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65000000005

第5章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一)出土文物的情况

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还有为数不少的金器、玉器和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15404件,其中有8件被定为国宝级。

青铜礼器主要有镬鼎两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簠4件、大尊缶一对、联座壶一对、冰鉴一对、尊盘一套两件及盥缶4件等。

青铜器中还有一件后来被专家定名为“鹿鹤”的,造型别致,引人注目。它是一只体态修长的仙鹤,头上长着两只鹿角,似乎在引吭高歌,展翅欲飞。

墓中还出土了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

墓中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16节龙凤玉挂饰。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两百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其品类之全,器型之大,风格之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

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竹简,共240枚,共6696字。

当然,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个古墓出土了规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打击乐器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武汉市的湖北省博物馆内。这套编钟为青铜铸造,共65件,包括楚惠王送的礼品镈,重两千五百多公斤,设计精巧,造型壮观。

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四百多年,但编钟的音质还是很好。编钟的出土令世界震惊,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优秀结晶,它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在考古学、音乐史和冶炼史上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此后,随县也因此而被称为“古乐之乡”。

(二)曾侯乙尊盘

尊盘是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是国宝级文物。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是用来冰酒或者温酒的。其中尊通高30.1厘米,口径为25厘米;盘通高23.5厘米,口径为58厘米。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代表着我国青铜器时代巅峰时期的技艺,而这件铜尊更是精品中的极品,堪称典范。该尊盘内共饰有84条龙和80条蟠螭,即龙的一种。

尊的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向外翻折,上饰玲珑剔透的有着透空的花纹,外表形状好像朵朵云彩在上下交叠着。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

在尊颈与腹之间装饰着四条圆雕豹形状的伏兽,躯体由蟠螭纹构成,兽沿着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纹路,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整体看来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都装饰着蟠纹,与尊口风格基本相同。

在四耳的下方各有两条扁形镂空的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圆形雕式的蟠龙,首伏在尊口的边沿,与盘腹蟠纹互相辉映,从而突破了装饰蟠螭纹常有的过于丰满的僵硬感。

尤为重要的是,尊盘口沿上的镂空蟠螭纹装饰是用失蜡法铸造而成。镂空蟠螭纹装饰分高低两层,内外两圈,每圈有16个花纹,每个花纹由形态不一的四对变形蟠螭组成。表层纹饰互不关联,彼此独立,全靠内层铜梗支撑,而内层的铜梗又分层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达到了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盘内底的铭文有打磨痕迹,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字样。说明此器是曾侯乙从先君曾侯那里继承下来的。

尊和盘在口的边缘的制作的手法也已经十分的精细,用纹饰来进行单独的铸造、加工并且焊接,组成几大组带有小纹饰的单元,再经过铜的焊接在内层托架的顶端。

这样来看,整个尊、盘口的边缘纹饰圈的制作工艺应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先采用多个单独的范铸制出大量的小纹饰。再按照设计的要求,将小纹饰所凸出的侧面打磨光滑之后,利用切割、焊接等技术,将小纹饰分别与不同铜梗焊接,而将铜梗的另一头,直接与铜框焊接,或将几条铜梗焊接在一起,再焊于尊盘的口缘上。最后,将圈足、腹部、颈部焊为一体。单独铸制之后,再分别铸接到整个尊的表面上。

这种化整为零的散件铸造的方式,从程序上明显简化了工艺难度,有效地避免了整器废品。

将数百零部件组装成为一件完整器具,至关重要是焊接技术的高超以及合理的统筹程序的安排。分型制模、分模制范、分型铸造、加工组装的工艺组合,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的主流技术。

曾侯乙尊盘的零部件数有上百件,其组装数量和复杂程度至今还令人惊叹不已。

(三)曾侯乙铜鉴缶

鉴缶是古代用来冰酒或温酒的器具。鉴缶由鉴和缶组成,缶在鉴中。曾侯乙墓共出两套鉴缶,形制纹饰相同。它们都由方鉴与方缶组成。

曾侯乙墓鉴缶鉴的高63.2厘米,边长62厘米,缶高51.8厘米,共重170公斤。鉴和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且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的铭文。

鉴的圈座附四兽形足,四角,四边共一个攀伏的龙形耳,方形和曲尺形的附加装饰镂空,方盖面中空,以容纳方尊、缶颈,盖饰变形蟠龙纹、浮雕盘龙纹和沟连纹,鉴口沿、颈部、腹部及圈足分别饰以蟠龙纹和蕉叶纹。缶盖呈方形隆起,四角附坚环钮,直口,方唇,溜肩,鼓腹下折内收,圈足缶身腹部四边各有一坚环耳。

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四)金盏和漏匕

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过去很少发现金器。在曾侯乙墓东室内却出土了金盏、漏匕、金杯、金镇、金带钩共九件,还出土了大量用于装饰的金箔。

盏是用于饮食的器具,金盏略呈半球形,弧腹,圆底,直口,盏体上有对称环形耳;下有三足,呈倒置凤首形;配有圆盖,盖面微鼓,顶部中心有环状钮,以四柱与盖面相连。

这件金盏带盖,出土时盏内还有一把勺子。金盏全器饰有蟠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同时出土的那把金勺子,一端缕空成变异的龙纹,所以又被称作金漏匕,非常精美。金盏重达2156克,是先秦最重的金器。金漏匕重56.4544克。

曾国作为南方的一个小国,而随葬品却如此丰富,说明了战国时期各地诸侯的穷奢极侈和当时的厚葬风气。该墓所出部分青铜器上刻有“曾侯乙乍”铭文,证明墓主是战国早期的一位曾国国君,根据墓中所出竹简和青铜器铭文显示,曾侯与楚王以及楚国王公贵族关系密切,故此器可能与楚国工匠有关。

曾国不见于史籍记载,但随县及邻近地区屡有曾国铜器出土,因此有人认为曾国应指史籍记载之随国。

由于金银器原料相当的贵重,所以收藏金银器与收藏其它的文物有所不同,在鉴别的时候,除了需要注意其年代早晚外,还应对材料质地加以鉴别,以防造假者用其它材料冒充金银,这应是金银器收藏的必备知识。

以目前的科技发达程度,鉴别金银器质地并非难事,对其具体含量亦可作极精确的测定,例如这件金盏的含金量就是经电镜扫描检测,其精度可达百分之零点零几。

金盏造型端庄,形体厚重,尺寸虽不甚大,但极具体量感;纹饰精致规整,以带状二方连续的形式表现出极强的秩序感,富有规律。整体看来颇有商周青铜器的风韵。

金盏及金匕皆铸造成形,其中盖钮及盏足先分铸,然后与盖及盏身合范一次浇铸而成,花纹也系铸出,且均为商周青铜器常见纹样。这种制作工艺和装饰,显然与青铜器的铸造有着极深的渊源,说明金银器尤其是器皿在其初始阶段应是受到了青铜器的影响。

(五)铜鹿角立鹤

中国古代把鹤、鹿看作是神鸟、瑞兽,是沟通人、鬼、神的媒介。鹿角立鹤为鹿、鹤合体,出土时放置在东室主棺的东边,可能意在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佑护。

作品采用了楚艺术中常用的夸张变形的手法,生长在凤头的一对对称的鹿角呈圆弧形从两侧向中间合拢,完全改变了鹿角的自然形态,立凤伸出的长颈让人感到似乎有些比例失调。然而正是这些夸张变形,把一个神奇的巨鸟表现了出来。

整个作品突出了线条的造型功能,弧形的鹿角,长长的凤颈,拱起的凤背以及立凤那双有力的翅膀、双腿、双爪都由流畅的线条构成。弧线与直线的穿插运动,使整个作品具有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

整个器物由鹤身、鹤腿、鹿角、两翅、座板共八个部分组装而成。座板都是单独铸造,可自由拆卸,然后采用子母榫扣接的方式连成整体,造型非常别致。

鹤引颈昂首伫立,钩形长嘴,两翼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两长腿粗壮有力,下各有三爪立于长方形座板上。

鹤头左右两侧的鹿角向上呈圆弧状,并分出数支分杈。鹤头、颈与鹿角上饰涡云纹、三角云纹和圆圈纹;腹背饰斜宽道的羽毛状纹中夹以勾连三角纹和凸形脊纹;翅上铸浮雕的蟠螭纹和小圆圈纹;座板上铸勾连云纹、蟠螭纹、凤纹等。鹤的头、颈与鹿角均错金装饰,背脊和双翅的周边镶嵌着绿松石。

鹤嘴右侧有铭文七个字:“曾侯乙作持用终。”迄今为止,鹿角立鹤在我国只发现了这么一件,属于国宝级文物。

鹿角立鹤出土时,位于主棺东北角,一只青铜铸造的“鹿角立鹤”亭亭玉立。自然界没有非禽非兽、亦禽亦兽的动物,显然是墓主人为自己特制的。鹿、鹤在古代都被视为吉祥动物,而在古代长江流域中游,曾经生长着大量的鹿群。

此器造型别致,是一件独具风格的青铜工艺精品。鹤和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把鹿角插入鹤头,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古人把仙人乘车叫“鹤驭”“鹤驾”。此器出于墓主人棺侧,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也许,这个鹿角立鹤就是准备驮着主人升天的神鸟。

将鹿、鹤铸接在一起是有深刻寓意的,古人寓鹿表示吉祥,鹤则象征长寿。因此,人们往往把鹿、鹤看成是吉庆祥瑞之物。这里将鹿角、鹤身铸接在一起无疑也是这个意思。古人把仙人乘鹤称之为“鹤驾”。

(六)曾侯乙竹简

曾侯乙是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墓中随葬品十分丰富。在堆放车马器、兵器、皮甲等物的北室中,发现了一批竹简。

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竹简,共约240枚,共6696字。大部分完整或基本完整,残断的简有些能够拼接,经整理后,全部有字的简,包括一枚只有方块形段落号的简,共编了215号。在已发现的古代竹木简中,这是年代最早的一批。

从简上残存的编绳痕迹看,这批简原来是用上下两道绳编组起来的。绳痕上下的两个字,间距较大,可见是先编后写的。由于编绳早已朽断,并且有些简已经严重残损,各简原来的编次难以完全恢复。

曾侯乙墓竹简记载车名是最多的。在全国已出土的竹简上,共记载有近六十种车名,曾侯乙墓竹简就占了四十多种。

简文记载了用于葬仪的车、马和为它们配备的车马器、兵器、甲胄等物的种类和数量,还往往标明某车为何人所御,某车、某马为何人所赠。

竹简大体包括;一、车马的组成,记述什么人的什么马,共驾乘什么车,属于哪一个机构。二、驭车者的组成,记述什么人驭什么车以及驭什么人的什么车。三、各种车辆的装备,包括甲胄、兵器和配件、饰物。所记车马,凡说是什么人的,当为他人所赠,此外应是死者家室自备的。

简文所记赠车者中有王、太子、令尹、鲁阳公、阳城君等人。鲁阳、阳城等都是楚邑,王、太子、令尹无疑也是楚国的。

简文以“大莫敖偋为适豧之春”记时,大莫敖也应指楚的莫敖。可见曾在当时已经成为完全附属于楚的附庸小国。竹简字体的作风也跟楚国文字一致。

曾侯墓竹简所记的车马和兵器,数量相当多。据现存的几条统计车数的简文,他人所赠之车共26乘,自备之车共43乘,总共69乘。在其它简文里还可以看到少量不能归入这个总数的车子。

许多车子所驾的马和所载的兵器,简文里没有统计数字。据有关简文初步统计,马超过200匹,20件,包括50个左右戈头,戈为40余件,其它兵器尚未统计。

由于竹简已有残损,原来的数字当更大些。这些车马兵器应该就是曾侯乙葬仪中所缴的东西,可以跟古书的有关记载相印证。墓中所出的戈头和会都多于简文所记的数量,箭链估计也多于简文所记的矢数。看来简文所记的大量兵器基本上已埋入墓内。墓中只有车马器而没有车马。

从《周礼》等书有关的记载来看,简文所记的车马大概多数不会用来从葬。但是像曾侯这样身份的人,很可能有一定数量的遣车马埋在墓外的车马坑里。

这批竹简虽是“遣策”,但记载了用于葬礼的车、马和为它们配备的车马器、兵器等,也记载了赠车过程等事件和其它重要的历史信息,如曾楚关系、曾国的官制、古代车马兵甲及其使用配置、古代埋葬礼仪等情况。这批竹简是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非常宝贵的资料。

(七)木竹类用具

木制用具主要出自东室与中室,少量出自北室及西室。有箱,箱里面包括:衣箱、食具箱、酒具箱等,案、几、盒、杯、豆等。其中有不少工艺水平很高的器物。

五件衣箱出自东室,箱内物品已朽烂。器身为长方形,箱盖隆起,盖与身的四角均有把手。箱外以黑漆为地,绘红彩花纹;内辅红漆或黑漆。

其中一件箱盖上阴刻“紫锦之衣”的字样。并绘有扶桑树、太阳、鸟、兽、蛇和人持弓射鸟的形象。一个角上还有漆书20个字。另有一件衣箱盖上,围绕北斗标有二十八宿的名称位置,旁边画有青龙、白虎图像。这是发现的我国关于二十八宿全部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

两件食具箱出自中室。长方形,盖、底同大。盖、底两旁均钉铜扣,大概是便于拴绳携带。器表里均望黑漆。一件内装铜鼎两件,铜盒两件,铜盒置于铜鼎的三足之间;一件内装四环钮铜罐一件,铜勺一件,木盒笼格三层,方形高筒盒一个,竹灾一件。

一件酒具箱出自中室。长方盒形,外探黑漆,内读红漆。箱内装漆耳怀16件,圆木盒一件,小方盒四件,木勺两件,竹企两件。

一件几出自中室。由三块木板撤掉接成。竖立两块木板为几足,平嵌一块木板作几面。立板内侧有很糟、根眼,平板两端有掉头。全身黑漆为地,加简单的朱漆图案。

两件桶均出自北室。有一件保存较好,分盖与身两部分,身为一整木横凿雕成,即将一截整木凿成圆形,再将内部潜空。底平,边缘下留三矮足,上部留下子口承盖,盖隆起。全身内望朱漆,外施黑漆,身部上中阴刻三组图案。当中一组主要为三角几何纹,上下两组及盖为变异的云雷纹。

16件豆出自东室与中室。分有盖与无盖两种。无盖豆又有高、矮两种。东室所出四件盖豆较为精致。其中一件,口椭圆形,胎较厚,盖隆起,盘较浅。豆盘两侧,附加两方形大耳,豆柄上粗下细,座大底平。盘、耳、柄、座是分别作成的,保存较好。

盖顶及耳上仿铜浮雕盘龙纹,衬以鲜艳的彩绘。豆满身以黑漆为地朱绘变形凤纹、棱形纹、网格纹等,少数地方加描金黄色。

竹制的用具主要有竹席、竹筒、竹筒等,都已朽残。在停盖顶上,中室的停底板上和棺内以及有的器物上,都有“人”字形纹的竹席。

竹筒出在东室和中室,有的内装瑟码。东室有一件小竹筒,盖已残破,器身长方形,用细菌编作“人”字形纹,在口部、肩部用宽蔑加固,出土时,内装木梳一把,小铜带钩一件,小圆木棒三根。

(八)曾侯乙编磬

与曾侯乙编钟相伴而出的一套编磬,是古编磬中的杰出代表。青铜镏金的磬架,高1.09米、宽2.15米,呈单面变层结构。

一对集龙首、鹤颈、鸟身、鳖足为一体的怪兽铜立柱,咬合着两根铜杆,杆底等有焊铸铜环,用于挂磬钩。

青铜错金磬架,由一对圆雕怪兽及其头上插附的立柱为虡,两根圆杆作横梁,呈单面双层结构。兽顶插附的立柱从腰、顶两处与横梁榫接。横梁底等距焊铸铜环,以串钩挂磬。磬架施线条流畅的错金云纹。

据研究,全架编磬原有41块,每磬发一音,为12半音音列,音域跨3个8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独具特色。

磬块上亦有与钟铭相通的墨书和刻文,内容是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

其精美的磬架、众多的磬块、明确的编悬状态、完备的配件,还有配套的装磬之匣和磬槌,均为迄今仅见。

曾侯乙编磬的规模最大,制作工艺是最高超的,音乐性能是最好和最完善的,并有精美的磬架,亦可看出编列方式,为前所未见。磬音铿锵、清越、明亮、穿透力强;音量虽不如钟大,但不易被钟声所掩;余韵不及钟长,却越发显得清晰并击发敏捷。

撞钟击磬,是诸乐中的旗舰。磬宛如新月,厚薄匀称,表面磨制得光滑透亮,玉、石之磬因悦耳动听而得名。故此,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倍受研究者的观注,其不仅有形、有声,还有俊丽秀美的铭文书法吸引音乐研究者高度关注。曾侯乙编磬的音律、音程关系在曾国音乐系列中,起到音阶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曾侯乙编磬展示了三个八度的音乐风貌,丰富的半音显示了旋宕转调的功能。更令人惊叹的是其中的最高音竟与钢琴的最上一键相同。

它与编钟合奏,真谓金石齐鸣,悦耳动听,充分反映了古代设计制造定音乐器方面的辉煌成就,也加深了我们对古代宫廷乐队音域范围和演奏水平的认识。

(九)镈钟

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65件曾侯乙编钟里有一件与众不同、自成一体,它叫镈钟。这件镈钟悬挂在巨大的曲尺形钟架最下层中间最显眼的位置。

镈钟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其形制独特,花纹繁缛,制作精美,是青铜器中的精品。镈钟中部镌刻有31字的铭文,其意思是说,公元前433年,楚王熊章从西阳回来,专门为曾侯乙做了这件镈钟送到西阳,让曾侯永世用享。

经研究,学者们发现,铭文的内容与其它钮钟、甬钟的铭文内容完全不同,没有一字是涉及乐律方面的。说明镈钟与曾侯乙编钟无关,原本就不是一套的,可能是下葬时临时加进去的,它把下层最大的一件编钟挤掉了。将其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示对楚国的尊重,楚国给曾国送如此厚重的礼品,说明曾楚两国的友好关系非同一般。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七雄中的强国,在楚怀王以前,楚国是相当强大的,所以苏秦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支十年。”如此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给小小的曾侯送那么厚重的礼品呢?

《史记》和《楚世家》都记载了楚昭王奔随这个故事: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和他的兄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国,五战获胜,最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即现在的江陵。

当时,吴国手握军事大权的统帅伍子胥也参与了这次伐楚战争,占领楚国后,伍子胥和伯嬉嚭大夫为了报杀父之仇,于是命士兵将楚平王的坟墓掘开,拖尸于棺外,用皮鞭抽打其尸体,然后暴尸于荒野。

破城之时,楚昭王慌忙从郢都逃到云梦泽,被吴军射伤。楚昭王又急忙逃到郧国,郧国国君的弟弟认为楚昭王不仁不义,要杀他。于是,楚昭王来不及喘息,再次逃到随国,这就是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楚昭王奔随”。

吴王阖闾听说楚昭王逃到随国,立即率众兵赶往随国。这时候随侯,即曾侯,紧闭城门,调遣兵力,加强防卫。

吴王阖闾赶至城下对随侯说:“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都被楚国灭掉了,你随国,迟早也会被楚国灭掉的,还是早点把他交出来,让我杀掉他。”

吴王阖闾要率兵亲自进城寻找,随侯坚决不肯,并说:“随与楚国世代友好,你不要再说了。楚昭王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

吴王没有办法,只好带兵离开了随国回楚都郢去了。就这样随侯保护了楚昭王,楚昭王因此而感激随侯。

恰在这时,楚国的援军赶到了,将吴军打得大败,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见大势已去,自己带兵回到吴国自立为王了。吴王阖闾得知这一消息后,慌忙带兵离开了楚国的郢都回到吴国。楚昭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回国复位。

镈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正是楚昭王的儿子。为了报答他的救父之恩,楚惠王才将如此精美的镈钟送给了曾侯乙。

江汉诸姬尽灭于楚,唯曾独存,也可能就是因为曾、楚两国世代友好的原因。

(十)鸳鸯形漆盒

曾侯乙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

据文献记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虞夏时代,我国就已开始出现漆器。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出现了油漆技术的萌芽。至商代,我国已能制造出精美的漆器。

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漆膜的防腐保护作用。油漆的用途大大扩展了,除了食器和祭器以外,车辆、乐器、棺椁和一些日用品也开始用油漆来涂饰。除了木胎漆器之外,皮胎和夹胎,即用麻布做胎的漆器也出现了。

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彩绘乐舞图鸳鸯漆盒形如一鸳鸯,颈下有一圆形榫头,嵌入器身颈部的卯孔内,使头可以自由旋转。器身肥硕,由两半胶合而成,内部挖空,背上有一长方形孔,承一长方形浮雕夔龙盖。翅膀微上翘,尾部平伸,足作蜷曲状。

全身以黑漆为地,施以艳丽的鳞纹、锯齿纹、菱格纹等。器腹右侧绘击鼓图,以兽为鼓座,上立建鼓,一旁绘一兽拿两个鼓槌正击鼓,另一旁绘一高大佩剑武士,正随着鼓声翩翩起舞。

器腹左侧绘撞钟图,以两鸟为立柱,立柱分上下两层,上挂两钟,下悬二磬,旁有一似人似鸟的乐师,拿着撞钟棒正在撞钟。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不分地域、不分疆土、不分国界、不分古今,是人类最通行最充满智慧的语言。

用声音的起伏和音调的高低快慢变化作为语言来表达叙述世间的万事万物,这种语言是富有智慧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把世间万物都铸造为青铜,铸成编钟,再用钟声叙说事物的变迁、历史的变化,它吸引了所有人的惊艳的目光,曾侯乙墓的编钟及其它乐器学术价值已为世界上所公认的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乐器。从这些看来,也是宫中歌舞的记载。

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舞器,也证明了当时乐舞艺术的水平。“舞器”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券官宗伯》,书中写道:司干掌管宫中舞用器具。举行祭社典礼时,舞蹈者摆好位置,司干将舞器授予他们,舞罢,将其收回来,宴飨宾客时也是这样。举行丧葬大典,先将舞器陈列好,到了下葬时,护送到墓扩将其藏入棺榜中。

舞器就是舞者在跳舞时在手中所拿的东西,就像今天跳舞的时候的舞蹈道具,也有称为舞具的。此墓出土不少舞器,大体可分两类:

一类是专门为舞者所做之器,如竹扇、竹杖、走戈、木秘金钩、小木弓、小皮盾等。

另一类则是一器多用的,如兵器中的短戈、短矛、漆盾等,既是兵器,跳武舞时也可用作舞器。同样,乐器中的排萧、竹篱、手鼓、钟褪、钟棒等,既是乐器,同时也是舞器,边作乐边舞。

这些东西的用祛,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些铜器刻纹中屡见人鲜,这些都是曾国乐舞艺术繁荣发展的佐证。

(十一)大尊缶

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发掘出土了著名的青铜大编钟等珍贵文物,这件铜尊缶只是无数珍宝中的一件。同样的铜尊缶实际上发现了两件。

两件大尊缶造型一样,大小相近,花纹相同,分别高126厘米、125厘米,腹径100厘米、102厘米,重292公斤、327.5公斤。中国国家博物馆征调的是其中重达327.5公斤的一件,这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称“酒器之王”。

大尊缶不仅是盛酒的器皿,更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曾国实力的象征。

尊缶为古代盛酒器,其造型起源与古代陶缶。这件大缶,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它不但拥有足以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这件器物的纹饰也显示了当时的时尚与新的装饰技巧。

盖面、器表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绹纹、雷纹、蕉叶纹、带纹、蟠蛇纹等构成,其特点是花纹花式统一、线条整齐划一,且是一组一组构成的。这种繁复的花纹单纯用人工雕刻或者制模是难以想象的。

印模法虽然在技术上能有效地提高器物的精确度,但也会导致装饰纹样刻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器物造型的艺术价值。而这件大尊击的花纹却富于变化,没有太多刻板之感。

曾侯乙墓是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考古大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大尊缶出土时,里面还残留着历经几千年的酒液,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

这件大尊缶不仅为我们了解曾国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而且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土士贵族的豪饮之风。

(十二)升鼎

这尊战国升鼎口径45.8厘米,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春秋中期,各诸侯国开始大量铸造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青铜器,使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继商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此时的楚国迅速崛起,楚器的风格也开始形成。其中尤以升鼎最具地域特色,并反映了楚人标新立异的精神。鼎居铜礼器之首,周代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的铜礼器的风格,无不集中体现在铜鼎上。楚式鼎中尤以升鼎最有代表性。

升鼎因为这种鼎上的铭文“升鼎”而得名,其特征是侈口,立耳外撇,颈内收,束腰,平底。有的还在器身满饰文饰,腹壁等距离装饰4或者6只爬兽。这是楚人新创的一种鼎式。

“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楚人把对人体审美的喜好,结合到了青铜礼器的铸造上,并充分体现了楚国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和装饰工艺水平。图中此鼎出土于曾侯乙墓,做工精良,腹壁等距装饰的4只爬兽即是使用铸镶法制成。属于升鼎中最好的其中一种。

直口方唇,短頸,方附耳,鼓腹,平底,三個蹄形高足。腹部設兩個環鈕,頸腹之間有一道凸弦紋,器身飾蟠龍紋和垂葉紋,耳飾幾何雲紋。足飾獸面渦雲紋。

曾侯乙墓共出土升鼎九件,造型与装饰完全相同而大小有别,这就是周礼中的列鼎制度。在此制度下,天子是正鼎九、陪鼎三和簋八,诸侯只能用正鼎七、簋六。

而仅为一隅君侯的曾侯乙却以九鼎八簋陪葬,是明显的越礼行为。但这并不是说他本人有什么蔑视王权的胆识,而是表明了他所处时代“礼崩乐坏”的情势,否则他也不会成为楚人的附庸了。

(十三)玉器

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外,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

由于墓下葬年代清楚,为公元前433年或更晚一点,即战国早期,因而这批玉器就具有明确的年代界标作用。加之这批玉器数量大,品类多,有的制作又特别讲究,意义更非同一般。

墓中所出的玉器的种类繁多,按用途也可分为配饰、葬玉和其它三类。

配饰既是生前用于佩带的玉饰,也可以用于随葬,主要有璧、环、璜、块、琼、力调、挂饰、孤、剑及琢成环管状或人形的串饰等。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一种玉器,多放置在死者的口中或其它部位,目的是为了尸体不腐。葬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玉塞、玉枕、玄璧、镶玉棺等。

墓中出土的玉雕小动物为葬玉。将玉石雕刻成小动物,放置在死者的口中叫“玉晗”,塞于口、鼻、耳内的叫“玉塞”。

古人有一种迷信的思想,似乎以玉塞之,则尸体可以不朽。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其实,这些都是封建迷信,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些小动物的雕琢也很精致,小巧玲拢,形象生动,形状稍微大的也不过就好像一粒豌豆那么大而已,体积稍微小的仅是一粒米粒的大小。

玉器的琢制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作,需要经过选料、开料、造型、琢纹、抛光及钻孔、楼空和难度较大的分雕连接等工艺才能做成。

此墓玉器在选择材料上都做到了因材施艺,根据工料外形设计切台题材的器物,连残损玉器和边角余料也加以利用。同时,继承发扬了传统的巧用工料调色的工艺,将玉料上的暇疵杂色巧妙地安排在物件的特殊部位,使之浑然一体。

曾侯乙墓共出土玉佩24件,其中16件玉佩器形为单龙形。单龙玉佩中有五件谷纹卷龙形玉佩,分属两对和一个单件。较大的一对谷纹卷龙形玉佩,玉料呈青黄色,两件器形大同小异,龙体较窄,龙作俯首张口状,独角,躯体作回旋状。龙身伸出四足。龙体周边雕弦纹斜线轮廓周线,两面雕琢平面虺纹。

龙体中腹各钻一孔径为0.3厘米的小孔供系佩之用。左侧的玉佩长11.5厘米,宽8厘米,厚0.6厘米;右侧的玉佩长11.3厘米,宽7.7厘米,厚0.6厘米。谷纹卷龙形玉佩中较小的那对玉佩右侧的那枚,玉料呈黄白色,龙体较窄。此对小玉佩两器大小基本相同,分别长10.6厘米、10.8厘米、宽4.7厘米、孔径0.3厘米、厚0.5厘米。

墓中所出土的玉器也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化的物品,不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实用角度看,这些玉器都达到了既美观又实用的效果,这些也是当时南方工艺美术品的典型代表。

这些玉器的造型设计、图案布局、雕琢技巧等都显示了战国时期玉器工艺的高度成就。战国时期堪称是中国玉器最辉煌最发达的时代。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造型构思巧妙独特,纹饰多种多样,雕琢丰富精巧。

玉器的造型也有特色,一类为扁平体透雕或浮雕,一类为立体圆雕,前者居多,主要为佩饰;后一类较少,主要为葬玉。

历来的所有玉器造型大多数是一坯一器,即用一块玉料制作一件固定的玉器,但是,在曾侯乙墓中却出现了多件由多块玉料多层套雕编缀在一起的组台活动的玉器,如16节龙凤饰、4节龙凤佩,均能活动折卷,造型新颖,构思奇特,不愧为光秦玉雕艺术的珍品。

16节龙凤饰,青色,用5块玉料分别雕出16节龙、凤、璧、环形饰件,再用3个椭圆形活环及一根玉销钉将其连接成一串,可以折卷。活环上均有榫头和铜销钉。镂空和浮雕龙蛇、凤、鸟,身饰蚕纹,间杂弦纹、云纹和绳纹等。是战国玉器中环节较多、纹饰复杂的一件,堪称玉雕之杰作。

墓中出土镂空多节玉佩,这件玉组佩设计巧妙,工艺高超,风格统一,透雕、浮雕、线刻、活环等技术炉火纯青。玉组佩始见于西周,到战国趋于全盛,成为极具特色的玉器品类。多节玉佩正是战国玉佩中环节最多,纹饰最繁的一件,代表了战国早期的典型风格。

依据文献,玉佩的组合是有一定规矩的。一般是衡在最上,起提梁作用,上下穿孔,下系三条丝缕,两边系璜,中悬冲牙,还要杂以玛瑙、松石等制成小饰件,加以串联,形成组佩。但从多节玉佩的组成来看,似乎没有依据什么严格程式,也与其它出土的组佩不同,这就为我们探讨战国的佩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照。

关于此件玉组佩的佩带方式,还有一点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是身上的佩件,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冠上的坠饰。

镂空多节玉佩由5块玉料分别琢制而成,共26节,分为5组,由3个带金属销钉的镂空椭圆玉活环及一根玉销钉联缀,可拆可合。

每组内各玉片之间则经以玉套环相联。各部分均以镂空、浮雕及线刻手法,饰龙蛇,凤鸟纹,并以蚕纹,弦纹、云纹、绳纹等作为辅助纹饰。其繁复的纹饰,还带有明显的春秋时期玉器装饰的风格。

这件玉组佩玉质晶莹润泽,设计匠心独运,装饰玲珑剔透,隐隐流露出战国时代生机勃勃、浪漫自由的审美情趣,是一件在前代绝无仅有,在后世也不多见的稀世珍宝。

墓中还出土圆雕玉器,圆雕玉器的最大特点是,要求玉石原料比较完美,有一定的档次;雕刻具有一定的功力,越简单越难雕;能雕刻简洁大方,突出重点,恰好到位的圆雕,并与浮雕、立体雕、透空雕和镂空雕等雕刻方法有机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体现出玉石的温润和晶莹,衬托物表达出主题和较高的意境。

另外还有一些立体圆雕玉器,大多数为动物的形状,特别富有动态。生动活泼的动物,活灵活现,极具形态,从墓中出土的可以看出做工的细致精巧。

战国玉器是我国玉雕史上的一个高峰,曾侯乙墓玉器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之一。曾侯乙墓是曾国君主乙的墓葬,其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473年,属战国早期。其所出大量玉器质美工精,展现了战国时期玉雕发展的新面貌。

同类推荐
  •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科学把我们推上天堂,还是把我们拉下地狱?无论是大思想家卢梭,还是声名赫赫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相反的。
  • 五轮书

    五轮书

    《五轮书》作者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剑圣,“二天一流”的鼻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引起无数人的巨大兴趣。《五轮书》中所述均为作者亲历杀场的经验总结,不仅揭示了武学兵法的奥义,也折射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宫本武藏穷其一生所得著就了《五轮书》,《五轮书》,即是其把自己亲历沙场的经验,通过地、水、火、风、空五卷,由浅入深、层层环扣地做了详尽解说,使其成为既简单易学,又至深至奥的兵法秘籍,其销量和影响力在日本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一直在寻找日本商业奇迹秘密的欧美商界人士发现了《五轮书》,从此在西方,《五轮书》和《孙子兵法》一样,成为希望在商场竞争和人际关系中取胜的商界人士的必读之书。
  •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本书标题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本书只是希望通过若干专题性研究,来寻找一些突破口,为重新认识中国西南地区在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前人的某些传统认识作必要的修正。
  • 《三国演义》在日本

    《三国演义》在日本

    本书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三国演义》传入日本后流行及其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发现),并被根据日本民族性格和日本文学传说特征进行了增补与改造(重构)。还以比较文学的角度将《三国演义》和日本古代文学典籍进行了比较研究。
  • 老子演义

    老子演义

    书是止庵先生研读《老子》的心得。二十年前,止庵先生参照几十种相关著述,对《老子》加以自家注解,写下自家体会。本书采取的形式是原文注解心得,如作者所言,《老子》八十一篇,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要通读完全书才能有完整理解。《老子演义》和《樗下读庄》都是止庵先生的治学专书,是读者深入阅读国学不可绕过的两部书。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先爱后婚

    先爱后婚

    遇见江夏的那年我十九岁,年少时的爱来的轰轰烈烈,但最终我们还是走散在世俗里。又见江夏的这一年,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自持清高,矫情到骨子里的少女。这城市变故总是来的悴不及防,当初因为背叛伤害不信任而分开的我们,如今身边各自有了陪伴。江夏在舞台上唱着: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然后他告别了舞台,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因为最初的爱所以不顾家里所有人的反对走上了舞台。现在爱人已不复当初模样,我也该离开。一句话掀起了当初还未平静的波澜,那颗单纯爱着江夏的心又开始嘭嘭跳动。但身边却有了不懈陪伴着我,谈婚论嫁的人。越来越难的选择围着生活打转,我要围着心走还是围着理智走。
  • 愿你喜上眉梢岁月绵长

    愿你喜上眉梢岁月绵长

    那天有风,我的脑子像是百叶窗帘一层一层堆叠着,吹不开,绞着疼。我想找到你了。就像是风灌进了梦里,我们还是很熟悉……苏一说:如果我的过去和回忆是发光的,是因为他永远都在我前面,一遍遍回头,一次次伸手,让我能毫不顾忌,笑眼相迎。李谨怀:其实那时候我们都很迷茫,都有应付不了的时候,但我不能说害怕,至少在她面前。我曾经和她说过,这条初来乍到的人生,我走在前头,她只管在后面跟着就好。我很多时候也在想,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善意和勇敢,可能我也不会走到现在,其实算是我们一起摸索的成长吧。
  • 麋1黑风

    麋1黑风

    群体中,人际关系都离不开一个三字,具体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喜欢,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一般,三分之一的人讨厌你。好的要掏心,中立的要争取,敌意的要进攻。因此生活有一个原则,及去彼取此的原则。
  • 热河官僚

    热河官僚

    书中的“何大官僚”在解放热河时来到热河城当副区长,经历了公私合营、三反五反、反右、“文革”、改革开放等所有运动。可他革命了一生,官职却几十年未变,最终也没有跳出“科级“。这固然有他个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社会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科级的“何大官僚”一生的官史就是热河的一部历史,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种经验教训又是整体性的,它涵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某些规律。这也显示了热河人的生存形态和心理状态,从而从不同的层面交织融汇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热河人的人生景观,展现了特定地域的人心民情。
  • 丑女惊天,盛世第一王

    丑女惊天,盛世第一王

    盗墓穿越,她成为了全国最丑的人,在自家的生活也因为自己的名声而并不好过。嫡姐日日找她的麻烦,她冷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她总会报了今日之仇!不过,那个什么杰克苏银白色眼睛的五皇子,别摆成一个霸道总裁的样子好吗?顾蒲柳可是会将你收入囊中的!身为一个穿越者,她一定要不凡的度过此生!左边美男,右边美男,前面后面还是美男!手握重权,她要变成这盛世第一王,美男坐拥怀中,一起游历她打下来的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医妃不萌

    穿越之医妃不萌

    苏予墨,一个来自于21世纪的天才少女,出生玄医世家。从小跟爷爷学习中医,精通药理。目前就读于世界著名的医学院。学习西医,同时也是玄医世家中具备玄医灵气之人。玄医灵气,一种神奇而古老的力量,拥有治愈功能。但需要激活才可以使用。然而她在一次外出寻找古离草时,发生意外,跌落万渊黑潭。穿越到玄武大陆丞相府废物丑女三小姐的身上。夜翎辰,一个神话般的人物,玄武大陆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作为玄武大陆上最强国,北夜国的太子,年仅19岁,就拥有深不可测的实力,修为修炼的等级更是无人知晓。有权有钱还有势。但让人震惊的是他那惊为天人的相貌。据说有幸见过他的人。无一不被他的相貌所震惊。当他遇见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她,一段奇妙的故事也将在此展开……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让我们的一生不是因为偶然而变得重要,不是因为环境而变得重要,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选择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人生哲理枕边书》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画龙点睛的点评,使读者朋友在轻松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学会从容地面对各种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
  • 网游之最强盾卫

    网游之最强盾卫

    盾卫:《灵梦》世界最强的职业,没有之一。盾卫拥有惊人的防御力,战斗时承担敌人大部分力量,是组队打BOSS时,不可或缺的顶BOSS职业。朱飞:“扯淡吧,就一个炮灰职业,除了防守就是防守,还最强职业。”在朱飞看来战士才是最强的职业,近身战的王者,拥有强劲攻击和防御能力,在游戏中除了杀敌更能抵挡攻击。所以他决定……。“我靠,我怎么转职盾卫了。”
  •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作家忽培元,能文能诗能画,与传主有心灵契合,故下笔如有神。本书着重刻画了传主的耿耿风骨和多方面才华,从社会历史和人物关系中,注重细节的递进和语言的文学情味。清代乾隆年间,“独领明月清辉”、人文荟萃的扬州,画坛中八个画家横空出世,一扫画苑中的陈腐气息、匠人气息,作品张扬个性,无论是画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虫鱼,均与前人迥异,让世人惊骇,惊叹出了“扬州八怪”;而“八怪之首”,就是郑燮,字板桥者。此人不仅在三百年前,以他特立独行、别具一格的字画、诗词——尤为道情十首,名重当世,即使三百年后的今天,以他的画竹,及含义无穷的“难得糊涂”的四个大字,几乎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