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500000004

第4章 孝的起源与流变(2)

据说,《思亲操》也是舜创制的乐曲。由于父母对他的虐待,舜离家到历山耕种。尽管如此,他还是时刻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不计前嫌。有一天,他看见一只母斑鸠带着一只小斑鸠在飞,那母斑鸠不时捕捉飞虫来喂小斑鸠,十分勤劳。舜感动了。他想念着哺育自己的父母,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思亲操》来:

登上那崔嵬的历山,

见两只斑鸠在空中飞旋。

日与月啊如梭如箭,

思念父母啊有家难还!

舜是“二十四孝”中第一个孝子,《思亲操》应该是后来“乌鸦反哺”等典故的滥觞。

尧对舜进行了种种考验。让舜推行德教,民众都恪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道;让他总理百官,所有政务都有条不紊;让他在四门接待四方诸侯,来自四方的诸侯都非常友好;最后把他放到深山,经受狂风雷雨的考验,舜也不迷失方向。

当舜50岁时,尧把天下大事托付给他。他总摄大权,统领百官,做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向尧推荐了高阳氏苍舒、叔达等才子八人,谓之“八恺”。接着又举荐了高辛氏伯奋、促堪等八位能人,谓之“八元”。这十六位贤人辅佐尧,把天下管理得很好。在举贤任能的同时,舜又把使势倚强、横暴不法的“四大凶神”共工、欢兜、鲧、三苗该流放的流放,该处罚的处罚,于是天下大治大安。尧整整用了27年的时间对他进行考察、培养和试用,直到完全可以放心了,才把天下正式禅让给他。

尧去世之后,舜办事更加谨慎,他征聘贤人辅政,让人民提意见,以改正自己的过失。到了晚年,因见自己的儿子不孝,便把天下禅让给禹。如果以上故事成立,那么夏朝以前就有孝的传统了。

与舜同时代的东夷族还有两位孝子,叫做少连、大连,是一母同胞。在《礼记·杂记》中,孔子介绍说:“少连、大连善于为父母守丧,三天不吃不喝,三月之内朝夕祭奠,从不懈怠。在父母去世一周年内悲哀不能自已,在为父母服丧的三年期间,一直处于忧愁之中。”少连、大连被公认为东夷族的孝子。由此可以推断出,不仅我们礼仪之邦的中原崇尚孝道,东夷族的孝亲意识也非常浓厚。正因如此,少连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把他与娴熟贵族礼仪的柳下惠相提并论,并作为降志辱身的人格典范。

2.大禹干蛊治洪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奠基者是大禹。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我国的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患,尧命令大禹的父亲鲧负责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堵塞拦截的方法治水,最终失败,被舜给杀了。鲧治水失败后,舜任命其子禹主持治水。禹接受任务后,对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他率领民众开挖沟洫,把积水排入河道,又疏通旧河道,开凿新河道,让泛滥成灾的洪水经由河道流入大海。经过几十年的奋战,九州的大山都进行了开凿整理,河流疏浚通达,湖泽筑起了堤防而不再漫溢,亘古未见的大水患终于平息了。

据说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在家门前经过,听到刚出生的儿子啼哭不止,他也没进去看一眼。禹治水时,手执耒臿,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成为远古造福民众的著名人物,舜也因此把帝位禅让给了他。

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成功完成治水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孝。《周易·蛊》中称之为“干父之蛊”,也叫“干蛊”。即继承、完成父祖的事业,以扬名显亲。唐朝诗人包何《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他时干蛊声名著,今日悬弧宴乐酣。”

3.商人的祖先崇拜

目前还没有从考古中发现夏朝的文献材料,夏以后文献所记的夏朝史实,只能作为后世的追述,有些情节可能是后人虚构的,但是不管怎样,把这些故事安插到夏、商时代,至少反映出了中国先民特别强调孝道的源远流长。

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孝”这个字,它的上半部分为“老”字的简写,下半部分为“子”字。“老”字在甲骨文中有很多种变形,但是都像一个头发散乱的老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身躯佝偻,“子”字在甲骨文里像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用甲骨文来书写“孝”这个字,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老人用自己的身体呵护着孩子,孩子用手搀扶着老人,老人在上面提携着孩子,孩子在下面敬仰老人,承袭老人的衣钵。真是感叹古人的智慧,“孝”字可以说是我们老祖宗用智慧创造出来的世界上最完美的一个字了。在甲骨卜辞中“孝”字还被用作地名,如“孝鄙”,商代的金文中也发现了“孝”字,是作为人名出现的。

殷商时代,祭祀祖先的制度和礼仪已经相当发达。商王创设了一种宗教迷信仪式——卜筮。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出兵作战、田耕农作,事无巨细,都要占卜来预测吉凶。董作宾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一文中指出:“殷人对祖先真做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地步……殷人对祖先的看法,以为他们虽然死了,但精灵依然存在,与活着的时候完全一样,地位、权威、享受、情感,也是一样的。而且增加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福授福于子孙。”在殷商时代,祖先崇拜观念以及孝观念,究其实质,是宗教性的,崇拜祖先、孝敬祖先、祭祀祖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佑护以祈福避祸。

据后来的史料记载,殷王小乙去世后,他的儿子武丁为他守丧三年,远离王位和政事,这就是一种孝。武丁有个儿子叫孝己,对父母特别孝敬,孝己的生母死后,武丁听信了孝己后母的谗言,把孝己放逐在外,孝己最终“忧苦而死”。

《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这种“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式跟“父死子继”一样,都与孝道有关,孝观念是维系这种制度的伦理保障。

4.伯夷、叔齐让位劝孝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去投奔他。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他的灵牌,率军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进谏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打起仗来,能称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讨伐君王,能称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并将他们送走了。周武王灭商后,天下都归顺了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薇(野菜)充饥。待到饿得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呀!我所向往的神农氏(指炎帝)、虞(指舜帝)和夏王朝时代不知不觉中都灭亡了,我应该回归到哪里呢?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遵从父命,坚决不当国君,是孝;叔齐把国君的位子让给哥哥,是悌;兄弟二人对王位不争反而让,是孝悌。对周武王以臣伐君的行为而叩马进谏,是忠;逃到首阳山采薇,不食周粟而死,是廉节。伯夷、叔齐不仅是道德高尚的完人,而且也是商朝末年的著名孝子。

由舜、禹、少连、大连、孝己、伯夷、叔齐的传说可知,早在儒家孝道形成之前的夏商时期,这种自发的、淳朴的孝意识就很浓厚了。这些情节可能是后人虚构的,但把这些故事安插到商周时代,至少反映了在后人的心目中夏商周时代也应该有孝道。

(三)有孝有德的西周孝观念

西周是孝观念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1.泰伯三让天下

早在西周建立之前,周族就已有“孝悌”的风尚。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儿子泰伯、虞仲是孝敬父亲、和睦兄弟的榜样。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虞仲(仲雍)、王季。王季的儿子是周文王。周文王出生时有圣瑞,一只红色的大鸟叼着丹书落在周文王的门上。古公亶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为他取名叫昌,认为他能昌大周族。泰伯、虞仲知道父亲想立三弟王季为世子,再把王位传给昌。为了实现父亲的意愿,两人就一起跑到南方荆蛮之地,把王位让给了王季。这样既成全了父亲的心愿,也成全了周朝800年的盛世。这里既有对父亲的孝,又有对弟弟的悌和让。

孔子《论语·泰伯》的第一句话就是称赞泰伯的:“泰伯,其可谓至德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的意思是,泰伯三次将天下让给王季,却没向天下人宣传,民无以称赞他,所以是最高尚的道德。

西周建立后,本已有之的孝观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西周把上帝称为天,视为天地间的最高主宰,周王不过是履行天命。因此,西周统治者继续宣传天命观,但是西周的孝观念展现了神性的退却和人性的张扬。同样是祭祖追孝,殷商对能降福遣灾的祖灵怀着恐惧的心理,甚至多少带有一些无奈和怨恨的情绪,而西周对祖先的享孝、追孝,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祖先血缘亲情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敬仰。《礼记·表记》:“殷人尊鬼,尊而不亲;周人亲亲,亲而不尊。”正是对这一差异的准确描述。

西周淡化了鬼神观念,同时又赋予了天命以新的内涵,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民心,认为天意是民心的集中体现。为了敬天保民,必须明德,即重视伦理规范,加强自我克制。西周统治者认为殷商覆灭的原因在于失“德”。西周时提出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实际上,周代信神弄鬼的氛围比商代淡化了许多,人本思想受到重视,伦理问题显现。周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天子必须是“孝子”。

西周非常重视孝道,把孝作为维系宗法关系的纽带。在“敬天明德”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

2.周文王三时孝养、寝门视膳

西周孝道观的形成,开始于周文王时代。《礼记·文王世子》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周文王做世子的时候,一日三次问候父亲王季。早晨鸡初鸣,就起身穿戴整齐,到父亲的寝门外,问当值的内庭小臣说:“今天父亲睡得怎么样?”小臣说:“睡得安稳。”文王听了就很高兴。到了中午又来探视,照样问候一遍。到了晚上又来探视,照样问候一遍。如果王季不舒服,不能按时起居,小臣就及时把情况报告给文王。文王听后就会面色忧愁,走路也不安稳。王季的饮食恢复正常,文王才恢复常态。膳食送上的时候,文王一定要察看冷热的程度,膳食端下来的时候,还会问吃了多少,同时吩咐膳宰说:“不要再上原来这几样菜了。”膳宰回答:“是。”然后文王才离去。

周文王这段孝父的故事,被称作“三时孝养”、“寝门视膳”,后成为关心父亲饮食起居的代名词。唐代文学家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诗:“一纪尊名正,三时孝养荣。”南朝梁王褒《为百僚请立太子表》:“问安寝门,视膳天幄。”

由于文王首树孝道楷模,儿子周武王也继承了父亲的孝行,但不敢做得超过父亲。有一次文王病了,武王衣不解带,日夜在身边侍候。文王吃一口饭,武王也只吃一口饭;文王吃两口饭,武王也吃两口饭。一直过了12天,文王痊愈,武王才松了一口气。

周代自周文王开始推行养老礼制。《孟子·离娄上》称赞周文王实行养老制度说,伯夷躲避商纣王,居北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说:“投奔他,我听说西伯(周文王)善养老。”姜太公躲避商纣王,居东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说:“投奔他,我听说西伯(周文王)善养老。”伯夷和姜太公是天下最有资格和声望的老人,他们都归附了文王,就说明天下的父亲都归附了。天下的父亲都归附了,儿子们还能不去吗?所以说,“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这里的“文王之政”,主要指养老。

西周时期,已经有推行道德教育的官员“师氏”。《周礼·地官·师氏》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这里明确提出了“孝德”、“孝行”两个概念。“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也就是要敬爱给了自己生命的父母和先祖。孝行就是“亲父母”,把对父母的孝敬落实到行动中。“师氏”这一官职的设立,说明西周已开始推行“孝德”、“孝行”方面的教育,这与周文王推行养老制度是一致的。

以后的周武王、周成王,尤其是摄政的周公,都对周文王的孝养制度奉行不替。《诗经·大雅·下武》称赞周武王:“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孝思”即思念尽孝。周武王时刻不忘“孝思”,是天下“孝思”的楷模。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讲:“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赞美了周成王永世能尽孝道,这都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对孝道的提倡和重视。

同类推荐
  • 大众讲坛(第六辑)

    大众讲坛(第六辑)

    “大众讲坛”是山东省图书馆与齐鲁晚报联合创办的面向社会大众的公益性文化系列讲座。自2006年3月25日正式开讲以来,精品讲座每半月一期,截至2012年底,共组织精品讲座七个系列200余期,做客“大众讲坛”的主讲嘉宾既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文学家、前文化部长王蒙,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奉祀官孔垂长,易学家刘大钧,知名学者仓修良,清史学家阎崇年等。
  •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成都人

    成都人

    小院,陋屋,枯树,老了一座成都。冬阳,老叟,笼鸟,淡然一帧风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成都随处可见这样的日常景观。虽是寻常巷陌,破旧市井,但成都人代代衍生于此,依然视为乐土。只消一支烟卷在手,尽可两眼悠然向天。正所谓知足常乐,其乐也融融;怡然自适,其惬也何如?真是:但得一方小天地,怡养百年好人生。
  • 国学全知道

    国学全知道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输于任何一个民族。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向世界推介国学。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国学。一个人如果对本民族的文化都知之甚少,语焉不详,那岂不汗颜?《国学全知道》这部书,内容极其广泛,伦理道德,礼仪民俗、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所不包,是一部提升国学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理想读本!
  •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隋妃传

    隋妃传

    作为陈后主第六女,陈婤虽然自幼养在皇后沈婺华的膝下,然而贵妃张丽华权倾后宫,她也只能仰人鼻息。直到那一日,大隋的铁蹄踏破了台城的宫门,她与晋王杨广在承香阁中不期而遇,从此开始了一生的纠缠……
  • 神留下的光

    神留下的光

    高中生叶明宣因为挚爱死去,心中不甘,结果感动了圣域的神迪亚斯,当他得知可以在圣域成为无上的强者就可以复活挚爱,便在圣域开始了修炼生活……
  • 安徒生经典

    安徒生经典

    书稿精选安徒生童话代表作《海的女儿》《丑小鸭》《野天鹅》《坚定的锡兵》《白雪皇后》《没有画的画册》等,以及安徒生自传精华,基本呈现出安徒生童话的风貌和精华,同时由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陈丹老师,从审美、阅读和写作等角度进行详细导读,使本书更适合课堂内外阅读使用。
  • 召唤之东汉末年焚三国

    召唤之东汉末年焚三国

    他不近女色,却娶了个老婆;他不争强权,却几乎坐拥天下;他贪生怕死,却过得高枕无忧;只因他拥有了一套超级召唤系统……
  • 七道星

    七道星

    七次轮回,七个身份,七种不同的感受,主角究竟是什么人?他的身份究竟是什么?一切的原因都在七道星内为一一展示出来。
  • 草样年华3

    草样年华3

    曾经的叛逆青年,走到青春尾巴之时,蓦然回首,发现生活并不是初设想的那样,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家庭和情感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曾经的愤世变得宽容,曾经的激情蜕化温情,曾经的梦想随风而散……在经历了草样年华般的青春后,他们已能平静、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并对已结束的青春说一声:青春无悔。
  • 这个王妃有点冷

    这个王妃有点冷

    一朝穿越,她成为血族的流放之徒。若一切都是命运,那她的自由,她的爱情,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开拓,这是一场未知的征途,中途不允许她放弃,唯有不断变强,才是唯一的方法。而值得庆幸的是,她身边有一群值得信赖的美男们。--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前夫总裁:娇妻,你要乖

    前夫总裁:娇妻,你要乖

    全世界都知道赫连城心口有颗朱砂痣!甚至为了那个女孩在大婚当天追去机场,而身为新娘的季雨萱磕着瓜子,一边与人打赌赫连城有没有追上。婚后,赫连城将全部宠爱都献给了季雨萱,又怎知他高调的秀恩爱只是将心上人逼回来。她以为她走进了他的心里,却敌不过他的心上人一句想念!一纸离婚协议书,所有的一切化为乌有……她没了孩子,失去爱人,身受重伤。再次回到S市,她本想报复他,却不想反被他报复——“女人,你在我最落魄的时间和我离婚,杀了我的孩子,甚至给了我公司致命的一击,这一次,我不会放过你。”
  • 纸上卧游记

    纸上卧游记

    本书第一站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出发,沿途经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德尼·维拉斯的《塞瓦兰人的历史》,按照乌托邦的经典旅行线路,带你领略不曾存在过的风景。第二站经停小站颇为频繁,从《于丹论语心得》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途经过《不抱怨的世界》《论语言的起源》《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奢侈与资本主义》《茶之书》以及《论语》,进行一场“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之旅。第三站穿越到遥远的中世纪,从《有闲阶级论》到《科文特加登广场女士的哈里名录》,一览“哲学问题和贵族精神”的风貌。最后经过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春秋大义》《大学的兴起》组成的“语言之岛”我们将重返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