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2400000009

第9章 论王弼对《老子》自然观的超越(4)

我认为,王弼的哲学彻底摆脱了早期哲学中的原始宗教和神学的影响,走出了中国哲学的原初阶段,达到了一种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形态,这当然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老子》认为,与客观自然万物相对的一切人为的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都是违反自然的。所以,他抨击儒家的礼治思想,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第十八章)他的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们无知无欲的远古自然社会。故从历史观来说,《老子》无疑是复古倒退的。

王弼的自然观则认为,人类社会不仅需要一套制度和规范,而且,理想的制度和规范也是自然的,即合理的。用玄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名教”与“自然”是一致的。在这里,“自然”的含义就是“合理”。王弼由哲学本体论的本末之辨,进入社会生活的名教和自然之论,这不仅是他学术的延伸和发展,甚至是他的学术目的所在。他的“崇本息末”、“举本统末”的思想,其意向所在是治国安邦,经世致用。故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可以说是王弼全部的学术关怀所在。因为,这是一个最直接的现实的关怀,是他所有哲学思想中最有现实意义、最有现实价值的命题。在当时,也可以说是哲学的主要现实意义所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这是他对于时代现实所能做的,也是最适合做的事。[99]

王弼之所以认为名教与自然是一致的,是因为名教不是人们任意建立的,也是由“道”自然生成的。他说:

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100]

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101]

“朴”即为“道”,“朴”散为“器”,这是“道”的运行法则,是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因此,社会制度,伦理秩序,君臣、父子、夫妇之尊卑贵贱,虽然是人类社会的规定和法则,但在王弼看,这是“自然”的。

在王弼看来,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的规范,本来就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这就是名教与自然之间最深刻的内在联系,即所谓“名教本于自然”。所以,合理的社会规范和伦理秩序所反映的应该是人类最本质,也是最自然的关系。比如,像“仁义”、“忠恕”伦理规范,反映的是人类的自然本性。王弼说:

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102]

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103]

可以看出,王弼对“仁义”和“忠恕”的解释,具有很强的人类学和心理学色彩。“反诸其身”和“推身统物”等,都是以人的自然之性作为论据的。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等规范,才能是合理的,也才能是有效的。与此相反,用强权把社会规范建立在外在的关系上,则是灾祸之源。“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104]“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不知其所]生也。”[105]就是说,如果国家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则不存在“孝慈忠臣”之名,然而其忠孝之实是存在的。反之“若乃多其法网,烦其刑罚,塞其路径,攻其幽宅,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鸟乱于上,鱼乱于下”[106],社会就不会安定。

故治国与治家一样,君臣关系也必须建立在一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王弼对《易·中孚卦·九五》“有孚孪如,无咎”注云:“孪如者,系其信之辞也。处中诚以相交之时,居尊位以为群物之主,信何可舍?故有孚孪如,乃得无咎也。”此卦中“九五”之位指国君,王弼解释“孪”意为“诚信”,认为国君应以“诚信”待臣。维系君臣关系还是人的自然之情“诚信”。此外,对于《论语·泰伯》中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王弼注曰:“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由此可见,王弼从孔子的思想中,提出了国家的制度、规范和措施,都应该建立在人的自然之性上面,这样才是合理的,也才是有效的;也可以看出,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一致的理论根据,就是“名教本于自然”。

余敦康先生认为,何晏、夏侯玄等人追求“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的内圣外王之道。“王弼则通过一套本体论哲学的系统论证,为这个理想勾勒了一个清晰的轮廓。”[107]应该说,王弼把他的哲学自然观推及社会政治学和伦理学等领域,不仅使何晏、夏侯玄等人的思想更加系统、完整,也把魏晋时期的哲学自然观推进和深化一步。因为,王弼这里的“自然”,在其内涵上,就不仅仅是天然、本然、自然而然的意思,还具有“合理”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王弼本体论中“自然”是一种“理”的思想的自然发展和延伸。

从《老子》的“自然”到王弼的“合理”,这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一个巨大飞跃。

《老子》五千言,其主旨是南面之术和处世智慧。对于人本身,则重于养生。在《老子》看来,养生之重要,不亚于治国:“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然而,虽然《老子》从人的生、死、祸、福,说到喜、怒、哀、乐,但却从未言及人的情感的合理性问题。他对于人的最高要求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专气至柔”,“涤除玄览”(第十章),“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第十二章)。从这些论述看来,《老子》对于人的感性自然要求是给予否定的。

王弼在关于圣人是否有情的讨论中,涉及人的情感这一自然人性问题。本节我们从王弼的“圣人有情”说入手,看看他对一种特殊的自然物——人本身的认识。

圣人是否有情,是汉魏时期名士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由于人们一直以为圣德法天,这个问题又涉及天命观,所以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汉儒把孔子当做“神”,当做一个与常人完全不同的人,所以,就不存在圣人是否有情无情的问题。另外,我们知道,汉代学术中心主义是天人感应说(汤用彤语),也说圣人则天之德。不过汉代人的天道,按照董仲舒的天人学说,终究离不开有意志之天道,天亦有喜怒哀乐,并不是只以自然解释。所以汉代虽有圣人顺自然与法天道之说,而圣人无情一义还未见流行。[108]

魏晋以降,名士们认为,天乃自然,而非有意志之天。圣人则天,因而圣人“未有心于喜怒”,“亦无哀怨”,这就是所谓“圣人无情”理论。汤用彤说:“圣人象天本汉代之旧义,纯以自然释天则汉魏间益形著名之新义,合此二义而推得圣人无情之说。此说既为当世显学应有之结论,故名士多述之。”[109]就是说,从把天道看作是有意志之天,到看作自然之天,由此推论出圣人无情,这应该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从对于人本身以及人的自然性认识来说,甚至比起荀子和王充来,这又是一个倒退。

在这个讨论中,王弼一反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提出“圣人有情”说。他说: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110]

王弼的观点很清楚,圣人比常人要聪明、睿智,但是在五情六欲方面与常人还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他们的睿智,所以他们不像常人那样,陷于情欲而不能自拔,而是不为情欲所累。冯友兰先生解释说:“王弼的意思是说圣人所以出于常人之上的是他的智慧,但是在感情方面,他还是本来与一般人相同的。在情感方面,在与外物接触的时候,圣人也还是有所反应的。虽然有所反应,但是不受情感的干扰。就是说,他的精神境界,还是平静的,还是跟‘无’相同的。这就叫应物而无累于物。”[111]这种解释是比较准确的。

圣人之所以如此,在王弼看来是因为,无论圣人如何具有超人的智慧,只要他是人,就不可能没有人的自然之性。他还用孔子的事实来说明这一点:

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112]

从“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到“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说明,在王弼看来,人作为一种自然物,具有他最基本的特质,即他的自然本性。这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性和最后根据。无论是圣人,还是常人,只要是“人”,他就必须具有这种自然性。没有这种自然本性,就不能属于人这个范畴。圣人与常人当然有差别,这个差别在聪明、智慧方面,而不可能在这种自然本性上面。这里的“自然”就是本性,即人的本质和本性,而且是建立在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的自然本性,包括五情六欲。所以,圣人必须是有情的人。

王弼的这个思想是与他的全部哲学自然观一致的。他认为“万物以自然为性”[113],而承认这个自然之性是一切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他承认人的自然情感,不仅在此,在其他地方也一以贯之。例如:

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

情动于中而外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之不怍。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利而正者,必性情也。[114]

圣人达自然之(至)[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115]

在对于《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解释中,王弼说:“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迁,故云远也;若欲而不迁,故曰近。但近性者正,而即性非正;虽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近性之情”为“正”,而“远性之情”为“邪”。人必须让情感保持贴近本性,虽然有情有欲,只要是“近性之情”、“欲而不迁”,就都是正常、健康的。

从王弼主张“圣人有情”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王弼从基本的哲学观念上,强调情与理一样,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性不能排除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王弼哲学中的这个人性是比较丰富、全面的,包括人的理智和情感,双方缺一不可。自然与人性在这里得到一种高度有机的结合。

这不仅标志着王弼对人——特殊的自然——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先秦哲学的人性论和汉代谶纬哲学的神秘主义观念,达到了一种新的哲学自然观高度;也可以说他的这种情理并重的思想,尤其是对情的强调,标志着自然人性的复苏和觉醒。王弼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对于自然人性认识的一个新的标志,也是魏晋时代自然人性复归的人文主义潮流之滥觞。它从哲学上透露出一个富有生机的信息,昭示了自然人性即将在魏晋哲学中得到全面的回归与张扬。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王弼的思辨玄学,彻底扭转了汉人神秘的象数之学,给中国哲学带来一股清新的观念和风格。这种哲学观念和风格的深刻变化,对魏晋哲学产生了直接的效应(佛学亦如此),并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弼在对《老子》哲学的批判改造中,从哲学本体论对于自然观念的辩证作为起始,由此伸展到社会的政法制度和伦理秩序、观念,不仅把自然的内涵从《老子》的原始文化色彩中解放出来,还把自然的含义从“天然”、“本然”等,进一步拓展为“合理”,这就内在地确立了魏晋哲学自然观的一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即用“理”作为衡量自然的一个标准,把思辨和理性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原则。王弼建立在这个纯粹哲学本体论上的自然观,是对《老子》朴素的自然观的一个巨大飞跃。从哲学史的意义说,这是从早期哲学的直观、朴素自然主义向纯粹本体论哲学自然观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其次,我们知道,从先秦诸子哲学,经过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中国哲学自然观念上有一个重大变化和发展,其外在标志就是“天道自然”变化为“天理自然”。王弼的这种自然观,可以说是迈开了这个转变的第一步。这是中国哲学对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的新发展和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也可以说,这是魏晋哲学家们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的新起点。

从这个新的视域中,王弼关于圣人有情的思想才可能被看成是符合逻辑的和合理的。就像早春萌生的一片绿叶一样,王弼的这个关于人的自然情感的存在合理性问题,在魏晋后来的哲学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极富时代色彩、充满浪漫情调的亮点。而我认为,这正是魏晋时期出现“中国艺术自觉”的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和根据。

同类推荐
  •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马克思主义卷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马克思主义卷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马克思主义卷》内容包括:改革开放3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深化历史唯物主义、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和批判新自由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研究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对话、拓展与深化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研究等。
  • 人生就是放下

    人生就是放下

    这是一本让我们放下、让我们快乐、让我们幸福的书,书中讲了很多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放不下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轻而易举得到快乐。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素书

    素书

    《素书》原文并不长,词句虽不十分难懂,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异常丰富、深邃。本书对原文中比较生僻的字词皆给出了解释,每句都附有现代汉语译文。此外,还用“解读”的办法,尽量挖掘、剖析每一段话的内涵。另外,对《素书》的每个观点,都从处世、职场、管理三个方面,根据各个领域的特点作了解读,并附有颇具趣味和针对性的小故事,故事的末尾多附有解说,为读者增加阅读趣味。
  • 德国哲学(2017年上半年卷)

    德国哲学(2017年上半年卷)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人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在业内具有极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热门推荐
  • 大艺术家

    大艺术家

    他是全球最受瞩目的大明星,他是娱乐圈不务正业第一人,他是好莱坞当红群宠!你可能刚刚看了他今年出演的商业电影,即使是最普通的角色也让人跌破眼镜得出彩;你也可能听了他刚刚发行的专辑,动人程度完全可以和他帅气脸蛋儿相媲美;你有没有看到他主持的“周六夜现场”,观众几乎笑做了一团;对了,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他掌镜的新电影作为开幕影片,全场爆满,热烈的掌声把他衬托得像是上帝…… 埃文-贝尔,全世界的电影网站、杂志封面、画报宣传栏都能看到他潇洒俊朗的脸庞,他就是好莱坞当红群宠,也是当今不务正业第一人。功利和虚名对他来说,都是浮云,生如夏花之绚烂,他只是在享受人生而已。企鹅VIP群:152430762 企鹅普通群:21509876 81620739 本书纯属自娱自乐,且看且乐。如有雷同,绝对巧合,请勿较真。
  • 无敌从成为NPC开始

    无敌从成为NPC开始

    陈清莫名其妙穿越进入游戏,游戏就游戏吧,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头五级的野牛?
  • 不能再失去

    不能再失去

    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盯了许久,脑中空荡荡没有任何意识,待到回过神来也只是嘴角微微动了一下,知道他确实是在身边,然而却没有现实感。天还是黑的,只觉得她和他是黑夜中的一个核被深深包裹、压缩在一个沦陷入黑暗的洞穴里,外界与两人无关,真实也与两人无关。他还在她不知道的梦境里,偶尔说一句简短的梦话,但都含混不清。睡梦中的他还穿着白天的那件条纹衬衫,不过脱去了外面套着的毛衣。没错,在她的记忆里他总是偏爱衬衫的,至少她见到他的时候总是那样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寻觅天涯何方

    寻觅天涯何方

    她的一生由两个圈圈组成,一个圈住求而不得的,一个圈住得而复失的,所有的爱恨情仇皆在此中。五岁那年,她被父母遗弃在山脚,一个圈圈画地为牢,父母亲情成了她求不来的缘分;尤马捡他回家,给了她一切他所能给的,却在她长成之际与她别离,一个圈圈挂进胸膛,她梦寐以求的东西最终得而复失。他们本该是彼此最深的羁绊,最终却只能与命运擦肩而过,在他尚未与自己和解,在她来不及长大的时候,这场错过了一整个世纪的相遇成为了世上最令人惋惜的误会。自她改名为尤我开始,就注定会害了那个谪仙般的男人,他说即为一家人,合该同甘共苦,她一直记着,所以当他不见了之后,上天入地,她会找到他。她曾说过她会努力变强,保护他也保护归海林,却在时过境迁物非人非之后才能做到,如果他们注定在这个世界无缘,那么就由她来创造一个独属于他们的伊甸园。//我看年年花开遍地,你又在哪里呢?为何我还找不到你,在见面,我怕你已认不出我……//
  • 我在大唐当猎头

    我在大唐当猎头

    生活融入了想象就可以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职业增添了想象就有无限的可能。
  • 一夜皇妃:逃妃要当王

    一夜皇妃:逃妃要当王

    她本是是唐门少主,精通制毒与暗器,就想着吃吃喝喝混吃等死,没想到手下是个干大事的人,一刀捅死了她还给她的尸体扔下飞机,一朝醒来成了将军养女,她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给这具身体原主人复仇,另一个就是撩撩古代小帅哥,然后吃吃喝喝混吃等死,没准还能回去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武域灵主

    武域灵主

    上古大战,万域奔溃,众神陨落!苏家支族子弟苏牧,立志追求漫漫武道,奈何天赋平凡,受尽冷眼。一次意外,少年偶得积木造化,觉醒至强法相,手握铭纹传承,强势崛起,步步生莲,从此展开了逆袭之路!且看苏牧一人一剑,舞风云,灭苍穹,斗乾坤,战诸天强者,铸就万古第一人的不朽之路!巅峰传奇,一切从这里开始……
  • 四大名捕大对决(又名四大名捕走龙蛇)7:猿猴月

    四大名捕大对决(又名四大名捕走龙蛇)7:猿猴月

    江湖多年无事,“武林四大家”暗流涌动。“西镇”蓝元山约战“北城”周白宇:于谈亭一会,决战胜负,确立主从。周白宇以必胜信念,白衣赴会,却只是拉开变局序幕……美人计,谁为谁筹划?九宗名媛奸杀案,出自谁手?什么样的阴影推动作恶?两河武林第一世家习家庄庄主习笑风神智失常,伤妻屠子、狎妓逐弟,一时间人人侧目。
  • 盛唐之刺遍江湖

    盛唐之刺遍江湖

    孤身入江湖,仗剑走天涯,以现代武技冲撞古代金戈铁马,翻江倒海,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