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6100000070

第70章 只有跟佛比才能看清自己

今天换一种方式,大家推选一个人出来讲开示。光听,不学着讲,总以为自己懂了,知道了很多。只有让你讲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很少,很多知识都不懂。如果一个人对修行真的通达了,不仅会用功,而且会讲,讲出来的理论都是系统的,不会颠三倒四,前后不一致。如果你讲不出来,说明你没有真正明白,你用功也肯定无法上路!

学佛修道最关键的就是几句话,而几句话里最关键的就是几个字。要把这几个字落在自己的言行中,既困难也简单。心态没有转变时,就会觉得很困难;心态转变了,再大的困难也不是困难。

就像一个人面对一个事物,当心里不愿意接受时,就会觉得是一种痛苦;当转变心态去接受时,这个事物对他而言也就变成了一种享受。前后面对的是同一个事物,只是因为心态转变了,对这个事物的感受也完全改变了。

就像一个爱喝酒的人,说酒香得不得了。而一个不会喝酒的人就说酒辣得不得了。一旦后者学会了喝酒,就不会觉得酒辣了,也会觉得酒很香。其实酒并没有变化,只是这个人的感觉变了。

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刚开始觉得这件事不对,那个人不好。有一天心态转变了,就会觉得这件事对,那个人也好。那个人与这件事并没有改变,只是自己的心态转变了。

又像你们没来这里之前,觉得万行很有修行,修得很高。住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之后,又觉得万行什么都不是了。那么在此期间,万行是否倒退了呢?就万行本人而言,不仅没有退步,而且一直在努力提升。可是在你们看来,万行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笨了。究竟是谁变了?

为什么前后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实际上每个人都渴望进步,也都在进步。只是我们对身边的人期望过高,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见看对方,给对方定性。如果不带着自己的知见看对方,也就不存在对方前后不一致的感觉了。实际上是自己的思想前后不一致,所以看对方也就前后不一致。

我看大家来到这里以后都在进步,但是进步比较慢。究其原因,一是我教导的方法不得力,二是你们原有的成见太深了,很难转变。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学习,就要把自己过去的成见暂放一边,不带任何成见去学习。学完之后,再把所学的与自己原有的知见作比较。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对方一句话就会让我们受用终生。问题是我们能否心平气和地聆听他人的意见呢?

在座的接触佛教都好多年了,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让你们讲的时候,你们就要大胆地讲。你讲的只是你自己的理论,不代表佛,也不代表某位祖师。你讲的也不应该与佛、与祖师一样。你就是你,并不是你讲的必须与佛、与某位祖师的相同,才是对的。佛与佛之间、祖师与祖师之间也有差别。

内在的东西不往外掏,永远都没有。只有持续不断地往外掏,才能让自己的内在变得充实、丰富和圆满。如果不断地把外面的东西往里塞,反而会使里面的东西失去更多。

今天晚上我那个叫什么师的湖北老乡没有来吗?每次我讲的时候,他都会对答,好像什么都懂。如果一件事你真懂了,按自己的方法去做,一定行得通。别人按你的方法去做,也必然行得通。如果你认为自己懂了,做起来又行不通,说明你的认识还是错的。

为什么方法重要?因为方法就是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方法。学佛的人只有通过规则才能入道。尤其是刚学佛的人,更需要规则。

可是很多学佛的人都自由散漫惯了,看上去像很有规矩,实际上什么规矩都没有,都是无拘无束。既然无拘无束,你怎么管得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呢?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管,同样你也不会自己管自己。如果你能接受别人的管束,你也能自己管自己。你做事喜欢按规矩去做,你学佛修道同样也能按规矩走进道里面。

这样讲大家可能很难接受。因为你们都认为学佛就是为了自在,为了超越。实际上如果你没有经过一段正规的训练,没有学会正规地走路,你怎么可能把路走好呢?就像学书法一样,没有经过一段时间楷书的练习,没有楷书作功底,你怎么可能把行书、草书写好呢?你从来没有按规矩正规地训练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怎么可能很好地做人做事呢?又怎么可能超越方法,超越自己呢?规矩就是各行各业入门的基本功。

刚才我去看了在“狮子”肚子里闭关的星雨,他说他最近几天心态很稳定。实际上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几天他的心非常浮躁,说话也非常激动,站在那里都站不稳,脚一直动来动去,手也动来动去,一会儿摸摸脑袋,一会儿摸摸手,他却以为自己很稳定!前段时间我去看他时,他连话都懒得跟我说,那时候他的心才是真正的安静。可是他觉得自己那时候不安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一个人处在大散乱中时,他会以为自己很专一,很清净。当他真正专一、清净时,又会觉得自己很散乱。就像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很有能力,修行很高时,实际上既没有能力,修行也不高。相反,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既无能力,也无修行时,实际上他就在道里面,已经修得很高了。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安静时,才能感觉到自己散乱。一个人在散乱中,是感觉不到自己散乱的。当一个人很有能力,觉察到某件事情自己做得不够完善时,才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很差。而当一个人没有能力,什么都不会做,对事物看不清,认识不透时,就会觉得事情很简单,自己的能力很强,修行很高!如果能彻底地认识外在,就意味着对自己的内在也彻底地认识了。彻底认识内在的同时,也就彻底认识了外在。

我们都是来学佛的,要跟佛比,跟祖师比,跟圣人比。不要跟凡夫比,不要跟你身边的张三、李四比,跟他们比,你还有什么出息?他不想成佛,不想成圣,也不想成贤,只想做个混日子得过且过的人。结果你跟他一比,觉得自己还不错,还算个“东西”。实际上你什么“东西”都不是!只有跟佛比,你才能看清自己。

可是我们往往不跟伟人比,不跟圣人比,从不拿伟人、圣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总喜欢跟身边的凡夫比!难怪我们很难进步,很难提升自己的素质。自己想要什么难道自己不清楚吗?既然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还跟身边的人比呢?

明眼人到处都有,况且我们生活在群体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也许身边的人看不清,但总有人看得清。人,不怕别人不认识自己,就怕自己做得不到位,没有能力和德行值得别人认识。

别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做,你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别人不能做的,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而且能做好,那才说明你与众不同。伟人之所以伟大,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能接受常人所不能接受的。佛之所以是“佛”,是他做的事别人不愿意做,他走的路别人无法走。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同时要认识到:要成佛,就要忍受凡人所不能忍受的;要成圣,心量就要不同于凡夫。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往佛的方向靠,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进步就快了!

年轻人啊,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你不严格要求自己,谁能严格要求你呢?父母对你严格要求,结果你跟父母合不来,感情不好,离开家,还说跟父母不投缘!师父对你要求严了,你跟师父也不合,也说跟师父不投缘!如果师父顺着你来,父母顺着你来,你就会说跟他们很投缘。一个人不能接受他人的劝导,不愿意听逆耳之言,永远都无法进步,永远都走不出凡夫俗子的思想框框!

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降低了自己的人品、人格。就像很多人都喜欢谈论的一个话题——财。有的人因为爱财而喜欢占便宜。你占了一点小便宜,也是生活;你不占那点小便宜,也一样生活。结果你因为爱占便宜而被人瞧不起!就算你占了一点小便宜,因为怕被人发现,还要想办法掩盖自己,为自己辩护,还要活在恐惧中,多得不偿失啊!如果你心里亮堂堂的,坦坦荡荡地以真实面目示人,你做人做事就会轻松、自在。想要超越、洒脱、自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活得真实!你对自己真实了,你就是一个自在的人!

你们有什么问题讲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问:请问师父,“反闻闻自性”的法门怎么修?

师:每一个方法都必须反闻闻自性,反见见自性,反照照自性。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入道,想成道,无有是处!所谓反闻、反见、反照,实际上就是能觉察、能看见,进一步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个人如果觉察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他也不可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像我们做事的时候有了抱怨心,生了烦恼,如果我们能觉察到自己有抱怨心,起了烦恼,就叫“反见见自性”。如果觉察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说明还没有觉察到、看到自己的自性。

如何闻自性,见自性,把握自性呢?靠的就是“静心”。至于如何静心,采用哪种方式静心,因人而异。有的人通过念佛,有的人通过持咒,有的人通过拜佛,有的人通过打坐,有的人通过吵架,有的人通过紧张工作的压力……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让你达到专一不二,一心不乱。只有一心不乱的时候,你才能闻自性,见自性,进而把握自性。所有的方法无非都是让你静心。心静下来了才能专一。专一之后才能入定、入道,乃至得道。

看你们的眼神,一个个都那么迷茫,散乱,无助,没有方向。这说明你们从来没有把一件事情装在心里,没有一件事情在你们心里产生过压力。如果一个人感到有压力,说明他心里面装着一件事。有一件事放在心里,就意味着他对这件事很专一,他就生不起妄念,他的心也就无法散乱,他的表现也就不会是茫然和无助。

内心无事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内心有事,说明已经有了方向。你们明天做什么,自己知道吗?正因为你们不知道,所以吃完早饭后都在等待。这时候你们内心的念头根本没有往一个方向集中,没有定在一件事情上。

如果今天晚上甚至更早之前,你们就知道明天要做什么,那么在这段时间里,你们的力量、你们的心力就已经集中在一个方向了,这时候你们的眼神里怎么可能流露出彷徨呢?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鬼谷子

    每天读点鬼谷子

    本书以从先贤的思想中吸取营养,在创业时从实际出发、思虑周详,在事业发展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职场竞争中认清形势、胜券在握,从而使我们能够在生活工作中捭阖纵横、潇洒自如,逐步达到人生的顶峰。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能忙能闲生活禅:星云大师谈心的妙用

    能忙能闲生活禅:星云大师谈心的妙用

    本书共8章,约57千字。书中主要节选星云大师的生平著作与在各地弘法讲演中的精彩言论和开示,包括对禅的解释、学禅的目的,如何修禅、禅对生活的帮助,活在当下,利益社会。以平实、浅白的文字叙述禅对人生,对生活的意义,给人智慧和启迪,给人信心。
热门推荐
  • 零和游戏

    零和游戏

    棋牌的对局几乎都是零和游戏:一方的所得正好是另一方的所失。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却大半都是混合式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人们只能尽可能地谋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能把所有的利益据为己有。因此,你必须彻底改变非输即赢的“零和”思维模式,若想妥善地协调利益关系,就应记住:双方皆获利远胜于单方获利。本书提出了可供你选择的60余条策略,运用这些策略,你也许不能赢得每一次战斗,但你一定会赢得整个战役。
  • 食梦语录

    食梦语录

    不问来客,不问归途,不问去向,大梦三千,所思所念皆是星河。
  • 重生之上帝请开窗

    重生之上帝请开窗

    上帝在关上你一扇门的同时,总会为你开一扇窗而窗外,是久违了的阳光
  • 万世书屋

    万世书屋

    大学毕业的林奕,放弃了去知名企业实习的机会,继承了亲人留下来的书店。一部黑色手机,让他成为了万界书屋的主人。从此,他成为了万界书屋的老板,有事没事撸撸猫,看看书,喝喝咖啡就可以了。顺带……呃……做做销售!林奕: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太上老君的《一气化三清》、萧大侠的《降龙十八掌》,炎帝萧炎的《炎分噬浪尺》修炼秘籍,一律九万九千八!路人:白痴!林奕:…………万界书屋,收罗了诸天万界所有书籍的书店!一本!只卖九万九千八,你……值得拥有!太贵?没钱?没关系!我们有缘,送你又何妨?
  • 木叶之最强药师

    木叶之最强药师

    主角穿越到了火影世界的药师兜身上,开始了不一样的道路。仙术、医疗忍术、科研成就他的忍界巅峰地位!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异世之征国

    异世之征国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穿越异界,穿就穿了吧,咱有金手指也不怕,却不想金手指竟然出了问题,江华表示,我真的不慌,一点都不!
  • 我在玄幻世界捡宝箱

    我在玄幻世界捡宝箱

    宝箱在手,天下我有。白凡一向的理念就是对敌人就要不择手段,石灰板砖打闷棍,下毒下药喊帮手。“就喜欢看着你们恨得牙痒痒又打不过我的憋屈样子。”
  • 魔宠不好养

    魔宠不好养

    雨天,她捡到了一只黑猫。说好的傲娇呢?说好的听话呢?说好的正常呢?变成人这位,我不认识你。
  • 吕村的疑惑

    吕村的疑惑

    吕村得知父亲噩耗那会儿,学院期末考试刚完,他正想放松一下,母亲宗秀娥打来了电话,她说,他父亲在窑里出了意外,事发时有个肚子痛得很的矿工正蹲在巷道凹处唤“啊唷”,忽听三四丈外传出骇人的惨叫,觉得不可思议就寻声而去,结果脚底踩着了个软乎乎的东西,惊恐得尖叫起来。他的叫声在狭窄幽深的巷道里格外刺耳,惊动了不远处刨煤的矿工,纷纷赶过来,一阵骚动后,就把人抬到运煤的手推铁斗车里,送出硐口来,可人已无法回生了,话到最后宗秀娥劝吕村别过度哀伤想开点,人之生死乃天意也。说实在话,吕村并未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只是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