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38400000003

第3章 华夏理性文明与当代文明发展之方向(1)

北京大学演讲2014.06.05

从宏观的视域考论人类文明史,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

古代文明以宗教性为核心,其典型为印欧语系的历史性宗教,中国殷代文明具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并不具有印欧历史性宗教那种彼岸与世俗截然划分为二元世界的特性,而毋宁说,中国古文明的宗教性并不离世俗关切,以此大异于印欧古代文明。印欧古代文明,学界一般称之为“宗教文明”。

近代文明,从西方文明史来看,可以说是一个摆脱宗教文明而进入世俗文明的进程,经历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科学,欧洲人逐步舍弃传统上集权的、绝对的极权宗教;从彼岸的、救赎的关心转向世俗的关切。从华夏文明发展史来看,近代文明是从古代原始文明进至理性文明,而华夏理性文明成熟之里程碑在孔子哲学。华夏理性文明由孔子哲学奠基,它肇始于农业社会,作为华夏农业文明的核心,也就是华夏农业社会稳固和成熟的基石。

华夏古文明的宗教并非超绝的、一元神极权钳制的,它孕育的宗教传统极高明而道中庸,最高者(名之曰“帝”、“上帝”、“天”)超越于天地万物之上,而又在人世间(即经验世界)普遍有效。这种宗教传统区别于其他历史性信仰的宗教,它不依赖任何超自然的、特殊的历史性事件的启示,而肇发于一种“神人以和”(《书·虞夏书·尧典》)、“天工人其代之”(《书·虞夏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同前)为核心的根源智慧。这种宗教包含的“最高者”信仰之载体就在每一个人自身的心灵中,可以说是一种伦理共同体的、民众的宗教;从其肇发之始就显现出其理性的(即使是带着原始性的)萌芽,以此区别于其他依赖于特定的宗教集团(制度性的掌控超自然福报和恩赐的教职人员阶级和独断的绝对权威的教规、戒律)为载体的历史性信仰的宗教。此所以华夏古文明进至近代文明之进程可说是调适上遂的,其发展并不像欧洲文明那样充满着世俗与宗教之冲突与斗争。

通过《书经》[1]的《虞夏书》和《商书》,我们可以判定,虞夏和殷商属于原始文化时期,概而言之,原始文化的特质在于人通过一元神(如上帝)信仰和鬼神信仰把人的事务和命运交付和依赖于外在的不可知的力量,并且,原始文化另一个重要特质是部族性的群体性,此期文化的作用是拢聚群体和收拢人心,其精彩集中表现在领袖人物(王)身上。从殷代进至周初,通过《书经》中《周书》及《诗经》,我们可见出,周人开始显示出对人自身能力的觉醒及承担人自身事务和命运的意识,原来在原始文化中对外在的不可知力量(上帝和鬼神)的依赖性迅速淡化。周初社会流行“天命不可知、不可信赖”之思想,见于《诗·大雅·文王》:“天命靡常。”《书经·周书·大诰》中成王曰:“天棐忱辞,其考我民。”又曰:“天命不易。”并且,周文化已经凸显个体意识。依据周人摆脱对外在不可知力量之依赖而显出人自身的自主自立自我承担的意识和个体意识之觉醒,我们可以指出,周代已从夏商原始文化期转进至文明期。《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仪刑”,礼仪规范也,上天运化,不以声与色示人,不是人能测度之对象;文王制礼作乐,以万邦之治证“上天之载”。周代礼乐人伦、仁义教化,灿然明备,堪称为中华民族生命的文明化时期。

华夏文明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类心灵理性文明的内核,哪怕开始时带着原始的粗糙性质。我们可以指出华夏文明凸显之三大特性:一、重德;二、凸显法则性意识及永恒性意识;三、王道理想。

一、重德:为君以德、为民以德

《书·虞夏书·尧典》云:

1.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2.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书·虞夏书·皋陶谟》云:

3.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

4.皋陶曰:“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釆釆。”

“德”(惪),许慎《说文解字》解“惪”字,云:“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书》《诗》中,“德”字多含品德之意。此外,也有作恩惠解,如“克明德慎罚”(《康诰》),“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大雅·既醉》)。一般指好的品德、行为而言,如引文1,尧之品德:钦、明、文、思、安安,恭让。引文2,舜之“惇德允元”。引文3,皋陶曰:“允迪厥德”;依引《书经》可见,华夏文明重德,尤其突出“为君以德”,帝尧敬谨、明达、文雅、谋虑、温和、恭敬谦让;君德之光普照四方,为民亦以德,家族和睦,百姓也变得和善。帝舜使夔教导天子及卿大夫之长子,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刚强而不苛虐,简约而不傲慢。君王以其德为表率,“格于上下”,“协和万邦”,由此可说,华夏古文明凸出“君德”,而“君德”必须体现于造福民生,我们可以指出,此表现出初民社会治理族群的思想,而赋予这种思想以不可移易的必然性并获得最高权威,古人视之为“天命”,故有云:“天命有德。”(《书·虞夏书·皋陶谟》)“否德忝帝位。”(《书·虞夏书·尧典》)“烝民乃粒,万邦作乂。”(《书·虞夏书·皋陶谟》)但值得注意,有学者以重“君德”为据而推论出华夏古文明之言“德”尚不及烝民[2],恐乃偏颇之见。从相关古代文献来看,华夏古文明同时重视民德归厚,只不过民德与君德之表现有不同,君德关联于社会治理,而民德体现于伦常教化。《尧典》记载:舜协于帝,“慎徽五典”,民众能够顺从五典,而成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华夏文明之重德(以君德为表率并通过教化而成就民德)是通着常道意识的,用康德哲学的词语来表达,也就是根源于一种法则性意识及永恒性意识。诚然,华夏古文明中,“德”所指的是善的品德:钦、明、文、思、安安、恭让、直、温、宽、栗、敬、廉、刚、毅等;而并未探明何以这些品德是善的,没有进至追问善的德行之根源,也未有探究行为依循的最高法则问题。此与古希腊文明时期的情况相近,如罗尔斯(John Rawls)在《道德哲学史演讲录》中指出:“古希腊人探讨着达到真正幸福或圆善的最合理途径。”“他们探讨合乎德性的行为和作为德性之品格的诸方面——勇敢和节制、智慧和正义,这些本身就是善的德行。[3]”

但是,华夏文明所言“德”并不像古希腊哲学家那样要在知识中获得,也就是说,并没有把“德”与“知识”混在一起,并不像希腊人那样采取知性的态度论德性。尽管二者作为人类文明之肇始,均未及于德性、好行为的原则或超越根据,即是说并未自觉到理性为行为定规则或立法则的能力,但通过三代言“德”与“福”之所本相关,以及言五教与人伦彝常关联,实可见出其中含藏理性之萌芽,以此有别于希腊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仅从知性的层次研究个体行为的合理性以论“德”。

华夏古文明重德与社群福祉关联。君德保障邦国安定,民众安康,就是说,君德通过为君者之盛德大业而显。为君者修德而人法之,(《诗·大雅·抑》云:“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朱子注云:“既戒以修德之事,而又言为德而人法之。”)“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见引文1)又,《书·周书·召诰》云:“肆惟王其疾敬德。……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书·虞夏书·盘庚》云:“施实德于民。”又,《诗·周颂·敬之》云:“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君德为民众之表率,《书·周书·君奭》云:“作汝民极。”民德归厚,而天下平。民德开始没有不好的,只是为君者要“敬用治”,使民德善始善终。此即周公告召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兹,往敬用治!”(《书·周书·君奭》)又,成王以殷先哲王为训,曰:“显小民,经德秉哲。”(见《书·周书·酒诰》)《书》《诗》,尤其是《书》,可以说都是以敬德、明德为要旨,为君者要务在平章百官、教化众民,以保邦定民安。

依华夏文明,“德”与“福”既是独立之元素,同时又是不可分地关联一起而为言,福不仅就个人的祸福得失而论,而是关联于社群福祉。德创造福,乃是创造社群福祉之动源,个人的幸福由一个德性创造的社群保障。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说:“德行与幸福同属一个圆善而使之成为可能。”(KpV 5:112)依此,我们可以说,从华夏古文明开始,“德”与“福”就是属于实践智慧学的,而不是归于知识学的。在实践上充分地决定圆善这个理念,这就是智慧学,这种实践的智慧学在古希腊人所理解的这个词的意义上就是哲学。(KpV 5:108)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说:“在古人那里,哲学曾经是对圆善必须在其中设立的那概念和圆善必须借以获得的那行为的指导。”他提出要让“哲学”这个词保留其古义,即“作为一种圆善的学说”,“只要理性致力于在其中使圆善成为科学”。(KpV 5:108)不过,如康德同时指出:“希腊各学派从来未能解决它们关于圆善的实践的可能性的问题。”(KpV 5:126)希腊哲人不承认德行和幸福是圆善的两个不同的要素,他们要么说,意识到自己导向幸福的格准,这就是德行,如伊壁鸠鲁学派;要么说,意识到自己的德行,这就是幸福,如斯多噶学派。

我们的古人并没有像希腊哲人那样在德行和幸福的问题上制造出二律背反。华夏文明从古代开始,就没有离开人的幸福和社群福祉去讨论“德”,也没有主张离开“德”而言“福”。并且,福以德为本,福德一致之必然性以“天”来表示,此即表明,“德”、“福”在我们的古文明中已超出世俗的只具偶然性的经验意义,而包含有超越的哲学义涵,以此初露华夏文明之理性曙光。

二、法则性意识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烝民》)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书·虞夏书·尧典》)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书·虞夏书·皋陶谟》)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书·周书·洪范》)

尽管如我们于前面已说明,华夏古文明的重德敬德仍未明确提出从人自身之本心立普遍法则(天理)来揭示人的道德性;但我们从以上所引《诗》《书》文句已见到,华夏古文明中明显包含法则意识。《尧典》言“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显示出自然法则之意识。而《烝民》言“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乃统人与物而论一种法则性,更言“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人秉持彝常,则喜好美德。此即显示美德乃源自人秉持一种具恒常性、必然性、普遍有效性的法则。《烝民》所言“天”无非指表人与万物的共同根源,此共同根源即物则之常和人德之秉彝。此所以孟子引《诗·大雅·烝民》,说:“故有物有则。”并明言:“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告子章句上》)

《皋陶谟》言“天叙”,即伦常之序;五典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于人伦中显德性法则之意识。“天秩”指爵秩之礼制,遵循五种礼而有常。“天命”、“天罚”亦指普遍必然的“命”、“罚”而言。具普遍必然性的秩序意识就是法则性意识。《洪范》所云九畴,即人与社会遵循之九种大法。(《书·虞夏书·尧典》)故云“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人伦之彝常的意识,亦即法则性及普遍有效性的意识。华夏古文明中言“天”既包含天地万物之超越根源之义,也包含道德之超越根源之义,同时也指表宇宙秩序与道德法则。此如康德提出:“法则之感”(sensus juris)起源于人类心灵之本性。“借着这本性,它断然地(而非依利益)判断什么是善;并非依一己福祉,亦非依他人福祉,而是将同一行为放在他人的立场(案:即所谓设身处地)——如果有对立与抵牾,便引起不快;如果是和谐与一致,便产生愉快。”(Bemerkungen zu den Beobachtungenüber das Gefühl des Sch-nen und Erhaben,KGS 20:156)我们可据此说明,《诗》《书》中言“思永”,(《书·虞夏书·皋陶谟》)“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书·虞夏书·尧典》)“神人以和”,“百兽率舞”,(同前)此中凸显的永续与和谐,包含着人之本性禀具的法则之感。

同类推荐
  • 交往理性与权力批判(曹卫东学术文集)

    交往理性与权力批判(曹卫东学术文集)

    《交往理性与权力批判》既是作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发展沿革的小记、对哈贝马斯个人及其思想关键词的剖析,也同时阐明了作者自身如何从理论和思想上向哈贝马斯靠近,涵盖作者同哈贝马斯的个人交往、哈贝马斯与中国学界的交往、国人对哈贝马斯思想理论的接受过程,等等;此外作者还专门梳理了著名的“1968”学生运动的历史细节,重点凸显了在此运动中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的各种互动及交锋。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是人类思想最伟大最智慧的经典著作,代表了人类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
  • 环境公正

    环境公正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面向当代中国的环境实践,系统、全面、深入地解剖环境公正问题,从时空维度把环境公正分为国际环境公正、族际环境公正、域际环境公正、群际环境公正、性别环境公正和时际环境公正六大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 孙子大讲堂

    孙子大讲堂

    《孙子兵法》一书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著作,其军事思想至今仍然光芒万丈,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作为军事著作的《孙子兵法》,不仅对当今世界军事学起着弥足珍贵的启迪意义,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现代商业竞争中,它的作用已被愈来愈多的商界人士所重视。一部论语可治天下,一部《孙子兵法》亦足以称霸商场。大唐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曾经说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商界,《孙子兵法》几乎人手一册,更有甚者,号称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竟把《孙子兵法》列为松下公司全部管理人员的必读书。
  • 论语通解(二)

    论语通解(二)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热门推荐
  • 心的舞台

    心的舞台

    本作品集主要收录作者倾注了半辈子心血的八部中短篇小说,一部戏曲剧本,三篇散文。其中小说,如《汉奸无冤》,虽然是抗日战争题材,却独具匠心地从一个心地善良的知识分子入手,在“汉奸”的身份中挖掘人性的可贵与无奈,读之无不让人拍案叹息;《玉骄凤》取裁于五代十国时的西楚王朝的宫斗故事,人物命运迭宕起伏;《龙儿》则是为纹川大地震而作,近似于奇幻,又象是新神话类的故事……
  • 万古第一帝

    万古第一帝

    九天十地,万古第一!一个站在九天之上,睥睨众生的男人。
  • 蚀骨溺爱:厉少慢点宠

    蚀骨溺爱:厉少慢点宠

    她结婚三年,与丈夫素未谋面,但她时刻牢记已婚少妇身份。勉为其难被调去做大老板的小助理,但是谁能想到白天累死累活,下班时分还得被压榨劳动力,这小助理的工作也太忙了。在她准备抗议时,大老板却问:“你不认识你结婚三年的丈夫了?”难道他是……
  • 那时如果不喜欢你该有多好

    那时如果不喜欢你该有多好

    五百次回眸,换一次擦肩而过,注定无缘重来你是否喜欢
  • 做一个通透的女子:理解复杂,选择简单

    做一个通透的女子:理解复杂,选择简单

    《做一个通透的女子》本书讲述了生活的残忍不是因为它蛮不讲理,而是它总会挑战你那些旧有的理解。唯有内心通透,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理解复杂,选择简单,并做出不会让自己后悔,不会让人生留有缺憾的事。
  • 做未来“走俏”的人:八成八败做人做事成功学

    做未来“走俏”的人:八成八败做人做事成功学

    《做未来"走俏"的人:八成八败做人做事成功学》主要内容:学历是靠不住的,今天的学历,只说明你曾经的学识,不代表你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惟有自身真正的素质、能力,才是赢得未来的金钥匙。
  • 霸爱总裁,老公狠强势

    霸爱总裁,老公狠强势

    为证明客户是直男,我用了这样的法子,后来……“叔叔,我这么叫你你不觉得别扭吗?”“小东西就应该这么叫我。”“那我要是在那个的时候还这么叫你呢?”“你确定你不是勾引我?”某只小可爱不幸的遭遇了大总裁,于是人生开启了过山车模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后宫倾城妃

    后宫倾城妃

    简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乃后宫生存之道;后宫之中那群如花的女子,或许有显赫的家世、绝美的容颜,灵巧的聪慧;却为了争夺那荣华富贵,争夺一个或许不爱自己的人,使出浑身解数,只为得到那渺渺虚名;虽笑靥如花,却暗藏汹涌,无论争斗的多么凄惨,她们都坚信真爱;她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在后宫之中她也奢侈那美好的爱,到最后却伤痕累累,落的孤寂一生……
  • 雷达兵

    雷达兵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军队梦,曾经的他文弱,如今的他,却如大树般扎根在部队,魔鬼般的训练,不断的严格要求,军队的氛围,早就了军人,钢铁般的军人,一个特殊军种的军人,是如何在铁与血中磨练成长的。
  • 傲世嫡女:妖孽滚远点

    傲世嫡女:妖孽滚远点

    《女强,女主越来越强!》她是让人闻风丧胆的飒风组织的首领。穿越到蓝宫家的嫡女身上。蓝宫家的嫡女虽然说武功高强,但是比起灵念来,她会的这些都不算什么了。<br/>相貌一般,也没有修炼灵念的资质。但是这家里的老祖宗对她还真不是一般的宠溺,就因为如此,其他的家人都视她为眼中钉!<br/>眼前的这个男人是谁?这个绝美的男人怎么这么可恶?不停地嫌弃她,还口口声声的说要帮助她。既然已经决定要变强,那么就按照他的方法试试吧………<br/>这是做什么?未婚夫带着小三嚣张的来退婚?原因就是嫌弃她没有修炼灵念的资质?好吧!<br/>她从来就不相信没有这种资质,就不能修炼的道理!<br/>她现在没实力,五年以后且看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刀还没磨好,但已经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