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6700000002

第2章 保罗·默顿诗歌译介

远航与异乡

保罗·默顿与爱尔兰时间之书

引子

保罗·默顿(1951—)出生于北爱尔兰乡村天主教家庭。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北爱尔兰分部工作十三年,此后借一份写作基金的支持在爱尔兰西海岸短住和写作数月,随后赴美国定居。默顿曾在北美几所高校教诗歌和创意写作,并从1987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其间他曾于1999—2004年间担任牛津大学诗歌教授。目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院教授(Howard G.B.Clark'21 chair in the Humanities),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纽约时报》诗歌编辑。默顿一共出版了十二本诗集,另有翻译、文学评论、戏剧、流行音乐、童书等作品。他曾获包括普利策奖和艾略特奖在内的十余种文学奖项。除了以诗歌闻名,默顿还是公认的好译者,主要译作为爱尔兰语诗歌的英译本,但其拉丁语、古希腊语、意大利语和法语诗歌的英译作品也零散地分布在他的诗集中。

提起他的诗,学者们和文学评论家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乔伊斯式的”晦涩难懂,随时随地甚至生造词语也要起韵,用典成癖,以及把自身排除在叙事之外的态度。关于其作品已有成熟的文学评论,其中北爱尔兰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分析、文学语言分析、“智性”和“诗性”的分析、翻译与写作之关系的分析都有精彩篇章。最重要的两本专著是克莱尔·威尔斯(Clair Wills)与蒂姆·肯达尔(Tim Kendall)的默顿诗歌赏析(分析2000年前的作品)。从艾德娜·朗礼(Edna Longley)的几部学术专著可以很好地了解包括默顿在内的当代爱尔兰诗人创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另有2003年和2006年出版的两部关于默顿诗歌评论的论文集,以及散见于大量北爱尔兰诗歌评论集的关于他作品解读的文章。译者尝试在这篇简介中呈现默顿思想世界的其中一些立面,诗作前另有针对作品本身的导读。

一、时间之书

爱尔兰拥有在欧洲独树一帜的古代文学传统,该传统不仅融合了古老的印欧神话,而且杂糅了原生的文学母题和基督教思想。中世纪爱尔兰语文本的数量是除了拉丁语文本外最多的,其类别涵盖了传奇、诗歌、法律、谱系、医学和语法等等,大多数记载在羊皮手稿上。12世纪爱尔兰被盎格鲁-诺曼人征服,此后贵族阶层渐渐式微,至17世纪,本土知识阶层也大致消亡。但仍有许多精彩的文学篇章在修院或贵族赞助的学者编撰的手稿中保存下来。另有好些不列颠学者漫游这片征服之地后所撰写的史书,既有看似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叙述,又有更多道听途说亦真亦假的传说和灵异故事。19世纪后期,包括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在内的新教中产阶级发起了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他们把古爱尔兰与古希腊相提并论,沉迷于继承这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重塑爱尔兰社会的理想。他们所依据的更多是流行于18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和彼时新兴的国族主义思想。虽然如此,19世纪和20世纪仍然见证了爱尔兰和不列颠两地的文人和政治精英对远古和中古爱尔兰文学以及民间口传文学的狂热兴趣。随着文学形式和语言意识形态的变迁,近当代爱尔兰文学融合前代文学(包括古时的和更靠近近代的)的模式也一直在变化。

默顿一直非常推崇的爱尔兰诗人路易斯·麦克尼斯(Frederick Louis MacNeice,1907—1963)就非常善于在诗中营造一种灵异的充满意外和危险的古代神话氛围。麦克尼斯十分警惕他所处的年代诗与政治和身份认同的紧密联系,因此他的诗歌叙事没有明确的中心,也尽量避免直接流露当时许多文人趋之若鹜的爱尔兰想象。萧伯纳是对此反思比较深刻的文人,他在评论叶芝的著名剧作《胡里痕的凯瑟琳》(Cathleen Ni Houlihan)时提及它把思想和社会关系都砍掉了,只剩余对观众倾倒的不切实际的爱尔兰想象,而“那想象太过折磨人,要是没有一瓶威士忌在手没人能忍受它”。这是当时非常强势的文学复兴运动外的第二家之言,但即便是在麦克尼斯和萧伯纳的文字中,那一代又一代回归的古老的幽灵亦轻透微光,只是以反国族主义的面貌出现。麦克尼斯的创作大多基于他生活中实际接触的事物,行文天马行空,不拘泥于任何可溯的意义。然而他的诗有成熟和完满的表述形式,能让读者感受到处于爱尔兰乡间僻野的人和社会所面对的充满奥秘的自然。他的风格和许多特征都为默顿所欣赏并不时效仿。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麦克尼斯化用前代文学模式的意识和方式。

默顿早年喜爱摇滚乐和美国西部片,除此之外是学校里得来的以爱尔兰语半吟半唱记诵的古代故事。他年轻时曾接受古典学教育,并在这方面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比起诗歌中大量直接引用的北美印第安文化、战争史和葡萄酒一类特定知识,前代爱尔兰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很少在他的作品中被直接引用。他写北爱尔兰的生活,但几乎都是反自传性质的,在他著名的早期作品《航行》(Immram)中,他甚至想象如果自己父亲不是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而是一名早期前往阿根廷的拓荒者,自己会过怎样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1986年他为Faber出版社编撰当代爱尔兰诗集。当时他已享诗名,出版的几本诗集在北爱尔兰、爱尔兰,甚至整个英语世界都颇有名气,但他却不仅没有收录自己的任何作品,也没写任何“编者按”一类透露自己观点的话,仿佛故意要把自己排除在爱尔兰的语境之外。然而默顿并非没有对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做出解释,其中最重要的自白,大概就化身为他的爱尔兰文学评论集《致爱尔兰,我》了。

默顿担任牛津诗歌教授的五年期间,将诗歌讲座集结成册,题为《致爱尔兰,我》。在这部评论集中他按作者的姓名首字母排列他心中所喜爱的爱尔兰作家,涵盖了从最早的7世纪匿名和知名的文人到与他同时代的文人。译者认为他对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塞缪尔·贝克特的《马龙之死》和《克拉普最后的磁带》的评论文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默顿对前代文学模式流传和演变的思考。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和同名古希腊史诗的对应已为多代学者深入讨论。默顿选取的是《都柏林人》中的篇目《死者》,并讲解了乔伊斯如何化用古爱尔兰神话故事《摧毁达德尔嘉的兵营》((Togail Bruidne Da Derga)(约9世纪作品)。故事中的古爱尔兰国王因打破了命运中的三种禁忌而死。乔伊斯把神话中的地缘政治和王权对应到他的时代,以此反思当时泛滥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和创造力的禁锢。由此他不仅随《死者》中的女主人公重现了她年轻时代爱人的死亡(死亡地点是当时作为爱尔兰想象重地的爱尔兰西海岸,),而且重演了古爱尔兰文学中经典的国王和英雄之死。命运禁忌和国王之死是古代爱尔兰文学中经典的母题,是在文学领域不断浮现的幽灵。在《死者》的结尾,寂静的雪覆盖了整个爱尔兰乡野、所有生者和死者;默顿则认为整个爱尔兰文学史某种意义上都是幽灵不断浮现的“死域”,声称“乔伊斯的文字浸透了在他之前的爱尔兰文学整体,也会闪耀于在他之后的所有爱尔兰文学”。

古老的爱尔兰韵诗《五旬节》(约7世纪作品)体现的是人类还未把自身和宇宙截然区分之前,人表述自然万物和季节变化的方式。默顿评论贝克特的《马龙之死》,认为马龙笔下的男孩萨波与父母之间关于笔的一次对话是借用了《五旬节》中鸟喙的意象,从而把古代诗篇中出现在春夏之交的鸟所象征的“侵入”和“越界”带入了故事,对贝克特笔下荒谬不可解的故事情节中隐藏的结构进行评析。19世纪爱尔兰重要的诗人和民谣作家威廉·阿灵汉姆(William Allingham,1824—1889)的诗歌也曾被贝克特巧妙化用。阿灵汉姆在取材于爱尔兰民间传说所写的诗《仙子》(Fairies)里,用极唯美的笔触写了一个孩子的故事:小女孩被小仙子骗走,由于仙界与人间的时间流逝速度不同,待小女孩回来时她所有的朋友都已终老亡故,小女孩因忧伤而死,这时仙子们把她放在用香蒲草和绿叶铺就的床上为她守灵,并称她回到了永恒无忧之地。而默顿在他的文章中提醒读者留意贝克特《克拉普最后的磁带》中出现的这样一幕:相恋的爱人把香蒲草和绿叶铺在石头上,爱人仿佛在上面无忧地恬睡,克拉普把头枕在年轻的爱人胸前,感觉到整个大地因他们的爱而缓缓移动。再一次,古老的幽灵以完全不同的面目浮现。默顿认为贝克特的作品在其凌乱晦涩的外观下藏有足以与时间抗衡的完满的表现形式,而这和贝克特对前代文学作品的悟性有关。

从默顿对乔伊斯和贝克特的解读可见,他心中重要的文人化用前代爱尔兰文学的方式,对他有很大的影响。这不完全是风格或内容上的,也没有牵扯到国家主义和身份认同,更多的是影响他对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的思考:

1.对前代(包括古典时期和更近的)文学/文明的回溯和借鉴,不是回到原初的状态,而是寻求它恒定的、开放的转化模式;

2.政治和社会生活模式如何在个体生活或私密空间中被编码,它们很多时候是在那些不起眼的,非着意的,甚至没有被说出的话语中。

这些思考自然而然地会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默顿的博学多闻即便在群英荟萃的英语文学界也是出名的,读者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探险和寻宝,多有寻获自己熟知的典故而会心一笑的时刻。曹雪芹先生在宝玉为大观园景致题诗一回,曾有作诗时如何“编新”和“述古”的一番议论。本诗集中选译的一部长诗《马多戈:一个奥秘》(节选)和一部组诗《回归线无风带》(节选)正好是前者“述古”,后者“编新”,如何借古意而不落俗套,如何编新章而不落奇巧,技法千变万化而文字灵肉俱全,全在一心。默顿尝试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形式和文体形式,词语的意义和创作的整体结构都仿佛恒常在转化中。《马多戈》和《回归线无风带》穿插历史事件(冷僻词语和大量知识细节的来源)和核心叙事线的方式,和他思考前代文学复现的模式以及现代文学语言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诗作之外,读默顿的翻译作品同样可作为理解他的思想的方式。他最重要的翻译作品是以爱尔兰语写作的在世诗人中最好的一位——诺拉·尼高纳尔(Nuala N Dhomhnaill)——的作品。对他的翻译,争议不在少数,因为他把原作中许多格式自由奔放的地方全押上韵,把女诗人原生的极富风韵的爱尔兰语译成大咧咧的美国俚语,窜改字面意思等等早已不在话下。但这位母语为爱尔兰语并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女诗人读后却奉为佳作,觉得默顿的翻译符合原著神采。默顿通过探索文字形式在诗歌创作和翻译中复现前代和同代文学,复原的更多是作品与社会的联系。这带有他自己的思想,但更多的是超越他自身的在一代代文学中生生不息的思想和书写模式。

二、词语之书

乔伊斯晚年视力渐弱,贝克特便常常造访他在巴黎的寓所为他听写《芬尼根守灵》。因为“守灵”是天书一部,任何不合时宜的词语都有可能在任何只有作者知道的语境下出现,所以贝克特养成了只管记不管问的习惯。有一次听写时正好乔伊斯夫人敲门送茶,乔伊斯喊了声“进来!”,贝克特就在本子上写“进来!”。回头贝克特把一日的记录念给乔伊斯听,乔伊斯问:“那个‘进来’是怎么回事?”贝克特说“那是你说的”,乔伊斯想起了送茶的事情,贝克特说“那删掉好了”,乔伊斯连忙说:“不不不,让它留着!”乔伊斯笃信词语,以任何形式进入文本的词语都仿佛是命运的赠予。

默顿的写作也有这样的意思,但他笃信的是音韵和意义的自我延续。在《马多戈》的序诗《钥匙》中,“我”一边跟朋友聊天,一边不自觉地在心里描述看见的场景,并被自己心中描述的时候所用词语之间的音韵联系吸引了。这情形在默顿的诗作中几乎无处不在,很多时候就像诗的音韵不受诗人控制地进行,诗人只能尽快凭直觉选上符合音韵的词语才来得及不让诗行从自己手上逃跑,滑进某种看不见的幽冥。《钥匙》的结尾写到“回声抢在前头盖过了脚步声”,这一意象让人无限遐想不受束缚的乐音如何在《马多戈》长诗中回响,正是曹雪芹先生所说“会作诗的起法”。

在另一首序诗《皮包》中,诗人把这时时要逃窜的诗行比喻成鳗鱼皮包裹的某种核心。默顿曾经翻译意大利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1896—1981)的诗《鳗鱼》(“L'Anguilla”/“The Eel”),并在他的牛津诗歌讲座系列[成书《诗的终结》(The End of Poem)]中特意分析这首诗。他对鳗鱼这个意象有独特的想象和使用方式,多与变形的可能性以及鳗鱼在开放海域的艰难旅程寓指意义的开放性有关。《皮包》则暗示,《马多戈》长诗中不同文段之间的联系方式也是多重和开放的。

默顿年轻时的一位老师—也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谢默斯·希尼——曾在1985年的一次采访中说,读默顿的诗就好像同时面对两位信息提供者,一位永远讲真话,一位恒常在撒谎。希尼此言非虚。就以本诗集中选译的部分为例,《马多戈》写于默顿刚到北美,为自己全新的生活和写作寻找新的声音和题材的时期。诗中是虚构的历史和思想史,却是真实的思考过程和情感经历。《回归线无风带》虚构了一段陪爱人走过生命中最后时期的历程,整个组诗的情节主线为虚构,但却有大量真实的属于诗人过往生命和回忆的细节,以及让人深深动容的真情。希尼也曾写过一首诗送给默顿,写的是一只死在信箱中的赤颈凫,其中深意大概只有默顿知晓。默顿把这首无人知其意的诗选进了他所编的当代爱尔兰诗集中,也是他的名字在整个集子里出现的唯一一处。如果说默顿是默认了希尼这个说法,那么他想要传递的,或许就如他的诗《漫长的终结》中所一再呈现的:“在渴望和失去之间”。这首诗起头的几个段落看起来就像对婚姻前十年的浪漫追忆,而在四五段情节忽然转向,前面段落的意象组合循环重现,但所述的故事和气氛却全然不一样了。第一段中一对新人在松枝彩棚下交换婚誓,后面却有两个起誓报复的人藏在铺了松枝的树篱中残暴杀害一位牧羊人。前有如酿造醇酒的过程一般苦乐杂陈但极为美好的婚姻生活,后面却对应了两位以海水煮盐为生,一生郁结于忧伤的姐妹。每一段都是真实的故事,但每一个意象都可完全转化其意义,“恒常在撒谎”。“在渴望和失去之间”的几个情绪的瞬间纷纷呈现了日常或无常的生活中惊心动魄的变化。诗中的一个段落直接提及了同一个词语在同一个语境下的双重意义,没有提及的则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筑造的不同意义,而我们以自己的生命经历在不停地诠释着,“还有更多”。

默顿是十分智性的诗人和学者,但他文字形式的繁复并没有妨碍情感的流露,最掏人心肺的是他的《回归线无风带》。诗篇中女主角的原型是他两段婚姻中间的一位女朋友,他们在交往将近十年后分手,而在分手后的十年左右,那位女士就因癌症去世了。当诗中的“我”拥抱垂死的爱人时,犹如“将树枝拢向篝火”,亲吻时,因绝症而炽热的双唇“靠向我滴血的绞架”。与此同时,历史仍在隆隆前行,碾压过一切易逝的生命,士兵在战场上死亡,马和骡子在航运途中和屠宰场上死亡,病人在医院里缓慢地死去。而在诗中,爱人的死经历了以上所有的死亡。因着诗人的思念,他想要让自己的爱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可被纪念的、可被人们融入自身命运的历史,也是由死亡筑起的历史。

结语

默顿的文字稍稍带有古意,干净简洁又意蕴悠长,也有古代文学作品隐去书写者身份将个体创作融入社会和宇宙之中的意味。同时他是十分智性的书写者,用典成癖。译者每每开始翻译他的一首诗,就像自己成了老巫师刚抓着一个小霍比特人,立马就要去斗巨怪、穿越黑暗森林、与林中仙人同席、智斗精灵国王和上山屠龙。这些冒险经历加起来,大致可以形容那两百多趟通往三部字典的旅程了吧。

彭李菁

2016年2月于都柏林

同类推荐
  • 老舍与都市文化

    老舍与都市文化

    本书是2011年10月中国老舍研究会、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老舍与都市文化高峰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此次会议聚集了关纪新、吴小美、舒乙、舒济、杨剑龙等老舍研究界的知名学者,探讨了老舍与北京、青岛、济南、大理等各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拓展了老舍研究的视阈,推动了老舍研究的发展。本书所选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老舍与都市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厘清了不同城市文化在老舍作品中的呈现与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拓宽了老舍研究的视野与方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范例作用。
  • 嘉尔曼

    嘉尔曼

    嘉尔曼(CARMEN,又译作《卡门》),创作于1845年,是梅里美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很多戏剧作品由此改编,包括比才著名的歌剧《卡门》。嘉尔曼讲述的是一个无拘无束的吉普赛女郎——嘉尔曼,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她引诱士兵,让其陷入情网、舍弃情人,最终被军队开除加入走私行列。之后,嘉尔曼又爱上了一个斗牛士,与士兵的矛盾日益激烈,最终死在士兵剑下的悲剧故事。“嘉尔曼”这一形象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 柔石小说精品

    柔石小说精品

    本书分三辑,收录了柔石的经典小说作品。中国现代文学是指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中国现代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兴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历史推动作用。
  • 危巢坠简

    危巢坠简

    本书内容包括:危巢坠简、在费总理底客厅里、解放者、无忧花、东野先生、人非人等。
  • 郭明义之歌

    郭明义之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的经济稳健发展,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人们的道德标尺不断升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出现更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惊喜和感动。我在鞍山工作和效力多年,对鞍山父老乡亲怀有赤子般的深情,对郭明义更多了几分了解。郭明义从一个矿工走到今天,在他艰难坎坷的足迹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凝聚着共产党员优秀的品质,这就是奉献自己,关爱别人。
热门推荐
  • 修真小邪妃

    修真小邪妃

    天才修真少女一夕穿越成了重生复仇的白府嫡女。打渣男,虐小妾!她想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某世子却拉住她衣袖:“夺走我心还想离开?”“不然?”“以心易心,方为不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武乾坤

    重武乾坤

    天孙重武,因被刺杀而来到人界,与易玲珑暗生情愫,面对天族等级森严的制度,重武第一次有了反抗的心思。面对天族众长老的反对,重武说:“如果成为天尊我们还不能在一起,那我就超越天尊!”“悠悠三界,若无你我安身之所,那我便造出一个来。”
  • 末法神探

    末法神探

    末法时代降临,顶级强者凋零。但在这种关头,世界的发展转了个弯,走上了科技与法师融合进步的道路。新兴的法师流派层出不穷,科技法师、改造法师、数据法师……而随着法师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元素的力量。当一个人拥有与内心所不匹配的力量时,罪恶便开始滋生。这个世界,不用等到元素枯竭,就开始崩坏了吗?
  • 间谍简史(第一部)

    间谍简史(第一部)

    《孙子兵法》是最早的间谍著作?玛塔·哈里觉得她最大的贡献是跳裸舞?玛塔·哈里是谁?史上最强间谍是谁?四处爆发的恐怖袭击跟间谍有关系?这本书或许可以给你答案。或许并不能,因为作者还在写第2、3部。是不是很想看?
  • 2014巴西世界杯非官方观赛指南

    2014巴西世界杯非官方观赛指南

    2014年巴西世界杯是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比赛于2014年6月12日至7月13日在南美洲国家巴西境内13座城市中的12座球场内举行。这是继1950年巴西世界杯之后世界杯第二次在巴西举行,也是继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之后世界杯第五次在南美洲举行。巴西世界杯共有32支球队参赛。除去东道主巴西自动获得参赛资格以外,其他31个国家需通过参加2011年6月开始的预选赛获得参赛资格。巴西世界杯期间,总共在巴西境内举办共计64场比赛角逐出冠军。
  • 掌心彩虹

    掌心彩虹

    林笑笑本是一名无忧无虑的大学新生,一心一意暗恋着自己的学长兼学生会主席易皓中,过着上课睡觉,下课胡闹的颓废生活。本以为大学生活就会这样安安稳稳的度过,谁料好好做着处长的父亲竟然被人揭了老底成了贪污犯。从此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变成了贪污犯的女儿。林笑笑不得不和全职太太的妈妈开始新的生活,她又会有怎样的际遇?
  • 遇见你是我的倾城时光

    遇见你是我的倾城时光

    从进入高中的那一刻起,苏筝的命运就和顾攸宁联系在了一起。对未来迷茫的她,因为他,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信念。可是在苏筝觉得生活充满希望的时候,母亲的离逝,和他的背叛,让她的生活跌入谷底。当误会逐渐揭晓,他们又何去何从
  • 当代美国政治(修订版)(当代美国丛书)

    当代美国政治(修订版)(当代美国丛书)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当今美国政治的读物,对独立战争以来美国政治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新变化进行了系统和客观的描述。通过本书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对当今美国政治的体制构成和运作过程全貌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从中看到美国政治得以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内在奥秘以及其民主制度设计中存在的根本弊端和缺陷。
  • 云天尊

    云天尊

    峰巅之上,一袭白衣少年,银丝飞扬,目若惊雷,颈戴佛玉镇邪珠,手握风雷真龙逆天刃,骑坐在一头数丈之巨的金芒雷瞳巨吼之上。他抬头仰望无尽苍穹,双眸之中竟不时有着雷芒,冰寒之光浮闪而过。人间之下,视为鬼域,人间之上,视为天域,天域之上,视为神界,神界之外,视为魔界,魔界之临,视为妖界。苍茫人间古界,犹如浮萍一般,摇摆不定……
  • 栖身星河之中

    栖身星河之中

    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的风格是我很喜欢的,是各种短篇小说合集,应该会坚持下去,不会弃坑吧?我自己也说不上来,不过还是希望你们喜欢,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