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61600000002

第2章 人生的究竟智慧

幸福就是从生死的高度来反思人生,从而积极进取。一念清净,幸福就无时不在;一念计较,痛苦马上纷至沓来。

幸福的高度

香海禅寺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而我来到这里,还不足七年。今天香海禅寺所具有的建筑形制,主要是在这七年之内重修重塑的。我们旨在打造一个以传统佛教文化思想为主体的教育培训、静心养生之场所,这也是我们这几年致力精进的方向。

大家通常听说世界上有所谓的“三大宗教”(指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或“五大宗教”之分。(中国人通常认为世界上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这五大宗教。实际上,天主教与新教、东正教同属基督教,只是派别不同而已。道教为中国本土所有,在先秦道家的基础上杂合儒、道、佛等民间信仰部分而形成。道教与道家是两回事。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指出:“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

实际上,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为启示性宗教,一为开悟式宗教。启示性的宗教是神创论。比如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都遵循其意志而生活。开悟式的宗教则是无神论。它不承认有万能、唯一的神存在。而佛教中的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与其说是作为神被供奉,不如说是作为一位伟大的老师被推崇与敬仰。佛教,亦即“佛陀的教育”。此种教育,学习和开悟最为重要。它期待众生的理解,期待以其教义帮助众生求得解脱。

佛陀本是古代印度的一位王子,他追求人生的终极幸福与究竟解脱。他曾多方求教,虽得到很多有益的教育,但苦修方法并不能助其永久解脱。因此,他独坐在菩提树下参悟人生,终于在七七四十九日后彻然大悟。他所悟得的道理即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皆是由于因缘相聚而存在,又因因缘离散而消失。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缘起论”。天地万物,莫不如此。举例而言,今天能够相聚在一起,就一定要有时间,要有场所,要有人物,要有便捷的交通等等才能够成事。如果只是我有空,你没有空,见面的因缘就不具足。因缘不足,擦肩而过,可能也就是茫茫人海中的永诀。“因”有主因和次因之分,不同的因交互作用,就形成了殊异的缘,展现出世界上不同的形态和人生中奇妙的际遇。

人生就是因缘观的一种印证。无数往哲先贤经过青年时的苦读,中年时的拼搏,晚年时的返璞归真,最终站在生与死的高度之上来反观人生时,发现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抑或多么落魄,曾经多么痛苦或多么快乐,曾经多么爱恋或者多么憎恨,曾经认为人生多么漫长或多么短暂,最终都只能承认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逝者如斯,一去不返。当能够了解人生的这种根本性质,心就能安于当下,不纷驰、不困扰、不计较、不攀比,于是就能快乐而阳光地活着。

幸福就是从生死的高度来反思人生,从而积极进取。一念清净,幸福就无时不在;一念计较,痛苦马上纷至沓来。

当内心清净时,身体的功能便会次第开启,你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文心雕龙》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巧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兴会体验只有身心同在,极度宁静的状态下才能够达到。

能够点燃心中怒火的对境就是产生嗔恨的因,是人生的弱点,也是修行的起点。几个语词,一句话,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只不过平常的话语而已,到了你这里就成为禁忌,成为侮辱性的言辞呢?比如说,一个刚刚做服务员的人会特别介意客人用轻蔑的语气喊他服务员,一个家徒四壁的人会特别介意说他是穷光蛋,一个相貌丑陋的人会特别介意谈论相貌,一个教育背景薄弱的人会特别介意说他“没文化”……但是,富人不会在乎说他穷,美人不会在意说他丑,学者不会在意说他“没文化”。那个触动怒火的因,正是所缺乏的力量。因为缺乏,所以害怕。要时时刻刻不生嗔恨,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不攀援,不计较,认清生气动怒的真相,认清语词的施行魔力,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照见本地风光。

佛在菩提树下悟到的“因缘所生法”,揭示出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生不灭的真理,天地万物都迁流变化,不进则退,非升则降。每一个人都曾经年轻,曾经健康,曾经美丽,曾经精力充沛,然最后都难逃衰退一法,人生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其中所展现的便是变化的规律。明白这个原理,一切结果都能坦然接受。

若没有“省觉”,人生就会被名、利、财富、地位等等牵着走。欲壑难填,非常可怕。

时刻省觉自己

“省觉”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佛教修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比如别人赞美我,别人奉承我,抑或别人侮辱我、诅咒我,我能不能及时省觉,用一种平静的心态看待这一切。

若没有“省觉”,人生就会被名、利、财富、地位等等牵着走。欲壑难填,非常可怕。

美国曾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石油商人,富可敌国。他非常忙碌,经常通宵失眠,尝试了种种最先进的治疗手段,效果都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洛阳白马寺。当晚他睡在寺院的一间房间中,枕边放着一本《佛说四十二章经》。他随手拿起经书,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开始阅读经书。当读到其中一句:“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以及“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时,突然大彻大悟。省觉后,他马上捐赠了自己所有财产,卸下身上全部职务,去经营一个农场,农闲时就去集市帮别人卖东西。不久,身体上的一切疾患,全部不治而愈。后半生过得非常幸福快乐。

有人可能会问:人类文明是依靠欲念推动,如果没有欲望,人类怎么会进步?诚然,欲念会一定程度上推动文明。但不能忽略的是,欲望在利益人类的同时是否也埋下了灾患呢?可以逆向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土地是人类生活之必需,但不断移山填海给自然生态带来什么?电的发明使人类得到了无限自由,似乎可以不分昼夜,不受时间限制,然而,灵性又遭受多么大的破坏呢?科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一科学家曾经预言:“人类文明发展至极之时,也即是我们走向毁灭的开端。”这句话不正是“物极必反”规律的真实写照吗?

认识到这种思想,便应时刻省觉自己。儒家强调“守中”,教人应时变化、执两用中,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思想原则;又教“吾日三省吾身”,这都是及时省觉自己,保持中和的要求。

能够时时省觉自己,突破财、色、名、食、睡这些贪欲,便不再会迷失自己,人生的胸次也会大不相同。我有一位弟子,是上海一家担保公司的副总,一年以后升迁为公司总裁,五年之内连升三级。他平常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每天晨起开始诵读《金刚经》,工作结束后就回家陪儿子跑步,绝不应酬。很多中小企业想尽办法请他吃饭,他从来不去,只是秉公办事。因此,他的生活一直以来都很平静,很快乐。只要站在正确、正直的角度来为人处世,坦坦荡荡,绝无偏私结党,升迁与应酬可以毫不相关。

“每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只有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把别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才能够将自己的格局真正打开。”

“正念”与“利他”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种品质——“正念”与“利他”。没有正念,无论当下拥有多少财富,总有一天会在顷刻间消失。如三鹿奶粉、双汇火腿等企业,其失败的原因无不归咎于念头不正,其所作所为不符合人本的根底性要求,超越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底线。

佛教所说的“利他”就是指众生为成佛而在修行过程中一切身口意净业的总和。换言之,修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利他的过程。

做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产品能够使客户得到真正受用,做企业的过程也就是利他的过程,企业也才能够真正长盛不衰。

家庭也要用“利他”的思维来精心经营。为什么有的家庭其乐融融,而有的却纷争不断呢?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人人自私,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生活,何来幸福美满?如果每一个人都只希望别人来服务他,那么家人之间就会充满怨怼;反之,如果人人都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去关心家人,这个家庭就如在天堂中一般。

水居善渊而利万物,因此万物莫不归附;火生山野而烧灼众人,因此众人莫不远离。这个基本原理就蕴藏在自然的万事万物之中,人何以不能够领悟呢?

佛教住世已两千多年,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谓悠久。期间,统治者虽多次想要铲除佛教,大兴破坏,但无不劫后复兴,仍然传承至今而不衰,所依靠的秘诀是什么?——“利他”精神。这种金子般的思想被每一个内持梵行的人所秉持,奉献利他,使佛教薪尽火传。

余秋雨在散文《西天梵音》中回忆道,在他小的时候,老家中许多八十多岁的小脚老太太每到初一、十五就要去庙里诵经。她们大字不识,但是每一个人都会诵《金刚经》,这是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而习得的经典。这些诵经的老太太并不懂得什么佛学,但却有一个思想深深地种在心中,那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只要种善根,善报自会来临;反之,恶报就会源源不断降到身上。

那些诵经的老太太也正是坚持着这种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而,其后代子孙才能世世代代兴旺发达。

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种习俗:要嫁女儿时,一定要考察对方祖上三代的行为和职业。如果其祖上三代都行正道,为正业,他这一代也一定有所建树。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相信文化资本是带有家族传递性的,自然也应相信家族的思想品质也是能够传承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祭祀,这一点曾受与其思想相左的墨家的诟病。墨子曾经撰文批判孔子说,孔子不相信鬼神而又学习祭祀之礼,就像没有客人而又学习待客之礼,没有鱼而去制造渔网一样,是非常可笑的。(《墨子·公孟》:“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其实,孔子提倡祭祀之礼,并非是出于鬼神的考虑。他说祭祀之事:“祭在如在,祭不在如不在。”如何对待,完全在于祭祀者的心态。儒家祭祀,注重的是“慎终追远”,祭祀先祖就是将先祖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后代的精神品质,使伦理纲常永在,使天伦不乱。

稻盛和夫在总结自己一生的商业经营之道时,总结了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正念、利他、厚德、坚持”,这便是企业长存的要道。

稻盛和夫曾在六十多岁时出过家,修佛教中最苦的头陀行。他曾在日本的路上托钵乞食。在《金刚经》中,就曾有佛托钵乞食的记载,其目的在于在最低级的职业中破除我执、我慢、我见、我爱等颠倒梦想,以求得究竟觉悟。有一天黄昏,稻盛和夫托钵行乞在路上,烟雨迷蒙,清寒扑面。此时,他遇到了一个清道夫,慷慨地给了他一百亿日元。这一举动如雷击一般,使得稻盛和夫突然大彻大悟。他从此事中悟道:“每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都应该要像那个清道夫一样,能够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把别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格局真正打开。”

如果总想以拔除杂物的心态处世,那么总是会不断受挫。只有以一颗客观的心去面对世间百态,才能保持平静的心看待这一期生命。

人生的究竟智慧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管年纪多大,都应当尽力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惟其如此,下一期生命才能获得更好的果报。这并不是迷信思想,因为生命的形态本不似肉眼所能见的那么简单。

我有一位弟子在上海一家珠宝店工作,她因为心脏的问题,曾经接受手术。那次手术以后,她向我们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濒死体验。她说,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她曾经离开自己的身体,悬浮在手术台的上空,看到左右的医生护士在忙碌的情景,而自己的肉身则躺在手术台上,当时她很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身体中,于是做出了努力,后来便从手术之中惊醒了。她后来向医生求证这件事情,医生告诉她,在手术中,她的心脏的确曾经有几分钟停止过跳动。

近年,一位美国学者专门写过一本有关濒死体验的著作,其中记载了很多类似的案例。许多人在被医生判定死亡之后,的确感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到其它地方周游。苏醒以后,他们向别人描述期间所见到的人或事物等,都被得到了证实。这说明,人的肉体死亡以后,并不是一切都会消失。

我老家有一个女人,她十分瘦弱,平时拿十斤东西都颤颤巍巍。可是有一天她突然发疯了,她的身体发出了一个男人的声音,满口叙述着另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苦难,当时,有六个健壮的小伙子上前去拉住她,但是都没有办法将其制伏,清醒以后,她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好像整个人的精气神完全被抽空了一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转述史料,讲述了他的儿媳妇被一个八十余岁的老太太附体的事件。这方面的案例,在中国的文人笔记和民俗研究中非常多见。纪晓岚的《因果传》、许地山的《扶箕迷信的研究》等书中都有很多记载。

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真相的冰山一角。在这里,并不是言之凿凿地对大家说,人死后一定有灵魂,一定有来生。但是我们可以更加开放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命的种种可能性。

若能敬信因果,心的格局也就能被彻底打开。格局是什么?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既能朗见宇宙之浩瀚,亦能发秋毫之杳然,这就是“格局”。天文学上有一个演示,叫做“神奇的宇宙”。这个实验展示了当将一片树叶无限放大而又再放大时,其中所见的世界非常惊人,非常广大;而当将宇宙推远而又再推远时,所见无非混沌一片。这不就是《华严经》:“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吗?能以如此之格局来反观人生,生命便如电光火石一般微茫,又如江河湖海一般博大。那么,为何要有我执,为何要有悲怆呢?

没有这种格局,便会被诸多杂事所牵引,一点点小事都会在心中造成巨大的波澜。别人夸奖一句,就会马上欣然自得;别人诅咒一句,就会马上暴跳如雷。心中的格局会决定人生的快乐与否,也会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

一块肥沃的土地既是参天大树生长的所在,又是蛇虫鼠蚁的家园。如果总想以拔除杂物的心态处世,那么总是会不断受挫。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它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相互制衡的结合体。比如,所谓的纯净水,是将一切有害细菌全部清除后的产物,但在清除有害菌的过程中,有益的矿物也会同时被清除,因为它们是共生共荣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任何一样东西发展到了极点,就走向它的反面。因此,不要希望世界上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也不要抱怨种种恶的东西给予的考验,因为正是“芳芜杂会”的世界才赋予了生命与情感,赋予一切宝爱或者唾弃的复杂情态。

只有以一颗客观的心去面对世间百态,才能保持平静的心看待这一期生命。佛教所说的“因缘所生法”,也就是以智慧的心态来解读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坦然面对事物的成住坏空,生命的生住异灭。在此过程中,便能发现人生的究竟智慧。

同类推荐
  • 禅说正能量

    禅说正能量

    我们经常提正能量,什么是人生的正能量?延参法师开示我们,对生活不失望就是一种正能量。凡事都往开处想,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内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生活中多些包容、理解、豁达、坦荡、坚强、善良,这些都是生命的正能量。
  •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诗》是对禅宗诗歌偈颂的体悟与阐释,探讨了历史上五家七宗的禅僧们所创作的修禅悟道诗偈,同时对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僧诗歌、禅诗美学境界、禅门七家之外的禅僧诗歌,也都设有专章加以阐释,将禅的精华要义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使读者深入透彻、直观亲切地领悟禅的精髓要义。
  • 人间与实践

    人间与实践

    《人间与实践》提出人间佛教的蓝图、思想和建设,并分别谈论了佛教现代化、现代佛教的四化与建设、今日佛教的希望、佛教的未来观、佛教寺院经济来源等问题。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热门推荐
  • 至少我还有曾经的回忆

    至少我还有曾经的回忆

    我依靠着那些回忆,盼望着有一天你突然站在我的面前微笑着对我说一句:“嗨,好久不见!”
  • 如此夏天,妙不可言:破碎的梦(三)

    如此夏天,妙不可言:破碎的梦(三)

    她是他死党的妹妹。他们本不该在一起。但是这个夏天却充溢着诱人的暑气。16岁的艾美莉亚-莫雷蒂此夏的心愿很简单:忘掉他哥哥的死党——尼克·格洛斯基——当他从来都不存在。这理应不难:因为他正在汉普顿沙滩消度暑假,不知道又有多少比基尼少女会因他而伤碎了心。他保证不会告诉她们,每一个女孩都是他众多猎物中的一员。这个夏天,艾美莉亚不会再为他彻夜难眠。她要为明年的展演确保每一个芭蕾动作都毫无瑕疵。同时,她也终于准备好去寻找她的生身父母了。然而尼克决定留在城里,艾美莉亚便瞬间动摇了。或许这是个转机,给他们在一起创造机会,只要她不会天真地以为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尼克已经厌倦了那个风流倜傥的伪装。
  • 我穷得就剩下钱了

    我穷得就剩下钱了

    未婚妻每月伸手索要生活费,拿着我的血汗钱钓金龟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她就是个心机女

    重生之她就是个心机女

    在墨司桐眼里,林童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心机女,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带着目的;在重生的林童眼里,墨司桐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笨蛋,原来的林童对他巴心巴肺时,他视她为心机女,等自己这个真正的心机女用尽心机对他时,他却爱上了她。这是不是叫做,恶人自有恶人磨?
  • 羽茶记

    羽茶记

    真正喜欢的人好像都住在心里。——致青春里的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狄仁杰:大唐狄公案(全集)

    狄仁杰:大唐狄公案(全集)

    徐克执导,赵又廷、冯绍峰、林更新主演的“狄仁杰”电影原著世界,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推崇备至,国学大师南怀瑾好评!全球推理书迷口碑爆表,豆瓣评分高达8.9!风靡全球100年的“大唐神探狄仁杰”,从这套巨著中诞生!后世一切狄仁杰电影、电视剧、推理作品的根源!芝加哥大学必读书目!美国国务院规定,到中国任职的美方人员都要阅读,以加深对中国人的了解!一部融历史与推理悬疑的旷世奇书。这是前所未有的真实盛唐,有市井人情,有吏治刑律,也有爱恨情仇!
  • 女人要懂点色彩心理学

    女人要懂点色彩心理学

    女人是视觉动物,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偏爱。每个女人都有自己所钟爱的色彩,并用不同的色彩演绎着自己的千般妩媚与万种风情。而色彩本身也极具个性,它们在替女人展现内心情绪变化的同时,更对女人的心理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于不知不觉间左右女人的情绪,影响女人的心情。可以说,色彩心理学是热爱生活的女人不可不了解的一门学问。《女人要懂点色彩心理学》在向女人讲解了色彩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让女人体味色彩的趣味、了解色彩的用途、掌握运用色彩的技巧,从而帮助女人真正成为“深知色彩、善用色彩”的画师,以描绘出七彩斑斓的人生画卷。
  • 沉默的群山

    沉默的群山

    该作品为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通过皖南山区汪村和赵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讲述了中华民族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段艰难历史,描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苦难和战乱中走向新生的历程。本书通过对清末举人程朱理学代表程学理、家族代表汪天福、民间力量代表杨天啸、新生力量代表共产党书记赵青竹及土匪头子周杆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全面再现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善与恶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碰撞,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作者用感性的笔触力图让我们牢记这段苦难的历史,牢记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
  • 大少的冷血小妻

    大少的冷血小妻

    她,从小被父母遗弃,与外婆相依为命。为了证明自己的幸福,她将自己嫁给了一个男人,让病重的外婆毫无牵挂的离世。然而,没有爱情的婚姻如何能长久?当怀疑,质疑,不信任出现,她要如何维持这桩被外婆祝福过的婚姻?她是刺猬,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伤害了别人;她是栀子花,茫茫人群中,只要一眼,就能吸引住比人;她纯白典雅,却也需要被爱被守护。当她还善良的时候,同事暗害她;当她还信任的时候,情敌无孔不入;当她还相信爱情的时候,她才明白什么是剜心之疼;当她还相信亲情的时候,她被至亲之人送上死路。大难不死,卷土重来,她是亿万富商之女,却已经不是原来的她。她,是来自地狱的嗜血魔鬼,冷傲孤清,无情无爱,誓要将诸人加诸在她身上的痛苦,十倍,百倍,千倍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