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4500000007

第7章 遭遇莫言

读完《红高粱》后的20年里,我一直无缘见到它的作者莫言先生。不是莫言多么高不可攀,也不是我们间的距离多么不可跨越,是命运还没有安排我们相逢。不,不是相逢,也不是相遇——没那么轻松,在懵懂无知的年龄,就读到莫言的作品——读到那些在当时看来十分另类的作品,未必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儿。它曾令我一筹莫展,心生茫然。所以,我将与莫言作品的相遇,称为遭遇;而将后来与莫言的遇见,看作必然。

有些人,这一生你遇见或者不遇见都无所谓;而有些人,你遇见或不遇见,是不一样的!

其实是先看了张艺谋的《红高粱》,才读了莫言的小说的。

电影是在乡电影院看的,我们七八个小姑娘,一人骑一辆大金鹿自行车气喘吁吁地窜到影院门口时,已经开始检票了。是露天的影院,与村子的场院并无多大区别,但四周用围墙那么一圈,就圈出了神秘。我在那里看过两次电影,一次是看《少年犯》,一次是看《红高粱》。影院门口窄小,大家你死我活地往里挤,谁的棉鞋被踩掉一只,只好在密密麻麻的腿缝里乱摸一气。我那条豆角辫被夹住了,好歹才拽出来,至今想起,头皮好像还隐隐作痛。

那部《红高粱》在我们那穷乡僻壤的地儿引起的轰动,不亚于凭空炸了颗原子弹。大概因为它的原作者莫言,是我们邻县的高密人,而电影也是在高密拍摄的缘故吧!那时候电影在人们心目中很神秘,在离我们几十里远的地方,竟然出了这么位能人,怎不叫那些裤腿上沾满泥巴的乡亲自豪呢!这件新鲜事儿颇让人激动了一阵子。我们村的一个牲口贩子赶着牲口去高密赶集时,曾经路过那片为拍电影而种植的高粱地,以后这就成了他吹牛的资本,电影放完老些日子了,他还蹲在街头上神吹胡侃,而卜咂着烟袋锅的老少爷们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其实,那时真正看懂《红高粱》的并不多,等热乎劲儿一过去,村里那些在土坷垃堆里苦中作乐的人们便调侃说:咳,你说人家莫言是高密的,你诸城人激动个啥呢?推着车子顺大路一直走一直走,要走几十里地才是高密地儿呢!

那次看电影的经历,有些刻骨,有些啼笑皆非。而那晚的天,真冷啊!连天上的星星都抖抖索索地打着寒战。屏幕上的红高粱烧红了天空,屏幕下的人一律抄着手,缩着脖,寒鸦似的,换片时擤鼻涕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紧张地盯着屏幕上那些大红大绿的画面,那种怪异野蛮的叙事方式令我无所适从。我那时虽然满脸稚嫩,却因为看了太多不能与时俱进的书籍而过早地头脑僵化,对一切新鲜事物本能地排斥。我边看边慌慌张张地想:我咋就看不懂呢,难道说我不跟形势了吗?

看了《红高粱》的电影,再看莫言的原著,已经是几年后的事儿了。我已经有了理解这部作品的阅历和能力,读这本借来的书时,我有感觉了,而且是极为强烈的感觉,它带给我的震撼和翻江倒海的冲击,远远比电影来得强烈,也超过了以前的所有作品。我浑身发冷,一边看一边打着寒战。我这才回过头去理解了张艺谋的电影。

人一辈子能遇到几部让你浑身发冷的作品?那些像高粱叶子一样密不透风的句子,句句带着杀人的锯齿,锯你砍你,让你透不过气来。我时而心跳如鼓,时而却要窒息,感觉自己像一只蚂蚁,逃啊,逃啊,却始终逃不出高粱的汪洋大海,每一棵高粱都高举着剑,追着撵着,逃到哪里,它们就杀杀杀杀地追到哪里……那一泻千里的句子浩荡奔涌而来,让人血脉贲张,豪情激荡!

但其实还是不能完全看懂。它跟当时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不一样,而我固执地非要从中找出意义,找出中心思想,分出好和坏,黑和白……可是《红高粱》什么也不告诉我,也许它告诉我了,而我又不明白。

从没有哪部作品让我如此惶恐过,从没有哪部作品让我这么不得安宁过。

莫言自己说过:“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儿邪劲儿。”莫言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一代人的思维。莫言的作品,颠覆了一个世界。他的作品让我这个循规蹈矩却心怀梦想的农家孩子感到恐惧,读完后再看周围的景色人物,全都变了样儿。我想这个人的写法有些歪门邪道。我怕看多了,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就会变得行为怪诞,被乡人视为异类。

其实当时排斥和拒绝莫言作品的,岂止一个比蚂蚁还小的我?当时的中国文坛,有几个不试图拒绝他的?但越是让人惊慌失措的东西,其实对人的影响将越大。在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土匪小说”,出现了一群群的“我奶奶我爷爷”,所有打家劫舍的人物,都让人疑疑惑惑,里面是否有我爷爷我奶奶的影子?

后来我也写了个此类的小说,揣着去给一位老师看,她看了后说:“豁,还真有点儿莫言的味道”,顿时吓出我一身冷汗!

那些年里,任何与莫言有关的事都令我兴奋。在外地碰到一个高密女孩,黄头发大暴牙,说是跟莫言邻村,我就觉得她很了不起了,此后事事高看她一眼。

那年去蓬莱经过高密,神使鬼差又想到莫言,总觉得会在哪里碰到他。车每到一个小站,我就朝窗外张望,期待莫言正从人群中走过来;每一个像模像样的人上车,我都疑惑这是不是就是莫言啊?其实莫言早就去北京了,这个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也知道,可是我的想象力却非要我浮想联翩。

当时还没见过莫言的照片,不知道他长得到底啥样儿?我对斯文的人,印象特别好。心目中的作家都是小白脸儿,上衣口袋里插着一到两支钢笔(人家说再多了就是修钢笔的了),一低头,额前的长发就遮住一只眼睛,有点儿像叛徒。作为作家,他还要戴上一副阔大的塑料框眼镜,脖子上挂一架笨拙的大相机——小村人家,没见识,想象力再丰富,也只能将莫言想象成这么副不伦不类的模样了。

似乎真是愿能生缘,车到某个小站时上来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穿一身不黄不绿的西服,板板整整的,一低头,额前的长发就遮住眼睛。更重要的是,还戴了一副宽边眼镜,还提了一兜子书,只是脖子上没挂相机——不过那时我心目中的莫言,已经不必再挂相机了,他名气那么大,该人家举着相机拍他了。就这么着,我的想象又不由自主地飞翔起来,几乎认定他就是莫言了。

那人坐到我身边,问我这是去哪儿?听口气像是熟人。我在乡下翻土晒粮,很少出远门,实在想不起这人在哪儿见过。一路上,那人絮来叨去,说了一箩筐足以令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上钩的话。幸亏我虽然是井底之蛙,却在书中见过世面,而且那人智商实在太低,他问我姓什么,我只说“三横一竖”,他竟然到下车时也没猜出我的姓氏来,还一个劲地问我:“是不是姓丰,你是不是姓丰?”令我至今百思不解的是,那人下车前竟说了这么句话:“我相信像你这样含蓄的人,将来一定会幸福的!”

事后我想:如果有一天见到了莫言,一定要将这事儿告诉他;如果我因为他而成了别人钩子上的鱼,该找谁兴师问罪呢?

读完《红高粱》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再读莫言的任何作品。一是怕搅得心里不安宁,二是自作聪明地认为他会像多数作者那样,以后的作品都不过是成名作的重复,所以不看也罢!当后来读他的其他小说时,我后悔不迭:原来他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不同的。这个人,你永远不知道他心里埋着多少宝藏,他源源不断地喷射出来,像火山一样汹涌澎湃,像大河一样源远流长。

多少年来,莫言一直是我心中一个奇异的符号。生于同一时代,生身地又近在咫尺,竟不得一见,怎能不遗憾?2007年冬天,我还是没有见到莫言,却终于在高密文友的陪伴下跑到了高密东北乡,站在了莫言家老屋的土墙外。

老屋在村后面,奇怪的是,门口竟然朝西,旁边堆着些棉花秸子。在民间,住宅的大门口是很有讲究的:要么朝南,要么朝东,他家竟然敢将门口朝西,想来一定是有缘由的!南墙头的土,已经坍塌得剩下半截了,外面摞着些树枝。莫言就是在这个院落里孕育了他惊世骇俗的思想,并开始了他最初的叛逆吧?拍《红高粱》的时候,巩俐、姜文他们就是在这个小院里,学着盘腿坐在炕上吃拤饼的吧?

我好奇地爬上墙头往里窥视:院中有香椿树,墙头上狗尾巴草随风扶摇。墙角的石缝里,在春天时候应该有苦菜花和野茄子花开放吧?在贫瘠的岁月里,燕子在檐下衔草含泥,蜘蛛在劳劳碌碌地结网,它们和那些最朴素的小花一起,鲜活了农家寂寞的日子!陈旧的木格子窗里,是一个远去的时代,也许童年的莫言正坐在炕头上,擎腮向往着明天能吃上一顿好饭。令我失望的是这老屋不如我想象的破旧,土打的墙皮很光滑,没有沧桑的痕迹;屋顶也不是麦秸,而是瓦,西面是红瓦,东面一小部分是青瓦——大概是红瓦不够了,便用了青色的。

没看到想要的沧桑,我有些愤愤不平起来:莫言在他的作品中老说他家多穷多穷,年夜里还要到人家家里讨饺子吃,让人心生同情,他家的日子应该过得比黄连还苦才对,但是看他的老屋,又不太破,又不太矮,多年前能住这样房子的,起码也得是大队干部了,呵呵。我想象不出小时候的莫言,是如何在这院子里玩耍的——那时候他那细细脖颈上托着的大脑袋,就已经盛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内容了吧?如果恰巧有一块青砖扔到他的头上,流淌出来的该不是血而是黏稠的思想吧?这个用放大镜也看不出任何异常的院落,如何能横空孕育出那样一位大作家呢?

热心的高密文友还带我们去了孙家口,看《红高粱》中那座曾经炸死过日本军官的桥。

那桥是石板桥,鸭蛋绿的颜色,日本人的血也没能将它染红。新鲜的鸭蛋绿,仿佛大姑娘薄薄的脸皮,不经一敲。远远望去,也是平平常常,没有一点儿想要的古旧,让我沮丧地认为它是重修的复制品,好在四周的景色:青砖房,棉花地,豁着牙的老人,水中枯萎的秫秸,掠过树梢的寒风……多少还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气氛。有位青年画家曾经将这桥描入画中,送给身在京城的莫言。画上的我奶奶赤裸着圣洁的身体,又粗又长的发辫扑打着浑圆的臀部,赤脚踩着凉凉的桥面,融化在新生的阳光里……

站在石板桥上,仿佛看见巩俐演的我奶奶,骑着小毛驴吧嗒吧嗒地走过来。驴蹄上新钉的铁掌,在夕阳里金光闪耀。我奶奶脸色绯红,嘴角含笑,头梳得油光水滑,衣裤上开满绿叶红花,腰肢随着毛驴的节奏落落大方地扭着,扭着,极尽风情,甚至极尽风骚……

有一个半老的男人披着防寒服从桥对面走过来,领着一条摇头摆尾的狮子狗。恍惚间,一个时代远去了。

一个春日的下午,在街上突兀地听到哭灵似的茂腔。这种在高雅人士听来土得掉渣的地方戏,人称“拴老婆橛子”,在我们家乡一代广为流传,腔调高亢,吐字笨拙,却有种撕云裂帛的力量,将悲凉凄厉推向了极致。有人厌它,有人爱它,厌它爱它皆因为它的那一个“悲”字。那纯粹得像直接从泥土胸膛里放出来的悲声,倾诉着民生的疾苦哀怨,在莫言的作品中,一直是不二的背景音乐,它就像莫言对故乡亦爱亦恨的记忆,余音绕梁,难绝难断。

当我们在莫言家乡寻古探源的时候,身在北京的莫言,正准备回乡过年。于是这年年底,我终于见到了他。

是在高密城他的家里。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进门,一个挨一个地握手、寒暄;跟平常人家一样的沙发、摆设,茶几上的水果,也长得和所有北方水果一个样儿。落座之后,也并没有高高在上的话题。原来平凡的人崇敬大家,就像小草仰望高山,抬着头,很吃力;而大家大到一定的境界,就会变得平实,平实得跟土地站到一起,甚至朝小草躬下腰来。

同去的文友石头很有先见之明,并且准备充分,他带着很多莫言的书,又特地窜到书店买了一本,请莫言签名。其中那本薄薄的《爆炸》,我第一次见到,是莫言早期的作品,很土很革命的封面,不像莫言的,倒像浩然的,看来再“爆炸”的作品在那时也得穿着规矩的衣裳,才能被承认。莫言不厌其烦地一一签完,问:“还有吗?”石头很过意不去,忙摆着他的胖手说:“没了,没了!”我没带书,就顺手牵羊从他那里巧取豪夺了一本。

若是当初,还看不懂《红高粱》的时候就见到了莫言,一定会兴奋得语无伦次吧?而现在已无多少要说的了,那些深刻的痛苦和肤浅的欢乐,那些旷远的梦想和云遮雾罩的迷惘,甚至那次因为莫言而差点儿上当的经历……都已经在岁月里淡漠了,满脑子秤钩似的问号也已经随风飘散,化为云烟。我们都没有谈作品,没有谈过往,只是在信马由缰中,让时光慢慢从纱窗上滑过去了。

只要这时光是与莫言一起度过的,就有了区别于以往岁月的意义,这就够了。

莫言先生小眼睛扁鼻子阔嘴巴儿,一张生动而喜剧的脸,十分协调。老家的人总是好说:小眼睛的人都是奇“鬼”奇“精”的,他们的小眼睛,是老天爷用苇叶割出来的。他们就是闭着眼睛也能看事儿,一睁一闭间便阅尽了世事百态。眼小才聚光,嘴大有饭吃,鼻子小才闻味儿,这是天赐的好处,一般人不能占全的——毫无疑问,在老家人眼里,莫言脸上长的都是优点。

坐在我们面前的莫言是平和的,没有想象中的毛刺和棱角,也决不咄咄逼人,让人难堪;他说话轻声细语,不愠不火,眼神也并不像鹰钩子那样凌厉,只是透着亮晶晶的睿智。他不大直视人,偶尔用小眼睛的余光那么朝你一睄,那两束X光便穿透了你的五脏六腑,让你不由得暗自一惊!那种藐视一切的狂气和唯我独尊的霸气,便在他温和淡然的静坐中,隐隐透射出来。

“这个山东高密小子,骨子里藏有豪气、义气、霸气和匪气。”作家丛维熙如是说。

据莫言先生自己说,20世纪80年代初登文坛之时,他是模仿孙犁的白洋淀派的。那种温润恬静的作品容易发,也容易被接受。小有名气之后,他才渐露峥嵘,露出了特立独行的苗头。他谦逊地说,他只是遇上了好时候。现在是一个不易出名的时代,当时一首诗一部小说就可以成就一个人,而现在是很难的。他的话平和得体,并不矫情。但我们都明白:一个作家能脱颖而出,肯定是因为他的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却成了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莫言无疑是个天才。小时候,他曾经长时间与牛羊为伍。他躺在野地里,嘴叼一根茅草缨儿仰视天空的风云变幻,在孤独中想着些迷蒙虚幻的事情,他的灵魂,或许就是在那时候,突破了一个牧童的身躯,飞到小村上空,看到了更神秘辽远的世界。茅草缨儿挠着他的耳朵,羊儿朝远处哀怨地喊着妈妈,牛在草棵子里拉一泡热屎,过河的女人坐在凉凉的石头上脱掉布鞋,推独轮车的老人哼哼着苍凉的茂腔——或许就在那时候,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切一切,就一点一滴沁进他每一个细胞,成为他日后取之不尽的源泉。

上帝赐给每个人一段坎坷的日子,好让他有机会去成长体验。有的人就此一蹶不振了,有的人却从中吸足了养分,脱胎换骨,凤凰涅槃。苦难会毁了人,也会造就人。读莫言,最模糊的是现在,最清晰的是童年。莫言对童年的描述总是让人惊心动魄!对他来说,童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挨饿,以至于成年后他仍然吃相凶猛。

“孤独和饥饿是我创作的源泉。”这是莫言在美国一次演讲的时候说的。他说:“这种饥饿状态决定我的人生态度,使我的艺术创作更贴近实际。孤独和饥饿决定了我创作的题材。作家吃饺子是我当作家的最初的动力,更多的是对文学艺术的向往!”能吃上饺子竟然是莫言成为作家的原动力,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就是现实。小时候,他曾经因为饥饿而去地里偷萝卜吃,被捉住当着200多民工的面向领袖像请罪,然后被父亲拖回家毒打,《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那个小黑孩,就有着莫言自己的影子……

信马由缰的闲谈中,夕阳便不知不觉从纱窗上消失了,该吃晚饭了,饭店早已经安排好。莫言先生犹豫一下,小心地问:“我可以不去吗?”大家都不依,于是他也就穿上外套,幽默地说:“好,我就跟着你们去犒劳犒劳!”

大家闻听后都哈哈一笑,我的眼前却浮现出那个又黑又瘦的孩子,小眼睛饿得发出绿光,小手捧着大肚子在村中蹒跚而行。春风里,那肚子像被吹着的气球,越鼓越大,越鼓越薄,吹弹可破,看得清里面浮动的几片野菜叶子……或许听到了我们的笑声,他回头哀怨地朝我们瞥了一眼,便消失了……

同类推荐
  • 鄱阳湖与女人

    鄱阳湖与女人

    本书是一部个人作品集,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散文、短篇小说共29篇,全书分为“春之心”、“夏之柔”、“秋之韵”、“冬之娇”四个部分,主要记述了作者身边的一些人与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鄱阳湖的热爱之情。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 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同《仲夏夜之梦》、《威威尼斯商人》和《第十二夜》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喜剧”。讲述了在远离尘世的阿登森林中,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以及她的爱情故事。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他的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瑟罗》、《哈姆莱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 康桥之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康桥之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徐志摩,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他曾赴美英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又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并结识陈西滢、英国作家韦尔斯,开始对文学感兴趣。因为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洋文学的熏陶,再加上个人感情气质等方面的原因,徐志摩开始了新诗的创作,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
  • 陪孩子品词

    陪孩子品词

    俞陛云幼承家学,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精于诗词。为给家中孩童讲授诗词,俞陛云从五千年瀚若星河的诗词名篇中精选部分篇目,细细品讲诗词的韵律、句眼、意境之美。引领孩子在阅读、背诵诗词之余,品味诗词中优美协调的韵律,淡雅流丽的语言,清隽高洁的品格,至纯至真、如梦如幻的意境。
热门推荐
  • 杀寇诀:我爷爷的北平抗日故事

    杀寇诀:我爷爷的北平抗日故事

    故事发生在平北地区(北京市北部郊县),十里墩村富甲一方的张长锁被日伪乡长指定为村长,他凭借一腔赤诚为村民修房、驱狼、组建护村队,深得父老乡亲的信赖。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张长锁在平北十团团长小白龙等人的影响教育下,逐步由“两面村长”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为八路军筹集军需物资、营救被俘领导,与日本鬼子巧妙周旋中铲除叛徒,还带领联防队投奔了八路军……小说中的平北地委书记段苏权、十团团长王亢、延庆县委书记曾威以及西羊坊惨案、双营战斗、吕庄夺粮战斗等均为平北抗日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感。
  • 法华玄论

    法华玄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 Topps League Story

    A Topps League Story

    Umpire Solomon Johnson is squeezing the strike zone and throws out both the Pine City Porcupines starting pitcher and manager "Grumps" Humphrey for arguing the call. Chad tries to make peace by giving Solomon a rarely issued "umpire card"—but the ump blows his top. He thinks Chad is making fun of his weight. It's going to be a long nine innings!
  • 平回纪略

    平回纪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千倾缅

    千倾缅

    殷朝年间太后找寻她失踪十六年的长公主永乐。追梦的顾沁突如其来的一个转变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因酷似长公主永乐成为殷朝的公主。殷世殿下遇见顾沁......
  • 重生之雪染裳华

    重生之雪染裳华

    一场大火,一朝醒来,她失了忆,毁了容,所有人都说她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四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 在修仙界办报纸和电视台

    在修仙界办报纸和电视台

    昆仑派下院弟子中,一间报社在万众瞩目中宣布创办,《凡人修仙传》的话本轰动修仙界乃至扩散于人间,《红楼梦》的凄美爱情连环画让世人第一次知道漫画这个词,寻找道侣的男女修士相亲广告纷纷在报纸上发布,《三国杀》、《狼人杀》的卡牌桌游游戏走红一时,承担着无形中教化世人,播放电影电视剧的道盟广播电视台收费上线……一切的初始,只不过是穿越还带着系统的周冬雨,想要赚取一点咸鱼值罢了!
  • 对山余墨

    对山余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女本色

    农女本色

    穿越不可怕,就怕穿过来被绑架!初来乍到,不知道自己是谁!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哪里是家!捡个家,种个菜,绣个花。写写字,作作画,品品茶。田园生活,自得其乐,万事俱备,只欠桃花!可是,这突然掉下的桃花未免太多了些,她杂么觉得自己有被砸死的危险捏?一句话简介:身世不明农家女,富家安国满桃花。
  • A Mortal Antipathy

    A Mortal Antipath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