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4800000004

第4章 玄学大盛的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特点十分鲜明,哲学主要表现方式为玄学,由于受到政治和经济的限制,当时的哲学以维护统治权力和身份等级为主导思想,用道家的思想来维护儒家的纲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唯心主义盛行,因而哲学上的唯物主义灭神论便与佛教的唯心主义之间产生了矛盾。

玄学大师王弼的“贵无”论

王弼,字辅嗣,生于226年,卒于249年,他曾与何晏一起创建了魏晋时期的新哲学和新经学。他的代表作有《周易注》《老子注》《周易略例》等。

两汉时期一直以儒家“名教”思想作为统治核心,可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后发现,儒家“名教”中的弊病渐渐显露出来。一直到汉代末期,王符、仲长统等人都对当时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农民起义恰恰是对当时政治思想最有力的批判。此时,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王弼用玄学的形式来论证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

王弼认为,汉朝的立法过于烦琐,很多东西趋于形式化,因此引起了民愤。一些主张礼义的人公开与人争名夺利,百姓之间的争斗也越来越多。一些假名节的人常常被冠以“忠信”之人的头衔。王弼提出如果太看重表面形式,则抓不住根本的东西,甚至还会对社会产生副作用。他所指出的“根本”的东西,是指先秦时期道家提出的“无为”,他认为“无为”才是礼义的根本,“名教”只有以“无为”作为根本才能发挥其作用。

王弼提倡做事要以“无为”的态度为根本,君王们如果看淡名利,那么老百姓就会受到感染,安心过朴素的生活。其实,王弼所主张的“无为”并不是让统治者无所事事,而是通过宣传“无为”来化解社会中的争斗与矛盾。

王弼的哲学中摒弃了烦琐的经学以及谶纬迷信,他不用荒诞的天人感应目的论作为理论依据,而是采用了思辨哲学来探讨宇宙本体的问题,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核心。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他所有的哲学体系也都是从这个方面来论证命题的。

王弼认为,任何东西都有一定的规定性,既是方的,就不能是圆的,是热的,就不能是凉的,所以万有本体就是无形无象的“无”。与王弼同样主张“以无为本”的玄学家何晏认为“无声”就是声音的根本,“无色”就是颜色的根本,每一种事物的根本都是“无”,所以万有的根本也是“无”。王弼和何晏认为的“无”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而是世间万物的无形无象的本体。他们认为正因为没有规定性的“无”,才证明了“有”的存在,促进了“有”的发展。“无”比“有”更加有根本,所以“无”才是万有的“宗主”。

王弼通过“无”和“有”的关系进行抽象分析,并且论证“以无为本”的命题,他认为“无”和“有”的关系是:“有”代表有形有象,“无”代表无形无象,有形有象的东西必须依靠无形无象的本体才能够存在。这便是他的本体论。

魏晋时期,玄学从“辩明析理”方面来探讨世界本原的问题。王弼认为,想要得到统率一切的事物,绝对不能将思想停留在具体物象上,所以他提出了“得意忘象”的理论。他还研究了关于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其中言指的是语言,象指的是物象,意则是代表事物的规律。

王弼认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可以表达物象,而物象可以包含义理,但是语言并不是物象,而物象也不是义理,所以想要得到物象必须抛开语言,而想要得到义理也必须抛开物象。他觉得,语言只是物象的工具,而物象也是义理的工具,因为只是工具而已,所以必须抛开物象才能得到义理。如果太过拘泥于物象的话,就会对义理的认识有所偏差,如果太拘泥于语言,对于物象的表达也会出现偏差。想要把握住义理,必须先忘掉物象才行,只有真正脱离了物象的限制,才能够真正了解事物的规律。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关于“英雄”的问题,他们认为“英雄”就是统治者,最高统治者被人视为“圣人”。任何时候的剥削阶级都会将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统治社会、教化世人的“英雄”,另一类是被“英雄”统治和教化的老百姓。魏晋时期的“月旦评”就是评价哪一类人更适合当统治者的。王弼在英雄史观的问题上,延续了刘劭的英雄史观。

王弼在著作当中习惯将“圣人”比作统治者,而不是“英雄”,他觉得社会当中统治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角。他认为“圣人”体无,所以适合当统治者,老百姓应该安分守己,这样才符合“道”的要求。他觉得“圣人”天生拥有超高的智慧,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根据“道”来治理国家。由于“道”是无形无象的,所以老百姓没有办法理解,圣人只能通过有形有象的东西来表达“道”。

嵇康与阮籍的社会批判意识

嵇康,字叔夜,生于223年,卒于262年,他以名教和自然关系作为政治思想的核心。何晏一直主张君主无为,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让他负责协助办理曹爽的案子,他原本想用彻查曹爽党羽来获免罪责,但最终还是被司马懿所杀。在他被杀之后,嵇康面临的政治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嵇康之所以没有被杀,是因为当时他的官位比较低微,可是他却是一个性格刚直的人,他不愿向司马氏低头,对于司马氏提出的礼教和禅让等问题,他也表示反对。

嵇康继承了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斗争的根源来自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嵇康所在的年代里,王弼和何晏所主张的“贵无”玄学中认为,万物“无”本体,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嵇康的思想由于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较深,所以他赞同道家思想中“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但是反对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思想,所以嵇康的世界观与老子和庄子不同,也与王弼和何晏有差异。

嵇康批判迷信传说,注重养生之道,他认为人能够成仙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养生却可以让人延年益寿。他指出,虽然穷人不能够纵欲,但是因为温饱得不到保障,所以不能长寿,而富人之间往往争权夺利,或者服用药物期望能够长生,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嵇康将服用药物延长寿命的做法视为服用毒药,这是因为魏晋时期人们为求长生而服用丹药而死的人比比皆是。

嵇康的认识论当中以自然认识问题为核心,他认为人们如果要对某些事情进行判断时,一定要先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的规律性。他觉得判断事物绝对不能依靠感性认识,应该利用理性来判断事物,这样才能够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如果只用古人的话作为依据来推断事物本质的话,那么将会进行永无休止的推论,最终也无法得出正确的认识。

在嵇康的认识论当中,还存在一定的辩证法因素,他将人的认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理知”,另一种是“目识”。他认为有些事物并不是有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快速认识它们,认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好像橡树和樟树一样,它们的外形十分相似,但是需要等到树木长到七年时才能够辨认它们究竟是橡树还是樟树。所以他认为,认识事物必须考虑事物的所有因素,不能主观和片面地认定一种事物。

阮籍,字嗣宗,生于210年,卒于263年,他曾担任步兵校尉,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阮步兵。阮籍在天地万物本原的问题上表示,天地生万物,而自然生天地,他认为自然囊括了一切,天地也在自然当中,所以说天地和自然其实并没有分别。

阮籍将天地之间万物生长和天气变化的问题看成是一种气的运动,所以他的自然观其实是一元论的唯物主义。他的理论当中也有关于“神”的问题,他认为“神”是天地万物生产的精神物质。虽然他提到了“神”的问题,但是他觉得万物变化并不是“神”主宰的,而是天地主宰的,所以他的自然观主要以唯物主义为主。他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与嵇康基本一致,他坚信远古一定有一个理想社会。

阮籍批判假仁假义,并且抨击循规蹈矩、喜欢追名逐利的君子,他觉得这些人的行为十分可笑。他厌恶阶级社会的残暴和伪善,崇尚“太素之朴”的社会,他认为只有那样的社会才没有暴君和恶吏,人们才能够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也表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郭象的“独化论”哲学

郭象,字子玄,生于252年,卒于312年,是西晋末年著名的哲学家,由于他在玄学方面造诣颇高,所以人们还称他为“王弼之亚”。他的代表作为《庄子注》,但是对于他的代表作,人们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剽窃向秀的,也有人提出他的论点与向秀有所不同。关于郭象是否剽窃了向秀的作品,直到今天也是专家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自生独化”说是郭象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反对王弼提出的本体论,并且相对提出了“无不能生有”以及“无不能为有”的命题。关于“有”的概念,他沿用了传统的用法,即“有”是指具体存在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无”。郭象认为,阴阳是两种气,也是具体存在的东西,自然则是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

郭象认为“无”其实就是零,而不是一种实体,所以“无”不能代表“有”。他觉得万有的初始阶段是没有物理之形的,所以不能将无形的东西视为有形,更不能说有形的东西是由“无”产生的。由此可见,他并不认同“无”是实体的观点,他觉得无不可能生有,更不可能是有。

郭象对于“有”和“无”的看法与王弼的看法截然不同,他主张无并不是消失状态,也不是本体,“无”只能说明天地万物是自生的,因此他提出了“自生”的命题。“独化”概念是他在“自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两层意思。首先,他认为天地万物无论是生成还是变化,都是自然形成的;其次,他觉得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变化都是独立的。

郭象对于“道”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以宇宙生成论以及本体论为出发点。他认为道是无,所以道不是宇宙的本体,更不是万物的本原。对于道的另外一种解释,郭象觉得道就是规律和规则的意思,世间万物的自生自灭都是道,所以道本身不是实体,而是一种法则或者属性。

郭象在对“道”理解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道不逃物”的理论,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道,任何道都要依赖于具体事物。如果道脱离了事物,那么就等于将道从事物中分离开了,这样一来,道也变成了无所谓的道了。郭象对于“道”的理解也对后人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郭象在谈“性”的时候,喜欢将“性”和“理”联系到一起。他认为“性”是事物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外力强加于事物之上的。“天性”就是自然之性,对于事物来说,“性”是必可不少的,而且不能够自由选择。而且他还强调“理”的必然性,也将“理”视为“命”。

此外,郭象还对生死的问题做出了解释,他用气来解释生与死,他认为形体的产生和死亡都是一气之化,他还将生死看成了“各自成体”的两件事情。他认为宇宙每天都在不断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变化当中。

郭象在变化观中以“彼我相因”和“无待而独化”为核心思想,他认为所有相反的事物之间,客观上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但是相反的事物之间也存在着互相支持的一面。另外,关于郭象的“无为”思想,也与老庄的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截然不同。他认为只要在本性范围内活动,就算作“无为”。

郭象所生活的时代里,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名教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如果注重名教,那么势必会对人性造成限制,如果不受名教限制,那么就等同于违反了名教。郭象为了调和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圣人”的观点。他所说的圣人是指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也是集名教与自然于一身的人,他指出名教就是自然。所以他提倡将名教与自然联合起来,圣人不用再脱离名教谈自然,只需要根据名教去做就可以符合自然。

追求神仙长生的葛洪

葛洪,字稚川,生于约281年,卒于341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他博览群书,是一个好学深思的人。葛洪追求神仙长生,这也是他的人生价值观。在魏晋时期,神仙长生思想十分盛行,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都对神仙长生有着不同的看法。虽然也有人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唱反调,但是这也足以说明魏晋时期神仙长生的影响力有多大。其实,否定神仙长生的观点,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人们以神仙不死作为反命题,反而将长生成仙的思想推到了社会上流,因而不同论调的人产生了矛盾,彼此不断争论。

人们之所以会追求神仙长生,是因为对生命有着强烈的渴望,在人的潜意识里,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人们感叹生命的短暂,流露出对生命的眷恋,这种说法也在很多汉末魏晋人中流传。葛洪主张修仙,他认为只有成仙才能够摆脱死亡。葛洪认为人力能够胜天,所以他乐观地觉得只要能够成仙,就可以脱离自然规律,不用面临死亡的恐惧,因而也导致了魏晋时期的人们提倡及时行乐和神仙长生,这两大社会风潮涵盖了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对生命意义的高度觉醒,也增加了人们对神仙不死的思想的信仰力度。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政治黑暗导致统治阶级出现了内讧现象,人们丝毫体会不到安全感,动荡不安的社会让人们更加惧怕死亡。士大夫们早已经过够了每天担惊受怕的日子,人们都渴望过闲云野鹤、轻松自在的生活,这也给神仙思想创造了传播的机会。葛洪的哲学就在这种社会思潮中萌芽,他对道家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他还站在神仙家的角度来批判庄子的生命观。其实,葛洪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批评老庄,但是另一方面他还引用和改造道家的思想范畴。由此可见,葛洪对道家思想采取了加工改造的方法,并用此作为自己的哲学原料。

葛洪其实并非是一个只求成仙的人,他所提出的理论中也有关于建功立业方面的内容。他追求精神解脱和肉体飞升,他希望实现儒道互补、仙圣双修的境界。为了化解仙与圣之间的矛盾,他将仙与圣之间的关系规定成道先儒后以及道本儒末。为什么他要将道放在儒的前面呢?这是因为他认为黄老的理论既可以治理社会,又能够长生,而且比尧舜周更加全面,所以道应该在儒的前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道本儒末呢?这是因为从“道”的角度来看,儒家只不过“治其末”而已,而黄老却抓住了根本,因而道本儒末的说法是成立的。葛洪认为,在道教和儒家的矛盾当中,道教是矛盾的主体,人应该以修仙为主,但是不能不管世事,必须像黄帝一样仙圣两全才行。

葛洪在给道儒做定位时,还将道儒之间的差异详细进行了说明。相比之下,道比儒更加优越,所以道被认定为“祖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虽然葛洪确立了道的地位,但是他并没有要抛弃儒家的意思,他没有否定儒家思想的价值,他只不过是将儒家思想的地位看作次要的而已。他认为,只有摆对了道儒的顺序,人才不会本末倒置,人生才不会出现错位的问题。

葛洪确定了道儒在人生中的价值后,又设法调和仙圣之间的矛盾,他对世人说:“仙圣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冲突,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合为一体。”为了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他还提出道儒兼用的思想。道儒合一就是他的理想人格,而他的人格榜样就是他的老师郑隐。道儒合一的思想还体现在葛洪的生命伦理观和政治思想上,这也体现出他对汉代道教的继承和发展。他的生命伦理观与汉代的道教哲学如出一辙,同样都是道儒结合的产物,他一面主张修长生之道,另一方面解决积善立功的问题。

积善立功中的“积”与数量有关。葛洪认为善积累得越多,升仙的地位将会越高。他觉得积善和除恶之间关系密切,只要做了一件恶事,那么之前的善事就等于白做。他认为虽然成仙与服用丹药有关,但是积善如果未满,即便服用了大量的丹药也毫无意义。如果不服用仙药,只做善事的话,即便不能够成仙也可以免去灾祸。葛洪所提倡的积善,渐渐地成了道教解决生命问题的关键。

葛洪的政治观与道教的哲学如出一辙,他主张身国同治,治理身体,人可以长寿;治理国家,天下可以太平。这也是他的人生境界。他认为治身的地位要先于治国,这也是俗人心理的表现,他觉得治身和治国也分轻重缓解,想要治国,必须先解决生命短暂的问题,所以治身要优于治国。由此可见,葛洪的哲学与他自己的境遇有关,他的人生价值观与他所处的年代的士大夫一样。他的人生观立足于道,却是由儒入道,他想要超越人生的困境,用自己的理想方式生活,这也是他的哲学内核。

佛教的流传与“六家七宗”

魏晋时期,随着玄学不断兴盛,佛教也逐渐走向了盛世。在当时,佛教般若学被视为主流佛教,在最初时,中土人士对于般若学的内容并不理解,僧人们为了能够让人们更加理解般若的义理,于是用与般若义理十分相近的老庄思想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是中山竺法雅提出的“格义”。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是独立的,由于佛教学者对于般若学中所提到的“空”的理解不同,所以逐渐形成了“六家七宗”,每一家对于“空”的理解都有所差异。

慧远,生于334年,卒于416年。13岁时,他便开始了游学生活,学习过老庄和六经。21岁时,他找到当时的佛教领袖道安,拜他为师,学习佛教。他与道安在一起25年,成了道安最喜爱的弟子。后来他又来到庐山居住,一住就是三十几年,他收徒讲经,成了有名的南方佛教领袖。

慧远所主张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以及中国的哲学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弘扬佛教经典,继承道安的遗志,组织人们译经,并且还亲自为译文写序,他的行为促进了毗昙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小乘禅法在我国南方的发展。

慧远还是一个十分善于交流的人,他喜欢与各界人士聚在一起广传佛教,这对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与当时社会上层的统治者关系密切,超脱的态度和超高的声望也让统治者对他尊重有加。他提出的“五时教判”被视为南方教判的核心,他为我国的佛教发展和形成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慧远的哲学理论大致有三方面。一方面是“法性”本体论。他认为只有超脱世俗,才能够真正地解脱。另一方面是关于因果报应论以及神不灭论。最后一方面,他提出了“佛儒合明论”。他提出佛教和儒家的出发点以及发挥的作用都有所差异,但是归根结底,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而且两者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慧远的佛教思想以般若学为中心,他在哲学问题上一直坚持“法性”本体论。自从佛教进入我国之后,对我国人民的传统宗教思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僧侣们将佛教说成了与封建社会崇尚的“长生”类似的宗教,用这种方法来传播佛教思想。慧远觉得这样宣传佛教思想是不正确的,所以他将佛教宣传的“长生”思想,改为“法性”说。

慧远主张的“法性”本体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佛教,他所提出的“法性”本体,实际上是为了论证佛教出家和出世的教义。他认为“法性”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涅槃”,人一旦进入了“涅槃”境界,就说明已经成佛。他还分别从“法性”“涅槃”“佛”的角度来说明佛教的本体。

慧远所主张的佛教思想,主要是教人不要对物质产生欲望,不要对生活提太高要求,更不要去观察现实和认识现实。他的佛教思想对当时的百姓起到了安抚作用,消除了百姓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慧远所提出的报应不仅仅是一世的说法,比现报更加有威慑力,而且重点是避免被人们检验证伪。慧远的佛教思想,推动了我国江南一带的佛教发展,也对我国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安,生于314年,卒于385年,他曾经拜佛图澄为师,是北方著名的佛教领袖。他所提出的“本无宗”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世界的本体是“无本”,另一方面是人必须认识“无”的本体,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解脱的境界。

道安认为般若学中的“空”,并不是指外界的万物和内心都是空的,而是指内心没有杂念,这样才不会对外物产生观想,所以他提出的“心无宗”的重点在于空心不空色。他所提出的“即色宗”中的“即色”是指存在于本体之中的去体认空,空是指色自身的属性。他所提出的观点,与般若学正宗对空的教义已经十分接近了。

僧肇,生于公元384年或374年,卒于公元414年,他是鸠摩罗什的弟子,有着“解空第一”的称号。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世间万物的根本性质是“自虚”,所以并不是真实的;可是世间万物又不会因为不真实而不存在,不真实其实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为了论证万物的“不真”,他还从缘起、名实以及不执着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证。

此外,僧肇还从般若观照的角度出发,去阐述“不真空”这一说法,他觉得般若的智慧同样可以观照不真,而且他认为“空”与“不真”其实是统一的。僧肇反对魏晋时期中土佛教中把“空”解释为分离色心,他觉得这种说法比较偏颇,所以他提出“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本体论,他纠正了魏晋时期中土佛教的割裂主客观,成功地将佛教般若学与玄学融合在一起,并且在抽象的思维中让它们达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

道生,生于355年,卒于434年,他是慧远的老师,他提倡“一阐提迦也可成佛”的思想,他认为即便是断了善根的人,也可以成佛,这种说法却遭到了当时人们的反驳,甚至有人将他的学说视为异端邪说。可是《大般涅槃经》传入我国之后,经书当中提到的“一阐提迦也可成佛”使之前备受质疑的道生一下子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

道生的“顿悟成佛之说”,对后来的华严宗以及禅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所提出的“善不受报”,是希望人们可以远离忘报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善,这是他独创的思想。独特的佛教思想,让他成了我国佛教史上的知名高僧。

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稳步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佛经传入我国,我国也相继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佛经的佛教学派,这也是我国佛教宗派的雏形。由于佛教发展迅速的关系,也让儒、释、道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南朝时期,佛教与儒和道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矛盾中心在于神灭神不灭以及夷夏观念问题。而在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以及北周武帝的反佛思想甚至还引出了灭佛事件。虽然说灭佛事件看上去是对佛教的一次沉重打击,可是恰恰因为这次灭佛事件,佛教的发展速度反而越来越快。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Ⅲ(第13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Ⅲ(第13卷)

    本卷是经典著作研究第III卷,收录关于经典作家巴黎公社时期以及其后的相关研究文章,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本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关于这一时期著作的相关卷次前言,第二部分是一般性的研究文章。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民族学笔记以及相关著作的研究文章单独成为本从书的第14卷,因而本卷不包含那些方面的研究文章。
  •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本书涉及“儒学的形态”和“儒学的开展”两大议题,清晰展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轨迹,即从“生活儒学”到“生生之学”。作者在思考儒学开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渐转入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而在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过程中,又发现了儒家“生生”理念。其认为,“生生”才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和源泉。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儒学积极健康发展的主张。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既高贵又渺小,人因思想而高贵,高贵到知道自己渺小和高贵。人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所以他是一根芦苇,但他因为会思考,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无穷,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神造天地,而天地不知,唯有人有知。人因会思考而高于万物,统率万物,高贵得如同世间的王。
  •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鬼谷子(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鬼谷子(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创意写作的兴起:“写你知道的”“客观的叙事”(1890—1960)

    创意写作的兴起:“写你知道的”“客观的叙事”(1890—1960)

    美苏冷战以苏联瓦解美国的胜利告终。美国之战胜苏联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创新。本书重点研究高等教育写作训练体系转变与文学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美国战后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史作为作为理解战后美国文学线索,解读创意写作的奥秘。来自于爱荷华写作工坊和斯坦福大学以及其他大量不断成长中的超过350个创意写作工坊的大量实例,汇成一部文学史巨著,让您开卷有益。
  • 我在仙界玩直播

    我在仙界玩直播

    悟空:小老弟,你这不行啊!来来来,给你三根救命猴毛,可不要丢了我的脸面。金道霖:多谢大圣打赏,下次一定要那妖怪好看。哮天犬:嘿嘿,小老弟,我家那小崽子就拜托了。金道霖满脸嫌弃:狗哥,不是我不帮你。害的我现在天天被养狗的小姐姐堵门要说法。哮天犬:嗯?这样吗?。诶,老弟这是二郎真君的九转玄功要不要了解一下。。。金道霖:嘿嘿,好说,以后你儿子就是我儿子,有什么事包在我身上哪吒:道哥,上次你那宝贝还有吗?再给我来俩。金道霖:擦,你还有脸和我要宝贝?上次的混天绫,你就给了半尺。哪吒:诶,哥,这次是风火轮哦!金道霖:嗯?这个吗。。。在这个灵气复的年代,金道霖意外加入了天庭直播间,从此畅游于众仙之间,修仙一时爽,一直修仙一直爽!我要走上仙路巅峰,成为那个屹立于仙路顶端的男人!
  • 锦绣田园:种个相公是王爷

    锦绣田园:种个相公是王爷

    重生了,年轻了,段锦绣猛地坐起来,她活着回来了!可惜一大家子都不让她省心,丈夫死的早,大儿子寡言,二儿子淡漠,三儿子荒唐,小女儿任性。更让她叹息不止的是奸猾的大儿媳和木讷的三儿媳。重来一世,她一定要把这个这个家经营的好好的,把一切危险因素彻底清除!拖家带口种田忙,手撕极品赚家业。众人皆知她锦娘直率泼辣,干脆伶俐,颜色姣好如春花,眼波一横街人倒。含辛茹苦拉扯一个家,锦娘最希望的就是一家人能长长久久,和和美美。这一世,一定得偿所愿。
  • 意象范畴的流变

    意象范畴的流变

    《意象范畴的流变》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以“意象”范畴为核心,以本体论为出发点,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意象”范畴形成的历史过程,从而对审美意象的建构及其主要特征作出系统的阐释,对与其相邻或相近的审美范畴也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可为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 异界之最强泰坦

    异界之最强泰坦

    林炎,一个外冷内热甚至于有些桀骜不驯的年轻人,由于世界末日,来到泰坦大陆,莫名其妙的成为泰坦之子,与骸骨议会、鲜血议会、光明议会三大神秘组织的对抗,绵绵无止的亡灵大军,与同为穿越者身份的雷赢之间的勾心斗角,神秘的泰坦领域奥杜尔,古神复苏带给整个泰坦大陆的威胁,面对这些无止尽的困难危险,林炎该何去何从,而冒险之旅也从此展开,且看林炎如何在这个混乱的世界,成就无上的荣耀,谱写一卷壮阔的征伐史诗,建立不朽的荣耀
  • 无心的爱人

    无心的爱人

    “逸,我会一辈子都待在你身边的!”为了报答他的恩情,注定了她一生被利用的一颗棋子为了能留在他身边,做尽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只为一个“情”字!“逸,我不要你爱我,只要让我留在你身边,什么都足够了!”为了报答他的恩情,她出卖了朋友只为一个“爱”字!“逸,我曾经许下的诺言,能不能驳回?只求你放我一条生路...”恩情,还清了;爱,随着恨意一点一滴的消失了;孩子,在你无情的危杀下,最终离我们而去...那么,我还能用一颗心去爱你吗?当熊熊的恨意燃烧着你的理智时,我的心随着孩子的流掉,对你的爱一点一滴的消失...恩,清了!缘,已尽了!心,已经死了!那么,死了的心,你还要吗?究竟,这一切的恩怨情仇到何时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破碎的心,又怎么能得到痊愈?
  • 三国之袁氏天下

    三国之袁氏天下

    终于突破了两百四十万字,关于袁绍的书籍写到这里,真心不容易。请大家多多支持,人品保证,绝不太监,大家可以放心收藏!离五百万字,还有不少的路程要走,大大会继续努力!PS:由于大大是新手菜鸟,文笔稚嫩,前期写的真心不好。请观看此书的粉丝们,直接从VIP章节开始看吧,从这里开始文笔还算是不错。实在不行就从最新一卷开始读吧,这一卷写的还算是成熟。大大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请大家多多理解,多多支持。兄弟姐妹们的支持,就是大大前进的不竭动力!袁氏联盟:QQ群716402136欢迎大家加入!
  • 悦生随抄

    悦生随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笙歌满华之樱梦校恋

    笙歌满华之樱梦校恋

    冥冥之中,他们相遇于那“樱花梦境”,似梦似幻......笙歌一梦,歌咏年华,昭华遇卿,唯梦初恋。当他们爱到生处之时,命运又会让他们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