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8800000003

第3章 事到纷乱能理得清

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大师的话虽然说得很直白,但是我们普通人要真想做到“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度和从容,要求人对于自我的完全掌控,不能凭着心情和兴致做事,更不能被极端情绪所影响。但现实却是,我们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的完全掌控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总难免会遇到一些扰乱我们的事情,当事到纷乱时,我们往往就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譬如人人都是要面子的,当伤害脸面的事情发生时,我们还能够保持冷静吗?

有一个村庄,每天到了晚上大家都会聚在村子里的大槐树下聊天、纳凉。这天晚上,大槐树下又聚集了很多的人,男女老少围在一块儿说笑聊天,几个年轻人在谈论中聊到某甲。某乙说某甲这个人待人很实在,从来都没有什么坏心眼,也经常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他这个人唯一的缺点就是脾气毛躁了些,做事总是太过鲁莽,有时候脾气一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打人。

某乙在说这话的时候某甲刚好从家里出来朝他们走了过来,但是听到某乙这样批评他,他顿时火冒三丈,便上前质问道:“我脾气怎么毛躁了?你这个背后嚼人舌根子的小人!”说着就动手打了某乙一拳。

旁人见状赶紧上前劝道:“你看,刚说完你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刚才你还不服气,现在事实摆在眼前了吧,大家都是多少年的朋友了,怎么还动起手来?”被身边的朋友这样一骂,某甲这才觉得自己理亏,红着脸承认自己的确是太过莽撞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都是如此,一件小事会扰乱我们的心神,会让我们变得冲动。我们都知道,人在极端情绪的控制下,往往会失去对问题的冷静判断力。而一旦一个人的判断力出现了偏差,那么他便会做错事。

南怀瑾大师曾开示一个生活艰辛的信众,这位信众早年因为感情问题和家庭闹掰,背着父母跑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中年时又因为脾气和丈夫闹掰,一个人搬出了家。南怀瑾说,这位信众之所以生活艰辛,就是因为她太冲动、太凭感情做事了,其实有些事明明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有些错误明明可以避免,但是她就是不能等到心态平和的时候从从容容地去解决它,而是凭一时的喜怒做事,这就让生活越来越混乱,到最后完全理不出头绪来了。

其实人生正是如此,只有从容地过才能发现人生之美,而陷入纷乱当中,即便是再美好的生活,人也是感受不到的。

因为心情或情绪的好与不好就冲动做某事,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一个长途汽车司机和有外遇、要求离婚的妻子大吵了一架,他心里的那个火别提有多大了。恰好这天又轮到他出车,而车还在半路上坏了。在乘客喋喋不休的抱怨声中,司机修好了车,可他心里的气更盛了,于是狠踩油门。谁知,那一段路本不平整,这下颠簸不休,乘客们又抱怨起来,一直埋怨司机。后来,车到盘山公路半山腰,愤怒失控的司机把方向盘一打,车向山涧冲去……心情不好就自暴自弃,就走极端,那只会把事情办砸,害人害己。

同样,一位企业家刚刚做成了一笔大生意,心里非常高兴,不免有些飘飘然,此时刚好有一个同学来求他办事,同学的要求违背了诚信原则,这位企业家本应该一口回绝的,但是因为刚刚做成了生意,情绪处在亢奋中,便满不在乎地答应了下来。等到真的把事情做了,才发现自己已经违背了原则,还因此给自己以后的人生蒙上了阴影,这又让他陷入了苦难当中。

因此,人最好不要让自己被不良的情绪掌控住,尤其是在做某些重要的决定时。虽然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人可以避免在冲动时做决定。当冲动再次袭上心头时,请学会调节情绪,等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从从容容地做决定。

自我调节时,读者可以把所有事都先暂停,哪怕是暂停一分钟。一分钟的时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调节情绪方面,它却是非常宝贵的。在吵得很激烈的时候,一定要暂时停一分钟,在骂得咬牙的时候也要暂时停一分钟,在棍棒拿起以前要暂时停一分钟,在你打算拼命的时候也要暂时停一分钟。要知道,这看似不太重要的一分钟,最终却可能会挽救你的人生。

禅的生活追求的是一种坦然和从容,这种从容需要人对于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自己有完全的掌控,能够从容地处理一切复杂的生活事务,而这一切的前提无疑就是在极端情绪下的自我调节。

不迁怒,不贰过

有个信众问南怀瑾大师,为什么自己总是和身边的人发生口角,以至于事事都不顺,看谁都不顺眼。南怀瑾大师这样回答,“不迁怒,不贰过”,这样便不会再有矛盾发生了。

然而,不迁怒便没有矛盾,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够做到的却没有几个。对于迁怒,南怀瑾大师曾这样说:迁怒就是乱发脾气,尤其是莫名其妙地给人一阵训斥,让受训者不知其所以。举例来说,我们最容易迁怒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在外面受了气,太太好心前来问好:“今天回来得这么晚?”于是对太太“你少讨厌吧!”这就是迁怒了。其实,他并不是骂太太,是在外面受了气,无处可发,向太太迁怒了。

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我们看到历史上,有些人做了历史的大罪人,就源于迁怒。有的因为对某一个人不满意,把整个国家拿来赌气赌掉了。可见,不迁怒是太难的事。

不迁怒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之路上都少不了要遇到挫折和困难,在遭遇人生困局无法解脱的时候,很多人首先将问题出现的原因归咎于他人,这就是迁怒。

但是,倘若我们不能够找到令自己遭受挫折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将责任推卸给别人,向无辜的人发泄自己的愤怒和挫败感,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我们更加不敢面对挫折。

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迁怒”式的逃避心理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样做只会令自己的愤恨情绪攻击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同时也会增加自己的无助感。如此得不偿失的做法,是万万不可以在我们身上发生的。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迁怒的问题呢?首先就是要理清头绪,找出让我们逃避的根源。一般情况下,挫败感、自卑情绪、愤怒情绪是导致我们迁怒于人的主要心理,因而,想办法排遣自己的情绪、勇敢地面对问题、大度宽容别人,就成了我们理清人生状况的方法。

当年,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曾因为对殖民当局的反抗被捕入狱,在狱中一关就是二十七年。这二十七年,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一个名为罗本的大西洋荒岛上。曼德拉以反对种族主义而闻名,自然非常为南非的白人所痛恨,“巧合”的是受命在罗本岛上专门看守曼德拉的三个人正好都是白人,那么他们日常引以为“消遣”的活动自然就是折磨曼德拉了。

在罗本岛的日子里,曼德拉受尽了看守们的虐待和侮辱,他不仅要做繁重而没有意义的体力活,还经常会遭到看守们的责打,因此曼德拉对他们的痛恨可想而知。1991年,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取消了,曼德拉所领导的自由事业终于取得了胜利,他也光荣出狱而被南非人民选举为总统。然而,在总统的就职仪式上,曼德拉邀请的来宾中就有这三个曾经虐待过他的看守在万众瞩目之下,曼德拉邀请他们一个个地站了起来,并像是介绍自己的朋友一样将他们介绍给了到场的所有政要。看到曼德拉如此的举动,热闹的现场立即安静了下来,接着现场所有的观众都眼含着热泪对这一伟大的行为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事后,有记者问曼德拉为何非但不报复虐待过自己的人,反而选择宽容时,曼德拉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话:“当我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伤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听了曼德拉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全世界的偶像、自由的代言人了。明明是侵犯过自己的人,曼德拉却能够在心里为他们开脱,不把过去的苦难迁怒到他们的头上。这样的人,怎能不得到世人的钦佩呢?

“不迁怒,不贰过”是人生的一种必备修养。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因为一点点的小事情就将自己的脾气发到别人身上,这样不仅不能使自己改过,反而很容易激怒别人,失去身边的朋友。

那些渴望获得幸福人生的人,是非常需要身边人投以最热忱的感情的,因此更应该注意在人生出现状况的时候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理性地看待问题,而不是将责任全都推到别人的身上。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并不是迁怒别人的人,但这就代表着你完全理清了人生的头绪吗?也不是,因为怨天尤人也是迁怒的一种形式。不过它迁怒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命运。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抱怨老天不公,就如大文学家韩愈所说的,“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这虽然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对于我们解决问题却没有一点的帮助。

抱怨上天是我们心理上逃避现实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认为再怎么努力都将于事无补的提前放弃。出了问题,一半“怨天”,一半“尤人”,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这绝不是真正的成功者所为。试想,如果出了问题我们就抱怨老天不公,认为是上天的不公平才致使我们失败,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拿出解决问题的信心?

生活出现状况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状况出现的原因而只知道推卸责任。将生意上的情绪带到家庭里去,将感情上的情绪带到事业里来,这都会扰乱人生。因此,对于纷乱的人生,我们应该如南怀瑾大师所言,要学会“不迁怒,不贰过”,如此才算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才算是拥有了完整的人生。

得意莫放纵,月过满则亏

南怀瑾大师说过,一个人春风得意的时候,要想到失意的时候,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得意忘形,而一旦得意忘形,那么他失败的种子就已经种下去了。

“水盈则溢,月满则亏”这是必然,但是有些人就是看不清这规律。得意时的自我膨胀,放纵欲望,最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陡然间跌下,从此再无翻身之力。社会上的人也好,企业也好,家族也好,很多都是在其顶峰的时候走下坡路的,这也印证了“月满则亏”的法则。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名为《历史的天空》,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有人说历史就像是一台戏,永远上演着让人捉摸不定的剧情。古今中外,无数的人曾划过历史的天空,书写了自己的一段传奇,然而当他们“行走”到人生的顶点的时候,却又急速地下滑,最终晚景凄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这一兴一亡都是由谁决定的呢?他们的由盛转衰的凭据又在哪儿呢?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演变成了上面的那句歌词。

那么兴亡盛衰都是由谁定的呢?是否如同“水盈则溢,月满则亏”一样都是规律使然呢?对此有的人可能会持肯定态度。然而即便这些都是规律,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兴亡盛衰的过程中,个人的行为其实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我们毕竟看过一些人,他们是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甚至长盛不衰的,那么是什么样的行为决定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呢?这就是对待成就、对待人生得意时的态度。

“春风得意须尽欢”,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很多人更是将其奉为人生信条,在得意之时纵情欢愉。然而,当他们纵情欢愉的时候,可能也正是他们开始走向失败的时候。对于这句话,我们更应该持反对的态度,因为经过千百年的生活积淀,先人们的教训分明是告诉我们“春风得意不能忘形”“得意忘形就难免盛极而衰”。

武圣关公关云长,多么伟大的英雄人物,想当初坐领荆州、兵发樊城、水淹七军、生擒于禁那是何等的威风,然而因为太过得意以至于忽略了东吴的威胁,致使老家荆州被吕蒙偷袭,最终落得个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下场。

“汉初三杰”中那个用兵“多多益善”的韩信,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能够忍辱负重奋发努力,最终功成名就。但功成名就之后,他开始狂妄自大,最终被吕后设计斩于未央宫中,由极盛瞬间变为极衰。

类似关羽和韩信这样的故事,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数不胜数,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一个人功成名就、春风得意,处于人生的制高点上,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然而如果高兴得过了头,丝毫不知道收敛,那么就难免要走下坡路,甚至一个不小心栽到谷底里去。

一个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接下来肯定就是要步步下滑的,因此只要保持好自己的状态,或者只要能让自己下滑的速度慢一些、平稳一些,你也就算成功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不外乎就是说话做事谨慎一点,抑制住内心那股宣扬喜悦的情绪,用平静的态度去待人接物。

春秋时,某地行政长官前往楚国都城郢拜访国相孙叔敖,他问孙叔敖说:“我听说一个人如果官做得久了,别人就会嫉妒他;一个人如果屡受君王的赏赐,人民就会怨恨他;一个人总是处于高位,君主就会憎恨他,但我看你当相国这么久,得到的赏赐这么多,职位又这么尊贵,三者都具备但却没有得罪楚国的同僚和民众,也没有被君王忌惮,这是什么原因呢?”

孙叔敖回答说:“我三次做楚国的相国,思想上更加谦卑,每当俸禄增加,施舍就更加广泛,地位越高,就越恭敬。因此,才不至于得罪楚国士人和民众。”

一个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喜悦的情感,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一旦“喜悦”变“狂妄”,那么成绩可就从福变成了祸,变成了阻碍他继续前进的绊脚石,变成了让他栽跟头的陷阱。

南隐禅师是日本明治时期的高僧,以禅法闻名于当世,很多人都慕名向禅师求学,希望能够得到禅师的点化。有一天,一位文士来到南隐禅师的面前。面对这个权势正盛的文士,南隐禅师只是以茶相待,却并不说禅。

文士对于南隐禅师这番冷待很不高兴,但因为对方是著名禅师,因此也只能隐忍。只见禅师将茶水注入这位文士的杯子,直注得杯子都满了也不见禅师停止。

这位文士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禅师缓缓地说道,“里面装满了骄傲的情绪,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南隐禅师是以茶水在说人生。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如同这个文士一样,取得了成绩就变得忘乎所以,当我们获得成功时,不妨先试着谦卑一些,把自己内心的骄纵倒掉一些,反而能够帮助我们装些新鲜的“茶水”进来。

有位成功的老板说过:“当你经过千辛万苦使你的产品打开市场的时候,你最多只能高兴五分钟,因为你若不努力,第六分钟就会有人赶上你,甚至超过你。”成熟的人就应该有这位老板的见识,时刻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因为获得了成功就变骄傲,如此才算得上一个能成大事的人。

“水盈则溢,月满则亏”,这是自然规律,我们无法将其逆转。然而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如果能够把持住自己内心那种骄纵的心态,让自己谦卑一些,我们还是能够摆脱盛极而衰的人生规律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会为一些事而苦恼,其中一件便是被别人逼着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因为不得不迁就别人而苦恼不已。

你不想看不喜欢的电影,但女朋友非要逼着你去看;你想用周末多睡一会儿觉,但朋友非拉你一起出去逛街;晚饭后不想洗碗,但老婆非催你去洗;两口子谁也不想去开家长会,因此互相埋怨对方……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搞得我们头疼不已。

但是,不知道读者是否意识到,每当你因为被逼迫做不想做的事情而苦恼时,你却很享受逼迫别人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曾给别人造成类似的苦恼,而这才是导致这种纷乱的根源。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都告诉我们,自己觉得痛苦的事对别人来说也同样痛苦,因而不想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给别人造成痛苦,对于此,南怀瑾大师说道:“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

所以,当别人因为某些事而给我们带来不便或麻烦时,当我们必须接受那些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时,请像我们设想的那种“能够满足我们一切要求,一切都如我们所愿”的朋友一样,接受现实中的麻烦。

对此,南怀瑾大师说:“觉得别人不对,原谅他一点,也就是恕。恕道对子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孔门弟子中,子贡在事功上的表现,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业的巨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杰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切的意义。他答复子贡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难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的注解。”

从禅法来讲,恕体现的是一种慈悲的情怀,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把别人的家当自己的家,有了这种恕的精神,人便不会因为来自于别人的痛苦而烦恼,因为这和自己的痛苦是一样的。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其中就夹杂着“恕”的道理。据传说,大禹奉命率部治水时刚刚才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正在新婚之时,却要去治水,这是谁也不愿意的。然而当想到有无数生灵将殒命于滔天的洪水中时,失去过亲人的大禹自然能够体会到那种痛苦,于是他告别了妻子,夜以继日地忙着疏导洪水的工作。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辛苦劳作,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取得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大禹有高尚的情怀,但这种情怀却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来到战国时期,那时候有一个叫白圭的人,一次与孟子谈起治水这件事,白圭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

听了白圭这话,亚圣孟子哑然失色,立即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只要把两种行为放在一起,大禹之善与白圭之恶就立见高下了。像白圭这样的人,他们就是“己所不欲,推之于人”的典型,这类人毫无“恕”心,心中没有一点推己及人的想法,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却乐于让别人去承受。当这样的人占据整个社会时,便是痛苦充斥于整个社会的时候。

人生其实就像一面镜子,你能够看到的恰好就是你投射的,存心善,你就会看到一个处处为善的社会,存心恶,你就会看到一个处处作恶的世界。当你将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时,那么别人也会反过来把痛苦还给你,到了最后,你便只能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世界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善的根本,也是禅法所提倡的行为,在我们幸福人生中,想要排遣掉身边的纷纷扰扰,就要从不给别人增添纷扰开始。

以利交友,利穷则人散

作为一个禅学大师,南怀瑾一生结识过很多人,也曾经将很多人当作朋友,这些朋友当中自然不乏一些肝胆相照的,但也避免不了有一些势利之徒,那么南怀瑾是怎么看待朋友的呢?

在一篇文章里,南怀瑾这样写道:“我们幼年的课外读物《昔时贤文》中,便有:‘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不正是成年以后,勘破世俗常态的经验吗?在一般人来说,那是势利。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

那么在了解了这种常态之后呢?便是不再将势利放在心头了。与朋友交,可以有利害,也可以没有利害,但无论有没有利害,是朋友的人终归会留下,不是朋友的人,则随利聚散,随他去吧。

在刚到台湾的时候,南怀瑾曾接济过很多落难的人,其中有一些甚至以前都没有深交,但因为南怀瑾的慷慨,很多人都求上门来。这样结识的朋友当然是因为利害关系了,后来呢?有一些人得到过南怀瑾的恩惠之后便杳无音讯,却也有的成了他一生的挚友。

由此看来,对于朋友这个问题,我们不应该太纠结于真或假,真朋友假朋友自然有时间去分辨,那些因为利害关系而聚在一起的假朋友,到头也不会成为真朋友,因此也就不应该为之而烦恼。

从另外一个角度再看这个问题,当我们与他人结交时,也不应该太过看重利害关系。《中说·礼乐篇》里面有一句话叫:“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以权势为标准交朋友的,当失去权势的时候你的朋友也会离你而去;以利益为标准交朋友的,当利益穷尽的时候,交情也会随之结束。听了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就应该明白自己为何没有真朋友了,因为你的择友标准太过势利了。

懂得交友的人,在交友的时候一定会摆正自己的态度,不将权势与利益视为择友的标准,同时也不让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混进自己的朋友圈。曾国藩就曾经说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在生活中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是无形的,但却又是巨大的。和那些宽宏大量的人成为朋友,我们也会渐渐变得宽容起来;而和那些斤斤计较的人在一起,整日里耳濡目染,我们也会变得小肚鸡肠。优秀的朋友会让我们变得优秀,而一些损友只会磨灭我们的斗志,有时候甚至还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遭受到朋友的背叛,我们本想为朋友两肋插刀,却不承想反被朋友从背后来了一刀。面对这样的背叛,相信任何人都是难以释怀的。但是面对别人的背叛,你发怒的时候可曾想过,也许是因为自己当初择友不慎才会埋下今日的苦果。

禅经上有一个故事说:佛陀和阿难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走着,他们经过一家咸鱼店,佛陀看见店家台上放着一堆咸鱼,旁边摆一束茅草。

于是佛陀就问阿难:“阿难,你用手摸一摸茅草,然后闻是什么味道?”

阿难照做了,然后闻了闻自己的手,回答道:“佛陀,腥臭难闻!”

此时他们又往前走,走到一家香料店,佛陀见台子上摆着一包包的香料,于是又对阿难说:“阿难,你用手摸一摸包纸,然后闻闻是什么味道?”

阿难照做了,然后闻了闻自己的手,回答道:“佛陀,芳香扑鼻!”

此时佛陀说道:“其实结交朋友也是一样的道理,交到坏朋友就像放在咸鱼旁的茅草,会感染到坏习惯,学习到坏行为;交到好朋友就像包着香料的包纸,会薰习到好习惯,学习到好行为。所以,我们在结交朋友的时候还是要小心啊!”

南怀瑾大师说:“‘友也者,友其德也’,交朋友是为道义而交,不是为了地位而交,不是为了利用人而交,也不是为了拜把兄弟多,可以打天下,或如江湖上人‘开码头’‘扬名立万’而交。交朋友纯粹是道义之交,不可有挟带的条件。常有年轻人说‘我们同学很多,将来可成为一帮。’这就是挟带了条件,已经不是真正的友道,只是利害的结合。”

朋友不该是自己获取利益的一个媒介,而应该是我们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一面镜子。朋友在精不在多,用数量来衡量的不是朋友,而是“狐朋狗友”。如果你的身边围绕着一大帮的朋友,但是他们这些人个个都是酒肉之徒的话,那么他们非但不是你的朋友,反而应该说是你的“损友”。

酒肉之友不会在你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你任何帮助,反而会对你避而远之抑或是把你拖下水。如果一个人的身边尽是些同富贵不能共患难的朋友,那么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所以,当我们在结交朋友的时候,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选择那些在困难的时候能够陪在自己身边的人,那些在富贵的时候能够与自己互相砥砺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一任闲言起,稳坐钓鱼船

人生在世,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完全不为外事所扰,当一些不那么中听的言语迎面而来,尤其是当这些言语是恶意中伤的谣言时,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坐得住了。“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前人的诗句告诉我们,喜欢传播别人的谣言,喜欢在别人背后非议,这本来就是人性里固有的一部分。

那么谣言为什么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纷扰呢?这是因为谣言多是出于恶意,又都以攻击、诋毁人为目的,这自然会让人感到愤怒,进而不是想要辩解就是想要报复,然而无论选择哪个,都会陷入传谣者的陷阱中,这便是人性。

禅也是要讲人性的。作为禅法大师,南怀瑾也不免遭受谣言的困扰。自20世纪60年代南怀瑾成名之后,关于他的谣言就开始产生,并伴随了他的后半生。对于这些闲言碎语,南怀瑾是如何看待的呢?

在一次采访中,南怀瑾大师曾表示,一些人对自己的批评是好事,矫枉过正的批评则是一种勉励,至于那些无中生有的中伤,则是任何稍有名气的人都不可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也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南怀瑾大师对于谣言的态度,正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的态度。学着把心放宽一点,把谣言当成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沙石荆棘,它们自然也就会随着人生的车轮渐渐远去了。而且我们要知道,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意思是不要让谣言进入自己的内心,自己不为谣言所动摇,那么身边的那些谣言自然而然就会消散。

相传在唐朝时,雁门有一位五峰禅师远近闻名。有一次行脚的途中,五峰禅师在河边救起了一个想要自尽的女人。见那女人身体虚弱且无家可归,禅师便将其带回到寺院中住了下来,让其调养。

谁知没多久,这件事被上香的香客们知道了,有些香客“舌头长”,便在背后传起闲话来。什么“这女人是五峰禅师养的老婆”“五峰禅师在外面不知有多少女人,这女人只是其中之一”“这女人其实是五峰禅师在妓院里的相好”,传来传去,连五峰禅师和这女人的“孩子”都被传出来了。

面对传言,寺庙里的其他和尚很是不安,他们怕因为这女人扰乱了寺庙的名声,便找到五峰禅师,试探着想让他出面解释一下。面对大家的好意,五峰禅师却憨然一笑说:“女人?什么女人?我心中无女人,即便身边有女人,那又与我何干呢?”

五峰禅师这话自然表明了他的态度,而此后大家也再不提让五峰禅师解释或者把那女人赶走的事情了。结果没多久,那女人自己就走了,半个月之后,从远方来了一大队人马,是那女人的婆家前来感谢五峰禅师对那女人的救命之恩的,谣言自此不攻自破了。

谣言之所以让人烦恼,就是因为它无形,而无形也就使得我们无法应对,无论你是暴跳如雷也好,是出面解释也罢,都无助于平息谣言。而正确的做法就只能是像五峰禅师那样“任凭风浪起,安坐钓鱼船”,无论谣言如何传播,就当它没有一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让它扰乱自己的生活,这样用不了多久,谣言自然就会散去了。

谣言如同细菌,虽然无孔不入但对于抵抗力强的人却起不了任何作用。谣言杀伤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修养和气度。对于一个修养好气度大淡定的人来说,即便无数次听到关于自己的谣言,也绝对不会为之动气。面对谣言,他会深吸一口气,然后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要知道,别人有说话的自由,而我们也有不听别人说话的自由。一个人只要自己行得正,对自己有信心,那么就应该超然一些,根本没有必要为暂时的误解和别人恶意的歪曲而烦恼惆怅,因为事实与真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浮出水面。

那些还在为身边的闲言碎语所苦恼的读者,请你们记住,解决谣言的方法不是消灭谣言,而是放宽自己的心。

当然,我们所说的宽心面对谣言并非就任由谣言蔓延下去,而是在谣言中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忍住内心冲动的情绪,有的时候面对有些谣言,解释是不可避免的。但即便是解释,也应该首先做到情绪稳定。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明明是面对诋毁却很可能因为冲动而难以辩白,而一个心宽的人,则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无心无罪,糊涂一场

我们总认为人生要活得明白,凡事越是分清是非对错就越好,然而有的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太过明白,才导致了困扰的诞生,此时,放弃明白选择糊涂,反而会让我们少去很多纷扰。

江畔,船夫正费力地从码头把船支开,船上坐着一位乘客,不住地催促船夫,因此船夫只好碾过泥沙。碰巧此时有一位居士和一位禅师从江边经过,他们看到了这一情景。

居士问禅师道:“请问禅师,刚才船夫将船推入江时从泥沙中碾过,想来这泥沙中必定有无数河蚌,船夫这一碾,不知多少河蚌成了船下冤灵,但若没有那客人的催促,船夫便可以从容出杆,倒也不至于碾过泥沙,那请问禅师,这河蚌之死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呢?”

“既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夫的罪过。”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居士不解地问道:“乘客和船夫都没有罪过,那么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两眼圆睁,大声道:“是你的罪过!”

禅法慈悲,河蚌死于船底自然是一场罪过,然而船夫为了生活赚钱,乘客为了事务要船夫快快开车,河蚌又天性生于泥沙中,这是谁的罪过呢?

佛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这位居士却黑白分明,非要论个谁对谁错,这就难怪禅师要毫不客气地呵斥他“这是你的罪过”。

因此,南怀瑾大师教导我们,人应该糊涂一点,只有糊涂一点,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这纷纷扰扰的喧嚣、尔虞我诈的争斗;才能超功利,拔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宁静之心,待人宽容为上,处世从容自如。

看看上面的故事,再想想我们的亲身经历,有谁曾经以和那居士一样为荣,又有谁在无是无非之间选择糊涂呢?

糊涂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有了糊涂,人就不会为外物所累,世间纷扰也就将化为无形,人生毫无纷扰,那又怎么会不快乐呢?

对于糊涂,南怀瑾大师曾专门写过一篇名为《人到底是聪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呢》的文章,在文章中,南怀瑾这样写道:

大家知道清朝有一个名士叫郑板桥,他就常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内心要绝对聪明,外边要假装糊涂。尤其是家庭夫妇之间,彼此有点不到的事,要装作没有看见。这就是由聪明转入糊涂,这也是最高的修养。

郑板桥接着又说:“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个福报并不是指信宗教、做点好事或求来生享福的福报,而是为了自己一生心境上平安的福报。玩神通、玩聪明的人,结局都不太好,就是因为他们不能由聪明转入糊涂。

由此可见,大师对于有意的糊涂是比较支持的,只是我们很多普通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凡事总喜欢讨个明白,这可就让人生陷入无以复加的纷扰当中了。

某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做文员,一天下班之后去餐厅吃饭,一不小心看到了让自己惊讶的一幕:自己已婚的女上司和同部门的男同事卿卿我我地从包间里走出来,从两人脸上的神情看和情侣没有任何区别。

看到这一幕,她淡定不下来了,因为她生平最痛恨的就是在外面乱搞婚外情。第二天一上班她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公司和她最要好的一个姐姐,还说了很多讽刺上司的话。但她没想到的是,这位姐姐是公司里有名的“大喇叭”,经过对方添油加醋的传播,没过多久公司上上下下就都知道了这位女上司的不雅之事。

从此以后,上司对她怀恨在心,动不动就给她“穿小鞋”,总是故意刁难她,最终她不得不黯然离开公司另谋他处去了。

人生中,类似这样的错误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人总会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认为把事情看透、看明白,甚至于窥探到一些秘密总是好的,殊不知当一切都看清楚了,烦恼也就应运而生了。

老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众人都以聪明自我标榜,唯独我却喜欢迷迷糊糊;众人待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从不追究别人的过失。这不就是一种装糊涂的人生姿态吗?

正因为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成熟的人是绝不会以精明自诩的,他们懂得人性的根本就是不愿意被人看透,那么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尽量表现得糊涂一点,这才是内心精明的表现。

南怀瑾大师告诉我们要糊涂,是为了让我们减少烦恼;而我们提倡要糊涂待人,则是为了让自己更受欢迎,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顺利。然而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糊涂与精明之间,前者更应该发于行而后者更应该存于心,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

同类推荐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准确、优美、流畅,带你读懂原著,走近真实的尼采——天才、狂人、世纪末孤独的漂泊者、20世纪最走红的哲学家。天才的命运是一再被误解和一再被重新发现。尼采是属于年轻人的,愿你们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在本书中,尼采开创性地提出日神和酒神二元艺术冲动学说,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就是涩泽荣一的《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系涩泽荣一讲演与言论集,汇集了其一生学习《论语》的体会与经营企业的经验,集中表达了儒家的经营理念与儒商的处世之道。书中作者倡导的“《论语》加算盘”,伦理道德与工商经济的统一的经营模式,颠覆了鄙视金钱利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义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现代儒商根本精神基础,对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涵盖了中国人处世哲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能读透这一本书,那么便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够让自己在这纷繁多变的世界里从多个方面感悟、体谅、修行,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简洁、有效的创新思维技巧,帮你迅速突破事业的瓶颈,提升竞争力。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改变思考的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你仍被“标准答案”束缚吗?你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思维”吗?你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了吗?你准备好“灵感笔记本”了吗?停下无目的的忙碌吧!你需要的是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为大脑腾出空间整理思绪,保留真正重要的想法。
  • 沉思录(英文版)

    沉思录(英文版)

    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是古罗马帝国“五贤王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储君,他7岁入学于罗马的萨利圣学院,17岁成为罗马的执政官,凡所修习无不精专,为同辈之首。作为帝王,他夙兴夜寐,励精图治,虽统治期间战争不断,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国库空虚,他却战无不胜,武功赫赫,承袭先人余烈,尽力守成,防止腐化。作为哲学家,他致力于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三大门类中的伦理学,在鞍马劳顿中写下《沉思录》,被称为“帝王哲学家”、“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的哲学家”。在《沉思录》中,奥勒留并无意将自己打造成一位哲学家,写下一部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整部书只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是自然的本性与沉思的理性之间的对话,是行动之后的反刍再思考,是作者内省的辑录,是这位古罗马皇帝对人类生存、价值指向、道德原则、善恶荣辱、苦乐祸福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热门推荐
  • 灵妹妹出山记

    灵妹妹出山记

    程文在一次野外旅游中,意外认识了一个女孩,在相处的过程中,程文发现这个女孩很特别,会种很多好吃的蔬菜水果也就算了,看你一眼就知道你得了什么病,摸你一下就能让你的疼痛感消失!还说能看到很远地方发生的事情???拥有很多特异功能也就算了,最喜欢讲很多奇奇怪怪的道理,而程文这种又胆小,又颓废,又很丧的人竟然在她的教导下逆袭成了人生赢家!超治愈小说,人生宝典,赶快收了它!
  • 引力主宰

    引力主宰

    林氏家族是凌光大陆的霸主,拥有着不属于元素范畴内的独特能力,引力!因霸主的位置让众多势力围攻,也因独特的能力让黑暗势力勾起贪婪,林氏家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本文讲述林氏家族族长之子林磐隐藏身份进入学院学习,而后闯荡大陆,见识各种忍心算计,也结识众多魔法能力各异的朋友,走上复仇之路,重现林氏家族往日的巅峰。
  • 重生之医女有毒

    重生之医女有毒

    前世,她痴情错付,被渣男渣女骗的团团转。毁了自己不说,还害得家族破灭。一朝重生,她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的傻女人。一手银针活死人肉白骨,誓要将前世害她之人诛尽,护家人平安。…全温都的人都知道,洛心瞳是整个洛家的掌中宝。父母宠着,一群兄长护着,洛家的择婿标准更是严苛的要命。上门提亲的通通被各种理由拒绝,打包扔了回去。直到有一天……“老爷,八小姐跟人跑了…”“是谁绑架了我的宝贝闺女?”“不不不,是八小姐追着人家跑…”“放肆!我女儿看上他那是他的福气,居然敢跑?立马给我把腿打断了拖回来。”“……”(这是一个重生复仇,跟女儿奴老爹,哥哥们斗智斗勇的故事)
  • 血剑

    血剑

    他是杀人狂魔,被江湖人称血剑剑魔,但是他却善良无比。他身负着门派使命,但是却能笑看江湖,游戏人间;他身兼顶级暗杀剑法与轻功,杀人无数,但是却没误伤一名旁人。他只手拿着血剑,独步于江湖中……
  • 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尽力还原经济学的本来面貌,剔除了经济学中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函数和定理法则,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揭示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您在轻松的阅读中,真正掌握这门会使您的人生更加幸福的学问。全书共分12篇,以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骨架,以古今中外的经济学现象为血肉,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专业和领域,囊括了国内最新、最经典的经济学概念,生动而又严谨地阐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经济学热门话题,可以说是一部经济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 大盐商

    大盐商

    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初的一天,守慧奉父亲之命,回到歙县老家接妹妹和母亲上扬州。芝芝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到里屋问母亲:“妈,三哥真的要接我上扬州吗?”
  • 半路新娘,捡个豪门老公

    半路新娘,捡个豪门老公

    披着最华丽的嫁衣,在去婚礼的路上,她被新郎推下婚车。她是S市的第一名媛,出嫁当天,也成了第一弃妇。“小姐,需要载你一程吗?”她狼狈至极,他恰好路过,这是他对她的第一句话。“既然你想嫁,我想娶,不如,趁着今天黄道吉日,我们结婚?”车行半个小时,恰好路过民政局,这是他对她的第二句话。于是,一面之缘,两语之分,她披着嫁衣跟一个陌生人照了结婚照,领了结婚证。自此,陷入他的宠婚蜜爱中。被人推进江水,他奋不顾身将她救上来,她问,“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替她裹上大衣,他回,“你是我的妻。”五个字,言简意赅,却同时,更深情不悔。遇上他,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嫁给他,是她这辈子最美的决定。
  • 在轮下(黑塞作品10)

    在轮下(黑塞作品10)

    《在轮下》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当代德国文学界得奖最多的抒情诗人黑塞的杰作。黑塞运用淳朴与含蓄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主角汉斯·吉本拉德少年时期的生活、青春期的迷惑、神学校的教育与家庭背景。这是黑塞亲身血泪的经历,也正是黑塞自己的画像。书中充满着田园乡土的气味,对于心灵的危机与归宿的寻求有着传神纤细的刻画。这是一位孤独的流浪者所奏出的优美的人生之歌。是一部以描写学生的悲剧,刻画青春期陷于迷惑的新文学作品。此书问世后,一时洛阳纸贵,迄今仍为文学名著中的畅销书。
  • 民国枭雄杜月笙

    民国枭雄杜月笙

    本书主要描写杜月笙的生平事迹,提到杜月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清末民初。由于清廷当局的无能、软弱和妥协,使得全中国被外国殖民统治者侵犯和蹂躏。举国上下官商勾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百姓俨然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的大城市中,繁华璀璨依旧的首属上海了,堪称商业军事重镇的上海滩成了冒险家的天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滩,潜伏着光怪陆离、千差百异的危险信号,满足了那些冒险家对于刺激和挑战的追寻和需求。上海滩从来没有平静过,相较于黄浦江的风平浪静而言,更是具有浓烈的角逐厮杀气息。
  • 敢于打开心灵之门(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敢于打开心灵之门(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