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3400000003

第3章 择业准一点(3)

哪些求职者不受垂青呢?根据许多人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是以下四种类型:

1.夸夸其谈型

过分吹嘘自己,夸大自己的实际才能,一来给人造成“言过其实”“过于自负”的印象;二来遇上高水平的主考官,两三个问题就能彻底了解他的真实实力,那么他刚才的“自信”就只剩下尴尬了。如果应届大学毕业生为给用人单位留下“社会经验丰富”的印象而刻意装扮老成,口若悬河,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因为这样会被视为夸夸其谈,不切实际。

2.缺乏个性的求职者

充满个性魅力,这在求职中可沾许多光。比如一个应届毕业生成绩虽不好但干劲十足,就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谈话风趣幽默可一下子博得人事经理的好感等。相反,那些个性上缺乏独立色彩的人将是不受欢迎的。例如,有一部分求职者,特别是一些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学生,由家长或其他家属陪同到面试现场。家长们可能是惟恐孩子涉世不深,不能正确应对面试中的问题,而失去工作的机会。但是,面试者怀疑,一个事事由别人包办的人,是不是有能力独立应付工作的压力。

3.盲目型的求职者

一些求职者对应聘的公司或岗位不甚了解,有时甚至应征一个公司的多个职位,这样给人的感觉是缺乏诚意和责任感。不但干不好自己的事,而且还会给别人的工作带来麻烦。一个不知自己想干什么或能干什么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把工作干好。

4.死板的求职者

有些求职者的回答显得模式化,给人事经理的感觉就会是不够活跃。在这些求职者中不乏在校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虽比较好,但却有“死读书”的致命弱点,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可能会相对差些,而且一般都还缺乏社会经验,这是十分不利的。

要想在异乡求职场上抓住机遇,首先就不要做不受欢迎的求职者。

千万别入错行

有一句话说“男怕人错行,女怕嫁错郎”,真有这么严重吗?

“女怕嫁错郎”暂且不论,我们就“入错行”说一则真实的故事。

报载一位大学毕业生,他的工作很令人感到意外,是一果菜公司的搬运工人。他说他六年前从学校毕业,一时找不到工作,便经人介绍到果菜公司当临时工,赚赚零用钱。渐渐的,这位“天之骄子”习惯了那份工作和周围的环境,也就没有积极去找别的工作,于是一做就是六年,现在年近30,由于长期与蔬菜打交道,不仅知识未能跟上时代,连老本也丢得差不多了。他说:“换工作,谁会要我呢?我又有什么专长可以让人用我呢?”目前,他仍在果菜公司当搬运工人。

对这一个例子,也许你会说,转行有什么难?说转就转啊!

也许你是可以说转就转的人,但恐怕绝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因为一个工作做久了,习惯了,加上年纪大了些,有了家庭负担,便会失去转行面对新行业的勇气;因为转行要从头开始,怕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另外,也有人心志已经磨损,只好做一天算一天;有时还会扯上人情的牵绊、恩怨的纠葛,种种复杂的原因,让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其实行行出状元,并没有哪个行业不好,哪个行业才好,那在此为什么又提醒你“千万别入错行”呢?

这里只是提醒你,找工作要睁亮眼,找适合你的工作,找你喜欢的工作,找有发展性的工作,千千万万别因一时无业,怕人耻笑而勉强去做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工作!人总是有惰性的,不喜欢的工作做个一两个月,一旦习惯了,就会被惰性套牢,不想再换工作了。一日复一日,倏忽三年五年过去了,那时要再转行,就更不容易了。

另外一点是,千万别涉入非法行业,这种行业虽然有可能让你致富,但事实上却是在刀口上行走,警察的追缉、法律的制裁、同行的火并、陷害,即使不吃牢饭不送命,也要被人看不起。有人虽然想跳出来,但谈何容易,大部分的人都因为黑饭吃惯了,最后还是回到本行……

不过如果你若真的“入错行”,也有心转行,那么就要铁了心,毅然地转行,否则岁月是不饶人的,你只能在不适合的行业里越走越远。

频繁转行会头晕

独处异乡,远离亲戚朋友,很多人的第一个工作都是在匆忙之中选定的。为了生活,顾不了那么多。这个工作一日一日地做下去,一年两年过去了,人头熟了,经验也有了。有的从此安安分分地上他的班,最多换换新的公司,为自己寻求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有的则运用已经学到的经验,自己创业当老板,有的则转行,到别的天地试试运气。

转行的想法80%以上的人都有过,光是想当然没什么关系,如果真的要转,那么一定要考虑几个因素:

——我的本行是不是没有发展了?同行的看法如何?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没有多大发展,有没有其他出路?如果有人一样做得好,是否说明了所谓的“没有多大发展”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或是这个行业根本无法让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换句话说:越做越没趣,越做越痛苦吗?

——对未来所要转换行业的性质及前景,我是不是有充分的了解?我的能力在新的行业是不是能如鱼得水?而我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事实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所引起的一厢情愿式自我欺骗?

——转行之后,会有一段时间青黄不接,甚至影响到生活,我是不是做好了准备?

如果一切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转行!

别让职业成为枷锁

天底下没有任何一种职业是可以满足所有的人或使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任何一种职业都难免有人会喜欢,但也有人会感到讨厌;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

不管你做什么工作,我们每个在异乡的人都必须要赚钱过日子,以使自己免受饥寒。因此检查自己目前的职业角色,评估自己从中能获得多大的满足,将有助于规划个人成功的人生。

我们要永远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种职业是十全十美的。对于职业的满足与否,应基于个人的事业原动力,以及是否能从此项职业使自己获益。

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评估自己目前的职业,以便发现这项职业是否能给予我们满足感,是否具有发展机会。

职业对从业者的影响很大,从某个角度来看,职业是耗用时间并局限人的事。例如送信的邮递员,可能十年如一日,每天早起挨家挨户送信,而他全部的生活就是环绕这个邮递责任所构成。所以,职业也可说是一个枷锁,它在无形中限制了从业者的行动范围。

满足的可能,是建立在职业的结构中。以超级市场的收银员为例,她每天站在收银机旁8个小时,敲打一大堆数字。尽管这工作与许多人接触,却很少有能够表现他个人创意和个性的机会。

由此可见,我们有必要十分谨慎地选择自己所想从事的职业,并及早看清楚此项职业是否提供我们满足的可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便可能会阻碍我们的发展。例如有一位制图员说:“我的日子都是坐在制图桌旁,设计制造一些造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工作便越来越显得没有意义,而且将我与别人完全隔绝。”

这个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却很具代表性。据统计,差不多有90%的人都会对他们工作的某方面感到不满。主要的不满,皆与工作要求和与个人当时的事业原动力相背有关。

只不过,如果我们能想到那些没有工作的人以及全球性经济不景气,相信再不满意的工作似乎也就有其可取之处了。

没有工作的感觉对人是一种深刻的失落感。各种社会的不幸,似乎都因为工作机会不均所导致。事实也显示,失去工作的男女比较容易患病、抑郁或自杀,因此,工作对人而言是很重要的。

工作能使人与社会各部分有紧密的接触。它不但可以充实个人的生活、满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能满足个人的成就感。

世界绝对不是静态的,而且由于科技的进步,当今职业的形态也不断在改变。当我们仔细回顾人类的事业历史,我们会发现世界的潮流趋势,这些趋势是:

·传统的手工艺和技巧现今已大半消失。

·非常强调效率。

·由于大量使用高效率、智能化的机器,因此减少了基层工作的机会。

·需要设计方面和系统维护方面的更高层技巧。

·必须时时接受职业再训练。

·必须接受日益增加的工作环境变动。

·较多工作需要一定程度的社交能力。

·对“个人”成就的依赖渐增(比较不强调扩及家庭)。

·教育水准的提高。

·职业比较要求个人的良好表现。

现代人的工作角色显然受以上这些趋势所影响,而且一份新职业的正面因素,也可能会因时间的累积渐渐变成负面因素。这个循环共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求及学习

新的就业者必须努力学习。他需要认识同事、建立关系,分析状况、累积知识、求得技巧。通常会被要求较多的工作但也都是充满学习机会的。

第二阶段:成长且逐渐能够胜任

经过开始的几个月,就业者会越来越有经验,而且渐渐安定下来,找到了产生效率的工作方法,也建立了关系,发展了技巧;对于工作环境中正式与非正式的体系都已有所了解。这个成长阶段是令人满意且逐渐有所进展的,当新的技巧与能力培养成熟,对工作自然慢慢感到胜任愉快。

第三阶段:驾驭工作

经过一段长时间之后,就业者渐渐成为该角色的操纵者,很多问题便能成功有效地进行处理。这个驾驭阶段,仍有可能使个人获得成长,只是挑战的标准日益降低,于是第四阶段开始萌芽。

第四阶段:松弛或衰退

经过一段顺利的驾驭时期,当一切都变成例行公事,面对挑战也已驾轻就熟。这时新的成长机会已经不多,剩余精力便转往嗜好、职责扩充、甚至失去兴趣。对不大要求上进的人而言,由于他们丧失动力,所以是个危险的阶段。这时,不仅他们的事业会很不顺利,连他们本身也失去积极进取的方向。

一位华人博士的辛酸

新移民在海外的辛酸故事讲不完、写不尽,每个异乡创业者都有一段艰难的故事,就如人们常说的“失业的博士、硕士满街走”,早已不是笑谈,而是现实。

鲁健在2年多前由美国移民加拿大时,根本没想到有今日的结局。现在他即将面临失业,感到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不知道为什么48年人生怎么会过得如此冤。

鲁健在国内完成硕士学位,并在南方一所著名高校任教,十年前到美国深造,并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恰好当时电脑业火旺,他于是转攻计算机专业,苦读之下也如愿获得硕士学位。当年他意气风发,两项所学皆实用性很强,“双枪还不能走南闯北?”。

谁知后来他时运不济,学成之后才让他“大开眼界”。“我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一泻千里、兵败如山倒。眼见那些公司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间间倒,两年间我换了几份工作,年薪虽然从最初的4.5万到6万美元,但做的时间最长的都做不过一年,最后连一点工作机会都找不到。”当时他在美国的工作签证不可能再延续了,H1签证也已很难拿了,呆不下去就只有办移民加拿大。他心想:自己有两把枪在手,英语又没有问题,怎么可能无法生存?但结果就是面临没办法活下去的境地。

2001年圣诞节的前一天,鲁健驾车由华盛顿抵达多伦多,正式入境移民。回想当日鲁健非常伤感地说,“当时大雪纷飞,路上都不见行人,女儿在车上不断地问,‘为什么要移民加拿大’,我就告诉女儿,爸爸实在是在美国呆不下去了,女儿还是很不理解,一脸不高兴。”

鲁健全家住进了事先从网上联络的一家专门服务新移民的住房,原本开价一晚35元,但也是中国人的房东看到一家四口来住,就马上提价至50元。两天后因妻子在美国仍有工作,女儿在美国上大学,所以全家又回到华盛顿。鲁健忙于从网上找寻加拿大的工作机会,终于在发出无数求职信后,他得到了PETROCANADA的一封面谈电邮,他马上按约定时间驾车来到多伦多。

“面谈的人说,他们只是找一个博士的职位,你是从200名申请者中挑中20个人之一,从中再选二个人,最后挑出一个人。但当时招聘者提出一个有机化学的问题,因只是以前用过不太熟悉,对方即刻不容分说就停止了面谈。”

因为移民身份的问题,鲁健隔了两月只身来到多伦多定居,希望能先找到工作,再接家人过来。但迎接他的是强烈的失落感,“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专业工作机会,加拿大人自己都求职很难。在美国去一份求职信,人家还会给个回音,在这里你发几百份简历,如同泥牛入海,就按电话簿一个个打,但接电话的都是接待员,根本没用。”

此时华人房东就介绍他做很时兴的传销生意,他也投下了2000多元,最后即退了出来,“那是在社会不正常的情况之下骗来骗去的事情,刚来到的新移民都没有人际渠道,做传销根本不可能”。

同类推荐
  • 要在世上撒点野:拒绝平凡

    要在世上撒点野:拒绝平凡

    人生在世,若没有撒过一点野,就像美食家一辈子没尝过变态辣,终究少了一点滋味……本书是哈尔滨出版社为广大女性读者带来的宝典,是新时代女性不可错过的一本书。书中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和人们传统的认知有所区别,不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它们颠覆了传统中应该颠覆的陈旧观念,打破了一切令你感到不甚愉快的陈规,让你置身反转的世界,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要在世上撒点野——拒绝平凡》旨在让你跳出思维的禁锢,撒一点野,拒绝平凡的人生。
  • 改变: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改变: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学着改变自己,因为你还有未被发现的自己存在。面对未来的人生我们要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勇气,还要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决心,具备了这些,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一个有活力的人生!
  • 别输在时间管理上

    别输在时间管理上

    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他们都会认识自己的时间,计划自己的时间。成功与成就的开始往往在于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掌控自己的时间。
  • 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人生中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在适当的时机,明智地掩盖自己的锋芒,转个身,退一步,你会发现,你已积聚了更多的能量。退而修行,凡事少与人争,这样,偶尔的迂回也许会让我们发现异样的精彩。
  • 把话说到心坎里把事做到点子上

    把话说到心坎里把事做到点子上

    你是否有过一通海阔天空、天南地北的侃侃而谈之后,听众反而更加莫名其妙,如坠云里雾里的窘境;你是否有过一片真心实意、任劳任怨的工作之后,别人反倒不领情的尴尬。这是由于你没有把话说到心坎里,没有把事做到点子上。本书可以让你在复杂的职场与社会中,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热门推荐
  • 科学的魔法界

    科学的魔法界

    当魔法脱下的奇幻的面具,到底是怎样的呢?谁能想到,灵气渐渐复苏,最先来临的,不是人类…
  •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邪王霸宠,幼妃太嚣张

    邪王霸宠,幼妃太嚣张

    初入异国,众人说她是废材。好!看爷怎么打败你们的女神!征服你们的男神!听闻西爀城城主很吓人?哦,那是我义父。听闻红狱国女皇不能惹?哦,昨天刚偷了她最心爱的镯子。听闻兽国不让人类入内?哦,其实那是我的地盘。
  • 北京户口

    北京户口

    北京“成长杯”中学生外语大赛颁奖会在一阵欢快的音乐声中闭幕。一等奖获得者刘京生还没离开座位,就被几个记者围住了。好在她这几年多次在市、区一些比赛中获奖,也当然多次遇到过记者围人这样的场面,虽然不能像一些明星大腕在记者面前那样从容自若,应对如流,但也不慌张,不结巴。一位和她比较熟悉的记者说她不仅知识水平提高了,就连应变能力也增强了。刘京生的妈妈大胖手捧鲜花,早已等候在门口。刘京生一出门,她就兴高采烈地迎上前,搂着女儿亲了一口。与大胖同来的还有刘京生熟悉的孙姨、陈开阳大姐、她的好朋友陈北阳。
  • 桶中藏尸

    桶中藏尸

    八月的天气极热。10号清晨,海潮渐渐退去,海风裹着成腥的气味。沙滩前方一百米的高地上,有一面孤立的水泥墙,墙面上的涂鸦五彩缤纷,乍一看像极了先锋演唱会的风格。七八个工人打着哈欠搬运着堆积如小山的铁桶。这些桶堆起了七八层,足有五十多个。两名工人把铁桶按顺序放入集装箱内,抹了把脸上的汗准备继续干活。这时,正在墙边继续搬运铁桶的一个工人大喊着:“来帮帮忙,这个桶里有东西。” “有东西?不是说这里面都是空的吗?”一个工人搭话,“该不是什么器材没拿走吧?”“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他们打开了桶盖上的四个抓扣,但盖子却纹丝不动。
  • 苍耳

    苍耳

    首部关注“被拐卖儿童”的残酷青春小说,草根残酷青春代言人、眼泪女王乐小米里程碑之作,比《凉生》更忧伤,比《青城》更深沉。她的命运从来不由自己掌控,出生时遭母亲遗弃,6岁被人贩子拐卖至偏远山村。她如同平凡的苍耳,沉默地跟随,沉默地等待,却终被弃之天涯,再也找不到家;她流落红尘,颠簸辗转,命运却让她沦为一枚棋子,从此,陷入一场爱恨情仇纠葛的漩涡中,谁终能许她一世的温暖?以一个平凡女子的青春、爱情传奇为蓝本,关于“命运”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关于人性的犀利剖析和透视。青春、爱情,一切的一切,都挣不开命运这张网。
  • please stay with me

    please stay with me

    钥匙只转了一圈就打开了门,家里有人。椎名零岛在玄关脱了鞋子,朝家里喊了一声:“我回来了。”从厨房出来的母亲疑惑地看着他:“今天上午不是有足球队的训练,怎么回来了?”零岛含糊地应答着,三步两步跑到饭桌边的椅子上坐下,从口袋里抽出一张纸,又回身翻找出包里的记事本,把纸上的东西抄上去。“那是什么东西?”正值盛夏季节,窗外阳光明晃晃的,母亲把屋子里的冷气升了一度,她俯下身看着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正一脸严肃地拼命记录着什么,紧握笔的手指关节已经发白。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甲骨文(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甲骨文(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从汉字起源到甲骨文的诞生;甲骨文概述;甲骨文的发现与早期研究;“甲骨四堂”等。
  • 爆宠前妻:前夫送上门

    爆宠前妻:前夫送上门

    她是他仇人的女儿,他曾放下心结跟她在一起,她却终究狠心辜负。五年后,再次相遇,她嫁给他成为他的妻子。他爱她,却以恨之名。他放不下她,她是盘踞在他心口永不愈合的伤口。全世界都知道他对她的好,而她只当这一切是场交易。
  • Sitting in Bars with Cake

    Sitting in Bars with Cake

    It's hard to meet people in a big city, let alone any city. And after living in LA for several years as a single lady, Audrey Shulman turned to baking. But rather than eating her cakes solo over the sink, she brought them to bars, luring guys with a heady dose of butter and pgsk.com in Bars with Cake recounts Audrey's year spent baking, bar-hopping, and offering slices of cake to men in the hope of finding her boyfriend (or, at the very least, a date). With 35 inventive recipes based on her interactions with guy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from a Sticky Maple Kiss Cake to a Bitter Chocolate Dump Cake, this charming book pairs each cake with a short essay and tongue-in-cheek lesson about picking up boys in b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