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1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我和学刚同是山东安丘人。按说,我们相识得应该更早,我俩学的都是师范,本可以分到同一所学校甚至是同一个教研室。可是竟然没有。我做了编辑,直到2003年5月,发现了一篇自然来稿,文笔洗练,清新自然,推荐发在我所供职的《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上,一字未改,头题。这篇散文就是学刚写的《从1998到2003》。后来,读到他更多的文章,每每让我惊喜。我为我的这个老乡高兴。我甚至想,学刚亏得没跟我分在一起,要那样,他肯定写不出这么多作品。因为,自由散漫的我会拖着他喝酒,浪费他时间,麻醉他神经,消磨他意志。学刚是把我喝酒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路上的风景路上的风景

第一次跟学刚见面,是在沂水。忘记在哪个旅店了,有几个人下楼,我上楼。不知是谁认出我,喊我的名字,我刚应着,就有另一只手伸过来说:“锅锅,我是学刚啊!”安丘土话“哥哥”就叫“锅锅”,听着这滚烫乡音,我的心头一热,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滋味是他人无法体味的。以后,我读学刚的文字,总是想起他喊我“锅锅”的声音和姿势,想起他的目光,清澈而诚恳。

学刚写的亲情文字,都仿佛是写给我这个“锅锅”的家书,源于肺腑,达于肺腑。比如写到身患重病的母亲,手指肿了,红通通的,像冻坏了的胡萝卜,还要帮着择菜:“有一次刚上班忘了拿一本书,就赶回家,一开门就看见母亲蹲在厨房里,用两只手托着一个扁豆,用牙齿咬着,咬去扁豆丝。忽然见我进来,母亲显得很慌乱,仿佛我窥见了她的秘密,慌忙把扁豆撂下,把菜盆用脚蹬到一边。这样的午饭,我们怎么咽得下去。”(《母亲病了》)“母亲是我生命的来源,如果母亲走了,就像河流失去了源头,我不知道我究竟还能走多长的路程。母亲是我精神的蓝天,一旦母亲离开了,我是不是从此就生活在黑沉沉死寂寂的深夜。”(《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母亲是儿女们灵与肉的故乡,她们到底受了多少委屈,我们又知道多少?做儿女的常常忽视。反思我自己,身处人海,我像被冲刷而成的鹅卵石,变得光滑而无棱角,变得不像娘的儿子了,变得世故了,变得复杂了,变得光听领导和媳妇的话了,变得娘也有点认不出来了。学刚记录的点滴,是一种提醒,我要孝敬母亲,保护母亲,不再让她受委屈,如果需要,我就当黄继光!

我和学刚的根同扎在安丘这片土地上,乡音乡情,往往能产生强烈共鸣。他时不时引的方言,总引我遐思。如“一些文章看不懂,就像老家刚摘下的柿子,麻口,要放在瓮里捂一些日子的”(《如果没有小城》),其中的“麻口”,就是我们的方言,很传神的,是一种从根部传递来的暖意。我小时候,就到果园里偷过柿子,不熟,麻口得很。当然,引起我注意的,不仅仅是乡情,而是他对文学的执着,他对大自然的敏感,对美的发现,他的努力已经超越了我们的乡音,就如莫言的小说。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方言,已经成为小说的砖瓦,学刚的安丘方言,也成为他散文的胎记。

我喜欢学刚散文,大概还有着相同的趣味。比如喜欢花,但我的喜欢不如学刚痴迷,他毕业到学校教书,住进一个破仓库,竟然先买盆花,雅兴可鉴(《我在乡下教书》)。这让我想起著名报人范敬宜的一篇随笔,范先生谈到1951年夏秋之交辽河洪水,当时《东北日报》的一篇抗洪报道里,写了一个使人难忘的细节:当洪水淹没村庄的时候,一位农家妇女只抢出了一盆鲜花,水退以后,她把这盆鲜花又放回被冲毁的窗台上。记者问她为什么如此珍爱这盆花,她说,我还会盖起新房的,那时家里不能没有花!是啊,房里怎么能没有花呢!爱花就是爱美,有花心中就有阳光。

又比如我们同喜蝉声与蛙鸣。我小时候,初夏,有月亮的夜晚,头枕在祖母的腿上,听着蛙鸣,祖母念叨的话是:“蛤蟆打哇哇,再有二十天吃馉扎”,我们那里管青蛙叫蛤蟆,水饺叫“馉扎”,翻译成普通话就是,青蛙叫了,再有二十天就可以收麦子,然后吃上新麦子水饺了。学刚呢,大概比我更喜欢听蛙鸣:“在校园的黄昏坐着,谁都会耳聪目明的。有一个夜晚我失眠了。我闭着眼,把每一根头发都竖成了耳朵,正与蛙声的高潮部分相遇。蛙声是一群欢快轻灵的雀鸟,即使栖落在细细的电线上,也是一些跳跃的音符。群蛙齐鸣,音节繁复,它的节奏不好把握,就像学生们的自由朗读,你接收的只能是一片琅琅书声了。每一声蛙鸣,都是一块吸足了水分的棉花,绵软湿润,韧性十足,落在草尖上,该是沁凉的露珠吧。”他“随便截取一段蛙声,就可以装进信封,寄到千里之外的都市发表”(《蛙声的道路》),学刚的文字,把我带回五百里外的故乡。

学刚的诗意语言,也是我喜欢的。当初我看中他第一篇散文,就是有那么一句话打动了我:“一个在水里诞生的政党,从来就不畏惧什么惊涛骇浪。”寓意丰瞻,而又含蓄蕴藉。而在后来的文字中,他对诗意的追求就更突出了。他用诗化的文字塑造出乡村教师群像,特别是,他写到了那位装满苦水的代课教师兰姐,记下了民师妻子的身影,而这一切往往被我们忽略,而学刚没有忘。学刚真能写,调动起所有的生活积累,记下他在大地上游走的感觉,记下故乡的山山水水……而我尤喜其短文《老锅》,文字如斧头劈下,干脆利落,直抵内心。如:“毁掉宅子的办法只有一个,当掀去老锅的时候,灶台像深深塌陷下去的眼窝,没了精气神的宅子一夜变老,说不定哪一阵风就能把它带走。”千年老锅,默默的,它是会说话的,因为它藏得太深了,好像没说,学刚捕捉到了,原来它日夜朝天而歌。学刚用极其节约的文字画出了锅的骨与魂。“老锅”是学刚锤炼出的颇具审美价值与文化深度的坚硬意象。

执拗地炼字、炼句、炼意,学刚已有了自己的风格,语言如急雨洗过的白杨,意象如朗月照彻的清潭。他应该沿着自己的方向走。我有时告诫自己,人到中年,应该写一点有难度的东西,越是在充满喧嚣、震荡、芜杂、诱惑的世界里,越需要坚守。我也愿意把这个意思传达给学刚。

安丘出过清代四大文字学家之一的王筠,出过特立独行的当代历史学家赵俪生,也应该出风格独具的大作家的。屈原《九章》中言:“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我寄希望于学刚,以饱满激情,用智慧和灵气把故乡照亮,把生命的风景照亮。

庚寅年端午节于济南耐烦庐

同类推荐
  • 依依柳岸

    依依柳岸

    未名湖是镶嵌在燕园中的一颗绿宝石。环湖垂柳,柳荫小径,塔影婆娑,波光潋滟。月下观湖,静若惺忪着睡眼的处子,微风花影,则是一杯轻漾的春醪。
  • 机智老爸机灵儿

    机智老爸机灵儿

    爸爸课实用读本《机智老爸机灵儿》主要呈现的是一个作家父亲的生活体验和教育体验。在表现形式上,刻意选用较自由的手记体,似小说,似散文,似随笔。初看似乎杂乱,但在这似那似中,充分展示出其独具的文学才华以及极富参考价值的教育思考。幽默机智当然是《机智老爸机灵儿》的最大特点之一。不管从何页开始,读者获得的最鲜明印象都是:这家伙,挺机智,很幽默。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情况,这位老爸总可以“机智”起来或“幽默”一嘴,使事情具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使老爸嘴里的“少爷”也“机灵”起来,长此以往,“少爷”想不是“机灵儿”都不成了。
  • 麻雀不是鸟

    麻雀不是鸟

    本书为作者的散文作品集,收录有:《麻雀还是鸟》、《三分春色》、《荷塘》、《大声朗读》、《水妖》、《回避》等。
  • 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收入叶圣陶对现成的童话、寓言、小说、民间故事等进行的再创作作品。包括《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 新衣》、《书的夜话》、《熊夫人幼稚园》、《月姑 娘的亲事》、《火车头的经历》、《菁儿的故事》、 《聪明的野牛》等。
  • 一个人,也可以好好吃饭

    一个人,也可以好好吃饭

    “暖情小天后”夏不绿全新力作,用直抵内心的文字,真实而感人的情感,讲述了一段段独立行走的美味故事,也记录了一个个品味快乐的幸福时光。平凡美味的食物,有超乎想象的治愈力量,能填饱你的肚子,更能治愈你的孤独。24位平凡的普通人,用美食的力量,陪伴一路独自行走的你。
热门推荐
  • 阅读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阅读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是作者自新时期以来的电影评论自选集,收录了近百篇影评与随笔。所论及的影片均是30多年来具有巨大影响或有强烈争议的国产影片,和部分在世界各大电影节得奖的外国影片。作者努力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凭良心,说真话,有思想,有文采,有文化。作者之所以把书名定为《阅读电影》,是因为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件特别庄重的事,对于电影亦然。要对一部电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是需要认真、反复阅读的。写电影评论的过程是一个阅读的过程。唯如此,才能解剖与彰显电影的意义。和诸多随着风向转的藤萝状态的评论不同,它扎根在作者自己的土壤里,如一泓清泉从心灵深处汩汩流淌……
  • 绯闻在外

    绯闻在外

    当红女星x新晋男神“公司让我和他炒绯闻???”作为花边新闻满天飞的女神,她……懵了。“绯绯,要亲亲吗?”男人的下巴抵在她的锁骨上。【简介无能看正文】【假御姐x真狼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太上玄都妙本清静身心经

    太上玄都妙本清静身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孤独的蓝星人

    孤独的蓝星人

    三十年前我和我的同伴们驾驶穿梭机来到地球,可是当他们离开的时候,却没有带上我!这三十年来我就像是被完全遗忘了一样,独自生活在这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更可怕的是,我原本拥有的超越地球人的特殊能力竟然在这个星球完全施展不出来!我渴望离开地球,渴望回到我降生的星球——蓝星,即便不能离开,我也渴望能够找到可以释放我超能力的办法,可是三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任何的方法实现愿望!这三十年我只能够和地球人一样,过着平凡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发现,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 清穿孝昭仁皇后

    清穿孝昭仁皇后

    康熙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史册记载乃辅臣遏必隆之女,鳌拜义女。她出身高贵,却仅在康熙后宫昙花一现,在皇后之位不到一年便香消玉殒。当来自现代的灵魂占据了这具身体,当四阿哥不再是德妃的孩子……容凰发誓,她一定要摆脱原定剧本中无子早逝的悲剧。
  • The Country Doctor

    The Country Docto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巅峰优化

    巅峰优化

    死而复生,获得巅峰优化系统。普通的丹药,能化作究极神丹!平庸的功法,可成为不世秘诀!废渣的资质,优化为万世圣体!从此,一段装逼打脸的故事慢慢展开!“什么,圣女你想优化一下那里?”“晚上到我房里来,我们晚上慢慢给你优化,嘿嘿...”苏铭不要脸的说道。
  • 归来的“另类”艺术

    归来的“另类”艺术

    关伟,1957年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至1993年先后被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堪培拉国立大学艺术学院和悉尼现代艺术中心邀请为客座艺术家。在这之后多次获得澳大利亚政府艺术基金,包括2008~2010年度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艺术基金。2008年在北京建立工作室,此后参与了多项有影响的中澳艺术交流活动,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悉尼。关伟的作品在复杂的象征性绘画符号中,有力地体现了当今社会、环境的两重性。他的作品是他丰富的文化储备,对社会、政治的高度关注,以及他对艺术史的广博知识的产物。关伟曾在世界各地举办了超过50届个人展览,如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魔咒-关伟2011”;同时还应邀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当代国际艺术展,如2009年第十届哈瓦那双年展。欧阳昱作为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Globalizing Australian Literature”(澳大利亚文学全球化)项目博士后研究员,曾为该项目而于2010年3月18日在北京天伦王朝饭店,以中文采访了关伟,后译成英文,此为梁余晶的中文回译。
  • 过着语文的日子

    过着语文的日子

    《过着语文的日子》是一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汪智星十多年从教经历的精华总结。有成长经历、经验反思、精品课堂,为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发出呐喊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