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6100000012

第12章 明心见性与证果三者的区别

今天讲一讲明心、见性、证果三者的区别。

学佛的人经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什么学佛一定要明心,一定要见性,一定要证果呢?明的是什么心?见的是什么性?证的又是什么果?没有明心,能不能见性?没有见性,能不能证果?为什么古人把它们排列得如此有序?明什么样的心,才是真正的明心?见到哪种程度的性,才是真正的见性?提到证果,学佛的人都知道要分很多层次。罗汉分四个等级,菩萨有十地,就连佛还分法身、报身、化身三种。

常听到大家说某某学佛已经见性了,这种人见的是哪种程度的性?见性之前是否明心了?心有真心、妄心和肉团心。肉团心与佛门所讲的“心”是不一样的,修行人明的不是这个心。无论你明的是哪个心,学佛首先要明白真心与妄心的区别。什么是妄心?什么是真心?通常讲:“这个人妄想多,很散乱。”这讲的就是妄心。有时听人说:“这个人功夫很深,入了境界如如不动。”这指的就是真心。

为什么说“明心见性”,而不说“见心明性”呢?对于初学佛者,佛门里通常把心分为真心与妄心。但对于大成就者,真心与妄心是同一个东西。想知道乃至明白自己的真心,需要妄心的显现。尤其在静坐中,当杂念特别多,很散乱时,这个境界指的就是妄心。有一天你明心见性了,会发现:散乱的杂念也是真心在起妙用。但这个境界是功夫,不是理论。如果你的功夫达到了一定程度,会感受到“心”与“性”是一不是二。既然如此,为什么祖师要把它分成两个呢?把它一分为二来讲,大家会更明白。

如果用“理”和“事”来讲,明心偏重于理,见性偏重于“事”,也就是功夫。如果你是从理走到功夫上,再从功夫上走出来,你会感到理和事原本是一体。如果不是这样(理→事→走出来),理还是理,事还是事。

大家可能会问:“理和事怎么衔接?怎么运用?”这就涉及到大家经常提的一个问题:是闭门修炼自己,还是走出去修炼自己?这是一个让出家和在家修行人都疑惑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应该彻底地走出去,通过做人做事来修炼自己。有的人则主张与世隔绝,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修炼。实际上你会用功,两种方式是一样的;你不会用功,哪种方法你也用不上功。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下手呢?就像刚才静坐时,念佛机一直在播放六字大明咒。期间有几秒钟我被念咒的声音转走了,也就是住在声音上了。六根降伏不了,就会被六尘带走。我们用功不应该住在色、声、香、味、触上。如果眼睛看到好看的颜色移不开,就著在了色尘上;耳朵听到好听的声音移不开,就著在了声尘上;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如何管好六根,不让它被六尘带走呢?就是要用功进入状态。用一句流行话来说就是“进入功态”。就像看电视,如果非常投入,进入到电视情节里面,周围的声响、动静都感觉不到,这也是进入了一种状态。一个人打坐一旦有了境界,就被内在的境界抓进去了,六根自然容易关闭,六尘也就干扰不了六根。而我们现在是被外界的声音拉走了。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内在的境界,自然被外在的境界所转。

打坐时,听到有人叫你,或者听到歌声,这是过去世脑子里录进去的东西,不是外界的声音。

要降伏妄心,就必须把真心找出来,也就是必须“见性”。心、性是一不是二。一个用功的人就怕境界不出现,只要境界出现,就会有禅悦和法喜,就不会腿痛。虽然佛门里很反对人谈境界,总是呵斥谈境界的人,但如果没有境界出现,说明你修行还未见到消息和苗头。

境界是修行过程中的消息和苗头。就像打井一样,如果打了很深还未见湿土,说明还没有消息。继续打下去发现了湿土,甚至快带水了,就说明水快被打出来了,也就是见到消息和苗头了。

我们现在打坐还没有境界,如果有,也是以胡思乱想为“境界”。古人所说的境界是指比较高的境界,比如天眼有所打开,接收到一些隐态的信息等。但是,一旦执著在这些境界上就会很麻烦。所以祖师大德们都强调不要执著境界。

只要路走对了,每一步都会有道中的消息,除非你没有入门。如果一个人不把对外界执著和留恋的心转移开,他是无法深入到内在境界中去的。为什么有的人腰杆子一挺,眼睛一闭,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因为他享受内在的境界去了,外在的境界干扰不了他。这时候即便六根没有完全关闭,前五根也可以完全关闭。

关闭眼根比较容易做到,但静坐的人耳根非常敏锐,外界一点点声音都能听到。如果这两根能关闭,自然会耳聪目明。刚开始打坐无法关闭第六根(意根),但前五根完全可以关闭,并渐渐渗透到第六根,自性之光就会渐渐升起。如果六根能完全关闭,自性之光就会完全显现。

如果现在把灯关了,你们闭上眼,眼前是一片漆黑,这就是所谓的“漆黑桶底”。修行就是要打破眼前的无明,也就是要打破这个漆黑的桶底。眼前的无明不打破,你就无法往上修。有一天闭上眼,看到了光明,你的修行就上路了。即便只是一点点的亮光,也是悟道的消息。如果眼前的无明打破了,出去讲法,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讲圆满。自家宝藏永远是属于自己的。

妄心的力量与真心的力量是同一个力量,只是你还没有认识到,更没有降伏这股力量。眼为什么能看?耳为什么能听?嘴为什么能说?你会说这些器官自然就具备这些功能。那么人死后,这些器官还在,为什么就不能用了呢?这说明眼、耳、嘴的背后有一个操纵者,能看、能听、能说的不是眼、耳、嘴,而是那个操纵者。眼、耳、嘴用的是同一个力量。那个力量、那个幕后操纵者只有借助眼、耳、嘴这些工具,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它每天都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显现它的作用。

如果你通过一种训练方法,把眼、耳、鼻乃至六根这些工具都关掉,幕后操纵者就不会再向外作用了,这股力量自然就会显现。它在哪里显现呢?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你所在之处它就在,你不在之处它也在。它不会因为我们在与不在,而存在或不存在。

那么你们会问:这个力量或东西是靠明白的,还是靠见到的?是靠见到的,也是靠身心感受到的。但是在见到和感受到之前,必须有一个明白真心和妄心的过程。

明心容易,见性难。经书和祖师大德们的开示都是同时讲两边的境界。因为通过讲两边才会有比较,通过比较才能认识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世间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衬托、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一个,你会明白另一个。比如在白布上放红色的牡丹花,就是为了让你把牡丹花看得更清楚。要想让任何一个图案完全体现出来,都必须找一个合适的底色来衬托。修道也是如此,真心犹如牡丹花,妄心犹如白布,只有用妄心来衬托真心,我们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

但用功的人往往不喜欢底布,总想直接看牡丹花。没有底布,再加上功夫不够,你怎么看得到牡丹花呢?只有当你的功夫特别纯熟时,才不需要底布来衬托牡丹花。

如果你想通过静功把真心找出来,你如何把静功培养出来呢?当静功培养出来以后,你又如何把真心找出来呢?天天关在屋子里以静求静只是一个阶段。如果能把握自己的六根,根本不用把自己关闭起来。你走到大街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六根不动,这与把自己关起来有什么区别呢?你关不掉六根,把自己关起来,只是看不见外在的事物,你的功夫仍然用不上去,又有什么用呢?

今年夏天我到五台山,在一个女众道场讲开示。一个比丘尼说她天天被六根烦得不得了,问我能不能帮她关掉。我说:“有一个很快的方法,少则三天,多则七天。五台山有一条香火街,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那儿挤来挤去。你把头剃得亮亮的,穿得整整齐齐的,每天在这条街上走十个来回。至于什么结果,现在感受不到,过段时间我会打电话问你。如果相信这个方法,你就去做。”

她果然去做了。后来我问她,她说头一天根本无法忍受,快崩溃了。第二天轻松多了。第三天就更轻松了。我问她:“当你晚上回到寺院,闭起眼睛,白天的所见所闻,你能记住哪个镜头呢?”她说全部都看到了,但哪个也记不清。三天下来,她真的达到了见而未见,闻而未闻。她走路的时候也在看,是自然的看,而没有看具体的东西。

用这种方法走了七天,她寺庙的出家人对她评价说:“喊她,她听不见。和人走对头了,也不知道让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她的六根即将或者说有所关闭,内在的力量已经慢慢升起来了。这股力量是从外面返回去的。因为她不用眼根、耳根等六根了,六根自然关闭,这时候有眼等于无眼,有耳等于无耳。一旦达到这个境界,根本用不着把自己关闭起来。严格来讲,这个境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闭。但这也是沿途风光,也不究竟。

我们现在闭关是强迫性的闭关。因为平时达不到六根关闭,所以才走进山洞,贴上封条,强迫自己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到。如果你很幸运,强迫上一两年,也能把内在的力量逼出来。逼出来以后再把关房打开,你也能“有眼不见,有耳不闻”。这时候你自然昼夜六时与自性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外在的境界再好看、再好听,你也可以随时回到内在。

刚开始一不留神可能会被外境拽走,就像刚才我一不留神,被念佛机的声音所转一样,但是“知”就像一把宝剑,会把外境与内在一下砍断,你又会回到了了觉知的状态。有时候你把人骂了,打了,过后又后悔,这是“事后觉”。真正有觉知功夫的人是念起即觉,也就是佛门里讲的做得了主。一个做得了主的人是生死自在,来去自由,想到哪里就可以到哪里。如果临命终时觉知未出现,就会被业力牵着走。

死亡是大昏迷,晚上做梦是小昏迷。如果小昏迷做不了主,大昏迷就更做不了主。因为做梦时前五根都关闭了,只有第六根(意)在作用。临终时也是如此,死亡后,第六根也会随之关闭。我问学净土的人:“你怎么往生?”他们都说临终靠佛接引。我说:“尽管你很自信,但做不了主还是不行。即便佛来接你,你也不会跟他走。因为那时候你是处于昏迷状态。”

“明心”是理上的开悟,开悟后在功夫上就不会出偏差,所以明心后才能迈步。但现在大家还没有明心就开始迈步了,所以一直在原地踏步。没有明心,你怎么迈出第一步?纵然迈出了第一步,离证果还很遥远。

问:见性后还会不会堕落?

师:见性后,你的贪、嗔、痴不断,怎么会不堕落呢?如果你什么都不爱好(财色名利和吃、穿、用等种种享受),说明你已经超越了六根,什么都不执著了,你见性后就不会堕落。就像我特别爱听音乐,临命终时就可能被音乐接走。

我刚出家时,一位法师对我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天天什么都不做(不看、不听、不讲,六根不工作,不追逐外境),又不感到寂寞,这样用功修道就比较快。”十几年前这句话并未引起我的注意,但现在我经常用这句话去观察来到我身边的人。

如果一个人一无所住,转入修道,就是非常利的根器。实际上一个人的根器很容易看出来。如果一个人耐得住寂寞,又一无所求,这个人前世已经修到很高的境界。有的人一没事干就感到空虚无聊,这说明他内在没有力量,必须靠外在的事物来支撑自己。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去极端化”宣教读本

    “去极端化”宣教读本

    本书以简练的文字揭示了人类文明变化和进步的基本规律,指出变化和进步是宗教的基本特征,对宗教极端主义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着重介绍了新疆伊斯兰教演进的历史过程,批判分析了近年来新疆宗教极端势力制造恐怖活动的根源及对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及民族和谐造成的消极影响。本书有助于读者真切认识宗教极端势力的危害性,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目的,进而推进新疆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语》精选流传禅林、脍炙人口的禅宗格言名句,结合富有启迪性的禅门智慧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诠释,将禅语的精髓要义,呈献于读者面前。全书语言精警凝炼、形象明快、雅俗共赏,能让读者准确全面、生动亲切地领悟、欣赏经典禅语的言外之言、味外之味、韵外之韵,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经典禅语》将带领读者感悟禅门智慧,培养禅悦心态,为红尘浊世中迷失自我、喧嚣烦躁的现代人找到安稳身心的家。
  • 道德经说什么

    道德经说什么

    樊登读书会百万听众订阅。西安交大韩鹏杰教授精研数十年,以魏晋时期天才学者王弼注解本《道德经》为依据,以独有的“以经解经”特色,用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带给读者一个立体的《道德经》,并用形象生动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国学素养,进行逐章逐句解读,重点讲解书内《道经》“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贵德”“反者,道之动”;《德经》“以下为基”“大象无形”“福祸相依”等核心思想,力求深入浅出,让读者全面了解《道德经》的思想与智慧,感受中华文化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引领读者感受国学文化的智慧。
热门推荐
  • 复仇旅

    复仇旅

    父母接连遭到金鹏堡杀手暗杀,姐姐也不知所踪。于是,愤怒的少年踏上了复仇之旅。
  • 狩猎

    狩猎

    夜色浓重,除了一排排倒退的路灯,公路边的森林藏匿在黑暗之中,某种令人惴惴不安的恐惧蔓延开来。车厢里是富有节奏的音乐,伊恩双手扶着方向盘,偶尔随着音乐应和两声。他看了看手机的GPS导航,大概还有半个小时才到最近的小镇。伊恩顺手摸了摸,咖啡杯已经空了。他有些困倦,打了个哈欠,这时候电话却响了。戴上耳机,那端传来吵闹起哄的声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拥有你给的温柔

    拥有你给的温柔

    后来南山的风吹散了谷堆北海的水淹没了墓碑陆忆然,故事的开头是你,故事的结尾还是你谢谢你赐我空欢喜
  • 恐怖如斯乎

    恐怖如斯乎

    那些曾经遗忘的细节,曾经的努力,如今都被蒙蔽,事情发展往往被最终胜利者掩盖。最后的结果却由他们定义事情的真伪,和他们口中所谓的正义。
  • 这个夏天甜甜的

    这个夏天甜甜的

    赖小氨只是去帮忙送了个作业想不到就把自己的心送出去了,林咨凡还不知道自己只是去上了个厕所就已经被人盯上了。赖小氨觉得这个夏天好像有一些不一样,是因为她的世界出现了一个叫林咨凡的男生吗?原来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从遇见你开始,这个夏天开始了,它会是什么味道的呢?本文讲述的是一个轻松甜蜜欢乐多的夏天故事,和这个夏天更配哦,快来感受感受吧。
  • 破灭虚空:山海界

    破灭虚空:山海界

    山海界,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人类势力各自为战,南荒兽族蠢蠢欲动。人类至强者“虚空大帝”已经消失数万年之久,相传其留下的本源力量就藏在山海界的某处。“虚空宝藏”的传说到底是真是假?我们一起开始这段奇幻旅程,去探个究竟吧……(玄幻+有CP+BE+空间+爽文无系统)(又名:虚空)(女主工具人,慎入!)
  • 半俗半雅

    半俗半雅

    "那年的梧桐树,还在那里,可是早已物是人非。这个说爱她的男人,让她怎么相信他们可以天长地久。再多的误会、欺骗,也抵挡不住他后退一步带来的寒心。那么他们究竟还能不能在一起?无数的坎坷挡在他们两人中间,她只希望,这一次,她没有给自己留下后悔,她希望这一生,不悔。"
  •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

    作品通过对可爱的白雪公主、善良的小矮人、天真的小红帽、可怜的灰姑娘,以及狠毒的继母、狡猾的大灰狼和贪婪的渔夫妻子等形象的淋漓尽致地刻画,大力弘扬正义、善良、慈爱、忠诚、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对虚伪、自私、狡猾、怯懦等恶劣品质进行了嘲讽和鞭挞。这些童话故事,以丰富的想象、美丽的憧憬、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启迪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智。
  • 末世之韶冉

    末世之韶冉

    万河星历5648年,帝国星际战争取得了胜利。战争总指挥官韶冉上将却在战舰返航途中无故失踪。公元2002年,一名叫做韶冉的女孩在地球华夏诞生。重新轮回后,韶冉觉得有可能孟婆给她喝的汤掺了水。所以,公元2018年,她恢复了前世的所有记忆。原本恢复了记忆也没什么,前世孤家寡人一个的韶冉表示,这辈子只想和家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谁知,意外发生,末世降临了。看着颠倒的秩序,不怀好意的各色人群以及城墙外磨牙霍霍的丧尸,韶冉怒了:这一世,挡我路者,遇神杀神,遇佛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