之隔”到晚清也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龚自珍在西潮入侵之前所写的《尊隐篇》中,已提到中国文化重心由京师向山林的倾移;由于京师不能留有识之士,造成“豪杰益轻量京师,则山中之势重”的结果。这些都在19世纪西潮入侵之前或同时,而文化重心的倾移正为外来文化的入据正统提供了条件。

中国士人在西潮荡击之下被迫做出反应的进程是近代几个不可回避的重大主题之一,而中西之间的文化竞争又是中外矛盾的关键。西方在文化竞争方面是有备而来,中方则是在竞争过程中才逐步认识到时人所称的“学战”的重要,故在不知不觉中被西方改变了思想方式。中国士人沿着“西学为用”的方向走上了“中学不能为体”的不归路。文化立足点的失落造成中国人心态的剧变,从自认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到承认中国文化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更因多层次的心态紧张步入激进化的轨道。结果,近代中国可以说已失去重心,思想界和整个社会上都形成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可称作新的崇拜。本文即主要从思想演变层面考察新的崇拜之形成过程。

既存研究一般都同意近代中国士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政制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也就是逐步认识到中国在这些方面都不如西方。但中国在中西竞争中实际仅在“器物”层面落败,何以会递进升级到“政制-文化”层面?从历代中外竞争看,元、清两朝异族入主,其失败之惨烈远在清季之上,却甚少有人主张蒙古人或满人的政制、文化要高于汉人,士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仍能保持。而在清季不过在沿海被打败,就对中国文化信心逐渐丧失。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人的诱导,故本文首先探讨西人怎样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方式这一进程。

一、学战:谁改变谁的思想方式

一般以为,中国在近代因落后而挨打,故思变求变,向西方寻求真理。这一描述大致不错。但寻求真理必往西方而不在本国,显然是中国士人在西潮冲击下信心大失的明证。值得思考的是,屡受西方欺凌的中国人竟会主动向敌人学习,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大量的中国学生涌入敌国日本而转手学习西方,这个现象终究有些不合人之常情。有学者以为,只有文化失败才可能造成对征服者同时既憎恨又摹仿,不仅自认不如人,而且为了自救而忍受向敌人学习的屈辱。[1]这个论点原来是针对殖民地的,对考察中国情形也有启发意义。中国在近代中西文化竞争中的失败的确不可谓不明显,但中国向敌人学习的情形并不能完全以文化失败来诠释。在某种程度上,这恐怕也是信心尚存,即确信中学可以为体这一观念使然(详后)。

近代中国除一些割地和少量租界外,领土基本得以保持完整(不平等条约固然侵犯了部分中国主权,但基本的主权仍在中国人手中),这个重要因素的意义是多重的。中国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悠久(这已渐成套话,但在这里的意义非常实际具体)、中国朝野对外国入侵的持续抵制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相互竞争造成的均势等因素,迫使列强认识到全面的领土掠夺既不合算也不可能。故列强退而采取一种间接的侵略方式,即以条约体系巩固其非正式控制,同时寄希望于实质上的经济利益。

从根本上言,帝国主义侵略国与被侵略国之间最关键的实质问题是对被侵略地区的全面控制。只要能达到实际的控制,是否直接掠夺领土是次要的。帝国主义侵略所至,总要争夺被侵略国的文化控制权,这在中国尤其明显。正因为没有直接的领土占据,不存在像殖民地那样的直接政治统治,西方在中国更需要不仅在物质上,而且恐怕更多是在文化上表现其权势和优越性,希望以文化渗透来为以后的经济利益铺路。故在中国,对文化控制的竞争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帝国主义争夺被侵略国的文化控制权的主要方式,一般是贬低打压本土文化。但西方虽然力图在中国取得文化控制,却不能像在殖民地那样直接破除中国的本土文化。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破坏只能是间接的,有时恐怕还要经中国人自己之手。章太炎就注意到西人欲绝中国种性(实即今日所说的文化)的图谋和努力,其方法就是先废中国的“国学”,这一开始就是传教士鼓动最力。[2]的确,在这场中西文化竞争中,传教士恰在最前沿。郑观应早就认识到,洋人到中国传教,是要“服华人之心”。[3]洛克菲勒的秘书盖茨(F.T.Gates)在20世纪初说得更明白:传教事业的效果即在于“对全世界的和平征服——不是政治控制,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艺术、情操、道德和宗教各方面的控制。”[4]

就根本的文化竞争而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成败不仅在于使多少中国人皈依基督教,而且在于是否使更加众多的中国人改变思想方式。在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竞争与相互作用这一动态进程中,传教士自身也在不断地转变和调适,以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有时为了实现目的,传教士也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一些违背其基本教义和价值观念的手段,如支持使用暴力及运用与宗教颇有矛盾的“科学”作为说服的武器等。

这些反常的行为提示了近代中西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即西人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不一定要遵从建立在其自身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西方行为方式。这反映出近代西潮入侵在更深层次上的帝国主义性质(相比之下暴力的使用虽然直接却不那么意味深长),同时也凸显了近代中西关系不平等的文化根源(比有形的不平等条约影响深远得多)。这种特殊交往方式与西方主流价值观念的冲突恐怕是越来越多的西人自己后来对此方式也逐渐感到难以接受的根本原因。

应该指出,西潮的冲击既给中国增添了新问题也提供了一些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想资源。而中国士人对西潮的因应,也远比过去认知的更复杂曲折,其中的许多面相过去是注意不够的。对中国士人来说,正因为西方对中国文化不能直接破除而只能采取间接的渗透方式,中国士人对西方文化的仇视和抵制程度通常较殖民地人为轻。领土主权的基本完整,应该是士人确信中学可以为体的根本基础。由于不存在殖民地政府的直接压迫,中国人在面对西方压力时显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更多的选择自由,同时也更能去主动接受和采纳外来的思想资源。故提倡西学为用的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愿望和实际行动都远比殖民地人要主动得多。

中西之间有一个根本的文化差异:处于文化竞争前沿的西方传教士的最终目的是在精神上征服全世界,故对于异教徒始终有传播福音以使其皈依基督教的强烈使命感。但中国儒生对非华夏文化的“夷狄”,则主要是采取“修文德以来之”的方式。若“夷狄”本身无“变夏”的愿望,中国儒生一般并不觉得有努力使其“变夏”的责任感,更不用说使命感了。中国传统行为准则的一个要点即《礼记》所谓“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要别人先表示了“向学”的愿望且肯拜师,然后才鼓励教诲之。主动向人输出知识,即是“好为人师”,这样的行为是不被提倡的。[5]

这一准则同样适用于中外关系。中国对于倾慕华夏文化的“四夷”固表欣赏且予鼓励,亦可向之传播中国学问。但“夷狄”若不行夏礼而用夷礼,通常亦听任之。至于对不友善的“夷狄”,更禁止向其输出中国文化。西潮进入中国既采取了入侵的方式,则中国人之不欲让西方传教士了解中国文化正在情理之中。19世纪中西接触之初,不仅中国书籍是严禁出口给西人,就是中国语言文字也是不准教授给西人的。因此,西方传教士远比中国儒生更热衷于使对方改变其思想方式。中西文化之争是以自觉而带进攻性的西方向防御性的中国挑战为开端的,中国士人自觉地认识到这是一场文化竞争,已是在西方发动一系列进攻之后了。

19世纪之前,不仅中国士人自认中国为世界文化中心,就是17、18世纪来华之天主教耶稣会士在欧洲造成的印象,也认可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但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使西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故19世纪来华之新教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就远没有耶稣会士那样高,而且随着其自信心的增强,可以说是与日俱减。在19世纪30年代,他们尚认为中国文化典籍至少在量上不仅超过任何非开化民族,而且超过希腊和罗马。到19世纪50年代,他们只承认中国文化优于周边国家许多,却已远逊于任何基督教国家了。[6]

19世纪中叶时,中西双方已都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对方。英国传教士杨格菲(Griffith John,1831—1912)于1869年指出:

难道我们不比他们[按指中国人]优越许多吗?难道我们不是更具男子气,更有智慧,更有技艺,更通人情,更加文明,不,难道我们不是在每一方面都比他们更高贵吗?根据我们的思想方式,答案是肯定的。但根据他们的思想方式,答案是断然否定的。而且,要我们改变对此事的看法与要他们改变看法几乎是同样困难的。[7]

因此,中西文化竞争的第一步就是要证明自身的文化优于对方,而最终还是落实于到底是谁能使对方改变其思想方式。在这方面西人更具有自我完善性:中国士人既然是竞争中被动的一方,一开始并未感到有必要证明其文化的优越。且中国人视经典文献为华夏文化的核心,而文化典籍的优劣是很难靠自身“证明”的。有备而来的西人则不然,他们在声称其文化优越的同时,尚携有近代工艺技术为证明的手段。

在究竟怎样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方式、特别是在采用强制还是说服的手段方面,西人的观念并不一致,并且一直在演变。主张直接采取强制手段的大有人在。在一定程度上,强势本身也是一种说服与证明的手段,船坚炮利的力量不仅在于其军事的效率,而且在于其体现船炮制造者的优越性。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有意识地使用当时最先进、也是英国第一艘铁甲舰“复仇神号”(the Nemesis),就是要向中国人显示其最新的近代技术。这一着显然达到了目的,“船坚炮利”给中国人的印象极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成为中国思想言说中西方“长技”的代名词。早期的中西冲突多在沿海,航海和海防恰又是中国工艺技术最为薄弱之处,乃进一步加强了西强中弱的认知。[8]

但是,对尚文轻武的中国士人来说,船坚炮利虽然能够证明西人有“长技”,尚不足以证明西方文化的优越。许多西方人,特别是传教士,的确也更愿意采取和平的直接说服的方式。因为强制只会造成口服心不服,说服才可导致真正的心服。早在鸦片战争之前,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1801—1861)就已提出:全面的征服意味着“道德、社会和国民性的转变”,在这方面教育能产生的效果远比“迄今为止任何陆海军事力量、或最兴旺的商业之刺激、或所有其他手段联合起来在特定时间里所产生的效果”还大得多。[9]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西方对中国是采取了一种“凡可能说服时皆说服,不得已则强制”的方略。这当然只是一种日后的理想型诠释模式,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事先就预定有这样清楚的谋略。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可能根据不同的时势采取不同的对策。很多时候,强制和说服只是偶然地互补,而非事前预谋。

一般而言,传教士虽然以征服为目的,其出发点通常是善意的。大多数传教士的确相信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有好处。当其采用和平的说服方式时,这种善意就容易体现出来,也就可能缓解中国士人对西方文化的抵触。正如胡适在1926年对英国人所说:“中国人不能在胁迫下接受一个与其信念相左的新文明。必须有一个说服的过程。”[10]胡适自己是提倡或赞同某种程度的西化的,但他却不能接受压服。

反过来看,和平的说服有时确能造成中国士人对西方文化输入的主动配合(尽管双方的动机和目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可以说,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之所以远比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侵略更成功,正是因为传教士不完全认同炮舰政策和不平等条约体系,而且其成功的程度基本上与其疏离于炮舰和条约的程度成正比。关于传教士认同炮舰政策的一面,过去的中外研究说得已较清楚,这里只略作处理,以下的讨论主要还是侧重于传教士取说服手段的一面。

同类推荐
  •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最初的民族起源于姓与氏,寻根追究,姓的起源是氏族的称号,有女系易而为男系,说己见前。后来姓之外又有所谓氏。什么叫做氏?氏是所以表一姓之中的支派的。如后稷之桓公的三子,又分为孟孙、叔孙、季孙三氏是。始祖之姓,谓之正姓,氏亦谓之庶姓。正姓是永远不改的,庶姓则随时可改。依据青海史学家李文实先生所著《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记载:吐谷浑,据《金壶字考》谓其音读为“突浴魂”,“谷”读为“浴”,是从吐谷浑语原音,但今土族自称“土谷家”或“土户家”则谷、浴仍通用。
  • 海盗

    海盗

    我们是海盗,有本领的海盗。美丽的姑娘们,请你来到我的怀抱。我们是海盗,自由自在的海盗。在骷髅旗的指引下,为了生存而辛劳。我们是海盗,没有明天的海盗。永远没有终点,在七大洋上飘荡的海盗..感兴趣吧,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海阔天空的海盗世界吧!他们挥舞刀枪,宣称与上帝为敌;他们抢掠成性,蔑视人间一切权威。他们抛撒金币,以生命疯狂下注;他们以船为伴,有着自己的道德规章--他们已成传说,被海与天封藏。独眼的船长、生锈的火枪、哗啦作响的金币,盛着财宝的木箱..纵横匕海的故事,并不只是幻想。暴风雨、坏血病、骷髅旗、私掠证,荒岛埋宝,公海搏杀..海盗的世界。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宝重《弟子规》

    宝重《弟子规》

    今天这个时代,依然可用狄更斯《双城记》刚刚开始的几句话来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聪明的时代,这是最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代,这是欺骗的时代……”
热门推荐
  • 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分上下两篇“感谢折磨你的人”、“感谢折磨你的事”,分别讲述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令人受折磨的人和事,也从另一个角度让读者用感恩之心的态度去面对,因为顺境中的人不容易成长,反倒是那些令人受刺激、不平衡、被折磨的状态更能锻炼和造就一个人。
  • 吃鸡从选择开始

    吃鸡从选择开始

    某天,柯笙第一次帮姐姐替班直播,眼前忽然出现了两个选择。“选择一:落地成盒。奖励:系统的一jio。”“选择二:单人四排,落地1分钟内灭掉一支满编队。奖励:神级幸运+2,神级预判+2。”柯笙:“……”第一项难度太高了,还是选第二项吧。……这是一本温馨日常的欢乐书。
  • 魔王校草拯救计划

    魔王校草拯救计划

    新生开学典礼,她在台上致辞,他在台下打了同学,一个眼神,他从此记恨上她。好心挽救打架的他,她却被误会成他的女朋友。自此,各种麻烦纷至沓来,青梅厌恶,竹马误解,她的身边什么时候竟全是和他有关系的人?完美天使路西法,过于高贵,过于自信,却在某一天堕入了地狱.....韩筱萝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堕落成魔王的应修寒从地狱里拯救出来......他负手而立,凝视着面前一脸希冀的女生,冷言:宁在地狱称王,不在天堂为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骑龙的少女

    骑龙的少女

    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苏小溪来到了古城的世界。古城世界由历史上著名的古城组成——如,古长安城,古罗马城,古希腊城,古埃及的底比斯城,黄金年代的伦敦城等等,甚至,在人类文明之前,由恐龙创造的古龙帝国的都城——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存在,生机勃勃。只不过,我们的世界里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前往那里。在这个世界里,苏小溪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结识了志趣相投的同伴,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破解藏在历史和神话中的一个个谜题。
  • 黄金城(俄罗斯卷)

    黄金城(俄罗斯卷)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文库:黄金城·俄罗斯卷》在故事的生动性方面,俄罗斯民间故事也有其独到之处。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奇异想象和魔幻趣味,会让小读者领略到不一样的文化魅力。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生命树、白马、灰狼、小狐狸、金鱼,甚至冰霜、龙卷风,一个个活泼生动的形象,或狡黠,或忠诚,或顽皮,都能在这里看到。俄罗斯民间故事,不矫揉、不造作,向小读者传递着来自北方大陆的温情。这个民族特有的奇异想象和魔幻趣味,会让小读者领略到不一样的文化魅力。这些美丽的故事,就像是一束耀眼的阳光,能照进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让一切充满希望!
  • 宝贝小女

    宝贝小女

    夏夏嘟着嘴看着眼前的男女,说道:“不行不行,姿势不对嘛,图上明明…”“啪~!”床塌了!似乎是多了她这么一个小人才超重的。思想上是可以有些小邪恶的,行为上也是可以有些小猥琐的。夏将军六十岁了好不容易才生了这么一个女儿,先皇不仅给开国大功臣夏家赐了国姓,还给夏家许诺,凡夏家之女皆可成为皇后,皇妃,而男子只能从一名小卒慢慢地当上将军。阿夏是夏季出生的,夏将军想也没想就叫她夏夏了。当今皇上弱冠之年,本想娶了京城之花冯瑶当皇后了,哪知那天十万里加急,夏将军府祥云笼罩,夏将军第二十五房小妾生了一名女婴。听此,皇帝脸色大变,几十个朝廷大臣跪地大呼,天佑大夏。皇太后顶着满头金钗,当场发下懿旨,迎真正的皇后进宫。皇后大典上冯家千金头上的红绡被风吹散,本是皇后,如今只能当个小小的妃子。在夏云逸看来,眼前这个襁褓里的婴儿怎么看都不像他的皇后,反而像他的女儿…囧三岁,这丫头长得白白胖胖,走路都走不稳,只是嗲嗲地喊着要吃。吃!吃!吃!!整天就知道吃!!夏云逸不淡定了,这丫头是横向生长,再这么下去还怎么能看,真是倒胃口,绕道去他的冯美人宫了。五岁,他带她出城游玩,真是上天保佑,终于把这小胖妞给扔了。再也不用担心她大半夜突然出现在他的龙床上,打扰他和美人的好事了……五岁,神棍张半仙从山下捡个女娃,硬把她硬给大弟子南宫曜当徒弟。于是…整个天山的人都知道,夏夏是南宫曜的心头宝贝,这打不得骂不得更加腹诽不得…十五岁,宇文阀家举行抛绣球招亲,大小姐宇文花情年方十八,长得那个倾国倾城,怎料当天被一个全身邋遢的小叫花子砸了场了。砸了便砸了吧,没办法,只得将规矩,谁这乞丐接入府里好好招待着。夏夏本想好好调戏这柔弱无骨的宇文大小姐,趁着夜黑风高的时候闯入小姐的闺房,爬上小姐的床…
  • 他的白玉环

    他的白玉环

    息家有女,温婉娴淑,才德兼备,是不可多得的良配。“臣妇纪息氏,见过清河王。”息愿微微一笑,便漾起楚洵整个内心的波澜。即便时光倒流,但也无法改变。楚洵有多爱她,只有息愿心中清楚。重活一世,她要还清上辈子的孽债。“愿聘卿为妻,从此琴瑟和鸣,共赴白头。”“得君,三生有幸。”
  • 重生之妃常谋略

    重生之妃常谋略

    国破之日,她拱手江山予他,他允她皇后之位。却在登基之日,以妖女惑主,将她推入万蛇之窟,活活见她被咬死。一腔蓄怨,久聚不散,借尸还魂。重生,她用世间另一张脸,算尽机关,步步生逼,搅乱风雨。深宫中斗智斗勇,权谋里比狠比绝,这一世,她是一团火,烧也要烧到他身上去。世人皆道她红颜祸水,她却扶榻轻笑,至少,我是红颜。放荡不羁,热辣如火,用单薄身躯,抒写下一段慷慨悲壮之歌。且看一个女子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拂风云变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