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45800000002

第2章 社会思维

本章导读

本章主要探讨如下问题:我们是否了解自己?又是如何理解彼此?我们的社会态度、理解和信念是否合理?我们的社会思维是如何形成的?是态度决定我们的行为,还是行为决定我们的态度?不能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判断?

一、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

1.定义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个体参与自我觉知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米德(Mead)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对立的部分。“主我”是主观的“我”,即是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客我”是客观的“我”,即是自己活动的被觉察者。

2.构成

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

(1)自我认识是指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

(2)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3)自我控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人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己命令自己的言语器官和运动器官进行种种活动;二是抑制作用,主观的我根据当时的情境,抑制客观的我的行动和言语。

3.特点

自我意识的特点: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特性和倾向性等。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1.自我概念

(1)定义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就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自我的认知方面。简单地说,自我概念就是我们对自己各方面认识和信念的总和。具体包括3个层面:

①自己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和认识(如自我意识、自我觉知);

②一个人对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人的认识(如自我认定、自我认同);

③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好坏评价,是不是喜欢自己,对自己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如自尊、自我肯定)。

(2)构建过程

①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②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③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

④通过自我意识推断自我

在理解个体自我概念建立过程的时候,社会学家米德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他认为,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己时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总和。

2.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self-schema)是以信息加工观来看待自我概念,就是组织和指引与自我相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Markus和Wurf认为,自我图式构成了我们的自我概念,它可以帮我们分类和提取经验。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是由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决定的,这些认知结构可以称为图式。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结构。

3.自我觉知

(1)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是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众多方面的知觉。简言之,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做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2)Buss把自我觉知分为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由于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它们所引起的反应也完全不同。内在自我的人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公众自我的人更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与反馈,因而常常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

4.自我差异

Higgins提出自我差异理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现实自我。

(1)理想自我(ideal self)指自己和他人希望自己在理想状况下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2)应该自我(ought self)指自己和他人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3)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

理想自我使个体关注目标和成就,指引着个体对目标的追求;应该自我使个体关注责任和义务,使得人们回避一些目标。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感到抑郁沮丧;当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感到焦虑激怒。

5.自尊

(1)定义

自尊(self-esteem)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2)自尊的确立

①让个体获得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

②获得积极的评价。

(3)提高自尊的方法

①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

②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

③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

④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

⑤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上去。

(4)自尊动机

人们会有维持和增强自尊的意愿。这种自尊动机的意义在于,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导向意义,当我们遭遇威胁性的社会拒绝时,自尊指示灯会警告我们,以促使我们更敏锐地觉察他人对我们的期望。研究证实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接受的意愿。当我们被藐视或抛弃时,我们感到自己缺乏魅力,能力不足,这种痛苦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我,并在其他地方寻求社会接纳和认同。

6.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

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人们通过自我提升,使得他人对自己有一个高的评价,从而有助于个体自尊的建立;通过自我确认,使别人对自己有一致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自尊。

7.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这一概念最初由班杜拉提出,他认为自我效能主要是从成功经验中获得的关于自己能力的概念。具有了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儿童和成年人更坚毅,具有较少焦虑,更少消沉,同时他们过着更健康的生活,在学业上取得更多成功。

获得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个体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

8.自我表演

自我表演(self-presentation)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的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作的显露。自我表演策略:自我抬高、显示、谦虚、恳求、恫吓、逢迎。

9.自我障碍

自我障碍策略(self-handicapping)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自我障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0.自我检控

自我检控(self-monitor)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高自我检控的人善于自我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低自我检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态度和感受。

11.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对他的期望行事。心理学家Darly和Fazio把这种现象叫做自证预言。

在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种自证预言。

12.体像

体像(body image)是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的总称。

对于体像的解释,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和态度与自我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躯体经验是自我的一部分;而精神分析学者则把躯体经验看成是人格过程的反映,当一个并不胖的人认为自己胖得不得了的时候,就认为这个人与外部世界的界限不清。

(三)自我过程

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以下讨论三种重要的自我过程: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来实现。

2.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

3.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对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已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四)自我与文化

Markus和Kitayama关于自我论述提出了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的模型。

独立型自我(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the self):个体的自我是独立的、独特的、强调个体稳定的内在品质。

依赖型自我(interdependent construal of the self):个体的自我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他人相联系的,强调个体和他人的关系。

独立型的自我要求保持一种独立性,依赖型自我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拥有更多的公共成分,与他人的区分度相对较低,与其他一些重要的个人或团体内成员互相有一定的重合,比如母亲、朋友等。

Tip

通过对“我是谁”的探索,你现在能用多少词语精确地形容自己呢?

二、社会认知

(一)社会知觉

1.概述

社会心理学把对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人们在知觉他人时并不仅仅停留在对被知觉者的外部行为的知觉上,而是要根据外部行为了解他的动机、观点、信念、情感和性格等内部心理状态。

2.特性

主观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

3.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是由于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3)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

(4)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常用启发策略有:

①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该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成员相似,它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②可用性启发。哪些信息容易被回忆和联想,人们就倾向于根据哪些信息进行判断。与容易回忆的信息相联系的事件,被认为更平常、更多见、更容易发生。例如,航空事故给人们的印象深刻,导致人们相信乘火车比乘飞机更安全。

③锚定和调整启发,是指先抓住某个锚定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结论的判断方法。此策略适合对模糊信息进行评价。对人的判断,人们通常使用的锚定点是自己。当一个人评价另一个人很漂亮时,其意思是说,这个人至少比我漂亮,或比某个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漂亮。

(5)影响因素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①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②投射作用;

③内隐人格理论;

④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

4.内隐社会认知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会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1)内隐社会认知具有社会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启动性。

(2)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反应时法、词干补笔法、投射法。

(3)内隐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因过去经验的影响,而对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但是个体本身通常并不能意识到这种经验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

(4)内隐自尊是指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积极评价和态度,是自我态度长期积累形成的自动化状态。

(二)社会判断

社会判断是指一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一个评论。同时,社会判断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人们会把需要评估的目标与适当的准则或标准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有时会产生对比效应,有时会产生同化效应,即评价目标为背景或标准所同化。

(三)归因理论

归因是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各种研究所提出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与观点,则统称为归因理论。

1.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罗特(J.Roth)认为人的想法调节人的行为,增加行为频率的并不是奖励,而是对于什么事情将带来奖励的想法。罗特把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内控强调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由个体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决定;外控强调事情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导致的。

2.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Heider)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1)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有两种:

①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

②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2)归因时人们常使用两个原则:

①共变原则,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人们就可能把结果归因于该原因;

②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人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同时,海德首先提出,当人们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若把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等自身的原因,称为“内控型”;若归因于环境、运气、任务困难等外部原因,称为“外控型”。

3.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Weiner)

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1)他把归因的维度划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

(2)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3)能力、问题难度等是稳定的因素;环境、运气等是不稳定的因素。

(4)若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若一致则归因于稳定的因素。韦纳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自豪或羞耻)。

4.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Kelly)借鉴了海德的共变原则,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

(1)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2)归因时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①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②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③独特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及这种方式反映,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

凯利还指出,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即折扣原则: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

5.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即人格、态度、心情等。

想要把行为归因于内在品质,需要两个条件:

①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②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果一个人是自由选择的,而不是在外界强大的压力之下做出的行为,人们也会认为他的行为代表了他的内心。

6.阿伯拉姆森的归因风格理论

阿伯拉姆森(Abramson)提出抑郁型和乐观型两种归因风格,并将它们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者把消极的事情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上,把积极的事情归因为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上,所以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而乐观型归因风格正好相反。

Tip

罗控制,海内外,韦三维,凯三信,斯推论,阿风格。请一口气背下归因理论吧~

(四)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又称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产生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

(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

(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2.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self serving)偏差又称自利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对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产生自我服务偏差的原因:

(1)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容易被注意;

(2)回忆自己的作用和贡献比回忆别人的要容易,因此会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多;

(3)接受信息的差异可能导致我们认为自己的作用大;

(4)某些动力因素的存在促进了自利偏差。

(5)印象管理理论:人们总是试图创造一个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评价。当别人问原因时,人们会尽量让对方相信,成功完全是由于自己本身,而失败则不能怪自己,如此才能使对方给自己较高的评价。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典型的归因偏差,还有性别导致的动机、观念、环境等归因偏差,此外,当涉及个人利益时,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三、社会态度

(一)概述

1.概念

社会态度即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

(1)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其对象可以是人、物、团体、事件,也可以是代表具体事件本质的一些抽象概念(如勇敢、困难等),还可以是制度(如高考制度、婚姻制度);

(2)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3)行为倾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行为准备状态。

2.功能

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二)测量

态度的测评即是对人们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据此进行间接推断的过程。常使用的方法有:

1.量表法

量表法又称自我评判法,是运用根据一定的测量、统计原理而编制的态度量表来测评个体所持态度的一种方法。

(1)等距量表;

(2)总加量表;

(3)语义分化量表。

2.问卷法

问卷法是进行调查访问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编写一些问句让被试填答,回答自己的看法、观点、主张等,因而又被称为自我报告法。

3.投射法

投射法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测验方法,是间接地了解人们潜在地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通常是向被试提供一种情景刺激,通过分析这一情景刺激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所持有的态度。

4.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是通过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内在的态度,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5.生理反应法

生理反应法是根据被试生理反应的变化来确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三)形成

个体所持有的态度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1.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

(2)家庭;

(3)同伴;

(4)团体。

2.个体的学习

(1)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

(2)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

(3)模仿与观察学习。

(四)改变

态度的改变指的是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一种是方向上的改变,即质的改变;一种是程度上的改变,即量的改变。改变态度的方法有:

1.劝说宣传法

劝说宣传法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

3.团体影响法

团体影响法是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改变人们的态度,通过将人们组织进一定的团体,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准则来影响和约束人们的一言一行,就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4.活动参与法

活动参与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五)偏见

1.概述

(1)含义:偏见(prejudice)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偏见包含的认知成分比较少,情感成分比较多,因而较大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2)特点:

①偏见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②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

③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④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2.原因

(1)团体冲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偏见是团体冲突的表现,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所致,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部分来自父母,儿童所接受的新闻媒体的影响使得儿童学习到了对其他人的偏见。

(3)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和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4)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它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形式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替代性的攻击,另一种形式则将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一种人格病变。

3.影响

(1)对知觉的影响:偏见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知觉,以性别偏见为例,尽管有些男性与女性的身高一样,但人们的实际判断依然有很大的差异。

(2)对他人行为的影响:人们对他人的偏见也影响他人实际的行为表现,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自证预言中。偏见不仅影响偏见持有者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影响对方的行为。偏见持有者对对方的预期会使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表现行为。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使人际间产生消极性的情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这种疏离反过来又会强化偏见,形成恶性循环。偏见使人对认知对象做出不正确的评价,偏见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歧视和攻击的偏见行为。

4.克服

(1)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的偏见主要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因而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控制可以减少或消除偏见,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的影响。

(2)受教育:有时候偏见更多地来源于知识的缺乏和狭隘。

(3)直接接触:接触假设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对立团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存在的偏见。这里所指的条件包括地位平等、有亲密接触、团体内部有合作并有成功机会、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

(4)自我检控:人们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5.歧视

(1)概述

①含义:歧视(discrimination)是针对特定族群的成员,仅仅由于其身份或归类,而非个人品质,给予不同的对待。

②特点:歧视总是以某族群的利益为代价,提高另一族群的利益。

(2)原因

从社会的角度看,歧视是不同利益群体间发生的一种情感反应及行为,歧视的一般由歧视方和被歧视方两个利益群体构成。一般情况下,歧视方由于担忧被歧视方对自己的地位、权利、利益、习惯、文化等造成威胁或挑战,而在言论或行为上对被歧视方,进行丑化、中伤、隔离、甚至伤害。歧视实际上是歧视方在寻找说不口的理由,使不合理合法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维持下去,达到维护歧视方的地位、权利、利益、习惯、文化的目的。

(六)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最早由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所谓的认知失调就是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费斯汀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并且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外部原因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里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可能会改变态度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1.条件

费斯汀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违背逻辑;

(2)文化价值有冲突;

(3)观念层次有冲突;

(4)新旧经验有矛盾。

2.减少和消除

(1)改变行为;

(2)改变态度;

(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关键词】

自我概念 自我图式 自我意识 自我差异 自尊 自我提升 自我确认 自我效能 自我表演 自我障碍 自我检控 自证预言 体像社会知觉 内隐社会认知 社会判断 基本归因错误 自我服务偏差 社会态度 劝说宣传法 角色扮演法 团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偏见 认知失调理论

【想一想】

1.“我是谁”?请结合本章所学知识解答这个问题。

2.请描述你遭遇过的偏见或观察到的偏见事件,试分析该偏见的根源,并提出减少此类偏见的建议。

3.结合认知失调理论,尝试改善对某门课程的感觉。假装一开始就喜欢该课程,是否会你对有帮助?

同类推荐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册(专硕版)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册(专硕版)

    比邻学堂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系列是针对心理学考研进行编写的标准的教辅书。本书对知识进行了深度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覆盖全部核心考点,同时在347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完善、充实,对自主命题的考生也同样适用。全书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能帮助考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
  • 2015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民法

    2015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民法

    本书全面收录了目前复习司法考试必读的民法科目的法律法规。编排上采取关键标注、考频提示、考点对照、关联索引、对比注释、真题演练、出题点自测的方式进行合理编排。同时,本书对司法考试中重要的涉及修订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也及时做了及时更新比如《商标法》以及《商标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分册(统考版)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分册(统考版)

    比邻学堂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系列是针对心理学考研进行编写的标准的教辅书。本书对知识进行了深度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覆盖全部核心考点,同时在312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完善、充实,对自主命题的考生也同样适用。全书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能帮助考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
  • 申论·历年真题及专家精析

    申论·历年真题及专家精析

    本书特色包括:第一,精心打造,力出精品。本套公务员考试录用系列丛书的作者都是多年参与河南省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阅卷、考录和培训工作的“公考”权威专家。他们把自己在“公考”命题、阅卷和培训中的精心研究和积累的题库真题,把河南省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重点、难点呈现给考生,为考生全心全意地打造河南省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精品权威辅导教材和用书。第二,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本套公务员考试录用系列丛书的作者们通过对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历年真题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突出了河南省“公考”的重点和难点。目的是力图使参加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能胸有成竹,信心百倍,给他们的“公考”指明一条获取高分的成功捷径。
  • 史上最牛公务员面试攻略

    史上最牛公务员面试攻略

    这是一本教大家如何考公务员的书。作者是两名80后的省直机关公务员,非常擅长公务员考试,每次笔试面试均是第一名。他们从自身的备考、考试和之后组织公考面试的经历出发,梳理出考生最需要的心得、经验、方法和答题思路,整理出备考最实用的复习笔记,让广大考生在轻松阅读中快速掌握公考的高分秘诀。
热门推荐
  • 绝色妖娆:天才魔法师

    绝色妖娆:天才魔法师

    她,二十一世纪平凡的小女生,一次意外却重生为一个家族满门被灭的小婴儿。天赋异禀,凤凰涅磐,废柴逆袭成为天岚大陆惊才绝艳的双系魔法师。欺我者,十倍奉还!灭我家族者,我必灭之!家仇国恨,阴谋诡计,动荡中的乱世飘摇阻挡不了她一飞冲天!只是强悍如她,却屡次栽倒在这个妖孽男的手上!他霸道强势的许下诺言:“生生世世,你都注定是我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胤尘心

    胤尘心

    (本书是爽文,喜欢的同胞们多多关注哦) (简介就当放屁,别看,直接看内容) (爽死你不吃亏) 永冻的思索永远在一刹那之间变成思念的痛楚.源自内心深处最恐惧的贪婪.六千万年不变的恩怨以及不属于一切的回忆.当这冰封永远重塑天地.当这熔岩沸腾至苍穹.繁英凋落.万千淬神.酌情一杯万里浊酒,可惜…万般无奈之间,留不住伊人.追随慕尘萧索唯有乾坤万般磨炼.徘徊千秋感慨恰似沧海一粟之间.可悲无奈可恨踌躇.笑意之中只有这千万年的回首.红尘缥缈千千万万,胤于一生默默无闻.生生灯火明暗无辄,徘徊在岁月的痛楚.禁欲于一生真挚,可惜却挽留不住.胤尘心存.方休不断.
  • 国师大人饶命啊

    国师大人饶命啊

    凤翎乃是大唐盛世千年难遇的修炼奇才,以女儿身不过十八岁就坐上了尊贵的国师之位!却不料,突破自身极限结金丹之时,突遭天雷,灵魂被打散,临死之时,凤翎把打散的一缕精魄,封印在了灵魂深处蕴养,只待来日崛起!千年后;痴傻美貌少女被自家下人免费送给一个人贩子,想让她在山沟沟里老死余生,夺其家产。那人贩子见少女美貌,危急之时,封印解开,国师归来;被人嘲笑是个傻子,考不上大学,国师大人直接考国内最好、最神秘的帝国大学;什么,帝国大学不考学识?只要熬过考验不死,能进入神秘的帝国大学学习;原来所谓的考验,竟然是:收服...早说啊!这些东西我熟啊
  • 娑婆路

    娑婆路

    天界神秘的老者到底是谁?奇幻的轮回石又是什么?为何陆风反复天界徘徊了九次,却又每次都失去了以前的记忆?无尽的杀戮,难道真的能达到修行的终点?一切尽娑婆路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式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各个阶层的家庭生活,并揭露了整个社会的贪婪、欺诈和伪善,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 宝石转经筒

    宝石转经筒

    灰白色的毡包外,僵立着一个状如蒙古包似的钢丝牢笼。笼子里的小白狐突然蹦了起来。它后肢着地,两只前爪死死地抓着冰冷的钢丝网,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似乎被胸膛里的心火灼烧得痛苦不堪。它那宝石般的、黄红相间的眼睛,疾速地扫视着被寒风捆绑的四周,目光中迸溅着惊喜和惊慌,如电光石火,恨不能将四周剪成碎片,立刻显露出隐藏的妈妈。虽然是在深夜,可四周围并不黑暗,那几乎触手可及的星空中,银灰色的寒光闪烁着、流溢着、穿梭着,将牢笼的周边辉映得如同月夜里的雪地——寂静的清晰中,缭绕着淡蓝色的、薄薄的朦胧。
  • 云海茫茫觅归路

    云海茫茫觅归路

    [系列文,此为第一本][主要写姐妹纠葛]云海茫茫无归路,若问归途,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 神界秘史

    神界秘史

    一个修真界的炮灰,因为自己的努力与巧合,靠着战争利器,征战异界,打造一个传奇。这是一个强者的国度,这是一个暗黑的世界。从另一个视角,剖析世界的格局。杀戮不是目的,征服只是手段。想实现梦想,只能不断挑战。所谓秘史,不是指男女私事。而是对表象的深一点层次的探讨。
  • 徐先森又吃醋了

    徐先森又吃醋了

    第一次见她,他想方设法的做她同桌从此你的余生我来守候第一次见他,她用尽所有躲着他他端着笑脸凑上去:“我以后上课不讲话,你看不清的字我来念,不会做的题,我来做”“我不会打篮球,为了你,我进的全是三分球”“为了你我愿意认真学习”考个98分后,赶紧认错:“我不该超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