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0000000008

第8章 他的声音背离了自己的时代——伊萨克·巴别尔

伊萨克·巴别尔,笔名巴布埃尔·基墨尔·柳托夫,1884年7月13日生于俄罗斯海港城市敖德萨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这个身份是巴别尔一生的至关重要,对犹太身份的认同与疏离,构成了巴别尔小说的最大魅力,或者说在骑兵军任战地记者的经历,使得他的小说不仅仅是泛人道主义的东西,而是在非人的境遇下,更为广阔地写到了“大写的人”:自由的创作,个性的表达,人作为人的尊严。参加苏波战争的巴别尔后来写出了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骑兵军》,1930年的版本曾经在七天内销完,而巴别尔也成为二十年代苏联文学最耀眼的新星。

这位二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小说家于1939年被捕,罪名是“从事反苏维埃的阴谋恐怖活动”,次年1月27日被枪决。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早在他的小说里多次出现过。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版长达二十年之久。直到五十年代平反后重新出版,西方逐渐开始认识这位小说家——认识到他其实是一位早逝的短篇小说大师。而中文版的巴别尔,除了孙越、傅仲选译本外,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戴骢译本的《骑兵军》,今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王若行译本的《骑兵军日记》。

一切都有待挖掘,即使一生的作品长度只有那么长;因为文学的品质无关长短,只在于容量,只在于巴别尔笔下“美好而狂暴的世界”的能量。

短篇小说集《骑兵军》第一篇是巴别尔的自传,和他的小说一样短,但仍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写来自高尔基的巨大影响。对于这位苏联文坛祭酒,巴别尔的尊敬与感激是明显的:

“他教会了我不少极为重要的东西,后来的事态表明,我的两三篇青年习作还可以过得去,不过是侥幸而已,我在文学上不可能有出息,于是阿历克赛·马克西姆维奇打发我到人间去。这一去就是七年……”

如果你记性还不太坏,一定记得类似的场景与句子曾经出现在高尔基的小说里,《童年》里被流放的革命者不就是这样说的吗?《在人间》开门见山第一句不就是“我来到人间”这样一句话吗?再远一点,一生都津津乐道于作家轶事和写作经验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回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时写道:“那时候我的书本知识多于生活,而不是生活多于书本知识。我必须用生活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我在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便完全放下了写作(达十年之久),在俄罗斯各地流浪,经常更换职业,同各色各样的人交往……”

这种种私人经验与其说是方法论上的偶然巧合,不如说是文学史上动人的传统,尤其是当汇集到巴别尔身上时,“我来到人间”这五个字更显出超越作品的魅力。1920年,二十六岁的巴别尔参加了对波兰作战的骑兵军,这位戴着眼镜,稍微谢顶的战地记者化名柳托夫,他参加的红色骑兵军,乃是由哥萨克组成的骑兵军,哥萨克有慷慨豪气的一面,但更有俄罗斯历史上由来已久的排犹情绪。这是另外一群哥萨克呵,不同于你在《静静的顿河》里看到的种田的格里高利们。战争中的哥萨克身上的兽性随时发飙,战败城市的犹太家庭遭遇一一尽收巴别尔眼底,他亲眼看到一个年轻的哥萨克将白发苍苍的犹太老人夹在腋下,兵不血刃地割杀。他化名柳托夫,可以瞒过哥萨克,但是瞒不了他自己,犹太身份煎熬战争中的巴别尔。

不能不提巴别尔那篇《我的第一只鹅》。可以想见,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巴别尔,无论是从文弱的外表还是内心世界,都和尚武草根的哥萨克们完全是两路人。布琼尼元帅的士兵们也这样看,刚到骑兵军第六师报到的柳托夫因为眼镜就受到师长的嘲笑,怀疑他是否与骑兵军合得来。果然,那些骑兵军甚至要赶他走。他看到房东老太太和院子里的鹅,他一脚踩碎鹅头,用军刀挑起鹅,高叫老太太给他做熟。那群哥萨克里有人说:“这个小伙子还行……”

甚至可以抒情地为巴别尔注上一笔:踩碎鹅头的同时,柳托夫心里有某种东西也被踩碎了。这种被接纳的仪式让柳托夫背离了自己,背离得实在太厉害了,以至于写这篇小说的巴别尔都充满了疼痛感。在巴别尔所有的《骑兵军》篇章里,只有这篇《我的第一只鹅》写尽了巴别尔全部的痛苦全部的委屈全部的绝望和作为正常人在非常环境下的艰难困境。

受苦受难的俄罗斯人,这时给出“我来到人间”的真实含义,那也许就是受苦,而俄罗斯文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我记得经过好几年之后再与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重逢与他的戏剧重逢时的惊讶,与《在人间》重逢时的百感交集——一切泛政治化的东西逐渐剥离,文学显现出它自身的价值。巴别尔的小说往往长驱直入,往往可怕——不仅是战争,他的细节描写,用流亡西方的俄国文学史家马克·斯洛宁的评论说,具有虐待狂和诲淫的倾向,令人不忍卒读。即使我们全然不谈《骑兵军》,来看看巴别尔其他的小说,比如他写看妓女接客的青年,摔断了腿,可是他还是恬不知耻地又爬上梯子偷看——这是个了不起的故事,而很显然,在这个故事身上生活的包容性感知性,和所有《骑兵军》里故事一样,当帕乌斯托夫斯基骄傲地说“迟早我是要开始写作的,但是我之开始写作,绝不是因为我以此为任务”时,作为读者,我们可能不大能因为一个犹太人投身哥萨克骑兵军而有多佩服,但会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担待而折服。

所以,有魅力的真正让人喜欢的小说日益稀少,而技术含量高的小说正在盛行,佩服,但难以喜欢。

在巴别尔的日记里读到以下片断,我觉得不喜爱他的小说是不可能的——

“与犹太人交谈。我的生养之地。他们以为我是俄罗斯人,而我的灵魂正在敞开。我们坐在高高的河岸上,安宁弥漫,身后的轻声叹息。我要去保护乌切尼克。我告诉他,我的母亲是犹太人,往事,白教堂,拉比。”

《骑兵军》出版之后的一件大事是骑兵军的统帅布琼尼元帅向巴别尔发难,指责他的小说完全污蔑骑兵军,说巴别尔写的不是骑兵军而是匪帮。当时有名望的批评家沃隆斯基和有着崇高地位的高尔基都替巴别尔出面反驳,但是也不能阻止布琼尼元帅像被揭了伤疤一样再次痛骂巴别尔。

巴别尔1920年参加骑兵军的日记2002年由Yale NB出版社出版,在这本残存的日记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柳托夫和哥萨克们的故事,而是巴别尔的日常生活。巴别尔更加真实,也看得出他笔下的骑兵军故事何其真实。可惜,这已经不能用来反驳布琼尼元帅了。从1939年被捕之后,巴别尔成为苏联文学史上一位失踪者。导致他被清洗不仅仅是因为布琼尼元帅的批判,但从他的日记可以管窥的是,日记忠实地纪录了现实,更纪录了巴别尔的立场。当这个犹太人目睹“布琼尼军队的劫掠故事,恐怖和灾难”时,他不能在自己的小说里倾诉“我想到波兰文化、显克微支、女人、大帝国。我们出生得晚,如今讲究的是阶级意识”,更不能倾诉自己对波兰帝国古老文化的仰慕。

巴别尔是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人,这并非因为他孤僻。马克·斯洛宁将他列为二十年代的浪漫主义本身就充满悲剧性(或者二十年代的浪漫主义就是悲剧),很快巴别尔就消失了。而在此之前,他的创作已经跟苏维埃现实脱节,他既不能像爱伦堡那样写与时俱进的小说,也没有爱伦堡那样好的运气。他在骑兵军里遭遇的咒骂,最具杀伤力的是千里马的主人说的:“我从骨子里看透了你……你巴望活在世上太太平平,没一个敌人……你用吃奶的力气朝着这方面去做——千万不要有敌人……”在文字上认识盛名时期的巴别尔,我总觉得即使他名声如日中天,境遇和他当年在骑兵军里是一样的,都一样的尴尬,像局外人,并且挫败感挥之不去。而很显然,吸引人、或者说巴别尔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这种挫败感。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巴别尔不是卡夫卡所说的一生默默无闻、被喧嚣的时代所掩盖的人,但是显然他被掩盖得足够久,而且是任何时代的钢筋水泥都掩盖不了的,就像里斯本的幽灵人物佩索阿,就像在盗版碟里看到的前苏联电影大师们。

附记:

作为俄罗斯白银时代重要诗歌流派、阿克梅派诗人的奥西普·曼德施塔姆,也是在三十年代的大清洗中死去的,和巴别尔仿佛,他没有具体的死亡时间和地点。最近读诗人妻子娜杰日达所撰写的《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其中有关于巴别尔的细节。在曼德施塔姆夫妇沦落到苏联克格勃之手,深切体会到这个机构的危险之后,娜杰日达发现巴别尔却和克格勃的一些高层保持来往,不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而是出于“认识”。这在娜杰日达看来,巴别尔太天真了。这则亲历者的材料,大致可以提供这位优秀的短篇小说家(现在称为短篇小说大师也不为过)的另外一面。甚至可以合理推测出他的失踪。前不久又重读了这几部书,巴别尔小说中呈现出来的世界的残忍与弱者的命运,依然是我理解的主要部分;假如娜杰日达所见到的属实,那么巴别尔的涉身犯险,他是弱者中的弱者,也是强者中的强者。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文学大作

    哥伦比亚现代文学精品,巴西现代文学精品,墨西哥现代文学精品,拿大现代文学精品,美国现代文学精品等美洲地区国家现代文化大作。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 以经典的名义

    以经典的名义

    因为名著是时间深处的精神土壤,它记述的是人类的典型形状、典型情感,是人性不断提升的基础和平台,是人性从兽性中脱颖而出的见证和坐标。所以,阅读的过程,为的是寻找来路,理性地找到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命脉,从而不蹈“覆辙”,不费虚功,节省精神追求的人生成本,更好地进行新的思想建构。换言之,名著是时间汰去泡沫之后的结晶,它摆脱了种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催眠”作用,提供的是人性的本质和精神的纯粹,它足可以信任。从这个起点出发,再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思考去言说的时候,会减少妄断、谬议、乖论与陈词,增加了写作者的贡献值。
  • 戴望舒诗文选

    戴望舒诗文选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魏尔伦的译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引起轰动,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本书为作者的代表作.
  • 世事如烟

    世事如烟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在1986-1998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命中注定》《两个人的历史》《难逃劫数》《世事如烟》共8篇。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提起唐诗,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在唐诗里,你会看到秀美的河山,你会闻到清新的花香,你会听到离人的哀怨……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的唐诗选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以“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来选择诗文,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没有入选,如《石壕吏》、《卖炭翁》等等。为了惠顾广大读者,我们继承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精华,又参照多种唐诗编本,精选出了三百首唐诗,编成了这本唐诗大全集。目的在于为中学生、大学生、社会青年以及爱好唐诗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读物,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做出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

    过了河,父亲再一次告诫我,说不管师傅问什么,都要顺着他,知道吗?我点点头。父亲蹲下来给我整了整衣衫,我的对襟短衫是母亲两个月前就做好的,为了让我穿上去看起来老成一些,还特地选了藏青色。直到今天离开家时,母亲才把新衣服给我换上。衣服上身后,父亲不满意,蹙着眉说还是没盖住那股子嫩臭味儿。看起来藏青色的短衫并没有拉长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日子。毕竟我才十一岁,这个年龄不比衣服,过过水就能缩短或抻长的。
  • 战神之醉红颜

    战神之醉红颜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纪委书记2

    纪委书记2

    南江省金碧辉煌的城市背后,隐藏着一群肆无忌惮的蛀虫,它们攫取钱财,为非作歹,祸害百姓,所过之处,到处千疮百孔。李思文,狮子县纪委书记;于清风,北川市纪委书记;徐建国,南江省纪委书记;三名纪委书记联合公检法等六大部门,在县市省三条线上,掀起了一场‘灭虫行动’。让他们措手不及的是,反扑来的如此迅猛而激烈。弃卒保帅、栽赃暗杀,撕下伪装面具的‘蛀虫’们,这一刻成为一群可怕的暴徒。不上一条船,就见阎罗王。是高抬贵手,还是决不手软的零容忍!一线厮杀、内线交锋、高层博弈,当纪委书记们走上这条悬空钢丝,就意味着狭路相逢勇者胜。每一次交锋都是一场人性道德良知的考验,个中滋味五味杂陈,只有真正的纪检人员才能体会。
  • 青山依旧在:明清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青山依旧在:明清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婚谋已久,此情难就

    婚谋已久,此情难就

    [爱难缠,情难就]我被渣男继妹陷害,走投无路时遇到陆璟言。他一片热忱执念帮我,而我心高气傲作玩笑听。后来世事无常,我们结婚、相爱、误会、分开,在这场名为爱情的狩猎里两败俱伤。再见面,他情难自控,拥我入怀:“冉冉,我不敢再失去你。”我冷静自持,云淡风轻:“陆总,你认错人了。”我在孤独的时光里曾爱他入尘埃,可当真相无情撕裂,我歇斯底里,溃败而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方快车谋杀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

    11月10日,《东方快车谋杀案》时隔43年再度被搬上大银幕,肯尼思·布拉纳、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 、朱迪·丹奇、约翰尼·德普等众多顶级演员出演。1974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奖,英国女王出席该片首映礼。本书以1932年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林白之子绑架案”为蓝本,淋漓极致展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群像的深厚功力。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了一项委托,要搭乘辛普朗号东方快车回国。奇怪的是,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选在那一夜出行,这列铺位一向宽裕的豪华列车竟然一票难求。幸好他遇到了好友、国际客车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这才挤上了车。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辛普朗号停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死在了他的包厢里,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厢的门却是反锁的。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却似乎更加扑朔迷离,大侦探波洛想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 坠落的距离

    坠落的距离

    集一身宠爱的公主,被伤的遍体鳞伤,她会原谅他吗?
  • 你是我忘不掉的那个人

    你是我忘不掉的那个人

    一辈子很长,总会让你等到一个爱她(他)胜过爱自己的人;一辈子很短,很幸运能让我在有生之年遇见你。我想陪你白头偕老,却只能将你从我身边推开;我爱你,所以愿意包容你的一切,包括你和他之间的故事!原本觉得我的一生会是悲伤可怜的,你们却用爱把我变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我变得贪婪,变得谁都不愿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