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03700000003

第3章 教与学

人类社会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两个字:教与学。

人人都是教育者。教师专职教育学生,当然是教育者。其他人呢,就不是教育者么?非也。父母能不教育子女么?领导能不教育下级么?官能不教民么?师傅能不教育徒弟么?任何人,只要活在世上,都回避不了教育的责任。

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其他人呢,可以不学习么?非也。农民需要学习,工人也需要学习,商人同样需要学习,士兵需要学习,当官也需要学习,甚至与生俱来的人的本能,譬如吃饭,也需要学习。虽然人生下来就知道要吃东西,这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但是,吃什么、怎样吃,就需要学习。总之,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要学习,而且,学习是没完没了的,没有终点。民间有句俗语,叫做“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

(一)无与伦比的教育家

孔子的一生,除了短暂的从政,绝大多数的岁月都是从事教育事业,不仅在教育理论上有重大的贡献,而且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所谓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除了写了记述孔子的《孔子世家》一章,还写了《仲尼弟子列传》一章,专门记述孔子的学生,可见孔子的教育事业的影响之大。虽然后来在崇尚洋学的热潮中,我们大喊“打倒孔家店”,给孔子加了很多罪名,将孔子定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指责孔子的学说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对孔子大加挞伐,然而,孔子并没有被批倒,孔子的学说仍然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孔子的学说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为孔子的学说不是属于一个阶级的,也不是为哪一个政治集团服务的,而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那些企图否定孔子的言行,不过是“蚍蜉撼树”而已,虽然也大哄大闹一阵,终究要烟消云散的。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前无古人,后也暂无来者。

1.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私人办学的第一人,在孔子之前,教育都由官府办,官府为了培养为自己服务的人才,办起了官学,能够入学的人,都是贵族子弟,普通百姓,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受教育是贵族所特有的权利。私人兴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自孔子以后,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就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局面。历朝历代,都有官府办学和民间办学两种形式,而官府办的学校,往往设置各种清规戒律,将很多人排斥在学校之外,私学则不然,它没有固定模式,没有任何清规戒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只要能给孩子文化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办学。于是产生了书院、学堂、私塾、家塾等多种形式,给很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有句名言,叫作:“有教无类”,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所谓“有教无类”,意思是任何人,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是富豪还是乞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今天,这句话并无惊人之处,而在当时,教育是贵族阶层享有的特权,说这句话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对当时等级制度的挑战,是要冒风险的。幸而,当时正值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虽然森严,但思想意识的统治并不严,百家争鸣风气很浓,各种学说可以自由发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说,虽然有悖于当时的等级制度,却没有遭到人身迫害,此事若是发生在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这样的思想统治时期,孔子必将遭到杀身之祸。

孔子不仅创立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而且是其实践者。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脩者,脯也,肉干,十条肉干为一束。古人相见以礼,束脩是当时最薄的礼物。孔子的意思是说,凡是能以束脩来拜见要求从师的人,也就是说,只要诚心诚意来求教的人,我都愿意教他,后人将“束脩”理解为学费,是曲解了孔子的话。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雍字仲弓。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

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

仲弓是孔子的学生,其父是“贱人”,可能是从事一种被人们瞧不起的低贱的职业,但是,孔子仍然收仲弓为学生,并且从仲弓的实际表现中认定,“仲弓为有德行”。还认为仲弓能担大任,“可使南面”,即负责治理一个诸侯国。当时,可能有人不同意孔子的看法,认为仲弓出身贱微,不能担大任,所以孔子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说,虽然仲弓的父亲是贱人,但是仲弓有才有德,我们怎么能不用他呢?在两千多年前,在还处于严格的等级制度的社会里,孔子能提出不论家庭出身,不管父母是哪一类人,只问人的德和才,用人“唯德唯才”的观点,这实在是了不起的。

孔子的私人办学,也就是民间办学,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他的“有教无类”的理念,也是一个划时代的学说。在两千年前,他的一个创举,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理念,为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子孙,打开了受教育的大门,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今天,中华民族的璀璨辉煌的文化,为世界多民族所崇尚,孔子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应当为万世所敬仰,用什么形容词都不足以表达他的伟大。

2.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十分强调因材施教,不仅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天赋,而且连受教育者的性格、心理素质、出身、性别等都涵盖在内。

在《论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孔子学生,字由;冉有,孔子学生,字求;公西华,孔子学生,字赤。兼人,好勇过人。用今天的话说:有一次,子路请教孔子:“凡事听明白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明白就去做呢?”然而,在子路之后,冉有请教孔子:“听明白了就马上去做吗?”孔子回答冉有说:“听明白了当然马上就去做。”在一旁听着的公西华,大惑不解,他事后问孔子:“为什么子路问老师听明白了是否马上就做,您说‘有父兄在怎么能马上就做呢?’而冉有问老师同一个问题,您对冉有却说:当然马上行动。为什么两个人问同一个问题,您的回答却截然相反呢?”孔子对公西华解释说:“冉有胆子小,做事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大胆去干;而子路大胆好勇,所以我要约束他,使他学会谨慎从事。”在这里,孔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学生,要注意学生的性格上的差异,对不同性格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人的天赋差异很大,接受能力必然差别也很大。天赋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养成的,对天赋不同的人,施教也应不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论语》中记载: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中人:天赋平平,智力中等的人。

上:指高深的学问。

孔子的意思是:对于那些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而对于那些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是不可以讲授高深学问的,因为他们接受不了。孔子在这里告诫我们:对天赋不同的人,要实施以不同的教育,不能对所有的人不分天赋高下,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强行要所有人都掌握深奥的知识,这是行不通的。人类社会的实际也确实如此。人们的天赋不仅有高低之差别,而且各有其特点。有的人形象思维发达,对形象的东西接受很快,想象力丰富,这类人有艺术天赋,让他们从事文学艺术,必然能取得成果,而让他们去研究数学、物理,那就行不通了。而另一类人,逻辑思维发达,哲理性的东西容易接受,善于理解抽象的推理,这类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必然能取得成果,而让他们搞艺术,那就行不通了。不仅如此,在人类社会中,人人都读书,但是,对读书的态度却大有差别,有的人喜欢读书,有的人对读书很厌倦,但是对技能技巧性的事物却特别有兴趣。这类人,在学校可能是差生,而走上社会很可能是个远近闻名的能人。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就会造就出各种类型的杰出人才。

孔子认为人的气质和人的性别有关。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小人”,就是他所说的“中人以下”的人,即气质、天赋都平平的人,在孔子看来,这类人不仅天赋“中下”,而且心地狭窄。孔子把所有的女人都划归“中人以下”的人,显然是不对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孔子轻视妇女,这是误解。孔子是竭力提倡孝道的人,他也是女人所生,怎么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歧视女人呢?他只是对女子的看法不全面而已。孔子所言“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是说难以教养,而不是说不可以教养。对女子的教养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能“近之”,也不能“远之”,而要方式方法恰到好处,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养效果,这也是因材施教。

3.教育原则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有着十分明确的观念,他重视知识教育,但更重视品德教育,他认为一个人,即使知识再丰富,学富五车,能力再强,本事再大,如果没有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没有什么义思了。据《论语》中记载: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周公:周代的贤臣,治国能手。骄:骄傲。吝:吝啬,贪。

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大才,像周公那样有学问,有能力,但是,如果他很骄傲,看不起人,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而且很贪吝,自私自利,见钱眼开,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即使还有什么优点,那也不值得一提了。

在《论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冉求“为季氏宰”,在孔子的弟子中,冉求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踏上社会,当上了季氏之宰,季氏家族领地之广,势力之大,在当时的鲁国中,是数一数二的,求当上季氏宰,在孔子弟子中,属于地位比较高的人了。当时季氏富可敌国,而求为了讨好主子,仍然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膏民脂,“为了聚敛而附益之”,增加人民的疾苦,孔子知道了很恼火,愤然地说:“(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号召其他弟子,对冉求“鸣鼓而攻之”。可见在孔子的理念里,德重于才,若是才干差一点,孔子可以容纳,而德不良,孔子是决不能容忍的。

孔子很重视实践,他认为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必须在实践中能派上用处,一定要学以致用,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作为炫耀自己的本钱,津津乐道于“学富五车”,以大学问家自居。孔子认为,学习书本知识再多,讲起来头头是道,而不能用于实践,则等于不学。孔子对其弟子们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为?”(《论语》)

诗三百:即《诗经》;不达:通达,在这里指不能在实践中运用;专对:独立对答。孔子的意思是:你能将三百多篇的《诗经》倒背如流,但是,叫你处理政事,你都不会运用,叫你出使外国,你却不能独立地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不能胜任。既然这样,你的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不仅在教育学生时这么说,而且在行动上做出表率,他带着弟子们从鲁国出发,先后跑了很多国家,实地考察了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文化、军事、民情、礼俗、经济等诸方面情况,一面实地考察,同时将考察的东西和弟子们一道研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正是这种实地考察和研究,使孔子及其弟子们学问大增,因此,就有很多诸侯国的国君问政于孔子,或邀请孔子。

在人类文明史上,像孔子这样的人有几个?带着弟子们,长途跋涉,忍饥受冻,历尽艰险,以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垂范后世,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崇敬。不仅如此,孔子的学说还为国外其他民族所尊崇,特别是亚洲很多国家民族,都接受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并在接受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孔子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不仅主张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还竭力提倡走出课堂,向社会学习。《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论语》)

樊迟是孔子的学生,他提出要学种庄稼,孔子对他说,我不会种庄稼,你要学种庄稼,就跟老农学;樊迟又提出要学种菜,孔子对他说,我不会种菜,你要学种菜,就去跟菜农学。孔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三人者,三个人当中,除了“我”,还有二人,一个是“善者”,另一个是“不善者”,在这里,孔子在教导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向所有的人学习。学习“善者”,师从“善者”,这一点是谁也不会反对的,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对“不善者”呢?难道还要向“不善者”学坏么?当然不是。但是,孔子认为,可以将“不善者”作为一面镜子,以“不善者”身上的缺点错误来对照自己,从而改之。用现代话说就是以“不善者”作为反面教材,以引起警戒。

4.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学成效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学生。一个不爱自己学生的教师,是决然教不好学生的。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身的潜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灵感,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不看学生的实际状况,不管学生懂不懂,只顾将知识往学生脑子里塞,结果学生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教学效果必然很差。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是服务,就要讲究方式方法,就要考虑效果。孔子是很讲究教育方法的,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心情不安,在这里是指因苦思苦想而弄不明白的不安之态;悱: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说出来。隅:角落。

孔子说:教育学生,不到学生百思不解时,不要给他讲授,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困境时,不要启发他。教师讲了一个例子,他不能由此触类旁通,想出三个问题,那就不给他再讲新的东西。

孔子在这里讲的就是启发式教育。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考起来,如果学生想不明白而又迫切希望想明白,即进入“愤”的状态,这时教师再讲解,学生一点就透了,教学效果当然好。

孔子认为:在学生还没有理解所学知识,而有表达的欲望,却又表达不出来,为表达不出来而感到苦恼时,也就是“悱”的状态,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效果定然很好,如果没有到“悱”的状态,教师就不必代劳。

“不愤不启”和“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吻合,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否则,剃头挑子一头热,效果会大打折扣。一个好老师,在讲课时,决不可总是板着脸照本宣科,而是注意深入浅出,语言幽默风趣,让听课的学生兴趣盎然。

孔子还教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问题,学生要是真的懂了,就应该能联想出三个相关的问题,否则,就没有真正弄懂,就不要教下去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孔子不仅有启发式教学的理论,而且在他的教学实践中,是运用启发式的大师。他的弟子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循循然:有次序地,有步骤地;诱:诱导,引诱。颜渊说:“老师有步骤地、有次序地诱导我们,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用礼法来约束我们,规范我们的行为。老师施教的魅力,使我们不知不觉地跟着他的思路走,沿着他指引的道路前进。即使我们想中途停止也不可能,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老师施教的奥妙。”

循循善诱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教师要教好学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循循善诱,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何单位的领导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单位,就要善于教育下级,教育自己身边的人,只有通过循循善诱,经过长时期的耐心的教育,才能创建成一支过硬的队伍,共同去创造辉煌。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造就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这一方。教师如果能真诚的爱学生,尊重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定然会尊重教师,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会形成。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任意训斥学生,或是用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体罚学生,师生关系必然对立,师生对立,怎么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

从前有过一段时期,人们对“师道尊严”大加批判,把“师道尊严”理解为压制学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所谓“师道尊严”是指教师在学生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如果失去尊严,如何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不受学生尊重的教师,怎么能教育学生呢?怎样维护教师的尊严?不能靠压力,也不能完全靠纪律约束,而要靠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教师要时时想到自己是教师,是教育人的人,应该有教师的风范,不仅要有文化、有学问,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文雅的举止。这样,教师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也就维护了自己的师道尊严。

孔子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当仁不让”这句成语,人人都懂,人人都会说,但是,这句成语出自何处?因何而来?原意是什么?很少有人去探求过。其实,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孔子的意思是,在仁德面前,就是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能相让,也要坚持自己的意见。换言之,当自己的意见和老师的意见相矛盾时,如果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就要坚持,不能迁就老师。在孔子看来,老师和学生应该平等相处。

孔子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公开向学生认错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武城:鲁国的小城,子游当时担任武城宰。子游:孔子的学生,字偃。

这个故事用今天的话说:有一次,孔子领着几个弟子来到武城,听到了弹琴和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里用得上宰牛的刀?”言下之意,在武城这样的小地方,何须弦歌这样的雅乐。子游听后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君子学道就有了仁爱之心,小百姓学道就懂得听话。”言下之意,武城虽小,何以不需雅乐?孔子立即意识到自己失言,说道:“弟子们,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是开玩笑。”孔子面对弟子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孔子对学生贯彻“平等待人”的原则,彼此真诚相待。有一次,孔子对弟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可见孔子对弟子们是从不隐晦什么的。

在孔子的学生中,颜回与子贡二人天赋比较高。在众弟子中难免会有所议论,认为他二人会相互攀比,孔子担心他二人相互嫉妒,有一次,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子贡回答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而知二。”孔子当即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孔子见子贡自认不及颜回,很为满意,说:“你是不及颜回,我和你一样,天赋不及颜回。”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师生,也是兄弟,达到无话不说的程度。有一次,孔子至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妻子南子,是个大美人,有淫乱的坏名声,但是卫灵公很喜欢她,她对卫国的政事有左右的能力,因此孔子去拜见南子。子路对此很不满,怀疑孔子垂涎南子的美色。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孔子对其学生子路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不妥的事,天打雷劈!”老师对学生发誓,可见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

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关系,不仅平等如兄弟,而且情同父子。

作为老师教育学生,都是为了让学生增长才干,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颜回的品德和才干最为孔子所赏识,孔子不止一次地当众赞扬颜回。对颜回的品质,他赞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遗憾的是,孔子的最优秀的学生颜回,也许是由于学习太劳累,也许是因为生活太苦,只活了三十岁就死了。孔子十分悲伤,在《论语》中记载: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论语》)

颜回死了,孔子嚎啕大哭,连声呼喊:“唉!老天要我的命呀!是老天要我的命呀!”可见孔子动情之深,师生感情之浓。颜回去世很久,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其惜才之情溢于言表。

孔子有个学生叫冉雍,字仲弓,心地宽厚,品德优良,而且有才干,孔子评价他:“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即可担任处理诸侯国的大事。但是,仲弓的父亲出身微贱,而且有恶行,在一般人看来,像仲弓这样的人是不可以担大任居高位的。孔子为其力辩,他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用今天的话说,耕牛生下来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牛角长得很端正,人们虽然想不用它作祭品,山川之神会舍弃吗?在这里,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杰出的才干,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应该得到重用。仲弓后来为季氏宰。在两千多年前的等级社会里,孔子能具有这样的观念,实在是很了不起的。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存在着长处和短处,而且长处与短处会相互转化。老实是优点,但是过分的老实就显得无能。民间有句俗话,叫“老实是无用的别名”,就是此意。聪明是长处,但是,自恃聪明而不努力学习,甚至自以为是,聪明就会变成短处。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善于辞令本是长处,但是,若自恃能言善辩,不好好读书学习,不干实事,到处夸夸其谈,自以为是,必然为人所轻视。孔子有个学生叫端木赐,字子贡,就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平日常常因“利口巧辩”,被孔子批评斥责。但是,孔子并未完全否定子贡的能言善辩,而且认为这是一种才干,后来发生一件事,使子贡这一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齐国贵族田常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决定率兵伐鲁,孔子知道了,对弟子们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以莫出?”(《论语》)他要弟子去却齐救鲁,勇敢而有武功的子路要去,孔子不同意,子张和子夏也报名要去,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试探地对孔子说:“我去行吗?”孔子立即同意。子贡凭借他聪明的头脑和能言善辩的口才,游说齐、赵、吴、晋的国君。结果,不仅阻止了齐伐鲁,而且使当时整个政治形势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充分表现了孔子的知人善任。

孔子不仅关心弟子们的文化品德教育,还关心弟子们的生活,甚至还关心弟子们的婚姻家庭。

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生了恶疾,不能与人接触,孔子来看他,从口伸进手去,握着伯牛的手,哀伤地说:“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论语》)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字子长,蒙冤被囚禁,在一般人眼中,不论其是否有罪,只要坐过牢,总要被歧视,但是,孔子却说:“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论语》)孔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孔子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子长的自尊,用心可谓良苦。

弟子南宫适,字子容。有一次他问孔子:“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意思是说,后羿这个人,善于射箭,纵横天下,但是却被其徒寒浞杀了,奡是天生神力,能在陆地上推船行,但最终为少康所杀,而禹却默默无闻地终年忙于治理洪水,稷则安安心心地忙于培育庄稼,两人并无特殊才能,却被民众拥戴为君。这是什么原因?孔子知道子容的提问是设问,他自己已有答案,即是:以仁德服人,则天下人服;以武力服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和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孔子不再回答,子容走后,孔子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者哉若人?”孔子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子容。

作为一个教师,孔子不仅对教学工作极端认真负责,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而且对学生极其爱护,关怀备至,确实令人敬佩,从中可以看到孔子伟大的人格。但是,近百年来,人们把封建教育制度下所产生的各种弊端,诸如不尊重学生,压制学生,禁锢学生思路,摧残学生心灵等,都归罪于孔子,不停地批判孔子,要“砸烂孔家店”。今天,如果我们认真读《论语》,认真地了解孔子教育学生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批判不符合孔子的实际的,是冤枉了孔子。

(三)人生永恒的快乐

地球上的人类,无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或是黑种人,总之,只要是人,无不希望生活在快乐之中。

什么事才能使人终身快乐呢?

是发财致富么?一个穷困的人,无时无刻不想得到财富,使自己富起来,当他获得第一桶金的时候,他会快乐得跳起来,然而,这种快乐也只是一阵子,随着第二桶金、第三桶金、第四桶金的获得,他的求财欲在不断地增长,这种贪欲的膨胀,会使他苦恼,而获得财富所带来的喜悦却愈来愈减弱,最终他会觉得财富再多,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是为官作宦么?高官厚禄,权势显赫,确实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尤其是对亲属和家族,更是欢乐之极。但是,一个人在做官之前,不仅要学习为官的本领,而且学习为官之术,为了做官,时时刻刻都要看上司的脸色,为了迎合上司,不得不忍辱受屈,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哪里还有快乐可言。一旦做了官,既怕对头的暗算,又怕同僚的妒忌,更怕于不经意之时,得罪了上司,怕这怕那,前怕狼,后怕虎,整日提心吊胆,有何快乐可言!

是美色么?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若是能得到心仪已久的绝色女子,无疑会带来极大的快乐,然而,若是一味地追求美色,随着第二、第三、第四个美女的获得,最终如历史上的帝王那样,成百上千的美女充实于宫,若是淫乐无度,不仅得不到快乐,甚至还会丧身,历史上的短命皇帝,无不与此有关。更何况,成百上千的美女,成日成夜地围着你转,你自会感到厌倦,乃至索然无味,哪来快乐可言?

万贯家财,高官厚禄,如云的美女,都不能使人终身快乐,那么,人生的终身的快乐究竟是什么呢?什么事才能使人永远乐此不疲呢?

对这个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中华文化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孔子于两千多年前,已给我们作出答案,那就是:学习。

《论语》的第一章第一句即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学习,并把学到的东西进行复习或付诸实践,从而掌握一种新的知识,那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习”,含义甚广。

当然,首先是向书本学习,即我们通常讲的“读书”。孔子主张读书,不但要会读,能记,会写,还要思考,反复验证,并且要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反复印证,真正理解书中的含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并产生新的知识,即我们通常说的“创见”,一个人若是获得创见,当然会很兴奋,无疑是件快乐的事。

其次是向人学习,向自己的父兄学习,向师友学习,向所有认识的人学习。也许有人会说,人有好人和坏人之分,难道坏人也值得我们学习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坏人接近就会受坏的影响,怎么还要向坏人学习呢?这个问题,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在这里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三人”除了我,还剩下二人,二人中一个是好人,另一个则是坏人。我们可以从好人身上学习好的品德,好的思想,好的风格,用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这无疑是正确的;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要将其作为一面镜子,用他人的错误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改正,这也是一种学习。再说,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只要学其长处,避其短处,学习其好的一面,警惕其坏的一面,我们就从中提高了。一个人如果能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他对比自己强的人不会嫉妒,对比自己差的人也不会轻视,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不就是快乐么?

再次是向社会学,向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学。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即要将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时时刻刻将其放到社会实践中去,和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反复演练,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并由此产生新的知识。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要人们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学习,把已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提高。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则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都在提高,并且不断地收获新的知识。

人的本性是喜新厌旧。人的生命里,只有不断地产生新的东西,才会不断地产生快乐,否则,即使是最好最美的事物,若是反反复复地出现,也会令人厌倦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的那样: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那么,什么事才能不断产生新的东西呢?财富只能增长,少到多而已,不能产生新的东西;官位可以升级,由小官升大官,权力增加而已,但不能产生新的东西;美女么,也只能是数量上的增加,但还是美女,并不能产生新的东西。只有学习,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新的认知,掌握新的知识,获得新的理念,使人产生收获的喜悦,创造的喜悦。

人的一生,由于不间断地学习,也就不停地获得新的认知,时时有新的发现,经常有新的创造,那种创新的喜悦也就会不断地出现。孔子在总结他一生的学习状况时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几句话中,一种成就感,一种收获的喜悦跃然纸上。

后人对这段话有所误解,认为这是孔子在总结人生从生到死的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这种理解错了。孔子明明说了“吾十五而志于学,……”是学习才能使“三十而立”,若不学习,三十也不能立,五十更不能知天命!孔子在这里所说“学习”,不单单是指读书,而是多方面的,包括向别人学、向社会学、向自然学,内容无疑是广博无边的。

孔子以“学而时习之”为快乐,以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为幸福,他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通过学习,掌握了新的知识,懂得了新的道理,掌握了某个真理,即使晚上就死了,也是值得的。同样,他对学习上的失误,会终身的遗憾。《论语》中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说这话的时候,可能已七十多岁,接近生命的终点,虽想学《易》已力所不能及,只好留下这句遗憾终身的话。

学习能使人增长知识,给人带来快乐,但是,学什么,怎样学却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让一个腿有残疾的人去学长跑,他能成功么?他会快乐吗?不!他不会快乐,只会痛苦。令半盲的人去绘画,令半聋的人学音乐,都不会快乐,只会痛苦。

(四)孔子论学习

孔子的一生就是在“以学为乐”中度过的。《论语》中记载: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里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对叶公说,孔子这个人呀,整日发愤读书,连吃饭都会忘记,若是读书有所心得,便会快乐得忘记忧愁,甚至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个老人了。

孔子将学习看成是人生之乐事,可见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和热爱之程度。孔子的门人当然最理解他们的老师,他们在编撰孔子言论时,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放在《论语》的第一章第一句。

那么,怎样学?学什么?这些问题孔子都有所论述。

1.学要习

孔子主张学就要“时习之”,就要经常复习、练习、实践,从而掌握学到的东西;如果学而不习,学过就忘了,那将一无所获。

一个人,当他打开一本新书开始读的时候,就犹如一个人走进一座藏有很多宝珠的山林,一路走来,时时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珍贵的珠宝,这些珠宝使这个人惊叹不已,他赞叹完这个宝贝,往前走一段,又赞叹另一个宝贝,边叹边走,走完了山林,他的赞叹也停了,他的两手仍是空空如也。一个人读书,如果不复习,不练习,不加以理解,也不记忆,就如那个进山探宝的人,见到很多宝贝,只是赞叹一番,什么也没取,空手而回,什么也没有学到。所以,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能学而不习,也不能偶尔习一次。

时习之,首先就是要经常习,反复习。如何习?首先要复习。所谓复习,就是反复地学。读书,如果一掠而过,走马观花,自以为懂了,其实并没有懂。人们津津乐道的“过目成诵”,其实,那仅仅是短暂的记忆,很快就会忘记,只能说明那个人记忆能力强,其实并无实际意义。至于“过目不忘”,同样,只是暂时的“不忘”,真正的见过一次就记住,而且永远记住,这样的人并不存在。除非他在“过目”之后,便在头脑中反复多次的认知,以加强记忆。那么这已经不是“过目不忘”,而是已经反复复习多次了,通过反复的学习,加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从而真正掌握了知识。

其次是实习,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并运用于实际,检验所学的知识是否切合实际,是否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在实际中运用的效果如何,我们通常讲的学以致用,也就是这个意思。孔子很重视学以致用,他认为,读了书,而不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等于不读。他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再次是演习。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譬如我们学习到某个知识,不仅懂了,记住了,而且在实际中运用被证明是正确的,按常规,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到此应该结束了。其实这还不够,因为他只知道正确的结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这个正确的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如果我们获得这个认知之后,再反过来问:这个认知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正确的结论是如何得来的?为此,我们再重新演习一遍或几遍,这样,我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演练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产生新的认知,获得新的知识。孔子对此十分重视,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要思

读书要动脑子,这句话谁都懂,谁都不会提出相反的意见。但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罔”通“惘”,意思是迷惑,精神恍惚。学习如果不动脑子,不仅学不到知识,而且还会使自己变得糊涂。

谁在学习的时候不动脑子?没有,没有一个人在学习时不动脑子。但是,同样是动了脑子,为什么有的人学习效果好,有的人却不好?譬如同坐一桌的两个学生,都是在同一个环境中听同一个老师讲课,但是成绩差异却很大。这当中的缘由,除了他们天赋可能有些差别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动脑得法不得法。有的人在听课时,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眼观老师的板书,耳听老师的讲话,心里想着讲的内容,将自己的全身融入到老师讲解中,这样的听课者,无疑效果极佳。而另一人,他也用心听,但是,当他听了几句,他觉得老师此刻将的是自己懂的,可以暂时不听,于是人在教室,心早飞了,当他的心再回来时,已过去了一刻钟,老师已讲到另外的问题,当他边听边翻书,好不容易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下课铃已响了。这样的听课者,你说他不动脑子,他会大叫冤枉,而且他智商也不低,甚至比那个专心听讲的人还高,但他就是学不好,原因在于他在学习时,虽然用心,却不能专注,三心二意,那肯定是不行的。

学习时用脑子,不仅要专注,还要讲究方法。如果只停留在专注上,那只能将所学的东西记住,只能知道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一定要将思维深入下去,将脑力用于逻辑推理、分析、归纳,进一步认识所学的东西。并将所学的东西,分门别类地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仓库,以备将来需要时使用。

孔子在讲“学而不思则罔”的同时,还说了“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只是空想而已,前景是很危险的。

3.学要实

曾经有位名人说:“知识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所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老老实实。”这种认识,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告诫过他的弟子。《论语》中记载: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老老实实地承认不懂,这样老老实实的态度,“是知也”,是聪明的。不懂装懂,不仅害人,也害了自己,尤其名人,不懂装懂,危害更大。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但是,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懂,决不东扯西拉糊弄人。他的学生樊迟学种田,请教孔子怎样种庄稼,孔子老老实实地说:“吾不如老农”。请教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圃”。

要学到知识,就要切切实实地学,不能走马观花,一知半解,不能自以为是,耍小聪明。有人说孔子那么有学问,是因为他特别聪明,是天生的奇才,孔子不赞成,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并不是天生的聪明,什么都懂,我是喜欢古文化,努力学习才有学问的。

同类推荐
  • 余华作品全集(共13册)

    余华作品全集(共13册)

    本套装收入了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13部经典代表作品。
  • 大家小书:给少男少女

    大家小书:给少男少女

    《给少男少女》中所收的文章是1944年李霁野到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前后为同学做的六次演讲,被誉为是“亲切坦白的教育”,围绕读书与生活,爱的艺术,大自然的乐趣等话题娓娓道来,对年轻人的身心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开启心智,启发智慧,并对生活自然抱有温暖热爱之心,作者知识渊博,人生体验丰富,思路流畅活泼,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 见证光荣

    见证光荣

    2012年5月3日,中国,北京,地坛体育馆门前。上午8点,写有“神华集团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的巨幅红色背景板,赫然矗立,高高的台阶铺着鲜艳的红地毯,耀眼而夺目。那天的天空格外湛蓝,太阳闪着金色的光芒,一大早就把体育馆妆点得出奇的艳丽,似乎老天也知道,神华集团,作为世界煤炭最大的经销商,作为中国能源企业的超级“航母”,今天,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表彰典礼,天公也给足了面子……这是神华集团成立以来,为劳动模范、先进集体首次举行如此盛大的表彰典礼。
  • 跳来跳去你跳的出生活吗

    跳来跳去你跳的出生活吗

    本书收录了吕麦女士精心创作短篇散文,文字清新犹如心灵鸡汤,滋养读者的身心,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
  • 最后一个贝勒

    最后一个贝勒

    长篇抗战小说《最后一个贝勒》讲述了抗日战争中,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三个贵族青年在战争中的际遇和情感冲突,题材独特,史料翔实,振聋发聩,是作者于川根据自己的父母在抗战中的真实经历所创作的一部半纪传体长篇小说!于瑞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卢沟桥事变”暴发后,报国心切的瑞年返回天津,参加了国军部队,几经周折,最终投效于范筑先将军的麾下,屡立战功。在此其间,他接触到一些共产党人,也开始了和女大学生淑娟的恋情。范筑先将军殉国后,瑞年和淑娟几经周折,终于投身于八路军中,但受到他初恋女友,日本间谍宇垣琴音和乳娘之子郑宝仲的牵连,他又被迫离开前线部队,到八路军冀南军区“觉醒联盟”担任翻译工作。
热门推荐
  • 报告老婆:沐少请求转正

    报告老婆:沐少请求转正

    丈夫和闺蜜背板的事情,安静一直以为只出现在电视剧里!可现实中,她不仅遇到了,还被渣男渣女联手赶出了家门?无处可归的安静,一夜宿醉,和一个连面都没有见过的男人有了关联?男人替她报仇,给她宠爱,但是她却迟迟不给那男人正牌身份。“报告老婆,我请求转正?”某男穿着某部队的作战服,声音洪亮的报告。“实习期态度不端正,不予以批准!”安静把头一偏,高傲的开口。“报告老婆,你确定是我的态度不够端正?”某男笑的坏坏的,明明还相隔几米的人,转眼之间已经来到了身侧……
  • 女帝在上

    女帝在上

    一次算计,她从执政女君成了军中女奴,洗衣做饭兼暖床,不但要与一群小人斗智斗勇拼智商,还要时时刻刻担心被某人饿狼扑食。遇上一个在智商和体力都碾压自己的人,某女不满拍桌子:“于东川而言,我可是大事。”某男沉吟半刻,一脸认真的点头:“好巧,我就是干大事的人。”她杀伐果断,震慑朝堂,身处逆境却能忍辱负重前行。“我能屈能伸,吃苦受累于我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某男宽衣解带:“那你躺下摆好姿势,准备着受累吧。”“作甚?”“让你吃饭。”
  • 带着阿拉德闯异界

    带着阿拉德闯异界

    穿越到异界,好在还有系统相伴,不过,为毛我的金手指缩水了啊!陈杉发现,自己在拥有了系统之后,行走江湖,谁还没有几个马甲啊?作者君创建了一个书友群,大家感兴趣的加一下87625639
  • 重生之时代灵魂

    重生之时代灵魂

    爱因斯坦说:超越光速,时空穿越。霍金预言道:智能机器将是人类的“终结者”,同时宇宙中一定存在其它形式的生命体,而且极有可能,他们现在就在注视着我们。第九宇宙——蔚蓝星妖孽少年“童浩然”掌握外星科技传承,创办了一家名叫“华耀科技”的公司,开始了他的传奇之路。
  • 都市修仙大劫主

    都市修仙大劫主

    三百六十行,武道第一行!前世我未能成为武者,抱憾半生,卑微半生,受尽鄙夷,饱尝艰辛。这一世我以修仙之姿归来,武者于我如浮云!简单的说,这就是一个修仙高手回归都市,和地球各方武道强者坐下来好好讲道理的暖心故事,温暖指数满天星。书友群:643645128(都市修仙大劫主)
  • 穿越之逍遥少爷

    穿越之逍遥少爷

    一个公司高管来到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的世界,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汽车、甚至连马都是稀有东西。是的,他穿越了.........怼权贵算什么惹急了皇帝都敢揍........作诗对联抱歉不会,但照样把一干才子耍的团团转。且看叶云的不平凡人生...
  • 凶铃手机

    凶铃手机

    俗语都说,便宜莫贪。古语也有云:莫作亏心事,然而,我的职业,却是两者都要沾!所以,我倒血霉了。
  • 消失的第八个人

    消失的第八个人

    消失的昔日顶级女团,为何会沦为乞丐!这个组合到底曾经发生了什么?一场精心谋划已久的手术,竟然是另有人在引导,这个背后的人到底是谁?他(她)想要做什么?随着一步步揭开的谜团,白时觉得离真相越来越近,他却开始不安起来。
  • 专属独宠,少爷们的齐宠甜心

    专属独宠,少爷们的齐宠甜心

    被爸爸妈妈未来公公婆婆和姐姐下了圈套,直接被送到了竹马的怀里。
  • 敞开心扉

    敞开心扉

    人的心灵都是纯洁的、善良的、美丽的。在我们的内心之处都开有一扇小窗,小窗外有美好的未来,有的人没有发现这条充满前途的小窗,而在别处又“挖”了一条充满黑暗使你走向犯罪的小窗。这学期伊始,浙江省教育厅就大张旗鼓、郑重宣告正式为学生减负,许许多多心存顾忌怀疑的人都得到了省教育厅的承诺:这次是动真格的。全省上下掀起了一股为中小学生减负的高潮,省里开设了两路投诉热线,一路高中的,一路中小学的,说凡是被投诉的学校校长就难逃其责,要免职的,而且重点学校的,凡是违规都要摘除一切诸如名校之类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