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2700000007

第7章 味之亿(6)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划分人群的方式很多,阶级的、阶层的、性别的、年龄的、地域的、民族的,不一而足。从阅读的角度言之,最后的分歧正是趣味造成的,根据趣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群落。《读库》的阅读群体,就是这样的社会群落。他们的嗅觉是很灵敏的,他们会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趣味,走到一起来的。所谓气味相投,《读库》的核心就是由这样一种趣味构成的。然而,这种趣味又很难用语言来描绘,属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那种东西。它不是外在的,就像亲情和友爱,需要细心体会和感受才能够得到一样,趣味的把握,也需要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相遇。对编者来说,这也许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也不能算是苛求。

实际上,《读库》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望能在个性化趣味与群体化趣味之间找到某种平衡感。绝对的个性化或者将个性绝对化,都是一种病态,是精神病人的一种幻觉,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不存在的。我们要的是即有个性,又不炫耀个性,从而在更多读者中找到我们的知音。这有点像在平衡木上表演,张立宪的这一跃,还是非常漂亮的。漂亮得有些令人吃惊。继续下去,一跃、二跃、三跃……还能不能这样漂亮,对张立宪来讲,是很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必要读《弟子规》吗

钱文忠教授讲了《三字经》,意犹未尽,最近又讲了《弟子规》,不知未来是否还有宣讲《女儿经》的计划,如果没有,建议增加一项。

如果说,《三字经》中的一些人和事有必要简单注解一下的话,那么,《弟子规》其实并没有多少可讲的内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几乎明白如话,还能讲什么呢?“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活脱脱一个清朝小学生守则,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所以,严格说来,《弟子规》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说得天花乱坠,它也只是那个时代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罢了。既然如此,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弟子规》就不仅仅是能否理解的问题,还有能否接受,能否认同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钱教授认为《弟子规》在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仍然可以约束和规范今天诸“弟子”的话,那么,他首先应当指出其必要性和可能性究竟在哪里?

钱教授固然有他自己的方式,只是这方式有点类似于当今的电视购物广告。他先讲《弟子规》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性。一位派出所所长,为一对结怨很深的邻居调解矛盾,屡次调解,屡次处罚,均无效,不时仍要大打出手。一天,所长又去调解,双方依然怒目相对,于是,所长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钱教授说,“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对老大难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我不能怀疑事情本身的真实性,我只是感叹这种流行了几十年的新闻叙述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尽管很多人已经觉悟,不再接受这种叙事,但仍有如钱教授者,把它奉为一种可以复制的奇迹。其实,这种叙事是非常可疑的,他还引述了一个小女生写给这位所长的信,其中写道:“所长叔叔,我听到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据说,这个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然而,这种叙事除了使人不再相信奇迹可能发生过,对于说明《弟子规》的有效性没有任何帮助。事实上,当《弟子规》试图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来的时候,它不可能回避百余年来中国人对于自身传统的批判和丑化,也回避不了在中国社会与中国人身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裂痕。近些年来,传统正在努力寻求回归当代的途径,人们对传统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热衷于恢复传统的就不说了,即使新人类,他们对于传统,也不得不有一种妥协的表示。“父母皆祸害”是风行于网络,与父母宣战的一群孩子结成的小组,其组规却这样表述:“我们不是不尽孝道……”这种表述带有鲜明的时代胎记,与他们的父母、祖父母,乃至更上一辈的做法皆然不同,这几代人不仅决不接受孝道,而且公开的、面对面的宣称要背叛父母,与父母决裂。这是80后以及再后的孩子们所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他们只能凭借这一代父母因独子独女而生的变异的爱,撒一撒娇,背地里放几句偏激的狠话。

但是,他们可以接受《弟子规》吗?恐怕也不能。现在谈到挽救道德危机,很有人看好先前的一些蒙学读物,钱文忠教授便称,要“怀抱一种感恩之情”读《弟子规》,就表现出一点久旱的禾苗逢甘霖的急迫,而看上去却像是急病乱投医,未必能有很好的疗效。鲁迅先生说:“如我中国,汉有举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还有孝廉方正,都能换到官做。父恩谕之于先,皇恩施之于后,然而割股的人物,究属寥寥。足可证明中国的旧学说旧手段,实在从古以来,并无良效,无非使坏人增长些虚伪,好人无端的多受些人我都无利益的苦痛罢了。”此处也透露出,在中国,道德要求或规范,往往是政治设计的配套工程,它的被人们所抛弃,怕也是这套政治设计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被瓦解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想要它重新发挥作用,除了社会内部生长出这种需求之外,也还要将它与旧的政治设计相互剥离,赋予它新的内涵,并使人们理解和认同,才能有效。

其实,一个人的道德感和他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意志,并不矛盾,但造成具有这种素养的新人,却不能靠喂食《弟子规》之类的浅陋的速食,这类速食能否营养我们还很难说,对我们的毒害却是显而易见的。与其如此,我们倒不如直接去读孔子和他的《论语》,以及人类文明所孕化的更多圣贤的著作,或许对完善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还有一些好处。

敞开心扉,光自见耳——读《我知道光在哪里》

濮存昕把他的新书命名为《我知道光在哪里》。纯黑色的封面,用了他在《建筑大师》中的一幅剧照。他所扮演的剧中人索尔尼斯顺着“天梯”拾级而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的背影。光从上面照射下来,给人一种天堂般的感觉。他正努力地向着光的源头攀登,他的身体被光映照出明亮的、动感十足的轮廓。

这是关于书名的一种图解,也是濮存昕生命状态的白描。人们都说,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有一种理想情怀。这是少年时代我们所受教育的结果,但也都经历了70年代、80年代的怀疑、困惑和迷茫。记得有一首诗写道: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里所谓“我不相信”,正是诗人在经历了70年代的痛苦挣扎之后,对少年时代给予我们的理想的一种回答。现在有些人,说起80年代,似乎都是意气风发,兴高采烈,好像那是个放飞理想的时代。然而,我却觉得很隔膜,虽然我刚刚经历了那个时代。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孤独感,原有的理想和信仰靠不住了,而新的理想和信仰在哪里呢?我不知道!崔健的《一无所有》唱出了我们许多人的心声。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深深的不安和迷失感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些年,我们所以还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知道“光”还在,答案还在,我们所要做且所能做的,只有不懈地寻找和追求。

所以,当濮存昕说,“我知道光在哪里”的时候,我有一种肃然的感觉,我甚至想到了上帝。当然,濮存昕不是上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从黑暗中出现了黎明。而濮存昕只想留给自己一点希望。在他心中的某个角落,这希望就是一束光,生命之光,理想之光,精神之光,信仰之光。这是他和我们的不同。我们甚至一生都在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在他那里我们看到,我们所要找的光,其实是在我们心里。认识濮存昕的人都说他人好,人正,很阳光。的确,从他身上,我们总能发现乐观向上,积极热情的品性。这一定和他心中的那束光有关系。他是个演员、艺术家,但我们却能在很多公益活动的场合看到他。他身兼数个形象大使,还是奥运志愿者、艾滋病和义务献血的宣传员;他有时也做广告,公益的和非公益的都做,在公共场所和媒体上,经常能看到我们所熟悉的那张笑脸。这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出风头,或者是想捞取什么资本,但他没有,他的坦然与自然,他的心安理得,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与虚情,化解了可能有的种种非议,就像常有女性对他表示好感,而他始终不涉绯闻一样,他对人、对事的真诚,是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有朋友说他是个“透气的人”,其实又何止透气,他的通透与透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命可贵的纯粹和纯净。在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之后,他还能坚持人生的信念,还能在心里为自己保存一束光,我以为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在前一本书《演员濮存昕》中,他和童道明先生谈得比较多的是艺术,这一次,他比较多地谈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犹如他的为人,他在回顾和讲述几十年荣辱沉浮的时候,其口吻也是平实朴素,坦白诚恳的。读他的书,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仿佛与他相对而坐,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历历如在目前。从他的讲述中我体会到,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得的是平常心,唯其平常,所以长久。我见过许多热血青年,包括我自己,很容易被天上的那束光所激动,一旦乌云或雾霾遮住了那束光,也就容易失望。不像他,“满船空载月明归”,就很满足,就很惬意。因为他知道,光就珍藏在他的心里。这样一种境界,有时恰恰是最有力量的。他说:“这一点,我媳妇看我看得最明白。她说,亏得你小时候腿有病,否则不定狂成什么样。因为你其他条件比较好,肯定会受宠的。偏偏有那点缺陷,所以还有点儿自卑、自尊,挺好。”

民间话语中的北京生活史——读《老北京那些事儿》《老北京那些事儿2》

历史构成本应该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开边治国是历史,小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也是历史。可惜的是,后者长久以来很少为人所关注。皇宫内院的细枝末节被无限放大,民间草根的生产生活却不闻不问,大概是觉得太琐碎,太低微,上不得“历史”这个台面吧。

于是就显出了邓向东和刘辉这两部书的特别。他们写北京的市井生活,不走猎奇的路子,也不满足于描绘昔日的风情,寄托一些怀旧的思绪,而是将笔触深入到社会历史的腠理之间,一点一点地把生活细节像提要钩玄似的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想象市井百姓在历史情境中是如何过日子的。

举个例子,书中有一章写到北京已经消失的一个老行当:水行,俗称卖水的。这个行当如今还有多少人了解呢?我看不多。随着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这个行当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深深地掩埋在记忆的角落里了。但在60年前,这个行当却承担着满足北京市民日常用水的责任。当时,北京城里有几个人能饮用自来水呢?家家户户用的都是井水。而且,不是哪个人家都挖得起一口井的,于是,这卖水的行当就在胡同里应运而生了。作者细致地描述了这个行当的生产工具,即水井、水车、辘轳、滑车等;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即如何将水提上来,如何挨家挨户地送水;以及卖水人和用水人是如何交易的:“每挑一挑水,担水人便用石笔在用户的门框上画一道儿表示一挑儿了,画一小箭头儿两挑儿了,画完整箭头儿便三挑了,月底凭着鸡爪形的水账来结算;挑水的绝不多画一道儿,用户也绝不偷着擦去一道儿,连最淘气的孩子也不会动这脑筋。”那时,一挑水不过一文钱或半文钱,虽少,却也照见了古朴、诚实的市井民风。

同类推荐
  •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由齐心所著,本书将庙会归纳为:文武二圣与庙会、神灵与庙会、时令与庙会、山与庙会、海与庙会、风俗与庙会,以每一个庙会的个案为主,从中按其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细化的归纳整理,进而展现其千姿百态的庙会民情风俗。本书不以纯学术理论去原则性笼统地对庙会文化现象进行阐述与论证,而是有选择地对全国各地有一定代表性的庙会活动进行解说。由于庙会风俗是社会风俗的一个方面,其内容又极为丰富多彩,所以了解庙会文化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另一方面,在庙会活动中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从而深入群众地真正实现移风易俗,为今日在各地举办繁荣发展之庙会提供借鉴。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伟大的埃及文明,流芳后世!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关心死亡,为将世作好物质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金字塔是埃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中唯一现存的古迹。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与他们的金字塔一样,举世闻名。
  •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密不可分,名字透射着社会秩序、礼节礼仪、价值判断、宗教信仰、群体审美等文化信息。一些人的名字简直就是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关键词,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西人名,包括真实名字、绰号、外号、笔名、庙号、谥号、年号等。通过对名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精彩纷呈的文化表征。
  • 世界文化博览(第四册)

    世界文化博览(第四册)

    《世界文化博览》精选了大量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精炼的文字从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揭开历史,一窥背后的故事,将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冲突和战争、创造和发现、崛起和衰落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传媒通讯、人类军事武器的产生、数学宝库、西方文明的产生、人类走向宇航时代等。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热门推荐
  • TFBOYS之十年旅途

    TFBOYS之十年旅途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空旷的练舞室里一直都在发出大哥和舞蹈老师打拍子的声音,漫长而无休止的练舞早就让三小只烦透了,但为了自己心中的梦,不管在累都要坚持。“好了,大家休息一下吧”本已经听腻的舞蹈老师的声音,在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顿时感觉到舞蹈老师的声音是多么的美妙。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为你深爱成瘾

    为你深爱成瘾

    一夜间,十几年的感情莫名变成笑话,他将高调另娶的新闻占据了整个娱乐头版。他说:“苏荞,痛快点,赶紧把孩子打了!”当背叛被揭露,深情被讥讽,爱情被操控,23岁的苏荞忍痛转身,选择黯然远走。五年后,他是高高在上的集团总裁,她是跌入尘埃的单亲妈妈。明明再不相干,他却步步紧逼,“苏荞,告诉我,那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哦,我男朋友的,和秦总没有关系!”
  • 专家诊治肝病(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专家诊治肝病(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介绍肝病的基本医学知识;该病的来龙去脉、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凡病人或家属可能之疑问,悉数详尽解述。
  • 神医炼丹师

    神医炼丹师

    她本是绝世炼丹师,却苦逼穿成悲惨潦倒的弃女,而她岂能就此认命!再次睁眼,寒芒乍现!一尊炉鼎空间无限,种药、炼丹、提修为!一把蒲扇可生风,亦可杀人!药毒双绝,神力无边,世人仰视,猛兽也变土狗!霸气蜕变,威震八方!那些弑她母欺凌她的渣渣们,等着受虐吧!想她风华绝代,天下无敌!却屡屡栽在某妖孽手里,她表示不服!他妖孽腹黑,暗黑冷酷,本是高冷之王,却愿化身做她的温柔小情郎。(推荐我的新文:灵医枭妃)
  • 无笙归来

    无笙归来

    【发放福利!全文免费+甜宠+虐恋+搞笑/妖气傲娇废柴女VS宠妻狂魔男神帝】他【九宫君】是掌管六界生与死的帝君,是任何人神魔恐惧的存在!他【晞光君】是他捡回来的神宝宝,一不小心就养大了。帝君后来被他杀死,自此他恨他入骨!帝君好不容易能重生一次,还不小心投成了女胎,这好运也是没谁了。投成女妖胎也就算了,天杀的,她还要耍心机、靠卖萌、争上位,这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有一天,她突然被家族的人安排去诱惑那对女人没兴趣的男人。天杀的,她可是血气方刚的男人,这种事她可做不来!然而现实却是有些无奈,被逼迫的她只能不乐意营业。她人前百般邪魅地诱惑他,而在人后故意在他面前使绊子,只为让他讨厌她,从此能够逍遥江湖。突然某天,当她得知他有提升她修为的方法时,她便不要脸的狠狠抱住那男人的大腿!男人眉宇微挑:“怎么突然转性子了?你脸呢?”脸什么的,哪有修为重要!女人在一旁恶狠狠地想着,很快她便附上狗腿般的笑容:“脸什么的,哪有你重要!”为了提升修为她也是拼了,天杀的,谁让她一出生就是个废柴!然而她却不知,这一切都是他设下的局,只为牢牢把她留在身边。当局被拆穿时,她与他又情归何处?
  • 隐婚100分之顾作你马甲又掉了

    隐婚100分之顾作你马甲又掉了

    震惊!腰细腿长的千年女配又作妖了!作天作地作空气的顾重锦英年早婚,刚满二十就被对头的狗男人拉去扯了证。一朝马失前蹄,顾重锦重回二十。重活一世,顾重锦坚持把作妖路线贯彻到底。某综艺节目——顾作作与同组男演员搭戏拆cp,光鲜亮丽地在台上和小鲜肉互怼土味情话,某男主却阴森森的蹲在小角落里暗自磨牙。收工回家,李世瞒扣着顾重锦的手,逐字逐句地打出了一段土味情话.<本书又名《我和男主相杀相爱的那些年》、《女配又又又又要上天了!》、《好野一女主》>
  • 天网

    天网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她成了他的眉间心上

    她成了他的眉间心上

    终于抱得“美人”归的岑故,在高中两班的同学聚会上,撒便了狗粮。当年隔壁班的老刘看着岑故和陈彦寒浑身散发着恋爱的酸臭味,啧啧叹道:没想到啊,居然是隔壁班的小岑委员抱得美男归,我还以为会是高中那会儿小岑委员班总来问寒哥那个娇滴滴的文艺委员会是众女中的赢家呢。岑故似是想到什么,看着陈彦寒的眼中带着一股意味深长。领会其意的某人,伏在她耳旁低语,低沉撩人:这世间万种风情,而我情之所在。
  • 闪婚老公,抱不停!

    闪婚老公,抱不停!

    一场闪婚,桃夭夭嫁给了C市首富厉其桦。“老公,婆婆让我和你离婚。我已经同意了,我现在征求你的意见。”“你和我再离婚,你就是三婚,还会有别的男人要你吗?”“额……好,等我找到接盘侠再和你商量怎么离婚。”“桃夭夭,你敢!”“老公,你为什么喜欢我?”“因为我不喜欢你,就没人喜欢你。”“老公,你为什么要对我好?”“因为我不宠你,就没人宠你。”呵,这是什么逻辑?终于有一天,桃夭夭抱着玫瑰花兴高采烈,“老公,你看除了你还是有男人喜欢我。”厉其桦挑了挑眉。第二天,这个男人彻底从C市消失。敢和他抢女人?抢一个踢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