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2400000007

第7章 论王弼对《老子》自然观的超越(2)

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的“道”(法“自然”之“道”)具有一种超现实的,甚至是超出想象力的力量,人力是无法与之抗争的。因此,在《老子》中,对于“道”存在着一种敬畏甚至惶恐的心理。[59]这里明显表露出一种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的色彩。

于是,“顺自然”是人们最聪明的对待世界的态度和办法,即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强调的是,在对《老子》的“自然”概念的解释中,人们常常又把它和“无为”概念相混淆。例如,车载说:“老子书提出‘自然’一辞,在各方面加以运用,从来没有把它看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是运用自然一语,说明莫知其然而然的不加人为任其自然的状态,仅为老子全书中心思想‘无为’一语的写状而已”,“老子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见解,说明万物是在无为自然的状态中生长的”。[60]应该说,除了“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中的“自然”有无为而治的意思外,其他几处的“自然”,与“无为”还是有区别的。魏源曾把“自然”解释为个人的处世手段,把“无为”解释为君主的南面之术。(见《老子本义·论老子》,《诸子集成》)很显然,这种说法也不全面,只能备为一说。从字面的意义上看,我们可以说,“自然”主要是指事物的一种本来、天然的状况,“无为”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当然,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从这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老子》中,“自然”与“无为”之间,确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它们与“道”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关系。

由此可见,自然无为的态度和办法,在这个意义上当然是消极的。这里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道”(“自然”)的力量太强大了,远远超过了人类的能力和力量,人类无法与之抗拒、抗争。所以,顺应自然之中含有敬畏和无可奈何之意。而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与自然运行的法则是一样的:“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八十一章)因此,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运行法则,也不能进行抗争,只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三十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老子》由此得出无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出“无为而治”、以退为进的政治学术思想和顺应自然、见素抱朴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所以,《老子》中的“自然”,不仅仅只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它还带有对自然的原始崇拜的意味。“道法自然”也不仅仅只是顺其自然,还带有对自然力量无可奈何的认可,而不是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这种自然“是强调不受干扰、悠游自得的意思”[61]。在对自然具有敬畏的观念时,“优游自得”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只有参照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完整理解《老子》中“自然”和“无为”思想的真正意义。“无为”的观念,可以说是《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反映了《老子》的深刻思想和卓越智慧。因此,我并不否认“无为”的积极意义。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无为”的观念,实质上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无能为力的消极含义。因此,不管以后历代对于《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有何不同(比如汉代初期的黄老之学,与后来一般道家对于《老子》“无为”的理解,应该是有很大的不同),在《老子》本来的“无为”思想中,应该具有这两方面的含义。我想,指出这一点并不掩盖《老子》的重要价值,相反,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思想的真正意义,对之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老子》的这种自然观念,在王弼的哲学中,发生了本质的转换。钱穆曾经说王弼:“其说以道为自然,以天地为自然,以至理为自然,以物性为自然,此皆老子本书所未有也。然则虽谓道家思想之盛言自然,其事确立于王弼,亦不过甚矣。”[62]这段话,很概要地说明了王弼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自然观。从逻辑上说,王弼全新自然观的建立,也是从对《老子》宇宙论的解构开始的。所以,我们也从王弼对于《老子》的“道”与“无”的阐释说起。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十四章)这里的“道”和“无”是什么关系呢?陈鼓应说:“‘无’、‘有’是指称‘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63]我们知道,《老子》的“道”是宇宙产生的本源,也可以说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虽然《老子》说“道”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但《老子》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只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很明显看出,“道”在这里被表述为一种“物”。[64]而且,“道”本身还处在一种运动之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当然,《老子》对这个“道”“不知其名”,不过,我们不能排除“道”是一种“物”。如果说《老子》的“无”,是一个逻辑前设,那么,“道”则不能说没有实体性的含义。可见,我们不能否认在《老子》的思想中,具有一种在宇宙万物生成之前,有一个实体性的“道”存在的观念。[65]

从王弼对于《老子》关于宇宙万物的产生的说法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得到他的宇宙生成论思想。王弼说: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66]

王弼的宇宙观认为,“无”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源,自然万物由“无”而来。“道”就是指万物产生于“无形无名”,如此而已。那么,“无”是什么?王弼《老子指略》云: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67]

可以看出,王弼的“无”,就是这种“无形无名者”。这里的“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提供了对他的“有生于无”思想的最好的解释。王弼的“无”,明显没有实体的含义。它就是“无形无名者”。这说明,在王弼的宇宙论中,万物生成之前,并不存在一个实体性的宇宙本源或最高本体。宇宙本源和最高本体,对于王弼来说,是一种逻辑前设,而非实体。所以,“道”实质上也就是“无”,与“无”是一回事,不是独立存在的事物:

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68]

可以看出,王弼在解释《老子》的“有生于无”的宇宙论时,将他的具有实体意义之“道”,转化为一种非实体性的,只有逻辑抽象意义的“无”。《老子》中所创生万物的道的神秘性,在王弼的哲学中已经消失。这正如钱穆所说:“老子之意,似主天地之间,实先有此较可常者,乃演化出一切不可常者。而王弼之说老子,乃主天地万物以无为体,以无为始,又必重归于无。此实失老子书之真意。”[69]这种“失真”在我们看来正是哲学的发展。宇宙的本源和本体是“无”,但这个“无”是“无形无名”、“无不通,无不由”的“无”。这可以说是王弼与《老子》宇宙论的一个根本不同。

这样,王弼对于《老子》中一些关于“道”的实体性描述,进行了本质的转换。比如说,对于《老子》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王弼注曰“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70]。在王弼的解释中,万物生成之前的那个“物”消失了,代之以“混然不可得而知”的主观认知的描述。宇宙本源“物”的“混成”,变成了万物生成过程的“混成”。而《老子》“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被王弼用来说明后天之物:“故其为物也则混成”。可见,与其说这里是王弼解老,倒不如说是他借题发挥,阐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很显然,人们一眼就会见出王弼与《老子》之间的区别。[71]

从根本上来说,宇宙不存在一个实体性的最高本体,没有一个超自然的主宰,万物的生成、发展,才能真正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我们在王弼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的自然观念中,不存在对于自然力的崇拜和敬畏的心理,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而然”。根据这一观点,王弼对《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说法,作了他自己的解说: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瞻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72]

这里表现了一种人在大自然面前的镇静与自信,与《老子》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具有鲜明的不同。

没有一种超自然的主宰,那么,万物生存的根据和理由是什么?在王弼看来,“天地任自然”,自然万物都有自己本身的存在理由,而不需依赖于一种外在的事物或力量作为根据,也不受一种超现实力量的主宰。王弼认定事物的生成、发展,是根据其自身的目的,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进行的。他的观念中的“自然”即是对事物本身内在必然性的肯定。他说: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73]

王弼把宇宙万物之中的一种秩序或规律,称之为事物之“理”。这个“理”,也就是“道”。王弼还说:“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74]“所由”即“道”、“理”。故牟宗三称:“此言道之自然义,亦可谓由‘自然’规定道。”[75]

汤用彤先生认为:“自然一语本有多义。王(弼)主万象之本体贞一。故天地之运行虽繁,而有宗统。‘物无妄然,必由其理。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易略例·明彖》)故自然者,乃无妄然也。”[76]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道理可以说明。所以,这个“自然”,也可以说是一种事物的内在规律。楼宇烈先生说:“在一定意义上讲,王弼所谓的自然无为,也就是‘必然’。”[77]这里王弼是把自然物的内在目的,看作自然物生成、发展等运动的最后根据,并把必然性看作是一种外在的条件,从而完全摆脱了《老子》哲学中的自然外在目的性的宗教神学残余,达到了对于自然客观存在的本质认识。汤用彤先生对此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所以名之曰道者,盖言其依理以长育亭毒万物。依理者即谓顺自然,所谓“物无妄然,必由其理”(……)也。万物各有其所本之理,故各有其性。“物皆不敢妄,然后乃各全其性。”(……)宇宙之全体盖为一大秩序。秩序者谓万理之全。万物之生各由其理,故王弼曰:“道者,无不通也,无不由也。”(……)通者,由者,谓万物在秩序中各得其分位。得其分位则谓之德,此分位自道言之名之曰理(天),自德言之则名之曰性(人)(何晏作《道德论》,又称王弼“可与谈天人之际”,均指此。)宇宙全体之秩序(道)为有分有名之万形之所从出,而其自身(道)则超乎形名之上。[78]

一般来说,宗教神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目的论,即万事万物的生成、发展、死亡,都是由一种超现实的上帝、神灵或理念安排的。我们可以看到,王弼的这种自然观,认为事物的生成、发展、死亡是按照自身的目的实现的,已经超越了宗教的目的论。他把事物的这种自身发生、发展规律或逻辑,称为“理”,符合这个“理”,就是自然的。这是一种纯粹的哲学自然观的标志,也是王弼对于《老子》自然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超越。

同类推荐
  • 王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以礼之调适为中心

    王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以礼之调适为中心

    王船山追求“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对这种和谐社会理想的追求因礼乐价值而铸就。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涵盖着小康与大同两个基本阶段,以礼之调适并实现的和谐社会的最高阶段即为大同。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船山在和谐社会的建构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不会因此而扭曲人性。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的和谐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的建构奠定一种崭新的路径。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必然要从船山先生的和谐思想中汲取营养。
  • 人学与人的发展

    人学与人的发展

    长期以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度被淡化甚至遮蔽了,人们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既未对人的发展思想做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也未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维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和人的发展问题才回归哲学视野。本书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人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思考四个方面对人学和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
  • 沉思录(英文版)

    沉思录(英文版)

    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是古罗马帝国“五贤王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储君,他7岁入学于罗马的萨利圣学院,17岁成为罗马的执政官,凡所修习无不精专,为同辈之首。作为帝王,他夙兴夜寐,励精图治,虽统治期间战争不断,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国库空虚,他却战无不胜,武功赫赫,承袭先人余烈,尽力守成,防止腐化。作为哲学家,他致力于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三大门类中的伦理学,在鞍马劳顿中写下《沉思录》,被称为“帝王哲学家”、“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的哲学家”。在《沉思录》中,奥勒留并无意将自己打造成一位哲学家,写下一部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整部书只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是自然的本性与沉思的理性之间的对话,是行动之后的反刍再思考,是作者内省的辑录,是这位古罗马皇帝对人类生存、价值指向、道德原则、善恶荣辱、苦乐祸福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热门推荐
  • 灼灼青春年华

    灼灼青春年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他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便再也无法忘记她,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那错误的时间也是对的。谁说高三恋爱父母老师反对?谁说毕业季是分手季?对于他们,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心心相印。
  • 来自未来的金眸男朋友

    来自未来的金眸男朋友

    在未来,一个金眸男子为了保卫黑眸人的权利,无奈之下,他逃到了他们口中的禁地,却穿越到了二十一世纪……遇见了叶弦心,从此,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愿丰堂漫书

    愿丰堂漫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先别动手,你听我狡辩

    先别动手,你听我狡辩

    如果,如果你真的把我当兄弟。那就,让我捅一刀吧!
  • 亡者之厅

    亡者之厅

    B格版本简介:第五纪元之初,人类早已退出莫泰瑞尔大陆的舞台中心,怪物巢穴文明占据主流,神灵在世界冬潮后逐渐复苏。人类龟缩在世界的角落中,整理出新的力量体系,他们命名为施法四核心(冥想法、异质化器官、术法模板、施法职业序列药剂)。带着新的力量,他们向着大陆的中心重新发起冲锋。一位异界人在这血与火的时代醒来,他身处于灰色混沌的迷雾之中,莫名存在于他耳边低语着隐秘知识,脚下是开始解冻的寒冰之地,光辉的天国舍勒园在他前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九域剑帝

    九域剑帝

    【绝对爽文】【无敌玄幻】九域剑帝,传奇归来,踏平一切。天才妖孽,踩在脚下,强者大能,挥手灭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灭他九族。
  • 万千繁花不如你

    万千繁花不如你

    小时候,夜黎贪玩走丢,顾安把他背回家,夜黎当时以为他是温柔小哥哥。长大后,夜黎才知道原来是腹黑小哥哥。这三世都被他圈的死死的。顾安:“我当年既然把你背了回来,那你便是我的人了,既然你把手镯给了我,那我便是你的人了,所以你是要当我的人还是我当你的人呢。”夜黎:“……”
  • 空巢:我的养老谁做主

    空巢:我的养老谁做主

    该部作品以“非虚构”的纪实方式,以数十位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为描述对象,以深入受访对象生活、心灵世界的方式,努力客观还原多个不同社会阶层家庭中正在应对的养老问题,立体地还原这一社会问题的现实图景。描述重点在老人们承受孤老境遇时的生理以及心理困境,同时兼顾子女、亲属等家庭因素和社区、政府等社会因素,在对矛盾各方的如实反映中,全景式地梳理当下养老难题的社会背景,以及围绕这一难题的诸多症结。
  • 汉服传奇

    汉服传奇

    她是个普通的女人,她爱那衣裾飘飘,广袖轻舒,她更是明眸善睐,红袖善舞,爱她的男人无数,几人为她折腰,几人为她受苦…她又堪比男儿,心坚如铁,豪迈英武。红颜一怒,却为的是社稷江山,不落旁族…她是亘古未有人中翘楚,甚至凌驾所有人类之上,成为不朽神话,生灵万物仰视的真神,先知,上帝…一切因她而变,宿命召唤已然降临,终极女神,归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