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3900000003

第3章 当代精神生活史上的王元化

王元化先生是当代精神生活中一棵参天大树。他是一个认真的人,也是毕生倡导独立思考的人。在他去世以后,对他的最好纪念,我以为,莫过于像他那样去思考。至少,我们目前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当代精神生活史上,他何以居于这样一个崇高的地位?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哪些成就是别人可以取代的,哪些则是谁也无法取代的?他的最重要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最早,即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是一个青年作家,一个党的地下工作者。他的作品后来大多编入小说散文集《脚踪》。这些作品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几乎在这同时,他以各种笔名撰写理论批评文章,开始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到1952年,当这些理论批评文章集为一部《向着真实》出版时,他在文坛的影响已经相当大了。三年后,反胡风运动席卷全国,在他即将被打成胡风分子时,周扬曾惋惜地表示:“王元化是党内少数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造诣较深的学者之一”。周并未能挽救他的厄运,但从周扬的话里已能掂出他在文化界的地位和分量。我觉得,当时他其实已和解放区来的、应该说是红得发紫的文艺批评家陈涌齐名了。虽说《向着真实》只是一本薄薄的书,但那时的理论书都很薄,陈涌的批评集子几乎都要比这一本单薄许多。那时两人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也有不少相通之处,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胡风文艺思想中积极的一面(如关于创作主体的重要性等)。陈涌是批胡风运动的积极分子,可在反右运动中也被戴上了帽子。两人复出都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时他们在思想观点和学术能力上的差距已不可以道里计。陈涌渐渐被人遗忘;元化先生的后劲却越来越足——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以出乎人们意料的高水准出现的生气勃勃的大学者、大思想家,而不是一个操着陈旧批评武器的眼界局促的写作者。

元化先生后来自己表示,正是因为不能正常工作,也不能再写评论文章了,这才促使他沉下心来,大量读书,从事学术研究。他被安排到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在郭绍虞教授指导下研读《文心雕龙》。他从小在清华园受到潜移默化而养成的,那种学术的向往和潜质,这时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写出一篇篇思维细密严谨而又充满创见的论文,令郭绍虞等前辈惊讶赞叹,郭认为:“其价值决不在黄季刚《文心雕龙札记》之下。”元化先生的兴趣在剖析《文心雕龙》中有关艺术规律、艺术方法的命题,尤其是从中发掘现有的文艺理论中所忽略的东西或中国古代与西方美学(比如他所熟悉的黑格尔美学)所暗合的东西。我以为,元化先生后来思想学术发展的一些重要特点,在这一时期已经显露出来了。他不喜欢陈词滥调,不屑于人云亦云,别人已发现的他没有必要再写,一旦下笔为文就一定要真有自己的心得;他喜欢高度抽象的思辨,在纯理论领域探幽析微是他最乐意的工作,而这时他又心细如发,决不容忍半点轻率和粗疏。在他复出后,这些论文公之于世,其中如《刘勰的虚静说》、《陆机的感性说》、《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释体性篇才性说》、《释情采篇情志说》等,均让人耳目一新,它们为文艺学和美学开拓了新的境界。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文章中的观点和发现,仍然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的新意。对自己的文章反复修改补订也是元化先生治学的特色,他的这组研究成果最早以《文心雕龙创作论》于1979年出版,当时可以说是轰动了文艺理论界与古典文学研究界,他后来又一再推敲,到1997年才作为定稿,更名为《文心雕龙讲疏》重新出版。在元化先生一生中,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主要就是这一部。

也就在这一段“靠边”的岁月里,他以惊人的毅力与勤奋,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的学术积累和学术训练。他向父执辈的韦卓民教授请益,在与他通讯交往中研读黑格尔,对黑格尔《小逻辑》与《美学》二书用力最勤,后来影印出版的《读黑格尔》就是他那一时期的笔记。经韦卓民介绍,他又向熊十力先生求教,在熊的指导下研读佛教哲学,读《佛家名相通释》。在写《文心雕龙创作论》时,他借来了库柏编译的英文本《文学风格论》,为借鉴前人的研究,他把其中的四篇论文全译了出来。他还与妻子张可一起翻译了二十余万字的西方学者论莎士比亚的研究文章。正是这种中学西学齐头并进的埋头苦修,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王元化。

元化先生复出之初,在文艺界的一些会议上亮相发言,每每语惊四座,让人惊叹上海居然还有如此了得的人。我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听过他两次发言,一次是谈黑格尔美学与《文心雕龙》,其中说及“情志”的概念,至今印象深刻;另一次是谈鲁迅,也是新意迭出,这好像就是后来整理成文的《关于鲁迅研究的若干设想》。随后,又在《上海文学》等刊物上读到他的论文,最受震撼的是《论知性的分析方法》,它对传统的认识论与文艺学,都有一种涉及根本的冲击力。接着就买到了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与新出的修订版《向着真实》,渐渐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那时候的他,主要还是一个有着浓厚哲学兴趣的文艺理论家,但在深度上和观念的新颖上,则远非文艺理论界的同行们所可比拟。当时凡有他的文章,我几乎一篇不拉地拿来细读,即片言只语的报道也不肯放过。我发现,他的长处并不在于对具体作品的鉴赏,要说艺术体验的细切深透,他可能不如钱谷融先生。记得他曾对作家水运宪的某一中篇小说大加激赏,这一作品的概念大于形象,后来事实也证明它未能赢得读者的认同。(这一点在元化先生晚年又有变化,主要体现在他对京剧的品赏中)然而一旦将文艺问题上升到抽象领域,成为一种理论,那时他的辨别力就变得异常敏锐,任何一点轻微的含糊之处都能被他发现,而他的条分缕析,总能将你的思路引到一种新的高度,每每有豁然开朗的喜悦。所以他的文艺理论,更接近于艺术哲学,更应在美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新时期的文坛上,能与元化先生齐名的,是北京的美学家李泽厚。

但很快,元化先生与李泽厚先生的学术兴趣都发生了转移,他们从文艺学和美学转向了思想史,着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与中西文化碰撞的课题。当然,对他们来说,这并不是新课题。李泽厚早在成为美学家之前,就出版了《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一书(这也成为他后来的名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主干)。元化先生则除了《文心雕龙》研究,在复出之前,还写过《韩非论稿》和《龚自珍思想笔谈》等颇具分量的长文。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期,元化先生出访归来,在作协做完报告,我问他对于阿城小说《棋王》的看法,本以为他会从艺术上谈,不料他很有兴致地谈了小说背后寻找文化之根的倾向,美国学者杜维明关于中国文化的报告,海外的中国文化研究热,等等,一气谈了好久。这一次,对于他的淹博,以及善于联系广阔的文化背景思考问题的习惯,我算有了充分的领教,也仿佛第一次明白了学者和理论家之间的区别。而从中,我也看出他的思维重点已不在文艺,而在于文化的研究了。李泽厚正当壮年,思路活,下笔快,很快完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又着手撰写《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元化先生则写了《传统文化中的常与变》、《简论尚同思想的一个侧面》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后大多收入《传统与反传统》一书。这种文化研究的热情,与当时海内外的“文化热”是同步的(作家们也纷纷在这时写起了“寻根”文学),其更深一层的原因,则是知识分子探究中国问题的迫切感和责任心。元化先生和李泽厚先生在撰著之余,都频频接受采访,以对话等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还积极从事编辑工作。李泽厚主编了一套几十种的“西方美学译丛”,想通过翻译来弥补中国学界视野的不足;元化先生则编辑了丛刊《新启蒙》。他们在当时的精神生活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进入90年代后,李泽厚移居美国,他在国内的影响渐渐小了。元化先生编起了一套《学术集林》丛刊(同时也出丛书),其性质,与《新启蒙》大异其趣,其中包括了很多相当偏僻的学术课题(诸如《楚汉彭城之战地理考述》等)。其实,他是有意要改变当下中国人的治学习惯,即粗疏、浮躁、一窝蜂和“意图伦理”。他想用提倡真正的学术精神来慢慢改变这一切;而他从小在清华园养成的学术兴趣,也在编这套丛刊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当年研究《文心雕龙》时,他得到过这种满足。为什么每当不处于顺境,总会通过这种源于童年的学术情结以获得消解?这也是值得研究的现象吧。还有一点须指出的是:他在认真编这套《学术集林》时,自己写的这类纯学术文章并不多,只写了每一辑的“编后记”及一些“与友人书”,从中谈一点关于学风和学术的看法,以及近期的思考。他的这一工作也受到一些年轻人的批评,他们觉得自己心目中的元化先生变了,变得消沉了,沉入到纯学术中去了。于是有人提出,现在是“学术凸显,思想淡出”。针对这一点,他作了有力的辩解。他认为,不应将这二者截然分开,现在要提倡的,应是“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这一观点,得到了知识界较为普遍的赞同。

那么这段时间,元化先生究竟在干什么呢?编刊只可能是他的副业,他的主业永远是思考和写作,而这段时间,他正进行着一生中最紧张的思考——他在反思。我以为,元化先生之所以会有现在这样无可取代的崇高地位,最为关键的,还是因了这一段的反思。他把自己的一生经历,把自己所崇仰的一切,把中国传统中被尊崇被颠覆的一切,统统进行了一番新的衡量和思考。这种反思是痛苦的,也是神圣的。这以后,他写出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它们在思想界不断引起新的震动(这些文章大多收入他的《九十年代反思录》一书)。其中有《杜亚泉与中西文化论战》,牵涉对“五四”反传统与保守主义的重新评价;《关于近年的反思答问》,涉及对激进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评;《对“五四”的思考》与《对于“五四”的再认识答客问》,明确提出了对“五四”的新的评价;《卢梭〈社约论〉笔谈三篇》,涉及民主与国家权力的问题;此外,在这些文章中,还分明带出了对鲁迅的评价问题。这些文章的逐一发表,几乎都成了中国思想界令人难忘的“事件”。

我在想,虽然元化先生提倡“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但这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在他去世之后,有好几位朋友问起:你看他主要是一位学人呢,还是一位思想家?这其实也就是说,他或他的文章,是偏于这两句中的前一句,还是后一句?我以为,他主要还是偏于“有学术的思想”,他的最重要的身份,还是一位思想家。他不同于那些单纯政治性的喜欢振臂一呼的思想者,他更专注于“有学术的思想”;他也不同于那些“有思想的学问家”——他们的兴趣和工作落点还是在学问。元化先生真正的价值所在,就是作为一个注重学术思维的、有极高学术含量的重要思想家。这也就是他的无可取代之处。

具体地说,我以为,至少有四个方面,使元化先生区别于其他的学问家和思想者,而这四点,也正是我们后人所应永远记取的:

一、勇于反思。他的反思是无禁区的,只以历史事实作唯一的依据,什么都不能阻止事实基础上的思想的自由驰骋。所以,他可以否定自己的许多旧说(例如对于“五四”就是)。与此堪可对照的是,李泽厚先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但他很少否定自己,总是把过去的观点很巧妙地融入新说之中。

二、勇于提出明确的创见。即他在反思之后,敢下断语,不怕冒天下之大不韪。但这其实不只是敢的问题,而是要有真正的构建理论的能力。仍以“五四”为例,他提出“五四”的主要成就在于个性解放,即“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主要缺失则是四个方面:庸俗进化观、激进主义、功利主义和意图伦理。如不是大量掌握材料并有过人的理论才华,是不可能作出这样精到的概括的。

三、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善于构建理论而又决不轻下断语,一定要把所有问题尽最大努力弄懂弄通,这是实现“有学术的思想”的唯一途径。元化先生一直说自己“看书慢”,他有时一本书可以看好几个月,原因就在这里。

四、始终关注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前文说过,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元化先生只有一本《文心雕龙讲疏》;他在编《学术集林》时,自己并没有写多少这样的纯学术文章。他虽有学术兴趣,但那都消融在编刊以及构建“有学术的思想”上了,他没办法在能够思想的时候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纯学术上。他多次说到,自己是个“急性子”,而他的最大的兴趣,其实也是在思考最迫切的大问题上。所以,听他谈话,即使是谈京剧,谈读书,谈故人旧事,你总能感到它们不只是闲聊,而总有现实的感悟。反过来,谈任何的理论或学术,你又总不会觉得它们只是概念的游戏,而总有十分切实的生气在。过去说“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总是灰色的”,为什么元化先生的理论总能让人觉得生气勃勃,有一种清新感人的活力呢?我以为,就因为它们总是紧扣着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他一直在紧张思考的都是与此有关的问题,他的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融化在这思想和理论中了。

写于2008年5月

同类推荐
  • 大运河传

    大运河传

    大运河的长度是世界运河之首,它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联结了五大水系。作为一条人工开凿的长河,它见证了春秋、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它曾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和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也浸透着黎民百姓的苦难;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从它由繁华转为衰落的过程中,可以观照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大运河传》挖掘与大运河相关的纷纭史料,站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高度予以审视、整合,以“时间篇”“空间篇”的结构,完整地勾勒出了大运河两千多年来从开掘到更道的军事史和漕运史。
  •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河南人是能吃苦的一群人,他们那苦行僧的精神是他们生存的力量来源。在常年的生存压力中,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岁月中,苦难和艰辛、饥饿和折磨……一切的不幸迫使河南人不得不埋首于生活的残酷。于是,在艰难中也不断前进,星落云散,始终挺立在世人面前。于是,在黑暗之中看到烛光,从陨落到奋起,创造新的高峰。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 后现代文化景观

    后现代文化景观

    本书致力于从文化的角度,勾勒后现代的来龙去脉,并逐一解析它从文学、哲学到文化研究的脉络和进路。不光谈福柯、拉康以及德里达的后期思想,也谈列斐伏尔、德勒兹和伽塔利,以及波德利亚和布尔迪厄。本书的后现代叙述,可以说是对当年走红美国,然后向全世界传布的“法国理论”的一个回顾和反思。最终希望读者对于“后现代文化”这个今天学界的热门话题,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清晰认知。
  • 回望来路

    回望来路

    该丛书将政协委员在各自领域的经历、经验、研究成果及作品等精华结集出版。本书是丛书之一种,对黄国柱委员多年来在新闻与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做了梳理、汇总。
热门推荐
  • 长刀无迹

    长刀无迹

    成化十三年,前朝宦海风波暗潮汹涌,后宫万贵妃把持后宫,锦衣卫、西厂、东厂之间的明争暗斗,江湖上流传了一把能令天下豪杰臣服的刀,而那把刀指的却不是刀,是能匡扶明君的英才。最终谁会成为那把为明君铲除奸佞、拔除小人的刀,坚忍不折、威武不曲。而一心想逃却在阴谋笼罩中的她,又该在乱世中如何抉择。
  • 甜妻热恋中

    甜妻热恋中

    闪婚三个月,单宇阳就逼她离婚。离就离,谁怕谁啊!娘家把她当成公主娇养了二十年,不是让她窝囊的在男人面前委屈求全的。只是某天,曲染买醉闯祸,不小心招惹了南城里最权大势大的贺家少爷,她只不过无心的撩了他一次,贺家少爷却猛追不舍,让她逃无可逃:女人,记住,我贺臣风不是你想上就上,想甩就甩的人,撩我是要付出代价的。
  • 双喜

    双喜

    春节上班后的一个下午,朴顺义被政委叫到办公室。一进门,朴顺义发现政工室主任和治安大队长也在座,两人脸上都如沐春风,心里便开始忐忑。年前,他提出要离开治安大队,死活再不干抓嫖创收的工作,但别的单位都虚与委蛇地不愿接受,让他怄饱了一肚子气。治安大队长虽然客气挽留过,但那也只是碍于多年共事的情面,现在究竟何去何从,他心里没底。政委此刻召见,他猜想,必定就为这事。刚落座,政委甩一包软王烟给他,寒暄道:“朴队长,春节过得热闹啊。”
  • 将军难为

    将军难为

    祖籍魔界,生于仙界,成长在人界当仙界单纯可爱的帝女封印了魔化的自己……一切,都回不去了吗?“公孙烻,你爱的到底是我还是她?”“傻瓜,她就是你啊……”……那天她撩开面纱,红衣似花嫁,从此他心深不见底,总有她一席之地。“我想知道,落,你和我……有没有可能……”是另一种关系?“嗯?师父你说什么?”“没、没什么。”就这样把她放在心里吧……
  • 史上第一恶棍

    史上第一恶棍

    “为了进化邪恶,我们神族决定遵从至高神的指引,对宇宙最强恶棍应仁进行制裁,去洗刷他的罪恶,让神的光辉洒满人间。”“这是我无数的岁月下来第一次见到居然还有比我大海贼联盟更加无耻,更加邪恶,更加没有底线的恶棍,我恶棍联盟决定以正义的名义去派遣我的恶棍大军去讨伐他。”“据我万界商盟统计,这些年应仁通过强抢民女,欺负老弱病残,坑蒙拐骗,得来的财富已经可以比拟一些宇宙小型族群的总资产了。”“请问你们人族对于应仁如何看待的?”“什么,我们人族如此善良热爱和平的种群怎么可能会出现像应仁那样无耻的人呢,这简直是诬蔑我们人族。”
  • 局中局(罪推理事务所)

    局中局(罪推理事务所)

    一场腥风血雨的猎杀行动展开,案情隐藏着的阴谋与杀局,警察与黑道势力角逐,胜利却伴随着危险步步紧逼,但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危险四伏的局中局,悬念丛生的谜中谜,紧张刺激的生死之战,让你的肾上腺素一路飙升!
  • 魔笔盖尔

    魔笔盖尔

    这是一本大幻想类的少儿故事,曾获辽宁省作家协会2005优秀儿童文学奖。书中描写一个叫云童的少年,把电视剧里的孙悟空从电视里唤了下来。孙悟空送给云童一个毫毛做的神奇魔笔,这支名为“盖尔”的魔笔在云童的手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打假、抓坏人、飞到遥过多的未来世界。想象的魅力给小读者带来充分的艺术享受。
  • 重返诸天

    重返诸天

    万族林立、光怪陆离的宏大世界。一艘破空而来的星舰。一群懵逼的地球人,一群心思叵测的外星人。一个神秘的少年。一切从诸天中起始。一切重返诸天。【诸天星舰壹号舱:823701522】
  • 妃谋

    妃谋

    前世,宋星儿帮着心爱的男人坐上帝位,却被师妹挖了墙角,落得个最终惨死的下场。死前她向天发愿,若能重来,必血刃渣男贱女!而一朝重生,再世为人,她成了侍郎府被欺压的嫡女叶清璃,她发誓,要拿渣男贱女的脑袋祭谢天地!可是这个九皇叔你是怎么回事!说好的纨绔不学无术呢?别抢人头啊喂!
  • 君自故乡来

    君自故乡来

    叶无棱,不仅是如雷贯耳的MK财团总裁,还拥有着很多出类拔萃的技能,却由于不得已的苦衷隐瞒身份,以一个网店小卖家的身份示人,即使外界环境压迫到她快不能呼吸,她的生活还是不缓不慢地进行着。一个内心如此强大的叶女神,在遇到青梅竹马巩阳的“背叛”后,竟也在沐辜之夜借酒消愁,但她独特的气质却吸引了沈墨的注意,她和沈墨的缘分似乎是从沐辜初遇慢慢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