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74200000004

第4章 理解爱荷华:对机制化的信仰(2)

如此,奥康纳的叙事模式训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热衷于被机制化的审美。这类机制化作者身份范例,几乎遍及当代欧美社会,是有别于宗教超验性质的自我意识,对此,奥康纳认为对一些人来说现实的收获有可能是相反的,可能是被训练和规范,因而她提到了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预言“我们必须停止用虚伪消极的态度形容权力的影响:它是有‘例外’的,它有‘压力’,它被‘审查’……事实上,权力正在膨胀。”[12]在这种预言里,“权力”将被理解成有效的力量,即使是被教育改革主义认为“自由”的“自我表达”过程——这个过程中总存在着隐约强迫——同样的,也可以把训练看成是为了制造。奥康纳十分简明的坚持认为“可能性与限制也许指向的是同一件事。”[13]她并非是早期唯一一个我想用来说明什么是“系统时代”的作家,此时的爱荷华写作工作坊已经产生了大批系统内的美国作家,但她是主要的初期将文学现代主义转译到一种机制内的作家之一。

限制信仰:地方主义者的制度

说爱荷华作家工作坊是文学地方主义的一个偶然现象是不确切的。在史蒂芬·威尔伯斯(Stephen Wilbers)多年的系统经历中可以看到,这是随着美国中西部意识的提升而浮现出,但更显著的则是由那些南方地方主义者所带来的意识,他们大多有着早年在北方教书学习的经历。[14]在当时还未出现一统的文化氛围以及极少接触世界文化的情况下,地方主义在爱荷华的审美体系中具有了特别的基础地位,并且对个体习作者产生了权威性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了“写你知道的”这个原则的特性。这种特别的“工作坊”,当首次由贝克的戏剧创作课程出现在自大的哈佛校园里时,被认为是怪异不可理喻的,但到了爱荷华大学则变得那么的契合,很大归功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实践习惯。

准确地说,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的确是偶然的产物,出现在文学地方主义的机制建立过程中,他们敏感的发现纽约的欧洲价值观在盛行,而后他们决心创造属于美国本土文化的产品中心。那还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托马斯·沃尔夫离开了北卡罗莱纳大学,先去了剑桥,而游历纽约和欧洲。这对于一个美国作家是常规经历,大多像他这般有着宏大的目标,唯一让他无法忘记的是来自于诗人惠特曼的传统,他相信这样的“天赋”只能存在于美国这片自由天地里。进入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文学地方主义机制发现自己似乎正在与东北部的文化发生冲突,它们以美国农业社会“核心地带”自居,可以潜在的象征这个国家的本源。约翰·弗雷德里克(John Frederick)以自己的经历解释了内陆意识:他一直在爱荷华城编辑《中西部文艺》,对于内陆地区而言,一本国家级的文艺杂志可以成为地方主义者或国家主义者的象征代言,当然在国家支持多元文化时,杂志也能成为批评地方主义者的阵地,许多持纽约中心的主流人士已经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观察,也预计在不久之后遏制对方的扩展。地方主义者真的能够被国家整体接受吗,或者我们想问的是,他们如何让这些保持真实?这让时期也正是许多关注土地流失的艺术家在南方学校展现自己的开始——期间编辑了许多杂志,包括《原住民回顾》、《流浪者回顾》和《南方回顾》等——他们在美国形成了有声望的文学分支,以至于许多美国主流作家及批评家,都热情的想帮助他们出版一些著作。

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的建立,对于地方主义者的增长以及防止中部地区被国家同化方面自然是个良好的象征和帮助,并且也很快摆脱了商业的影响。尽管在外人看来它的结构设计是为了让地方主义机制获得国家般的声誉,它的快速建立以及将国家影响边缘化——以自己的思路——就好像是个国际性的作家中心。爱荷华现象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那些地方主义者的诗人思维迅速转变为国际主义者的文学思维,因此保罗·安格尔很惊讶于许多人认为爱荷华仅仅是培养纯粹美国高等文化的动力之源——当然,某种角度说它也做到了这点。但早期工作坊仅仅为系统提供了小众的文学新人——比如玛格丽特·沃克(Margart Walker),她在四十年代学习诗歌创作并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她又回来写了小说《纪念日》(Jubilee 1966)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但从五十年代开始,威尔伯斯注意到,“安格尔为爱荷华带来了许多世界各地的作家,他们来自爱尔兰、日本、台湾、韩国、菲律宾、伊朗、加拿大、英格兰以及瑞士。”[15]1963年的安格尔,已经打算将这里打造成为国际性的写作系统,与他的妻子中国小说家聂华苓(Hauling Nieh)一起邀请各类地方主义、国家主义以及国际主义的作家来爱荷华交流创作,并且出版了《全世界聚集于爱荷华》(The World Comes to Iowa 1980)小说编选集,当然,相反地是对爱荷华的尊敬是从国内走向全世界的。它对于当时的文化版图起到了复杂的重写作用,但并未想要去掩盖别的支流,它不仅成为当时混乱的各类地方主义者、国家主义者与国际主义者之间的调和指导,也因此而共同建立起了机制化与个人化的威望。正如安格尔曾解释他想实现的目标,“中部地区让我感到温暖,我也为它写了许多,但工作坊需要更卓越的奋斗,而不仅仅对地方的偏好。”[16]换言之,“偏好于地方”似乎并不能通往“更卓越”。

也许并非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划分。但我们至少可以清晰的看到两种地方主义的存在,中西部和南方,在二战时期以及之后一直存在于爱荷华作家工作坊中。它们虽然都能在更大的历史性机制成长下共同被定义,但涉及到明确的意识形态时却有着对立方向。简单的说,中西部地方主义,例如安格尔,偏向于将视野往外扩展,而南方地方主义者则主张应当坚守内部来获得杰出文学,并且以排外限制的立场要求地方主义者。

在这两种不同位置的概念里,本质是源于机制。在安格尔看来机制是一种社会技术,是调动各类人才与资源实现外部任务的过程。就像奥康纳的出现,机制又成为了传统的化身,能够容纳和服务于作者更早时期的实践模式。[17]这点在大卫·霍尔曼(David Holman)看来是两种地方主义所拥有的两类虚构人物:中西部的角色们,就像一个寻找者,以旅行者的视野探索另一个世界;而那些贵族气质的南方角色们,则欣喜于自己拥有一个自然传统的生活氛围。[18]在这些相反的观察中,也许可以预料的是“中西部”将很快作为意义深长的当代地方主义存在于美国文化之中。

而同时,美国写作将依然保留有距离感及自我意识的南方传统,尤其是小说,将不会中断。[19]对已经颇具成就且有强烈意识形态的南方地方主义者而言,这是对美国教育以国家级别来接受新批评教学的最强势回应。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也是我曾经形容的细微的内部意识形态自然分化:不仅可以在爱荷华遇到,也同样体现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例如,罗伯特潘沃伦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对南方的钟爱,甚至将此带去了严肃理性的耶鲁大学。

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由两种地方主义联合,中西部与南部,有着相互争论与相互远离的历史性气质。

正如文本让作者更为著名,许多现象都是全国性的循环。为了理解作为机制的爱荷华,两种相对共生的地方主义,一个是扩展一个是限制,一个是技术化一个是传统化,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结构的辩证的两部分,提供了互相渗透互相讽刺的镜子效应。应该说,这种相互动态也是战后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大特征,它们增长的规模甚至与多样性的文学增长是一致的,各自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同时也造成了双方的相当距离感。无疑这对于现代机制而言是正常的,并未失去体系发展的基本原则。现代机制,在大规模成长的同时也在内部形成差异,或者说各自复杂化。

在表现南部地方主义者强势推行限制方面,爱伦泰特(Allen Tate)的《新地方主义》一文(The New Provincialism 1945)是最好的证明,文中提出了许多基础性的涉及地方性、国家性与国际性的文化气质的问题,在说到二战时期的风潮时问道“二战时期南方的新文学成为了国家性的代表,它真的与战前所有风格都不同吗?美国文学是否会渐渐的趋于一致?甚至更像世界文学主流?”[20]他并未给予任何问题以明确的解答,而是给出了自己十分丰富的偏好:他认为南部文学将与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保持一定距离,没有哪一方可以分享南部“连贯的传统和信念。”的确,“这些年一直在讨论地方主义的式微,但显然并不正确。这些丰富生动的地方主义,更像是国家主义的副产品”(536)。此外作者并不满意北加州大学提出的新南方改革主义的说法,即认为地方主义是一种健康多元主义者名下的美国国家主义,泰特仍然赞同传统的地方主义,像欧斯金·卡德维尔一样认为国家需要更多的选择,因而他希望出现严格的国家内部文化多样性。

有着敏感问题意识的泰特,写作此论文的目的在于他所谓的“新地方主义”。这是他对文学国际主义的一个思考,他看重的是克服“少数地方主义偏好的狭隘”,引导他们“用全球化的视野,以及政治或社会学知识来‘深入’或‘融入’对待全世界的地方性族群。”这种方式是预想全世界就是个“大范围的区域联合”。但是“在如今全球化体系的趋势下这样的构想存在困扰:世界的主导力量以更大的扩张来限制地方性的政治和思想。现在更流行的宣传是说‘让我们更靠近中国’或者说‘了解你的朋友,你会更喜欢上他,也更容易打败他’”(537)。尽管泰特并没有看到南方受到了什么“有计划的”的“压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这些提出分析并不是为了让文章名字更危言耸听,而是分享那些可能发生的真实性的经验。并且文中举例说的“更靠近中国”也不是针对保罗·安格尔的某种谴责,显然这篇文章比后者的改革出现得更早。安格尔的地方主义我们今天可以称之为“后地方主义”——不被束缚和限制的。相反的,泰特是希望重新划定界限。

这对于奥康纳而言也是成立的,对于她在爱荷华写作室的导师安德鲁·利特尔(Andrew Lytle),这个小说家兼终生创意写作倡导者更是如此(他建立了佛罗里达大学的写作系统),奥康纳在爱荷华第三年时准备写《智血》(Wise Blood)时便受到了他的监督。之后,南方小说家卡罗琳·高登成为了奥康纳的辅导教师,并成为这部小说的第一个读者。高登嫁给了自己《小说之家》的编辑,也便是那个拉丁美洲移民作家爱伦泰特,同时泰特也是利特尔的终生朋友(也是沃伦和布鲁克斯的)。这些南方知识分子们有着很相近的个人趣味——这个群体远不止上述几个人——对“限制”的特别激赏。甚至可以说他们对限制的兴趣要多于对地方主义的,同样的地方主义本身也受到了来自更强烈的信念保证——更精确的思潮——就像“限制”。

南方作家将自己定位于地方社群中,这让他们能够适宜的进入专业的熟知场景中,在真实中闲逛。

现在可以确定的说在美国文学里,“南方”系机制化了,这当然也可以用来形容作为机制的南方。但南方并不是为机制而存在,拥有更大的意义——一种地方主义或是所有地方主义中的一种,是特别的“选择”。将自己约束在“限制”的地方主义原则之中,但也能够正视它所带来的某些问题,保守的南方地方主义需要寻找一些方式来定义自己的地方气质,以此作为特别的机制而留存。其中之一,便是所谓“独有机制”,这是具有从属关系的机制,就像是监狱或是医院对待其成员的作用,从文学的立场来看,也许这是坏机制,机制化的过程就像是诱捕。不仅如此,它的后续效果被兰塞姆(Ransom)定义为南方文化气质中的“悲惨”部分之一:“对黑人成员的关注几乎导致了南方脱离了正常的南部地方主义。”[21]其他南部知识分子也极不情愿的承认“黑人成员”的确影响了社会对南方存在体的正确认知,从这个角度来压缩了地方主义的多层次丰富性。

同类推荐
  • 中国历代兵法译注评(全集)

    中国历代兵法译注评(全集)

    本书遴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曹操兵法著作选编》《诸葛亮兵法著作选编》《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节选)、《守城录》(节选)、《虎钤经》(节选)、《练兵实纪》(节选)、《百战奇略》《三十六计》、《曾文正公全集》(节选)等15部古代兵法著作进行翻译、注释和简评,以飨广大兵法爱好者。
  • 我的爱只为你盛开

    我的爱只为你盛开

    唐宋家的小花店在深蓝路的尽头,每天早起帮妈妈把含苞的花儿运到店里后,唐宋都不舍得去洗手。他喜欢那种深深浅浅的味道,像是夏日傍晚若有若无的灯光,洒到哪儿,哪儿便有了慵懒又淡雅的朦胧美。
  • 浪潮曲

    浪潮曲

    作者从创作的散文中选收了三十一篇文章,散文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部队的斗争生活,语言清新、朴实,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
  • 风与草:喻中读《尚书》

    风与草:喻中读《尚书》

    与《论语》等儒家经典不同,《尚书》因其晦涩难懂,是一本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并不了解的著作。目前市面上关于《尚 书》的图书全部是很学术的专业图书,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本书则是面向大众的通俗读本,以期对《尚书》这部经典著作的普及作出努力。 为什么要读《尚书》?因为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文献,经典中的经典。自孔子编出第一版之后,就一直流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孔子以《尚书》为教材培养了三干弟子。从汉代开始,它就作为居于权威地位的教科书备受推崇,数千年间,一直充当着塑造中国心灵、中国固有文化的核心经典。《尚书》上起传说中的尧帝,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反映了这个时期若干代表性君臣的代表性言论,偶尔也记录了他们的一些行迹。君臣们的言行虽然指涉甚广,内容宏富,但几乎都聚焦于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政治政之道与治之术。
  • 弗罗斯特诗选

    弗罗斯特诗选

    《弗罗斯特诗选》结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代表性的诗篇,配以优秀翻译家顾子欣的译文。弗罗斯特的诗歌成功地运用了美国口语,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比较浓厚的地域性的文化色彩,他的诗歌因此而饱受争议。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朴素,能代表美国诗人在二十世纪初的诗歌风格,那就是通俗易懂,广泛地描绘自己的经历和真实的生活感受。借助于象征手法和暗喻、寄托,弗罗斯特的诗歌兼备了浅显和深度等多种质感。
热门推荐
  • 2016年中国中篇小说排行榜

    2016年中国中篇小说排行榜

    本书内容包括《女神》、《把灯光调亮》、《光明堂》、《远处的雷声》、《阿加的黎明》、《直立行走》、《空色林澡屋》和《父亲的猎枪》。
  • 离婚:这些你应该知道

    离婚:这些你应该知道

    结束一段婚姻可不只是一拍两散那么简单,涉及财产分割、孩子的监护权、离婚后的赡养费之类的问题,如果你知道了讨论离婚的时候要考虑那么多,会不会改变主意干脆不结婚?
  •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英国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以压倒多数的优势入主唐宁街10号,打破了保守党“五连冠”的美梦。成为180多年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成为领导英国跨世纪的首相。
  • 天尊逆天行

    天尊逆天行

    盗墓世家子弟秦小天,在一次探寻古迹的过程中,偶得一枚天灵珠,触动法阵,使得洞窟坍塌,为救其他队员,葬身于意外之中,其灵魂却意外穿越到沧云大陆,自此开启了他在苍云大陆上的传奇人生
  • 爱似微尘,不问归期

    爱似微尘,不问归期

    顾远然做了一个梦,他梦到那个死去的儿时伙伴回来了,那个只在梦中才能见到的女孩站到他的面前,告诉他,她叫裴泠,不是林夕言。无论她是谁,顾远然总忍不住的想要靠近她,哪怕她的身边站着裴家的大公子,哪怕她已经不记得他。儿时的执念,悔恨,遗憾……让他变得不再是他。所有的一切爱恨情仇,始于一场大火,一次绑架,一场爆炸,焚烧的是曾经,是人心,也是一段回不去的爱恨。裴瑟有时候想,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有轮回,他爱上的这个女孩,隐藏着太多的痛苦不堪,她说他是她的救赎,而谁是谁的救赎又哪里分得清楚呢?从初次见面,他们就早已纠缠不清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孤独的行脚

    孤独的行脚

    一年多以前的一个冬天,夜幕降临,伦敦的上空开始飘雪。我独自一人,误打误撞走到了圣保罗大教堂门前。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圣保罗大教堂门前所在的主要街道上,密密麻麻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帐篷,帐篷上扯满大大小小的字条,像布达拉宫前的帷幔。孤独的行脚,那些我的生活经历……
  • 王的专宠冷妃

    王的专宠冷妃

    穿越到即将灭亡的北宋,她成了亡国公主,为了联合小部落抵抗金国的侵占,她牺牲自己嫁给部落的王子联姻。她凭借所有的能力构筑能够抵御他的城墙,试图有尊严的活下去。她不择手段,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然而,背叛、出卖使她最终沦为他的奴隶……当她逃出皇宫,消失在他面前时……他才明白自己的感情……他强迫她做了自己的皇后,却遭到她的鄙视和冷漠。直到他深陷敌营,命在旦夕时,她才明白,爱原来一直都在……
  • 夫人她过分能作

    夫人她过分能作

    顾木瑶不知道让瑜竟砚爱上她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她从小就放在心底的人却一直对她恶言相向,不管不问。他们之间的一纸婚约,到底只有她一个人当了真。假如重来一次,顾木瑶发誓她一定不会再次爱上这个让自己遍体鳞伤的男人。[每满100收藏加更一章,你的一个收藏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
  • 霉女千金

    霉女千金

    苏蕴涵:百丈悬崖之巅,你牢牢握着我的手,即便是到了绝境,你帅气俊美的容颜之上,依然带着从容的笑意,你说:“别怕,就算是死,我也会一直陪在你身边,不管是今世,还是来生,我,都不会放开你的手!”而如今,我孤身处在这异世这中,思念成殇,成为众人眼中的钉子,他人手中的棋子,而你,你又到底是在哪里?韩帅:我一直都在,只是,我知道你,而你却不知道,我是我而已……蓝景夜:你是我此生唯一在乎过的女人,就算是不顾一切,也要把你留在我的身边,如果你不能爱我,那就选择恨吧,即便是恨,我也是开心的,至少证明,你还没有忘记我……
  • 天衍道祖

    天衍道祖

    他被认为是根骨极差的废材,却不甘平庸、意志坚韧,毅然踏上了九死一生的习武之路。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后,他终于明白,自己根骨极差的原因竟是因为绝顶天赋——天衍。且看天赋觉醒的他如何诛宵小、斩魍魉,终成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