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6300000047

第47章 一心不乱就是禅(1)

师:今天晚上都是新来的信徒,我不知道大家想听什么,就以大家提问题为主,利用晚上打坐的时间和大家聊一聊。

问:修行的时候会被果报所障碍,怎么才能知道这些果报的因是什么?有什么对治的方法?

师:当果报现前的时候,再去追究它的因,已经没多大意义了。果报现前,第一要忏悔,第二要转变心态,尽量用智慧去化解痛苦,转化业力。并不是像一般学佛的人所说的那样,要一味地忍耐。如果只是忍耐,你会永远痛苦,所以要学会化解。人之所以有很多痛苦,是因为心态转变不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十有八九的事情都不能令我们满意,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不是外面的人与事让我们不满意,而是我们自己不会圆融,心态转变不了,心灵的空间打不开,太固执,太狭隘。凡夫评论事情的好坏,往往是以自己喜不喜欢,是否能接受为标准。如果智慧打开了,任何道理、任何事,我们都能接受,都能看懂。

为什么佛什么都能包容,所有众生来到他面前,都能与他相应呢?因为他有博大的胸怀,无碍的智慧。而凡夫心胸狭隘,内在的智慧不够,所以无法和外界的万事万物相应。有时候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是为了打开我们心灵的另一道大门;有时候正面的教材对我们没有多大触动,往往需要用反面的教材,或者另外一种手法。就像过去的祖师教育弟子一样,跟你讲道理讲不通,就不跟你讲道理,用香板打你,逼着你接受。当你接受以后才恍然大悟:哎呀,祖师说得对!学佛首先要除掉我执,学佛最忌讳的就是用个人的成见给眼前的一切下定义,做判断。佛曾经说过,众生不了解佛菩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其结果就如同萤火虫照虚空。试问,以萤火虫之光怎么能照亮虚空呢?所以你想要了解什么,一定要让自己融入其中。

好多人认为佛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如果佛没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怎么能感受众生的痛苦,怎么能拔除众生的痛苦呢?我们整天向他祈求,他有感应,是因为他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一个明师、一个佛菩萨不仅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且比众生的更细腻,更强烈,只是他把它转化了,升华了,所以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在他身上就变成了慈悲与博爱。而我们凡夫恰恰相反,我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是给予,而是索取、占有。当一个人越向外追逐,越索取,就越痛苦,内在就越空虚。

有好多人说学佛很难,实际上学佛比在社会上做事容易得多。因为学佛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要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学佛就会进步,就能上路。而在社会上做事,各个环节、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位。社会上工作是训练学佛的基础,在社会上你的工作做得不好,事业不成功,你想学佛是很难的。你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做得很成功,游刃有余,你入佛门学佛也会游刃有余。只是我们没有完全深入到学佛的领域,对它不了解,所以把它想象得很复杂。过去祖师们几十年只做一件事,你们在家菩萨如果几十年也只做一件事,同样也会很成功。

问:我胆子小,走夜路的时候老怀疑后面有什么东西。怎么做才能去掉这些不良的心理暗示呢?

师:古人讲胆由心生。阳气足,胆量就大。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怕什么呢?通常都是自己吓自己。

问:我也知道是自己吓自己,但就是改变不了。

师:心念改变不了,一直住在这上面就恐惧;心念转变了,不住在上面,就不会恐惧了。即便是一件好事,你住在上面,好事很快也会变成坏事。人不能进步就是对某些事情过于执着。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人要随着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成长。

学佛有很多方法,一路走过来,并不是一个方法能解除所有的痛苦。我们早课有一句话叫“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佛门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了对应八万四千种类型的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身心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对治的方法也不同,不是一个方法就能治百病。尤其在修行的基础阶段,选择的方法很重要。但是,当你超越了方法,进入了心灵,任何方法都是多余的,只要每时每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可以了。所有的宗教修炼到一定深度,都会回归到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有的人在念佛时身体出现反应,他会说:“念佛怎么不管用呢?”如果你能不在意身体的反应,身心完全放在念佛上,把身体搁置一边,身体的反应很快就会过去。问题是有几个人的心理能不受生理的牵引呢?对凡夫而言,要降伏心,首先要降伏身体。按佛教的说法,修完四禅八定以后才能降伏自己的心,才能达到“唯心所造”,在此之前全都是唯生理所造,受生理的主宰。修道无非是修生理和心理,离开了生理和心理,还有什么可修的呢?虽然我们信教的人知道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可是眼前的、当下的、我们的身体都超越不了,主宰不了,又谈什么修心性呢?就像刚才那个同修讲到晚上不敢走夜路。这样的人即便打坐,他的心也没办法安,他也主宰不了自己,因为身体有问题。如果他的心力很足,就可以转变。问题是他的心力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必须先从身体上下功夫,提升精气神来解决问题。

学佛的人往往喜欢好高骛远,基础的东西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做,总想当下成佛。虽然顿悟确实存在,但那是因为有一个长时间量的积累,才产生了质变。就如同开智慧一样,我们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能开什么智慧呢?有相当一部分学佛的人认为文字般若会障碍修道。文字怎么会障碍修道呢?一知半解,执着文字,才会障道。

有这样两句话,“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不怕聪明能误人,就怕聪明未透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比读书更容易获得智慧,更容易让人开智慧。我们应该在读书的同时学会读社会、读自己。不会读社会、读自己的读书人叫做书呆子,因为缺少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相反,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是难以提升的。

佛教称文字为“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进入实相般若的基础。有一部分人在文字里面打转,跳不出来,就是所谓的“未透顶”,超越不了文字,但文字般若奠定了佛学理论的基础。佛教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让你多看多听多学,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过去出家人到一个丛林参学三年,师父就会叫他离开这个丛林,到其他寺庙继续参学,云游参学是非常重要的,不去参学就没有比较。今天虽然也参学,但只是一种形式了,到一个庙待一段时间,看不惯、不适应、不喜欢,就走了,根本不是为法而来。过去学佛的人真的是为法忘躯,只要这个人有法,他马上就能把所知的丢掉。现在学佛的人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喜欢和人辩论,总认为自己懂的对方不懂。人各有所长固然没错,但我们到一个地方参学,是去学人家的长处,如果你总看人家的短处,每个人都有短处,你到哪里也找不到明师。学佛的人都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他参学的途中,遇到很多在社会上身份很卑微低贱的人,善财童子也向他们参学。这种行为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是现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古人讲:“下下之人也有上上之智。”一个不起眼的老百姓,一个贫贱的人,他的口里也会有真理。所以不应该以身份、外表形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去参学也学不到东西;如果你有智慧,你处处都会发现真理,处处都能遇到有智慧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身边的人当佛看,学佛修行进步就会很快。问题是我们恰恰相反,把身边的人都当凡夫看,以这种心态,即便明师来到眼前,我们也会否定他。为什么佛教讲虔诚心、恭敬心是入门的钥匙呢?如果这两点你不具备,即便你很有智慧,佛门里也把它叫做“狂慧”“邪慧”。即便你入了道,这条道上有很多岔道,由于你的狂慧,你就会脱离主道,走入旁道。

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很聪明,做事转向很快。另一种人,你告诉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我们说这种人一条道走到黑,不会拐弯。实际上这种人做事往往更容易成功。还有一种真正大智慧的人,他不会被任何方式方法所限,会因人因事制宜,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诸事圆满。大智慧是累生累世积累而来的。

我们能把真正的虔诚心、恭敬心培养起来,龙天护法就会把明师带到我们身边。龙天护法是干什么的?就是护持真正的修行人,渴望真理的人。你们学佛是否有感受到龙天护法的存在?很多人相信他们存在,但是感觉不到。为什么感觉不到呢?相信和感觉的区别是很大的。如果你仅是信,遇到事情的时候,关键的时刻,你还是会动摇。必须自己亲身经历过,明白以后的信才是正信,你的信心才会坚定。正信包含了正知正见。

世间上有显态的力量,就有隐态的力量,往往显态是受隐态的影响和支配。中医有这样一句话:阳性的力量受阴性力量的主宰,补阳就要先补阴。实际上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都是如此,有形有相受无形无相的主宰。我们修行就是要捕捉到无形无相的力量,与它融为一体,只有无形无相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

生活中会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如果你对道深信不疑,当遇到逆境时,可以找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把身心调到最放松的状态,在饮食上不要吃太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通过祈祷的力量来转变眼前的逆境,通过观想使眼前的逆境消失。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观想的力量,世间上任何事情能否达成,都是由背后那股力量决定的。如果你先和背后这股力量沟通了,日常生活中有形有相的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可是现在学佛的人总喜欢追求方法,忽略了在祈祷上下功夫。当一个人在虔诚祈祷时,他的我执是最轻的,很容易和灵性的力量沟通。当你入道了,虔诚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这时候再开始使用方法。所以在修行途中,不同阶段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千万不要迷信一个药方能治百病。

问:祈祷是不是祈求?

师:也算是祈求,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祈求没有把自己完全融进去。而祈祷是让自己消失,完全融进去了。一个有我执,一个没我执。当一个人用我执祈求时,也可以说是祈祷,但这种祈祷往往不会有感应。当一个人祈祷时是带着一颗单纯心,所以才会有感应。

问:忏悔和祈祷有区别吗?

师:有区别。忏悔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果报已经现前了,通过忏悔将自己跟所做的业分开,是接受果报,永不再犯的意思。祈祷是某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是一种想达成的愿望。当然,果报现前以后也可以祈祷佛菩萨加持,使自己的承受力增强,来转变眼前的因果,让不好的果报早日消失。

一般人学佛会有三个阶段,刚学佛的时候,觉得学佛特别好,非常有价值,“这么好的东西我学到了,我要让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能得到”,于是逢人就谈佛法,逢人都像拉客似的把人拉来学佛。他认为自己得到了,掌握了真理。第二个阶段是越学越没有底气,越学越觉得自己离道很远,甚至因为没有信心而放弃了。如果能熬过这个阶段,下一个阶段就是出去和人较量、过招,喜欢和人家斗法、辩论,认为自己辩才无碍,天下无敌。这时候你确实上道了,开了一点小智慧,对学佛修道有了自己的知见。但往往就在这个阶段你很难再进步,会一直沉迷下去,因为你认为天下已经没有超过你的明师了。如果你有福报,可能会碰到和你有缘的明师,只有他说的话你才会相信,只有他才能把你从这种状态中拉出来,否则到临死前,你都认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

过去丛林里那些开悟的祖师是怎么对待这种人的呢?你一开口,他就打。因为这时候你确实很会辩论,无论人家怎么说,你都能对答如流。实际上无论你怎么说,都远离了核心。但外行人以为你已经证得了究竟。所以祖师不会跟你讲话、辩论,辩论只会让你更狂、更邪。

在学佛的第一阶段,如果你很虔诚,在没有开小智慧之前去参学,可能还学得进去,还会受益。到了第三阶段,即便佛再来你也不会相信,去参学根本不会受益。我们往往在最初闻到佛法的时候非常精进用功,愿意多闻多学。学佛修道,包括做世间上的任何事情,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打好了,路子就正,格局就大,以后修行做事就会顺利。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没有打好,这辈子想再改变,所谓的“回小向大”是很难的。

同类推荐
  •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禅道与人道

    禅道与人道

    本书是在深刻领会禅学精义,拜读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对古今传承的禅的故事、禅的思悟、禅的智慧,进行了深入的发掘,撷取其中对现代人生颇具开悟与启迪的哲理名言与精思妙论,与实际生活融汇贯通有机结合,加以浓缩概括和精要点评,使读者阅读后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触动,从而为自己的未来人生做出积极有益的选择。全书共分十四章,以活泼生动的体裁,对禅道做了简要的概述,以发人深思的议论,对人生的轨迹做了精要的评析。
  •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黄梅,脱稿则在三十四年秋。本书是一本宗教哲学论著。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作者在本书里说“我选择阿赖耶识做题目,却是从我的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我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觉得印度圣贤求真理的习惯与欧西学人一般是向外物出发,中国儒家则是向内,前者的方法是论理,后者的方法等于“诗言志”。究其极儒佛应是一致,所谓殊途而同归,欧西哲学无论唯心与唯物却始终是门外汉未能见真。”
  • 传统的回归: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传统的回归: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自本世纪8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斯兰教复兴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席卷了整个穆斯林世界,成为全人类瞩目的国际大事之一,引起政界、新闻界、学术界、宗教界广泛的关注。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语言,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起源、性质、变现形式、发展盛况及发展趋势。
热门推荐
  • 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

    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

    本书以综述、专题研究、文献摘编、报刊资料、大事记五大板块,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 戏精萌妻有点甜

    戏精萌妻有点甜

    本文又名《你是我的情窦初开》,现实温馨小甜文。“众星捧月”的施哲然是家世出众、成绩出众、相貌出众……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样样出众的受家长们称赞、男生们羡慕、女生们倾慕的对象。“文静乖乖女”栗梽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生日当天、桐花盛开之际遇到如斯“骄子”。一衫,一伞,一男,一女,黛瓦,红墙……故事或将由此开始。那时,她原以为与他只不过是一次同城里陌生人与陌生人的交集……却不料后来——天桥,石阶,人行道……栗梽总是混在放学后繁杂的学生群里悄悄跟在施哲然的后面,却有意无意与之保持着五米开外的距离。一步,两步,三四步……施哲然总会时不时的放慢自己的脚步,只为确保自己始终在后面那个顶着蘑菇头的小短腿的视线以内。栗梽:“如诗般的青春美如画,我庆幸能在暖暖的时光里对你说一句——你好呀,施施然。”施哲然:“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自此,你是我的小荔枝,我是你的施施然。这里有【甜甜的初恋】;这里有【萌萌的身高差】;这里有【备战高考挥汗如雨那些年】;这里有【舅姑姨婶轮番轰炸那些事】关于成长,关于青春,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爱情!
  •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本书为教育部课题成果。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早期现代新儒家都推崇直觉方法。本书试图由此挖掘早期现代新儒家四位先生关于直觉问题的思想资源,梳理出直觉理论脉络,并以问题为中心,彰显直觉在达到形上智慧中的功用;力求为直觉找到真正的根基,在一个更加真实的立场中实现直觉与理性的辩证融通,彰显人性的真实性、丰富性和自由。
  • 温泉欲(中国好小说)

    温泉欲(中国好小说)

    温泉镇“一把手”魏恭俭神秘死亡,县发改局副局长康泉芳走马上任。康泉芳内外交困,但在上任后,无意中将原镇长魏恭俭死亡案破了,凶手原来是副镇长姜荣萍。接下来,康泉芳意外地与同父异母的哥哥季四相遇,她在处理哥哥所涉问题时,陷入了亲情的漩涡,放了季四一马……
  • 自卑与超越2

    自卑与超越2

    《自卑与超越2》是一本自我成长心理指导书。在这本书中,作者阿德勒博士针对亲子教育、职业交往、婚姻与家庭等社会性问题,给出了战胜自卑情结的策略和心理调整方法。阿德勒指出,要正面人生的三大主题——社会关系、职业、恋爱与婚姻,就必须超越自卑。与《自卑与超越》一书相比,本书所探讨的话题及案例更为广泛和贴近现实生活:优越感、生活风格与生活风格、态度与动作、问题儿童的教育、成年人与孩子的社会适应性、社会意识常识等。这本立足于实际应用的心理学巨著应该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阅读,激励更多人走向成功。
  • 清心念

    清心念

    那是另一个宇宙;那个宇宙有一颗行星,名为通天星;通天星里有一片森林,名为冰霜森林;森林里有一栋大楼,名为通天楼……他,叫作冰天凝的他,四千万前来到了世上!全宇宙公认的有史以来第一音乐奇才,全天下亿万生灵敬仰的术法大家,而他的结局也仍旧如清心念一般,悲催中带着泪水……你的名字:“坚持自己心中的正道,毫不动摇,便是成功。”、“人生之可悲莫过于无理想之人,吾之存在,乃为了理想而奔跑。”、“难道命运是上天安排好的受罪吗?某些人则不这么认为,反倒认同另一个观点:修炼天赋之不济,是恩赐。”实力划分制度:星徒,星士,星长,星官,星通,星灵,星魂,星魄,星君,星神,神使,星使……
  • 候补妖星

    候补妖星

    本质简介:出生低微的林江月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好运,大概还有金大腿,一路把想打她主意、用她换好处的牛鬼蛇神碾了。最后称霸世界的扯淡故事。不靠男人,靠金大腿,感情戏上线遥遥无期。另外,收集队友不叫开后宫,争霸天下必然有自己的队伍。一颗倒霉的候补灾星,二个边缘的闲棋冷子,三派积怨的巨大势力。躲不开的天地剧变,改不了的命运旋涡。--------我又找回写作灵感啦,继续!
  • 重塑文娱

    重塑文娱

    陆辰一觉醒来,世界全变了!经典电视剧?太多了,我只拍精品!经典电影?千万以下票房根本不考虑!经典歌曲?先说好,是零售还是批发?陆辰突然暴富了,有了在娱乐圈翻云覆雨的本钱,只是是做王者还是大佬?这是个问题!
  • 神仙的爱情故事

    神仙的爱情故事

    “广寒宫一直也不来个人串门,真的是无聊到长蘑菇了。”嫦娥无聊地趴在桌子上嗑瓜子,“吴刚,你回……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