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10900000001

第1章 深度访谈(1)

乔叶

[作者简介]乔叶,河南省修武县人。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出版散文集《天使路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等作品多部。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首届锦绣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2010年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以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乔叶:遵循小说的道德

任瑜

坦白说,在与乔叶对谈之前,我是有些紧张的。虽然与她已相识有年,但两个人像这样正经八百地坐下来认真严肃地谈文学谈写作,还真是破天荒第一次。事前我颇做了一些“精心”的准备,设计了几个听上去很是“高雅”的问题,意图让我们的对话看起来能像我所希望的那么深入、深刻、深沉。

事实证明,我的紧张以及那些书面化的问题,都是没有必要的。

乔叶还是那个乔叶,那个我在生活中所认识的乔叶。自然,从容,亲切,真诚。她毫不掩饰,也毫无勉强地说起自己,说起创作的缘起和经历过的困难,说起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计划,说起写作时的那些想法与感受,也说起自己的希望与遗憾。有时是稍加回忆,有时是略作思索,有时则是脱口而出。不管是自嘲、自谦,还是自我肯定,都没有夸张,也没有矫饰,只如家常聊天一般的坦白、真实。在这样的坦诚之下,紧张自然是多余的。

这也是我在作品中读到的乔叶。她对写作的感悟,就如对生活的感悟,是贴身投入的,也是敏锐细腻的。她有一双锐眼和慧眼,能深入地观察到那些细微又重要的东西。她还有一双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巧手,能够用生动传神的言语,把自己的所察所感贴切又通俗易懂地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于是,突然之间,那些平时听起来有些高深也有些遥远的技术性话语,比如关于叙事、形式、资源等问题,在她强大的比喻能力之下,具有了种种触手可及也无比熟悉的具体形象,让你能够恍然大悟般地理解它们。然而,如果再回头去剥开那些“通俗”的外壳,你又会发现,这些“俗物”所包裹着的,依然是肌理深刻的内核。面对能够如此化深奥为家常的乔叶,那些刻意的“高雅”设问未免显得做作。

是的,我们的对谈似乎始终没能“高深”起来,但我对此毫不遗憾。

——访谈手记:像聊家常一样聊文学/任瑜

(任瑜,青年评论家,文学博士)

[关于俗骨]

任瑜:我知道有不少人喜欢《最慢的是活着》。它非常真切地写出了那些日常的、家常的、世俗的人生和情感,让人觉得特别亲切,很有共鸣。这种生活气息、人情风味浓郁的题材特别适合你,应该是你的长项。王安忆曾说过,小说的要领就是世俗心。我一直觉得,你就有一颗强大的世俗心,你的小说,对世俗生活的了解、感受和表达特别细微、丰富和饱满。有评论说你是紧贴着生活去写作。《大河报》对你的专访里曾提到一个说法,说你是浸泡在生活里的作家。你这样烟火气息浓郁的写作,是出自天然的、自发的本能,还是有意识地去贴近生活的缘故?

乔叶:王安忆老师的说法有她的道理。张爱玲的姑姑曾说张爱玲,不知她哪儿来的一身俗骨。张爱玲是有贵族生活经历的一个人,为什么她作品中会有这么一身的俗骨,怎么解释?毕飞宇也说过,人情世故是小说的拐杖,没有这个拐杖就难以行走。具体到我,我也知道,我对生活的表达是比较接地气的,也就是俗骨比较充分。李敬泽老师曾评价我说,“乔叶不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知道事情就是这么解决,世界就是这么运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得承认,她是对的,那就是我们的经验和心灵。”我也想过我为什么是这种人,可能因为我真不是一个知识分子。我学历不算高,第一学历是中师。八十年代末在乡村,大家都热衷于考小中专,当时这也是黄金选择,国家分配嘛,所以我初中毕业就考了师范,之后又进修了专科、本科。那这样的我就不是浸泡在学府里面的知识分子,我的生活一直是贴着地面行走的。

任瑜:当然,人本来就在生活里面。但是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呢?有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会刻意保持同生活的距离,要离生活远一些。而你的小说,写的好像就是我们身处的现实、我们真实的生活,是那些原汁原味、细微琐碎的日子。那些人物就像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感受,跟我们非常贴近,简直就是我们本人。

乔叶:这是生活在客观上提供给我的,从主观上来说,我的写作在这方面也得到了强化和鼓励。毕飞宇好像说过,世俗不是恶俗。不要将它恶俗就行了。小说是个写实的壳,没有世俗的纹理,小说读起来就没有质感。我开始写散文的时候写的就是生活散文,不是站在那儿啊啊啊抒情的那种。

任瑜:感知力强,经验也就充沛。你属于重视经验的作家,有的写作者好像更重视概念和理念,表达的思想也很深刻。但是写起来像僵尸在行动。如果没有这个写实的壳来支撑这些理念的话,就容易导致好材料堆在一起却建不成漂亮屋子的问题。

乔叶:我们常说要骨骼匀称、血肉饱满。骨头要长得好,血肉要饱满,就要把握好世俗生活的肌理和质地。

任瑜:其实感悟力和经验的表达也正是你的强项和优势。

乔叶:我比较善于发现细节,可能是源自散文的锤炼。在我大量写散文的时候,因为我自己的生活很贫瘠,并没有多少可写的东西,只能从别人那里有所发现,对别人的生活“巧取豪夺”。我曾开玩笑说,发现这个细节可以值200块钱稿费,那我就赶快写下来。这种对别人生活的发现和占有,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能力是要刻意锻炼的,要有很敏锐的感觉,要不然那些细节一晃就过去了,你也跟着晃过去了,那还写什么呢?我觉得人的感悟就像筛子,筛子眼儿越粗大,留住的东西越少。你要把你的筛子眼儿制得很细密,那留住的东西自然就多了。

[关于距离]

任瑜:作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我昨天在看宁肯老师的《天藏》,跟看你的小说感受不同。我常在微博上看到宁肯老师发布的在叙事、结构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他很重视结构和形式,对理论梳理也非常精辟和深入。

乔叶:是的,他在微博上一段一段的创作谈,都讲得非常好,宁肯是很厉害的。我自己看理论的东西很少,刚写作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小说是什么东西,就着本能去写,这是我的缺点,但同时我也得益于此。

任瑜:是不是因此受到的约束反倒少一些?

乔叶:对。李敬泽老师一眼就看出了我的问题,但是也看到了我的优点。他说,“因为热爱生活,所以乔叶能看到未被理念整理和驯服过的真实的心灵。”他还说,乔叶是真正具有生活热情的小说家,但她也会烫伤我们。她是兴致勃勃的,她不可能是单纯的,她有一种知觉的复杂,会好奇地揭开我们今天的混浊,让我们看到生活是多么难以规划和界定。

任瑜:看起来李敬泽老师似乎已经把对你的点评都写尽了。我看到在《拆楼记》的序里他说,文学应该尽可能地回到人生和经验。你的一些作品,比如《拆楼记》就是尽可能地回到真实和经验。

乔叶:我在不知道这个理论的时候就直觉地这么做了。这算是“没见识,有本能”吧。

任瑜:跟李敬泽老师的说法不同,苏珊·桑塔格是这么说的,“一切艺术作品都基于某种距离,基于同被再现的生活现实拉开一定距离,要保持这样一定的距离,就是以艺术的面目出现时,必须对情绪干预和情感参与予以限制。”事实上有时候你必须跳出来,才能客观审视,才能真正地全面和真实。那么,当你这么贴近生活甚至浸入其中去写的时候,你又如何来保证这种同生活和经验的必要距离呢?

乔叶:桑塔格的话和李敬泽的话其实并不矛盾,他们说的应该是创作中的不同向度和层面,都很正确。当我要决定写一个东西的时候,首先与它有一个看和被看的关系,这个关系中肯定是有距离存在的。你发现它的时候,本身就有了距离,有距离才会发现。发现之后,真去写的时候,我就一头扎进去了,这时就没距离了,尽量没距离。当然,你以为没距离了,但是距离也还存在。

任瑜:因为你肯定还要理性地梳理它,这也是距离。

乔叶:这也还是属于判断的过程、看的过程。我写的时候首先是有一个思考、酝酿的过程。比如《最慢的是活着》,虽然和我个人的精神生活非常贴近,但是在写它之前还要先理性观照。等动笔的时候那就要扎进去了。这就和刘翔跑步差不多,在没跑之前要大量训练,要思考怎么跨栏,真跑起来之后就不会去想该迈左腿还是迈右腿,就是一头扎进去了。总的来说,小说写作是一个不断进去和出来的过程。

每个人写作习惯不一样,有的人是写一段就出来看看,有的人是写完了再出来。我是大概写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出来,出来以后放一放再看,自己审视一下,看看情感、结构处理得怎么样,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调教自己。完了之后再进去,然后再出来,大概要有这么几个反复的过程。

任瑜:所以说,必要的距离肯定是要保持的,否则的话可能贴得过近,有些东西就表达不完全或不够节制。

乔叶:对。写《最慢的是活着》的时候我是完全扎进去了,因为对我奶奶特别有感情,写的时候自己哭得不行。写完以后出来了,出来再看就觉得弥漫得太厉害。我甚至不想写成小说,想着干脆写一篇散文算了,但后来还是决定写成小说。就像你说的,小说可以相对地保持距离,散文如果写实性太强太贴近的话,对我来说可能更难以控制和表达。而小说毕竟有一个虚构的壳,能够进行适度距离的关照,更适合书写这种感情。当时写了两稿以后发给《收获》,《收获》的编辑很厉害,指出问题,说写得过于满,表达欲望太过强烈,需要克制。

后来我又改了两稿,编辑就比较满意。但是,隔了几年再看它,我觉得还是太满,还要再克制。当然了,不能说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作品就反复地放,放上几十年,那也没什么意义。总之,保持距离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是扎进去也同等重要。

[关于道德]

任瑜:写作还真是需要精妙的手感。在写作中,除了刚才谈到的情感和情绪的距离与投入之外,肯定还存在道德介入和价值评判的问题。比如《认罪书》中的金金,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黑得不透气的人物,她的许多行为都有违一般的道德准则,可以从道德上对她有很多的批判和否定。我的阅读感觉是,你的表达和描述都是比较中立的,看不到道德批判和情感厌恶。那你在写这么一个“失德”的人物的时候,有没有预设自己的道德立场?如果有的话,那是个什么样的立场?

乔叶:我是尽力“去道德”的。对大家墨守成规、约定俗成的这些道德,我尽力去无视它们。就像赫尔曼·布洛赫说的,小说家只需要遵循小说的道德,我觉得这是一条金律。

任瑜:可是,如果“去道德”的话,那小说家又怎样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呢?

乔叶:我认为小说家的社会责任就是把人物以最真诚的理解表现出来。其实就是悲悯心。比如说安娜卡列尼娜,她是红杏出墙,那是不是要从社会道德来评价她呢?那按照一些人的习惯来追问:托尔斯泰写这个东西是什么立场?他到底要歌颂什么赞美什么?这么去看就没法说了。但是你看他把安娜写得让大家那么喜爱,对她充满了同情,知道她的痛苦,尽管她的老公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也没多大的问题。可以说看着安娜的故事,一个正常情商和智商的人都能理解她、她的痛苦和她的选择。让人理解她、悲悯她,我觉得这就是小说家做到的道德。

任瑜:就是说,通常意义上的道德评判并不是小说家的道德。

乔叶:小说甚至要拓宽通常所说的这些“道德”。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本质就是冒犯,真正优秀的小说就是冒犯。

任瑜: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灰色地带的东西,不可能就是黑与白那么截然分明。可能小说家去反映这些灰色地带的东西,会更接近小说的本质。

乔叶:他在拓展那些很庸常的对社会伦理的认识。就小说家本身的主观行为来说,他就是在冒犯,因为大家的边界已经划得很清楚了,而小说家却要突破它。你看,包括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那也是冒犯。其实我们五四时期的文学,哪个不是冒犯?全都是冒犯。像《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绝对是问题少女,但是它开了先河,它的价值不能低估。平常我们说“文学艺术”是把“文学”放到前面,因为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体,因为它包含的思想和经验常常走在最前面,走在最前面就必然含有冒犯。冒犯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对作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任瑜:不是想冒犯就能冒犯的,没有能力的话,根本不可能去挑战道德的边界,或者是拓宽这个边界。或者你挑战得没有力量。其实也可以说,展现不道德也是作家或者小说的道德。我觉得小说倒更应该展现不道德。

乔叶:但问题是,这么做很容易不被理解。如果大家在社会新闻里看到杀人事件,会觉得这也蛮常见的,但小说要是摊开了黑暗的人性,露出了那些繁复的灰色的东西,我们很多人的审美就变得娇弱起来,就要对文学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

同类推荐
  • 四川文学(2015年第11期)

    四川文学(2015年第11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
  • 四川文学(2016年第1期)

    四川文学(2016年第1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
  • 故事会(2016年4月下)

    故事会(2016年4月下)

    《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仅有114个页码、32开本的杂志,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
  • 父亲的墓志铭(原创经典作品)

    父亲的墓志铭(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散文(2016年第7期)

    散文(2016年第7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热门推荐
  • 文明绝路

    文明绝路

    高度进化的文明,会逐渐失去创新能力,这是致命却又无法避免的。星河为了文明的发展想尽办法,最终仍是走向毁灭。(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本书中掌控时间的想法很可笑,还有坚定的认为光速不可超越。我能理解,但还是写了,因为我始终觉得科学是不应该有屏障的,我写的是一种可能,我尽量把这种可能写的合理些。)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梦续红楼之花落花开

    梦续红楼之花落花开

    此文是依红楼故事为背景而展开的故事,非曹公红楼。莫以曹公论灯芯竹。愿同道者共享,不喜者请一笑置之。尤其钗迷们,看了要生气的。花落花开,是花的一生。滴尽了碧绿,泛起了微黄,随秋风萧瑟,落寞于她的锄下。质本洁来还洁去,葬花,葬心,葬泪人。前世欠的泪已尽,今生欠的情怎还?冷眼望着旧物化作清烟,飘飘洒洒的泣尽泪绝。炉中物已不在,眼前人心惶惶…潮起潮落,花开花谢。花魂逝作凝望的目光,该,何去何从?第一卷缘落潮起—玉缘尽,钗美姻他成亲了,新娘不是她—林黛玉她嫁了,虽不称心如意,却是她最后的选择,即使是闺友的知己—贾宝玉她,林黛玉,花落在贾府,情归何处?她,薛宝钗,牡丹花刚刚绽放在贾府,纵使得不到他的情,她何偿在乎,情是何物?花轿迎门,黯然泪下。脂红眉细画,颦笑皆非她。任你贤良淑德,我已面冷心冷。凭你软言娇语,我谈笑只为她。随是缘落潮起,我心只祭她。指尖轻柔,洒下旧稿断痴情,她,漠然退出。他,贾宝玉,一生的情爱逝在贾府,怨谁?恨谁?原是爱他的两个人,娘亲和姐姐,以爱他的名义毁了他的幸福。爱了,伤了,从此还有爱吗,黛玉的心已累。第二卷清冷笑颜--枉笑语,溶秋心她,落花载着愁心滑入水中,凝神渺望,不再是形单影只,孑然一身。心寄在远方……堆成的笑容难以消融,淡然一笑,愁绪凝作秋思,心飘然世外,悠然南山。她,王夫人与她的外甥女,打点起笑颜,风刀霜剑化作了和风细雨,对她,她是看到了她名字头上闪耀着的光环;而她终于看到了她外甥女的笑容下怎样的寒霜!她,薛宝钗,府里的娇子,如何的付出换来当家主事之权,为了她的家人,为了她在府中立足。他,云上公子,这一生眼中,心中只有她,霸道地只想守在她身旁。她,只能做他的娘子。他,北静王,孤独而寂寞地转身,心终于放下,他看到她眼中的一抹温柔,不是为他。时间去消融他心中的痛,身边有她默默相伴。(此卷并不是写水溶心移,溶秋心者,溶化了黛玉的愁心,只剩下舒心的笑意,而非水溶之心,亲们莫要误会了。)创建和谐环境,留言发人身攻击一律删除~~~~~~~~~~~~~~~~作品相关~~~~~~~~~~~~~~~~~~~~~~本文的简介<花落无痕开有声>?pstyle=1欢迎大家去看~~灯芯的群:68639080~欢迎加入讨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止观义例

    止观义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零之元界

    零之元界

    以耀光为初始,以神奇作为创世,千年盛华抵不过你回萌一笑时的千娇百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世世代代永恒不变,时空轮回,耀星划空,重回巅峰欢迎来到元素世界这里有着你意想不到的神奇力量哟
  • 这个穿越大有问题

    这个穿越大有问题

    萧雪瑛是个热衷各种小说动漫电视剧的宅女,被一只蛾子吓到摔死从而开启了她的穿越之路。这个穿越之旅,怎么感觉这么坑呢!
  •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它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生活道路,和俄罗斯19世纪70—80年代的社会生活所描绘的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卓越的艺术珍品。作品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不仅是高尔基早年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俄国劳动人民经过艰苦复杂的磨炼后走向新生活道路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艺术典型。
  • 农家奋斗日常

    农家奋斗日常

    他从两百余载的前朝而来,她从异世而至,在清沟黎这个小村落相遇。他出将入相,一杯毒酒了却身前身后事,今生只想做个田园富家翁;她美食主播,一番见义勇为却成了农家女,只想继续她的美食大业。然,她的亲小叔一遭遇赌却逼得她走投无路;恻隐之心作祟,他随手帮衬,却没想到收获一枚媳妇。鸡飞狗跳的亲邻关系,田间地头的你争我斗,且看他们如何开辟庭院芳菲,坐看山水间风起云涌。
  • 无限轮回识织海

    无限轮回识织海

    [你我犹如隔镜视物,所见无非虚幻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