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500000006

第6章 孝的起源与流变(4)

6.父兄之仇,不共戴天

儒家的“孝道”是建立在血缘亲疏的基础之上,孔子的孝道有一个鲜明特征:由近及远,由亲至疏。先得孝敬父母,其次是亲兄弟,然后才是远房叔伯兄弟。《孝经·圣治章》中,孔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也是这个道理。在为亲人报仇上,更是如此。

《礼记·曲礼上》载:“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返)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礼记·檀弓上》中,子夏问孔子说:“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子曰:“寝苫、枕干(盾)、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子夏又问:“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子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子夏再问:“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子曰:“不为魁(首),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这两段的意思是一致的,都说了父母之仇、兄弟之仇、叔伯父堂兄弟之仇、朋友之仇四种情况的处理方式。

对待父母之仇,要睡在苫草上,时刻记着父母丧,睡觉也要枕着武器,不出仕做官,做一个专业复仇者,誓不与仇人并生于世,即便在公门或大庭广众面前也要格杀仇人。

对待兄弟之仇,要随时佩带武器,不和仇人共仕一国,有君命在身,遇到仇人不可上前报仇,以免贻误君命。

对待伯叔父、堂兄弟之仇,不做复仇的魁首,若其子弟能为父兄报仇,拿着兵器跟在后面助威即可。

对待朋友之仇,不与仇人在一个国家当官。用现在的话说,即不和朋友的仇人共事。孔子没说“为朋友两肋插刀”,但这一朋友义气却是受了孔子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而不是法家,在他眼里,只有礼,没有法。他不是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用丧失理智的冲动、殴杀来达到目的。孔子也讲过“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可涉及父仇,就不冷静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法制观念淡薄。他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左右了后世孝子们的行为,导致了历史上凡为父报仇的行为,大多都触犯法律。但在指责我们的孔夫子,感叹古人法制观念淡薄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封建法律的失职和不公!古代一介平民真要拿起法律武器,又有几人能如愿以偿?再说了,如果杀人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制裁,还用得着儿子以身试法,去报父仇么?

7.不毁伤发肤与扬名显亲

《孝经·开宗明义》中,孔子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古代把本人的存在看作是“奉先人遗体”,是祖先血脉的延续。东汉王充《论衡·四讳篇》讲:“先祖全而生之,子孙亦当全而归之。”身体发肤是不能毁伤的,否则为不孝。

孔门弟子曾参忠实地执行了老师的这一教诲。《论语·泰伯》载:曾子病危,还记挂着让弟子掀开被子,看看自己的手足是否有所损伤,叫做“启予足,启予手”。并说,他按《诗经》上讲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从今以后,可以永远避免毁伤发肤的事了。东汉王充《论衡·四讳篇》讲:“曾子重慎,临绝效全,喜免毁伤之祸也。”说的就是这件事。

曾子临终,不以死而悲伤,反倒以死后可以避免毁伤发肤而高兴,后来叫“启手启足”,或者“启手足”,意思是一生完好无损。《晋书·陶侃传》载:“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这一传统观念直接影响到古代男子的服饰风俗,蓄发、留须,不得丝毫损伤。甚至妇女穿耳附珠,也曾经引起古人争议。

古代中国人的经世观念讲究立身扬名,不辱没祖先,否则为不孝。《三字经》把这一内容贯彻到世俗社会,叫做“扬名声,显父母”。西汉司马迁受刑后,绝望地说:“亦何面复上父母丘墓乎?”原因是他伤残了肢体,“惭负先人”,恐怕“先人责之”。同理,古人有了功名,都要归家祭祖,祷告先人,以光宗耀祖,这本身就是孝。

8.死事哀戚,丧葬尽礼

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要殚心竭力地尽孝。父母过世,子女要哀痛,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论语·阳货》记载了一段孔子和弟子宰我的对话,表达了孔子为父母服丧三年的主张。宰我问道:“父母死后,子女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陈谷吃完了,新谷已经上场,也已经重新钻木取火了,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孔子问:“父母丧期间,你吃精美的稻米,穿锦绣衣服,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君子守孝时,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所以不那么做。如今你心安,就去那么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没良心呀!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天下通行三年之丧。宰我也在父母怀抱里享受了三年之爱啊!”

《孝经·丧亲章》中,孔子说:“孝子之丧亲也……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不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对父母丧期间孝子的行为,孔子还是比较实际和有先见之明的。孔子强调三天必须吃饭,不能“以死伤生”。大概是三天不吃不喝死不了人,过了三天就不保险了。后世为博取孝子的美名,变本加厉。东晋许孜守父母丧,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北魏赵琰守父母丧,终身不食盐和调味品;李显达丧父,“水浆不入口七日,鬓发堕落,形体枯悴”。其实,这都不是孔子的本意。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对父母祖先的祭祀,孔子认为主要出自对祖先“慎终追远”的道德情感的培养。究竟先祖的神灵存不存在?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个“如”字,实际上否定了“神”的存在。宋代程颐对此解释说:“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恭敬。”所以,祭祖主要是培养“孝”和“恭敬”的道德意识手段,而不是对神灵庇佑的盲目崇拜。

9.子承父志

《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父亲活着的时候可以约束子女的行为,这时想要了解判断这个人的为人,就需要观察他内心的愿望;父亲过世后,子女能随心所欲、自作主张了,这时想要了解判断这个人的为人,就应着重看他的行为。如果父亲过世三年了,仍然遵从先父的教诲、遗志,就是真的孝了。

孔子赞美鲁国大夫孟庄子的孝,就是由于孟庄子能够继承父志。《论语·子张》载,曾子说:“我听老师说,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不改变父亲的政治措施,是别人做不到的。”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并不是说“父之道”无论正确与否都得盲从。孔子一贯主张父有诤子,对父母的错误要谏诤。鲧用堵塞、拦截的方式治水,大禹改为疏导入海,只是方法的改变,但没改变父亲治水的遗志,是真孝子。孔子认为,子女应从对父亲的真挚感情出发,继承父亲的志向,才算是真正的孝。

10.移孝作忠——政治伦理化的君臣父子论

孝的政治化,在孔子以前就开始了。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在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齐桓公大会诸侯,有多少国家大事要讨论,竟然订立了如此三条盟约,可见这三条就是当时头等的国之大事。

孔子的高明之处,就是把社会政治收缩为家庭人伦,再由家庭人伦发散到社会政治,从而把社会政治和家庭伦理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外在的等级制度内化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伦理道德意识和自觉要求。

《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有若讲:“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孝经·广扬名章》孔子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孝敬·孝治章》孔子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

《论语·为政》中,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能影响政治,我这已经参与政治了,难道只有做官才是从政么?

周代国家的特点是家国同构,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位,其他儿子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当诸侯,其他儿子当大夫,以此类推。天子和诸侯既是君臣,又是父子,臣对君忠,也是子对父孝。诸侯之间都是兄弟,睦邻友好也是兄弟之间的“悌”。“养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孔子倡导“孝”是下对上,是纵的关系;“悌”,是诸侯、大夫间横的关系。这样,从纵、横两个方向把天子、诸侯、大夫等政治伦理关系构建起来了。他说的“以孝治天下”,“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道理也在这里。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目的也就达到了。

由“孝”而“忠”,从“亲亲”到“尊尊”,是孔子之孝发展的模式和途径,他的结果之一便是伦理道德的政治化,政治的伦理道德化,二者合二为一,这就是孔子血缘宗法伦理与政治相结合的君臣父子论。

(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论孝

孟子的“孝”思想散见于《孟子》一书的各篇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世俗五不孝

赡养父母,最根本的是让父母衣食无忧。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指出,当时社会风俗中有“五不孝”:懒惰不事生产,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吃喝赌博,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贪财好利,偏爱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胡作非为,株连父母,四不孝也;好勇斗狠,危害父母,五不孝也。

“五不孝”之中,前三条是涉及衣食方面的“父母之养”。后两条是讲,即便是在衣食方面照顾“父母之养”了,在外面为非作歹、好勇斗狠、作奸犯科,令父母整天担惊受怕,寝食难安,甚至株连父母,也是不孝。

2.从“色养”到“养志”

孝敬父母,孔子提出“色养”,孟子主张“养志”。“养志”即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如果说吃饭穿衣敬父母是“养身”,是重视父母的物质享受的话,那么,让父母“老有所乐”就是“养志”,或者叫“养心”,是重视父母的精神享受。“养志”是孟子对孝提出的高层次要求。孟子以曾氏三代的事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曾子(参)奉养父亲曾皙的时候,每顿饭必有酒肉;收拾剩饭的时候,必定要问父亲还吃不吃;如果曾皙问厨房里还有没有剩余的,曾参一定会回答说有。可是,到了曾元奉养父亲曾参时,情形就不同了。虽然每餐也有酒肉,但收拾剩饭时从不问曾参还吃不吃,而当曾参问厨房里还有没有剩余时,曾元就会回答说没有,这是打算下一顿再奉上。曾元对待父亲,只能叫做奉养口体,有吃有喝就行了,而不太在意态度。可在曾参那里,却是奉养意志,在吃好喝好的同时,还要满足双亲的精神和意愿,让他们心情舒畅。不用说,像曾子那样侍奉双亲的,才是合格的孝子。”

孟子“养志”的思想,是对孔子“色养”的积极继承,成为儒家孝道的重要内容。唐德宗时,秘书监穆宁曾告诫子孙说:“君子之事亲,养志为大。”北宋诗人林逋《生心录》讲:“子之事亲不能承颜养志,则必不能忠于君上。”

3.婚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远古社会男女自由择偶,婚姻不需要通过父母媒妁。西周开始推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古代婚姻媒介的新风尚。然而,自由谈婚论嫁的氏族遗风仍大量存在。

鲁庄公见党氏女孟任貌美,承诺立她为夫人,二人割臂盟誓,遂成夫妻。鲁国泉丘有一女子,梦到有人用一大帷幕覆盖孟孙氏的家庙,她便和邻居的女子一起投奔孟僖子,三人盟于清丘之社说:“有子无相弃也!”

从这两件事反映的情况来看,“盟誓”是男女自由择偶的一种形式。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反映的正是远古这种自由择偶风俗。

随着婚姻方面移风易俗的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渐占了主导地位,无父母之命的婚姻开始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诗经·齐风·南山》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孟子·滕文公下》大声疾呼:“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对待父母之命,孔子提出“无违”,孟子则把“无违”具体化到婚姻问题上,在婚姻上儿女听从父母之命,这本身就是孝。古代妇女有三从四德,“三从”即“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或者叫“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强调妇女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父母之命。

其实,孟子的这一说教,对倡导孝敬父母并没起多大作用,对扼制、摧残男女的自由恋爱却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后人把孟子的话称作“钻穴逾墙”、“钻穴逾隙”。那些真情相爱、私下交往的男女关系一旦曝光,一句“钻穴逾墙”,就能让她们无地自容。

同类推荐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本书从民族风俗、节庆庙会、楹联妙对、民居建筑、特色服饰、姓氏生肖、图腾信仰、曲苑杂技、武术舞蹈、传统技艺、坊间传说十一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常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经典国学必读书系(套装共21册)

    经典国学必读书系(套装共21册)

    本套书包括《国学之子学精粹》、《国学之史学精粹》、《国学之蒙学精粹》、《国学之经学精粹》、《国学之集学精粹》、《国学之常识精选与趣典》、《庄子(杂篇一)》、《庄子(杂篇二)》、《庄子(外篇一)》、《庄子(外篇三)》、《庄子(外篇二)》、《庄子(内篇)》等,共21册。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也称《商子》,现存24篇。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容比如不能让利益一致的人相互监督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本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 不可不知的美国常识

    不可不知的美国常识

    美国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国度,不仅是世界上的强国,也常常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潮流。走进美国、了解美国,可以开阔视野和提高个人的认知,可以让每一位读者在短时间内认识美国。本书从签证移民、教育、留学、旅游、历史、文化等十一个方面,系统地介绍美国。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广泛收集美国的相关知识,然后精心遴选,书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均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在全球化的今天,读这本书,最大的益处是帮助读者对美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大洋彼岸的国度不再神秘,为那些还未做好前往美国的人们提供及早认识美国的契机,同时为即将前往美国的人们提供更可靠的行动指南。
  • 幸福的柠檬

    幸福的柠檬

    “本书精选了作者74篇小小说,题材宽泛,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成长、励志等,语言鲜活,富有灵性。透过这些篇杂,可以让读者触摸到真善美,触摸到一种大爱情怀。作者的笔触立足鄂北本土,倾向于底层,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被人忽视的东西。在塑造小说人物时,用引人入胜的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朴实真挚的语言,不经意间戳中人们心底那处柔软,让人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婚宠妖娆:总裁要负责

    婚宠妖娆:总裁要负责

    从回国的那一天开始,温雪初的心里就燃烧着汹汹火焰,除了复仇,其他事情再也入不了她的眼!事业?不过是复仇的手段。婚姻?不过是无用的累赘!总裁中的顶配裴正卿摸着下巴沉吟:“即使求婚的人是我?”温雪初双手抱臂斜睨他:“就因为是你才拒绝,你一个大龄带娃男青年,在婚姻市场还有什么优势可言?”裴总裁黑着脸把儿子往她怀里一扔:“儿子都有了,必须以身相许以负全责!”温雪初懵了:“我跟你什么时候有的儿子,我怎么不知道?”
  • 布衣神相3:杀人的心跳

    布衣神相3:杀人的心跳

    武功高绝的李布衣以为人看相为幌子,惩恶赏善,扶弱锄强,黑道武林对他恨之入骨,对他明的挑战暗的谋杀,都被李布衣一一避过。作者将相术与武术揉在一起,创作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武侠小说。
  • 最强修真弃少

    最强修真弃少

    修真界东阳仙尊穿越在许家弃子许阳的身上,一身神鬼莫测的修真界法术,让他傲立俗世!
  • 我的运气加减器

    我的运气加减器

    步烦带着运气加减系统穿越,本以为这是个和平时代,却没想到,这和平下的外表下掩藏着一个更为波澜壮阔的魂士世界。魂境,灵境,神境,各路大佬纷涌而至;身世之谜,宗派造反,魔宗秘云,妖族灭世,一个个谜团接踵而来;且看一个穿越而来的年轻人又将如何在系统的帮助下走向巅峰……ps:新人新书,跪求各位大佬收藏,推荐!
  • 谷崎润一郎作品集:近代情痴录(新民说)

    谷崎润一郎作品集:近代情痴录(新民说)

    《近代情痴录》收录谷崎创作于青年至中年间的六篇官能小说,皆属其前期创作中艺术成就较高的题材类型。这些作品主要围绕“情”而展开,各自以独特角度探索人性深渊,既有唯美主义的耽溺与沉沦,亦有官能小说的挑衅与骇俗,形成了一系列以欲望反叛时代的文学告白书,他亦以此为日本乃至世界的现代文学史增添了个人风格化极强的创作实践与美学实验。同时,此批作品不但延续了其初期创作中的世纪末美学与“恶魔主义”风格,亦可从中窥见后期经典长篇之题材类型与故事雏形:官能的愉悦与可哀,浮世痴人的呓语和独白,于阴翳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迷狂处展现生命热力。
  • Heartbreak House

    Heartbreak Hous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星核斗天

    星核斗天

    “什么,你说道德经没用。”“我告诉你,用什么东西跟我换我都不换。”秦天如是说,他发现道德经不在只是一篇古文那么简单……地球青年秦天来到了星核世界,觉醒原核,他发现人们都是一个原核,而他自己却身负两个原核……煅经骨,九星圆,真核动,神冲天。这是一个异常残酷的世界,异常凶险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人类修炼,排山倒海,崩山断水。
  • “官匪”县太爷

    “官匪”县太爷

    希望读者朋友们记住这个惊心动魄的日子: 2000年12月12日。2000年12月12日上午,一位自称是“即将成为死囚”的中年男人给成都《天府早报》社的编辑苏黎先生打来了一个热线电话。据那位“即将成为死囚”的中年男人在电话里说:他很喜欢阅读《天府早报》上自2000年8月14日起开始连载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我为苑囚写遗书》。据他说: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数百万资产的大老板,家境豪富,没想到遇到一个比土匪还黑心的官匪“县太爷”。
  • 礼运

    礼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抓住机遇指导(学生素质规范教育)

    抓住机遇指导(学生素质规范教育)

    成就事业、追求幸福应该是人生的目标,它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拥有健康,获得爱情,具备高超的能力,掌握命运之神,牢牢抓住每一次难得的机遇,才能步入幸福的殿堂,实现事业的辉煌。懂得把握机遇,你才会成功,如果不懂你将一辈子低人一等,《抓住机遇指导》内容不错,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