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3500000009

第9章 潘天寿的艺术创造(2)

尽管潘先生为《露气》塑造形象的具体构思过程已无从可知,但如把他在该画题词中所说的,要表现“粗豪蓬勃”的创作意图,和已表现出来的效果相对照,就可以看出,在究竟用什么样的艺术形象来显示“粗豪蓬勃”意境的问题上,潘先生是作了相当的构思准备的。因为仅从该画三片荷叶的形象塑造,就可以觉察到,作者对于上述种种艺术加工上的要求,都做了恰如其分的处理:既表现了荷塘茁壮兴旺景象的特征,又显示了“粗豪蓬勃”的情意;既求得了笔墨的简练,又留有想象的余地;既着力于意境的表现又兼顾了形式的美。而且,单从荷叶外在的“形”的描绘上看,与原型相比,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似,但从荷叶的蓬勃生机与作者感受的表现上来看,就使有越看越“似”的感觉。像这样的艺术效果,假如没有作画之前的关于塑造形象的构思的准备,要想在作画的顷刻之间“一挥而就”,是不可能的。

在《新放》这幅画里,作为主体荷花的位置与所占的面积,都没有作为陪衬的荷叶来的显眼,这从一般作画的习惯看来,未免“反常”,可是实际效果却不是这样。它不但不使人感到反常,反而觉得是对老一套画法的突破。这是善于根据不同题材,寻求不同方法来进行艺术创造的说明。既然这是作者有意识的创造,因此,这也就是画前有足够酝酿构思准备的说明。

题材看来陈旧,其实是作者坚强人格理想的一种象征表现的《读经僧》,也是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上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不管作者是否有意把读经僧的形象比拟为雄阔伟岸的高山,而实际效果却是这样;因为它使人感到确有高山巨石一般屹立着的宏伟坚定的气概。这当然是作者有意识进行夸张的结果。作者对于外在的“形”的夸张,确已相当的“不似”,然而,对于僧人内在的“神”的表现来说,却是多么的似!这种有意识的极为大胆而又效果卓著的夸张,正是“得之于画家心灵深处之创获”,假如没有画前充分酝酿腹稿的准备,是更加不可能在作画的当时“一挥而就”的。

这些例子说明,潘先生在作画之前,为塑造“浓缩”和寓“可想”于“可视”的形象,是重视和善于作“胸中之竹”的腹稿的准备的。

(二)传统笔墨技巧的准备

我国传统的笔墨技巧,是讲求特定的笔法、功力与气势,具有笔简意繁的功效,与“浓缩”的要求相适应的一种很特殊的技巧。但是,能否在创作中发挥出这种与“浓缩”的要求相适应的作用,就看作者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技巧。而要把这种技巧真正掌握到手,就得在包括书法在内的一整套笔墨技巧的基本功上,进行长期严格而周密的训练才行。这就是为了在创作中取得与“浓缩”相适应的效果而应做的传统笔墨技巧上的准备。正由于潘先生就是成功地作了这种准备的高手,因而他能得心应手地发挥出笔简意繁的有助于“浓缩”的作用。他的这种有助于“浓缩”的作用体现在形象的塑造上,最为突出的就是可以收到有概括性表现力(即“一举多得”)的笔墨效果;再就是体现在笔墨本身的传情的作用(此外还有笔墨的形式美的作用,将在后面涉及)。

关于笔墨的概括性的表现力,就是指能够用尽可能少的笔墨,表现出尽可能多的艺术效果的意思。比如潘先生画石榴只那么“简单”的几笔,就把成熟了的石榴的各种感觉——体积感、质感、刚刚摘下来的又水灵、又娇嫩的新鲜感,一股脑儿地全画了出来。他画那有硬度、温度和有韧性感觉的石榴短枝,画那外软内硬的禽鸟的脚爪,都是极“简单”的几笔一勾,就能使多种效果同时出现。一般用淡墨画外虚内实、外松内紧的东西是难的,可是在潘老手里,却似乎举重若轻。如《睡鸟》中的鸟,从外面蓬蓬松松的羽毛,到里面敦敦实实的躯体;从鸟的“形”,到两鸟亲昵依偎在一起,睡得舒适的“神”,都是没有多少笔就画了出来。在《露气》里面,更是这样。那三片偌大的荷叶,都不过是几笔一涂,从荷叶长势茁壮的“形”,到生机勃发的“神”;从叶片的本身,到叶上的露水,到周围笼罩着的薄雾;从意境的美到形式的美;从客观对象的特征,到主观的感觉与激情,等等等等,都是笔简意繁地画了出来。像这种用笔很简,而却使多方面的艺术效果能同时出现的高度技巧的发挥,就是有助于“浓缩”的作用的所在。而这是只有在掌握了这种富有概括性表现力的笔墨技巧的情况下,才可以办到的。

关于笔墨本身的传情作用,有这样几层意思:其一是指对不同对象的特征与情意浓缩的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适应与辅助的作用。比如潘先生描绘清新矫健的野草山花,用遒劲有力的线条;画郁勃蓬松的古松,用苍老坚实的线条;画杨柳的临风飘拂,用轻松明快的“泼彩”;画粗豪蓬勃的荷塘景色,用泼辣豪放、富有动感的大笔触。这些不同笔墨的运用,都因对不同对象的特征及情意“浓缩”的表现,有适应与辅助的作用。这也就是笔墨本身的一定的传情作用。其二是指在不表现或不完全表现具体景物的情况下,有助于某种情调、意趣与气氛的显示的作用。比如水面、岸边和石头上的点苔,山涧两侧的淡墨皴擦(《雨霁》),以及那半虚半实地描绘荷叶的,富有节奏韵味的浓淡墨的变化,都是这样。它们虽然没有明确地表现出各种景物的特征,却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全画“浓缩”的表现,起辅助的作用。其三是笔墨气势所形成的抒发感情的作用(详后)。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潘先生的笔墨技巧,与“浓缩”的表现相适应的大致情况。通过这些情况的了解,使我们深深知道,为了“浓缩”,对于传统笔墨技巧的准备,是何等重要!总而言之,只有像潘先生这样,有着足够的作画之前的各种准备,然后才能够把“纸上之竹”的形象塑造得好。

当然,在塑造“纸上之竹”的过程中,怎样把腹稿落实到纸上,并不像囊中取物那样简单;在构思阶段所要考虑的有关艺术加工的各种问题,不但不可以放松,而且要作更进一步的解决。比如到底要怎样的“不似之似”,才更有利于“浓缩”的表现,就得在纸上来见分晓。所以这是既要动手,又要继续动脑的进行形象创造的最紧张阶段。除了上面已涉及的有关潘先生塑造形象的内容而外,这里要谈的主要是与“一挥而就”相联系的,关于凭记忆、想象作画与作品气势的形成,如何有利于“浓缩”的表现的问题。

关于凭记忆、想象作画的问题。鲁迅说的“凝神结想”,除了指画前对腹稿的酝酿,还包含有作画时要凭记忆与想象的意思。这是中国画作画的又一个很重要的特殊之点。它的最为直接的好处,就是有助于“一挥而就”。中国画创作上的“一挥而就”极为重要。唯其是“一挥而就”,才有利于形象塑造的浑然一体和作品气势的形成;同时,也才有利于情意“浓缩”的表现。据知,潘先生从来就善于凭记忆与想象作画。画幅较大的,也只用“纸煤头”在纸上做简单的记号;一般大小的,就是完全凭记忆、想象来画。关于记忆、想象作画有利于作品气势的形成这一点,他在《中国画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一文中,也做了说明。他说:“因为中国画重视动的气趣故不愿呆对着对象慢慢地描摹而全靠抓住刹那间的感觉,靠视觉记忆强记而表现出来……”这里,潘先生说的就是凭记忆、想象一挥而就,才有利于作品气势形成的道理。

关于什么是气势的问题,潘先生对书法气势的形成,作了这样的解释:“吾国文字之组织,以线为主,线以骨气为质,由一笔而至千万笔,必须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行云之飘渺于太空,流水之流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气行也……故知画者,必知书。”又说:“一气呵成,全画之气势节奏,无不在其中矣。”在这段话里,不只说明了气势怎样形成,而且说明了气势与形象的浑然一体的关系。

在塑造任何形象的时候,笔墨的组织安排与描画,都不应当是支离破碎地随意乱画,而是应当按照一定的用笔用墨的方法、次序与趋向,或平行并列,或纵横交错,或回旋曲折、顺逆顿挫与驰骋飞舞,很自然地形成一种气势(气势与整个画面的构图、形象的动势、线条、墨色的运用等都有关,但这里谈的主要是线条与墨色的运用)。如有意识地把这种笔墨的气势,与作品意境的创造结合起来,就可以对情意“浓缩”的表现,包括作品意境、情调、意趣和气氛的创造与显示,产生一定的辅助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对全画形象的生动性的加强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所以,潘先生说:“中国绘画在画面的构图安排上、形象动态上、线条的组织运用上、用墨用色的配置变化上等等方面,均极注意气的承接连贯,势的动向转折,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绘画特有的生动性。”这里说的“特有的生动性”,主要是指由于笔墨运用上形成的气势的生动性而言。这种气势的生动性,表现在潘先生的画面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对象特征的描绘的生动性相一致的。比如在《雁荡山花》里,描绘山花野草的线条气势的生动性,与描绘它们的长势、动态特征的生动性相一致;《新放》荷叶泼墨的气势与被风吹着的动势相一致;《小蓬船》画柳叶的笔墨气势,与柳叶下垂或摆动的气势相一致,这都说明这些作品笔墨的气势,对于意境,对于情意“浓缩”的表现,有很密切的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的是《读经僧》,该画人物形象精神气质的描绘,固然主要与造型上的概括、提炼、夸张与比拟等手法的运用有关,但与那来自笔墨气势上的作用,也决不可以小视。因为在这幅画上,无论画脸部外轮廓的,坚实、流利的细线条,画胡须、鬓毛的,潇洒、活跃而富有表现力的粗短“笔触”的涂抹,以及画身躯外轮廓的浓重、圆润、沉着而有力的粗线条,都是在表现僧人的精神特征及共同目标下,起了形成沉雄浑厚、奔放有力而含蓄的气势的作用。而这种气势,对于读经僧的精神特征与作者情意“浓缩”的表现,以及整个形象浑然一体的生动性的形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

以上说明是与对象特征的描绘的生动性相一致的,笔墨气势的生动性。

此外,还有一种是单就笔墨本身来说的生动性。虽然这种笔墨所描绘的对象是静止不动的,然而由于笔墨气势的生动性,却又有化静为动的感觉。

这种气势的作用之一,是使整个画面形成的描绘,易于达到浑然一体。如《竹谷图》,小河两岸山脉的描绘所形成的两线不接之接的气势,使人有不可分开的整体的感觉。

它的作用之二,是有助于景物的主次远近、浓淡等关系的表现。在《水墨花石卷》里面,沿着自左至右的顺序所画出来的假山石的气势,恰好有利于假山形象的由主到次,由浓到淡,由清晰到模糊等要求的体现。

它的作用之三,是有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这就是像书法那样,借助于笔画的轻重缓疾与回旋转折等的变化,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感情。《鸟石图》的气势的作用就是这样。

总之,不管什么样的气势的生动性,它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间接地对意境的创造——“浓缩”地表现情意起辅助的作用。当然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对传统的笔墨技巧有长期锻炼的准备。可见,这种画前的准备是多么重要。

我所理解的,关于潘先生为了“浓缩”,为了取得寓“可想”于“可视”的艺术效果而进行意境创造的做法,大体是这样。

三 形式法则的运用

据我所知,潘先生是最重视和最善于运用形式法则的老一辈中国画家中的一个。在他那“浓缩”和寓“可想”于“可视”的创作实践中,形式法则的运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他那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所起的是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于潘先生怎样把形式法则运用到“浓缩”地表现情意的创作上来的问题,可以从构图和造型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构图上看:

潘先生有些作品,不一定是有意吸收西洋的构图法,而实际上使人感到是某种西画构图的运用。如《睡鸟》、《雨后千山铁铸成》和《读经僧》等正三角形的构图;《之江远眺》的S形,《水仙》的斜平行线形,《雨霁》的对角线形的构图形式的运用,都对这些作品的“浓缩”的表现,起了相应的辅助的作用。

但是,潘先生在构图上运用形式法则方面的成就,还不在此。他在构图上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了注意“四边四角”的描绘,和把它与对主客、虚实、疏密、高低、上下、纵横、曲折等关系的处理结合在一起,使之有利于“浓缩”与寓“可想”于“可视”的探求上。他在谈中国画构图时这样说:“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纵横曲折,然尤须注意于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自能得气趣于画外。”(《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先生在这段话里说的,不只是他对构图上运用形式法则的,富有独创性的见解,而且等于是他在这方面取得实践成就的总结。

同类推荐
  • 美国电影艺术史

    美国电影艺术史

    《美国电影艺术史》是一部全面阐述美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的著作,其显著特色在于将权威的美国电影理念与生动的好莱坞电影创作结合在一起,将清晰的美国电影历史与鲜明的电影艺术家个性结合在一起。将主流的商业电影表现与多元的美国社会文化及哲学美学背景结合在一起,打通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汲取美国电影的文化素养。
  • 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包括流行演唱、流行歌舞、流行器乐、音乐创作、理论五大部分,共收录28篇文章。
  • 王岭书法千字文

    王岭书法千字文

    《千字文》作为经典的儿童启蒙读物,已经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之中,非但没有被淹没,至今还能光芒不减,自然有其独特的理由。
  • 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当下数字艺术发展中出现的日趋严重的致瘾化、泛低俗化、高碳化、自由化和虚假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字艺术德性失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与原子艺术德性生成机制相比发生了重大嬗变。因此,阐明数字艺术德性本质,进而研发有利于数字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路径就是本课题的基本研究目标。本课题有四个创新点:一是首创了“利他行动”德性本质观;二是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与原子艺术德性生成机制的异同;三是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生产德性、传播德性、消费德性、文本德性的不同本质及其互作关系;四是首创了低碳艺术理念,并阐明了其德性价值。本成果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的基本规律,开创性地建构了一整套关于数字艺术德性和低碳数字艺术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开辟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数字艺术伦理学研究的学术空白,增加了该学科的知识储备,初步形成了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数字艺术中国学派。
  • 钢琴欣赏十八讲

    钢琴欣赏十八讲

    《钢琴欣赏十八讲》从17世纪巴洛克时代开始,记述了钢琴音乐三百年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性格各异,但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钢琴音乐史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现象,一种是传承,另一种则是颠覆。这两种现象影响了音乐的发展轨迹,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当中,音乐才层层演进,成为今天我们听到或看到的模样。
热门推荐
  • 京都百侠图

    京都百侠图

    张宝瑞,笔名磐石、秋凉、雨亭等。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悬疑推理小说代表作家之一。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新华社北京分社总编辑,高级记者,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金蔷薇文化沙龙主席。1971年开始从事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创作。
  • 瑞霖前传

    瑞霖前传

    地狱不在现实,地狱只在人心。这终还是人性的扭曲,没有人能逃过这一切。打开似梦非梦的内心世界,她会点燃烽火,照亮你。
  • 澎湖续编

    澎湖续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都市之妖孽少主

    都市之妖孽少主

    五年的时间,当他强势归来,家族已然衰落,大哥失踪,他携带无尽的怒火,横扫都市,我为少主,当一剑斩尽强敌。
  • 霖磐

    霖磐

    鹿隐于雾鲸潜于水你藏于心,林深见鹿容易深海见鲸不难但醒来见你如同深海见鹿林深见鲸一般
  • 叛逃通缉令

    叛逃通缉令

    S级特工邵坤,为从神秘魔鬼特训场巫山脱离,接了特工生涯中的最后一个任务。令邵坤没想到的是,这最后一个任务彻底将他的人生轨迹改变。大是非下,邵坤为情而战,毅然背离组织的决策,由暗杀目标,变成了保护目标,从而产生了最大的矛盾点。从王者特工,到被全员特工组追杀的对象,邵坤一路险象丛生。身份的特殊,能力的卓越,邵坤浩瀚的斗争之路上,陆续得到各路女孩儿的信赖。挑战和机遇并存,邵坤在谈笑间度过重重险境,阴差阳错下俘获了无数美女的芳心。逆鳞之战,就此拉开…
  • 唐虞门·再吟

    唐虞门·再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高纬度战栗

    高纬度战栗

    讲述了故事发生在中俄边境被称为“高纬度地区”的一个叫陶里根的小城市,一级警督劳东林是出了名的刑侦专家,但他却出人意料地脱下警服,辞职去了陶里根的盛唐公司任保安经理一职,这让人不解,也让某些人惊慌不已——因为他实际上是去秘密调查曾在陶里根担任过市委书记兼市长、如今是代省长的顾立源。省公安厅刑事侦查队支队长邵长水受命劝告劳东林重回警界,但当他刚开始接触劳东林时,劳东林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身亡。临死前,劳东林在邵长水的手心,用鲜血写下了“谋杀”两个字。在破案过程中,邵长水和同事们遭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阻挠,一度陷入绝境,但随着一系列知情人士的先后出现,谜团一个又一个地解开,隐藏在劳东林之死幕后的官场与商场勾结的阴谋,终于得以大白于天下。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试图与生活和解

    试图与生活和解

    《试图与生活和解》这部小说时间跨度比较大,从主人公安亦静的知青生活到现在的生活,其间,美丽的安亦静两次被强暴,一次是被权利,一次是被欲望。如果把它看作是苦难小说,那么在这两次强暴的期间,安亦静和韦冰甜蜜恋爱和结婚,女儿小矾的早夭造成安亦静精神恍惚,安亦静那惊天动地的母爱,韦冰和有权势父亲的事业,韦冰的精神外遇,安亦静被强暴后生子,安亦静和韦冰离婚,强暴者马甲和戴刚的丑陋,儿子安心的畸形身心对安亦静的打击。。。。。。小说情节充满奥妙交错,人物命运激荡着不可解释性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