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43000000002

第2章 引言

这本《中国现代散文精萃》,列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丛书,在诸多国学精萃读本中显得新奇而特别,这里就编选缘起和现代散文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一、散文传统与国学

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但是中国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一切无韵的文章。这种提法最早见于南宋《鹤林玉露》。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散文的范畴。今天,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和抒情性的文体。狭义的散文则专指以抒发作者自我情感为特征的文学品类。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议论散文也逐渐出现了杂文、议论文,政论文也独立了出来。因此散文也就成为抒情散文的专有名称。散文的广义狭义既是共时性之类分,也包含由“古代文章”向“现代散文”的文体历时性的蜕变。

中国现代散文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运用现代白话书写,主要利用抒情和叙事、议论、描写等手段,展现心魂为旨归,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小说、诗歌、戏剧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所谓“国学”意为上古时期国家设立的学校。随着历史的进展,“国学”的内涵逐渐发生演变。近现代的“国学”概念是为了与“胡学”和“西学”相区别而建立起来的。“国学”最初是黄节1903年撰《〈国学报〉叙》提出来的,该文发表于翌年《政艺通报》11号。黄节率先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将保存国粹与保国求存联系在一起,企图通过复兴“国学”来救国;“国粹”为国学之精粹,体现“国家之特别精神”。

现代散文体现“现代国家之特别精神”,是用现代汉语形式来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文学,具有与以文言文为表达形式的中国古代散文迥然相异的特质,属于新国学。中国现代散文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学传统和品格,这种新国学总体上属于国学的当然构成。实际上,传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文化实践,即新的百年传统或世纪传统,应该顺理成章成为传统的生成部分。

二、现代散文的特质

散文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文体之一。但对于散文这一概念的定义与散文的特质,直至今日也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究其原因,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大多数人对古今散文的理解存在误区,没有区别古今散文本质上的不同。其次,散文文体本身在文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随意性、自由性与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散文文体特征的把握。再次,现代散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散文的内涵与外延都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新潮散文”、“文化散文”到“大散文”,散文创作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而这些变化性又左右着人们对散文的认识,于是,对散文的认识也呈现出了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但总体而言,作为“五四”新文学中的一种新文体,现代散文与其他文体一样,有着自己本质上的鲜明特质。

第一,张扬个性,书写自我。五四运动用西方民主、科学、人本主义等思想文明颠覆了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与道德,而现代散文正是这一运动的产物,其在诞生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散文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独立品性。从而,以文言为主要语言表达形式,以“文以载道”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古代散文落下了帷幕。现代散文使人们找到了最容易表现自我、抒写自我的文本文体。文化背景、品质个性、审美趣味、生命感悟不尽相同的写作主体,都可以在散文中自由地驰骋思想,抒写心性、张扬个性、抒发情致和展现生命。散文写作由此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正由于现代散文有了“自我”个性与心灵的张力,因而才具备了厚重与吸引力。可以说,现代散文文体的确立顺应了新的时代新的文化对文学文体的要求。

第二,自我本真,生命感悟。在各种对文学的终极意义的探究中,“表现生命”始终是一个最主要的主题。贯穿古今,没有一部广为传颂的文学作品是没有生命关怀的。散文,对比小说、戏剧,是联系生命最紧密、表现生命最直接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写景状物散文,还是叙事抒情散文,或是随笔散文,它们所呈现的都是一种对生命的感受。一篇好的散文往往展现着生命体悟的精神空间,呈现出生命的状态与对生命的感受。而在呈现出深刻感悟的背后,散文作者必然以自我之“心”来写作。这样的写作便犹如一条通向生命底部的通道,昭示着个体对生命现实的感悟,从而实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第三,自由随性,无拘无束。散文写作以形散神不散为特色,往往在写作形式上不受任何约束。对比诗词、戏剧等文体,散文最是自由随性的。而这一自由随性可谓散文最本质的特点。因而对比其他文体,散文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自然潇洒。归结以来,自由随性可以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散文内容表现的自由。其内容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巨大的弹性。凡是有话要说,都可以通过散文,书写自我,展现生命的情致。从文化学的根本意义来说,凡是具有思想和文化的个人,必然会追求独创性的思考,追求自己的个性能够充分表现,而不会心甘情愿被束缚、被箝制,而散文正是最适合表现这种精神和思想状态的文体。第二个层面是散文表现形式的自由灵活。无论是取材、立意、构思、语言表达,还是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都任写作者之“意”而定,自由而丰富、灵活,不像其他文学体裁如诗、词等文体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规范限制。正是这一美学法则确立了散文天然浑成的艺术魅力,奠定了其在文学界中深受喜爱的地位。

三、现代散文发展概况

“五四”之前,文学创作仍以儒家文化为“正统”,但在这一时期,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的报章“新文体”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四”初期,即1917年之后的十年,是现代散文的发轫期。这一时期散文有了初步的发展,叙事、抒情、议论等不同写法,劲健、含蓄、讽刺等不同流派的散文,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都设立了《随感录》专栏,并发表了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文章。此外,在散文创作中还出现了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派、“现代评论”派等多个文学流派。

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散文创作进入了收获期与转折期。散文大家层出不穷,如鲁迅以及创作风格相似于鲁迅的瞿秋白、唐弢,以幽默闲适小品为代表作的林语堂,还有何其芳、沈从文、丰子恺、叶圣陶等声名卓著的作家,散文创作队伍不断扩大,散文作品成就丰硕。不少受到新文化运动熏陶的作者源源不断地扩充着这支队伍,譬如巴金、老舍、梁实秋、梁遇春、李广田、吴伯箫、何其芳、柯灵、陆蠡等。他们以热情和彩笔丰富了现代散文创作的天地。但此间文坛“左”的倾向,给当时也给后来带来了不少影响。

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别开生面的“工农兵文学”,但影响较为深远的还属游记。游记写得最好的当推郁达夫与沈从文。这一时期散文诗进展的步子不大,但何其芳、陆蠡、丽尼在这方面表现不俗,均有佳作问世。

“七七事变”之后,进步文艺界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在解放区更进而要求文艺工作者和广大民众打成一片。由于时局的动荡和客观形势的急剧变化,残酷的战争要求突出文学的功利价值,反映在散文创作上,不少作家不再醉心于表现“身边琐事”的自我抒情,而是努力把反映大众斗争生活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出现了报告文学的蓬勃发展。继抗日战争前夕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之后,抗战初期,又出现了梅益等主编的《上海一日》,解放区也曾出现过《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等报告文学的集体著作。然而,幽默散文也恰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代表作品有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与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等等。这些幽默诙谐的作品对于同样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不失为一种慰藉。

解放战争时期中,杂文创作也有了一定的收获。这个时期里杂文写得最多的是郭沫若,有《羽书集》、《蒲剑集》、《今昔集》、《沸羹集》、《天地玄黄》等集子。相形之下,这一时期的抒情诗与记叙散文数量较少,但很多有成就的作者依旧写出了一些佳作。茅盾是这方面收获最丰富的作者。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大批作家中,也开始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如《识字班》、《织席记》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散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记叙、抒情散文总体而言有不少发展。但一般而论,这些作品中的客观记叙胜于主观抒情,虽给人以热烈、质朴、坚实之感,但终觉题材狭窄,形式单调,艺术表现上比较拘谨,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抒情散文之长。针对这种情况,文艺界提出“复兴散文”的口号。至50年代中期,散文创作开始趋向繁荣,一些老作家的抒情散文或游记,像丰子恺的《庐山面目》、老舍的《养花》、冰心的《小桔灯》、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巴金的《廖静秋同志》、李霁野的《似曾相识的杜鹃花》等等,各以自己成熟的风格点缀于散文园地。

建国初期,对比其它各种体式的散文,报告文学有着较大的发展。其中,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居首位。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靳以的《呵,“祖国——我的母亲”》等,均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生活脉搏和英雄们的业绩。其中,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影响最大的作品。他的《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以及《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也都在读者中引起过强烈的反响。

在50年代中后期散文获得良好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的空前繁荣。许多散文家的风格臻于成熟,大量抒情“美文”纷纷产生。杨朔继散文集《海市》之后,又有《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两个集子问世。秦牧的散文在60年代初也有新的开拓,作品主要收入《花城》、《潮汐和船》两集中。以写作“战地报告”、“英雄特写”见长的刘白羽,这时也转向抒情散文的创作,写了《长江三日》、《平明小札》等,表现出一位战士对人生的思索和勇往直前的豪情。这一时期的抒情散文,在题材、品种和风格的多样化方面,呈现了建国后前所未有的盛况。

与报告文学、抒情散文等相比,以“论时事”、“砭痼疾”犀利透辟见长的杂文创作,显得比较沉寂。50年代中期,虽然出现了像巴人的《况钟的笔》、叶圣陶的《老爷说的没错》那样的好作品,以及徐懋庸、曾彦修等人颇有锋芒的篇章,但不久即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而从散文园地里消失了杂文这枝花朵。这一情况,直到60年代前期,才因邓拓的《燕山夜话》,以及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的出现而有所改变。《人民日报》也曾设立过《长短录》专栏,以推动杂文的写作。夏衍等人曾在这个专栏内发表过一些引人注目的杂文。

1962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以及学习**和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报告文学又开始活跃起来。短短一两年中,就涌现出不少佳作。如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穆青、冯健、周原合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等等。

1964年以后,散文园地日趋萧索。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一片空白。

文革结束后,散文创作出现了新的局面。报告文学以崭新的姿态,开拓题材领域,揭示生活矛盾,反映时代变革,在表现艺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和突破。随着国家拨乱反正和改革的步伐,广大城乡人民生活中出现了新的变化。较早反映这一变化的作品,有描写河南农村改革新气象的《热流》,描写老革命家的崇高品质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彭大将军回故乡》,描写击剑手栾菊杰为祖国荣誉而顽强搏击的《扬眉剑出鞘》,表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斗中英雄浴血奋战和崇高心灵的《从悬崖到坦途》、《爱情的凯歌》,以及再现人民群众同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的历史画面的长篇报告文学《命运》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变革着的时代面貌。

更值得一提的是抒情散文。这一时期的抒情散文,也经过复兴,走向繁荣。回忆与思索,同样是这一时期抒情散文的主要内容。《巴金近作》,收入他“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散文,其中的《怀念萧珊》,回忆与亡妻萧珊生前患难与共的生活片断,于日常琐事之间,寄托无限深情。菡子的《素花集》,以文喻花,献给在“文化大革命”中故去的老革命家以及战友,其中的《梅岭诗意》,追忆陈毅当年战斗梅岭的艰苦岁月,颇堪吟味。刘白羽的《芳草集》格调由热烈、绚烂趋向含蕴、清澈。孙犁自1977年起,也不断有散文新作问世,作品取材多属回忆,咏物俱有寄托,抒情常含哲理,谈吐时透机锋,清新优美的“荷花淀”风格为之一变,主要作品有《晚华集》、《秀露集》等。秦牧相继有《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等集出版。他的抒情散文依然保持着杂文的风骨,他的杂文则于鞭笞腐朽、针砭时弊之际,显示了笔锋的凌厉和透辟。其它像《丁玲散文近作选》、徐迟《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袁鹰《悲欢》集,以及宗璞《废墟的号唤》、贾平凹《一棵桃树》等等,都是这个时期出版的较有影响的抒情散文集。

思想上的解放也促进了散文的多样化发展,各形式的散文在文字与思想内涵性上都走向了各位多样化的道路。1980年代是一个充满想象与激情的年代,变革是时代主旋律。相对于诗歌、小说领域的辉煌,散文显得平淡,但是从简单表浅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狭隘天地走向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散文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全方位的嬗变,特别是个性意识得到重视。80年代散文主要有关于文革记忆的反思、书写和复归散文灵性传统两大类,前者以杨绛的《干校六记》为代表,后者则有张中行、黄裳等学者型作家散文,汪曾祺、贾平凹等民俗散文,周涛、张承志等西部散文,张洁、宗璞等的抒情记事散文。

历经80年代的观念更新、文体变革与手法多样化,散文终于迎来了90年代的繁荣景象。散文创作队伍增加,创作数量剧增,散文园地扩大。呈现两极发展:回归真情,回归大众。出现历史文化散文、哲理散文、学者散文、女性散文、休闲散文等多元共生态势,一方面关注精神和灵魂,另外一方面更加走近世俗。

四、本书编选设想

本书编选了33位作家的33篇散文。在体例上,全书大致以年代为编排的标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大体上分为现代作家作品与当代作家作品,不过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全书力图涵盖每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与作品,向读者全面地展示散文的发展与变化及其不同特点,没有重点突出某一个时代的散文创作或某一个作家的散文创作。因此,在选择作品中,尽量挑选了不同时代的作家,每一个作家仅选取一部经典的作品,兼顾了整体与局部。

对散文的选取,本书有着自成一格的编选标准。

首先,本书主要选取品位较高、有代表性的经典散文。散文创作之多,远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全部涵盖的。本书所选择的散文,都是经历了时代筛选之后留存在大众心目中的经典之作。这其中的每一篇散文都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散文创作特点,或能够代表一个散文创作大家的写作风格。散文篇幅长短不一,但都价值千秋。例如书中鲁迅的《腊叶》,便选自我国散文创作史中的巨著——《野草》。《野草》是我国第一本现代散文诗集,篇幅不多,份量极重。论想象之奇特、意境之深邃、手法之新颖,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而作品所展示的那种孤寂而绝望反抗的独特心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且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代表作家,其具有代表性的锐意创新的精神亦体现在《腊叶》中。

同时,由于散文自身的独特体例,本书在选取散文的过程也没有忽略散文的品位。可谓细节体现品位,一篇散文的文笔、内容、意象等细微元素都可以体现出一篇散文的整体品位,为此,在考虑了经典性的基础上,本书又提取出了其中文采卓越、品位高雅的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它的不假雕琢、返朴归真、动人心扉的深厚情感,特别是散文中尤为敏锐,几乎到了毫厘必辨、一丝不苟之程度的外在事物的描写,使散文在众多描写亲情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其次,选取文字生动且富有深意的作品。深度是评价一篇散文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文字的表达能力又与深度密切相关。好的散文既要有深度,又应该具备生动的文笔,以求能够很好地表达其深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这其中最深的造诣却不在于高深莫测,而在于平淡浅显却饱含深意。本书中编选了不少文章篇幅短小却意蕴深远的散文作品,旨在让读者在生动易懂的文字中进一步思考。例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不同于其兄周树人的奋进抗争的写作特点,周作人的文章语言极其朴实,但却也意味深厚,是典型的冲淡平和、庄谐杂出的生活小品文。此外,还有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其语言更是平常、自然,然而主题却深刻而富有哲理,言近旨远,读来令人深受启发。类似的文章在书中还有很多,篇幅都不是很长,方便阅读,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深入地思考。

第三,趣味性。为适合初高中学生以及初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阅读,本书在选取散文时还参考了散文的趣味性,旨在能够增加阅读的乐趣,使众多小读者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拥有阅读上的愉悦感受。散文本身多是因一件小事而引发的感悟,本书中的散文则较多地选取了含有记事、记物、记人等具有一定故事性的作品,以小见大,真实自然,饶有情致,如上文提到的朱自清的《背影》、许地山的《落花生》,以及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的《怀念萧珊》、杨绛的《“小趋”记情》等,此外,还不乏语言诙谐幽默之作,如梁实秋的《雅舍》、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等用语幽默,机智犀利,趣味盎然,富有吸引力的作品。相信本书所选取散文的趣味性能够增加读者们对散文的兴趣!

在主要参考了以上的三个因素之外,本书还参考了当下散文研究中的成果,如刘锡庆的《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等。但当下散文研究较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本书在融会新知的同时,尽量发挥编者个人自主独创性,力图避免成为众多散文编选书籍的重复或拼凑。在选择作家以及作品中,不仅参考了大众心目中的评价标准,同时尤其注重其在文学史中的真正价值,融入了一些个人的见解,不随波逐流。当然,对于本书中所选取的散文,也不能够说它们就是完美无瑕的,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周作人的散文冲淡平和,舒徐自如,难免琐屑。杨朔的散文则有时含有一些粉饰现实和矫揉造作的成分,而秦牧的散文则缺乏深刻独到的见解,90年代有些休闲散文内容狭隘、境界不高……指出其中的缺点,目的只在于希望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需要一味膜拜名家作品,而是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立真切的审美把握,不要人云亦云。同时,对于本书因篇幅所限而未能够收录的优秀散文,读者们也应该通过自身培养的审美能力去阅读,去感受。

总体而言,本书对于散文作家以及散文作品的选取有着自成一体的评价标准和编选方法,旨在能够成为一本优秀的现代散文精萃。

陈希2010年6月于中山大学

同类推荐
  • 四世同堂:足本(全三册)

    四世同堂:足本(全三册)

    《四世同堂》系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争,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足本,由翻译家毕冰宾(黑马)据浦爱德与老舍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稿回译补全了已经散佚的第三部《饥荒》的最后十六节;在信达雅三重标准上,对已经面世的版本又有所超越。
  • 爱默生随笔集

    爱默生随笔集

    爱默生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而这本《爱默生随笔集》就是他散文随笔代表作的精选译本。他的作品也让我们了解到,在我们所熟知的物欲横流、光怪陆离、追求金钱与时尚的美国,还有着自然、沉静的一面。今天,世界各国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考验和挑战。爱默生的作品恰好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和答案。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重温他的思想,意义就在于此。
  • 徐志摩诗歌全集

    徐志摩诗歌全集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生前发表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四部诗集,并整理了他的其它诗篇,合并为《醒!醒!》。诗人虽然轻轻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会永存于读者心中。
  • 狼的故事

    狼的故事

    本书由几十个独立的“狼故事”组成,首次破译了关于狼的诸多密码。
  • 接兵纪事

    接兵纪事

    上大学和当兵,曾经是人生的两大热门选择,即便是在就业机会多样的今天,当兵依然热度不减。然而,征兵的考官最看重应征者的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如愿以偿穿上军装?应征者过关斩将被确定入伍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甚至事故?面对形形色色的应征者和五花八门的人际关系,接兵的部队干部又怎样应对?——这篇题材新鲜、内容丰富、文笔生动的报告文学,将带你进入一个陌生的社会和人生领域……都说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士兵的基础在哪儿?在征兵。这就好比育苗先选种,接兵——选种,兵之最初。接兵,是说接新兵。
热门推荐
  • 王者荣耀之世界旅志

    王者荣耀之世界旅志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世界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探索,世事翻涌如浪,抉择在于自我。以本书视角游历王者大陆,努力构建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
  • 茧

    小和尚相忘是高僧静澄的爱徒,从小就有佛缘,被称作“佛子”。一个春天,他结识了来寺里上香的官家小姐明月。一年年过去二人慢慢有了朦胧而真切的情意。身为佛子的相忘在爱欲和佛理的旋涡中无力自救,明月终于出嫁,做了龚家少夫人,相忘则成了有名的高僧。一年大旱,龚家劫了朝廷赈灾的粮食以谋私利,并因此囚杀了明月。相忘怒杀龚家父子,重伤而死,但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是为了苍生,还是为了明月。
  • 首席宠妻无度

    首席宠妻无度

    五年,足以改变一切。沈汀然做梦也没有想到,她出狱的第一天就惹上了不该惹的人!“女人,我要你。”“女人,别人不疼你,我来疼你。”他的确是很疼她!每天都折腾得她身上很疼!该死的,沈汀然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惹上了这么一头狼呢?把她吃得连骨头都不吐!
  • 废土女王

    废土女王

    新书《大佬自救手册》开始更新了,坑品保证,欢迎入坑! 温雅,华夏龙组特工,执行任务中,意外来到热核爆炸后的废土之地。一切的努力,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下去。丛林法则,从来都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不管是男是女。(本文无cp,无男主!)
  • 江湖儿女醉红颜

    江湖儿女醉红颜

    江湖儿女醉红颜是一部历史架空类小说,书中地名人名均为虚构。皇帝诏曰:广陵王镇守广陵,多年前已经削去王位,但是依旧以王爷自居,欺君罔上,其罪不可饶恕,又与此次未曾上奏朝廷就擅自出兵与北周结仇并勾结江湖乱党危朝廷安宁,此罪当杀,但朕念在兄弟情深,又加上镇守广陵多年,为了我朝廷江山社稷,为了我大陈万万子民,令陈叔月今后不得以广陵王自称,并削减广陵军饷,钦此!
  • 盗墓之王(七)

    盗墓之王(七)

    很多时候,人类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脑组织结构是完全不同的,非但能够清晰地分成无数等级,更会有天才、庸才和蠢材之分,智慧含量千差万别。像小燕那样“天纵奇才”的顶尖黑客,全球也就仅此一人而已,所以红小鬼才那样乖乖听命于他。遥想当年,是否大哥杨天在盗墓界也是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才会令手术刀甘心情愿地跟随在鞍前马后?我们无法找到隧道中央星形布局的正确去路,非但无法突破,更可能造成意外的人员伤亡。这一路上走来,人已经死得够多的了,飞鹰的兄弟全军覆没,这是最惨痛的教训。
  • 予你情深共白头

    予你情深共白头

    一场爆炸,让一切脱离了轨迹。“我不是你的妻子”“欲擒故纵的把戏,玩一次就够了。”男人冰冷的声音如蛆附骨,“你想要的不就是这个吗,如你所愿……”她胆战心惊的陪在他的身边,可却不曾想到,一切都是他为了留住她的手段……--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斗破苍穹

    斗破苍穹

    这里是属于斗气的世界,没有花俏艳丽的魔法,有的,仅仅是繁衍到巅峰的斗气!新书等级制度:斗者,斗师,大斗师,斗灵,斗王,斗皇,斗宗,斗尊,斗圣,斗帝。……吴磊、林允主演的同名电视剧9月3日起周一到周三每晚22:00登陆湖南卫视,腾讯视频全网独播。
  •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再也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从而被迫开始了现代性的历程。为济时事之艰,无数莘莘学子负笈海外,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的“盗火者”。正因为在现实中先行具有了留学生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在域外生活的书写,然后才诞生了中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