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34000000002

第2章 大发“酷”财,出奇制胜创造核心竞争力

“书”里“捞金”真靠谱

2800元换来的“第一桶金”

曹志远,年仅27岁。2006年夏天,他从湖南长沙一所大学毕业后,被招进一家装修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业务员。

曹志远长着一张娃娃脸,看起来稚气未脱,但有副好口才,善与人交际,而且腿脚勤快,谦虚肯干,他每天忙着跑装修业务,时常进出于各个居民小区,逐渐和很多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成了熟人。曹志远因工作成绩突出逐步升到装修公司营销总监的职位。

两年后,2008年的一天,曹志远来到一处新楼盘,顺便走进了正接手管理社区的物业公司办公室。无意中,他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几页纸,是一份物业公司即将定稿的《业主手册》,每一本后边还多出几张空白页,什么都没有写,十分刺眼。

曹志远灵光一闪,突然问:“这几张空白页,我能不能在上面打个广告,把我们装修公司的广告做上去?”谁知,物业主任听罢,却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晚上,曹志远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许在那位物业主任看来,想在《业主手册》上打广告,这算个什么事嘛?而曹志远躺在床上,却浮想联翩——所谓《业主手册》,就是房屋使用说明书和业主文明公约的“楼书”,楼盘交房时,业主都会从物业那里收到这样一份楼书手册,薄薄几页纸上,内容千篇一律,很多人会觉得没什么看头,但在用得着时,又不得不多看上几眼——“既然我有在手册上打广告的想法,那么,那些千方百计想进入新社区的家居、建材、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商家也会这么想,因为可以借助《业主手册》,把自家的广告做到每一家、每一户,而且广告的受众非常精准。”

曹志远又想到,《业主手册》是每个新房业主必读的“楼书”,业主买房后必定考虑装修、家居、电器,何不从中做广告?这就是商机呀。于是,第二天曹志远直接登门,找到这家物业公司的老总:“这份《业主手册》就交给我来做吧,不要你们物业掏一分钱的印刷费,只要你们答应,允许我在手册上登几个广告。”物业老总也觉得是小事一桩,当即就爽快地同意了。

曹志远接下来每天打电话,不几天,就约了十几个包括建材、家居、家电等行业的品牌商家老板,和他一起过来看楼盘。更至关重要的是,他的理念和想法竟然被这些老板完全认同,最终一拍即合。

曹志远便马不停蹄,用身上仅有的2800元钱,请来专人排版设计,最后又在印刷厂蹲守了十几个小时,“史上第一本”彩页杂志版、共计1000册的《业主手册》终于印刷出来了,他还亲自送到物业公司。无论物业管理人员,还是房屋业主们,看到如此精美的“楼书”,都感到非常惊奇。而那些商家们,破天荒地在《业主手册》上登载了自己的广告,也同样感到“物超所值”。

很多人觉得商机难寻,其实商机就隐藏在灵机一动间。曹志远这一奇思妙想的点子,去掉支付给排版设计和印刷厂的钱,从商家那里收来的广告费,竟为自己捞到了“第一桶金”,净赚近3万元。

把“书”做强

如今,已是长沙市卓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的曹志远说:“我们帮物业公司做楼书,不收物业公司一分钱;帮妇幼保健院做导诊指南,不收妇幼保健院一分钱……在物业手册上植入家具、建材和家电等广告,在导诊指南后面植入母婴用品和儿童用品等广告,由于这种模式广告投放十分精准,招商并不是难事,每个版面根据刊发时间和位置不同,收费由2000~30000元不等。”

因此,2008年年末时,初试创业的曹志远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于2009年1月23日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卓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40平米的蜗居里,1部电话、2台电脑、3个人,直到2009年的元宵节过后,才正式开门营业。

那天中午,曹志远还特意请一帮朋友吃了顿饭,算是举办了一场开业仪式。晚上发现口袋里就剩2600元了,比初试创业时还少200元还“穷”。然而,在短短两年之后,2011年时,他的公司就盈利了500万元,这么迅速的业务增长和规模扩张,是如何做到的?

回首公司创立不久,让曹志远异常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就是他的这种经营模式,最怕被其他公司“山寨”,即模仿、复制。那段时间,曹志远每天、每周、每月都在和自己赛跑。对别人抢先夺去的市场,曹志远不放弃每一个标杆性的项目,三番五次地跑物业,硬是让物业公司改变主意,把《业主手册》易人交给自己来制作。

曹志远明白,如要达到让物业、商家和业主三方全都满意,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经由他制作的《业主手册》,每一本、每一期,都经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改版,都有新的突破,甚至精心设计了两个多月,堪比高端经典的家居杂志。

公司成立第二年,曹志远遇到了资金紧张,直到下半年才争取到市区两级创业富民帮扶资金4.5万元,也才有能力租了一个500平方米的大办公室。曹志远敢于下血本,用高于当时行业水平一倍的薪资,请了一位杂志编辑高手加盟。凭过硬的设计与印刷质量,用专业和执着逐步打开了市场,最终赢得了物业、业主和商家的满意和赞誉。

2011年,曹志远和他的公司团队再次扩招,不仅一举拿下长沙最有消费力的新楼盘95%以上的知名物业的签订制作合同,其中不乏全国大型的知名地产商。公司分业务和策划两支团队,深入每一个合作楼盘,以精确海量的社区信息和资源,整合30多个行业的一线品牌,为家居、建材、家电行业合作商家,提供主动营销实战培训和突破性活动营销方案,进行全程策划和推广。

据统计显示,在其中一个社区的设点活动中,仅一个衣柜品牌就达到上百万元的签单量,公司还为一家上市企业品牌做策划推广,两个小时即达成销售160万元,强大的社区广告效应,实实在在的销售利润,使商家对曹志远领头的“卓远文化”产生信赖,客户的忠诚度与美誉度大大提高并与日俱增。

曹志远以2600元再次起家,硬是凭借独特的经营、策划和营销模式,使2011年的业务量日进超“万”金,全年纯盈利就超过500万元人民币,成为激励公司团队成员的经典创业故事。

把“书”做大

曹志远和他的公司历经三年打拼,仅仅依靠《业主手册》——创新模式的社区广告直投平台,已具备以长沙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超强专业实力,和全国十强物业公司及数十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曹志远经过市场研究,已研发了物业终端多功能自助查询机、百阅家居装修宝典网络版等几大核心载体,建立起了“业主、物业、商家”三方的和谐共赢圈。据介绍,以一处普通楼盘为例,小区规模少则几幢、多则几十幢楼房,交由物业公司管理后,《业主手册》平均可登广告数量为30个,如果每个广告收费为2000元,每年能做成30个这样的楼盘小区,那么一年的毛利收入就是180万元,而成本只是人员工资及办公室租金、印刷成本等,净利润达50%以上。

至此,公司旗下的市级代理商增至17个,从海口到苏州、从郑州到上海、从深圳到南京等各一二线大城市,已经形成遍布全国的战略格局。2012年,公司总部全年盈利有望达到1500万元。

2012年5月22日,在长沙某创新创业典型经验交流会上,曹志远这个年仅27岁的CEO语出惊人,大胆抛出:“什么叫创业?创业,不是你开个公司、当个老板就叫创业,只有创新模式的产业才叫创业。”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颇为“独孤求败,牛气十足”的曹志远,又有了新的创业目标和终极梦想。

年赚1500万元,“书”里“捞金”真靠谱。曹志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根据发展规划和调查论证,把《业主手册》注册上文化商标和刊号,办成中国第一本在报刊亭热卖的楼书杂志,APP移动版和网络版也将在年内推出,两年后有望把杂志覆盖发行100座城市、4000个高端住宅社区和发展200万名读者,公司总部也将提请加盟的代理商数增至108个城市,共同缔造创新创业的新传奇。”

“快递单广告”开创财富神话

时下,电子商务呈爆发式“蹿红”,快递行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90后女孩,打造了“快递广告单”的创业神话。

早在2013年,全国日业务量已达1000万件。仅仅过去了两年,2013年快递业务量紧跟美国之后,升至世界第二位。一位“90后”女孩从中发现一个创业点子,创建了国内首家“快递单广告”业务公司,在尝试创业两个月后,营业额竟达到近100万元。

抓住创业的“金点子”

四川女孩郭星是个标准的“90后”妹子,1990年出生的她还是个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应届毕业生。2013年夏天,年仅22岁的郭星从德阳市的一所警官学校毕业后,未能如愿成为一名警察,来到成都寻求梦想。

2013年6月的一天,她找到第一份工作,为一家公司散发广告宣传单。每天站在街边向路人发传单时,尽职而又单纯的她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别人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竟把多张传单派发给同一个路人,而且将没有发出的传单随手丢进了垃圾桶,这样一来,公司广告单的有效受众数量就大打折扣了。

在之后的一连几天,郭星的脑海里一直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同一份广告宣传单怎么才能被多个人看到,以增加广告单的被阅读量和最终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正当她苦思冥想却找不到出路时,突然就想到了当下最流行的网上购物,因为她每天都能看到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拖着大量货物,穿梭在大街小巷和居民区,手持快递单寻找门牌号码和送货上门的情景,灵感一闪:如果把广告印刷在快递公司的送货单上,那么至少可以保证有两个人能看到或阅读广告,一个是送件人员,另一个则是收件人。

当天晚上,一向拘谨和腼腆的郭星找到同在成都的中学同学胡雪梅透露:“反正现在的好工作都比较难找,不如以此想法作为创业点子,再相互召集几个其他女同学,大家一起尝试创业,怎么样?”谁知,刚刚毕业于四川大学计算机系的胡雪梅,与郭星同龄,都是“90后”,听她这么一说,同样感到把广告印刷在快递单上的创意不错。第二天,她们又各自找来了一名女同学,四个大学生姐妹激情高涨,一拍即合。

不几天,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条件下,一支由10多人组成的“快递单广告”创业团队组建而成,并以郭星和胡雪梅为联合创始人和领头人,很快分成两个小组,进行了分工和行动。一组负责联系物流和快递公司,如果能在该公司的快递单上争取到广告位,印刷上一些广告,那么,她们将免费设计和印刷该公司的各类快递单据;而另一组人员,则去寻找愿意在快递单上做广告的客户。几个年轻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她们的大胆设想,竟形成了一条新的广告产业链和一种新的广告营销模式。

收获第一桶金

万事开头难,何况她们都是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有激情创业,但社会经验欠缺。团队运作才过去几天,一无所获,就开始有人坚持不住而选择了退出。

2013年6月底,半个多月过去了,团队的处境仍然处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虽然已有几家快递公司声称愿意合作,但却没有找到一个愿意在快递单子上投放广告的商家客户。而且,所有快递公司也是本着节约成本的目的而来,才答应加盟。据一家快递公司的分部经理表示,他们分部平均每天有2000多份同城快递业务,每张快递单的成本是0.3元,使用她们团队免费提供的快递单后,每天可节约成本600多元,这样算起来,每月、每年的节约成本则以近2万和20万计,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公司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

正在这时,由于没有找到投放广告的客户,个别团队成员退出,作为领头人的郭星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业模式。其中,有一家在网上售卖零食的店商,郭星每天打两个电话给这家公司的前台,找领导商谈投放广告的事宜,但都被对方以各种理由搪塞回来,郭星一筹莫展。

这时,不知是谁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郭星把“快递单广告”的宣传资料放进快递信封内,再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快递公司的员工,直奔店商的公司而去,恳请前台的工作人员一定把快件转交给相关部门和领导。哪知,郭星在等待一个星期之后,那家售卖零食的公司竟主动与她取得了联系。

2013年7月初,双方经过深入沟通,卖零食的店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愿意支付8000元,买下了快递单上的两个广告位。“快递单广告”创业团队终于收获第一笔订单,深受鼓舞,这8000元钱也就成了团队的创业资金。随后不久,郭星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快递单广告公司。

一个月后,最初投放广告的这家售卖零食的店商,因客户群中年轻白领居多,广告受众精准,每天销售量以30至40笔订单的速度递增,产生了显著的市场效应。郭星从一个“快递单广告”业务的创业点子,到创建团队,成立公司,逐步赢得不少商家客户的青睐,纷纷加盟和投放广告,受到业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追捧。

获千万投资如虎添翼

2013年7月份,郭星和她的创业团队收获第一笔创业资金8000元后,引起了一位投资人的浓厚兴趣。这位投资人主动登门,通过了解,对“快递单广告”的创业主题和行业预期非常看好,毅然以投资人的身份注资1000万元,加入到了创业团队中。当月,投资人就把100万元现金作为先期投资配置到位,并为创业团队配备了一辆宝马轿车,便于开展业务时使用。

快递单广告公司成立后,截至2013年8月中旬,郭星和她的公司历经一个多月的激情拓展,以一个广告位日收费为0.4元和10000份起印为投放广告的业务标准,与11家快递企业建立了长期加盟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又有50多个商家在她们的快递单广告业务上投放自己的品牌宣传广告。公司的业务量和收益与日俱增,一个月时间累计收入达到了94.4万元,距离100万元仅差5.6万元。

如今,在成都市成华区的一套居民房内,简单的办公环境下,年轻的“90后”女大学生们,有的在接待物流及快递企业等的上门拜访,有的在电脑上寻找着有广告需求的商家客户,早已忙得不可开交。无论是创业时间、业务增长、营业额度和品牌价值,她们的物流快递广告公司都创造了令人惊讶的神话。

据预算,以全国每天的快递业务量为1000万件计算,就会签订1000万张快递业务单,广告位收费为0.4元,由此可以推算出,在全国每天的快递单广告的市场容量就多达400万元人民币,而且随着快递行业以及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全国一年的市场容量必将超过12亿元人民币。

2013年底,公司创始人兼CEO郭星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我们都是‘90后’和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但可塑性很强,我们公司已聘请专业人士对团队进行营销知识和公司管理概念等方面的培训。”

谈到公司未来的愿景,作为快递单广告行业的首创者和践行者,郭星同时表示:“目前,以投资人的1000万元资金作为雄厚根基,我们将首先带出一个千万级创业主题,然后把这个创业主题打造成一个千万级的公司企业。如今,我们公司发起的‘中国快递联盟’也已经逐步在全国各地展开创建,因此可以预见,我们快递单广告公司的目标定位,就是让‘快递单广告’能够在未来5年内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拓展更加广阔的事业空间和领域。”

是的,机遇无处不在。一张快递单,点亮了一位“90后”女孩的非凡创业梦,且以“快递单广告”为创业切入点,最终成就了她的创业之路。

把盒饭打造成亿元“大餐”

曾几何时,“吃了么”成为熟人相见的口头语。如果有人突然问:“饿了么?”是不是特有爱,还是个够美好的提议!张旭豪领头的“饿了么”公司却以它为商机,把盒饭成功搬到网上卖。创业5年,员工过200人,业务面向地区遍布8个城市,北至哈尔滨,南至广州,加盟餐厅数共计50000家,2012年完成在线交易金额达到6亿元人民币。这就是网络新宠“饿了么”。

2013年3月,《福布斯》中文版第二次推出“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饿了么”的CEO张旭豪榜上有名。

饿着肚子聊出来的商机

2008年4月的一个周末,张旭豪还是上海交大的在读研究生,在交大闵行校区的一间学生宿舍里,他和同学康嘉全神贯注合打了一场实况足球的电脑游戏,至晚间10点多,两人感觉肚子饿了。张旭豪随即给几个餐馆打电话,一连打好几个电话,要么是打不通,要么是没人接。在一阵无奈的抱怨声中,他们饿着肚子畅聊起来。

一个说:“这外卖,为什么不能在晚上送呢?”一个说:“晚上生意少,赚不到钱,何苦。”前一个说:“倒不如我们自己去取。”后一个说:“干脆我们包个外卖吧。”

渐渐地,两个人骨子里“不安分”的梦想全被抖落了出来,两人击掌结盟创业,决定开发一个网络订餐系统,把盒饭搬到网上卖。

创业伊始,启动资金12万元,全靠东拼西凑。两人首先要做的是深入市场,摸清行情。张旭豪第一个业务是毛遂自荐,边承揽一家餐饮店的送餐服务,边做市场调研。为扩大业务,两人在宿舍里安装了热线电话,当接线员又当调度员,招聘来的送餐员人手不够时,亲自披挂上阵,既要跑外送餐,又要联络其他餐馆饭店加盟,风雨无阻。

几个月下来,有17家饭店将外卖业务承包给张旭豪来做。而为了让这17家店入伙,张旭豪两人受尽折磨,第一家餐厅让他们上门跑了20趟,被拒绝后继续上门游说,直到没有人愿意出来接见他们为止。二人还专门开支数万元,自行设计并交由印刷厂印制了一万本“饿了么”外送广告小册子,小册子内容囊括17家餐厅的详细菜单。小册子里预留的三个广告位也被他们成功卖掉,收取的商家广告费用基本与制作成本持平。

“饿了么”线下送餐服务在广告的推动作用下,名声大振整个校区,业务突然之间大增。张旭豪两人感到分身乏术,“饿了么”线下团队初创时,也就只由10多名外聘来的送餐员组成。那段时间,每天从午间到午夜,他们要接150至200份订餐单子,每单抽成15%。完成订单后,送餐员去饭店领取盒饭,再送到各个寝室里去,送货上门,签单收钱。

2008年9月,“饿了么”团队开始研发订餐网络平台。4个月后,“饿了么”网络订餐系统网站正式上线运营,仅有30家加盟店支持网络订餐,日订单量500~600单,却以每月60%~70%的速度递增。

“饿”出来的奇招屡获基金大奖

“饿了么”的创业历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他们又是如何把普通盒饭打造成“亿元大餐”的?

2009年2月,正当“饿了么”网站上线运营之际,张旭豪和康嘉过于奔忙劳碌,不料“后院起火”。有一天深夜,一名窃贼潜入了他们的研究生宿舍,将电脑、手机等财物一掠而空;雪上加霜的是,存储在电脑里的所有公司事务数据也丢失了。刚过去几天,倒霉的事再次找上门,一位送餐员工在骑车送外卖途中与一辆绕行而来的大巴相撞,两人接着又竭尽全力一次一次向对方索要经济赔偿。随后,公司有一辆配送外卖的电动自行车也被偷了。公司核心成员中有两人选择退出,第一次引起团队动荡,让成员们无不承受“极限”压力。张旭豪不得不在“饿”中思变,取消热线电话和代店外送,让顾客与店家在网上自助下单和接单。

创业需激情,更需奇招。为振奋士气,在“饿了么”上线之后,张旭豪就想到了一个为网站造势的奇招——不停地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以获取基金奖励,充值创业本钱。说起参赛经历,网站CEO张旭豪充满自信和自豪地说:“2009年下半年,在上海参加的80%的创业大赛中,我们都是第一名。”

2009年10月,“饿了么”网站在上海慈善基金会和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联合主办的创业大赛中,获得最高额度资助1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12月,“饿了么”网络订餐系统创业项目在欧莱雅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上,获得10万元冠军奖金;当月,再次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提供的最高额度奖金25万元。前后两个月,“饿了么”团队就斩获45万元的现金融资。

到2009年年底时,订餐平台已拥有50家餐厅进驻,注册会员达到5000人,服务范围以交大闵行校区为中心,迅速扩张到附近居民区,这时的日均订餐交易额突破了8000元。

另一方面,创业需人才,更需奇才。在张旭豪看来,招聘来的网站技术总监汪渊就是一枚“奇才”。最初为提高“饿了么”人气,汪渊专门编写了一个小软件,可在校内BBS上给每个会员用户自动群发站内消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了60000条。“饿了么”网站因而声名大振,访问量直线上升,并开始向周边校区突击。

然而,靠线上和线下广告吸引学生订餐容易,但吸引更多饭店加盟绝非易事。由于多数店家保持半信半疑态度:“我在你的网上开个页面,放几份菜单,你凭什么就要抽8%?”关键时刻,张旭豪的策略功力发挥到极致,其威力就是:“谈,不停地谈,谈到老板不想跟你再谈,也许就谈成了。”他们每天出门“扫街”,最忙时一天要“扫”100多家饭店,对最难谈的饭店进行天天回访,“谈”了40多个回合还是拿下了。

2010年5月网站实现性能升级,2.0版本成功上线。“饿了么”如法炮制,不仅攻下华师大,连附近紫竹科学园区也被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顾客群从大学生拓展到企业白领。仅隔一个月,“饿了么”就推出了超时赔付体系和行业新标准。8月,公司规模扩张,喜迁新址至闵行市郊的一幢别墅,办公、住宿和生活全都在这里。9月,“饿了么”全上海版上线,合作餐厅超过1000家,月交易金额由原来不足3万元,持续翻倍增长,全年最高月交易额达到了100万元。

2010年11月,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线,“饿了么”从最初占领高校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消费者随便输入任意地址都能查得到周边餐厅,平台订餐业务已覆盖全上海。

小盒饭“饿”成亿元大餐

进入2011年,宅文化盛行,食品安全问题突现,“饿了么”作为区域化电子商务领跑者,为用户提供更多吃的选择。

2011年3月,“饿了么”注册会员已超过两万人,日均订单3000份,年交易额达千万元。这一战绩,很快引起了美国硅谷一家顶级投资公司高度关注和风投意向,主动找到张旭豪洽谈合作事宜。接洽数次后,“饿了么”成功融得风险投资100万美元。

201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在校生联合创办“饿了么”网上订餐系统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报端后,网站名气更响亮,闻名遐迩,年交易额很快突破2000万元。2011年7月,“饿了么”秉承“极致、创新、务实”的信念,激越奋进,相继成立北京和杭州等两大城市分公司。

2012年春天,加盟“饿了么”合作的餐厅超过10000家,订餐业务覆盖上海、杭州和北京等大城市中所有高校和主要写字楼,只需鼠标轻轻一点,美味即刻送到面前。3月,“饿了么”成立广州分公司和天津分公司,团队规模超100人;4月,“饿了么”iOS版应用1.0上线;8月,iOS版应用2.0上线,并提供免费下载;9月,成功推出在线支付功能,以及餐厅超级结算系统,率先形成网上订餐闭环系统;11月,Android版应用上线;12月,日均交易额突破300万,并完成全年在线交易额6亿元人民币。

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饿了么”公司率先提出C2C网上订餐概念,除了为用户创造价值和带来方便快捷的订餐体验,也为餐厅提供了一体化的运营解决方案,并向用户传达了一种健康、年轻化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致力于推进整个餐饮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通过整合线下餐饮品牌和线上网络资源,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电脑搜索周边餐厅,在线订餐就能享受美食。

2013年3月,“饿了么”成立苏州分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和福州分公司,团队规模达到200人,加盟餐厅累计达到50000家,共完成A、B两轮融资,融资额达数百万美元。

这位和脸谱网站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同龄的“饿了么”CEO张旭豪,早已透露出一个公开的秘密——其实,“饿了么”公司有个真实的名字叫“拉扎斯”,是从梵文中音译过来的,它的含义就是“激情”,创始人们永不放弃的就是他们的创业激情,以抵御和承受创业所带来的重重磨难和压力。

不仅如此,崇尚苹果产品文化的张旭豪格外信奉苹果公司前CEO史蒂夫·乔布斯的一句话:“永远把公司当成创业公司。”“饿了么”公司正是具备了这种“美式创业”的氛围,给了核心成员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勇气,才使其真正成为了中国餐饮行业的“淘宝网”,把普通的盒饭打造成“亿元大餐”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三只松鼠”塑坚果网销第一品牌

在电商界,被人誉为“松鼠老爹”的章燎原是一位标新立异的人物。他靠“三只松鼠”品牌,进行了一场坚果销售革命,创下了不菲的业绩,也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寻梦路上成就自我

章燎原于1976年出生在安徽省芜湖市宁国县,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一家国有企业上班,边上班边自学营销方面的知识。后来,他不甘心当一名工人,于是放弃稳定工作,带着青春期的发家梦,南下广州、东莞等城市打工。

2002年,章燎原26岁,折腾惯了的他猛然意识到自己至今一无所成,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钱。进行一番绝地反思之后,他回到家乡芜湖,走进一家主打坚果销售的食品公司,沉下心来做一名普通的营销人员,每天做着搬货、送货、跑市场等最基层的事。

一年后,一同被招进来的11个人因吃不了苦头而陆续走了10个。章燎原因业绩突出被留了下来,领导提拔他为区域经理,让他全权负责一线销售。

2004年,28岁的章燎原提出企业5年发展构想,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他不为外界耻笑所动摇,坚持自己的构想,销售业绩一路扶摇直上,职位也一次次被提升。29岁时,他已升到了公司营销总监、总经理等要职。

2006年,章燎原再次放话:“当企业做到1亿元时,我就离开。”他的言行再次遭到多数人的不屑,有人说他痴人说梦,有人笑他瞎折腾,甚至有人说他是疯子。

夸下如此海口,章燎原能做到吗?

2009年是章燎原提出企业5年发展构想的最后一年,时任营销总监和总经理的他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公司业绩发展迅速,已在安徽省内遍地开花,下一个新的成长空间在哪里?

一天,章燎原正在网上闲逛,突然被淘宝商城的一句广告语深深地吸引住了。正是这句“没人上街,不代表没人逛街”,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他想,由于坚果类商品含油率较高,在一定温度和湿度影响下容易产生氧化。既然电子商务如此迅速便捷,其核心优势恰恰能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将山核桃之类的坚果采取细分品类突围,并赋予其徽派文化,就一定能迎来新的井喷式销售。

2011年1月,章燎原经过近一年的市场调研和充分酝酿,依托公司年销售额近2亿元的雄厚实力,精心筹划的公司子品牌“壳壳果”旗舰店登录淘宝网,以细分坚果品类和15天新鲜坚果概念,不到一个月就赢得不错的销售业绩和市场口碑,他也摇身一变成了公司员工口中的“壳壳老爹”。

华丽变身“松鼠老爹”

2011年2月,春节将至,“壳壳果”旗舰店开张不到一个月,章燎原精心策划了一次“万人免费试吃”活动。他万万没想到,当天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万元。不过,更让他意料不到的是,刚刚组建的团队却遇到了巨大危机。面对订单量暴增,章燎原和他的新团队一下慌了手脚,需近30万份备货的“壳壳果”首遇危机,因货量不足,一再延迟发货,本来承诺3天之内发货完毕,不得不延迟半个月发货。

那几天,章燎原既感到焦急、无奈,也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电子商务让人疯狂的魅力。他带领的“壳壳果”13人团队被狂风暴雨般的疯狂网购搞蒙了。原想“万人免费试吃”活动能给“壳壳果”赚足口碑,哪料却在一夜之间成了砸自家招牌的“坚果炸弹”,迟迟发不了货遭到很多客户投诉。

“要么关闭‘壳壳果’,要么优化管理理念。”章燎原面临两难选择。最终,他不得不选择后者,宣布“壳壳果”进入休整期,顾客第一的价值理念同时被优先提出来。章燎原随即推出了“最新鲜、无破损、无漏发、包满意、15年专业品质保证”等五大承诺,并在此基础上深度优化客服系统的供应链。

惨淡经营了一个多月,一系列措施靠着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产品品质,让“壳壳果”从困境中走出来。2011年11月,“壳壳果”旗舰店每天销售额突破10万元,占据网购同类产品的前3名,总销售额逾1000万元。电子商务给“壳壳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012年,是36岁的章燎原的本命年。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电商行业一片红海泛滥,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辞去安逸的职业经理人职务,带领一支85后创业团队,创立“三只松鼠”互联网食品品牌。他坚信,这是创造电商品牌的最后机会,也是一场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营销革命。

2012年1月11日,章燎原在一篇《写给詹氏同事们以及壳壳果的辞职信》的博文中写道:“非常遗憾,我不能和大家一起继续战斗了。”所有人都猜测,他作为一位职业经理人,小有成就,放弃高薪,是想坐享成功吗?他日后到底想干啥?

一个月过去了,正当业界热议不断时,章燎原却玩起了大手笔。他创建了电商坚果品牌“三只松鼠”再战江湖,一个PPT演示、10个页面及30分钟演讲,就轻而易举地拿到了150万美元的投资。

章燎原在谈到“三只松鼠”争取投资时轻松地说:“我主要谈了过去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会做成什么。‘三只松鼠’品牌受到中国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IDG资本的青睐。”

据章燎原的企划创想,“三只松鼠”品牌的诞生,主打非过度加工坚果、花茶和蜜饯三大类食品,依托和聚集本地资源,只寻找生于原产地的新鲜原果,为消费者提供新鲜的森林食品。

IDG资本看中“三只松鼠”创意背后的巨大商机,注入150万美元资金,堪称中国农产品电商界最大的一笔天使投资。从此,章燎原所创立的“三只松鼠”电子商务公司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中外合资企业。

2012年11月,互联网硝烟弥漫。在“双十一”促销中,章燎原带领年轻的“三只松鼠”团队完成了近800万元单日成交额,一举夺得坚果零食类销售日冠军宝座,创造了一个中国互联网食品销售奇迹。章燎原华丽变身,被业界誉为“松鼠老爹”。

重塑电商坚果第一品牌

“主人,您有什么需要?”当点开“三只松鼠”淘宝店客服QQ对话框后出现这样的问话,你有何感觉?

30名客服人员摇身一变成了为“主人”服务的可爱松鼠。于是,买家和卖家仿佛被拟人化地演变成主人与宠物的关系,全部购物过程就像在扮演某种角色的游戏中进行,体验轻松、愉悦而又新奇。

章燎原还总结出了上万字的《松鼠服务秘籍》,指导客服人员要像可爱的松鼠那样,“既会卖萌,又会卖货;一边卖萌,一边卖货”。在“三只松鼠”上线之初,章燎原便提出极致顾客体验模式:“‘三只松鼠’要为人类寻找最好的森林食品——寻找原产地、寻找最新鲜、寻找最满意,以此构建原料、加工和服务等一体的全供应链整合运营模式。”

“三只松鼠”的动漫色彩、与众不同的包装和超越顾客期望的一系列购物体验,开创了中国电商客服场景化的服务模式,让“三只松鼠”在短短几个月内一跃成为网购食品的热门品牌。

“三只松鼠”上线63天日销售上千单,上线65天成为坚果行业销量第一品牌,2012年7月至11月的销售额从30万元蹿升到1000万元。

魔鬼般的服务细节是“三只松鼠”打造品牌的杀手锏。“三只松鼠”不仅卖坚果,抓住的萌点也是“松鼠爱坚果”,可爱机灵的“小松鼠”一边卖萌,一边将新鲜美味的坚果和森林食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三只松鼠”在快递箱封口上写着:“亲爱的快递员哥哥:我是鼠小箱,我要去见我的新主人了,请您一定要轻拿轻放哦!如果您也想品尝下,也可以到‘三只松鼠’家来。”打开鼠小箱,除了订购的食品,一起送到买家手中的湿巾、吃坚果的开果器、扔果壳的纸袋、封口夹、微杂志等一应俱全,每个细节都彰显品牌服务理念,包装、沟通、物流……从头到脚都是萌的。食品袋上的话语也温馨、可爱:“主人,我是鼠小袋,吃的时候记得把果壳放进袋子里哦!”标语使用手写体,这些细节让包裹更私人化,更有亲切感。

如此萌萌动人的品牌形象和服务过程让“三只松鼠”迅速蹿红网络。近一年来,“三只松鼠”从注册时的5人扩张到如今100多人的全新创业团队,平均年龄不足25岁。2013年7月初,“三只松鼠”获得B轮投资600万美元,月销售额飙升至2000万元,公司市场化估值逾2.5亿元人民币。

谈及未来规划,章燎原雄心勃勃地表示:“目前,我们已通过完善购买、互动、线下体验等各个环节,逐步实现了网络全渠道覆盖。下一步,我们将建立网店平台,在全国建立4个发货仓库,保证全中国80%以上的买家当天订货,次日收货。5年内,实现公司上市。”

棒棒糖蛋糕卖萌更卖创意

在武汉,有这样一家小店,名叫“卡乐庄园”。进门乍一看,是在销售各种口味的棒棒糖,其实这是一家蛋糕店。店主是3个80后潮人,他们不把蛋糕做成圆的、方的或纸杯型等寻常形状,而是做成像棒棒糖一样的小食品。自2011年10月开业以来,小店投资不高,收益却颇丰。

触发创业灵感

段立是“卡乐庄园”联合创始人之一,在大学里学的是设计,毕业后在杭州一家公司上班。2011年上半年的一天,他受公司委派,前往香港参加一个大型展会。正是在这次展会上,段立看到了一种造型像棒棒糖的蛋糕。

这种名为“CakePops”的棒棒糖蛋糕,在欧美市场卖得非常好,而在国内市场尚属空白。段立有了灵感:把这种蛋糕引入国内,不就是一条很好的创业之路吗?

段立前往武汉找到大学同学王兴,准备一起创业。两人花了4个月时间,通过从国外网站下载资料、购买书籍、向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以及西点师请教,学习棒棒糖蛋糕的做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段立和王兴逐渐在学习中掌握了门道。这种“艺术+创意”的蛋糕与常见的奶油蛋糕迥然不同,要用巧克力为主要原料替代传统鲜奶油,才能做出各种精致漂亮的造型。

做自己的品牌

2011年10月,“卡乐庄园”正式营业。王兴介绍:“小店面积不足10平方米,位于武汉江汉路万达广场附近,当时盘下店铺时光转让费就花了2万多元。此外,每月租金7000多元。”

这样一间“迷你型”小店,却让段立和王兴丝毫不敢怠慢。先是在装修方面,他们的设计专长派上了用场:天蓝色的店面清新纯净,柠檬黄的装饰香艳明亮,给人以温暖洁净的感觉。二人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为设计出满意的LOGO,他们反复设计、修改,对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

由于蛋糕芯是从美国进口的,经特殊方式改良后制作,虽然成本高出不少,但口感细腻香甜,不黏不腻。每天早上7点,段立和王兴便守在蛋糕房里,悉心烹制糕点。

2011年10月31日,正值西方人的万圣节,段立和王兴意识到,这是一次检验市场的大好时机,也是“卡乐庄园”棒棒糖蛋糕的首次亮相。他们制作了鬼南瓜、咪兔和超萌的HelloKitty、机器猫等卡通形象的小蛋糕,将造型可爱的蛋糕固定在玲珑的木棒上,瞬间,灵动的棒棒糖和美味的蛋糕完美结合在一起。10多种蛋糕面市后,大受欢迎。7元一支的“HelloKitty”最受顾客青睐——“蝴蝶结”源自美国进口糖果,“耳朵”里藏着草莓果酱,成了令人无法抗拒的美食诱惑。

二人尝到了节日促销的商机和甜头。紧接着,2011年圣诞节到了,他们制作出圣诞帽、圣诞树等造型的棒棒糖蛋糕。三天的销售量,一举超过上千支,销售额近万元。

小作坊大梦想

后来,女孩唐丹加入了“卡乐庄园”。段立包揽店面和产品的外观包装,唐丹负责销售,王兴则主抓市场定位和推广。小店开业不到一年时间,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营销策略做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

2012年2月14日情人节,王兴在微博上推出“爱情营销”,专门制作“蛋糕花束”等产品——精心包装的蛋糕外形新颖别致,热销程度比附近花店里的玫瑰花还要火。当月,小店的营业额突破了3万元。一个顾客慕名而来,一次订购了428支“蔓越莓桃心”,用于在结婚典礼时展示。

2012年9月,“卡乐庄园”在网站发布视频,点击量超四万;创建了卡乐庄园博客,棒棒糖蛋糕QQ群和“粉丝团”,组织团购和打折优惠;在人人、阿里巴巴等网站,创建网上商铺,展开“爱情营销”“生日营销”“婚礼营销”等。

小店的最高日销售量,达到三百多支。有一款名为“愤怒的小鸡”,巧克力口味,活泼可爱,很多女孩儿买来送给男朋友;“柠檬表情帝”,玩转各种表情,在你不顺心时,买个笑脸吃掉它,连心情也似乎恢复了明朗;“芝麻街家族”,它在思考着生活;“CookieMonster”,在寻找它的糖罐;“Oscar”,生活在垃圾堆里唱反调……

有人说,棒棒糖蛋糕卖萌,更卖艺术创意。三位有着艺术气质和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在忙忙碌碌的“卡乐庄园”里,收获了快乐和甜蜜。只要创意无限,卖萌中也有商机,只要能把顾客和市场萌翻了天,那么,你就走在了通往成功的大道上。

把空气变成“大油田”

加油站、储油库,汽油挥发到空气中产生“油气”,刺鼻难闻,属于有毒有害物质,被人体吸入后,甚至能致癌。有没有人想过,把空气中的“油气”进行回收,重新生成为汽油?如果成功,那么既能改善空气质量,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实现环保和财富双丰收。

一位南京“科技达人”以此为商机,将这种似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为现实,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他研究生毕业后,创业之路犹如过山车轨道一样跌宕起伏,坚持和付出终有回报,不到五年时间就赚到了千万身家,成为南京最年轻的科技型企业家。2011年,他和他的公司就已纳税900多万元。

第一桶金,核心技术才是成功法宝

10年前,赵新还是一位“80后”大学毕业生,在南京读大学期间,每天都经过一家加油站,闻到一股刺鼻的汽油味。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挥发在空气中的有机气体“抓”住,进行技术处理,再生成汽油?为此,他绞尽脑汁。

2002年,赵新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在读研的4年里,他把很多美好的校园和课外时光都用在了研究课题上,希望能寻找到一门技术,生产出一种设备,安装使用在储油库、加油站,在装卸汽油或给车辆加油过程中,收集挥发的油气,减少污染,达到回收油气变为汽油的目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新历时4年即1000多天的刻苦探索和研制,突破了各种技术难关,自主研发出“有机气体分离膜”的核心技术,以吸收、吸附、冷凝和膜分离等工艺系统和方法,成功达成油气从气态转为液态,最终实现回收再利用。

然而,研究生毕业后,赵新已身怀绝技,却没有选择“毕业即创业”。他充满自信地说:“进入21世纪,膜分离时代已经来临,必将开始。”但又表示,“老板肯定不是那么好当的。”

赵新决定不走寻常路。2006年的夏天,他被一家合资企业聘用,做了一名技术员。在工作中,他一边继续完善自己的研发技术,积累经验,一边偷师学艺,向先进企业学习管理经验。2007年10月的一天晚上,赵新在新闻中看到一则消息,国家对加油站、储油库以及汽油运输行业连续出台了三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嗅觉比较敏锐的他,当即预感到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很快辞去稳定的工作,自主创业。

万事开头难。赵新成功创建并注册了南京天膜科技公司,但在创业之初,由于公司规模不大,又没有什么知名度,很多储油库和加油站对他的产品根本不了解,总是以怀疑的态度把他拒之门外,都不敢交给他来做。赵新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奈和无助。

2008年,是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年。赵新时刻在严密关注,一点利好消息,他都不放过。机会终于来了,北京及其周边地市的储油库和加油站,为改善空气质量,不允许将油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必须赶在奥运会开幕之前的3个月,全部改造完成。一心想把多年研发的“分离膜”核心技术转化为产品应用的赵新,得知仅在北京市就有30多个储油库的巨大市场,心中要大干一场的豪气便油然而生。

坚持就是胜利。2007年至2008年之间的那段日子里,赵新马不停蹄地跑了20多家储油库,最终只拿到了5家民营企业的改造工程项目的订单,但前提是,赵新的公司必须先自筹资金垫付,意思就是将设备免费提供给这5家储油库使用,否则一切免谈。而赵新呢,为了能挣到第一桶金,只好硬着头皮上马,免费提供产品和安装设备,但回收来的汽油,则以折价再卖给这5家储油库企业,这样一来,才能获取经济效益,保证盈利,不做亏本的买卖。

深陷窘境,谷底求生也要坚守到底

赵新清楚地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公司便深陷窘境,原本另有3名股东,却以无力再投资等为由,也都前后脚地弃他而去。然而,他和他的公司由于首先掌握了核心技术,填补了市场空白,最终赢得了企业信任,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国内最早从事油气回收服务的私营企业。

2008年下半年,在接下来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百业萎靡不振。至2009年年底,赵新的公司竟然一份订单也没有接到,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没有产品订单,就意味着濒临破产。更为严酷的是,2009年全年,公司的资金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厂房的房租已拖欠大半年之久,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了。为保住厂房和留住员工,赵新不惜孤注一掷,釜底抽薪,刷信用卡取现来支付,以确保实业不被解散。度过2009年的寒冬,就迎来了2010年的春天。

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相继召开,赵新等来了新的创业机遇。上海世博会犹如新一年的第一股春风,他开始生机勃发,成功地将“有机气体分离膜”等整套系统的产品设备推销给了上海6家储油库。赵新曾自信地说:“在技术和性能上,我们的产品跟进口产品相比,一点都不差,而价格却比国外产品低很多。”

到了2010年下半年,赵新连续调整经营策略,由被动转为主动出击,又将产品成功地打入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事业开始蒸蒸日上。据环境专家介绍,1吨汽油在转运或加油过程中,大约会产生9公斤的油气,如果一座储油库每年转运15万吨,就会产生675吨的油气挥发进入空气中,而一个常规的加油站经过“分离膜”设备系统改造后,每个月大约能够回收3吨的汽油。由此可以说,赵新的核心技术和油气回收系统产品,无疑是把空气变成了“大油田”,进行油气回收,使其成为汽油后再出售。

2011年初,赵新所在的南京市共有8座储油库、183辆油罐车和310家加油站,全面启动油气回收污染治理。赵新和他的公司一举承接了其中的4座储油库改造工程的订单,据推算,一年可回收汽油总计2500吨以上,从长远目标看,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在3500~4000万元之间。当时,全市每年汽油销售量达160多万吨,产生1万多吨的油气,回收这些油气能产生超过1.4~2亿元的经济价值。赵新清楚地意识到,他的公司在全市的油气回收市场占有的份额还不足40%,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至2011年年底,以赵新为CEO的天膜科技公司从深陷窘境,到谷底求生,一直坚守,终于等到了开辟财源,坐收财富,不断创造经济收益。其公司不仅完全实现扭亏为盈,还为国家纳税900多万元。他本人被评为“2011年度南京市的科技型创业家”,同时他也成为了南京市最年轻的科技型企业家,从而实现了从一个创业家到企业家的提升和转变。

环保生财,把空气变成“大油田”成就千万财富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进入2012年,赵新和他的公司早早展开了拳脚,只要有油气排放的地方,就能够把空气中的油气“抓”回来,转变成可以出售和使用的汽油,而且还能卖出和汽油同等的价格,坐收效益。谁能说这样的事情不是“神乎其神”!赵新因此被誉为新生代企业家当中的“科技达人”,超越传奇梦想,让奇迹与财富齐飞。

现如今,司机师傅们在驱车进入储油库、加油站转运或加油时,再也不受浓烈的油气味困扰。正如已经千万身家的赵新所说:“创造科技,收获财富,只是我理想的一部分,其实更大的意义是倡导环保。”

2012年3月中旬的一天,赵新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坦言:“环保产业大有可为,从这个意义上,我也一定要把公司做大做强,不仅把‘漏’掉的油气全都回收起来,改善空气质量,还要创收更多的经济效益。”谈到未来规划,赵新最后表示:“2012年,正是我们要大展拳脚的一年,预计年内纳税将突破2000万元,未来3年,公司或将实现成功上市的目标……”

原来,早在10年前,以全身心投入研发“有机气体分离膜”这一核心技术时,赵新就已经成竹在胸,甚至完成了周密规划,所以他才在研究生毕业后,没有选择急于创业,而是深入企业做了一名技术员,一边学习实战技术,一边积累管理经验。

从空气中“抓”汽油、毕业5年拥有千万财富的赵新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是机遇,创业的每一步都饱含激情、信念、契机和智慧,更需知识、经验和技术的丰富储备,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梦想和目标,以及收获不可实现的财富和成功。

创意“智造局”售卖创意“智品”

作为领先的创意门户“Arting365”艺术设计联盟网创始人,“80后”青年朱飞在创意设计及其产业转化等领域已摸爬滚打10多年之久,从“不务正业”的美院大学生,几经波折,成为“创意产业高成长企业”的执行总裁。

放弃画家梦想,移情数字媒体

朱飞,1982年4月出生在浙江省丽水市一个普通家庭,小学时没受过绘画学习训练,全凭自己的感觉画画,参加市绘画比赛年年都能获得奖项。高中时恶补绘画技艺,不负众望,顺利考上了美术学院。进入大学后,却临时放弃成为一名画家的梦想,偏偏对数字媒体和网络编程产生了极大兴趣。

10多年前,位于上海张江高新开发区的中国美术学院位置偏僻,出行不便。就读数字媒体专业的朱飞,大一时就要完成不少设计作业,但相关领域信息少之又少,让他颇为头疼。为查找资料,也让同学们与外界联系方便,他利用课余时间,在宿舍用自己的电脑创建了一个以“创意设计”为主题的网站,组建了交流社区,“不务正业”地当起了中介“招商揽客”。

那时,互联网远不及现在发达,网站建成后,受到诸多关注,有创意才华的学生和设计师纷纷注册成为会员,引来有设计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慕名而至,咨询和洽谈合作事宜,希望学生发挥专长为企业做设计服务。

最初,朱飞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对金钱并不看重,一门心思把活干好,建立了好口碑,加之所要酬劳不高,很快在创意设计行业领域聚集人气,赢得了很多客户的信任。他在数字媒体专业方面也得到了实践和锻炼。

2003年,朱飞读大三时,创意网站初具特色,人气骤增,自己的电脑难以承受起高涨的浏览量,不得不对设备进行扩容和优化。他筹集3万元添置了服务器后,拓展了网站规模,背靠美院师生的资源优势,很多大牌公司慕名找上门来,寻求长期合作。这样一来,他的网站在设计师与企业单位间流行起来,也为师哥师姐们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

2004年夏天,朱飞临近毕业,他通过网站业务赚得了第一桶金,攒够了自己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这时,他的网站已聚集10多万从事艺术设计的创意人士。

毕业前夕,朱飞收到院长抛来的橄榄枝,推荐他进一家工业设计中心做设计师,但他仅仅工作一天,就再也不去了。随性的朱飞不喜欢固定的工作环境,更喜欢挑战自我,再一次打破父母和教过他的所有老师的期望,拒绝铁饭碗,开始自己打拼创业。

Arting365创意网络平台,不只是创意

2007年初,朱飞租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经过两年多的筹备,组建团队厉兵秣马,正式注册公司,将创意网站由原来简单、业余的校园小网站,转变成了业内熟知和商业化运营的专业设计网,Arting365创意网络平台正式建立。

朱飞表示:“Arting365是由Art(艺术)+ing(延伸)+365(一年中的每一天)组成,意味着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艺术创意正在进行时’。”

然而,作为创意设计对接产业市场的Arting365平台,其经营理念本身就是一场全新创意,从设计作品到做成产品,再到消费终端,一共整合了创意者、材料生产商、大众需求者和销售终端等环节,无限宽广,又整合运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创意设计产业链,甚至在1000个人眼里,就有1000个Arting365。

如此全新的经营理念,对于完全没有管理和经商经验的朱飞来说,在初创时期无疑是最大的课题和挑战。2007—2008年间,朱飞一路走过,压力重重。如何洽谈业务,如何盈利支出,全部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经营网站和经营公司完全是两码事。

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公司团队在朱飞的带领下博采众长,协同作战,越做越顺手,Arting365逐步涉及线下培训、提高设计师创意能力和提供创意服务,公司运营慢慢走上正轨。直到2009年,公司营业额实现高成长,一跃成为全国创意产业高成长百强企业,转亏为盈。

2010年后,Arting365通过集结大众的创意力量,完成需求方催化产业转型和提升公司形象的重要举措,得到快速蓬勃发展。设计师可以收集到更多更新的行业资讯,参加各种创意大赛,结交同行;艺术院校学生可以在课堂之余倾听业界资深人士的专业点评,参与各类大赛的实战演练,收获经验;企业则以最少投入,找到最好的创意作品,更能找到适合公司发展的优秀创意人才;时尚达人可以在这里紧跟潮流,追逐时尚,发现和掌握前沿文化和品牌动向。

截至2012年7月,Arting365创意网络平台已积累近10年的发展成果,产业服务项目得到更多元化拓展,专注于数字、艺术和游戏动漫等相关创意产业的同时,广泛涉及行业资讯、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CG动画和绘画艺术等众多创意领域,集合产业资源,强化服务功能,为创意者和产业之间搭建桥梁,打造对接服务体系,培育出了创意“软集聚”的新模式。网站日平均页面浏览量超过600万人次,一跃成为国内乃至全球较为领先的中文数字艺术设计门户网站。

值得一提的是,Arting365强化平台运营功能后,也汇聚了众多合作伙伴,建立了全国高校资源、行业协会资源和专业媒体资源等三大核心网络。“Arting365创意擂台大赛”就是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品牌赛事,每个大赛项目都能吸引来自国内外数千名、甚至上万名大众及专业设计师参与创作。

这时,“Arting365创意擂台大赛”在已举办的500多场赛事中,就成功对接了超过5000个创意案例,创意库存量多达1500多万件。在2012年,平台承接了一个关于征集地铁公益广告及视频的项目,竟吸引了近4000名设计师提交作品,丰富的想象,多元化的主题,内容涉及环保、杜绝滥用药物、提倡健康饮食和发扬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大赛结束后,企业作为需求方一下子挑了上百件作品,将精彩的创意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多年来,Arting365从线上到线下、从行业到院校、从用户到企业,业务覆盖了40多个行业,与30余家主流纸媒、60所顶尖艺术院校等达成“线上媒体”的合作项目,整合了众多优势资源,鼓励创意发布与分享,发挥和开拓出了创意的最大化价值和潜在的商业化市场,为创意的产业化和产业的创意化插上了翅膀。

针对Arting365未来的创意服务模式的方向和发展,随性的朱飞却显出成熟和理性,清晰地表示:“移动互联网将为我们提供向软件化方式拓展的契机,这样,我们就可以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定制化的创意服务。”

创意“智造局”售卖创意“智品”

多年来,在创意行业领域一直存在着极为现实而又残酷的现象。对此,朱飞举例说:“需求方在网站平台发布项目,让设计师参与投标某省的文化形象设计,设计师参与投标的作品超过1万件,但中标率却不到0.1%,其余99.9%的设计作品最终变成了‘库存’。”

Arting365作为超大浏览量的中文设计门户网站,截至2013年已注册有80万设计师会员,平台与客户达成1000多万元的交易额,最终让设计作品转化为产品的实际订单仅属于不到0.1%的创意。而有些设计师的“库存”是实实在在的创意产品,可放到淘宝并不容易出售,还存在反被抄袭的风险,那么超过99.9%的创意设计怎么办?只能永远“待字闺中”被埋没吗?

2013年伊始,身为执行总裁的朱飞领导团队再次出发,以“创意产业化”为终极发展目标,为99.9%的创意寻找出路,探索库存创意的“出闺”之路。他们依托Arting365创意网络平台的丰厚资源和资金后盾,创办了一家名为“智品行空”的子公司。

所谓“智品行空”,就是包括线上商店、线下体验店以及创意售卖装置的平台,以此与更多的潜在客户达成互动体验,让其参与到创意产品设计中,搜集反馈信息。2013年3月,“智品行空”第一家线下体验店正式开业。朱飞介绍:“体验店就是为创意及其产品先开通一个预购渠道,提前把握市场需求和有效反馈,对产品再进行合理化修正,一旦产品订单数量达标,即可进行批量生产,这样就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为此,他们还不惜投入重金,专门开辟和设立了一个创意园区,取了个寓意明显的名字“智造局”,设计制造了售卖装置“创意售卖机”,把创意产品取名为“智品”,并通过线上“智品网”和线下“智品行空”,联合呈现设计品牌及创意人的设计风格与设计思想,转化成有实质创意价值的产品,专为设计师的创意交易而量身打造。

2013年6月17日,“创意售卖机”在“智造局”亮相,即刻引起反响,受到各方盛赞和关注。许飞由此坦言:“把市场调研、寻找渠道、开设店铺、售卖创意、投入量产和版权保护的事交给我们来做,通过创意‘智造局’售卖创意‘智品’,就能够解决设计师的后顾之忧,将全部才华和精力专注于创意创作。”

2013年底,“智品行空”线上线下平台开业半年多,开展各项售卖、开设智绘课堂等活动如火如荼,吸引大量企业、普通民众、设计师和院校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开辟拓展新市场,创立了又一商业化模式,被业界视为展示创意、售卖产品的新渠道,

至此,10多年过去,从大学宿舍起步的朱飞,由第一步建网站“把人气聚集起来”,到开展线下培训,进而从提供创意服务为设计师与产业架起桥梁,到制作创意成品实现“实物对接”,最终实现了Arting365创意产业化和产业创意化的超现实梦想,创业之路一直走得很艰辛,但更是一条让人充满激情和快乐的全新创意之路。

开“参差咖啡”馆,乐赚“小钱”

王森,人称“森哥”,是个典型的光头眼镜男。过去5年间就想开间小小的咖啡馆,一连开了18间。他把18间咖啡馆开成18种面貌,每一间咖啡馆都独具特色,完全迥异,因而被他总称为“参差咖啡”。2012年6月1日,他把咖啡馆产业继续延伸放大,创办了咖啡梦想学校,写有一本关于咖啡的“分享”之书《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面世5个月,加印10余次,成了畅销书。王森一跃又成了咖啡馆圈子里知名的文化人。

如今,他把18间咖啡馆打包成立了一家公司,自己一跃成了最大的投资人,把大部分净利润分给各咖啡馆的搭档后,看书、旅游、喝咖啡,照样过得快乐而自由。在过往的光阴岁月中,王森经历了众人眼中略有成就而实则劳顿迷茫的生命征程,使得他反其道而行之,杀了一个回马枪,逆袭成功,从格局迥异的各式“咖啡”中悟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处世智慧和生存态度,乐活人生赚“小钱”,最终得到了他最想要的生活。

被梦想捆绑的青春,喝咖啡度过旧时光

王森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时光回溯到青春年代,王森最大的梦想是环游世界。

后来,他如愿以偿地去了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很多地方,曾以朝圣的心态去过几次传说中的巴黎左岸,也去过澳大利亚繁花似锦的墨尔本,和一个漂亮的法国女孩谈过恋爱。这自由浪漫的一切,成为他环游归来开间小小咖啡馆的创意之源。“60后”的他有着“80后”的状态,闲适散漫是他的常态。

“19岁之前,我从未喝过咖啡,只是从海明威的小说中阅读到主人公喝的都是不加糖的黑咖啡,印象特别深刻。”王森第一次喝咖啡,是初上大学时,在一位来自瑞典的外教宿舍里,美女老师用咖啡招待她的学生们,问王森需要什么口味的咖啡,他学着小说男主角的口吻说:“黑咖啡,不加糖!”结果,喝了一口,满嘴苦涩,全吐了出来。

上世纪90年代初,王森大学毕业,即被甩入奔波忙碌的人生轨道,投身奔命于所谓的职业和励志、诱惑和挑战、打拼和奋斗之中,贪婪而繁复,梦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很长很长的时间,王森与速溶咖啡的交情特别深,每天不喝几杯速溶咖啡,就觉得生活没有了滋味。

2000年之前,王森感到被梦想捆绑的青春,走与不走都由不得自己。他辗转抵达广州,几经打拼和创业,环游世界的背包客最终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总,创建了属于自己的食品公司。之后的6年多,他的公司和个人的资金财富逐渐雄厚。日复一日地不停旋转中,他养成了泡咖啡馆的习惯,从此与各式咖啡结下了不解之缘,觉得喝咖啡很酷,每天都喝四五杯才觉得过瘾。

后来,在开了几间咖啡馆之后,王森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开咖啡馆的人,就是一间咖啡馆的主人,也一定是喜欢喝咖啡的人。首先你得爱喝咖啡,还要有丰富的阅历,你才有东西与人打交道,喜欢与人分享,都是构成一间咖啡馆不可或缺的软环境。”

关闭公司开咖啡馆,赋予生命新命题

6年前,母亲在66岁的年龄提早病逝,留给王森深深的痛楚和触动。他开始重新思考有关生命的命题。那一年,他思考的结果终于有了眉目,于是关闭公司,再次选择出发。

这一次,他去了澳大利亚。在异国他乡,王森渐渐地从母亲去世的伤痛中解脱出来,思考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容易”,那么又何苦来哉?他反复追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最终的答案是:“生命宝贵而短暂……我只要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比如,他热爱旅游,坚信没有“恶习”不成生活;比如,他酷爱读书,视已故作家王小波为精神偶像,“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不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他找回了自己。2007年4月的北京,王森参与筹备纪念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的活动,因缘际会做了一件他真正喜欢、感觉快乐且可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和几个北京朋友开了一间“参差咖啡馆”。咖啡馆赶在5月13日王小波的生日之前布置完毕,当天又邀请到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来咖啡馆坐了坐。

咖啡馆取名“参差”,则源自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名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于是,他日后所开的每一间咖啡馆都风格各异、“参差多态”,尽显浪漫的自由主义情怀,如同王小波所言:“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小的是美好的。”王森非常在乎经济学者E.F.舒马赫这句哲语,严格履行和延伸前人的智慧结晶。在他看来,咖啡馆只卖咖啡和小点才是真正的咖啡馆,而市面上的诸多咖啡馆中,咖啡却是正餐末尾的点缀,“初衷是开一间咖啡馆,最后却变成一个餐厅”。

5年开18间,把“参差咖啡”打包成公司

家住武汉的王森自然要回到自己生活的原点。2007年6月,北京的“参差咖啡”开业两周,王森便把它交由一位志同道合的北京哥们儿接手,只身回到武汉开创他的咖啡梦。

这年下半年,王森一连开了3间咖啡馆,规模都相当袖珍,之前在北京的咖啡馆也只有35平方米,被他称为在武汉开的第0间咖啡馆,总投资不超过7万元。很多人怀疑:“7万元?买一间厨房都不够!”这恰是王森最神奇的地方。

为节约咖啡馆装修成本,他成了旧货市场上的常客;不买价格昂贵的咖啡机,先用虹吸壶煮咖啡;剩下的钱买书或置花,咖啡豆也不是一次进很多;更为奇绝的是,他以“自雇型”的方式,一人既是店主又当小二,省去雇工的费用。于是,他的一间间大大小小的“参差咖啡”就这么开起来,“花房咖啡”“咖啡书屋”“货柜咖啡”“邂逅咖啡”“阳台咖啡”等,迄今他已在武汉开了17间各具特色的咖啡馆。

“小咖啡馆盈利能力和空间毕竟有限,当然不是我一个人在管理。”有时接到外卖订单,王森能很放心地出走半小时,馆内的熟客会帮他看守,并能熟练地接待和照应客人。有一次,他出门旅行十多天,便将咖啡馆交给熟客打理,当他归来时,营业额丝毫不差。有了这些经历和经验,王森开始寻求创办新的咖啡馆,逐渐将很想开咖啡馆的熟客培养成馆长。“我从不习惯称呼馆长或店长,我们更多是朋友或搭档。”但馆长可从打理的咖啡馆中获得70%的净利润。

“我想证明,生活有很多种选择,开咖啡馆照样可以过日子,简单、自由且不用打卡。咖啡师也可以是一份正式工作,过上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继北京的‘参差咖啡’和武汉的第0间咖啡之后,我就想开一间可以步行抵达的咖啡馆。”2007年底,他的“写字楼咖啡”开业,王森这才确认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咖啡馆。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是在很多咖啡馆的墙面上都有的字样。“参差花房咖啡”是2010年他的得意之作,摆放花器,播种花草,添置园艺好书,室外的树木和空地上挂着草编吊床,自己躺在上面享受悠闲时光,无意间就成了一个活广告;参差咖啡书屋配备图书达四五百册,但绝对看不到管理学和励志类书籍;“邂逅咖啡馆”谢绝非单身人士入内,开业仅一年,已促成和见证顾客中多对有情人的表白、求婚等时刻……2011年,他毫不费力地买了个集装箱货柜,往某个园区的空地上一放,“参差货柜咖啡”就顺利开张了,极尽随心所欲。

现如今,王森已将18间“参差咖啡”打包成立了一家公司,有17间“参差咖啡”遍布于武汉三镇,每天都在漫不经心地讲述一个个关于咖啡生活光阴的故事。不过,王森依然坚称:“外乡的人们提到武汉时,不再只有鸭脖和热干面,而是一座咖啡之城。最有意思的是,某一天,一位友人邀请我去一家美女白领经常出没的地方喝咖啡,我会乐呵呵地告诉对方,那是我开的。”

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2012年6月,本着英国布道师约翰·多恩的布道词中所说的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王森又把原本是公司内培训员工的课堂转型升级为“参差咖啡梦想学校”,面向社会招生,帮助热爱美好生活的年轻学员实现创业梦。

此后,近一年来,王森每一个月中有8个下午在为学员们授课,关于如何选择咖啡豆、如何烘焙和制作高品质咖啡及西点。他十分真诚坦率地说:“‘参差咖啡’是创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投资。你可以拥有下半辈子的阳光、慵懒、自在、喜悦,以及一间在你名下的小小咖啡馆。”

固然,王森现今的收入比六年前少很多,但生活依然讲究品质,对事物充满敬畏之心———总是微笑着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分享旅途中的人生或喜或悲———美好生活就是如此触手可及,就像他当年去过的小咖啡馆林立的巴黎左岸,人们在忙中偷闲,边喝咖啡,边看街景,怡然自得。

“我把所有的咖啡馆都交出去,让搭档们各自独立经营,如果每个月略有盈余,便是给自己一个大大的红包,除此之外,我可能去开新的咖啡馆和咖啡梦想学校去了。”尽管,他的“参差咖啡”招牌常被人错看成“叁差咖啡”———“位置差、环境差、服务差”。本是搞笑,也是误会,但的确是热爱喝咖啡的人生活的一部分。7万元开一间小小的咖啡馆,成了《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一书的年轻粉丝们按图索骥实现创业梦想的美好模板。

“参差咖啡”能有多少种面貌的可能性?王森早已想好,巴士咖啡馆、火车咖啡馆、阁楼咖啡馆、屋顶咖啡馆、树屋咖啡馆、烟斗咖啡馆、绘本咖啡馆、小博物馆咖啡馆……这些都在他未来的构想之内,照样过得很自由:看书、旅游、喝咖啡。这正是他想要的生活方式和咖啡人生的态度。未来,他会持续放大梦想,第2本和第3本有关咖啡的书也将相继出版面市,把武汉打造成“咖啡之城”,并把“参差咖啡”向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延伸,无需承担高额租金,就能将梦想落到实处,诞生一间新的小小的咖啡馆。同时,他还计划在创意天地建一个咖啡博物馆和一个可观光全部流程的咖啡生产厂。

“是的,真正的咖啡馆时代已经来临,亦非舍我其谁,而是大家各具特色,共存共荣。”或许,王森的生活和咖啡人生的态度,与那些所谓事业和成功、诱惑和挑战、打拼和奋斗、创业和财富相比,并不迎合社会主流的“成功”价值观;但在当今浮躁纷乱的年代里,他开掘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意思维,思考一间间小小的咖啡馆如何开办、如何存活、如何保持经营收益,并从中收获自由和快乐,这本身就是独特的生命模式、价值体现和积极心态。你很难想象到,他新近创办的咖啡梦想学校也是一间小小的咖啡馆,被他取名为“参差多态院子”咖啡馆。

参差多态乐活人生,若能简单便是快乐,小的就是美好的。开间小小的咖啡馆,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赚到的可能是“小钱”,闪耀的却是精彩人生。

“鲜切水果”大发“酷”财

愿望即商机

贾冉是个80后,大学读至硕士,念的都是信息及软件工程专业。2005年夏天毕业,先后进入BEA、IBM、淘宝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

贾冉并不是一个典型的IT男,在创立果酷网之前,已做过代理鞋店、SNS网站等多种生意,却都以亏损而失败。身为IT公司软件研发工程师的他,与电脑为伴,眼睛里全是编码,几年后怎么做起水果生意了呢?

按贾冉本人的话说:“我从小就爱折腾,总想做点接地气的事儿。”做过生意又有从事IT业的经验,他骨子里难免有一种“不安分”因素。

2010年,正值电商生意异常红火的年份,贾冉一直想做线上线下产品的生意。而那时,他在公司对着电脑一待就是一天,写编码,做研发,也没有发现令他可做的商机。

这天,又是忙碌工作一整天,贾冉突然发现桌面上留有一只苹果,原本是他早上带来公司吃的,却原封不动地摆在台面上。临至下班时,他竟没有顾得上洗一洗,把吃苹果的“常见事儿”完全忘记了。

几天后,贾冉在观察同事工作状态时,也发现同样的问题,很多同事因为忙碌而无暇顾及工作之外的生活细节。同样,有的同事为补充营养能量,想吃水果,通常会选择午休时间跑到街上去买“水果杯”,且看杯中价格为10元钱的水果切片,量少得可怜,品种也单一。

贾冉凭着生意人的头脑及直觉,认为这是不错的商机。经过深思熟虑,被定义为“鲜切水果”的商业模式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他的想法是:“如果把洗好、切好的水果送到上班族面前,让他们吃到送上嘴的水果,一定会受欢迎。”

随后,贾冉又在网上网下进行调研,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鲜切水果”早已是消费者的即食需求。3年前,国内的鲜切水果领域还处于萌芽状态,而美国一家鲜切水果供应商已做到7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把新鲜的水果切了卖,只要有利可图,就能产生附加价值,通过树立品牌,把品牌做大做到位,溢价空间会越做越大,甚至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

2010年6月,贾冉拿出10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紧锣密鼓创办果酷网,在一幢居民楼顶层,租了一套民居,忙了一个多月,在身边人的一片质疑声中,终把“鲜切水果”生意做起来了。

头几个月,贾冉一个人边写代码搭建网站,一边买设备研究鲜切水果技术。每天晚上编程到凌晨,白天顶着烈日在地铁口发传单,但网站的访问量却无起色。

一同创业的两个合伙人,又招了两个配送师傅,一天忙到晚,每天支出1500元,却只收回1000元左右,投诉电话还不断;每个周末要爬10多趟楼梯,把批发的500多斤水果背上楼……入行不久,贾冉损失惨重,10万元投入资金已所剩无几,创业团队濒临散伙。

精细化思维

初时,贾冉常用“煎熬”来形容,眼看创业要失败,内心的不甘和疑惑愈加强烈,鲜切水果明明蕴藏着巨大市场,却又为何做不下去?

贾冉分析总结后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网站页面不好看,宣传不到位,库房和加工车间都位于楼房顶层,由于个体消费者众口难调,品牌没有说服力,物流成本过高等,致使订单数量很不确定,团队成员基本处于坐等用户下单,接单后随时骑车出发,又满北京城送货,使配送费用居高不下。

此后一天,贾冉无意间走进一家汽车4S店,在店内等候区,他看到桌面上摆放着一盒糖果,当时心想:“既然会用糖果招待客人,那也不会拒绝水果。况且,不少企业的员工午餐里就少不了水果,与其吃一整个梨,大家更乐意吃水果拼盘。”

既然个体消费者市场行不通,那么以公司企业为终端市场呢?于是,贾冉决定转型再试,在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尝试后,这家汽车4S店最终成了他的第一个客户。果酷为其每天提供150份鲜切水果,收入1000元,很快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抓大客户,一单1000份,直接搞定。”在4S店第一笔生意激励下,软件工程师出身的贾冉,便带领团队四处洽谈业务。大客户一家一家多起来,优酷、土豆、小米、搜狐、畅游等公司皆按需埋单了。

同时,贾冉意识到,由于企业客户常压低价格,3块钱的果盒,只能赚几毛钱,如何减少水果损耗,是面临的问题。然而,这难不倒互联网专业出身的贾冉,在他的工作电脑里,有着一个庞大的数据文件,数据收集是他的老本行。

2011年3月,贾冉定期去批发市场做调研,掌握水果销售最新趋势,果酷网(第2版)改版上线时,实现了前端水果搭配,根据用户口感认可度做预算自动生成。专业化水果营养知识,性温性凉的水果如何搭配,将数据结构生成融入算法当中。而后端水果成本控制,则来自采购数据的积累。

此后,果酷网每周从批发市场获得采购数据,根据数据来分析当季主推哪类水果,如主推的水果搭配中含成本高的进口水果,才能均衡水果成本。贾冉如是说:“平时吃水果只有一种或者几种可吃,而我们可以一次让你吃上十几种水果。”

另一方面,贾冉通过研究国外资料文献,得出自己的一套技术规范,刀子多长时间消一次毒,整个流程如何操作,一举解决果块先浸泡、再晾干的保鲜问题。并与企业签约半年或一年期合同,确保零库存。

果酷网在公司企业大客户模式上尝到了甜头,决定将消费对象从个体消费者端转向公司企业端,订单稳定了,成本就可控。水果的采购数量、配送线路、分发方式都可以交由后台系统来全程控制。

2012年4月,果酷网累计发出20万份“鲜切水果”果盒,并依托公司企业端带来的生意让果酷能维持10%~15%的净利润。两个月后,果酷网获得第1轮融资,以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区域化加盟

2012年8月,果酷网搬家至新址,同时搬迁了库房和加工车间,运营和物流能力同步提升。从客户下单到搭配水果、订单生成,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6个小时内便可送达用户或顾客面前。

在一间100来平方米的加工车间里,20多位流水线上的加工工人在分级、清洗、去皮、切分、浸泡和包装,一盒盒哈密瓜、葡萄、蜜桃组装成的果盒在生产线上完成。贾冉介绍说:“我们先拿订单,再去拿水果、加工、出货。”两个小时后,他已驱车把430盒“鲜切水果”送达企业用户办公楼内。

2012年11月,果酷网又与多种渠道开展合作,拓展线下渠道。至年底,全年销售额由2011年的300万元,一跃达到了1000万元,呈“几何倍数”递增。

“鲜切水果”一开始所需技术含量不高,不过到了每天1万份订单时,市场景象已大不一样。现如今,3年多过去了,针对如何梳理产品线、用户订购需求,用互联网思维做出自动化配餐系统,果酷网已经有了独创的一套科学专业的方案,这也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013年,是果酷网解决规模化问题的关键期,贾冉已通过小成本加盟、打出果酷统一品牌的形式,顺利开始了公司的规模扩张战略,拥有了大批加盟的“酷粉”。公司负责为加盟者提供后端技术支持和水果供应,加盟者则负责解决和公司企业端用户谈判并建立销售关系。截至目前,果酷网的企业客户已超过200家。

果酷网的发展呈一路飙升的形势,但在贾冉看来,果酷网扩张得还可以更快。为此,他特将北京每个区进行了商圈划分,生成模块,引入每个区域加盟商,由果酷网开放前端和后端系统,加盟商只需完成商务交单、线下物流两个环节。

对于果酷网目前发展及未来前景,贾冉坦诚地表示:“刚创业时,我已有房有车,创业更多的是给自己一个激励。我希望未来公司可以上市或者被收购,让果酷网等同于‘鲜切水果’最专业的垂直电商。”

而业界人士赋予果酷网更高评价,公司企业端是果酷网的开始,未来水果作为刚需产品,个体消费者端才更有故事。果酷网电子商务模式的成功范例,势必引发更多生鲜类商品以较高毛利率和较大市场需求,成为国内各大电商的掘金热点。

同类推荐
  • 《案例。》系列(第2辑)

    《案例。》系列(第2辑)

    《案例。》第一辑的出版,在传媒界、企业界和商学院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在案例创作的标准化上,大家因职业角色的不同而有各自的反应。对编辑者来说,所有的意见都是欢迎的,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正如美国商学史教授理查·泰德罗所说的,“一切的商业活动都是基于某些原则前提下的金钱游戏”,从本质上来说,一切的案例都是一些故事,其价值在于这些故事的即时性和精彩性,以及它对阅读者和学习者所产生的启发。在《案例。》中,我们试图从新闻故事和商学院案例之间走出一条新路来,在我们看来,前者缺乏研究的格式化,后者则似乎没有公共阅读的意义。
  • 马化腾:领跑互联网

    马化腾:领跑互联网

    本书以腾讯的企业发展史为主轴,将马化腾的成功管理思维一一加以剖析展示,以让读者全面了解他是如何修身、用人、经营、创新、开拓、竞争、打造品牌的。由此,也希望为创业者、管理者和职场经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个样本,并让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升。阅读马化腾,更能学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智慧。
  • 副职领导手册

    副职领导手册

    你知道领导职位中哪个职务最多吗?副手。副啤既是一个重要角色,又是一人特殊角色。因为副手在领导群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副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岗位?副手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副手的标准是什么,位置在哪里?怎样当好副手,才能尽快地当上一把手?请在书中和实践中找答案。
  • 金牌店长提升大全

    金牌店长提升大全

    开不开店看老板,赚不赚钱看店长。如何让你的门店在众多门店中永远挺立潮头?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更专业、更优秀、更有效率、更有领导魅力、更受下属拥戴的金牌店长?本书将用最为平实、通俗的语言为你一一作答,让你掌握成为金牌店长的独门秘诀。
  • 赢在责任

    赢在责任

    世界五百强金牌员工的成长法则,阿里巴巴、百度等知名企业的优秀员工吐血推荐。赢在责任,就是赢在职场。责任是员工与企业缔造双赢的关键;责任是员工在职场获得成长、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如何培养、树立、增强内心的责任感?本书将告诉你答案。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

    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

    本书所讲述的案件均由真实事件改编,数起重大凶杀案,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为避免对号入座,地点和人物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繁华的都市突然出现了一名令人恐惧的变态杀人犯,他喜欢将被害人身上的肉一片片切下,就像技术娴熟的厨师,再把骨头留下,最后将肉寄给被害人家属,媒体冠以“骨头收藏家”的称呼。他为什么喜欢这样做?是有特殊嗜好,还是受过某种刺激?
  • 瞪谁谁无敌

    瞪谁谁无敌

    看一眼,热气球升级为飞空艇!再看一眼,凡品血脉升级为麒麟血脉!黑暗之主在千年前的大战中陨落,千年后醒来一脸懵比地发现修真界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自己的坟头还变成了著名景点。没关系,幸好他还有瞪谁谁无敌的无限升级之眼。
  • 女老总的柳下惠老公

    女老总的柳下惠老公

    ---腐女俱乐部女主角:“我妈催我嫁人。”---投炸弹。死党一:“你女王是当定了,没有反击的可能。”---一副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样子。死党二:“什么呀?不是还有其他的吗?别将恋的选择权弄少了!”--白眼.死党三:“YOU,泥闷……煤油靠率国?”---标准的洋老外,亏了她这么长一句话错了一大半,最后两个字倒是发音相当标准。-----近墨者黑啊!众人感叹!!女主角:“洋忸说的没错,就这么定了!”-----拍板定案!
  • 正遇心知未肚明

    正遇心知未肚明

    世界上有七十亿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姓名,都能够被记得。所谓记一辈子的人名,却也只能在记忆中搜到早已模糊的面容。人的成长,是心更加通透还是麻木与屈服。
  • 叶落知秋近

    叶落知秋近

    后来,叶落知遇见了秋近……如果真的有一见倾心,假如真的有一眼万年,那一刻,秋近就是他的一见倾心和一眼万年。
  • 从我初恋那天起

    从我初恋那天起

    当彪悍开挂的大尾巴狼要撩她看上的小白兔,兔子还有什么活路!特别是当这个大尾巴狼还非就你不可的时候,小白兔该怎么办!当秦朗终于能给她一方遮挡风雨的安全港湾,却发现为之努力的人对他关上了心门。秦朗从来都不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且看他如何再度打开她的心门。
  • 苍痕纪

    苍痕纪

    苍天已为道,乱世已为雄。枪舞起风云,亦为天之痕。纵天骄众多,谁敢言第一?叹大道万千,何人说通晓?大道的终点是什么?巅峰强者为何模样?当天穹出现了裂痕,当大地出现断裂。虚空谁为王?岁月无情刀。破樊笼,脱轮回!
  • 没有不成功的孩子

    没有不成功的孩子

    一位平凡父亲以16年的实践经历,用苦水和泪水探索出的“教子经”。主人公以生命求证:没有不成功的孩子!每个智商平平的孩子都可以考上名牌大学。主人公库金会父子被中央电视台特邀为专题节目嘉宾,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个普通父亲所创造的教子“神话”:告诉你每个孩子都能跳级的秘密,告诉你每个孩子都能上重点大学的秘密,告诉你使不听话的孩子听话的秘密,告诉你做一个成功家长的秘密。
  • 凡尘仙缘

    凡尘仙缘

    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入了侧殿,方坐定,那嬷嬷便问:“皇后娘娘差我来瞧瞧,十三公主的膝上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