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5100000004

第4章 明代道德生活的社会基础(4)

丞相制度的废除,虽然是对淮人权臣的一次沉重打击,但是,它又为宦官或者阉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宦官们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利益集团,不断地获得更多的权力,由原来的对朝廷内外官僚的监视变为监控,干预政治生活的程度越来越深,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朝皇帝力图在朝中大臣与宦官之间实现某种权力的平衡,以控制六部尚书或者内阁的权力,避免出现如丞相那样的可以同明朝皇帝分庭抗礼的权臣。于是,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的“国家政务,我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明孝宗实录》卷7)。形式上是太监与大学士“共理”国家事务,“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明史》卷72《志第四十八》)。这种政治体制的运作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宦官权力的膨胀,于是,内阁或者尚书不得不对内心极为厌恶的太监委曲求全,甚至对太监低三下四。在此意义上,“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迨神宗末年,讹言朋兴,群相敌仇,门户之争固结而不可解。凶竖乘其沸溃,盗弄太阿,黠桀渠憸,窜身妇寺。淫刑痡毒,快其恶正丑直之私。衣冠填于狴犴,善类殒于刀锯。迄乎恶贯满盈,亟伸宪典,刑书所丽,迹秽简编,而遗孽余烬,终以覆国。庄烈帝[10]之定逆案也,以其事付大学士韩爌等,因慨然太息曰:‘忠贤[11]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痛乎哉,患得患失之鄙夫,其流毒诚无所穷极也!”(《明史》卷306《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然而,内阁集团或者六部尚书集团对于宦官集团或者阉党是口合心不合的。“口合”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他们需要临时组成联合体对付共同的政敌;“心不合”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内阁或者尚书看来,在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中,宦官不应该享有这么高的权力,而且也与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相违背。正是出于后一种原因,内阁集团或者六部尚书集团是会将宦官集团或者阉党视为自己的政敌的,是会与之争权夺利的。在与宦官集团或者阉党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内阁或者尚书各自组成了集团,有时共同组成一个对付宦官集团或者阉党的联合体。可是,内阁集团与六部尚书集团之间是存在权力矛盾的。在丞相制度被废除的初期,由于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并且被禁止与朝中大臣及地方官进行交往,这种权力矛盾几乎是不存在的。随着皇帝对内阁的倚赖程度的提高,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首辅的权力越来越大,凌驾于尚书之上,既与尚书的权力发生冲突,又与宦官的权力发生矛盾。

除了上述党派或者利益集团之外,还有言官集团及同乡官僚集团。言官本来是隶属于六部的,受尚书领导,他们最初都是较正派的。然而,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却是松散的,彼此可能会意见不一,并发生矛盾。“明至中叶以后,建言者分曹为朋,率视阁臣为进退。依阿取宠则与之比,反是则争。比者不容于清议,而争则名高。故其时端揆之地,遂为抨击之丛,而国是淆矣。虽然,所言之是非,阁臣之贤否,黑白判然,固非私怨恶之所得而加,亦非可尽委之沽直好事,谓人言之不足恤也。”(《明史》卷230《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同乡官僚集团是一个同乡之间互帮互济、一致对外的群体。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如果说言官集团是各有各的理,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同乡官僚集团是不讲理而只讲情的。由于同乡官僚集团以乡谊为联系的纽带,因此,不同的地域就会组成内聚力较强的集团,他们奉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原则,必要时会为了本同乡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私人利益。

明朝党派的多样化和冲突的产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1.明朝皇帝的骑墙态度

皇帝持这种态度,也许是因为无能,也许是出于无奈,也许是有意为之。一个党派要存在,要发展壮大,在封建社会里,离不开当权者尤其是皇帝或明或暗的支持。在明代社会里,事实上也是如此。任何党派都得到过皇帝的支持,无论是浙党、楚党、齐党、宣党、昆党,还是东林党,无论是内阁集团、言官集团,还是宦官集团,都是如此。即使是成了众矢之的、气息奄奄的党派,它只要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就有了生存的空间。如位高权重、傲慢强势的首辅张居正死亡之后,内阁的权势已今非昔比,而继任的首辅“像申时行、王锡爵之流,他们的威望远不如张居正,手段也不如张居正老练,他们只知道唯诺因循,来取媚于皇帝,想尽方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造成党羽来养成自己的势力,衣钵相传,支持了十几年。庸愚的万历皇帝,他只知道儿女之情,哪知道国家的大计,尽著内阁和言官在那里暗斗。”[12]

2.重大历史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党派的多样化和冲突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最初总是与某些人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有关。有相同看法的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组成一个党派,彼此认同,遥相呼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排斥异己,以求造成不凡的影响。因此,党派之间总会将历史上的疑案反复提起,其目的不在于弄清历史的真相,而在于结交同党,壮大声势,形成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明代的历史事实就是如此。如“移宫案”、“红丸案”、“梃击案”多次被言官或者士大夫所提起,多方聚讼不已,虽然谁也没有说服谁,但是,大家都变成了争论的赢者,都出了名,都变得不再是一个人在战争。可以这样说,“朋党之成也,始于矜名,而成于恶异。名盛则附之者众。附者众,则不必皆贤而胥引之,乐其与己同也。名高则毁之者亦众。毁者不必不贤而怒而斥之,恶其与己异也。同异之见歧于中,而附者毁者争胜而不已,则党日众,而为祸炽矣。”(《明史》卷232《列传第一百二十》)

明朝党派的纷争,在道德上并非都是卑劣的甚至邪恶的,其中也不乏正直的官员的参与,有的官员是抱着弄清真相的态度加入争论之中的。然而,在党同伐异的大环境中,这些官员的正直虽令人钦佩却终究无力,他们的动机甚至可能被人利用,当作了有的党派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其结果,第一,纷争的双方因偏执而都有过错,都可以找到被攻击或者弹劾的理由,都有政治前途丧失甚至招罪和被抄家的可能。第二,纷争对于未参与纷争的其他人来说也是有害的。正如神宗朱翊钧对吏部都察院所说:“年来议论混淆,朝廷优容不问,遂益妄言排陷,致大臣疑畏,皆欲求去,甚伤国体。自今仍有结党乱政者,罪不宥。”(《明史》卷21《神宗二》)第三,纷争对于国家的害处,在于它使“公家之事置若罔闻,而分树党援,飞诬排陷,迄无虚日,以致酿祸既久,上延国家”(《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二)》卷153)。孟森则分析得更加透彻:“门户之祸,起自万历。人主心厌言官,一切不理;言官知讥切政府必不掇祸,而可耸外间之听,以示威于政府,政府亦无制裁言官之术,则视其声势最盛者而依倚之。于是言官各立门户以相角,门户中取得胜势,而政权即随之,此朋党所由炽也。在万历间不过把持朝局,排除异己而汲引同党,至边事既起,各立门户之言官,以封疆为逞志之具,将帅之功罪贤不肖悉混淆于党论,而任事者无所措手足矣。建州坐大,清太祖遂成王业,其乘机于明廷门户之争者固不小也。”[13]

第二节 明代道德生活的经济基础

明代同宋代一样,其经济结构主要由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所构成,其中,自然经济是主体,商品经济相对于宋代有了一定发展。此外,权贵经济也是明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种经济形式各有自己的特性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共同影响着明代的道德生活。

一、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

农业或者小农经济是支撑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明代百姓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对于农业的这种地位,明朝皇帝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明太祖朱元璋早在1366年就对其大臣们说:“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认识到应该将农业视为“为治之先务,立国之根本”(《明太祖实录》卷19),强调农业不仅是解决民生问题之根本,即“君天下者,不可一日无民,养民者不可一日无食,食之所恃在农”(《明太祖实录》卷53),而且是夺取政权和维持封建统治的前提,他说:“大乱未平,民多转徙,失其本业。而军国之费所资不少,皆出于民,若使之不得尽力南亩,则国家资用何所赖焉?”(《明太祖实录》卷16)

正是因为农业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明朝皇帝都将重视和发展农业作为根本的治国方略。出于这一政治立场,明朝皇帝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保护农业的措施。尤其是在经历元代末年的动荡之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运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恢复农业生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招民复业

元代末年农民战争所造成的结果之一是农民大量流离失所,地主和富农要么被消灭,要么逃走。这造成了有的地方出现了农业劳动力不足、土地抛荒严重的现象。这对于刚刚建立的明朝政权来说,一是粮食不够,二是税收减少。这两个方面对明朝政治统治而言是一种威胁。为了巩固新政权,明朝统治者必须着手恢复农业,于是,朱元璋采取了招民复业的措施。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农民返归家乡耕种土地,承认已经被农民所耕种的土地归农民。洪武初年,因“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明史》卷77《志第五十三》)“凡逃户,明初督令还本籍复业,赐复一年。”(《明史》卷77《志第五十三》)洪武五年(1372)五月所下的诏书中规定:自元代末年战争发生以来,战争所及之地的人户“抛弃产业,逃避他方”。现在明朝政府取得了天下,躲避战争的人们应该返归原住地。这些人之中“若有丁力少而旧田多,不许依前占护,止许尽力耕种到顷亩以为已业”;对于那些逃离时人口少而返归时人口多且原地产少的家户,政府允许他们在附近已经抛荒田地内,“官为验丁拨付耕种为业”。如果有人敢以“旧业”较多为借口而“多余占护”,那么,就定会“论罪如律”。这些规定和做法对于发展农业是有利的。

2.移民耕种

在明代社会里,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战争的影响,各地的人口密度并不是一样的,有的地方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有的地方则地广人稀,这种情况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户部郎中刘九皋建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明史》卷77《志第五十三》)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迁移农民。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经向多地进行了移民,将苏、松、嘉、湖、杭地区老百姓中的无田者四千余户迁往临濠耕种,给他们提供牛、种、车、粮,还“以资遣之”,并且规定三年内不向他们征税。徐达在攻取北方沙漠地区时,将北平山后民35800余户迁移至此,“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明史》卷77《志第五十三》)将江南老百姓14万人迁移至安徽凤阳。除了这种具有某种强制性的政府主导的人口迁移之外,还有老百姓为了生计而进行的自发迁移。这种人口迁移及其明朝政府所实行的优惠政策,一方面使农民纷纷迁往人烟稀少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改变了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田主佃户之间的关系,这些迁移的农民再不是地方的长工或者短工,再不是佃农,而变成了自耕农,在一定范围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或者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关系。

同类推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产业已经列入中国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如何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基本问题。本书正是从这一视角,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了初步回答。从理论上着重概括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从实践上着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力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本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性质、特征及内涵,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基本经验,新实践等九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目前云南省的文化建设及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本书这些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这对于在全国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有着极好的借鉴作用。
  • 谋杀之谜

    谋杀之谜

    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本书通过详尽的事件回放、诡异隐秘的背景调查以及众说纷纭的死亡原因,为您展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谜团种种的谋杀故事。
  • 布洛陀经诗:壮族创世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布洛陀经诗:壮族创世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布洛陀经诗》是中国壮族民间古籍之一。一般认为成书于明代。它共有八篇,序歌、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官皇帝、造文字历书、伦理道德、祈祷还愿等。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这部经诗贯穿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布洛陀经诗》各篇都可独立成篇。
  • 三秦家规

    三秦家规

    本书由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编写。第一部分名人家规,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的陕西七部家规,按照家规简介、家规摘编、专家观点、采访札记等体例,对七部家规进行图文并茂式地完整展现。同时,还精选了省纪委秦风网发布的三部家规。第二部分家训家规集锦,收集整理了我省部分优秀家训家规。本书旨在通过讲述三秦大地家规故事,展现陕西人民的家国情怀,使广大读者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力求更好地发挥家规文化的教化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
  • 祠庙陵墓对联(下)

    祠庙陵墓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对联。
热门推荐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大秦帝国之帝国重器

    大秦帝国之帝国重器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小儿称皇,蝼蚁宰地。想我大秦帝国竟然结局如此,今朝我将重回大秦,铸我大秦万世不朽霸业,阻我大秦不朽者,死!(是我心中的大秦,里面有我认为存在的强大力量,所以我将其归于了历史小说类)
  • 理想的激励(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理想的激励(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此套书撷英采华,精心分类,不但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创造了一个欢乐、轻松的成长环境,而且更陶冶了青少年的情操,可以说是一套让青少年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青春励志经典读物。
  • 征策

    征策

    家国天下,爱恨情仇,江山如画,美人多娇。波澜壮阔的历史应该由谁来谱写。是将军贤臣名门贵族,还是士兵小吏寒门士子;是商贾道士游侠隐士,还是民夫盗贼娼妓恶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定北王旗下第一谋士

    定北王旗下第一谋士

    周然穿越到异界,本想做个混吃等死的下人,结果出乎意料的加入了定北王的智囊团……
  • 装甲车辆科技知识(上)(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

    装甲车辆科技知识(上)(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 郡主万安

    郡主万安

    作为监测总负责,夏茵进去系统就是给自己的虚拟“嫂子”带个话,了了哥哥的遗愿罢了。然而真得进来之后,夏茵发现事情并不简单,且不说天大地大找个人的难度,怎么当个遗孤麻烦事儿都这么多啊。内有不怀好意大家族盯着兵权,外有邻国野心勃勃无事进犯。还有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姓萧的,住了几年就给她跑了,真的是……——再次见面,夏茵冷笑道:“你还知道回来啊,萧,探,花。”萧凌风看着自家英姿飒爽的姑娘,笑道:“我家娘子还让郡主扣着呢,在下自然要来了。”ps:系统只是偶尔出来打个酱油,所以并不算系统文哦。
  • 女总裁的贴身助理

    女总裁的贴身助理

    做最底层的活,干最装的事!
  • 枣林杂俎

    枣林杂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阳光里浮游的尘埃

    阳光里浮游的尘埃

    既做父母官,就须为民请命,身体力行,体察民情,造福一方百姓。树一身浩然正气,鼓荡起一腔激情,把歪风邪风统统击退,把人民利益永远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