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08800000001

第1章 译序(1)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名著。它篇幅很大,洋洋洒洒一百二十万言;结构复杂,几条叙事线索齐头并进,相互交错;人物众多,大批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同时登场;内容丰富,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叶俄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将就这部小说的创作和出版过程、体裁和结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等方面作一简要的说明。

《战争与和平》创作于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九年。在这之前,托尔斯泰曾打算写一部叫做《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六十年代初写成了几章,其中描绘了一八五六年从流放地回来的十二月党人拉巴佐夫的形象,此人历经磨难,仍保持着青年时代的锐气。后来托尔斯泰的创作构思发生了变化。他在《战争与和平》前言的一个草稿里讲了构思变化的过程,他说:“一八五六年我开始写一部具有一定倾向的小说,主人公应是一个带着家眷回到俄国内地的十二月党人。不知不觉地我从现代转到了一八二五年,转到了我的主人公迷惘和不幸的时代,放弃了已写好的开头。但是一八二五年我的主人公已是一个有了家室的成年人。为了理解他,我需要转而研究他的青年时代,而他的青年时代正好与一八一二年俄国的一个光荣时代相吻合。于是我又一次抛弃了开了头的东西,决定从一八一二年写起……”接着他又说:“如果只写我们如何战胜波拿巴的法国而不写我们的失败和耻辱,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下笔……于是就从一八五六年回溯到了一八〇五年,打算领着我的主人公(已不是一个,而是许多男女主人公)从这时起经历一八〇五年、一八一二年、一八二五年和一八五六年的历史事件。”[1]

托尔斯泰于一八六三年动笔,从保存下来的手稿来看,小说有过十五种开头。前四个开头从一八一一年写起,接下来的两个开头改为从一八〇八年写起,到第七个开头才把情节开始发生的时间挪到一八〇五年。而地点时而在童山,时而在彼得堡,时而在莫斯科,时而又转回彼得堡,只有第七个开头情节发生的地点在国外的奥尔米茨营地。最后终于把开头的时间地点定在一八〇五年七月彼得堡一个宫廷女官的客厅里。[2]经过艰苦的创作探索和反复的加工,托尔斯泰终于写出了小说的第一部,它以《一八〇五年》为题发表在《俄罗斯通报》一八六五年第一、二期上。接着该杂志一八六六年第一—四期发表了第二部,这一部仍以《一八〇五年》为题,不过加上了《战争》这一副标题。这时这部小说的名称和整个构思尚未最后确定下来。

一八六六年五月托尔斯泰给费特写信说:“我希望在一八六七年前结束我的小说,并以《万事大吉》为书名出单行本……”[3]在他这时为小说后面的部分所拟定的提纲里,情节的发展与后来的定本有明显的不同,基本上是一个否极泰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这与作者要把小说定名为《万事大吉》的意图是吻合的。但是作者没有按时完成他的计划,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写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过程中对这场战争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这个主题作了更深的开掘,原来的构思发生了变化。他重新审订了已写成的部分并做了修改,放弃了原来的结尾,引进了新的人物,加入了许多历史的和哲学的议论,描绘了人民战争的更加宏伟的图景,对主人公的命运作了新的安排,并且决定放弃《万事大吉》的书名,将小说定名为《战争与和平》。从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来看,作者本人首次用《战争与和平》作为书名是在一八六七年三月下旬,他在给拉夫罗夫的信中宣布同意以《战争与和平》为书名排印自己的书。[4]到一八六七年底出版了小说的前三卷,开始排印第四卷。一八六八年至一八六九年托尔斯泰写完了余下的部分,全书六卷于一八六九年出齐,这就是小说的第一版(一八六七—一八六九)。一八六八年十月出版了前四卷第二版,这次出版前托尔斯泰亲自看了校样和作了修改。这四卷与一八六九年出版的后两卷合在一起,成为整部小说的第二版(一八六八—一八六九)。

上面说过,托尔斯泰在创作《战争与和平》的过程中构思发生了明显变化,许多段落进行多次的改写,文字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锤炼。保存下来的手稿多达五千多页,草稿和异文共有一千六百余页,收入《托尔斯泰全集(百岁纪念版)》时,用了整整三卷。从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在创作这部巨著上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他不仅在稿子上不断涂抹修改,而且在看校样时也这样做。这种做法有时不为人们所理解。例如曾帮助托尔斯泰工作并负责监印《战争与和平》的巴尔捷涅夫在托尔斯泰要他把小说第一部的全部校样寄去以便进行修改时写信给托尔斯泰说:“天知道您在干什么。这样我们永远修改不完和出版不了……您的大部分涂改是不必要的。”托尔斯泰给他回信说:“我不能不像这样进行涂改,并且清楚地知道,这样涂改有很大好处。”[5]反复修改成为托尔斯泰在创作中遵循的原则,他还说过,“应当永远抛开不进行修改地写作的想法。”[6]他又说,“主要的是,应当不急急忙忙地写作,不要对十次、二十次地修正和改写同一个东西感到腻烦。”[7]他的包括《战争与和平》在内的一部部杰作就是这样经过反复修改、精雕细刻成的。

一八七三年在出版托尔斯泰文集(八卷集)时收入了《战争与和平》。这是这部小说的第三版。以后它的许多版本都是随着文集出版的。作者在把小说收入这个文集前,对它作了较大的改动。首先把小说中的全部法文改为俄文,并去掉了关于战争、历史和哲学的议论(其中关于一八一二年战争的议论以及《尾声》第一部的前四章和整个第二部编成题为《关于一八一二年战争的文章》的附录),这大概是因为考虑和接受了有人提出的小说中法文和议论过多的意见。当时他曾写信给帮他修改作品的斯特拉霍夫说:“去掉法文我有时感到可惜,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不用法文要好些。我还觉得,把关于战争、历史和哲学的议论从小说中去掉,可使它变得不那么累赘,不过这些议论单独说来还是很有意思的。”[8]对小说的结构也作了改变,把原有的六卷改为四卷,原有的第一卷不变,原有的第二、三卷合为第二卷,原有的第四卷和第五卷第一部合为第三卷,原有的第五卷其余部分和第六卷合为第四卷。从内容来看,这样分卷比较合理,而且各卷的篇幅也比较均匀。这种分卷方法为后来各种版本所沿用。此外,托尔斯泰对文字作了改动。这是作者亲自对小说所做的最后一次修改。一八八〇年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第三版所收的《战争与和平》是照一八七三年的版本排印的。这是《战争与和平》的第四版。

在这之后,托尔斯泰把作品出版的事务交由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托尔斯泰娅负责。在她的主持下于一八八六年出版了托尔斯泰文集第五版和第六版。在第五版中,《战争与和平》根据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第二版恢复了法文和各种议论,不过保留了一八七三年的第三版把全文分为四卷的划分和所做的文字修改。同时出版的第六版(廉价版)大概是为了便于普通读者阅读,没有恢复法文。根据托尔斯泰的家庭教师伊瓦金在他一八八五年八月十三日的笔记里的记载,托尔斯泰曾坐在一旁听他给伯爵夫人读《战争与和平》的校样。[9]可见,他是知道《战争与和平》要出新版本的事的。但是没有事实证明他参与出版工作。众所周知,这时他的世界观已发生转变,文学观也有很大变化,他把自己过去的作品称为老爷的“消遣”,认为一切都要重新写,因此大概不会有兴趣来折腾自己的旧作,很难说这个版本的改动是他自己的主意。

在这之后,《战争与和平》又出了五版,其中第七版(一八八七)、第八版(一八八九)和第十版(一八九七)没有恢复法文,第九版(一八九三)和第十一版(一九〇三)恢复了。就这样,在托尔斯泰生前,《战争与和平》曾有过四种不同的版本:一、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第二版,分六卷,有法文和议论;二、一八七三年的第三版,分四卷,去掉法文和议论;三、一八八六年的第五版,分四卷,恢复法文和议论;四、一八八六年的第六版,只恢复议论,没有恢复法文。

十月革命后,根据列宁的倡议筹备出版托尔斯泰全集。第一卷在一九二八年作家百岁诞辰时出版,因此这个版本叫做“百岁纪念版”。全书共九十卷,到一九五八年才出齐。其中《战争与和平》收在第九—十二卷,曾印刷过两次。第一次印刷(一九三〇—一九三三)所依据的版本是一八八六年的第五版;第二次印刷(一九三七—一九四〇)则以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版本为基础,采用了一八七三年版本的所有修改。因此这两次印刷的文本存在一定的差别。关于哪个版本应看做《战争与和平》最后定本的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学术界有过争论。奥普利斯卡娅提出应把“百岁纪念版”中第二次印刷的版本看做定本[10]。古德济则认为定本应是一八七三年的版本,理由是:这是托尔斯泰对小说进行最后一次加工的结果[11]。他的看法遭到托尔斯泰生平和创作的最老的研究者古谢夫的批评,古谢夫认为应把一八八六年的版本看做定本,因为这个版本表达了作者最后的创作意志。[12]扎依坚什努尔的看法与上述学者的看法都有所不同。她根据托尔斯泰与合作者的来往信件和其他材料,认定一八七三年出第三版前对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版本的修改并不完全是作者做的,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斯特拉霍夫所为,因此认可一八七三年版本的全部修改是不合适的。根据这一点,她认为不能把“百岁纪念版”中第二次印刷的版本作为定本。同时她也认为不能把“百岁纪念版”中依据一八八六年版本的第一次印刷的版本作为定本,因为作者并未参与一八八六年版本的出版。此外,她还指出“百岁纪念版”的两个版本都没有根据手稿进行校勘,以致许多抄写、印刷和辨读上的错误未能改正,据她统计这样的错讹多达一千八百五十五处。[1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半期出版了《托尔斯泰文集》的二十卷集。其中《战争与和平》(第四—七卷)主要以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版本为蓝本,采纳了一八七三年的版本的分卷方法和其中托尔斯泰本人所做的修改,并根据手稿和其他原始材料进行了校勘,改正了各种错误和编辑的不正确的辨读。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二十二卷集)》中《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二十卷集印刷,不同的是,这个版本除附有作者撰写的《关于〈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几句话》一文外,在每卷后有更为详尽的注释。现在这个版本被认为是比较完备的版本。

《战争与和平》,如上所述,共分四卷,外加一个尾声,从一八〇五年七月写到一八二〇年十二月,时间跨度为十五年,居于叙事中心的是一八一二年的卫国战争。第一卷可以说是全书的一个独特的引子。它从写和平生活开始,可是一开头就提到拿破仑,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卷介绍了全书的各个重要人物,其中的许多人将成为一八一二年各种事件的参加者。同时写了一八〇五年的几次战役和俄军的“失败和耻辱”,照前面说过的作者的构思,这显然是为写一八一二年胜利作铺垫。

第二卷写一八〇六年到一八一二年前发生的事,这是向一八一二年战争的描写的一个过渡。在这一卷里战争的场面退居次要地位,叙事重点放到写和平生活上,通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互之间的关系、利害冲突、爱情纠葛、某些人的思想道德探索的描写,展示了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这一卷和平生活的景象的描绘可以说是此后的战争描写的烘托和反衬,而其中主人公性格的进一步揭示则为描写他们在战争开始后各自的表现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

第三卷集中写一八一二年的战争,既写军事行动,又写战时的生活以及在战争环境里各种人物的表现和遭遇。而高潮是八月二十六日的波罗金诺会战。最后写到俄军放弃莫斯科和法国人占领该城的情况。

第四卷写法军在莫斯科停留数周后撤离的情况和俄军的军事行动,最后写到法军的溃灭,同时用一定篇幅专门写了游击战争。《尾声》交代了主要主人公战后的生活情况,最后以一八二〇年十二月几位主要主人公关于彼得堡的秘密组织的谈论和争论作结。

从这个简单介绍来看,作者改变了他从现代(从一八五六年)写起回溯到历史的构思,变成完全写历史。原来作者计划带领主人公经历一八〇五年到一八〇七年和一八一二年的战争以及一八二五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最后他只写到一八二〇年,对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只作暗示而集中写一八一二年战争,这就使得整个叙事中心突出,结构紧凑。不过人们仍然可以从小说的描述中看到一个大的浪潮平息后另一个浪潮正在掀起的迹象,并且猜测到不同的主人公在新的浪潮中将会有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命运。

同类推荐
  • 半截身子在土里 半截身子在天上

    半截身子在土里 半截身子在天上

    因工作关系,前些年不断在黎城、平顺、壶关、长治一带的山区考察或走访,希望发现山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经验和规律。这是一个向前看的事,涉及的问题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很难找到一个能把各种问题都综合进去的分析框架,但迷茫之中还是有了意外的发现,这些地方都有赵树理先生当年的足迹。从他出生、工作到后来挂职返乡,这位作家的大半生是埋在上党山区的黄土里的。时逢赵树理先生的公子赵二湖先生重访左权县横岭村,发现赵树理当年曾在这个小村参加过一桩命案的调查,而这桩命案可能与《小二黑结婚》的创作有关,因而又被认为是小说的故事原型。
  • 大幕僚

    大幕僚

    宋书操,字野生,号无痕居士。晚年改字野翁,改号无痕浮士。后人便称他“浮士先生”。宋书操生于文登首富宋文予府上。百岁日,贺喜亲朋皆曰:“此子相貌清奇铯伦,日后成人必大贵矣!”父文予深以为然,他抚着下巴,一字一字地说:“文予自小好文墨,只求八股路上驱驷马之车,以胸中之才治开明世界。谁知天定难违,我才难展,竟做了利禄商贾。”他看小书操一眼,笑微微又说,“此子生下我便觉其貌非凡。我决意让他哺墨操书以展我未竟之业。故,我与他命名为书操……”“书操好!哦,书操好!”满堂亲朋又是一片赞扬之词。
  • 十三座海洋(e族馆丛书)

    十三座海洋(e族馆丛书)

    本书由三十一篇成人式的寓言故事,构成一完整的长篇小说。当个别看每一篇时,其内容氛围是独立的,但每篇与每篇之间,却由一组相同的主角,串连起整本书的叙诉精神。作者王信以深具新世代风格的笔锋,写出人际的疏离、童稚与成人价值观的落差、爱情生灭的难以言喻、人性的不安、成长过程中的失与得……主题看似沉重,作者却将主角们拟卡通化,使故事情境有一种荒谬的趣味。
  • 北海道:旅日华人中篇小说集

    北海道:旅日华人中篇小说集

    内容介绍哈南编著的《北海道(旅日华人中篇小说集)》是一部旅日华人的中篇小说集。作者以海外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叙说了在日华人的生活,同时也描述了怎么也离不了的乡土和故国。《北海道》题材广泛,时空的跨度较大。比如写留学生,不写漫长东瀛路的艰辛,写他们站稳了脚跟之后所面对的茫然,以及与他们在日本出生的、日化了的孩子之间的“代沟”。比如写嫁给了日本人的她们,自以为把曾经有过的情感留在了国内,生活已经有了重中之重,可是没想到有时候那轻盈的一缕也会漂洋过海,成为不速之客。有时候是回国和在日本的生活穿插进行的,有时候则被国内变革的大潮所吸引,留连忘返。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从来都是小说诞生的重要因素!
  •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同名电影原著)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同名电影原著)

    本书是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原著小说的修订版,亦是严歌苓作品的经典代表。1937年12月的南京,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崩溃,美国威尔逊教堂成了临时的避难所,一个美国神甫,十三个秦淮河胭脂歌女,一群避难的女学生,几个流散的中国军人和伤兵,一群日本官兵,在这个局促的空间里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家国仇恨……那些如花的名字,那些姣好的美眷,那些最泼辣轻贱的话语,那些最纯净善良的灵魂,终刻在了那段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历史上。
热门推荐
  • 牟小北的肆意生活

    牟小北的肆意生活

    牟小北从来没想过自己真的重生了可以重新来过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牟小北也从来没想过自己在三岁时开启了家传的玉一切都是那么的刚刚好
  • 开辟演义

    开辟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洪荒女主要逆袭

    洪荒女主要逆袭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的女大学生,重度起床困难户,就因为模仿网络段子‘我已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华丽丽地穿越到洪荒,成为十二祖巫之一的后土。洪荒天地,杀机四伏,腥风血雨,圣位之争,道统之争,气运之争,争斗无止无休。鸿钧天道、盘古三清,西方二圣、圣母娲皇,谁是她的友?谁是她的敌?最终,谁能陪她在漫看洪荒倾世风华?入坑提示:这是一本洪荒文,专属于女主的洪荒文,女主精于算计,工于心计,杀伐决断,阴谋算计一环扣一环,不喜慎入!QQ群:152714510
  • 邪恶爪牙做骑士

    邪恶爪牙做骑士

    神秘消失的人群,横跨星空的怪物;艰难求存的世界,骑士立下了誓约;我是你的骑士,但也许...还是邪恶的爪牙
  • 顾先生,给撩吗

    顾先生,给撩吗

    这是一个不学无术、人见人厌的女混子,成长为没事撩小哥哥,有事卖小哥哥的人见人爱高级女混子的人生逆袭故事。初见时,傅某人:“哇哥哥你真好看!可以让我亲你一下吗?”六年级的顾大少:!!!又见时,顾某人:?傅某人:?再见时,傅某人:“小哥哥我给你算了一卦你这是命里缺我一个吻啊!”小哥哥顾大少:“走”傅某人:“去哪?”顾大少:“领证。”傅某人:???!且看傅家小魔女如何在成为影后、掐掉情敌、打倒仇家、迎娶大总裁的道路上逆袭成功,成为人生赢家。
  • 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
  • 归来觉醒时代

    归来觉醒时代

    三百年后,天尊易凡为了保护地球而战死,居然重生到地球灵气复苏之前的年代,为了保护自己的朋友、爱人,为了保护地球,他决定在灵气复苏之前提前准备,这一世,他要不留遗憾。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龙帝在斗罗

    龙帝在斗罗

    新书发布《无敌万界从斗破开始》穿越者龙帝在至尊洪荒的世界中突破至高境界,打破位面到绝世唐门。
  • 陆小琬行商手札

    陆小琬行商手札

    新来的木匠?收了!新做好的杏脯?很好,打包卖掉!唔……至于向伟之么,看在他这么忠心的份上,就贱价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